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墨竹画起源及其理论探赜
墨竹艺术演变及其审美意趣探析

墨竹艺术演变及其审美意趣探析作者:单亚梅来源:《书与画》2019年第04期编者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竹子作为一个特殊载体,自古以来,是君子和骨气的象征,代表着自强不息、高风亮节的精神。
竹子经由宋代文人诗文书画,被赋予更加丰富的气质品格,在每一位文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竹君”。
北宋文同以墨竹而闻名,他的墨竹技法和理论影响广泛,他与苏轼提倡“寓意于物”的文人写意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画家。
而宋以后的画家在秉承文苏凤骨的基础上,逐渐融入个性特征,为文人墨竹的发展注入活力。
去年年底浙江省博物馆举办的“千载清凤——古代墨竹名迹展”,观者如织。
今年三月山东博物馆也举办了“清风徐来——馆藏明清竹绘画展”。
本期我们将带领读者探寻墨竹艺术的演变和审美意趣的发展,领略文苏影响下文人墨竹的风采。
一、墨竹画母题的起源竹因其不畏寒暑,四季翠郁,挺拔而有节,使得古代文人对其青睐有加。
中国的竹文化源远流长、竹是中国古典文艺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母题,具有独特的内涵及意义。
竹与人的联系最先出现于文学领域,早在先秦时期,原始先民就对自然审美意识有了最初的表达。
在这一时期,人们朦胧意识到自身与竹之间的某种微妙联系,他们通过诗歌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与竹子的亲和关系,在抒发对竹子赞美与喜爱的同时,用比德与抒情言志的艺术手法将竹象征为自身的人格情操以及作为自我情感抒发的媒介。
例如《卫风,淇奥》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瞻彼淇奧,绿竹如箦。
”用竹起兴,以竹喻人。
文学领域比德与抒情言志的艺术手法而后也运用于绘画领域,尤以文人画为最,竹也从文学领域发展到绘画领域、成为文人争相挥墨的对象。
竹多次出现于画论专著中,从唐代《历代名画记》开始,到宋代《圣朝名画評》《益州名画录》,再至元代《墨竹记》《竹谱》《墨竹谱》,最后至清代《芥子园画传》等,竹意象在绘画实践与理论中的广泛运用,使得墨竹画逐渐成为中国画中一个重要的母题。
二、墨竹画的发展演变文人喜以墨绘竹,墨竹画始于唐五代。
墨竹画论——精选推荐

墨竹画论除了上述的墨竹画法外,中国文人在众多诗文中留下了许多墨竹画理论。
这些墨竹画论,是中国画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下面就从四个方面分而述之。
1.师法自然 中国文人爱竹,《世说新语》中就记载了魏晋文人爱竹的故事。
由于爱竹,才能对竹子进行审美观照,才能充分体会到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美。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笑”字的解释是:“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
”可见古人在创造“笑”字时就由人笑弯了腰联想到风中摇曳的竹子。
早在远古时期,竹子的自然美就已进入中华民族的审美视野。
五代时李夫人月夜南轩描写竹影的传说,就从一个侧面说明墨竹画起源于师法自然。
对于写竹必先师法自然之竹,郑燮在《板桥题画兰竹》中说得十分详尽:“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
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作小鼓声。
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红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 由此可见,郑板桥能成为清代墨竹画的大家,跟他四季以竹为伴,细察日光月影、风霜雨雪中的竹子不无关系。
历代墨竹画家师法自然的传说故事不胜牧举。
一代宗师文同,在洋州时,因为喜爱山谷中的筼筜竹,专门在筼筜谷中修筑披云亭,常常在亭中悉心观赏筼筜,墨竹画水平由此日益精进。
文同弟子程堂喜在向文同学习墨竹画技艺的同时,并没有忘了师法自然。
他来到四川峨眉山,看见菩萨竹(想来就是如今的佛肚竹),枝上结花,“茸密如裘”,便在中峰乾明寺僧堂的壁上,画出菩萨竹的形态,栩栩如生。
