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第1章植物资源的特性及分类2015.9
第一二章野生植物资源开发总论

芳香油类 经济昆虫寄主类
植物胶类 染料类
树脂类
4、防护与改造环境用植物资源
防护与改造环境用植物资源又可分为: 防风固沙类 绿肥类 绿化观赏类 环境监测和抗污染类
5、植物种质资源
各种有用植物的近缘属种
(三)第三种分类系统
1989年王宗训在《中国资源植物利用手册》一书 中将植物资源分为14类: 纤维植物 ;淀粉及糖类植物 ; 油脂植物; 鞣质植物 ; 芳香油植物 ;树脂植物; 树胶植物 ; 保健饮料食品植物 甜味剂植物 ;色素植物 ;农药植物; 饲料植物 ; 经济昆虫寄主类; 皂素植物。
(四)第四种分类系统
1994年董世林<植物资源学>一书中将植 物资源分1、为成分功用植物资源型和2 、株体功用植物资源型2个型,进一步分为 6类,25相:
1、成分功用植物资源型
(1)饮食用植物资源类:包括野果、色素、 淀粉、油脂、芳香、野菜、饲用、蜜源和甜味 剂等9个植物资源相。 (2)医药用植物资源类:包括药用植物资源 相。 (3)工业用植物资源类包:括树脂、鞣质、 树胶、等3个植物资源相。 (4)农业用植物资源类:包括绿肥、农药2个 植物资源相。
8、1983年,中国植物学家将植物资源按用 途分为食用植物资源、药用植物资源、 工业用植物资源、防护与改造环境用植 物资源、植物种质资源。
二、 野生植物资源的分类系统
(一)第一种分类系统 (二)第二种分类系统 (三)第三种分类系统 (四)第四种分类系统 (五)本书采用的分类方法
(一)第一种分类系统
1、食用植物资源
食用植物资源又分为8小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淀粉植物类
香料色素植物类
蛋白类植物类
饮料植物类
油脂植物类
植物资源学——第1章植物资源概况-85页精选文档

植物资源学
29
植物资源学
30
5.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 植物资源学
历史悠久 频度大 没有合理利用、破坏大 引种驯化形成了灿烂的农耕文明
31
二、中国植物资源分区植物资源学
现根据我国气候特点、土壤和植 被类型,以及植物的自然地理分 布等分为东北、华北等八个区分 别加以阐述。
32
植物资中源学 国 政 区 图
51
植物资源学
林 芝 苯 日 神 山
52
植物资源学
高山草甸
53
植物资源学
尖 峰 岭 热 带 雨 林
54
第三节 野生植物资源的特植物点资源学
野生植物资源:一定时间、空间、人文背 景和经济技术下,对人类直接或间接有用 的植物的总称。
植物资源除了具有作为生物具有的特点外, 还有其作为资源的一些特点。
8 *
植物资源学
1994年,董世林编著的《植物资源 学》分为2型(成分功用型和株体功用 型),6类(饮食、药用、工业、农业用, 植株自身功用类、株体效益类),25相 (如野果、色素树脂、农药、纤维植物、 指示植物等)。
9 *
植物资源学
• 戴宝合《野生植物资源学》17大类 • 采用的分类方法
分为:药用、果树、野菜、芳香油、 色素、纤维、油脂、淀粉、树脂、树胶、 鞣质、观赏、农药、甜味剂、皂素、经济 昆虫寄主和木栓17大类
《原料植物野外调查法》一书中分为工艺植物和自 然原料植物两大部分,再分为18个大类68个小类。
目前许多国家均按原料分为药用、油脂、鞣料、 纤维、淀粉、糖类、树脂、挥发油、蛋白质、维生 素等。
2 *
植物资源学
• 1960年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 编的《中国经济植物志》中按原料的 性质分为纤维、淀粉及糖类、油脂类、 鞣料类、芳香油类、树脂及树胶类、 橡胶及硬橡胶类、药用类,土农药类 和其他类20类。
植物养分资源

第一节 植物养分资源的特征
植物养分:包括无机和有机养分,通常指无机养分,又称 为矿质养分;
植物养分资源:是指能够用于植物生产的各种养分的总和, 包括土壤养分、肥料养分以及制造肥料养分所需的矿产品。
农业生产中肥源的发展变化
肥源
时代
粮食产量(kg/hm2)
灰肥 灰肥+粪肥 灰肥+粪肥+绿肥 灰肥+粪肥+绿肥+化肥
长江中下游区
393.60
326.26 1257.51 451.46
20.07
898.81
963.86
222.66
815.61 474.53
华南区
94.85
118.22
411.68
363.50
5.78
488.21
210.24
137.26
170.50
59.35
西南区
372.87
351.74
938.53
442.32
近年来,这些思潮涌入我国,极大地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与此同时,一些片面的、极端的提法也随之出现,严重混淆 了人们的认识。
(1)施用化肥必然造成农产品品质的下降?
