中医观点看浅表性胃炎

合集下载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病因比较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病因比较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病因比较慢性浅表性胃炎给广大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很多患者治愈后反复发作,那么中医分析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因有哪些?下面主要为您介绍的是中医分析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因。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病因比较主要的有以下几点:(1)饮食不节:脾胃同为后天之本,共主受纳、腐熟水谷和运化输布水液精微之功。

故饮食不当,节制失度,极易损伤脾胃。

暴饮暴食,饥饱无常,壅塞呆滞脾胃;或过食生冷,寒积胃脘,败伤中阳,气血凝滞;或恣食肥甘厚味,烈酒浊乳,湿热中阻均可使脾胃纳化升降失常,从而引发胃脘疼痛、腹胀、恶心、呕吐诸证。

《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证治汇补》“有过食生冷瓜果鱼腥寒物者;有食辛辣炙 B032 酒面热物者;有壮实者恣饮大嚼者;有虚弱人贪食不化者;有饮食不调之后,加之劳力,劳力过度以后,继之不调者。

”均说明了多种原因饮食所致的伤胃。

(2)七情失和:情志太过,久而不解,均可引起阴阳失衡,气血不和,脏腑功能紊乱。

忧思恼怒,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横逆犯胃,气血壅而不行,出现肝胃不和之证;肝气久郁,化而为火,火灼胃阴,可出现胃脘隐隐灼痛,口干咽燥,大便干等胃阴不足之证;由于气血相依,气滞日久,可致瘀血产生,瘀阻络脉,可出现血瘀胃痛,并可见吐血、便血等证。

如《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所云:“宿病中气胃痛,今饱食动怒痛发、呕血,是肝木侵犯胃土,浊气上踞,胀痛不休,逆乱不已……夫痛则不通。

”(3)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均可内犯脾胃,损及功能而引发本病,尤以寒、湿、燥三邪为甚。

感受寒邪或饮食生冷,可致寒犯胃脘,中阳不振出现胃痛喜暖、恶心呕吐及腹泻诸证,如《素问·举痛论》中云:“寒气客于胃肠,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湿邪粘腻,呆滞脾胃,壅塞气机可现腹胀、痞满诸证;燥邪入里,灼恋胃阴,可现胃脘隐痛、口干、便秘等胃热阴亏之证。

(4)脾胃虚弱: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内伤,或年老体弱,中气久虚;或饥饱不匀,或食生冷硬物,或肥甘厚味不节,或病中过用寒凉克伐之,重耗脾胃之气;或病后胃气未复,皆能导致胃纳呆钝,脾胃失键,而为胃脘疼痛、窒息痞满、纳差、乏力诸证。

中医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6例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6例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对病原体感染的应 激能力 ; 临床病原学诊断试验和组织培养灭 活试验显示本 品体 外对流感病毒 甲 I型 、 Ⅲ型 , 甲 肺炎腺病 毒
[ 叶任 高 , 1 ] 陆在英 . 内科学[ ] 6 . : 民卫生 出版社 , 0 : M . 版 北京 人 第 2 5 0
21 .
( D Ⅲ型 、 A V) Ⅳ型 , 肠合 胞病毒及 呼 吸道 合胞病毒 ( S 均有 R V)
应改善。
( 稿 日期 :0 0 0 一 6 收 2 ]— l 1 )
1 0 oO
基层医学论坛 2 1 00年第 1 4卷 1 月中旬刊 1
3 讨 论
1 诊断标 准 . 2
病例选择符合下列条件 : 胃脘部疼痛 , ①
常伴痞 闷或胀满 、 嗳气 、 泛酸 、 嘈杂 、 恶心 、 吐等症 状 ; 上消 呕 ②
化道钡餐检查或纤维 胃镜检查提示为慢性浅表性 胃炎。即经 胃 镜检查可见 : 黏膜充血 、 水肿 , 呈花斑状 红 白相 间改变 , 以红为 主或呈痘疹样改变 , 有灰 白或黄 白色分 泌物 附着 , 可有局 限性 糜烂 或出血点 。胃组织活检 : 胃小 凹之间 的固有膜 内有炎性细 胞浸润 ; 全部患者均排除消化道肿瘤 、 ③ 心脏病 、 尿病 , 无 糖 并
1 治疗方法 . 3
半夏 l 茯苓 l 、 0 0g甘草 6g黄芩 l 、 、 0g黄连 5g党参 l 、 、 0g 干
姜 3 大枣 3 。 枚 寒多热少 , 加重干姜用量 ; 热多寒少 , 减干姜 , 加重 黄连 、 黄芩用量 ; 脾气虚甚 , 白术 ; 加 湿重舌苔厚腻者 , 可加 薏 苡仁 、 苍术 , 或合三仁汤之类 ; 兼有肝郁气滞 , 柴胡 、 加 白芍 ;

