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产业内贸易规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实证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基于产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视角

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基于产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视角

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基于产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视角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产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视角,对中国产业内贸易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

产业内贸易,也称为产业内交换或双向贸易,指的是同一产业内产品同时发生进口和出口的活动。

这种贸易形式在现代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产业层面出发,对中国各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状况进行全面分析。

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我们将深入探究各产业的贸易结构、贸易竞争力以及贸易利益分配等问题。

同时,我们还将关注不同产业间的贸易联系和互动,以揭示产业内贸易的规律和特点。

本文还将从国家层面出发,探讨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情况。

我们将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贸易伙伴,分析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状况、影响因素以及潜在的合作空间。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模式和特点,我们可以为中国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定位和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还将结合产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分析结果,提出促进中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这些建议旨在优化贸易结构、提高贸易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为中国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本文的实证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基础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国际贸易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同一产业内产品同时发生进口和出口的现象。

这一概念自20世纪60年代由弗农(Raymond Vernon)提出后,逐渐成为解释国际贸易格局变化的重要理论。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规模经济、产品差异、需求偏好相似以及不完全竞争等几个方面。

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规模经济指的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的成本会逐渐降低。

在存在规模经济的情况下,企业倾向于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成本,进而可能导致某一产品的总产量超过国内市场需求,从而产生出口的需求。

中国贸易条件变化和波动情况的经验分析

中国贸易条件变化和波动情况的经验分析

中国贸易条件变化和波动情况的经验分析引言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贸易国之一,其贸易条件的变化和波动情况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化和波动情况,总结经验并进行分析。

1. 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化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化主要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国内经济发展、外部市场需求、国际贸易政策等。

首先,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其贸易条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不断提高其国内生产能力和质量水平,增加了对外贸易的竞争力。

特别是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使得中国成为全球制造工厂,大量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其次,外部市场需求对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不断开拓新的市场,扩大贸易伙伴的范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与更多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增加了出口机会。

此外,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也对中国贸易条件产生着影响。

各国对中国的贸易限制措施或减免政策的调整,都会直接影响中国的贸易条件。

例如,美中贸易战导致中国出口面临关税壁垒和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2. 中国贸易条件的波动情况中国贸易条件的波动情况主要体现在出口和进口方面。

首先,中国出口贸易波动较为明显。

随着国内经济发展,中国出口持续增长,但也面临着出口产品的价格下降、竞争压力加大等问题。

尤其是在全球经济衰退期间,中国出口面临着需求疲软和贸易壁垒的压力,出口贸易出现了较大的波动。

其次,中国进口贸易也存在波动情况。

随着国内消费升级和需求多元化,中国对外进口需求不断增加。

然而,进口受外部经济波动、国内外贸政策等因素影响,也会出现波动。

比如,全球经济下行时期,中国进口受到需求下降和对外贸易政策变化的影响。

3. 经验分析基于对中国贸易条件变化和波动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经验:首先,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贸易条件的关键因素。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贸易条件将继续得到改善。