他又云游到离峨眉山不远的象耳山,观赏到苦竹、紫竹以及风中、雪中的竹子,画兴勃然而起,一一画下来。
他在成都笮桥观音院画竹,还题绝句一首:“无姓无名逼夜来,院僧根问苦相猜。
携灯笑指屏间竹,记得当年手自栽。
” 李息斋向黄澹游学习画竹时,有人提醒他:黄澹游只是一味临摹他的父亲黄华,不临自然之竹,墨竹画缺乏生气;黄华虽学文同,但常用灯照着竹枝,对影写真,墨竹画生气盎然。
浅析中国画墨竹艺术的技法特点及形式风格

浅析中国画墨竹艺术的技法特点及形式风格一、国画墨竹的形成东晋画家顾恺之在其专著《魏晋胜流画赞》中,就已经有了关于画竹的记载。
此外,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录注晋代画家顾景秀时,也提到顾绘有《王献之竹图》一画。
据此,有学者认为竹子作为绘画题材在三国两晋时期就已经出现。
此外,考古学家在唐代李贤墓壁画中,发现三竿不是双勾亦不着色以墨写叶的竹,另在敦煌的初唐壁画中发现322窟东壁的《说法图》佛身后的背景也有墨竹形象。
因此推测墨竹画萌芽于唐朝并形成以竹子为画面主体形式的可能性非常大。
北宋中期以后,随着文人画的不断发展,墨竹画开始成为独立的画科。
文同是此时期墨竹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他在画竹艺术中摒弃丹青,崇尚水墨,开创“湖州画派”,从此真正意义上的国画墨竹出现。
至元代,善写墨竹的画家颇多,风格各异,其中李衍、柯九思、吴镇等画竹名家有墨竹作品留世。
明清两朝画竹名家也很多,明代夏昶的墨竹,有“夏昶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说。
清初石涛在墨竹艺术上取得新突破,他所画的墨竹气势磅礴、水墨淋漓,还有以画兰竹闻名的郑板桥在墨竹艺术上的成就也尤为突出。
二、国画墨竹的技法特点(一)笔墨笔墨的运用在国画墨竹的表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用墨变化多变且灵活,是墨竹画艺术表现之高低的重要前提。
此外,墨竹画还注重以笔墨强调画面的意境表达和画者的主观感受。
明代夏昶画竹非常注重运用笔墨趣味来再现竹在晴、雨、风、雪之中的不同韵味,弟子屈杓为了当面看他的关键技法故意请他喝酒,等他醉后离去时,在他书房画了几竿风雨竹,夏昶见后以为是自己醉后忘记结顶,又取来笔扫了几片叶子在顶上,屈杓顿觉“风旋雨骤,竹情倍增。
”可见,笔墨的运用影响着整体画面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明末徐渭《花乌图卷》中的墨竹作品笔墨恣意、浓淡相宜,微妙的变化贯穿画面。
从画面中所体现出作者对笔墨韵味的追求,我们不难感受到画家放荡不羁的个性流露,因此,笔墨的运用也影响着画家个性的表现和情感的抒发。
国画水墨竹浅论

国画墨竹浅论云南师大附中高一(8)班党雯佳指导教师:刘金昆[摘要]梅兰竹菊是经典的具有象征君子品性的国画花鸟题材,既所谓“四君子”。
这种以香草寓意君子品性,以屈原的吟咏作为标志,而晋魏时期的名士,则逐渐定位于具体物象。
墨竹也成为了文人一表志趣的寄托,与诗一律,与字同源。
[关键词] 国画水墨竹一、历史渊源“四君子”是指中国画中的梅、兰、竹、菊,中国古代绘画,特别是花鸟画中,有相当多的作品是以它们为题村的,它们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素有“君子”之称。
其幽芳逸致,风骨清高,不做媚世之态;涤人之秽肠而澄滢其神骨,致人胸襟风度品格趣味于高尚之品性,深博世人爱意。
竹虽处北方凛冽酷寒之地,却也是几株劲节清高,洒风弄月,不无轻筠幽篁之致,仅数片叶,坚劲挺拔,气势冲霄,很具节操和傲岸,深谙了竹之坚贞高洁的象征意味。
竹入画,大略和兰花相当,也始于唐代。
唐代的皇帝唐玄宗、画家王维、吴道子等都喜画竹。
据说到了五代,李夫人还创墨竹法,传说她常夜坐床头、见竹影婆娑映于窗纸上、乃循窗纸摹写而创此法。
到宋代,苏轼发展了画竹的方法,放弃了以前的画家们的双勾着色法,而把枝干、叶均用水墨来画,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
以后的元明清时代,画竹名家辈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鸟画家,没有不画竹的,而且开始强调竹的整体气势。
不过,在众多的画家中,郑板桥的画竹堪称为一绝。
二、诗画同一律与音乐、诗歌、书法等艺术形式相比,绘画是晚成的一种样式。
在绘画刚刚展现其成熟的形状时,就非常自觉地接受了早成于绘画的诗歌的引领和提携。
文同与苏轼的一画一说是实践与理论的合作,那么王维则是完成诗画结盟的完美实践。
这不仅为绘画开拓了新的领域,也是文人画登场的精彩亮相。
高克恭(1248—1310),字彦敬,号房山。
擅画墨竹及山水,师文同、米芾父子,兼取董源、巨然、李成诸家之长,成自家一体。