幽门螺杆菌浅表性胃炎中医辨证施治

幽门螺杆菌浅表性胃炎中医辨证施治

幽门螺杆菌浅表性胃炎中医辨证施治幽门螺杆菌浅表性胃炎中医辨证施治提要: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属中医的“胃脘痛”、“胃痞”范畴。

该病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西医采用克拉霉素+替硝唑、质子泵抑制剂等常规治疗。

祖国传统医学在治疗慢性胃炎上仍有独到的魅力,可贵的是按照传统的中医辩证治疗,各种中药按不同的原则组方,杀灭幽门螺杆菌疗效独特,这可能与通过辨证施治改变了胃腔体液等内环境,从而破坏了幽门螺杆菌的生存环境有关。

一、脾胃湿热型:临床症状:多见上腹胃脘不适,闷痛、腹胀、嗳气、呕酸,食后加重,口臭、不思饮食、大便干涩不畅。

剑下压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疗原则:治宜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选中药三黄左金汤加减。

中药处方:黄芩12g,黄连6g,大黄6g,厚朴10克,公英、地丁草各30g ,白花蛇舌草30g,土茯苓、靑蒿各20g,苏梗、玫瑰花各10g,木香10g,三七粉3g,白叩仁10g,佩兰12g,竹茹、枳实各10g,吴茱萸6g。

水煎服、连服5--10剂。

临症加减:疼痛较剧者加延胡索、五灵脂、郁金、木香各10克。

二、肝脾不和型:临床症状:胃脘不适或疼痛、连及胁肋,时时暖气、恶心欲吐等,舌尖有瘀紫、苔薄白,脉弦细等。

治疗原则:宜采用行气疏肝,活血化瘀等治则。

选中药柴胡疏肝汤加减。

中药处方:柴胡、制香附、川楝子、延胡索、当归、赤芍、白芍各12克,广木耳、青皮、陈皮各10克,乌梅、砂仁、甘草各6克。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

临症加减:兼气滞血瘀加丹参、焦山楂各20克,蒲黄(包煎)、五灵脂、川芎、郁金、木香各10克。

三、胃络瘀血型:临床症状:胃脘刺痛或如刀割样,痛有定处而拒按,食后痛甚,甚或吐血、便血。

舌质紫暗或边有瘀斑,脉沉涩。

治疗原则:宜活血化瘀止痛。

方可选失笑散(改汤剂)合丹参饮。

中药处方:蒲黄(炒香)、五灵脂、山楂各20克,丹参30g、檀香、砂仁各5g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

中医对浅表性胃炎的辨证

中医对浅表性胃炎的辨证

中医对浅表性胃炎的辨证引言浅表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黏膜的炎症反应。

在中医传统理论中,浅表性胃炎可以通过辨证施治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浅表性胃炎的辨证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病因与发病机制1.病因:浅表性胃炎的病因较为复杂,常见的原因包括饮食不合理、压力过大、生活作息不规律、寒湿或痰湿侵袭等。

