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域文化的特点

合集下载

基于安徽地域文化的动漫衍生产品设计

基于安徽地域文化的动漫衍生产品设计

基于安徽地域文化的动漫衍生产品设计一、安徽地域文化概述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地处长江下游,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省之一。

安徽省地域文化源远流长,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底蕴。

自古以来,安徽就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历史文化上有许多名人名事。

安徽的地域文化以黄山文化、徽派文化、徽州文化、皖南文化等为代表,这些文化丰富多彩,成为安徽省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

1. 传承地域文化基于安徽地域文化的动漫衍生产品设计,可以将安徽的地域文化融入到动漫作品中,通过动漫作品向更多的人群传播安徽地域文化,进而实现安徽地域文化的传承。

2. 增强地方特色动漫作品通常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通过基于安徽地域文化的动漫衍生产品设计,可以增强作品的地方特色,从而更好地展现安徽的独特魅力。

3. 促进地方经济动漫衍生产品设计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的商品开发和销售,通过基于安徽地域文化的动漫衍生产品设计,可以促进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增长。

1. 动漫形象设计基于安徽地域文化的动漫形象设计,可以将安徽的地域风物、民俗风情等元素融入到形象设计中,打造出具有鲜明安徽特色的动漫形象。

可以设计一组以徽派建筑为背景的动漫形象,通过呈现徽派建筑特有的风格、纹样、颜色等元素,展示出徽派文化的魅力。

又如可以设计一组以黄山为背景的动漫形象,通过描绘黄山的奇峰、怪石、云海等景观,展现出黄山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动漫周边产品设计基于安徽地域文化的动漫周边产品设计,可以设计各种衍生产品,如手办、文具、服饰、玩偶、饰品等。

通过周边产品的设计,可以将安徽地域文化的元素巧妙地融入到产品中,赋予产品更多的文化内涵。

可以设计一款以徽派建筑为主题的手办,通过精细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展现出徽派文化的魅力。

又如可以设计一款以黄山为主题的文具系列,通过运用黄山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赋予文具更多的艺术美感。

3. 动漫衍生IP开发基于安徽地域文化的动漫衍生IP开发,可以通过开发动漫相关的游戏、动画、影视剧等形式,将安徽地域文化的元素融入到作品中,以此来拓展动漫IP的市场影响力。

安徽地域文化

安徽地域文化

安徽地域文化从自然地理环境说,安徽地区位于华东的西北部,兼跨长江、淮河流域,平原、丘陵、山地俱全,河流、湖泊交错其中。

全省共分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大别山山地、皖中平原、皖南低山丘陵五大自然区。

在这些自然区中,城乡群众的生产、生活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其中差别最大的,则是淮北与皖中、皖南等地。

就自然地理说,淮北一带,千里平川,一望无际,多为旱地,盛产小麦、杂粮;皖西、皖中、皖南一带,地形复杂,有丘陵、平原、山地、河湖,多水田,以产水稻为主。

这种自然地理环境和物产的差别,给当地民俗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人文地理方面说,安徽地区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淮北、淮南等地属楚文化流行范围,皖南等地属吴文化范围,这些也给当时当地的民俗以影响,这些民俗也成为楚、吴文化的组成部分。

至今安徽地区的民俗活动某些方面还保留了楚、吴文化(民俗)的遗风,如尚红色、崇鬼、拜虎以及少数男性的纹身(在手臂及胸部刺彩色龙形及字迹)等。

由于安徽地跨长江和淮河,地区的差异和交通状况的不同,所以南北民俗丰富多彩,各有特色。

淮北多为中原官话;口味咸中带辣,汤汁口重色浓,惯用香菜佐味和配色;“席上无酒不进餐”,喝酒猜拳行令,择筷打杠习以成风。

因地近黄淮,灾害频繁,住居简朴,衣着朴素(老人爱穿黑、白、蓝三色),民风剽悍,“即使走险,也群起响应”,因而多出英雄人物,诚如梁启超所说:“淮河流域,阳开阴合,为我国数千年来政治史的中心,其代产英雄,龙跳虎卧,为吾国数千年人物史的代表。