高克恭的线条笔性呈现出比较湿重凝练的特点,墨竹的笔线的单纯性和形象的单一性,缩减了因形而来的牵绊,增添了循心而发的乐趣,恰是他成就的关键和杰出贡献所在。
浅论宋代的墨竹艺术

浅论宋代的墨竹艺术【摘要】宋代的墨竹艺术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首先介绍了墨竹艺术的重要性和源起,探讨了其在宋代的流行和影响。
随后引入了代表性的墨竹画家及其作品,分析了墨竹艺术的意义和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结尾部分探讨了宋代墨竹艺术的独特价值,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展望未来。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更好地了解宋代墨竹艺术的魅力与价值,以及其对中国绘画史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宋代、墨竹艺术、起源、发展、流行、影响、代表作品、意义、传承、技艺、独特价值、影响、展望未来。
1. 引言1.1 宋代的墨竹艺术的重要性宋代的墨竹艺术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墨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感,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崇敬。
在宋代,墨竹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普及,成为时代艺术的一大亮点。
宋代的墨竹画家们在表现墨竹的形态与神韵上追求精微细腻,力求将自然界中的竹叶、竹节、竹影等元素真实地呈现在画面中,展现了他们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和对艺术的追求。
墨竹画在宋代不仅在绘画领域风靡一时,还对后世的笔墨技巧与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认识和研究宋代的墨竹艺术对于理解中国书画艺术发展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宋代的墨竹艺术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而且对于后人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2 前言在宋代的艺术史上,墨竹艺术是一个独具特色且具有重要影响的流派。
墨竹画作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意境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成为宋代绘画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墨竹作品通过简洁的线条和纯粹的墨色,表现出一种静谧和雅致的美感,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研究墨竹艺术,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文化和审美观念。
墨竹画作传达出的那种超脱尘世的清新意境,体现了宋代人对自然的崇敬和追求高尚情操的精神面貌。
墨竹画家们对于墨竹的描绘和创新也为后世的绘画艺术提供了极大的启发和影响。
16中国历代墨竹画赏评

16中国历代墨竹画赏评陈炜【摘要】中国墨竹画历史悠久, 其艺术水平之高超早为国际艺坛所公认了,墨竹画的起源,虽说法不一,但从流传的作品实物及艺术水平看,北宋的文同应为为墨竹画的鼻祖。
中国墨竹画的产生与发展,亦与其它花鸟画大体相同,即由工(双勾)到写(写意),又由一般的小写意到大写意。
【关键词】墨竹画特点发展竹以虚心高节、清新潇洒,堂堂的超凡脱俗的君子风度,成为君子高尚人格情操的象征,被称为四君子之一,也是历代画家喜欢描绘的题材。
中国画中的墨竹,其历史之悠久,艺术之高超早为国际艺坛所公认了。
中国墨竹画的起源,说法不一,有的说是起于五代李夫人,有的说始于唐代吴道子,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写过《画竹歌》的诗,盛赞当时的画竹名家萧悦的画艺:“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