2.发病机制:中医认为,浅表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要负责消化吸收。

如果脾胃功能不足,消化功能下降,容易引发胃部炎症。

•湿热郁闭:长期饮食不合理、暴饮暴食、过食辛辣油腻食物,容易造成湿热内蕴。

湿热郁闭在胃部积聚,导致胃黏膜发炎。

•情志不畅:情志不畅会影响脏腑功能,使胃气不和,病邪易于侵袭。

常见的情志不畅包括情绪激动、抑郁不振等。

辨证及治疗中医将浅表性胃炎分为不同的证型,据此进行相应的辨证论治。

1. 脾胃虚弱型主要症状: - 胃脘胀满,食欲不振; - 便溏或稀便; - 脘腹不适,畏寒喜温; - 舌质淡,苔白腻; - 脉沉弱治疗方法: - 益气健脾,补养胃气。

常用的中药有党参、黄芪、白术等; - 调理饮食,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食辛辣刺激食物;- 注意饮食习惯,定时进餐,避免暴饮暴食; - 合理安排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2. 湿热郁闭型主要症状: - 胃脘胀闷,口苦口干; - 大便黏滞,腹胀便秘;- 烦躁易怒,口干口苦; - 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方法: - 清化湿热,舒肝理气。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茵陈、柴胡等; - 饮食宜清淡,尽量避免辛辣油腻、煎炸食物; - 保持大便通畅,多饮水、适当增加蔬菜水果摄入。

3. 情志不畅型主要症状: - 胃脘胀痛,喜唾沫,食欲不振; - 情绪低落,抑郁不振; - 舌质淡红,苔薄白; - 脉弦细或弦数。

治疗方法: - 调理情绪,舒缓心情。

可采用针灸、按摩、推拿等方法放松身心; -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乐观; - 做适当的运动,增加身体活动量; - 饮食宜清淡,避免暴饮暴食及过度油腻刺激的食物。

慢性浅表性胃炎,如何治更有效

慢性浅表性胃炎,如何治更有效

慢性浅表性胃炎,如何治更有效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饱胀感、恶心、呕吐、反酸等。

这种疾病通常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不良饮食习惯、药物刺激等因素引起。

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主要目的是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一、病因分析1.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炎病因之一。

这种细菌是一种对胃黏膜有害的细菌,它能够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导致胃黏膜炎症和损伤。

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与不良饮食习惯、免疫力下降、口腔卫生不佳等因素有关。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炎类型,其症状包括胃痛、胃胀、反酸、嗳气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但并非所有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都会出现胃炎症状。

为了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和饮用生水。

其次,要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刷牙、漱口。

此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可以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如避免与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共用餐具等。

2. 长期不良饮食习惯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如过度饮酒、吸烟、饮食不规律等,都会对胃黏膜造成损害,增加患慢性浅表性胃炎的风险。

这些不良习惯不仅会对胃黏膜造成直接的伤害,还会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和再生能力,进一步加重病情。

过度饮酒会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从而引发胃炎。

吸烟则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胃黏膜的损伤。

饮食不规律则会导致胃黏膜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影响其修复和再生能力。

因此,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对于预防慢性浅表性胃炎至关重要。

3. 药物刺激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等,如果长期使用,可能会对胃黏膜产生刺激,进而引发胃炎。

这些药物可能会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导致胃酸和消化酶对胃黏膜的刺激和腐蚀,从而引发炎症。

此外,这些药物还可能会影响胃黏膜细胞的再生和修复能力,使得胃炎的症状难以恢复。

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该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尽量避免长期使用或滥用。

如何根治浅表性胃炎?中医教你6招“管好”它!

如何根治浅表性胃炎?中医教你6招“管好”它!

