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风俗习惯

合集下载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介绍1. 汉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

汉族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注重家庭、孝道、礼节等。

汉族的主要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是汉族人民的重要日子,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2. 蒙古族:蒙古族是中国的草原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地区。

蒙古族的文化具有游牧民族的特色,他们以羊肉、牛肉为主食,著名的美食有蒙古烤肉和羊肉汤等。

蒙古族的主要节日有那达慕节和祭敖包等。

3. 回族:回族是中国的一个穆斯林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和东部地区。

回族的文化具有多元性,他们主要的食物是清真食品,并严格遵守伊斯兰教教规。

回族的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等。

4. 藏族:藏族是中国的雪域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藏地区和青海、四川等省份的藏区。

藏族的文化独具特色,他们信奉藏传佛教,著名的文化遗存有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等。

藏族的主要节日有藏历新年和拉萨的酥油花节等。

5.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是中国的一个穆斯林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

维吾尔族的文化丰富多彩,他们以水果和羊肉为主食,著名的美食有烤全羊和手抓饭等。

维吾尔族的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等。

6. 苗族: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南方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贵州、湖南、云南等省份。

苗族的文化独特,他们以农业为主,有着丰富的口头文学和音乐舞蹈传统。

苗族的主要节日有苗年节和龙舟节等。

7. 彝族: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南方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

彝族的文化深厚,他们以烤全羊和羊肉汤为主食,著名的美食有砣砣肉和酸汤鱼等。

彝族的主要节日有火把节和彝年节等。

8. 壮族: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南方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和云南等省份。

壮族的传统文化丰富,他们以大米为主食,著名的美食有桂林米粉和粽子等。

壮族的主要节日有三月三歌节和糍粑节等。

9. 布依族:布依族是中国的一个南方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贵州和云南等省份。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一、传统节日◇1.泼水节傣族的新年称为“泼水节〞,时间为傣历六月〔清明节前后〕举行,一般为3-4天。

节日清晨,人们穿着盛装,采摘鲜花到佛寺供奉,听佛经,中午挑来清水为佛像洗尘,礼毕拥出大街小巷,用象征桔祥的清水互相泼撒嬉戏,以示祝福。

其间举行划龙舟比赛、跳象脚舞和孔雀舞,放升高,节日气氛到达高潮,青年男女那么进展丢包活动,谈情说爱,选择配偶。

〔傣族〕2.三月街是白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省和全国少有的规模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

据史料记载,三月街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最初带有浓厚的佛教庙会色彩,后来逐渐开展成交易货物的集市,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容也更丰富,除集市经贸外,还有唱大本曲、打霸王鞭等传统文艺活动和赛马、赛龙舟、射箭、田径等民族体育表演或竞赛。

〔白族〕◇3.火把节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

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最具代表性。

到了火把节之夜,村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

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

高潮时,人们还要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绕住房和田边地头巡游,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的歌声的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蔚为壮观。

火把节期间的白天,人们将参加摔跤、赛马、斗牛、爬杆等活动和比赛。

〔彝族〕〔纳西〕〔基诺族〕〔拉祜族〕4.踩花山苗族盛大的传统佳节,一般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节日期间,能歌善舞的苗族人民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涌入固定坝坡上,由村寨有威望的人将五彩花杆插好,进展跳舞、跳狮子、斗牛等活动,活动的优胜者将爬到花杆顶上取下奖品〔一个猪头和两瓶好酒〕,此时场中锣鼓喧天,人们为爬杆英雄欢呼雀跃。

〔苗族〕5.目脑纵歌节是景颇族盛大的传统节日,“目脑纵歌〞译意为“大伙跳舞〞,盛大的目脑纵歌一般安排在农历正月中旬以后的几天,选双日为吉,并有相对固定的广场举行活动。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节日。

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融合了他们的信仰、历史和生活方式,是他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介绍一些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和独特的节庆文化。

一、藏族的藏历新年藏族是中国境内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

他们的传统节日之一就是藏历新年,也被称为“洛苏节”。

这个节日通常在西藏地区的农历年末举办,时间一般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或初二。

在藏历新年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富有仪式感的活动。

他们会穿上盛装,家家户户会挂上灯笼和彩带,准备丰盛的食物供祭祀祖先。

人们还会举行隆重的祈福仪式和传统舞蹈表演,庆祝新年的到来。

二、哈萨克族的纳乃节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新疆地区,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节日。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是纳乃节,也被称为“诺尔苏尔”。

