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食品热处理和杀菌
合集下载
食品热处理原理

(t2-t1)就是使残存菌数减少90%所需要的加热杀 菌时间,也就是D值,
K 1
∴
D 1
D
K
25
2-2 食品热处理原理
D值的计算: 变换公式(1) lgb = -kt + lga 得:
D
t
---------------(2)
lg a lg b
式中:t—加热杀菌时间 a—初始芽孢浓度 b—经t时间杀菌后残存的活芽孢浓度
41
2-2 食品热处理原理
Z值在TDT 曲线上表示
42
2-2 食品热处理原理
(3) 加热减数时间和拟致死温时曲线 加热减数时间
(Thermal Reduction Time,TRT) TRT—在任意规定的温度下,将对象菌数
减少到某一程度(1/10n)所需要的加热 杀菌时间,分钟。
43
2-2 食品热处理原理
对象菌
T℃ 热处理
微生物死灭的数量与杀菌时间之间的关系:
一级反应的关系式
16
2-2 食品热处理原理
一级反应关系式为:
K 1 ln c t c0
在某一温度下, 微生物死灭的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式:
K 1 lg a tb
17
2-2 食品热处理原理
K 1 lg a tb
式中:K—死灭速度常数 t—加热杀菌时间 a—热杀菌前的菌数(原始菌数) b—经t时间杀菌后残存的活菌数
???
再看残存活菌曲线
22
2-2 食品热处理原理
残存活菌曲线分析:
➢ 纵轴每通过一个对数周 期,菌数变化90%;
➢菌数减少90%所需要的热 杀菌时间相等;
➢纵坐标每通过一个对 数周所对应的时间变化 (t2-t1)也就是菌数减 少90%所需要的加热杀
食品工艺学导论——食品的热加工与杀菌

保
热烫
蔬菜、 水果ຫໍສະໝຸດ 蒸汽或热 水加热到 90-100℃
钝减苦构化菌味酶,,,减改除少 变氧生质,营流变失养化,损色失泽,
藏 巴氏
处 杀菌
理 杀菌
乳、啤酒、 果汁、肉、 加热到 蛋、面包、 75-95℃ 即食食品
乳、肉制品、加热到> 水果、蔬菜 100℃
杀灭致病菌
杀灭微生物及 其孢子
色泽变化, 营养变化, 感官变化
医学ppt
33
一、热破坏反应的反应速率
• 微生物的热力致死速率曲线 • D值(指数递减时间) • TDT值(热力致死时间)
医学ppt
34
1、微生物的热力致死速率曲线
食品中各成分的热破坏反应一般均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 即各成分的热破坏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呈正比关系。
这一关系通常被称为“热灭活或热破坏的对数规律”。 以微生物的热致死为例。 微生物热致死反应的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为:
• 低温长时杀菌法——巴氏杀菌 • 高温短时杀菌法——加压杀菌 • 超高温瞬时杀菌法——UHT杀菌 • 蒸汽喷射式加热灭菌法 • 二次灭菌法
医学ppt
19
1、低温长时杀菌法
• 特点 ①简单、方便,杀菌效果达99%,致病菌 完全被杀死; ②不能杀死嗜热、耐热性细菌、孢子,以 及一些残存的酶类; ③设备较庞大,杀菌时间较长。
D
T (T=12l℃)
D值的大小可以反映微生
物的耐热性。在同一温度下
比较不同微生物的D值时,
D值愈大,表示在该温度下
杀死90%微生物所需的时间
愈长,即该微生物愈耐热。
D值与初始活菌数无关,
但因热处理温度、菌种、环
境等因素而异。
医学ppt
食品热处理条件的确定

相当于121℃ 0.1min
若τ≠1, τ=tp 11
2-4 食品热处理条件的确定
• 若在T温度下经tp min杀菌, 相当于在121℃下经多长时间杀菌?