如何根治浅表性胃炎?中医教你 6招“管好”它!浅表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西医临床中又称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它是指在相关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胃黏膜发生以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的伴有糜烂和反流现象的病变性胃炎。

浅表性胃炎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随之增加,经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浅表性胃炎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临床中多数的浅表性胃炎患者,都没有任何症状,因此,慢性浅表性胃炎至今仍无确切的患病率,是影响人类健康的慢性病之一。

祖国医学将浅表性胃炎定义为胃脘痛、腹胀、胃痞等范畴,病情多因情志不畅、经络不通等原因,或因脾胃失和、纳运失常而发病,中医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于根治浅表性胃炎,总结了一定的方法和经验,今天,让我们跟随笔者的文字,一同了解浅表性胃炎该如何根治,中医中药告诉你,怎样管好它。

一、浅表性胃炎的症状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主要症状为消化不良,如上腹痛、腹胀以及餐后明显的饱腹感饱胀感,同时患者伴有食欲减退、反酸、恶心等症状。

与西医不同,中医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根据寒热湿燥等多种病因分型辩证,因此中医会根据个体的望闻问切,具体症候分析个体的不同病因而辨证施治。

如脾胃虚寒型和脾胃虚弱型,同为脾虚,一个表现为饮食饥饱不一导致的脾胃虚弱,一个表现为脾阳不足而造成的脾虚,个体表现症状不同,则治疗方法大不同,用药不同,药量也不同。

这是中医辩证地特别,也是中医辨证的优点,更是中医能够根治多种慢性疾病的根本原因。

二、中医对浅表性胃炎的辩证中医将浅表性胃炎归属于胃脘痛、胃痞范畴,兼有反酸、嗳气、嘈杂等症,中医认为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是由于人体的脏腑虚之,主要是脾胃素虚,加之内外之邪乘而袭之所致,主要是由于饮食所伤、七情失和、痰湿中阻使得体内气机阻滞,造成脾胃湿寒、脾虚日久所病。

临床中,常见患者多为寒热夹杂、虚实兼见者。

本病与脾胃相关,严重者累及肝胆,一方面脾胃同病、寒热错杂,另一方面,饮食情志所伤脏腑,脾胃气虚、胃阴不足、脾胃虚寒等也常是此病之重要因素。

慢性浅表性胃炎,如何治更有效

慢性浅表性胃炎,如何治更有效

慢性浅表性胃炎,如何治更有效在临床过程中,作为常见消化系统问题之一,慢性浅表性胃炎对于患者胃部健康的影响相对较大。

近年来,由于受到饮食结构和习惯转变等因素影响,该病在我国临床过程中的发病率有所提升,继而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基于此,大批医疗工作者对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希望进一步促进患者治疗工作的研究方法合理拓展。

在本文中,笔者对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方法进行了介绍,希望帮助读者朋友进一步实现对于有关知识的充分了解与清晰认识。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及其危害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临床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类消化系统问题,其主要是在致病因素的影响下患者胃部黏膜组织出现以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性改变。

在临床过程中,该病与患者食物反流、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药物因素以及精神因素等问题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关联性。

与此同时,研究资料表明,长期吸烟可导致胰液、胆汁以及肠液出现反流,其可导致患者胃黏膜受损,因此,吸烟也是导致该病的常见问题。

从预后的角度来看,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治疗,该病可导致患者出现贫血、消化道出血以及消化性溃疡等一系列并发症,继而为患者身体健康埋下了极大的病患。

二、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方法(一)帮助患者消除致病因素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治疗工作开展期间,为了进一步促进治疗水平的提升,医疗人员应积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于治疗方案进行科学调整。

在此期间,其应根据患者表现重点分析导致其出现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诱因并及时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从而帮助患者实现对于致病因素的及时消除。

具体来看,在饮食习惯问题上,建议患者及时做好对于食材的合理选择,践行少食多餐和清淡饮食的原则。

在生活习惯问题上,建议患者积极养成良好的作息意识,确保早睡早起,同时避免饮用浓茶与咖啡,这一点对于患者病情的控制同样具有良好的辅助价值。

最后,对于药物因素导致的慢性浅表性胃炎问题,医疗人员应积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对其药物治疗方案进行科学调整,尽量避免患者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其对于患者病情的控制具有良好的促进意义。