这个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八月举行,庆祝丰收的到来。

纳乃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欢庆活动。

他们会穿着传统的哈萨克族服装,进行马术比赛、射箭比赛和摔跤比赛等传统体育项目。

人们还会举行传统的民俗表演,如歌舞演出和民间故事讲述等,庆祝节日的到来。

三、傣族的泼水节傣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广西、海南等地,他们有着独具特色的泼水节。

傣族泼水节是每年农历四月廿九到五月初二之间举行的庆祝活动,也被称为“水绕三月”。

泼水节期间,人们会举行盛大的水战活动。

他们用清水互相泼洒,象征祛除厄运,以及希望来年是一个幸福、健康的一年。

人们还会举行舞龙、舞狮等传统表演,以及摆设龙舟和各种花车等庆祝装饰。

四、鄂温克族的诺敏节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节日。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就是诺敏节。

诺敏节通常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至初七之间举行。

诺敏节是鄂温克族的传统捕鱼节日,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的简单介绍

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的简单介绍

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的简单介绍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不同的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风俗,形成了多元而丰富的文化面貌。

今天,我将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些民族的特点和风俗。

1. 汉族:作为中国最大的民族,汉族人口众多,分布广泛。

他们以汉字为主要文字,崇尚孔子的儒家思想,并有着丰富的文学和绘画传统。

在饮食方面,他们喜欢大米、面食,以及各种蔬菜为主。

2. 蒙古族:蒙古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辽宁地区。

他们以牧民为主,喜欢骑马、射箭和摔跤等活动。

蒙古族还有着独特的“呼麦”艺术形式,以及丰富的草原文化。

3. 满族:满族是中国历史上建立大清帝国的重要民族。

他们有着众多独特的传统习俗,如吃酸菜、穿汉服、蒙古袍等。

满族文化中的传统舞蹈和音乐也非常有特色。

4. 汉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也各具特色。

藏族有着悠久的藏传佛教文化,其宗教仪式和建筑形式如佛塔、寺庙等独具特色。

而壮族则以山歌、舞蹈和体育竞技等形式闻名,他们热情好客,尊重长辈。

5. 除了这些比较知名的少数民族之外,还有一些相对较少人知的民族。

德昂族是居住在云南地区的一个小型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和习俗。

而京族是分布在云南和贵州的一个小型民族,他们以制作精美的编织品而闻名。

通过这个简单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俗。

这些不同民族的文化交融与交流,丰富了中国的多元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总结起来,了解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无疑是一项庞大的任务。

我们可以从文字、音乐、舞蹈、建筑、宗教、饮食等不同方面去深入了解每个民族的特点。

通过对比和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并在这样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实现和谐共处。

对我个人而言,学习和了解不同民族的特点和风俗,是一种宝贵的人文经验。

它让我更加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增加了对世界的理解和欣赏。

我相信,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民族的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多样性,实现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56个民族的生活习俗

56个民族的生活习俗

56个民族的生活习俗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中国56个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点缀着这片神州大地。

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56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 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

有自己的语言。

——采茶2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 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

——羊皮袄、保安刀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弹唱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跳板、长鼓舞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

——剪纸,打曲棍球8 、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 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象脚鼓舞10、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浸泡芦笙,拦路迎宾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

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

绝少发生盗窃现象。

世界各国民族风俗

世界各国民族风俗

世界各国民族风俗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世界主要地区名族习俗【俄罗斯民族风俗习惯】俄罗斯是一个重礼好客的多民族国家。

