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地域文化
宣城简介

宣城简介宣城,公元前109年设郡,历代为郡、州、府城,自西汉设郡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宣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便有“南宣北合”一说。
范晔、谢脁、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李白、韩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继来此寓居,赢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
宣城东连天目,南倚黄山,西靠九华。
敬亭、柏枧、水西、龙须四山峰峦叠翠;青弋江、水阳江两水相依;南漪湖、太平湖、青龙湖三湖星罗棋布;清凉峰、板桥、扬子鳄诸自然保护区,风光独揽胜境。
诗中之敬亭山要从六朝南齐说起。
大诗人谢眺于公元495-496年出任宣州太守时经常吟诗赞美敬亭山。
他在山上筑楼揽胜,以清新的笔触写出了“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
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
上干蔽白日。
下属带回溪。
………渫云已漫漫,夕雨亦凄凄。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等许多佳句名篇,勾勒出一幅幅淡远而富有情致的水墨画,开创了山水诗的新风。
使得此山名扬天下。
唐诗仙李白慕谢眺之名,于公元750-762年间,七次来宣城登临敬亭山并曾在山下筑室而居,作诗43首,有14篇赞美敬亭山,其中《敬亭山独坐》抒发了对此山的无限依恋。
成为千古绝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自谢、李相继赋诗,“遂使声名齐五岳”(唐•刘禹锡)。
历代文人雅士追寻谢李足迹。
纷至沓来。
自南齐至清末,有记载的就有320多位著名诗人墨客登临敬亭山,其中有唐代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王维、孟浩然、杨万里、李商隐、韦应物、陆龟蒙;宋代苏东坡、梅尧臣、欧阳修、范仲淹、晏殊、黄庭坚、文天祥、吴潜;元代贡奎、贡师泰;明朝李东洋、汤显祖、袁中道、文征明、清代施闰章、石涛、梅清、梅庚、姚鼐等。
他们以生花妙笔相继为敬亭山吟诗做赋、绘画做记、寄情抒怀,现收集到的诗词文章数以千计,故在明清时期既以博得“江南诗山”、“吟无虚日”之美誉清代著名诗人袁牧在阅读了大量讴歌宣城的诗篇后,更是不禁赞叹道“宣城自古诗人地”。
na宣城的文化典故介绍

na宣城的文化典故介绍宣城,位于中国安徽省东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在这座城市中,有着许多令人瞩目的文化典故,这些典故不仅仅是城市的记忆,更是人们心中的珍宝。
一、宣城的典故之一:宣室求贤在古代,宣城曾是一座重要的政治中心,吸引了许多才华横溢的人前来谋求官职。
这里的典故“宣室求贤”就源自于此。
相传,在宋代,有一位名叫杨与之的文士,他一直渴望能在宣城的宣室中任职。
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每天都在宣城城门前高声呼喊:“宣室求贤!宣室求贤!”他的才华终于引起了宣城官员的注意,他们感叹于他的才华横溢,于是将他引荐给了朝廷。
最终,杨与之得到了重要的官职,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文官。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只要有才华和勇气,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二、宣城的典故之二:宣德遗珠在宣城的历史中,还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宣德遗珠。
相传,明代的第五位皇帝,朱棣,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明成祖,曾经在宣德年间下令铸造了一批珍贵的金银器物,以示国家的富强和繁荣。
然而,不幸的是,这些宝贝在运输过程中失落了一颗珍贵的珠子。
这颗珍贵的珠子就此消失,成为了一段悬而未决的谜团。
宣城因此而闻名,被称为“宣德遗珠之地”。