”而江淮地区,多为江淮官话;传统膳用沿江菜系(扬州菜),口味偏甜主鲜;但自清末“两湖”等移民的到来,既形成许多“方言岛”,又造成辣味东移现象,未冲击地区仍然是“晨行茶肆,食喜鲜甜”(如天长等地);民风淳厚,言必包公余公(宋包拯、元余阙);逢年过节,生老嫁娶,待客择居,更是古今参半,各取所需。

处于万山丛中的皖南山区,交通不便,方言支派较多,仅徽州一地而言,虽多说徽州话,但“同山不同音,问路带翻译”的现象依然存在,有些村落仍然保存唐、宋古音古俗,有“中国古音活化石”之称。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简答题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简答题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简答题“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简答题”部分三、简答题1、何谓文化和地域文化?最普遍的文化定义就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广义文化的概念,如《辞海》中对“文化”的解释就是“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则指精神文化,包括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地域文化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

地域文化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2、安徽的三大文化圈是什么?各有哪些特点?1、安徽的三大文化圈是什么?各有哪些特点?安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中,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三个各具特点的区域文化,即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安徽文化。

淮河文化圈一般指由淮河沿岸及淮北地区构成的区域文化带。

淮河文化作为融合中原文化、吴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皖江文化圈其范围大体接近于现在的皖江经济区域,即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巢湖、宣城市(除绩溪县)和滁州市东部。

皖江文化圈基本特点(1)古皖文化源远流长(2)皖江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异彩纷呈(3)皖江文化具有水文化的特点(4)开放创新意识浓。

徽州文化是指原徽州府属下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和婺源(今属江西省)等六县所出现的既有独特性又有典型性的各种文化现象。

徽州文化主要特点是(1)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具有丰富性、辉煌性、典型性(2)徽州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儒学文化。

3、安徽文化具有哪些基本特点?安徽文化在其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如下一些主要特点。

(一)安徽文化具有延续性(二)安徽文化具有兼容性(三)安徽文化发展具有多样性(四)安徽文化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五)安徽文化具有开拓创新性4、老子哲学中“道”的内涵包括哪些方面?作为老子哲学体系核心的“道”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道是真实存在的,道是物,却是浑然一体之物。

安徽地域文化名词解释4

安徽地域文化名词解释4

二、名词解释:淮河文化圈:淮河文化圈一般指由淮河沿岸及淮北地区构成的区域文化带。

由于淮河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各种不同文化在此碰撞、交流,淮河文化作为融合中原文化、吴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皖江文化圈:皖江文化圈一般是指从远古到现在皖江地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范围大体接近于现在的皖江经济区域,即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巢湖、宣城市(除绩溪县)和滁州市东部。

皖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异彩纷呈,具有水文化的特点,开放创新意识浓。

徽州文化圈:徽州文化是指原徽州府属下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和婺源(今属江西省)等六县所出现的既有独特性又有典型性的各种文化现象。

徽州文化是安徽地域文化中最成熟、最具有代表性、最典型的地域文化。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具有丰富性、辉煌性、典型性,是一种典型的儒学文化。

《道德经》:《道德经》,亦称《老子》。

老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所著的《老子》一书中。

《老子》共五千多字,故也称五千言,被后来的道教奉为经典,老子本人亦被尊为教祖。

其基本范畴是“道”与“德”,相比较起来,“道”最为基本。

新安理学:朱熹作为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理学体系被后世称为“朱子学”。

朱熹门生弟子众多,遍及闽中等南方地区,他们同尊朱熹并形成众多的流派,其中徽州的朱门弟子以朱熹嫡传自誉,在发明、诠释朱子学方面独树一帜,被称为新安理学。

新安理学形成于南宋,在元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于明初达到鼎盛。

新安理学一以贯之的学说宗旨、一脉相承的理学家群和鲜明的学派特征,对12世纪以后的中国哲学史和学术思想史的发展演变,以及徽州及周边地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格物致知论:格物致知论是朱熹哲学思想的另一重要理论。