其礼俗兼有东西方礼仪的特点。

俄罗斯人整体文化素质很高,许多家庭都有极丰富的藏书。

他们的“见面礼”是亲吻与拥抱,即使在商务活动中也是如此。

俄罗斯人做生意比较谨慎。

在谈判桌上,他们从不吝惜时间,擅长讨价还价,在生意场上显得有些拖沓。

日常交往中主动问好是起码的社交礼仪送礼和收礼都极有讲究。

俄罗斯人忌讳别人送钱,认为送钱是一种对人格的侮辱。

但他们很爱外国货,外国的糖果、烟、酒、服饰都是很好的礼物。

如果送花,要送单不送双,双数是不吉利的。

对颜色的好恶和东方人相似,喜红忌黑;对数字,他们却和西方人一样,忌讳“13”,但对“7”这个数字却情有独钟;忌食狗肉。

俄罗斯民族饮食习惯有以下几大特点:酸:俄罗斯人喜欢吃酸的食品。

面包、牛奶是酸的、菜、汤也多以酸为冷:午餐多数是冷盘。

以红黑鱼子、各种香肠、火腿、红鱼、咸鱼、酸蘑菇、酸黄瓜、凉拌菜、奶酪等为主。

汤:俄罗斯人午餐、晚餐喜欢喝汤。

有各种肉汤、鱼汤、酸菜汤、红菜汤、白菜汤等。

酒:俄罗斯人喜欢喝烈性酒,而且一般酒量都大。

茶:俄罗斯人喜欢喝红茶,在茶中加柠檬片和糖。

倒茶时,先从茶炊里倒出一些酽茶,然后用水冲淡。

主食:主食大多数是以黑麦、小麦面粉制成的面包。

黑面包是俄罗斯人爱吃之物,并常用来作为待客的食品。

副食:主要是鱼、虾、羊肉、青菜和水果。

如羊肉串、羊肉汤、烤羊肉、炸羊排、炸羊肠等。

蔬菜有黄瓜、西红柿、土豆、萝卜、生菜和圆葱。

但俄罗斯人不吃某些海物(乌贼、海蜇、海参)和木耳。

交际禁忌让烟时,一般要递上烟盒让其自取,不能只合一支。

特别应注意不要用一根火柴替三个人点烟。

男人吸烟时,应先问问身边的妇女介不介意。

出门进门,男子应帮助同行妇女穿大衣、开门。

俄罗斯社会风尚之女士优先俄罗斯人一向把尊重妇女当作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修养好的标志。

中国大部分少数民族的节日及其风俗习惯

中国大部分少数民族的节日及其风俗习惯

• 节日:风雪节、摸牛节 • 风俗:舞蹈、祭祀、传统服饰
34. 基诺族:
• 节日:努尔苏丹节、火把节 • 风俗:舞蹈、歌唱、传统竞技
36. 革吉族:
• 节日:吉木热节、阿索格节 • 风俗:舞蹈、唱歌、传统服饰
37. 鄂伦春族:
• 节日:渔猎节、打猎节 • 风俗:狩猎、捕鱼、舞蹈
38. 赫哲族:
• 节日:渔猎节、红山节 • 风俗:捕鱼、狩猎、歌舞
• 节日:过大年、刀杆节 • 风俗:祭祖、歌舞、竞技比赛
45. 仫佬族:
• 节日:水龙节、三月三 • 风俗:舞蹈、歌唱、传统竞、歌唱、传统乐器
47. 锡伯族:
• 节日:纳日哈节、扎尔达昆节 • 风俗:祭祀、舞蹈、传统游戏
48. 阿尔泰族:
• 节日:库尔班大叔节、那达慕大会 • 风俗:赛马、歌舞、传统竞技
18. 京族:
• 节日:马术节、开饭节 • 风俗:马术、舞蹈、传统音乐
19. 保安族:
• 节日:船拜节、大捕虫节 • 风俗:捕虫、刺绣、唱歌
20. 门巴族:
• 节日:纳帕那节、纳帕蛮节 • 风俗:狩猎、祭祀、跳舞
21. 拉祜族: • 节日:门户节、百家节 • 风俗:舞蹈、唱歌、传统服饰
22. 水族:
中国有 56 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和风俗习惯。以下是一些少数 民族的代表性节日及其风俗习惯:
1. 蒙古族: • 节日:那达慕大会、白月明节 • 风俗:赛马、摔跤、歌舞、烤全羊
2. 回族: • 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 • 风俗:斋戒、清真寺祷告、亲友聚餐
3. 藏族: • 节日:藏历新年(洒水节)、朗日巴尔节 • 风俗:祭拜、舞蹈、唱歌、烧香
4. 维吾尔族: • 节日:古尔邦节、哈卡节 • 风俗:祷告、吃饭、唱歌、跳舞

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

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你有帮助!1、蒙古族:蒙古族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

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

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2、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3、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4、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

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

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

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5、阿昌族份苏阿昌族男子穿蓝、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

阿昌族人民性格开朗,又十分讲礼好客。

他们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这是一种煮茶的土陶用具。

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随后又拿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谈。

6、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

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

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7、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

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8、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

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

9、锡伯族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

忌食狗肉。

10、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

11、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

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

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

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

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

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

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

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

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

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

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

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

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

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

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

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

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

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

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

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

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

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

除夕岁守夜。

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

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

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

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

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

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

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从’99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地的省城昆明,到“风-花雪月”的大理名胜;从高原水城丽江、神奇的“香格里拉”—中甸,到孔雀曼舞的西双版纳;从“天下第一奇观”的石林、千姿百态的元谋土林,到世所罕见的“三江”并流,江狭水凶的虎跳峡、、、这些迥然相异的山川景色,如一个天然的自然博物馆,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会深深地感受到这是一块博大而充满激-情、深邃而富有魅力的神奇之地。

美丽、富饶的云南,是祖国西南边疆的一块宝地,它土地辽阔、山川壮丽、资源丰富,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