这个典故不仅仅是宣城的记忆,更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它告诉我们,珍贵的东西不仅在于其价值,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的记忆。
三、宣城的典故之三:宣城的美食除了历史典故,宣城还以其丰富多样的美食而闻名。
宣城的美食以当地特产为主,以口感鲜美、色香味俱佳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宣城三绝:宣城板鸭、宣城火腿和宣城糕团。
宣城板鸭以其酥脆的皮和嫩滑的肉质而闻名,是宣城的一道传统名菜。
宣城火腿则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鲜美的口感而受到赞誉,被誉为“火腿中的极品”。
宣城糕团则以其精致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口味而成为宣城人节日和婚嫁的必备食品。
这些美食不仅仅是一种味觉享受,更是宣城人对美食的热爱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地理乡土小论文

美丽的文房四宝之乡作者:宣城二中高一(4)周梅萍指导教师:金辉打开世界地图,中国在世界的东方。
打开中国地图,安徽省在中国的中部。
打开安徽地图,宣城市在安徽的东南部。
宣城虽然没有上海、北京那样繁华,但是它却有自己的特色。
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山水文化名域。
是“徽文化”的核心区域之一。
宣城市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对它有着特殊的感情,它是我心中的天堂。
宣城市地处安徽省的东南部。
界于29°N至31°N 117°E至119°E。
东部与江苏浙江两省接壤。
南依黄山,西连九华,北通长江。
是安徽省的东南门户,更是东南沿海沟通内地的重要通道,宣城市是皖南山区与长江下游平原的结合部分。
地形以丘陵为主,土壤肥沃,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域内襟山带水,风景绝佳。
敬亭伯见水西龙须四山峰峦叠翠:清戈江水阳江两水相依,南祁湖太平湖青龙湖三湖星罗分布,清凉桥板桥扬子鳄诸于自然保护区。
不仅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夺人眼目,更以巧夺天工的风光独揽胜景。
宣城物产丰饶,南湖银鱼、水东蜜枣、广德毛竹板栗、宁国山核桃以及敬亭绿雪、涌溪火青、黄花云尖等绿茶系列,皆属地方土特产,而其中尤其以绩溪蚕丝、宣纸、宣笔、徽墨、唐代“宣州红地毯”、宣城木瓜,扬名华夏。
宣城人文胜迹遍布,谢朓楼同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并称江南四大名楼:敬亭山为名副其实的“江南诗山,称为“天下四绝”之一的广德太极洞,以其中空博达的气象称为溶洞奇观,李白一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使泾县桃花潭严明海内外,“泾县吴”自始祖吴文举迁居泾县茂林以来,历代士千如林。
宣城市宣笔宣纸徽墨的原产地域。
宣城人才辈出,梅侥臣、梅询、梅清、梅守德、梅光迪和梅文鼎等使之有“宣城梅花遍地开”一说。
我的家乡风景优美,资源丰富,物产丰饶,人文胜迹遍布。
这都显示了宣城的特色。
但是最值得我们宣城人自豪的是:于2004年9月5日在北京人名大会堂挂罗宣城,授予中国“文房四宝”之乡,自此成了宣城市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靓丽的城市名片…….提到“文房四宝”可能有哦人还不知道是什么。
安徽地域文化名词解释4

二、名词解释:淮河文化圈:淮河文化圈一般指由淮河沿岸及淮北地区构成的区域文化带。
由于淮河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各种不同文化在此碰撞、交流,淮河文化作为融合中原文化、吴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皖江文化圈:皖江文化圈一般是指从远古到现在皖江地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范围大体接近于现在的皖江经济区域,即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巢湖、宣城市(除绩溪县)和滁州市东部。
皖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异彩纷呈,具有水文化的特点,开放创新意识浓。