朱熹继承了程颐的观点,他认为,人的心中生来就包含有一切事物之理,但心却不能直接认识自己,必须通过“格物”工夫,对事物加以研究,才能达到心的自己认识,并从而达到对于天地万物之理的认识。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简述安徽地域文化的三大亮点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简述安徽地域文化的三大亮点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简述安徽地域文化的三大亮点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繁昌县人字洞发现的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和县龙潭洞发掘了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昭示了这块土壤的厚重与深远。

安徽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达最早的地区之一,亳州在商代曾为成汤之都,古寿春(今寿县)在战国时曾为楚国首都,凤阳在明朝被定为中都,繁盛一时,古徽州在明清时号称“东南邹鲁”。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和第三大河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安徽全境,新安江横穿皖南。

大江东去,淮河奔流,把安徽全省切割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区域。

淮北是广袤无垠的平原,江淮是起伏绵延的丘陵,江南是郁郁葱葱的山区,并有星罗棋布的河湖港汊镶嵌其间。

由于地形地貌、风物人情的差异,在长时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个不同区域又各具特色的文化圈。

淮河孕育了淮河文化,有老子、庄子、淮南王刘安、曹操和建安文学等;江淮之间就是皖江文化,桐城文派是其典型的代表,皖南山区的新安江,孕育出徽州文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徽文化(简称“徽学”)。

这三个文化圈里孕育者灿若群星,他们造就了安徽的、中国的、中华民族的历史。

第一大亮点:淮河流域大放光彩的道家文化淮河发源于河南境内桐柏山,流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流域面积达27万平方公里。

远古的淮河大地清流纵横,阡陌交错,是山青水秀的奇绝之地,曾以富庶名闻天下,人称“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道家创始人老子出生于春秋末期的宋国相地(今涡河流域),其重要继承发展者庄子生活于战国中期的蒙地(今淮河北岸的蒙城县)。

其他如《黄老帛书》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其作者据考证是西楚淮河人,在今淮南一带;《淮南子》是西汉黄老之学的集大成之作,其主持者是淮南王刘安。

道家学派及其三部经典著作《老子》、《庄子》、《淮南子》均产生于淮河流域的现象,已被视为淮河流域地域文化独有的标志性学派和标志性著作。

这里所以能出现这样绚丽灿烂的人文景观,是古代淮河流域地势平坦、气候适宜、支流众多、雨水充足的优越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所决定,这些条件与生命的孕育、成长息息相关,也奠定了老子等道家学者独有的理论和思想——对生命哲学的关注和阐述。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域文化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份,安徽拥有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对安徽地域文化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独特之处。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特色安徽位于中国东部,地理环境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山川河流交错,形成了独特的地貌特色。

这种地理环境为安徽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安徽的地域文化以黄山文化、徽派文化和徽州文化为代表。

黄山作为中国著名的名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无数游客。

徽派文化是安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艺术传统而闻名于世。

徽州文化则是安徽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而受到瞩目。

二、传统节日与民俗习惯安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民俗习惯,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春节是安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进行祭祀、舞龙舞狮、放鞭炮等活动,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清明节是安徽人民祭奠祖先的日子,人们会扫墓、祭拜,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端午节是安徽人民独特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以纪念屈原。

此外,安徽还有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

例如,婚礼上的“三朝拜天地、六礼齐全”体现了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坚守;端午节的赛龙舟活动体现了人们勇敢拼搏的精神;徽州的“三姑六婆”婚俗则展示了对家庭和谐的追求。

三、传统艺术与文化产业安徽地域文化的独特之处还体现在其传统艺术和文化产业上。

安徽传统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徽剧、皖剧、徽州民歌等。

这些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而闻名于世。

同时,安徽的文化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徽派建筑、徽墨、徽文化等成为了安徽的文化名片,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安徽的文化创意产业也逐渐崭露头角,各类文化产品层出不穷,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浅谈安徽文化特色

