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农村课程资源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论文
挖掘农村独有的语文教学资源(人教版 教学论文)

挖掘农村独有的语文教学资源(人教版教学论文)我们习惯于用一种城乡对立的思维考虑问题,农村教学就意味着闭塞与落后、简陋,其实不然。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在资源相对贫瘠的农村语文教学中拓开新的一隅,如何挖掘农村所独有的教学资源,成为每个农村语文教师新的抉择。
农村清新怡人的自然环境、淳朴美好的人文特色、厚重深邃的民间文化资源等,均是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入的好素材。
“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
从学生最熟悉的东西开始,老师以一颗敏感的心去叩开学生探究生活、自然、身边文化底蕴的心灵之门,让学生把五彩斑斓的现实内化为情感顿悟,把学语文与生活完美地相融合。
一、采撷丰富的自然社会资源。
一切文学大师成功的秘诀,在于他们是真实的发现者,他的作品也是其个性和审美态度的产物。
故乡是文学一个永恒的母语,通常也成为一个人灵魂永远的栖息地,在农村中学生的视野里,农村所独有的简单的景致:青山、绿树、小河、古井、黝黑的石板桥、风雨中的小楼阁、低矮的屋檐、老屋......不再是他们视觉上的形象,已成为写作中可以撷取的素材,有时候也成为他们情感归属的寄托。
在写作《启示》一文中,学生开始的思维模式固定在一些笼统而说教的事件中,我追问学生: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独有的触动心灵的东西有什么?学生把视野投到窗外,看到这般美的乡村,学生开始了心灵的探究,有学生这样写到:“在上学的途中,我看到一簇枯败的小草,已经布满灰尘,在这片草丛中有一抹黄色引人注目,那是一株小黄菊,她静穆着,在风中摇曳,一刹那,我楞住了,生命是如此的美好!原来,生活之美就蕴涵在平凡之中......”这样的习作来自学生的细心观察,来自于自身的丰富精神体验,学生阅读自然更能让他们悟尽自我,农村自然景致的美好能让学生获得心灵上的宁静,屏弃一些客观干扰,守得一隅精神家园。
同样,农村丰富的生活画卷也在向学生打开,譬如“赶集、庙会”,内容以饮食、百货、游戏为主,有着浓厚的喜庆气氛。
加强语文课外阅读提高农村学生素养获奖科研报告论文

加强语文课外阅读提高农村学生素养获奖科研报告论文摘要: 语文阅读是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 语文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互为补充, 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
但是, 目前初中学生受到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课外阅读中面临时间少、文本缺、不会用等问题。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
”这表明, 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在实际教学中, 课外阅读这一领域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课外阅读是巩固课内新学知识、丰富积累语文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 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重视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以促进学生素养的提高。
本文主要从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挖掘学生阅读资源方面来阐述如何加强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培养, 以期能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外阅读;初中语文;素养00G632 000B 001002-766111-242-01《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课外阅读作了具体明确的要求:"7-9年级要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300万字, 背诵优秀诗文 80 篇。
"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的确, 大量的课外阅读能使学生增加阅读量, 开拓视野, 丰富知识储备, 获得审美体验, 挖掘潜能, 提高素质, 奠定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然而在农村初中生中, 由于受信息、条件、家庭、观念等多种原因的影响, 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 极大影响了学习效果。
那么,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 如何加强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呢?一、指导学生阅读方法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 要以课内带课外, 课外促课内的方法, 课内学方法, 课外求发展。
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 且题材丰富, 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 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
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 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的现象, 应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浅论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网友来稿)(精选6篇)

浅论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的开发与利用(您来稿)〔精选6篇〕篇1:浅论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的开发与利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包括课堂教学资和课外学习资。
”从课堂教学到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长期以来,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由于多种原因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
老师们为了进步升学率把教材上罗列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不断重复的进展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
严重扼杀了农村中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阻碍了农村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开展,甚至导致产生厌学情绪。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开展。
”如何使农村中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笔者认为: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摒弃教材专制是关键。
所以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和教学资就成为每一个农村中学语文老师面临的重大课题.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紧张的情况下,农村中学语文老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且居主导地位并对课程资构造功能的发挥起决定意义的作用。
老师们假设能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课程资, 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和探究,将收到无与伦比的效果。
语文教学活动是农村语文课程施行的主要途径,其活动资,是课程资的重要组成局部。
本文将在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的开发利用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之见:一、遵循语文规律利用身边资加强听说训练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开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老师要有强烈的资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理论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说就叫语文。
” 笔者认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方面,老师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给学生创造浓郁的学习气氛。
小学作文教学论文 结合农村实际 挖掘习作资源