徽州文化圈:徽州文化是指原徽州府属下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和婺源(今属江西省)等六县所出现的既有独特性又有典型性的各种文化现象。
徽州文化是安徽地域文化中最成熟、最具有代表性、最典型的地域文化。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具有丰富性、辉煌性、典型性,是一种典型的儒学文化。
《道德经》:《道德经》,亦称《老子》。
老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所著的《老子》一书中。
《老子》共五千多字,故也称五千言,被后来的道教奉为经典,老子本人亦被尊为教祖。
其基本范畴是“道”与“德”,相比较起来,“道”最为基本。
新安理学:朱熹作为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理学体系被后世称为“朱子学”。
朱熹门生弟子众多,遍及闽中等南方地区,他们同尊朱熹并形成众多的流派,其中徽州的朱门弟子以朱熹嫡传自誉,在发明、诠释朱子学方面独树一帜,被称为新安理学。
新安理学形成于南宋,在元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于明初达到鼎盛。
新安理学一以贯之的学说宗旨、一脉相承的理学家群和鲜明的学派特征,对12世纪以后的中国哲学史和学术思想史的发展演变,以及徽州及周边地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格物致知论:格物致知论是朱熹哲学思想的另一重要理论。
朱熹继承了程颐的观点,他认为,人的心中生来就包含有一切事物之理,但心却不能直接认识自己,必须通过“格物”工夫,对事物加以研究,才能达到心的自己认识,并从而达到对于天地万物之理的认识。
安徽宣城介绍词

安徽宣城介绍词
各位来宾,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安徽宣城。
宣城地处江淮平原腹地,是安徽省南部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商贸集散地,被誉为“七省通衢,五湖中心”,是江南水乡和中原文化交融的重要枢纽。
宣城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古城之一,拥有大批的历史文化古迹,如皖南古驿道、望江楼、龙泉古街、白堆子古战场、金寨纪念馆等等。
其中,庐山白鹭洲、虔妃墓、府衙、县衙等是宣城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也是宣城不可错过的旅游胜地。
此外,宣城还是自然生态之都,是滨江、湖泊、森林等多种自然景观交汇的地方。
宣城市内有四川、黄山、庐山、天目等众多著名旅游景点。
尤其是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梦溪园景区和鼎湖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被誉为“大别山南麓秘境,宣城环保家园”。
宣城的医疗保健等领域在安徽省内也颇有影响力,宣城市被评选为国家卫生城市,也被称为“中国地下医学之乡”、“中国言情小说之乡”。
最后的最后,宣城还有一道特别的“风景”,那就是当地的美食,特别是那些江淮特色小吃,如狗肉、排骨炖豆腐、麻球、叉烧包子等等,绝对会让你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这就是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安徽宣城,希望大家有机会能前来品尝当地美食、观赏古老文化、探寻自然之美,感受这座城市的无限魅力!谢谢!。
地理乡土小论文

美丽的文房四宝之乡作者:宣城二中高一(4)周梅萍指导教师:金辉打开世界地图,中国在世界的东方。
打开中国地图,安徽省在中国的中部。
打开安徽地图,宣城市在安徽的东南部。
宣城虽然没有上海、北京那样繁华,但是它却有自己的特色。
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山水文化名域。
是“徽文化”的核心区域之一。
宣城市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对它有着特殊的感情,它是我心中的天堂。
宣城市地处安徽省的东南部。
界于29°N至31°N 117°E至119°E。
东部与江苏浙江两省接壤。
南依黄山,西连九华,北通长江。
是安徽省的东南门户,更是东南沿海沟通内地的重要通道,宣城市是皖南山区与长江下游平原的结合部分。