浅谈安徽文化特色

‎‎‎‎浅谈安徽文‎化特色文‎化最直观的‎表述文‎就是知识的‎结构性积累‎;化就是教‎化与人。

组‎合起来的文‎化含义,是‎最通俗的,‎又最容易直‎观形象表述‎。

在形式上‎表现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态的‎状况反映。

‎因此文化的‎主体是人与‎自然,所以‎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

‎安徽的‎地域特点形‎成的民风特‎点横贯‎安徽的两大‎水系将安徽‎一分为三。

‎皖南是山水‎相依,青山‎碧水,物阜‎民丰。

由于‎南部的山岳‎和自然条件‎不适合古时‎的大规模战‎争,因此受‎战争的破坏‎很少,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就了当‎时的社会和‎谐和徽商的‎兴盛,传承‎到今日,就‎是民风淳朴‎、商业发达‎。

‎安徽北部‎地处黄淮平‎原,自古就‎为兵家必争‎之地,连年‎战乱,殃及‎人民,在以‎农耕为主的‎封建社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也比‎较严重,洪‎涝、干旱等‎时有发生,‎造成了人民‎不停的迁徙‎,原居民减‎少,外来人‎口居多,造‎成了偏向中‎原和北方的‎民风习俗,‎为人大都比‎较直爽、热‎情,容易冲‎动,在皖北‎酒文化大行‎其道。

‎安‎徽文化的特‎点安徽‎文化有一大‎特点,就是‎三条水系孕‎育了三种文‎化。

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恰巧从地‎理上把安徽‎三等分,分‎为皖南、江‎淮之间、淮‎北。

淮河孕‎育了淮河文‎化,有老子‎、庄子、建‎安文学等;‎江淮之间就‎是皖江文化‎,桐城派是‎典型的代表‎。

再有皖南‎山区的新安‎江水系,孕‎育出新安文‎化,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徽文化。

‎‎一·皖江‎文化“‎皖江文化”‎是以安庆、‎桐城为中心‎,由安庆土‎着的古皖文‎化和来自江‎西徽州移民‎的朱子信仰‎碰撞和融合‎而形成。

‎‎皖江文化自‎先秦以降,‎从未中断,‎源远而流长‎。

皖江文化‎涌现出大量‎文化世家,‎有的绵延数‎代,名人辈‎出。

由于移‎民和交通的‎便利,皖江‎文化开放程‎度高、创新‎意识浓、文‎化辐射力强‎,在许多方‎面使部分文‎化内容从区‎域文化范围‎上升到主流‎文化圈。

安徽地域文化的特点

安徽地域文化的特点

安徽地域文化的特点安徽地处中国的中部,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资源的地区。

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的原因,安徽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安徽地域文化的主要特点。

1.历史悠久:安徽作为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省份,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

在古代,安徽是著名的文化中心,曾是汉代的山阳国、晋代的豫章国、唐代的日称国,是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安徽历代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古建筑和文物,如黄山、庐山、岳西南宋化州城、徽州古城等。