F tp
1
121T
10 Z
例:111℃ 2 min (Z=10℃) 相当于121℃ 0.2 min
• 在实际杀菌过程中某温度下的杀菌效果就可以用这一公
安全杀菌F值也称为标准F值,它被作为判别 某一杀菌条件合理性的标准值。
实际杀菌F值:
表明在某一实际杀菌条件下的总的杀菌效果
的数值。常用F0值表示。
4
2-4 食品热处理条件的确定
②意义
通过两个杀菌值的比较,判定杀菌条件的合理性:
若 F0< F标
说明该热杀菌条件不合理 杀菌不足或说杀菌强度不够, 应适当提高热杀菌温度或延长杀菌时间;
10’-25’-10’ 121℃
食品中心温度/℃ 50 80 104 118.5 120 121 121 120.5 121 120.7 120.7 121 120.5 115 109 101 85
tp=?
18
2-4 食品热处理条件的确定
解:
✓ 列出已知条件
Z=10℃; tp=3(min); ✓ 求 F0值
=28.0467=28.1(min)
22
2-4 食品热处理条件的确定
②图解法计算F0值 将各温度下的LT值与时间在坐标纸上作杀菌
值曲线(纵坐标为致死率LT,横坐标为杀菌时 间t),曲线与横轴所围的面积即为罐杀菌值 曲线头杀菌过程总的杀菌效果F0值。
两个杀菌式的杀菌值曲线为:
23
2-4 食品热处理条件的确定
➢计算150℃下杀菌,应持续的杀菌时间
食品的热处理与杀菌

应用范围
适用于表面杀菌处理,如面包 、糕点等食品的表面杀菌。
优点
加热速度快,效率高,对食品 营养成分破坏小。
缺点
仅适用于表面杀菌,对于内部 杀菌效果较差。
微波法
原理
应用范围
利用微波对食品进行加热处理,使微生物 体内的水分分子产生高速振动,摩擦产生 热量,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液体、固体和半固体食品,如 牛奶、肉类、蔬菜等。
关注新型非热加工技术发展趋势
深入研究非热加工技术
加大对超高压、脉冲电场、超声波等 非热加工技术的研究力度,挖掘其在
食品杀菌和保鲜方面的潜力。
推动技术应用
鼓励企业积极采用非热加工技术,提 高食品加工的效率和安全性,同时保
持食品原有的营养和风味。
加强法规和标准建设
制定和完善非热加工技术的法规和标 准,规范技术应用,保障食品安全。
优势与局限性
脉冲电场技术具有杀菌速度快、效率高、对食品营养成分 破坏小等优点,但设备复杂、操作技术要求高,且对不同 类型的食品适应性有待提高。
超声波技术在食品杀菌中应用
超声波技术原理
利用超声波在食品中传播时产生的空化效应、机械效应和热效应等作用,破坏微生物细胞 结构,达到杀菌的目的。
在食品杀菌中的应用
原理及适用范围
01
热处理原理
通过加热使微生物体内蛋白质变性、酶失活,从而达到杀菌目的。
0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大多数食品,特别是液体和半液体食品,如果汁、牛奶等。对于
固体食品,需考虑加热过程中的传热效率和食品质量变化。
03
注意事项
热处理过程中应控制加热温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加热导致食品营养成分
损失和品质下降。同时,对于某些热敏性食品,需采用温和的加热条件
食品加工与保藏 食品热处理和杀菌之三

杀菌值的计算
( Li Li 1 ) F Ldt ti 0 2 i 1
t n 1
教材p85,例题(微生物的D值、Z值,参考
p76,表2-7;F值、L值,参考表2-15及表2-16; 杀菌值的选择参考p84内容)。
注:表2-16表头上的0.1、0.2、0.3……指的是
2016/10/29
10
热辐射
热辐射是以热引起的电磁波辐射。辐射 过程中,物质的能量转变为辐射能,只 要温度不变,发射的辐射能也不变。 能被物体吸收而转变为热能的辐射主要 为可见光和红外线,这些射线被称为热 射线,波长为0.4~40μm。
2016/10/29
11
影响罐头食品传热的因素 表面传热系数; 食品和容器的物理性质; 加热介质(蒸汽)的温度和食品初始温 度之间的温度差; 容器的大小等。
2016/10/29
40
二、高温加热杀菌(装置)
(一)间歇式高温加热杀菌装置 (二)连续式高温加热杀菌装置
2016/10/29
41
(一)间歇式高温杀菌装置
1.立式压力杀菌釜 2.卧式压力杀菌釜 3.用于玻璃容器的静止压力杀菌釜
2016/10/29
42
卧式压力杀菌釜
立式压力杀菌釜
2016/10/29