浅表性胃炎的症状,中医治胃病。

浅表性胃炎的症状,中医治胃病。

国际护胃日又称国际养胃日。

是2006年的4月9日被国际自然医学和养生工程研究会、世界健康管理联盟定为第一个"国际养胃日"。

我们常常因为胃酸、胃胀、消化不良等症状去看消化科医生,医生常常建议我们做胃镜。

做完胃镜,我们经常拿到一张报告,上面写着: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这是个什么毛病?严重不严重呢?可以负责任地说这是最轻的那一种慢性胃炎。

一般医生都会告诉您,没什么大问题,不过可能还会问您有什么不舒服,同时会建议您去检查是否有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如果做了病理还会建议等病理有了结果再进一步治疗。

既然“慢性浅表性胃炎”大部分都意味着基本没有问题,为什么医生还会有这么多的建议呢?健康科普堂邀请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肾内科主任、主任医师王贺玲为您解答。

一、为什么查幽门螺杆菌?因为只要是幽门螺杆菌都会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而慢性浅表性胃炎中80%和它有关。

如果有了这个菌,会引起胃从浅表往萎缩发展,会引起消化不良的症状,换句话说这个菌和胃癌还是有一定的相关性,所以要查。

二、如果医生给您做了活检,那一定要等病理的结果再看一看,这一步是证实您肯定没有问题。

哪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呢?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等等,这些都需要专业的消化内科医生给您做专业的解读,根据病理结果,医生会建议您如何治疗、如何观察。

三、最后要把结果和医生一起分析,然后确定如何治疗您的胃。

如果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就要杀菌治疗。

幽门螺杆菌耐药的比较多,治疗后要定期复查,以确定是否根除。

治疗一定要遵医嘱,足疗程用药,如果您有感染还建议家里其他成员也检查一下,注意用餐卫生,因为人类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并没有免疫,根除后不代表您就不会再感染。

其它胃胀、反酸、消化不良等则需对症治疗,医生会为您改善症状。

药店里的胃药五花八门,到底选哪一种呢?因为没有一种胃药能消除所有症状的。

要知道睡眠不好、情绪欠佳也是会引起胃部不适症状的,这都需要对症下药。

反酸就要用质子泵抑制剂,肚子胀就要用促动力药,有胆汁反流就要用促动力药和中和胆汁酸的药,如果还有消化不良,可能还需要点消化酶帮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观点看浅表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因较多,病机复杂,其中比较主要的病因病机有以下几点:浅表性胃炎(1)七情失和:情志太过,久而不解,均可引起阴阳失衡,气血不和,脏腑功能紊乱。

忧思恼怒,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横逆犯胃,气血壅而不行,出现肝胃不和之证;肝气久郁,化而为火,火灼胃阴,可出现胃脘隐隐灼痛,口干咽燥,大便干等胃阴不足之证;由于气血相依,气滞日久,可致瘀血产生,瘀阻络脉,可出现血瘀胃痛,并可见吐血、便血等证。

如《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所云:“宿病中气胃痛,今饱食动怒痛发、呕血,是肝木侵犯胃土,浊气上踞,胀痛不休,逆乱不已……夫痛则不通。

”(2)饮食不节:脾胃同为后天之本,共主受纳、腐熟水谷和运化输布水液精微之功。

故饮食不当,节制失度,极易损伤脾胃。

暴饮暴食,饥饱无常,壅塞呆滞脾胃;或过食生冷,寒积胃脘,败伤中阳,气血凝滞;或恣食肥甘厚味,烈酒浊乳,湿热中阻均可使脾胃纳化升降失常,从而引发胃脘疼痛、腹胀、恶心、呕吐诸证。

《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证治汇补》“有过食生冷瓜果鱼腥寒物者;有食辛辣炙、酒面热物者;有壮实者恣饮大嚼者;有虚弱人贪食不化者;有饮食不调之后,加之劳力,劳力过度以后,继之不调者。