小学作文教学论文结合农村实际挖掘习作资源新课改要求各地方、各学校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语文教学资源,加强语文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好地落实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
作为农村小学生来说,他们同城里的孩子相比,虽然有自己的不足或弱点,如课外阅读少,见识不够丰富,表达能力不强,家庭辅导不够等,但是他们的生活环境也有许多是城里没有的,其中蕴含着不少的语文教学资源,值得我们好好挖掘。
现就农村学校习作教学资源的挖掘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散发着泥土气息的劳动生活。
一身泥一身土伴随着农村孩子的成长,哪一个孩子的成长不沾满泥土的气息呢?泥团是他们的玩具,田野是他们的游乐场,劳动是他们的第一课。
对于劳动,他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栽秧打谷、点麦挖苕、种豆收瓜,这些普普通通的农活都是他们的亲见、亲做的。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不同季节的农活,引导学生将其作为自己的习作材料。
如在种麦子挖红苕的农忙时节,我先布置学生在家里帮忙干农活,然后在课堂上让他们说一说是怎么干的。
因为是亲身所做,他们大部分都说得比较具体。
如种麦子要拿上锄头,挑上粪桶,还要带两根小木棍和一条细绳,在打麦窝时用两根木棍拴上绳子拉直,作为打窝时的参照。
种麦子的过程要先松土,再打窝,然后点麦,泼粪。
还有点麦子时每窝丢麦粒的颗数,抓麦用哪几根手指,点麦子的姿势,点麦子后的感觉,都说得比较清楚。
最后,他们还说出了自己的收获,有的同学说自己原来喜欢买零食、乱花钱,通过劳动知道应该节约;有的同学说自己有时在学校里吃不完的饭就随手倒了,很不应该;有的说更加懂得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说完后进行作文,效果还不错。
二、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
城里有公园的绿树成荫、鲜花簇簇,有大街的霓虹闪烁、车水马龙。
但乡村的田园风光也自有其独特魅力。
春天,金灿灿的油菜花炫人眼目,粉艳艳的桃花如霞似锦,白嫩嫩的梨花雪铺云涌。
夏天,棵棵桃李挂满累累果实,使人不由得馋涎欲滴。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开发课程资源提高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开发课程资源提高语文素养》摘要: 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语文能力的提高必须靠大量的语文实践来实现。
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为提高语文素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要建立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加强学生的感悟和情感体验,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从而使学生在经历语文实践过程中掌握语文规律,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实践活动语文素养语文能力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而语文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又决定了语文能力的提高必须靠大量的语文实践来实现。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实践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活动,是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又在运用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的课程。
它不仅改变了学生学习的地点、内容,更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与渠道,使他们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如何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
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在较大程度上得益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语文实践。
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课堂是一个由语文实践与情感交织共生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在发展语文能力同时丰富学生情感世界的实践基地。
激活语文教学,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寻求发现,获得体会,使体验和感悟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成为语文学习的主线。
第一,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最大限度地获得语文的基本素养。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浅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论文(通用12篇)