因此,继续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生产能力和质量水平,对提升贸易条件至关重要。

产业内贸易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分析

产业内贸易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分析

进 口某种产品同时又出口这一产品。从7 年代后 0 期 开始 , 产业 内贸 易在 发 达 国家 占 了主导 地位 , 成
为 贸易利 益 的主 要来 源 。 o 代 , N8年 随着 各 国经济 的 发展 和对 外 贸易 的增 强 ,很 多 发展 中国家 也 开 始 了产业 内贸易 , 有较 大发 展 。 并 伴随着 产业 内贸 易 的产 生 , 产业 内贸易 理论 也 随 之 出现 , 国也纷 各 纷对 其进 行 研究 。
将 迎 合本 国中大 部分 家庭 的需 求 ,即收 入 处 于v 3
场规模能扩大 , 规模收益就能保持递增 。 2“ 、传统 理论 假设 产 品是 同质 的 , 因而 实 际上
只 有产 业 间 贸易 , 战后 尤其 是 7年 代 以来 , 素 而 0 要
和y之间的家庭 。因此 , 4 国家2 的厂商生产的品种
要 有两个 方 面 的原 因 :
心 目中突 出 自己的产 品以使 消费者忠 实于其 品 牌, 或由于消费者本身偏好不同, 希望产 品具有极 其多样的特征 , 以便可从中按需选择 , 一种产品有 着许 多各 种不 同的 品种 。 以 , 国厂商 生产 的较 所 美 多的是豪华型的小汽车 ;而有 的国家如 日本生产
会 出 口本 国具有 比较 优 势 的产 品 ,进 口本 国具 有
简要 地说 ,就 是 由于生 产 者 为了在 消 费者 的
比较 劣 势 的产 品 ,这种 贸易理 论一 直 是 占主 导地 位 的主要 国际 贸易 方式 ,也就 是 经济 发展 水 平不 同的 国家之 间 的不 同产 品的 贸易 ,即对产 业 间 贸 易 做 了 比较 充分 的解 释 。 是上 世 纪7年 代 以来 , 但 0 这 种 贸 易理 论 距 离 国 际 贸 易 的现 实 越 来 越 远 , 主

产业内贸易理论及其指标对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产业内贸易理论及其指标对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及主要内容传统的贸易理论,从李嘉图到赫克歇尔——俄林,都强调比较优势,认为国家之间发生贸易的原因是生产率和禀赋的不同,一国总是会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种贸易理论对直到本世纪中期以来的主要的国际贸易方式,也就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的国家之间的不同产品的贸易做了比较充分的解释。

但是七十年代以来,这种贸易理论距离国际贸易的现实越来越远,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传统的贸易理论确实有一套比较完美的体系,能够自圆其说,但又有一套严格的假设前提,这些前提促成了理论体系的完美,也同时使理论偏离了实际。

这些前提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及不变的技术水平,不存在规模经济。

而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在现实是不存在的,规模经济却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善,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无处不在。

其二,战后尤其是七十年代以来,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相同或相似产品的贸易越来越多,甚至占据了它们之间贸易的绝大部分的比重,这是传统的贸易理论绝对不能解释。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产业内贸易的系统研究从七十年代就开始了。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成果自成体系,形成了新的贸易理论,这种理论是以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为假设前提的,更接近于贸易现实。

它认为,贸易不一定是比较优势的结果,可能是规模经济或收益递增的结果,在不完全的竞争市场上,国家之间即使不存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的差异或者差异很小,也完全可以因为需求偏好或者规模经济以及产品差异促使各国追求生产的专业化和从事国际贸易。

同时,也为国家进行干预提供了借口,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政府支持可以是本国的垄断厂商的规模经济效益,获得垄断利润,这样对于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研究又导致了后来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强调贸易保护。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对我国的适用性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起源于对发达国家之间相似产品贸易的研究,而对于禀赋和技术水平的差距较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似乎更多的应该是产业间贸易,能够以传统的贸易理论来解释,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以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主的很多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在贸易总额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产业内贸易也越来越重要了。