”均说明了多种原因饮食所致的伤胃。

(3)脾胃虚弱: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内伤,或年老体弱,中气久虚;或饥饱不匀,或食生冷硬物,或肥甘厚味不节,或病中过用寒凉克伐之剂,重耗脾胃之气;或病后胃气未复,皆能导致胃纳呆钝,脾胃失键,而为胃脘疼痛、窒息痞满、纳差、乏力诸证。

(4)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均可内犯脾胃,损及功能而引发本病,尤以寒、湿、燥三邪为甚。

感受寒邪或饮食生冷,可致寒犯胃脘,中阳不振出现胃痛喜暖、恶心呕吐及腹泻诸证,如《素问·举痛论》中云:“寒气客于胃肠,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湿邪粘腻,呆滞脾胃,壅塞气机可现腹胀、痞满诸证;燥邪入里,灼恋胃阴,可现胃脘隐痛、口干、便秘等胃热阴亏之证。

编辑本段临床诊断慢性胃炎的病史常不典型,症状并无特异性,体征较少。

主要根据病人的症状如饭后上腹部饱胀,疼痛等,可怀疑有慢性胃炎。

X线检查一般只有助于排除其他胃部疾患。

确诊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和胃粘膜活组织检查。

辅以胃分泌检查。

该病需和消化性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道疾病等加以鉴别。

浅表性胃炎国内按炎性细胞浸润粘膜层的深浅将该病分为轻、中、重三度。

凡浸润粘膜浅层1/3者为轻度;涉及中1/3者为中度;超过粘膜层2/3者为重度。

编辑本段主要检查项目①胃镜检查:结合直视下活检是诊断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

②幽门螺旋杆菌抗体检查:慢性胃炎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阳性率高达70~90%,可通过胃镜取胃粘膜组织检查,也可查患者血中幽门螺旋杆菌的抗体。

另外还可以在慢性胃炎抗幽门螺旋菌治疗前后检查,作为追查指标之一。

③X线钡餐造影:在大多数慢性浅表性胃炎无异常表现。

萎缩性胃炎通过气钡双重造影可显示胃粘膜萎缩,胃皱壁相对平坦、减少。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酸分泌低下。

④胃酸量测定:用五肽胃泌素刺激,测定每小时基础胃泌酸量(BAO),最大泌酸量(MAO),高峰泌酸量(PAO),有助于诊断萎缩性胃炎。

⑤血清壁细胞抗体试验和血清胃泌素测定:可作为诊断萎缩性胃炎及分型的参考指标。

.编辑本段疾病诱因幽门螺旋杆菌是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夏季高发的一个原因。

国内外胃病专家发现,胃病是有传染病的,其传染源就是幽门螺旋杆菌。

它是一种病菌,在家族成员中最容易传播,如共用碗筷等。

因此,家人常有这样的现场,一人患上胃病,其他成员也相继患上胃病,主要是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

夏季是病菌滋生的季节,包括幽门螺旋杆菌。

因此,幽门螺旋杆菌的滋生也是导致夏季慢性浅表性胃炎高发的一个原因。

另外,夏季人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患病,药物刺激也是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夏季高发的一个原因。

温院长提醒广大胃病患者,夏季感冒后服用解热、止痛等抗生素药物,这些药物对胃黏膜有较大的刺激作用,导致胃黏膜收缩缺血,诱发慢性浅表性胃炎,或加重慢性浅表性胃炎。

如果必须服用这些药物,建议患者饭后服用,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作用。

编辑本段治疗方法浅表性胃炎饮食要有规律,多吃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维生素,微量元素要合理搭配,加强体育锻炼,多和同龄朋友交流,保持身心愉快都是非常重要的。

浅表性胃炎尚无特异性药物治疗,一般主张无症状者勿需治疗,有症状者可根据有关病因、病理及临床症状给予合理用药。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病因治疗祛除致病因素是治疗和预防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上策。

故应避免精神紧张,戒烟,适量限制饮酒,尽量不服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积极治疗慢性扁桃体炎、副鼻窦炎、龋齿及咽喉部感染灶。