2016/10/29
49
超高温杀菌技术的依据
微生物对温度的敏感程度比其它化学 反应(如褐变、酶的钝化、营养成分 的损失)高(参见表2-11)。即是说 微生物的Z值小于其它热破坏反应的Z 值,或说微生物的Q值大于其它热破 坏反应的Q值。
2016/10/29
50
超高温杀菌技术的依据
温度段的平均温度为 Ta ℃,对应的热 力致死时间为τamin,处理时间为ta min ,则各温度段取得的部分杀菌量
食品的热处理和杀菌(1)

3、食品贮存、运输、销售中的污染
食品从加工出厂到销售时,因为贮存条件、运输过程都 有可能造成微生物污染,尤其是包装封口破损的食品。
医学ppt
12
微
生
物
学
的
相
关
网
www.
站
医学ppt
13
二、食品热杀菌的概念和种类
(一)热杀菌的概念
热杀菌是以杀灭微生物为主要目的的热处 理形式,是最常用的延长食品保存期的加工 保藏方法。
医学ppt
10
(四)食品中的细菌 致病菌
腐败菌
益生菌
医学ppt
11
(四)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的主要途径
1、食品原料本身的污染
食品原料品种多来源广,微生物污染的程度因不同的品 种和来源而异。
2、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污染
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原料对成品所造成的交叉污 染和车间卫生、加工设施、从业人员个人卫生等不良状况都 能造成食品的污染。
医学ppt
9
(三)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因素
1. 物理因素
(1)温度 (2)超高压 (3)脉冲电场
(4)电离辐射 (5)微波 (6)紫外线
(7)超声波
2. 化学因素
(1)水分 (2)相对湿度 (3)pH
(4)氧气 (5)营养物质与生长促进因子
(6)生长抑制因子 (7)抗生素
3. 生物学因素
(1)共生(2)拮抗
医学ppt
6
(一)食品中常见的微生物 细菌 酵母 霉菌 噬菌体医学ppt7来自(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1-延迟期;2-对数期;3-稳定期;4-衰亡期 细菌的生长曲线
医学ppt
8
1 — 初始污染量较高,温度控制较差(短延迟期) 2 —初始污染量较低,温度控制较差(短延迟期) 3 —初始污染量较低,温度控制严格(长延迟期) 4 — 典型生长曲线
--第二章---食品热处理和杀菌

上述的D值、Z值不仅能表示微生物的热力致死情 况,也可用于反映食品中的酶、营养成分和食品感 官指标的热破坏情况
b.阿累尼乌斯方程
反映热破坏反应和温度关系的另一方法是阿 累尼乌斯法,即反应动力学理论
阿累尼乌斯方程为:
k
k0
• e Ea RT
式中k——反应速率常数,min-1; k0——频率因子常数,min-1; Ea——反应活化能,J·mol-1; R——气体常数,8.314J·mol-1·K-1; T——热力学温度,K
三、食品热处理使用的能源和加热方式
食品热处理可使用几种不同的能源作为加热源, 主要能源种类有:电,气(天然气或液化气),液 体燃料(燃油等),固体燃料(如煤、木、炭等)
食品热处理的能源及其特点
项目
电
气 液体燃料 固体燃料
每单位质量或体积的能量
低
高 中等至高
每千焦能量的消耗
高
低
低
低
传热设备消耗 加热效率 适应性
低
低
高
高
高 中等至高 中等至低 低
高
高
低
低
着火或爆炸的危险性
低
高低低Fra bibliotek污染食品的危险性
低
低
高
高
劳动力和操作成本
低
低
低
高
加热方式
直接方式
加热介质(如燃料燃烧的热气等)与食 品直接接触的加热过程。容易污染食品, 一般只有气体燃料可作为直接加热源, 液体燃料则很少
间接方式
将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能通过换热器或 其他中间介质(如空气)加热食品,从 而将食品与燃料分开
特点:
挤压食品多样化,可以通过调整配料和挤压机的操作条件直接生产出 满足消费者要求的各种挤压食品
b.阿累尼乌斯方程
反映热破坏反应和温度关系的另一方法是阿 累尼乌斯法,即反应动力学理论
阿累尼乌斯方程为:
k
k0
• e Ea RT