大量的研究结果证明,合理施肥,特别是养分的均衡供应可以明显 地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如在一定范围内合理增施氮肥可以提高籽粒作物的蛋白质含量,可 以改善小麦的加工品质;氮、磷、钾肥的均衡供应可以显著提高水 果的外观品质、风味和营养品质。
现代农业中对化肥的再认识
近代农业中化肥的施用打破了传统农业生产体系中封闭的物 质循环,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但其带来的化学物质的 污染、自然资源的破坏和能源的高消耗也是有目共睹的。
在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中,正确认识化肥的地位和作用,是十 分重要和必要的。
第一章 植物资源的分类、分布与特点

2、按学科研究方向分类
第一节 植物资源的分类
根据学科研穴方向,植物资源分类如下 (1)药用与兽药植物资源。 (2)饲料、蛋白质与氨基酸植物资源。 (3)食用、食疗、野莱、食用菌、饮料、代用茶、维生素、 色素、调味剂、甜昧剂、蜜源与花粉植物资源。 (4)油脂与脂肪酸植物资源。 (5)芳香油植物资源。 (6)淀粉植物资源。 (7)观赏、绿化、抗污染、水土保持、固氮植物资源。 (8)纤维、造纸、编织植物资源。 (9)农药、有毒植物资源。 (10)染料植物资源。 (11)能源植物资源。 (12)水生植物资源。 (13)大宗农副产品植物资源。(14)外贸山出口植物资源。 (15)南物北移植物资源。(16)种压资源与濒危植物资源。 (17)人文植物资源等。
三、成分的相似性
第二节 植物资源的特点
• 植物化学分类学是从分子水平来探索各种 类群的亲缘关系的一门新兴科学。 • 理论依据是从生物化学角度研究,发现植 物遗传物质DNA中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 不仅决定植物的形态、结构和遗传,而且 决定植物代谢产物的积累。 • 因此在形态、结构相似的植物中,其代谢 产物也具有相似性,从而反映出一定的亲 缘关系。
第二节 植物资源的特点
• 植物资源多具有经济价值。资源 易受破坏。 • 正常的野生植物种群的增长能力 是有一定限度的,因而不易恢复。 • 人口爆炸导致资源破坏速度加快 • 因此必须加快研究重要植物资源 的自然更新能力、更新周期及与 与利用强度的关系,探讨可持续 的方法、技术和途径,制定合理 的轮采制度,加强野生资源的保 护管理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研究研 究。
第三节 影响植物资源分布的环境因素
• 作业:结合你家乡所在的地区,谈谈该地 区的环境特点,有哪些的重要植物资源 (字数不少于1000)。
植物的特性和分类

主要特征: 全株密被鳞
片
根状茎及 叶柄残基 (贯众) 入药
清热解毒 杀虫
贯众 Cyrtomium fortunei J. Sm.
狗脊蕨 Woodwardia japonica(L.f.)Smith.
乌毛蕨科
狗脊蕨根状茎 狗脊蕨孢子囊群
石韦 Pyrrosia lingua(Thunb.)Farwell
肾形
全草入药
清热凉血 生肌 灭虱
卷柏 Selaginella tamariscina(Beauv.)Spring.