饮食疗法浅表性胃炎患者饮食宜清淡,有规律、定时定量,避免过酸、过辣、生冷及粗糙食物。

药物治疗保护胃粘膜的药物:①生胃酮:是甘草酸水解后制成的琥珀酸半酯,能增强胃粘膜粘液的分泌,延长胃上皮细胞寿命及轻度抑制胃蛋白酶的活力,故能保护胃粘膜不受胆汁损伤,避免H+反扩散。

用法100mg,日3次,2周后改为50mg,日3次,餐前半小时服,4~5周为一疗程。

副作用有水钠潴留,故宜同时服用氢氯噻嗪和钾盐。

②硫糖铝:该药能与胃蛋白酶络合,抑制该酶分解蛋白质,并能与胃粘膜蛋白质络合成保护膜,阻止胃酸、胃蛋白酶和胆汁酸的渗透、侵蚀。

此外,该药亦能促进胃粘膜细胞的新陈代谢。

用法:1.0g,日3~4次。

③麦滋林-S颗粒:该药含有水溶性B334和L-谷氨酰胺。

水溶性B334能直接作用于胃粘膜,使局部炎症消失。

L-谷氨酰胺与胃肠粘膜上皮成分已糖胺及葡萄糖胺一起,参与促进组织修复以达到治疗目的。

用法:670mg,日3次。

④胃炎干糖浆:该药主要由硫酸庆大霉素、盐酸普鲁卡因、VitB12等成分组成。

具有消炎、止痛,促进胃粘膜修复等作用。

用法:5g,日3次。

⑤思密达:该药对细菌和病毒有很强的固定能力,对消化道粘膜具有很强的覆盖能力。

通过与粘液的作用可提高消化道粘膜胶质的韧性,以对抗各种攻击因子。

用法:3g,日3次。

⑥其他:维酶素2~4片,日3次口服;胃膜素2~3g,日3次口服;氢氧化铝胶10mg,日3次口服;盖胃平4片,日3次口服;前列腺素E250~150mg,日3次口服等。

均可起到保护和改善胃粘膜的作用。

消除胃粘膜损害因素的药物:①控制HP感染:HP与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胃炎关系密切,杀灭HP的药物有利于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体外试验HP对青霉素、氨基甙类、四环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硝基咪唑类、呋喃类及铋剂敏感。

故临床常选用以下药物:三钾二枸橼酸铋盐(TDB)120mg,日4次,4周为一疗程;羟氨苄青霉素1.5g,日2次,连服8天,改为1.0g,每日2次,再连服28天;呋喃唑酮0.1g,日3次,连续服用2~4周;甲硝唑0.4g,每日3次口服,连服14天为一疗程;瑞贝克口服每次80mg,每日2次,连服3~4周为一疗程;等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联合用药加强清除HP的效果。

②胃壁细胞受体拮抗剂:组织胺H2受体、胃泌素受体和乙酰胆碱受体拮抗剂,均能减少胃酸分泌而用于治疗胃炎,尤其对于高胃酸者尤为适宜。

临床常用的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丙谷胺、阿托品、普鲁本辛等也可用于该病。

哌吡氮平能选择性抑制胃酸分泌而对心率、瞳孔、前列腺素及胃肠蠕动均无明显影响。

用法:50mg,日2次。

洛赛克为H +-K+-ATP酶阻滞剂,亦可抑制胃酸分泌。

③控制和改善胆汁反流的药物:幽门功能紊乱,胆汁反流破坏胃粘膜屏障致胃炎,故可用胃复安、止呕灵、吗丁啉、西沙比利及消胆胺等治疗,此类药物均有促进胃排空、防止反流的作用。