中国汽车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实证分析

中国汽车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实证分析

车 零 件 附 件 及 车 身 的 产 业 内 贸 易 水 平 最 高 . 指 数 均 超 过 6 % ,0 5年 则 6年 5 20 高 达 9 . % 而 汽 车 整 车 的产 业 内 贸 91 、 7 然
不足 3 % 。 分 罔 家如 法 国 、 国 、 0 部 德 意大
中国汽 车行业产 业 内贸易
的实证研 究
1产 业内贸 易水平的衡量方法 .
G L指 数 ( rbl n i d tp - Gu e adLo —yeI y n
存在 产业 内贸易 , 否则 , 不存在 产业 就
内贸 易 。 果 G 如 L指 数大 于 5 %, 认 为 0 可 是 产 业 内贸 易 份 额 较 高 . 业 内贸 易 比 产 较 明显 。 由此 可 以规 定 , 果 某 一 产 业 如
dct )是 建 立 在 贸 易 重 叠程 度 (ere i o ar dge
的G L指数大于 5 %,即进出口贸易额 0
重 叠 部 分 占总 贸 易 额 的 5 %以上 , 该 0 则 产 业 的产 业 内贸 易 就 比较 明 显。 2 中 国汽 车 业产 业 内贸 易发展 的 实 .
相关概 念 回顾
1 汽车 产 业 .
贸易的动因 : 需求偏好 相似使厂商有利 于克服由于社 会政 治制度 、 文化不 同而
造 成 的 市 场 隔 离 , 于 产 品 进 入 外 国市 便
口量 。
如果 出1 3货值 和进 口货值两个数据 中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 比大 于 1%, 0 我
证 分 析
o vr p f el )之上用来计算产业 内贸易规 o a 模 的指标。单一产业的 G L指数为 :
G = 1 ,M 1( M, 10 L [ 一l 一 . /x+ ) 0% x ]

当代中国国际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及趋势

当代中国国际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及趋势

当代中国国际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及趋势当代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及趋势近年来,中国的国际贸易发展快速而稳定,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推动力。

本文将探讨当代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及趋势。

首先,当代中国国际贸易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贸易规模大幅增长。

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持续增加。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的货物贸易总额超过了31万亿人民币,较上年增长约3.4%。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进,以及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

其次,中国国际贸易的特点之二是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近年来,中国的出口贸易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正在逐渐从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的模式转变成以高附加值产品和技术为导向的贸易模式。

例如,中国的高科技产品、机电产品和汽车等产品出口量在不断增加,国际市场竞争力逐渐提高。

这种结构优化有利于中国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使中国贸易更加具有竞争力和创新力。

第三,中国国际贸易的特点之三是贸易方式不断创新。

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成为当代国际贸易的新趋势。

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之一。

中国的跨境电商出口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这一创新贸易方式的发展,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高效,为中国的国际贸易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

最后,谈到未来中国国际贸易的趋势,两个方面是值得关注的。

首先,中国将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贸易结构调整力度。

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

中国还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质量监管,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

其次,中国将加强多边贸易合作,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回潮,中国将积极主张自由贸易,推动全球贸易合作。

中国将继续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和制定贸易规则的进程,加强与各国的贸易往来,拓展贸易伙伴关系。

同时,中国还将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深化“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区域贸易和经济一体化。

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浅析与建议

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浅析与建议

代末 ,产 业 内贸易 约 占主要 发达 国家
制成 品贸易 的2 / 3 ,产业 内贸易的增加
的现实情 况 。该 理论 将符 合产 业 内贸 易 的商品分为两 类 ,即同质产 品f 相 同 产 品) 和异质产 品( 差 异产 品) 。同质产品
的产业 内贸易 的主要 形式 包 括 :不 同 国家 间大宗产品 的交叉型产业 内贸易 ; 经 济合作 或 因经济技 术 因素 而产 生 的
出现带来的差异) 和垂直差异( 产品质量
方面的差异) 三 方面 ,这 三类情 况都有
共分 为 以下 9 大类 :第0 类 ,食 品及 主 要供食用 的活动 物 ;第1 类 ,饮料及 烟 类 ;第 2 类 ,非食 用原料 ;第 3 类 ,矿 物 、燃 料 、润 滑 油 及 有关 原 料 ;第 4 类 ,动 、植 物油脂及蜡 ;第5 类 ,化 学 品及有关产 品 ;第6 类 ,轻纺产 品 、橡 胶 制品 、矿冶 产品及 其制 品 ;第 7 类, 机 械及运 输设 备 ;第 8 类 ,杂项制 品 ; 第9 类 ,未 分类 的其他 商 品。其 中第0 类 到第4 类 可归 为初级 产 品 ;第5 类 到 第9 类可归 为工业制成品 ;第5 类和第 7
我 国产业 内贸易发展浅 析 与建议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 院