卷柏科
主要特征: 植株莲座状, 干旱时收缩, 遇水展开
全草入药
活血通经 炭化瘀止血
节节草 Hippochaete ramsissima(Desf.)Boerner
木贼科
主要特征: 茎多分枝、中空 表面有纵棱, 鞘齿黑色, 节易拔脱
孢子囊群分布主脉两侧
孢
子
囊
孢子囊群羽片边缘呈线形
群 侧
脉
间
密
布
孢
子
叶
卷
缩
成
线
状
孢
孢
形
子
子
成
囊
囊
孢
群
群
子
行
条
叶
列
形
穗
孢
子
孢子囊穗顶生成四棱形
囊
穗
孢子囊穗顶生成流苏状
孢 子 囊 单 生
环带 唇细胞
孢子
孢囊柄
孢子囊
环带:孢子囊壁上一些细胞 的细胞壁不均匀增厚而形成
(二)配子体(原叶体)
蕨类植物的 配子体由孢子 萌发成小型、 具叶绿体、结 构简单、生活 期短的原叶体。 为绿色的、具 背腹分化的叶 状体,能独立 生活。
植物的特征和分类

代表植物:松树、柏树、银杏等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繁殖方式
有性繁殖:通过种子繁殖,遗传信息重组 无性繁殖:通过分株、根茎、块根等方式繁殖,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 孢子繁殖:某些蕨类植物和藻类植物通过孢子繁殖,无性繁殖的一种形式 组织培养:通过人工方法将植物组织或细胞培养成新个体,快速繁殖优良品种
营养方式
自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异养植物:依赖有机物生存,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腐生植物:从死亡的有机物中获取营养 寄生植物:依赖宿主植物获取营养
适应环境的方式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能量,适应光照环境。 植物通过根系固定自身,吸收水分和养分,适应土壤环境。 植物通过生长和繁殖适应气候变化,如寒带植物适应低温环境。 植物通过形态和生理特征的适应性演化,适应特定的生存环境。
植物的分类
种子植物
定义:种子植物是能够产生种子的植物,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类群。 分类:种子植物可以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个大类。 特点:种子植物具有更为发达的生殖器官,并且能够通过种子进行繁殖。 价值:种子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人类提供食物、药材、木材等多种资源。
重要性:被子植物是地球上最丰富和多样化的植物类群之一,对生态系统 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应用:被子植物在食品、医药、工业和生态修复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 值
定义: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
裸子植物
分类:根据种子和叶子的不同特征, 分为苏铁类、银杏类、松柏类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特征:通常高大乔木,叶片多为针 形或鳞形
非种子植物
藻类: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无胚,多数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菌类: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无胚,多数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地衣:由藻类和菌类共生而成,具有保护、吸收和传递养分的作用 苔藓植物:有茎、叶的分化,无根,多数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科学二年级植物的分类与特征

科学二年级植物的分类与特征植物是地球上最为广泛分布的生物类群之一,它们在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平衡、氧气供应以及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庇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植物,科学家们对植物进行了分类,并且根据不同植物的特点进行了描述和总结。
本文将详细介绍科学二年级植物的分类与特征。
一、植物的分类植物根据其形态、生长方式、生命周期以及细胞结构等特点,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类别。
下面是常见的植物分类:1.苔藓植物:这类植物通常生长在湿润的环境中,如泥土、岩石或树皮上。