式中k——反应速率常数,min-1; k0——频率因子常数,min-1; Ea——反应活化能,J·mol-1; R——气体常数,8.314J·mol-1·K-1; T——热力学温度,K
三、食品热处理使用的能源和加热方式
食品热处理可使用几种不同的能源作为加热源, 主要能源种类有:电,气(天然气或液化气),液 体燃料(燃油等),固体燃料(如煤、木、炭等)
食品热处理的能源及其特点
项目
电
气 液体燃料 固体燃料
每单位质量或体积的能量
低
高 中等至高
每千焦能量的消耗
高
低
低
低
传热设备消耗 加热效率 适应性
低
低
高
高
高 中等至高 中等至低 低
高
高
低
低
着火或爆炸的危险性
低
高低低Fra bibliotek污染食品的危险性
低
低
高
高
劳动力和操作成本
低
低
低
高
加热方式
直接方式
加热介质(如燃料燃烧的热气等)与食 品直接接触的加热过程。容易污染食品, 一般只有气体燃料可作为直接加热源, 液体燃料则很少
间接方式
将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能通过换热器或 其他中间介质(如空气)加热食品,从 而将食品与燃料分开
特点:
挤压食品多样化,可以通过调整配料和挤压机的操作条件直接生产出 满足消费者要求的各种挤压食品
食品工艺学-第二章-热处理

目的
热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杀死或抑制食品 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微生物,如细菌、 霉菌等,从而延长食品的保存期限, 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和品质。
热处理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热处理技术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通过加热处理食品来延长 保存期限。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热处理技术进行了深入 研究,不断改进和提高热处理的效率和安全性。
食品工艺学-第二章-热处理
contents
目录
• 热处理概述 • 热处理的原理 • 热处理技术 • 热处理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热处理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 热处理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01
热处理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热处理是指通过加热或高温处理食品 ,以消除或减少有害微生物,延长食 品保质期,提高食品安全性。
详细描述
煮沸法是一种传统的热处理技术,适用于各种食材,特别是蔬菜、豆类和肉类。 在煮沸过程中,水作为传热介质将热量传递给食品,使食品达到一定的熟度。煮 沸法能够使食品均匀受热,杀灭细菌,保持食品的色泽和口感。
蒸煮法
总结词
通过蒸汽进行加热,使食品在封闭的环境中受热的方法。
详细描述
蒸煮法适用于各种食材,特别是谷物、蔬菜和水果。蒸汽作为传热介质,使食 品均匀受热,保持食品的原有形状和口感。蒸煮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食品的 营养成分和风味,同时杀灭细菌。
维生素损失
高温处理会使食品中的维 生素氧化分解,导致维生 素损失,影响食品的营养 价值。
矿物质稳定性
热处理对食品中的矿物质 有一定影响,如加热会降 低食品中的钙、铁等矿物 质的含量。
对食品色泽的影响
美拉德反应
加热会使食品中的氨基酸 和糖发生美拉德反应,生 成褐色物质,使食品色泽 变深。
叶绿素降解
热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杀死或抑制食品 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微生物,如细菌、 霉菌等,从而延长食品的保存期限, 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和品质。