谢兆山
要 :作 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 ,产业 内贸易反 映了产业内专业分工 的深入和 专业化程度 的提 高。因此 ,产业 内贸易的研究对于 国家
整体 外贸发展 水平 的提 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 文首先通过对外 贸产 业显性 比较优 势的分析 ,说 明我国现阶段 不是基于传统的 比较优 势参 与国际贸易的。然后 ,通过对 G L I I T指数 的计算 ,表明不管是初级产品还是工业制成品,我 国外贸都是以产业 内贸易为基本格局

当代中国国际贸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当代中国国际贸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当代中国国际贸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国际贸易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作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国之一,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分析当前中国国际贸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并探讨其对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影响。

一、中国国际贸易的现状1.贸易总体趋势近年来,中国国际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从2010年到2019年,中国的进出口额分别增长了150%和7.6%,居世界第一。

2019年全年,中国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1.54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17.23万亿元,进口14.31万元,贸易顺差2.92万亿元。

2.贸易结构中国的贸易结构主要是以出口为主导的状况,出口额远远高于进口额。

出口主要集中在纺织品、电子产品、玩具、衣服、机械设备等传统产品。

而进口主要以机械设备、原油、矿物燃料、汽车、高科技产品等新兴产品为主,这些产品为发展经济、提高工业化水平、满足国内需求起到重要作用。

3.贸易对象中国的贸易对象主要是亚洲、欧洲和美洲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对象主要是美国、香港、日本、欧盟国家、东盟国家等。

进口主要来自欧盟国家、东盟国家、美国、日本等。

二、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1.转型升级随着国内市场的饱和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中国的出口竞争力已经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这一趋势让中国开始向高端制造业和技术创新方向加快转型。

未来将在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加大投资,提升制造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中国的出口竞争力。

2.拓展贸易渠道当前,中国正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

该倡议推动了中国在中亚、南亚、东欧等地的贸易合作,加快了贸易渠道拓展,同时为实现地区互联互通奠定了基础。

3.开放型经济中国从闭关锁国的时期逐步转为开放型经济,贸易、投资领域的开放度越来越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中国在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和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加强了进出口商之间的合作,同时为全球市场开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内贸易规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实证分析产业内贸易、规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实证分析田泽(河海大学商学院)摘要:随着全球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化与扩展,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也越更加迅速,其占各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

本文分析产业内贸易的内涵及其规律,研究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运用相关模型对中国产业内贸易进行对比分析,并就发展中国产业内贸易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贸易结构贸易指数西方学者的对产业内贸易研究大都倾向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很少有针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亚国家)的研究。

事实上,由于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正在不断的增加。

已有许多学者曾对中国与其它国家的具体贸易方式进行过研究,但很少有人对中国的产业内贸易研究做专门研究,基于此,本文对中国发生的产业内贸易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产业内贸易概述(一)产业内贸易的内涵产业内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

比如日本向美国出口轿车,同时又从美国进口轿车的现象;中国向韩国出口某种品牌的衬衣,同时又从韩国进口某种T恤衫的这种贸易活动。

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即是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

在产业内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中,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动,即要么进口,要么出口;而产业内贸易是双向流动的,因此产业内贸易又叫双向贸易(Two-way Trade)。

产业间贸易是不同产业间产品的贸易,如一国生产的工业品和另外国家生产的农产品进行交易,而产业内贸易则主要是工业产品中的某一类产品间的贸易。

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一般是通过分别处于不同国家的独立厂商交易来完成,而产业内贸易则通过内部和外部两个市场来实现。

现在,由于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使国际贸易的很大一部分贸易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和子公司、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进行的。