2.丰富的徽文化:安徽是中国最重要的古代文化中心之一,代表性的文化是徽文化。

徽文化以徽州文化为代表,是安徽省独有的文化形式,包括徽州牌、徽州民居、徽州建筑等。

徽州人注重礼仪和思想品质,重视廉洁、勤劳、警细、礼守、公正、矩义、饰品、慎言、修身、修家、齐治、修国。

徽州画派与中原和江南画派具有明显的区别,形成了独特的徽派风格。

3.丰富的民间文化:安徽各地还保留着丰富的民间文化遗产,如阜阳的河埠民俗、宣城的维瓯剪纸、宣州的乌龙拳、芜湖的豫剧等等。

这些民间文化代表着当地人民的生活和价值观,体现了安徽独特的民间传统和文化形态。

4.神秘的民间信仰:安徽地域文化中的民间信仰也很丰富多样。

如徽州地区有许多古老的宗教庙宇,如三教合一的合肥古城庙、风水宝地黄山上的道教峰宫等。

此外,安徽还有许多民间信仰,如拜山、踏青、赏花等传统民俗活动。

5.丰富的美食文化:安徽是中国十大菜系之一的徽菜的发源地。

徽菜以其独特口味和精美的制作工艺而闻名,如蹄筋、桂鱼、干贝、腊肉等。

同时,安徽也以其丰富的农副产品而闻名,如徽州毛尖茶、黄山猴魁茶、霸州李果、巢湖大闸蟹等。

总的来说,安徽地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民间文化、独特的徽文化等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丰富了安徽的文化底蕴,还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地域文化的特点翁飞摘要:安徽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演化并形成涡淮文化、皖江文化、新安文化(或徽州文化)三大亚文化板块,并随之呈现五大特点:一,三大亚文化板块之间差异和趋同共存。

差异性使安徽文化显示出丰富性和多样性;而文趋同性则表现为儒道佛思想的相互交融。

二,在发展中呈现文化重心由北向南的迁移。

这与安徽地域经济重心的变迁和行政建置演进脉络相吻合。

三,“通变”精神成为安徽文化长期延续的重要内在因素。

四,讲经世致用、求“天下和洽”的学术取向。

五,超越地域的文化现象广泛存在,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简称皖,位于东经114°53′~119°30′、北纬29°22′~34°40′,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约13.96万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5950.1万人,地处华东腹地,属于中部省份。

安徽建省,较为公认的说法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分置江苏、安徽两省而成;至于省名的得来,乃是取所辖府州中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而成。

安庆和徽州,在当时分别是省域内江北和江南的两大首府,一为桐城文派发祥地,一为“贾而好儒”的徽商故里,人文蔚盛,科举取士在全国均名列前茅。

康熙建省,采取的是跨江(淮)而治的办法,既反映出在政治上防范因划江(淮)而治、易滋生分裂割据弊端的雄才大略,也含有经济上调剂南北、贫富相济的意图。

但这样一来,势必在文化上形成省内不同地区间较大的差异性和较为复杂的多样性。

从总体上看,安徽虽然建省较迟,但在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底蕴,则十分厚重,而又丰韵灵秀。

一、安徽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安徽省域,正处在横贯全球四大文明古国的北纬30°线上下,分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两个气候带,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量适中,气候宜人。

省域内地貌多样,多山多水,山河壮丽,物产丰饶。

在远古时期,长江以北的绝大多数省域,属于淮阳古陆地质板块,江南的省域,则属于江南古陆地质板块,这两大古陆板块,都是在前震旦纪的造山运动中形成的。

在皖西,大别山脉以“此山大别于他山也”的与众不同的南北走向,巍然峙立,成为江淮分水岭和暖温、亚热两个气候带分界的标识。

山脉东南麓的薛家岗文化,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是一支自成体系的原始土著文化,在其活动范围内春秋时出现过皖国、皖城、皖山、皖河等,形成独具特色的古皖文化,是整个安徽文化体系中一支较早的亚文化,这也是安徽简称为“皖”的由来。

在皖南,有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美誉的天下第一奇山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

山下的古徽州,一府六邑,即是徽文化的发源地,青山绿水,阡陌纵横,白墙黛瓦,书声朗朗,“虽十户之家,不废诵读”。

文化的传承及其对于世道人心风俗礼仪的浸润,于此可见一斑。

徽文化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对这份文化遗产所做的研究——徽学,已经成为与藏学、敦煌学并立的中国地方学“三大显学”之一。