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1]把他画竹描绘得生动形象,可见当年萧悦画竹已达到形神兼备的程度了,但这些画家的作品都没有流传下来,缺乏可靠的材料依据,所以后来就很少有人提到唐以前的画竹了。
墨竹画虽始于唐,实际上到北宋才渐渐盛行起来,尤其文同的成就超过了前人,所谓“黄钟一震,瓦釜失声”。
文同有不少作品流传下来,在画竹史上起过重大的作用。
所以中国墨竹画的鼻祖,应该推北宋的文同。
我们讲墨竹画法,一般也从文同开始。
文同的墨竹总的看来,比之后代的墨竹是写实的。
竿、枝、叶、节都很象真的竹子,有的竹叶正面用浓墨、反面用淡墨,叶梢风翻转折都一丝不苟的画出来,画竹节是勾描渲染而成,类似工笔画法,以尽量求得真实。
画起来并不能如“兔起鹘落"。
但就整个竹子而言,基本上还是一笔一笔挥写而成,所以仍然爽快生动,无板滞之病。
文同的墨竹是画在绢帛上的。
墨色不会渗化开来,显得很光洁,也很少用枯笔,这是宋画的共同特点。
但是文同的墨竹究竟和真的竹子不一样,在处理上已经删去了不少繁琐的细节,手法仍然是概括的,故能形神兼备,大受欢迎。
当时学习他画法的还有大文豪苏东坡等人,因文同又号文湖州(据说文同没到过湖州,曾被任命做湖州太守,未能到任就卒于途中。
论元代吴镇的墨竹
论元代吴镇的墨竹一、墨竹的起源和发展1.1 墨竹的历史渊源墨竹是一种传统的中国艺术形式,起源于古代的吴镇。
吴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
墨竹起初是吴镇地区民间艺人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
1.2 墨竹的发展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墨竹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艺人们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探索,将墨竹与传统的绘画、诗词、音乐等艺术形式相结合,使其更加丰富多样。
1.3 墨竹的艺术特点墨竹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而闻名,它通过墨色的运用和线条的表现,将自然界的山水、花鸟等元素描绘得栩栩如生。
墨竹作品常常给人以静谧、幽雅的感觉,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二、墨竹的制作过程2.1 材料准备制作墨竹的第一步是准备材料。
传统的墨竹需要使用特殊的纸张和墨汁,而现代的墨竹制作则更加多样化,可以使用各种不同的材料。
2.2 线条勾勒墨竹的线条是其最为重要的部分,艺人们需要运用毛笔等工具,以流畅的线条勾勒出作品的轮廓和细节。
2.3 墨色渲染墨竹的墨色是其独特之处,艺人们需要运用不同的墨汁对作品进行渲染,使其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质感。
2.4 点缀装饰为了使作品更加生动和丰富,艺人们常常在墨竹上点缀一些花鸟、山水等元素,以增加作品的视觉效果。
三、墨竹在吴镇的传承和发展3.1 吴镇的墨竹传统吴镇作为墨竹的发源地,一直以来都有着丰富的墨竹传统。
许多吴镇的艺人通过世代相传的方式,将墨竹技艺传承下来,并加以创新和发展。
3.2 墨竹的当代艺术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墨竹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变化。
现代的墨竹作品融入了更多的当代元素,以更加现代化的方式展现出来。
3.3 墨竹的市场价值和推广墨竹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
吴镇的墨竹作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成为吴镇的一张名片。
3.4 墨竹的保护和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墨竹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吴镇政府和相关机构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艺人们继续创作和传承墨竹技艺。
论元代墨竹图的特点及美学观
教育教学jiao yu jiao xue110论元代墨竹图的特点及美学观◎周伟摘要:管道升,中国历史上以女性画家身份记载在史书资料。
自古以来重男轻女思想,本就为数不多的女性画家被男性画家的耀眼所覆盖。
然幸运的是管道升可以坚守本心,坚持创作,散发着属于自己的魅力。
本文以元代管道升《墨竹图》为研究对象,采用史料与图像相结合的形式,对作品的艺术特色及感情色彩进行研究,深入探索这幅作品背后所传达出来的意义。