热处理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热处理技术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通过加热处理食品来延长 保存期限。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热处理技术进行了深入 研究,不断改进和提高热处理的效率和安全性。
食品工艺学-第二章-热处理
contents
目录
• 热处理概述 • 热处理的原理 • 热处理技术 • 热处理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热处理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 热处理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01
热处理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热处理是指通过加热或高温处理食品 ,以消除或减少有害微生物,延长食 品保质期,提高食品安全性。
详细描述
煮沸法是一种传统的热处理技术,适用于各种食材,特别是蔬菜、豆类和肉类。 在煮沸过程中,水作为传热介质将热量传递给食品,使食品达到一定的熟度。煮 沸法能够使食品均匀受热,杀灭细菌,保持食品的色泽和口感。
蒸煮法
总结词
通过蒸汽进行加热,使食品在封闭的环境中受热的方法。
详细描述
蒸煮法适用于各种食材,特别是谷物、蔬菜和水果。蒸汽作为传热介质,使食 品均匀受热,保持食品的原有形状和口感。蒸煮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食品的 营养成分和风味,同时杀灭细菌。
维生素损失
高温处理会使食品中的维 生素氧化分解,导致维生 素损失,影响食品的营养 价值。
矿物质稳定性
热处理对食品中的矿物质 有一定影响,如加热会降 低食品中的钙、铁等矿物 质的含量。
对食品色泽的影响
美拉德反应
加热会使食品中的氨基酸 和糖发生美拉德反应,生 成褐色物质,使食品色泽 变深。
叶绿素降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微生物的生长温度和微生物的耐贮性
不同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不同,当温度高 于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时,微生物的生长就会 受到抑制,而当温度高到足以使微生物体内的蛋 白质发生变性时,微生物即会出现死亡现象。
3. 湿热条件下腐败菌的耐热性
一般认为,微生物细胞内蛋白质受 热凝固而失去新陈代谢的能力是加热导 致微生物死亡的原因。因此,细胞内蛋 白质受热凝固的难易程度直接关系到微 生物的耐热性。蛋白质的热凝固条件受 其它一些条件,如:酸、碱、盐和水分 等的影响。
2. 酶的最适温度和热稳定性 影响酶的热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 两大类:一是酶的种类和来源,另一 是热处理的条件。
四、加热对食品营养成分和感观品质的影响
加热对食品成分的影响可以产生有益的结 果,也会造成营养成分的损失。由于不同食 品成分的耐热性不同,热处理可以破坏食品 中不需要的成分,如禽类蛋白中的抗生物素 蛋白、豆科植物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素。热处 理可改善营养素的可利用率,如淀粉的糊化 和蛋白质的变性可提高其在体内的可消化性 。加热也可改善食品的感官品质,如美化口 味、改善组织状态、产生可口的颜色等。
整合重排得: 2.303R(T-T1) Z
Ea=
式中 T1——参比温度,K; T——杀菌温度,K。
(3)温度系数Q值
Q值表示反应在温度T2下进行的速率比 在较低温度下T1下快多少,若Q值表示温度 增加10℃时反应速率的增加情况,则一般 称之为Q10。Z值和Q10的关系为:
10 Z=
lgQ10
二、加热对微生物的影响
一些食品成分的耐热性参数
第三节 食品热处理条件的选择与确定
一、食品热处理方法的选择 (一)热处理应达到相应的热处理目的 1.以加工为主:热处理后食品应满足 热加工的要求 2.以保藏为主要目的:热处理后的食 品应达到相应的杀菌、钝化酶等目的