这种跨国公司利用特殊优势所形成的内部化交易机制被称为内部市场。

与此相对应的买卖双方独立进行交易所形成的市场称为外部市场。

由此,产业内贸易可以更精确地表述为: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通过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的双向流动。

(二)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要素禀赋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越小,其产业内贸易比重就比较大。

因为从生产或供给角度上,产业内贸易取决于向消费者提供产品的异质性,取决于该产品生产的技术进步水平,主要是由于异质产品可能以相同的技术被制造出来,也可能含有完全相同的物质成份。

可见,产业内贸易常常并不取决于生产要素的内容,并不像前面的生产要素禀赋贸易理论那样强调生产要素禀赋差异。

2.从需求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中的人均收入较高,并且两国的人均收入差别较小,则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比重较大。

因为相对于高收入阶层而言,低收入阶层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具有简单化和标准化的特点,对产品品质不会有特殊的要求。

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消费者的需求会变得追求多样化和个性化,从而表现出对异质产品旺盛的需求;另一方面,收入水平决定消费结构,两国人均收入差异不显著,会导致两国间的需求结构有很大的相似性。

相似的需求结构和追求差异化的个性产品,必然使两国间产业内贸易内容广泛,比重较大。

3.从区位角度看,两国地缘关系越近,则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越大。

两国较近的地缘关系、相似的生产特征和相似的消费习惯,加之运输成本低廉和便于开展边境贸易等这些有利于两国产业内贸易开展的因素,从而,使它们的产业内贸易比重相对较大。

4.从产业或产品角度看,产业内贸易的规律是,具有异质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会大于具有同质产品的产业;具有先进技术和工艺革新较高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高于具有简单和技术相对停滞的产业;在存在大量中间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会大于中间产品较少的产业。

二、中国产业内贸易现状及结构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迅速发展,产业间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我国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出口大大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也扩大了我国同国际市场的广泛联系。

但是,由于当代国际分工的不平衡因素,不完全竞争构成了国际市场结构的基础,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较低,不能够参与国际市场中的中高级产业的国际分工。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对外贸易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获得通过产业间贸易带来的比较利益,更主要的是借助开放型经济提供和优化中国的产业结构,获取产业内贸易带来的经济效益。

为此,应大力发展和利用产业内贸易推动经济发展。

(一)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1.中国近年来的国际贸易情况从1978年到2004年的26年中,中国的总贸易额从206亿美元增加到11548亿美元,年均增幅达16%。

进出口占GDP的份额由6.82%增加到70%,该增长是进出口同时增长的结果:出口占GDP的比重从1980年6.0%上升道2000年到24.7%,而进口占GDP的比重则相应地从1980年的6.6%上升到2000年22.9%。

可见,中国的对外贸易从八十年代到90年代有较高的增长,进入九十后基本上放慢了增长速度,并保持了较为稳定的态势。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一直保持了较高的贸易份额,其中对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

2001年中国就有57%的出口贸易和52.3%的进口贸易是同这些国家进行的,同时出口贸易从1993年的52.2%增加到了2001年的57%,且伴随着中国逐步发展为全球制造中心和世界工厂,这种趋势是可持续的。

与此同时,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也保持了相对稳定的份额。

2.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运用格鲁贝尔-劳埃德的综合体产业内贸易指数Bi和简单算术平均数两种方法对中国产业内贸易进行测算分析,计算的数据以1997到2001年间的内贸易状况为依据。

表1的计算结果反映,以Bi计算的中国产业内贸易指数始终保持在0.4以上,且除了2001年略有下降外,一直保持增长,在2000年该指数已接近0.45;以算术平均数计算得到的中国产业内贸易指数除1998年略有降低外,也保持着稳步增长的趋势。

资料来源:世界贸易中心网站附注:根据SITC3计算得出.3.运用综合指数考察中国产业内贸易为了全方位考察中国的产业内贸易状况,有必要对中国产业内贸易结构进行分析。