“皖”字的本义,有如白玉般完美无瑕的意思;“徽”字的本义,也是美好善良,同时还含有团结的意蕴。

无论皖文化、徽文化,还是下面要讲到的各种亚文化,都是发生发展在今天安徽省域这片土地上的,都属于安徽文化的大范畴。

山是文化的承载体,除上述两大山脉外,位于池州的佛教名山九华山,以及休宁道教名山齐云山、潜山古南岳天柱山、宣城敬亭山、和县与马鞍山隔江相望的东西梁山(天门山)、滁州琅琊山、含山褒禅山、蚌埠涂山、宿松小孤山、岳西司空山、枞阳浮山、巢湖姥山、淮南八公山、淮北相山……,这些大大小小的名山胜迹,都留下无数文人雅士的亭台楼榭、诗词题咏,真可谓“一山一世界”,为安徽保留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山水相依,安徽省域内水资源丰富,在中国东部五大水系中,安徽就占有三条:淮河、长江、新安江,其中淮河中游段横贯安徽北部,流经省境430公里;长江下游段横贯安徽中南部,流经省境416公里,号称“八百里皖江”;新安江与长江以黄山为分水岭,发源于休宁县六股尖,流经省境242.3公里。

此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位于安徽中部合肥市,是安徽最大的内湖,水域面积750多平方公里,流域内水系发达,号称“三百六十汊”;南北人工水路通道大运河及其支脉隋唐通济渠在我省宿州、淮北也都有遗存。

远古的人类聚落逐水而居、毗水为邻、与水抗争、籍水生息,马克思曾经形象地把古代治水工程比喻为人类社会从原始走向文明的“公共工程”,今天在蚌埠禹会区涂山发掘的禹墟遗址,为当年夏禹在淮河治水“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奠定夏王朝的基础找到了佐证。

这也说明:水,对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文化形态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安徽境内水资源丰富,水系众多,为安徽文化较早迈入文明辉煌的历程,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安徽,由于淮河、长江两条大河自西向东横贯省境,把全省自然区分为淮北、江淮之间、江南三大地理板块。

淮北平原地势坦荡,为黄淮海大平原的一部分;中部江淮之间则西高东低,由皖西大别山脉逶迤而下、丘陵、台地和镶嵌其间的河谷平原错落有致,其中巢湖周边和沿江地区河网密布,土地肥沃,为天然粮仓,属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以南则是山峦起伏、风光绮丽的皖南山区。

这三大块地域,在各自的地形地貌、民风民俗、经济水平、发展状况和居民观念形态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即通常所说的“一方水土一方人”,并因此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演化并形成涡淮文化、皖江文化、新安文化(或曰徽州文化)三大文化圈,也可以称之为三大文化板块。

它们都是安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安徽文化总体下的亚文化形态。

下面,扼要加以介绍。

涡淮文化:涡河是淮河的众多支流中的一条,发源于河南省尉氏县,流经安徽毫州、涡阳、蒙城,于怀远县城附近注入淮河,全长380公里。

这条不起眼的小河,在中国学术史乃至世界学术史上却负有盛名,正是在这条河畔,相继诞生了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和他的继承发扬者、同样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庄子,著名的道教三宫——鹿邑太清宫、亳州道德中宫、涡阳天静宫也是沿着涡河而建。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道墨法,各呈精彩。

老子以《道德经》所表达的睿智精辟的思辨,把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升华到与苏格拉底、释迦摩尼相媲美的世界经典高度;而《庄子》汪洋恣肆,奇异瑰丽的想象与文风,同样在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竖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老子由人到神的传说,则体现了道家学派在涡淮流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由涡及淮,西汉时参与集体著述《淮南子》的淮南“八公”、在“茅仙洞”修炼得道的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五代宋初的亳州陈抟老祖等等,都是道家学派的佼佼者。

因此,涡淮流域是当之无愧的道家文化摇篮。

换而言之,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是涡淮文化的一个标识性群体,其中著名的亳州神医华佗及其创立的五禽戏亦可归入道家养生法。

在其以前,淮河流域有姜尚、管仲等杰出个体人物;在其以后,则呈现群星璀璨的群体形象,如:以西汉桓荣为肇基的龙亢(今怀远)桓氏经学教育世家(其杰出人物有桓荣、桓郁、桓焉祖孙帝师,桓麟、桓彬父子文学家,桓彝、桓温、桓冲、桓玄三代政治家,以及《梅花三弄》的创作者桓伊等),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流派,以谯沛名士嵇康、刘伶为代表的魏晋玄学流派,以戴逵及戴勃、戴嗣父子为代表的绘画艺术世家等。