关键词:管道升;《墨竹图》;绘画特点;美学观管道升,作为一名女性可以说是最早以画家身份载入史书资料的。
她的书画艺术成就在历史上是举足轻重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可以取得如此高的甚至比一般男子还要高的成就 ,她的耀眼光芒就不应该被掩盖。
取得如此成就,与管道升所处的环境、所受的家庭教育以及自身的天赋是紧紧相依的。
一、管道升的生平研究(一)管道升的生平介绍及所处时代管道升(1262年—1319年),字仲姬,湖州吴兴人(今浙江吴兴),出生于南宋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
嫁给元代吴兴书画名家赵孟頫,封吴兴郡夫人,世称管夫人,延祐四年(1317年)封魏国夫人,在回乡的路上旧疾复发,延祐六年病逝。
管道升于绘画,喜画竹、梅、兰等物象,尤擅画竹,笔意清新。
又工山水、佛像、诗文书法。
于书法,取法赵孟頫,尤精于小楷与行书。
小楷端庄华贵,清闲自由,行书幽心俊逸,她的书与赵孟頫极其相似;笔法飘逸脱俗、平江游舟。
世人谓之“管夫人作书,寸绡片纸,人争购之,后学为之模范。
”公元1271年,蒙古族覆灭南宋,定国号为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
元朝结束了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南北分裂,文化上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融合,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官僚制度,民族歧视严重,从而导致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加剧。
在这样的动荡社会下,管道升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妇女,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大环境下施展才华,是难能可贵的。
自古以来,封建社会下的妇女就深受缠足、被男性所深深压迫,思想被禁锢甚至被禁足在幽暗的深闺之中,长期面对着黑暗,独自一人黯然神伤。
浅论宋代的墨竹艺术
浅论宋代的墨竹艺术作者:李媛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4期摘要:文人与竹有着不解之缘。
宋代较早的一批文人画家就注意到了竹的比德作用和以书入画之特性。
然而,竹为什么能受文人的喜好且代代盛行下来呢?首先,竹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竹的全身都有利用的价值,竹来自人的生活创造,参与生活的创造,有益于人们的审美意识。
也就是说,由于生活的创造,使竹成为人的审美对象。
其次,文人赋予竹子极高的人格意义,它也是画家寄托思想感情最惬意的工具。
文人画家借物比兴,有的画家借以比喻人品道德;有的借以喻志;有的借以寓情;有的借以论世;也有的借写竹来自我表白或陈述自己的身世。
最重要的一点是,画竹的用笔方法是中国绘画中文人画“以书入画”思想的具体体现,符合文人画写意用笔的基本要求。
墨竹题材的绘画形成了中国绘画史中文人画之趋势。
关键词:宋代;墨竹;文人画作者简介:李媛媛(1981-),河南省确山县人,汉族,黄淮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
[中图分类号]:J2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4--01文人与竹有着不解之缘。
历代文人以诗表达竹、以文赞美竹、以画描绘竹,把竹比作君子、知己,或用竹的品质来赞美文人雅士的德行,得意时写竹,失意时也写竹,竹似乎就是文人的代身。
然而,竹为什么能受文人的喜好且代代盛行下来呢?首先,竹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竹子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能生长,其全身都有利用的价值。
比如竹笋、竹竿等等,都是竹子赋予我们人类生活乐趣的一种体现。
大自然中的竹子来自于人类的生活创造,并且参与人类生活的创造,有益于人们的审美意识。
也就是说,由于生活的创造,使竹成为人的审美对象。
其次,历代文人赋予竹子极高的人格意义,由于比德作用,竹子的精神逐渐成为文人艺术家追捧的神物。
清高俊秀成为竹子的精神指代,也成为文人艺术家寄托思想表达感情的最惬意的工具。