地形以丘陵为主,土壤肥沃,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域内襟山带水,风景绝佳。
敬亭伯见水西龙须四山峰峦叠翠:清戈江水阳江两水相依,南祁湖太平湖青龙湖三湖星罗分布,清凉桥板桥扬子鳄诸于自然保护区。
不仅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夺人眼目,更以巧夺天工的风光独揽胜景。
宣城物产丰饶,南湖银鱼、水东蜜枣、广德毛竹板栗、宁国山核桃以及敬亭绿雪、涌溪火青、黄花云尖等绿茶系列,皆属地方土特产,而其中尤其以绩溪蚕丝、宣纸、宣笔、徽墨、唐代“宣州红地毯”、宣城木瓜,扬名华夏。
宣城人文胜迹遍布,谢朓楼同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并称江南四大名楼:敬亭山为名副其实的“江南诗山,称为“天下四绝”之一的广德太极洞,以其中空博达的气象称为溶洞奇观,李白一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使泾县桃花潭严明海内外,“泾县吴”自始祖吴文举迁居泾县茂林以来,历代士千如林。
宣城市宣笔宣纸徽墨的原产地域。
宣城人才辈出,梅侥臣、梅询、梅清、梅守德、梅光迪和梅文鼎等使之有“宣城梅花遍地开”一说。
我的家乡风景优美,资源丰富,物产丰饶,人文胜迹遍布。
这都显示了宣城的特色。
但是最值得我们宣城人自豪的是:于2004年9月5日在北京人名大会堂挂罗宣城,授予中国“文房四宝”之乡,自此成了宣城市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靓丽的城市名片…….提到“文房四宝”可能有哦人还不知道是什么。
安徽宣城有哪些旅游景点

安徽宣城有哪些旅游景点
安徽宣城有以下几个著名旅游景点:
1. 紫阳山:位于宣城市境内的大别山南麓,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首批国家地质公园之一。
紫阳山以其奇峰怪石、幽谷峡谷、古树名木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著名,是游览、避暑、休闲、科考、摄影的好去处。
2. 宣州古城:位于宣城市中心的古城区,是安徽省仅次于黄山的古建筑群,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古城内有众多明清建筑,如恒仁堂、西关门、西门瓮城等,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观赏价值。
3. 石台黄山:位于石台县,是大别山脉的一部分,被誉为“大
别黄山”。
石台黄山以千山碧水、奇峰异石、峡谷风光和丰富
的植被资源而闻名,是摄影爱好者和登山爱好者的天堂。
4. 九华山:位于泾县,是中国佛教十方攸忘的第一地,也是中国南方的佛教名山之一。
九华山以其巍然挺立的峰峦、古刹庙宇和壮丽的自然景观而闻名,是佛教信徒和登山爱好者的朝圣之地。
5. 眉山:位于绩溪县,是大别山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眉山以其险峻的山峰、奇特的地质构造以及巍峨的寨堡而著名,是探险和摄影的好去处。
除了以上几个景点,宣城还有九华庙、九华山风景区、古泉金华园、鳌峰山、兴国寺、九华山城楼等其他著名旅游景点。
宣城市区景点

宣城市区景点宣城市位于安徽省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宣城市区有许多著名的景点,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一、九华山风景区九华山风景区位于宣城市区西南部,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
这里山峰陡峭,云雾缭绕,景色十分壮观。
九华山风景区内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大乘佛殿、千佛洞、金顶、天柱峰等。
这里还有许多古迹,如唐代的九华寺、明代的九华山城墙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二、宣城市博物馆宣城市博物馆位于宣城市区中心,是一座集文物收藏、展览、研究、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这里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如商周青铜器、汉代陶器、唐宋瓷器、明清家具等,展示了宣城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三、宣城古城宣城古城位于宣城市区中心,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城。