浅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论文浅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论文(通用12篇)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
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浅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论文(通用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论文篇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我们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
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仍是我们当前经常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
我认为这其中最值得和必须强调是阅读,阅读教学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善于读书,通过读书必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所提高,且将终身受益。
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阅读动机的稳定性与深刻性。
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正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从我们现用的阅读课程来看,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旨在为了愉悦、为了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
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设定的目标充分顾及了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阅读课程,按照设定的目标,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身心愉悦,让他们自我发现、自我充实。
目前,《语文课程标准》在我国已全面实施,广大语文工作者对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究并付诸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创出了一条条有效的路径。
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因而,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阅读课程,严格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论文怎样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怎样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桃源县西安镇中学谢爱琼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农村小学生关在语文素养方面的现状,提出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教学语文素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理念与实践的碰撞越来越激烈。
在这个步伐中,我们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要深入钻研新课程理念,并要把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与理念两者进行协调统一。
语文课标中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不知不觉中,“语文素养”这个新鲜词已成为当今语文教学领域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语。
我一直在偏僻的农村小学任教,长期以来,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城市小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
如何缩小和改变这种差距呢? 这是大批农村语文教师苦苦探求的课题。
作为一名农村的语文教师,我也在不断地探索并实践着,同样的课程标准、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师资,为什么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城市小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课内原因。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角,而学生则是配角。
薄薄的一本语文教科书被语文教师视为《圣经》,前后不知耕了多少遍,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相脱离,学生感受不到语文是有趣的、有用的。
学生学习语文缺乏兴趣和动力,普遍存在厌恶学语文的情况。
再加上评价手段落后,也影响着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试题偏难偏深,偏重于思想的挖掘和支解式分析,试题成人化倾向严重,且重视“读、写”等书面考试,忽视“听、说”等口头测试。
评价重结果、轻过程,以一次考试论英雄。
这样评价方式无不在打击着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
二是课外原因。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都知道读课外书的诸多益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发现,虽然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但还是存在许多问题的。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课程资源挖掘利用论文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利用(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450000)【摘要】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和信息爆炸的世纪,这无疑是对中小学教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挑战。
农村中小学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挖掘和利用教学课程资源,发挥课程资源的优势,着眼于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兴趣,创造出妙趣横生的学习场景。
【关键词】农村小学;小学语文;课程资源【abstract】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s a century of knowledge economy and information explosion, this is undoubtedly for teaching in schools, especially in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language teaching new challenges.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own one’s ability and cleverness, from the student’s interests and needs, mining and utilization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develop curriculum resources advantages, focus on stimulat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classroom teaching, creating study scene be full of wit and humour.【key words】rural primary school; primary school chinese;curriculum resources【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185-02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习国、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留给学校较大的课程开发的空间,鼓励学校和教师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践行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挖掘农村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纲要》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
因此,我们乡村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特有的课程资源,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不足,缩小城乡课程资源的差距,从而更好地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教师怎样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呢?
一、广开思路,开发有限设施的多种功能
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广开思路,灵活多样,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开发有限资源的多种功能。
以语文课程与科技活动课程为例,在科技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科技作品的多种功能。
如,第十册《理想的风筝》这一课中讲到:他的风筝各式各样……于是老师把学生们在科技活动课上精心制作的风筝请上了课堂: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三四米长的蜈蚣,最妙的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风筝……。
二、结合农家中的课程资源,使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结合
孩子们生在农家,长在农家,对农家的蔬菜、水果、玉米、水稻、山芋等作物再熟悉不过了,对它们的外形特点和生长过程自然有深刻的印象,当教到一册识字㈠第2课时,文中的“禾”就可以结合学生所见,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外形特点以及种植方法等。
实践告诉我们,乡村孩子的见闻也不少,乡村特有的生活和学习语文结合起来,就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三、凭借学生的经历体验,使理解课文与切身感受相结合
学生本身就是特殊的课程资源。
他们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故事,如:旅游见闻、探险、急救,失学、父母打工、家庭离异,山崩屋塌……,也有做农活,捕鱼、逮鸟、种蔬果的体验和收获。
这些经历和体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能力的锻炼、合作精神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把学生的这些经验同课文的感悟结合起来。
如第九册第5课《挑山工》一课中讲到“登山的时候,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
”城里的孩子对挑山工为什么这样做不易理解,农村的孩子有的做过活,挑过担,还能讲述自己是怎样做的,课堂上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谈“这样曲折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石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就能体会挑山工这样登山的巧妙,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引发学生的纯真情感,使文本对话与心灵交流相结合
乡村的人际交往相对城市而言更为纯真,更具有人性化。
类似于《少年闰土》中“看瓜刺猹”的农趣,“乡村孩子”的农心,“锄禾日当午”的农活,无不隐藏着乡村学生纯真的情感,作为教师,就应当善于发现每一个可能涌流无限生机的“泉眼”,精心疏通,引流学生的真情实感。
乡村里的人们有“桃花源”式的绿色交往、张扬人性的交往,学生可以敞开心扉纯真表达,因此更容易使文本的对话与自我的心灵碰撞融合,升华,在口语交际表达中更具“纯净”的语境优势。
社会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
动学生各种感观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传统的教科书所无法替代的。
五、开发利用农情农俗,培养学生爱乡情感
作为农村小学,应当让学生了解并熟悉农业生产,培养学生热爱农民、关心农业、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每个地方的农业发展状况各不相同,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报道空间。
教师可组织学生拍摄富有“农情”的照片,撰写关于“农情”的报道。
在深入农村生活、具有切身体验的基础上的作品,显示出十足的“农情味”,从中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虽然我国各种资源丰富,但各地的经济,文化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比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时,教师可以“节”为点,引入到各种“节”或“俗”的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过节的习俗,学生发现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还藏着这么多知识,他们表现了极大的学习热情。
六、积累运用农谚农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新课程强调语言积累,积累语言的途径、渠道很多,农民群众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深刻的寓意。
如谚语、歇后语等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如在学习第八册《积累?运用八》“读读背背”,时,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让学生虚心地问长辈请教,收集这
样生动的语言。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阅览室或图书馆查找,把“农语”抄下来。
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还会使学生的习作富有“农味”,具有个性特征和乡土色彩,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引用传说故事,感悟传说内涵
第十册《月光曲》写到“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本文通过描写《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传说故事,把贝多芬对穷苦人家的友善与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传说”成了生成“课程资源”的一个亮点。
乡村学生生活纯朴真实,在他们的身边积淀着不少耐人寻味的传说故事。
如:家喻户晓的刘三姐、石达开等等,教师可让学生深入农村,向年老的长辈、邻里乡亲询问,收集民间传说故事,再进行整理、编写、交流,开展以“传说故事”为主题的活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优化组合,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管理科学。
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同时,教师也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那睿智的谈吐、丰富的社会阅历、广博的文化知识、真诚细致的人文关怀、独特的人生感悟……都是学生终身受益、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
让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发展我们自己,塑造我们自己,超越我们自己,让我们的乡村语文教育真正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真正地有效地提升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