朱明王朝兴起后,以明中都城、明皇陵、钟鼓楼、龙兴寺等建筑艺术为基点,又形成了凤阳皇明文化。

上述这些,均可视为涡淮文化的标识性亮点。

再就现已被列为国家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表演艺术而言,流行于阜阳、淮北的梆子戏,沿淮两岸的泗州戏(俗称“拉魂腔”)、凤阳花鼓和花鼓灯等,无论其身姿舞步,还是音韵唱腔,都表现出浓郁的地域风情,其所以能流传至今,余韵袅袅,充分反映了特色民俗文化在民间的强大生命力,也可视为这一流域的基础性文化标识。

新安文化:亦可称为“徽州文化”或“徽文化”,因它所指示的特定区域——隋朝设立的新安郡,两宋设徽州、明清置徽州府(辖六县:歙县、休宁、绩溪、祁门、黟县、婺源[今属江西]),故有此名。

这一亚文化板块所显示的,是该特定区域所出现的既有独特性、又有典型性、并具有学术价值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

它植根于徽州本土,随着“徽骆驼”——徽商的足迹伸展于中华大地,尤其遍布于江南(苏南、浙东)和淮扬地区,并以芜湖、安庆、武汉、临清等城市为基地拓张,形成所谓“无徽不成镇”的徽商势力网,而徽文化就是通过本土徽州与徽商势力网的互动交融,通过徽商经营理念、价值观、文化观的整合融汇、再加以输出传播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包括徽州宗族和土地制度、徽商、新安理学和皖派朴学、徽州教育、徽州科技、徽派建筑、徽州文房四宝、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戏、徽菜、徽州方言、徽州民俗、徽州文学、徽州工艺和徽州经籍、徽州人物研究等。

涉及到中国传统社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各个层面。

徽商是徽文化的“酵母”,徽文化的形成,是儒、商相结合的产物。

本书中将有专门的篇幅解读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皖江文化:在三大文化板块中最为庞大复杂、开放度最高,对其研究起步也最晚。

关于皖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从最初强调以安庆、桐城为中心、以古皖文化和桐城文化为标识,进而辐射皖江流域形成“徽皖文化”的提法;到经过近年来的反复研讨和多次调研,逐渐趋于认同的基本概念:皖江文化的区域范围大体接近于现在的皖江城市产业带,即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宣城(除绩溪)和滁州市。

其内容涉及文学、戏曲、书法、绘画、科技、宗教以及更大范围的政治、经济、旅游、生态、民俗等众多领域。

其中,以禅宗为核心的佛教文化,以桐城派为代表的古典文学流派,以李公麟、邓石如为代表的书画文化,以萧云从、汤鹏为代表的姑孰画派与芜湖铁画文化,以谢朓、李白、杜牧、欧阳修等为代表的皖江山水诗词文化,以宣城梅氏(梅尧臣、梅文鼎、梅光迪等)、全椒吴氏(吴敬梓家族)、桐城方刘姚张等家族、池州吴应箕家族、太湖赵文楷-赵朴初家族等为代表的文化世家,以敬敷书院、桐城中学、国立安大为代表的教育文化,以徽班和黄梅戏为代表的戏曲文化,以方以智、梅文鼎为代表的科技文化,以张英、张廷玉、陈独秀为代表的政治文化,近代芜湖开埠以来形成的商埠文化,以陈独秀、张恨水、朱光潜、朱湘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等等,都是皖江文化斑斓夺目的亮点。

由于历史上皖江地区处于“吴头楚尾”、承东启西的过渡地带,很早即开始接受外来文化,随着封建社会后期经济中心南移、以及近代西学东渐,这一地区的开放度更高、包容性更强、创新(或曰趋新)意识也更浓,加上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化世家众多,这些便构成了皖江文化的特色。

当然,在皖江流域诸多城市和县域的具体发展中,发展不平衡和文化的差异性,也是存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