这里有古城墙、城门、街巷、庙宇等,历史文化氛围浓厚。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明代城市的风貌和历史文化的魅力。
四、南溪山风景区南溪山风景区位于宣城市区东南部,是一个以山水风光为主的景区。
这里山峰秀丽,溪水潺潺,景色优美。
南溪山风景区内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南溪山寺、南溪山瀑布、南溪山茶园等。
这里还有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如南溪山茶文化、南溪山民俗文化等,让人感受到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
五、宣城市文化广场宣城市文化广场位于宣城市区中心,是一个集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市广场。
这里有大型的文化展览馆、音乐喷泉、儿童游乐区等,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在这里还可以参加各种文化活动,感受到城市文化的魅力。
以上就是宣城市区的主要景点介绍,这里有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也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地域文化教学辅导第五章安徽的艺术学习目的:安徽的艺术历史源远流长,各种艺术形式发展生机蓬勃,流派纷呈,名家迭出。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安徽艺术发展的历史,各种艺术形式的代表样式、主要特点、代表作品和代表人物,从而对安徽的戏曲艺术、舞蹈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文房四宝艺术有立体的认识。
学习要求:1、从戏曲艺术、舞蹈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文房四宝艺术五个方面,了解安徽艺术发展的基本情况。
2、了解安徽戏曲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品。
3、通过本章的学习,在掌握各种艺术形式基本特点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欣赏各种艺术作品。
学习建议:1、结合教材自学和课外延伸阅读,了解安徽艺术发展的基本情况。
2、艺术形式表现的更多的是动态的、直观的、立体的样式,建议学生走出课堂,去观摩戏曲、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各项艺术作品,体会安徽艺术的独特韵味。
3、如果有可能的话,结合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安徽艺术之旅”游,通过实地考察,感受安徽文化艺术的底蕴。
一般了解:安徽的戏曲艺术概况、舞蹈艺术概况、绘画艺术概况和建筑艺术概况。
一、戏曲艺术1、安徽目连戏目连戏是我国古老的民间剧种,它主要搬演佛门弟子目连僧入冥间救母的故事。
安徽目连戏又叫“大戏”,主要流行于当时的徽州、池州、宁国、太平四府地域。
安徽目连戏具有较为固定、戏文典雅的剧目,正统而丰富的唱腔,神奇而夸张的脸谱,行当俱全,还有讲求排场的一套演出规矩,唱腔为联曲体制。
安徽目连戏一开始受到弋阳腔、青阳腔的影响,主要是用高腔形式在演唱,后来又兼唱部分昆曲、乱弹、徽戏,流传的时间很长,影响很大,在戏曲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目连戏由于宣扬佛教行善劝世,大多是崇信佛教的信徒行善还愿时演出,故俗称“还愿戏”。
现在安徽、浙江、江西、江苏、福建等地乡间也还有目连戏的演出,安徽目连戏流传时间长、辐射面积广、影响大,又因山区较偏僻闭塞,宗族关系复杂,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原生态的目连戏面貌。
2、泗州戏泗州戏是开放在泗洪大地上的一朵绚丽多彩的艺术之花,它土生土长,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据泗州戏老艺人回忆,泗州戏是由当地姓丘、葛、张的三位艺人,吸收民间太平调等创新而成,故泗州戏演员旧时都称“丘门腿”,意谓丘姓门下学艺的,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泗州戏剧目丰富,如传统剧目《大出观》、《三踡寒桥》、《樊梨花点兵》、《走娘家》、《拾棉花》、《喝面叶》等长期盛演不衰。