它们主要以孢子繁殖,不具有真正的根、茎和叶,如地衣和苔藓等。
2.蕨类植物:蕨类植物的特点是具有真正的根、茎和叶,并以孢子繁殖。
它们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包括水生环境和陆地环境。
常见的蕨类植物有水蕨、石蕨等。
3.裸子植物:裸子植物是指没有真正的种子壳保护子叶和花粉的植物。
它们通常以花粉和种子的形式进行繁殖,如松树和银杏等。
4.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是最为常见的植物类别,它们具有真正的种子和花瓣。
被子植物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两大类。
单子叶植物的特点是每个种子只有一个子叶,如玉米和麦子等;而双子叶植物的特点是每个种子有两个子叶,如花卉和果树等。
二、植物的特征除了根据形态和生长方式进行分类外,科学家们通过观察植物的特征来了解它们的生态适应能力和营养需求。
以下是植物的一些常见特征:1.根系:植物的根系通常用于吸收水分和养分,稳定植物在土壤中的位置。
根系可以分为单根系和须根系两种,单根系指的是只有一个主根和少数分支根,如胡萝卜;须根系指的是许多细小的根分布在土壤中,如小麦。
2.茎:植物的茎通常用于支撑和运输水分和养分。
茎的形态可以是直立的、爬蔓的、匍匐的等,如玫瑰和葫芦藤等。
3.叶:植物的叶主要用于光合作用,将阳光转化为能量。
叶的形状、结构和颜色各异,如扁叶、针叶、复叶和披针形叶等。
4.花:花是被子植物的特有器官,它们用于传粉和繁殖。
花的形状、颜色和花瓣数量各不相同,如玫瑰花、蒲公英和郁金香等。
《植物特性介绍》课件

度地提高繁殖成功率。
02
分类
根据繁殖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植物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大类,每
类植物又根据其生长环境、生殖特点等采用不同的繁殖策略。
03
影响因素
植物的繁殖策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条件、物种特性、竞争关
系等。不同的植物根据其生存环境和生长特点,采用不同的繁殖策略以
适应环境变化和生存竞争。
植物的防御机制
总结词
为了应对环境中的各种威胁,植物发展 出了一系列防御机制,以保护自己免受 伤害。
VS
详细描述
植物的防御机制是其生存的重要保障。它 们通过产生化学物质、发展物理结构或利 用生物共生关系等方式来防御病虫害的侵 害。这些防御机制使植物能够在竞争激烈 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
05
濒危植物的分布
这些濒危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亚高山针叶林、草原等生 态系统中,其中热带雨林是濒危植物最为集中的地区。
植物保护的方法与措施
立法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
制定严格的植物保护法规,禁止非法采伐 和破坏植物资源,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 击。
设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那些具有重要生态 、科学、文化价值的植物群落和种群,防 止人类活动对其造成破坏。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通过合理的资源利用、科学的经营管理、有效的保护措施等手段,实现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 。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持 续发展也是当前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
THANK YOU
观赏植物
观赏植物的应用
观赏植物主要用于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调节心情等。例如,花卉、草坪、树木等都是常 见的观赏植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植物资源易受威胁性
任何一种植物的再生能力都是有限的,对植 物资源的利用不当,都可能影响其再生能力的 发挥,使其种群处于衰退状态。如人参、天麻 等在自然界中已经很难找到,利用的大部分是 为人工栽培种,野生人参已经被列入世界有灭 绝危险的物种。
杜仲活体剥皮,剥皮强度超过了其运输代谢物 质的要求或剥皮方法不当都会导致死亡。 刺五加自从人们发现根皮中含有多种甙类,其 中刺五加甙与人参中的皂甙有相似生理活性, 而成为医药和保健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无计 划的掠夺式采挖,使资源收到了极大的破坏。