(二)应尽量减少热处理造成的食品营 养成分的破坏和损失 热处理过程要重视热能在食品中 的传递特征与实际效果,满足食品卫 生的要求,不应产生有害物质。应根 据产品热处理的目的选择优化方法。
常规坐标图
半对数坐标图
lgc=lgc1-
kt 2.303
假设初始的微生物浓度C1=105,则在 热反应开始后任一时间的微生物数量C 都可以直接从曲线中得到。
半对数坐标上的时量曲线为直线, 斜率为-K/2.303 热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的数量 每减少同样比例所需要的 时间是相同的。
恒比消除
微生物的热力致死速率曲线
如微生物的活菌数每减少90%,也 就是在对数坐标中c的数值每跨过一个 对数循环所对应的时间是相同的,这 一时间被定义为D值,称为指数递减时 间,因此直线的斜率又可表示为:
即:
k
=2.303 K
1
2.303
D=
D
D值的大小可以反映微生物的耐热性。在同一温度下 比较不同微生物的D值时,D值愈大,表示在该温度下 杀死90%微生物所需的时间愈长,即该微生物愈耐热。
微生物热致死反应的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
dc
dt
= kc
式中 –dc/dt——微生物浓度(数量)减少的速率; c——活态微生物的浓度; k——一级反应的速率常数。
积分得 取自然对数
-∫
c c1
dc c
=
k∫
t t1
dt
-lnc+lnc1=k(t-t1)
换成常用对数
lgc=lgc1-
kt 2.303
(2)阿累尼乌斯方程
K=k0· e
Ea RT
式中 k——反应速率常数,min-1; k0——频率因子常数,min-1; Ea——反应活化能,J· mol-1 ; R——气体常数,8.314J· mol-1· K-1 ; T——热力学温度,K。
Ea 取对数: lnk=lnk0RT 设温度T1时反应速率常数为k1,则 可通过下式求得频率因子常数: Ea lnk0=lnk1+ RT1
加热时——加热温度、加热致死时间、细胞 浓度、细胞团块存在与否、介质性状和pH值 等方面的因素对腐败菌耐热性的影响: (1) 加热条件:在一定热致死温度下,细 菌(芽孢)随时间变化呈对数性规律死亡; 温度愈高,杀灭它所需的时间愈短。 (2) 细菌状态:在一定热致死温度下,菌 数愈多,杀灭它所需时间愈长。细胞团块的 存在降低热杀菌的效果 (3) 介质性状:包括水分(水分活度)、 pH值、碳水化合物、脂质、蛋白质、无机盐 等,是影响杀菌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 (4) 各种添加物、防腐剂和杀菌剂的影响
Lg(TDT1/TDT)= -
T1-T
Z
=
T-T1
Z
式中 T1,T——分别指两个不同的杀菌温度,℃; TDT1,TDT——对应于T1、T的TDT值; Z——指TDT值变化90%(一个对数循环)所对应的 温度变化值,℃ 。
拟热力致死时间曲线
T-T1 Z
lg(D1/D)=
= lg(K/K1)
式中 D1, D——对应于温度T1、T的D值,min; Z——指D值变化90%(一个对数循环)所对应的温 度变化值,℃ 。
罐头冷点的位置与罐内食品的传 热情况有关。 1、传导传热方式的罐头: 2、对流传热的罐头: 3、传导和对流混合传热的罐头:
罐头容器内食品的传热
传导型、对流型传热时罐头的冷点位置
罐头冷点的位置与罐内食品的传热情况有关。 1、传导传热方式的罐头: 由于传热的过程是从罐壁传向罐头的中心处, 罐头的冷点在罐内的几何中心。 2、对流传热的罐头: 由于罐内食品发生对流,热的食品上升,冷的 食品下降,罐头的冷点将向下移,通常在罐内 的中心轴上罐头几何中心之下的某一位置。 3、传导和对流混合传热的罐头: 其冷点在上述两者之间。 每种罐头冷点的位置最好是通过实际测定来确 定,一般要测定6~8罐。
加热后——热死效果的检验:
判断腐败菌是否被杀灭,需测定其 热死效果,常通过对经过热处理后的细 菌芽孢进行再培养,以检查是否仍有存 活。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如果腐败菌没 有再生长,说明杀菌工艺适用。
三、加热对酶的影响
1. 酶和食品的质量 酶和食品的质量关系密切,也 会导致食品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 质量下降。主要反映在食品的感官 和营养方面的质量降低。