早在1 70万年前,元谋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这里是中国古代“南方
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和口岸。

云南有10个国家级风景区,4 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

有海拔6740米终年积雪的高山东省,至今无人能够攀登顶峰;不古老茂密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喀斯特岩溶地貌开成的石林以及九乡溶洞等奇观。

绕三灵又叫“绕三林”,始于南诏,最初是古代宗教祭祀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白族群众文体娱乐与郊游活动的民族盛会,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洱海周围白族群众穿红戴绿聚红成队,前来参加活动,或挂一彩绸,葫芦,手执蚊帚、拿着扇子、毛巾,一人主唱,一人打拍,后边跟随一男女,唱着调子,打霸王鞭,弹着三弦琴和月琴,载歌载舞,由苍山东麓至庆洞,喜洲、金河。

沿路逛三都,即是“绕三灵”。

三灵指的是佛都、神都、仙都这三都。

彝族踏歌打歌,又称踏歌,以巍山、南涧、漾濞等县流行较广。

大体可分为模拟动物体态的动物舞。

以及抒发情感的情趣舞两类,大凡婚丧嫁娶,民族节日都要打歌,舞步主要在脚下,为踏、蹉、跺、抬、踢、跳等步法,边跳边唱,可随意编词,也加固定唱词。

有领有和,潇洒自如,激烈时,热情奔放,情绪激昂。

打歌调以葫芦笙,竹笛吹奏的曲调为两个声部,与人唱的打歌调结合,形成三个声部的打歌音乐、音乐效果非常强烈,这种特殊的和声,在其它打歌中是少见的。

同时,“三日街”、“火把节”、“蝴蝶会”、“花朝节”、“石宝山歌会”、“泼水节”、“赛花船”、“要海会”、“渔潭会”、“菊花会”、“本主节”等也都是云南著名的民风民俗。

白族风俗大理地区的白族男子多着白色对襟上衣,外穿镶花边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肥宽裤子,头缠白色包头,肩挎绣花挎包。

白族妇女穿白衬衣,着艳红、蓝或浅蓝色领褂,下穿灰蓝、绿色布料加绣花加绣花边裤角的裤子,脚穿绣花鞋,腰系加绣有花、鸟等图案的绣花短围裙。

白族婚礼热闹而且繁琐,一般要三天。

结婚这天称“正喜日”,头一天叫“踩棚”,后一天叫“散客”。

其中头两天较有特色,“踏棚”这天的夜晚要在男家唱“板凳戏”。

大理地区的白族民居建筑独具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白族民居多为封闭式建筑,正房对面的院落围墙通常都要砌成照壁,照壁尺度比例匀称,外观十分优美。

照壁除注重造型精美外,还非常注重装饰,使照壁显的更加高雅秀丽。

摩梭风情摩梭古称“摩沙”,是宁蒗境内的土著民族之一,其族源属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牦牛羌”。

特殊的社会地理环境,使永宁摩梭人一直保留着独特而神奇的风俗礼仪。

泸沽湖畔摩梭人传奇式的家庭婚姻形态,成为东方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最具神秘和吸引力的母系文化奇观,形成一个扑朔迷离的幽远的梦境。

普米族和摩梭人的孩
子,长到13岁,便要举行成年礼。

摩梭人至令还保留着人类母系氏族的婚姻形态。

流行于摩梭人中的阿夏婚姻形式有两种,即阿夏异婚和阿夏同居婚。

摩梭人崇拜大自然,信奉神灵,相信天地万物、日月水火、风雨雷电,引经据典由神灵主宰,所以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了形式各异的祭祀方式。

摩梭人过年分为大年和小年。

过小年在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十二日。

村村寨寨饮酒食肉,歌舞狂欢,放牧人员备受优待。

全家都会赠给放牧人员猪膘肉、香肠、鸡蛋、粑粑等礼物。

他们还在牲畜尾巴上系一条红布,以示度年。

放牧人员到山上野餐祭山神,祈求山神保佑来年水草丰茂,牲畜兴旺。

过大年在每年的腊月三十日。

院子里正房门前要栽两棵青松,房顶上插松枝和彩色经幡。

桌上供煮熟的猪头祭祖先和神灵,青年们举行摔跤,打秋千,对山歌,跳土风舞等活动。

他们的传统节日是转山节,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湖畔的摩梭人都要盛装前往“格姆女神山”朝拜。

本主崇拜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的普遍的宗教信仰,“本主”即本境之主,即一个村落或某一地域的保护神。

白族对本主的信仰具有悠久的历史。

各村每年都有定期祭祀本主的盛大节日,这是村中重大的宗教活动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