1.采集时间性
(1)地下器官类 包括根、根茎、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鳞茎、块茎等。对于 栽培的植物资源一般2—5年以上采收。在秋末当 地上部分已经枯萎或在早春植物返青以前进行采 收。这时植物的养分及有效成分多集中在地下器 官中。 (2)皮类 通常在春天或初夏(4、5月)采收。此时植 物体内汁液充沛,树皮容易从木质部剥下。
树 干
根 系
活树干 伐倒木 针叶树 阔叶树
2.从种群角度看植物资源用途的多样性
某一地区同种植物的个体总和体称之为种群。 从种群角度看,由于植物体内所含丰富的营养成分, 植物营养器官的结构特性等,使植物种群具有多种 多样的用途,如胡颓子科落叶灌木沙棘。
沙棘果实含有多种营养成分,饮料和食品原料。 果实是多功能的药用植物,也是轻化工业原料。 植物体可以是能源和饲料植物。 群体(群落)是重要水土保持林、主要树种。
从群体上看植物资源用途的多样性: 从植物群 体整体性上看,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由于自身存 在,对环境产生生态效应。不同的植被类型的形式, 在提供原料、保护水土、改良土壤、防风固沙,指 示探矿和保护环境等各方面发挥作用。 从植物群体内部看,在个体构造上又有更加丰富 的利用价值: 以树木群体为例,以一个典型木本植 物为例来说明。
据有关研究表明:人类活动造成的物种灭绝速度 是其自然灭绝速度的100-1000倍,有近30% 受威胁的物种与直接经济利用有关。 研究自然更新能力、更新周期及其利用强度的关 系,探讨持续利用的方法、技术和途径,制定合 理的轮采制度,加强植物资源的保护管理是植物 资源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第三节
植物近缘类群化学成分的相似性
植物化学分类研究表明:植物近缘属种在所含 化学成分上具有相同或相似性。理论依据:从 生物化学角度研究,发现植物遗传物质DNA中的 碱基的排列顺序,不仅决定植物的形态、结构 和遗传,而且决定植物的代谢产物的积累。所 以在形态、结构相似的植物中,其代谢产物也 有相似性,从而反映出一定的亲缘关系。亲缘 关系越近,所含化学成分越相似。
(2)有性繁殖 指用种子繁殖的植物。有性繁殖对植物多样 性维持意义重大。 2.组织器官的再生性 植物的组织器官受自然或人为损伤后仍能得 以恢复和再生。如茎皮部分剥落后仍能得到自身 的修复。杜仲剥皮可以再生,韭菜收割后可以继 续向上生长。
植物资源的再生能力有一定限度。再生能力受 其生存的生态条件制约的。因此,植物资源在 开发利用前,应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测算出所 开发利用植物资源的贮量,生长量、以确定适 当的保护措施,保障实现植物资源的永续利用。
第四节
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时间性
植物生长、生命和体内代谢都有周期性。植 物组织和器官所含的成分及其结构也相应地随时 间而变化。 因此,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是有严格的 时间限制,即具有确定的时间性,这是植物资源 开发利用中首先须遵守的原则之一。 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时间性包括:采集时间 性、收获物保鲜时间性和产品的保存时间性。
(2)特有性 植物的分布都局限在某个局部地区,这些植 物种则称为这个地区的特有种(或狭域种)。这 些植物资源就成为该地区特有的植物资源。如药 用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主要分布于我国东 北东部山地,是生长在红松阔叶林下特有的药用 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则分布于甘肃、 云南、四川、陕西、宁夏、贵州、湖北等地。
3.从某类营养器官的角度看植物资源用途的多样性 作为工业原料:樟树叶可以提取樟脑和樟油,
漆树叶提取漂白剂,乌桕叶提取燃料等。
重要的药用资源:枇杷叶子等。 重要的畜禽饲料:杨柳的叶,苜蓿的叶子等。 肥料的重要来源:豆科植物等。
4.从开发利用层次看植物资源利用的多样性 以原料为主要目标的植物资源开发属于一级开发, 应用的手段侧重于生物学、农学和林学方面。 其次是以发展产品为主要目的的二级开发。 最后是以发展新产品为主要内容的三级开发。
(5)果实种子类 一般在果实充分成熟或将成熟时采收,有的果 实在成熟经霜后采收为佳。如山茱萸要在经霜变 红后采收,有的果实的成熟期不一致,要随熟随 采,以免影响质量,如山楂等。 (6)全株利用类 要根据具体用途的不同而定,如药用,一般多 在植株生长最盛而且开花后采。
2.收获物保鲜时间性
植物器官收获后,在贮藏过程中,由于光合 作用停止,植物体内代谢被破坏,许多细胞器的膜 发生解体,易受微生物侵染而腐烂变质,保鲜时间 是有限的。 如新鲜针叶的保存期(在20℃左右条件下) 不应超过3天。
第一章 植物资源的特性及分类 讲述要点
1.植物资源的特性