具体用法:胃复安10mg,日3次;止呕灵50~100mg,日3次;吗丁啉10~20mg,日3~4次;西沙比利5~10mg,日2至3次;消胆胺3~4g,每日4次。

④抗胃蛋白酶药物:硫化多糖能与胃蛋白酶结合而使之灭活,避免胃粘膜受损,常用者有硫糖铝、硫酸软骨素等。

编辑本段久治不愈的原因很多胃病患者有过这样的体会,生气、紧张、焦虑会加重胃病,这是因为这些负性情绪会导致胃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使胃平滑肌紧张、胃的蠕动受到影响、胃酸和胃蛋白酶等过量分泌,使胃粘膜受到损伤,所以患者会感觉到胃部很不舒服。

许多胃病患者之所以久治不愈是因为同时伴有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只要治疗好了胃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其它胃病就会自然康复,胃病患者如果感觉不仅胃部不舒服,而且睡眠、精神状态等也不好,那十有八九可以判断患有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需要说明的是胃植物神经紊乱(即胃神经官能症)是功能性疾病,仪器检查不出,容易被很多医生和患者忽视,有的患者想不通,有的医生也想不通,所以很多医生不知道从这方面用药,而耽误了病人,导致久治不愈!编辑本段特殊治疗方法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就会出现以下情况:1、胃肠道平滑肌紧张;2、胃肠道的蠕动受到影响;3、胃酸和胃蛋白酶等过量分泌,使胃肠粘膜受到损伤;4、胃肠粘膜血管痉挛,血流减少,同时胃肠的粘液分泌减少,削弱了胃肠的屏障功能;5、唾液量分泌减少,唾液中sIgA降低,有利于幽门螺杆菌的生长。

以上几个方面是导致顽固性胃病的直接原因。

只要调顺了支配患者胃的植物神经功能,不管是多么顽固的胃病都可以康复!“安神护胃剂”在治疗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方面有特效作用,一般5天内可以消除失眠、胃痛、胃胀、恶心等症,一个月彻底治愈慢性浅表性胃炎,极少数患者治愈时间稍长。

编辑本段应禁服的药物浅表性胃炎患者,应慎用或禁服下列药物:(1)水杨酸类:阿斯匹林、水杨酸钠。

(2)苯胺类:扑热息痛、非那西丁。

(3)吡唑酮类:保泰松、氨基比林。

(4)其他抗炎有机酸:消炎痛、布洛芬。

(5)四环素、吗啡。

以上药物可直接刺激胃粘膜,引起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当有活动性胃炎存在时,易引起胃溃疡及不易察觉的胃出血。

而且还可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使胃粘膜保护作用减弱,加重胃粘膜损伤。

(6)糖皮质激素:强的松、地塞米松、可的松。

编辑本段外治疗法针灸疗法临床上常选用内关、中脘、足三里、阳陵泉等穴。

痞满甚者,加刺膻中、章门;情志抑郁者,加刺期门、太冲;上腹痛甚者,加上脘、梁丘;食滞者加解溪;长期消化不良者,加刺下脘、胃俞、脾俞。

亦可采用灸法,选用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等穴,使用艾条灸或隔姜灸,均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水针穴选:脾俞、胃俞、相应夹脊、中脘、内关、足三里。

方法:选用红花注射液、当归注射液、阿托品0.5mg或普鲁卡因1.0%注射液,注射于上述穴位,每次1~3穴,每穴1~2ml。

推拿疗法慢性浅表性胃炎推拿治疗可有摩腹揉穴法、脏腑点穴法、指压配合呼吸法、推颤运点捏脊法等八种手法,尤以摩腹揉穴法为常用。

其主要由摩腹、按揉足三里穴、按揉胃俞穴、膏擦足太阳膀胱经四个环节组成,以患者中脘穴为中心,作环形按摩10~15分钟;然后医者按揉双侧足三里穴,得气后继续按揉100次左右;此后再按揉胃俞穴,得气后再按揉100次左右;最后暴露背部,医者在两手小鱼际涂抹少许水杨酸甲酯凡士林油膏,紧贴患者背部自肩胛骨内侧缘至髂嵴,沿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直线来回摩擦1~2分钟,局部有明显的红热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