泗州戏的音乐唱腔非常别致,地方特色非常鲜明。
男腔粗犷、爽朗、高亢、嘹亮,女腔婉转悠扬、丰富多彩、余味无穷,有拉魂的魅力,故而被称之为“拉魂腔”。
泗州戏的唱腔曲调源于当地的民歌小调及农民生活、劳动的音调。
如赶牛耕地、妇女哭腔等,并吸收了花鼓、琴书等民间艺术形式的音调加以改造发展。
泗州戏的花腔调门很多,同一种调门,演员可以自由发挥,各人唱法互不相同,同一演员唱同一段唱词时都难以规范和定型,“怡心调”是泗州戏的最大特点。
二、舞蹈艺术安徽民间舞蹈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形成不同风格,即所谓“风谣歌舞,各附其俗”。
风格特色大致可分为五个不同色彩区:淮北及淮河两岸的舞蹈风格粗犷炽热,注重技巧。
代表性舞蹈有《花鼓灯》、《火老虎》、《大鼓镲》等;皖西山区舞蹈风格明快,节奏跳跃,载歌载舞,代表性舞蹈有《鸽鸫理窝》、《十把小扇》、《十二月梳》等;安庆及长江两岸舞蹈风格秀丽文静,代表性舞蹈有《十二条手巾》、《十二月花神》、《抛球舞》等;江南地区舞蹈风格古老刚健、节奏深沉缓慢,代表性舞蹈有《傩舞》、《游太阳》、《得胜鼓》等;皖东南地区舞蹈风格柔美,表现情感细腻,代表性舞蹈有《双条鼓》、《秧歌灯》、《打对子》等。
据统计,安徽省民族民间舞蹈共有六百五十余个,独具特色的约有一百余个。
代表性的安徽民间舞蹈有花鼓灯、龙舞、狮子舞、傩舞、巫舞等。
1、花鼓灯花鼓灯流行于颍上县、凤台县、怀远县、淮南市、蚌埠市为中心的淮河流域。
花鼓灯的角色分两大类:男角称“鼓架子”,女角称“兰花”。
花鼓灯包含有舞、歌、锣鼓演奏和有简单情节的小戏曲四大部分,每个部分都可以单独表演。
舞蹈是花鼓灯的主要构成部分,舞蹈中包括“大场”、“小场”、“盘鼓”。
大场,又称大花场,是集体表演的情绪舞。
大场表演是由伞把子带领,变换各种图形,表达出热烈欢快的情绪,每变换一种或几种图形,便由慢到快,直到奔跑,所以叫跑大场。
小场,又称小花场,是鼓架子和兰花双人或三人即兴表演的抒情舞。
花鼓灯艺术具有自娱性和表演性相结合的特点,既是供他人欣赏、娱乐的艺术品种,也是表演者个人抒发感情、自我娱乐的手段。
在灯场上往往是表演者如痴如狂,围观者如醉如迷,可以说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2、龙舞龙舞遍及全省,形式之多,居民间舞蹈之冠,春节、春会、喜庆吉日都要舞龙以助兴。
龙舞多在体内点燃烛火,在灯会上夜晚演出,所以常称为龙灯。
龙舞的品种就制作材料划分,有纸龙、布龙、草龙、板龙、灯龙。
就形式上分,有各节不相连的断龙,有多人共舞的长龙,也有单人表演的手龙。
休宁县有一种板龙,习惯上是“一丁一龙”,即村子里每个十五岁以上的男子为一丁,每一丁自制一节龙身,表演时龙头在前,经过各家门口,各家的“丁”就将自备的龙身接上去,于是越接越长,直至最后一丁接完,再接上龙尾,遍村游舞。
不看舞的技巧和花样,只看它的气势。
绩溪县有一种手龙,由一人两手持之表演,有时三、四人,人持一龙,另有人手持绣球,共同表演。
手龙小巧灵活,表演者可以运用翻、腾、扑、跳等武术技巧,同时两手把龙绕在身上,盘旋飞舞,龙虽小则活力强。
3、狮子舞狮子舞遍及全省城乡,名目繁多,形式各异。
概括起来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把狮子视为神物,以舞狮来祓除不祥;一类是把狮子作为吉祥物,舞狮子一方面供人欣赏取乐,一方面给人带来吉祥和幸福;还有一类是专为娱乐,人们遇有大喜大庆的喜事和重大节日,跳起狮子舞以示快乐和欢庆。
狮子舞的形式多种多样,它所表现的狮子的性格也是千差万别。
《狮子灯》表现狮子的勇猛、狂燥,使人望而生畏;《青狮玩烛》表现狮子温驯可爱,情趣横溢;《九狮一吼》表现狮子的群际关系;《手狮》是一人舞一狮,四只狮子形成一组,技巧难度高,结构严谨。
4、凤阳花鼓花鼓是我国一种民间歌舞,南宋时期就有记载,是由农民在田间插秧时击鼓演唱发展而来,表演形式是一男一女,男敲小镗锣,女打小花鼓,边歌边舞,有时增加乐器伴奏。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小锣”、“双条鼓”等。
花鼓小巧玲珑,鼓面直径三寸左右;鼓条为两根一尺五左右的细竹棍。
表演者单手执鼓,另一只手执两根鼓条敲击鼓面,“双条鼓”由此得名。
“左手锣,右手鼓,手拿锣鼓来唱歌,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单会唱一支凤阳歌”,唱的就是这种情形。