从1997年到2001年,中国均参加了按SITC分类的260个产业的贸易,其中第345和第286这两个产业在这5年中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第971产业在有的年份没有贸易,有的年份只有单向贸易。

由于SITC第9类属于未分类的特殊商品,不具有一般性,可比性差,所以只考察其余8类共计257个产业的贸易。

(1)分别考察SITC(0-8)类的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通过对表2的观察,可以发现:从1997年到2001年,中国贸易产品中除第2类、第四类外,产业内贸易都处于增长中,但其间略有波动,第2类产品的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有所下降并稳定在0.25左右的水平。

第4类则基本处于下降状态;可喜的是,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第6、7类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已分别于2001年、2002年超过了0.5,转变成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产品类别,而且第1类产品也于2000年发展为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资料来源:世界贸易中心网站根据SITC3计算得出。

与此同时,美国2001年的产业内贸易状况基本结果见表4第7类。

在9类产品中,美国共有7类产品的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超过0.5,且第5、7类产品的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达到0.75,制成品5-8类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均超过0.5,初级产品0-4类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也占到了3个。

这表明美国不仅社会分工高度发达,技术优势明显,而且资源丰富,农业发达。

中国产业内贸易指数优于美国的产品出现在初级产品中的第1类。

其他产品均比美国低,且低的幅度很大。

通过对比说明中国的工业化水平与美国相比仍非常落后,规模经济不论是在制成品还是在初级产品方面均未得到有利的实现,与美国相比甚远。

(2)考察制成品产业在中国Bi>0.5的产业总数中所占的比重这里的制成品指的是在SITC(5-8)类中的所列产品,表5展示了1997-2001这5年间,中国Bi>0.5的产业总数一直保持着增加的趋势。

从1997年的92个增长至2001年的100个,增加了8个。

同期中国制成品中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Bi>0.5的产业总数从1997年的54个增长至2001年的62个,也增加了8个。

说明这5年中新出现的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产业都属于制造业,中国的制造业在这5年中发展很快。

与初级产品相比,中国制成品产业在Bi>0.5的产业总数中始终占居六成,且这一比重有扩大趋势。

这说明中国的产业内贸易是以制成品产业为主要支撑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在逐步优化,中国的贸易品已经具有一定竞争力且发展趋势良好。

可以预见中国将有越来越多的生产制成品的产业将进一步发展成为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产业。

表3 中国1997-2001年制成品产业在Bi>0.5的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以上的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国际的普遍认为的中国将成为21世纪的“世界制造业中心”或“世界工厂”的提法提供支撑。

但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是掺杂了水分的。

因为其中很大一块是由外商投资的加工贸易引起的,这部分属于“嵌入式”的,不是本国“原生性”的,因而不能如实反映中国的实力。

而美国在2001年有174个产业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其中制造业124个,占了71.3%。

(二)中国产业内贸易存在的问题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产业内贸易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产业内贸易的迅速扩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但是,我国产业内贸易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在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上,我国一直是按照传统的比较利益理论来确定我国国际贸易的分工格局,过分强调我国与其他国家经济上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从目前来看,我国劳动力和部分自然资源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可以生产和出口一些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

但是在国际贸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仅仅按照比较利益进行分工和贸易还是远远不够的。

在国际交换中,初级产品和低加工产品的贸易条件正相对的有时甚至是绝对的下降,立足于以资源和劳动密集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总是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而且,由于我国人均占有资源贫乏,劳动力素质较低,我国在这方面的比较优势正在削弱。

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在比较利益基础上的对外贸易格局十分脆弱,因为它会造成我国产业结构的滞后,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2.中国的许多企业存在着产业集中度低、规模不经济的现象从量上看,我国大中小型企业的数量比例与发达国家差不多,但是从质的方面来看则不难发现,我国绝大部分企业片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从而形成了“全能型”的组织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