再生性 易受威胁性 化学成份相似性 开发利用时间性 用途多样性 可栽培性 分布地域性
2.植物资源的分类
第一节
植物资源的再生性
植物资源的再生性是指植物自身具有的繁衍能 力,由老的个体产生新的个体,以延续其种群。 植物的再生性还包括其自身组织和器官的再生能 力。 这种特性对人类有着巨大经济意义和生态意义。 正是由于植物资源的再生性,才使人类有持续利 用的可能。
(3)叶类 通常在花蕾开放时采收。此时正是植物生 长最旺期,质量好。 但某些叶需在秋天霜降后采收或采集地上 落叶,这要以具体用途而定。 (4)花类 因一般花期较短,如采收时间不当,对品 质影响较大,如金银花、月季花、丁香花都应在 一定大小的花蕾时采,开花后,颜色变淡,易脱 落,对香料和色素的提取不利,也不能入药。
根据野生植物对环境的生态适应原理,只要 人们给它创造与原产地相似的生境,所有野生 植物都可以栽培。 1.变野生为栽培 2.引种其它地区、国家的植物进行栽培 3.引种驯化中产生的变异,经过选育形成优 良的品种。
第七节
植物资源分布的区域性
任何植物都具有其固定分布范围和适生范围。 在最适分布范围以内植物发育最好,超出了这个范 围植物的分布就减少,甚至完全消失。这样就形成 植物资源分布的区域性。如: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是重要的芳香植物资源,主要分布在 我国西南、华南地区。而山葡萄(Vitis amurensis) 则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华北等地。可见,每种 植物资源由于受生态因子的制约,在分布上具有明 显的区域性特征。
树木群体资源的用途
名 称 树 冠 花 果实及种子 叶 枝
用 途
可制维生素粉、叶绿素膏、针叶医用浸膏、 药材、香精油、饲料等
工艺木片、人造板、薪炭等 可用作观赏、蜜源、提取芳香油 做森林更新种源,食用,提取维生素、油脂、 蛋白质,做饲料 树脂、橡胶、漆、树汁(桦汁等) 木材、胶合板材、造纸、树皮可制焦油、栲 胶、药材 树脂、栲胶、松节油、木炭、松香、油漆等 萃取的原料、木炭、培养基、工艺品等
1.植物资源分布的广布性和特有性
(1)植物资源的广布性 植物资源广布性指植物分布地域的广泛程度。 某些植物分布幅度大,能够广泛分布至世界各 大洲,这样的植物种称为世界广布种。如花卉植物资 源中的睡莲(Nymphaca tetragona)、纤维植物中的 芦苇(Phragmitea communis)、浮叶眼子菜 (Potamogeton natans)等,遍布于北半球。有些植 物分布在全国大多数省区,称为全国广布种如栓皮栎。
例如,在中药植物资源的开发方面,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天麻(Gastrodia elata)和冬虫夏草等药材的 开发属于一级开发;野生资源沙棘、刺五加和绞股兰等系列药 品、饮品的开发属于二级开发;石杉碱甲、灯盏花素、雷公藤 总皂甙等新药的开发属于三级开发。
第六节
植物资源的可栽培性
(3)分布中心 分布区中心有几种类型,起源中心、分化中 心、多度中心。我们着重介绍多度中心(即集中 分布区)。 多度中心:在一个植物种分布区内,该种个 体数量最多、最密集的地方,即为多度中心。多 度中心的生境是该种的最适宜的生境。
研究某种植物资源的分布区中心(即集中 分布区),也是开发利用植物资源的重要基础。 掌握这一点对我们进行植物资源的引种驯化有 重要的参考价值。 对于狭域分布的植物资源,只有充分掌握 各种植物资源分布规律、中心分布区,才能预 见某一植物资源引种的可能性及其开发价值, 才能把本地区的植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1.产生新个体的再生性
植物产生新个体是通过不同的繁殖方式来实现 的,即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1)无性繁殖
孢子繁殖:植物通过孢子繁殖形成新个体。如苔 藓(Bryophyta)及蕨类(Pteridophyta)植物的繁 殖。
营养繁殖:植物利用自身营养体的一部分生长 发育成一个新的植物体。 自然营养繁殖:植物通过根、茎、断开 母体,形成新的植物个体的过程称为自然营 养繁殖。 人工营养繁殖:指借助人为的力量,将 植物体与母体分开,使之形成新个体。其中 包括分离法(分根培养)、扦插法(根插、 枝插、叶插)、压条法和嫁接法。
1. 化学成分的相似性是植物化学分类的依据
小檗科植物都含有小檗碱;毛茛科植物都含
有毛茛苷和木兰碱,芍药属因不含毛茛苷和木
兰碱从毛茛科中分离出来单独成立芍药科。
2.化学成分的相似性是资源利用的重要依据
(1)在近缘物种中寻求具有相似化学内含物:植
物在系统演化中的位置与其化学成分有密切关系, 是寻找新资源的途径:亲缘关系越近,化学成分相 似形越大;植物生物碱越复杂,其演化地位越高。
3.产品的保存时间性
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产品不同,保存时间也 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