凤阳花鼓流行于明清时期,最初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击锣,口唱小调,鼓锣间敲。
根据清代的记载,凤阳花鼓“音节凄婉,令人神醉”。
凤阳花鼓这种流浪卖艺的民间歌舞表演,现在被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保留下来。
凤阳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势、演唱等在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时,揉进了现代歌舞的技巧,形式活泼多样,气氛热烈欢快,成为劳动人民民间喜庆丰收、欢度节日的一种民间歌舞表演形式。
三、绘画艺术概况1、国画新安画派:元代,程政以新安大好山水入画,开新安画派先声。
明嘉靖年间,丁瓒绘画以米友仁、倪瓒为宗,画风清淡简练,为新安画派形成奠定了基础。
稍后的程嘉燧、李永昌,绘画也崇尚倪瓒,枯笔皴擦,简而深厚,开始形成新安画派风格。
清初,渐江、查士标、孙逸、汪之瑞“海阳四家”,多以峻岭奇松、悬崖峭石、疏流寒柯入画,富有山林野逸、轩爽清秀的韵味,突出了新安画派的特异风格。
他们主张师法自然,寄情笔墨,大胆创新,给明末清初画坛带来新的生机。
明万历至清乾隆间,新安画派画家有七十余人,除上述代表外,主要还有程邃、程正揆、戴本孝、吴山涛、汪家珍等。
清中叶以后,汪朴、何文煜、程鸣、黄镇、江蓉、吴之辚、雪庄、莲溪、虚谷等,在师承新安画派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创新。
姑熟画派,又称“芜湖画派”。
明末清初芜湖画家萧云从继承和发扬元代黄、王、倪、吴“雅洁淡逸”的风貌,强调水墨在绘画上的表现作用,在运笔、用墨、设色等方面集众家之长。
他擅长山水画,也工人物画,人物画《离骚图》发展了李公麟的白描人物技法。
萧云从绘画影响很大,从学者多,在芜湖一带形成“姑熟画派”。
姑熟画派中,萧一芸“参以唐、沈技法,用笔清逸”,算是能推陈出新、自成面貌的画家。
另外还有陈延、韩铸、孙据德、方兆曾、释海涛、潘士球、王履瑞在当时也很有影响。
清代画家中学萧云从的很多,其中当涂人黄钺所作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各有特色,是“姑熟派”的传人。
宣城画派,指以梅清为首的梅氏诸画家。
在绘画艺术上,梅清自谓多学元代,得力于倪瓒、沈周笔意,“不薄今人爱古人”,但他“师古”而不“泥古”,而是融入“我法”,认为“古人在我”,注重笔墨韵味和“文人画”的传统,反对死临硬摹、食古不化。
梅清擅长山水、松石,尤其好画黄山,他自称“游黄山后,凡有笔墨,大半皆黄山矣。
”黄山的奇峰异石,飞瀑流泉,云海变化,松树的千姿百态,无不收入笔底。
他笔下的黄山多以气势取胜,行笔流动豪放,运墨酣畅淋漓,取景奇险,用线盘曲,富有运动之态,如《西海门图》、《天都峰图》、《莲花峰图》以及现收藏于天津博物馆的《西海千峰图》等,山峦风云变幻,松多奇苍,给人苍茫、凝重的感觉。
梅氏画家中,较为著名的还有梅清的从子梅磊、梅磊之子梅南,从孙梅翀、侄孙梅庚、梅种、梅蔚等,其中尤以梅庚名气最大。
梅庚的小幅山水,多数是疏点林木,纯用浓墨钩斫山石,略加淡墨皴染。
虽不施点苔,亦妙趣横生。
梅家之外,半山和尚也是宣城画派的重要角色,画风静而内沉。
半山和梅清诗画互酬,共同形成宣城画派风格。
龙城画派:在“扬州八怪”崛起的乾嘉年间,萧县出现了一批“重传统、重笔墨、重生活”的乡土书画家。
其时,高手林立,群星灿烂,形成以龙城为活动中心的书画研讨体系,人们誉之为“龙城画派”。
此画派问鼎徐淮,声闻遐迩。
代表人物有工于画竹的王为翰,善写山水的刘本铭,精于花鸟绘画的张太平和能书善画的吴作章、吴柳庵。
清末,龙城画派更加壮大。
路荫南所作平远山水,以书法入画。
薛铎擅画人物和风雨柳。
侯子安以重彩入于水墨,多写淮北风光。
欧阳小南擅小写意花卉,笔墨秀中藏拙。
宝池和尚善画水墨牡丹、枇杷、兰草等,用笔简古,质朴典雅。
2、版画中国版画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有画像石,砖刻。
虽是一种建筑物上具有装饰性的艺术品,由于它以刀代笔,刻纸拓印,因此近似版画,皖北地区的汉墓中就发现了这种古刻画像。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刻本书出现,木刻版画产生。
明朝是中国版画的黄金时期,福建的建阳版画、江苏的金陵版画、安徽的新安版画并列为版画三大流派。
新安版画又名徽州版画,肇端于墨模镂刻。
明代徽州版画以歙县虬村黄姓为中心,从明万历到清初,黄姓有三百多人以刻书为业,其中三分之一从事版画镌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