加热前——腐败菌的培育和经历对其耐热性的影响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细胞本身的遗传性、组成 、形态,培养基的成分,培育时的环境因子,发育 时的温度以及代谢产物等。 成熟细胞要比未成熟的细胞耐热。培养温度愈 高,孢子的耐热性愈强,而且在最适温度下培育的 细菌孢子具有最强的耐热性。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中 发育的孢子耐热性强,营养缺乏时则弱。
2. 热破坏反应和温度的关系
要了解在一变化温度的热处理过程中 食品成分的破坏情况,必须了解不同(致 死)温度下食品的热破坏规律,同时掌握 这一规律,也便于人们比较不同温度下的 热处理效果。描述热处理过程中食品成分 破坏反应的方法主要有下表中列出的三种 参数:
(1)热力致死时间曲线
是采用类似热力致死速率曲线的 方法而制得的,它将TDT值与对应的 温度T在半对数坐标中做图。
lgc=lgc1-
kt 2.303
从热力致死速率曲线上中也可以看 出,在恒定的温度下经一定时间的热处 理后食品中残存微生物的活菌数与食品 中初始的微生物活菌数有关。为此,人 们提出热力致死时间的概念。 热力致死时间(thermal death time, TDT)值是指在某一恒定温度条 件下,将食品中的某种微生物活菌全部 杀死所需要的时间(min)。
D121——121℃下杀灭90%的微生物所需的杀菌时间,min ;
(D值越高耐热性越强,常在右下角标明具体实验温度)
Z——指D值变化90%(一个对数循环)所对应的温度变化值,℃ 。 (Z值越小说明对温度的敏感程度越高)
4. 影响腐败菌耐热性的因素
1.加热前——腐败菌的培育和经历对 其耐热性的影响 2.加热时——加热温度、加热致死时 间、细胞浓度、细胞团块存在与否、 介质性状和pH值等方面的因素对腐败 菌耐热性的影响 3.加热后——热死效果的检验
1. 微生物和食品的腐败变质 食品中的微生物是导致食品不耐贮 藏的主要原因。细菌、酵母和霉菌都 可能引起食品的变质。
• 引起新鲜水果变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和霉 菌。引起蔬菜变质的主要是酵母菌、霉菌 和少数细菌。起初霉菌在果蔬表皮,或其 污染物上生长,然后霉菌侵入果蔬组织, 首先分解细胞壁中的纤维素,进一步分解 其中的果胶、蛋白质、有机酸、淀粉、糖 类等,使其变成简单物质。在外观上出现 深色斑点,组织变松、变软、凹陷,渐成 液浆状,并出现酸味、芳香味或酒味等。
• 禽畜肉类的微生物污染,一是在宰杀过程中各 个环节上的污染,二是病畜、病禽肉类所带有 的各种病原菌,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结核杆菌、布鲁氏菌( Brucella )等。腐生 性微生物污染肉类后,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很快 使肉类腐败变质。肉类腐败变质,先是由于乳 酸菌、酵母菌和其他一些革兰氏阴性细菌在肉 类表面上的生长,形成菌苔而发粘。然后分解 蛋白质产生的 H 2 S 与血红蛋白形成硫化氢血红 蛋白而变成暗绿色,也由于各种微生物生长而 产生不同色素,霉菌生长形成各种霉斑。同时 可产生各种异味,如哈喇味、酸味、泥土味和 恶臭味等。
第二节 食品热处理反应的基本规律
一、食品热处理的反应动力学
1. 热破坏反应的反应速率 食品中各成分的热破坏反应一般均遵循一 级反应动力学,也就是说各成分的热破坏反应 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呈正比关系。这一关系通 常被称为“热灭活或热破坏的对数规律( logarithmic order of inactivation or destruction)”。这一关系意味着,在某一 热处理温度(足以达到热灭活或热破坏的温度 )下,单位时间内,食品成分被灭活或被破坏 的比例是恒定的。
(二)评价热穿透的数据
含40%镍,1.5%锰的铜合金。具有低的电阻率温度 系数和中等电阻率(电阻率为48μΩ·cm)。可在较宽 的温度范围内使用。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和焊接性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