文人艺术家借物比兴,有的艺术家借竹子比喻人品道德;有的借以喻志;有的借以寓情;有的借以论世;也有的借写竹来自我表白或陈述自己的身世。
浅谈墨竹
浅谈墨竹“修修梢出类,辞卑不肯丛。
有节天容直,无心道与空。
”竹子,枝杆挺拔,修长,亭亭玉立,袅娜多姿,四时青翠,凌霜傲雨,是古往今来,迁客骚人都喜欢赞誉的对象,更是文人墨客常画不衰的题材。
无论是四君子,还是岁寒三友,都少不了竹子。
西方人称中国是竹之国,古人爱竹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到了南北朝时期竹子就成了高逸潇洒人格品质的象征,不过在唐代之前还没有出现特写竹子的国画作品,据说唐朝末期的萧悦是第一位画竹子的人,真正大量画竹子的时代是北宋时期,当时文人画家几乎各个是竹中高手,而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被称为“竹仙”的文同竹、竹。
森寒,洁绿。
湘江边,渭水曲。
帷幔翠锦,戈矛苍玉。
虚心异草木,劲节逾凡木。
化龙杖入仙陂,呼凤律鸣神谷。
月娥巾披净冉冉,风女声笙竽清肃肃。
林间饮酒碎影摇金,石上围棋清阴覆局。
屈大夫逐去徒悦椒兰,陶先生归但寻松菊。
若檀栾之操则无敌于君,图潇洒之姿亦莫贤于仆。
他的墨竹以凛凛清姿而著称,成万丈之势。
他的表弟苏轼曾赞誉他:“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
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
”文同在苏轼的眼中几乎就是竹画之神。
文同,领悟到的不仅仅是竹子的婀娜多姿,傲立风霜,他用墨色的深浅浓淡来描绘竹的各种状态,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开创了“湖州竹派”,在当时和后代均产生了很大影响。
文同一生爱竹画竹成癖,《墨竹图》即其传世杰作。
此图用水墨画倒垂竹枝,竹叶浓淡相间。
史传文氏之竹“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于此可见。
笔法谨严有致,又现潇洒之态。
画竹必须先爱竹,爱竹必先由观竹而起,观竹则必须亲自养竹,文同即是这样的。
据说他在洋州时曾在居处遍植竹林,经常以竹为伍,细心观察竹的不同形态,观察竹在晴晦雨雪等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变化,做到“胸有成竹”。
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也认为“有成竹于胸中,则笔墨与物俱化”,只有通过观竹、爱竹,对竹的充分理解,执笔时才能不期而然地将胸中之竹纳入毫端,这正是文同墨竹出神入化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 代 李 方 膺 自题 《 石 图 》 ② : 竹 轴 云
人 逢 俗 病 便 难 医 , 伯 良 方 竹 最 宜 。 墨 岐
竹 未 干 才搁 笔 , 风 已净 肺 肠 泥 。 清 又 在 《 画 图 册 .竹 》 钤 闲 印 云 : 杂 ③
《 庆 集 ・ 竹 记 》卷 二 十 六 云 : 长 养
创 者 , 唐 张 立 。 王 摩 诘 亦擅 墨 竹 。 五 代 郭 为
崇韬之 妻 李夫人 , 摹 窗上 竹影 , 成 一派 。 临 别 更 有 黄 筌 父 子 , 白弟 Leabharlann , 崔 皆工 墨 竹 , 致 精 笔
细 , 妙 入 微 。 宋 元 以 降 , 文 湖 州 、苏 东 神 有
坡 , 孟 坚、 颊 、 穆 , 仲 姬 、 仲 圭、 赵 孟 仲 管 吴 倪
与可 画竹 时 , 中有成 竹 。 胸
清 代 汪 之 元 《天 下 有 山 堂 画 艺 ・墨 竹 指 三 十 二 则 》
云 :
墨竹 画何人 始创 ? 以上各家 说法 不一 , 云唐代 吴道 或
子 , 云王 维 , 云 五代蜀李 夫人 , 桥则 明确 为晚唐 或 或 板
张 立 。 因 至 -- 未 见 其 墨 迹 , 孰 是 孰 非 , 以定 论 。 4 '皆 故 难 从 发 现 的 唐 代 李 贤 墓 壁 画 《 女 与 竹 》看 , 中 之 墨 侍 其
口 积寅 国 竹画 源 理论 周 中 墨 起 及其 探赜
HU NDRE CH00L N AR I DS SI S
1O 1
文 章 编 号 :0 3—90 2 1 0 10 14(02)2—0 1 1O一1 3
中 国墨竹 画起 源及其 理论探赜
周 积 寅
( 京 艺术学 院 美术 学 院 , 南 江苏 南京 20 1 ) 103
述 及 绘 画 题 跋 中 。历 代 所 论 墨 竹 , 涉 及 史 、 、 多 多 理 法 方 面 , 里就其 墨竹 重要 理论加 以 阐释 。 这
( ) 胸有成 竹 ” 一 “ 论
之 , 有墨 竹云 。 遂
关 于 墨 竹 画 之 简 史 , 代 郑 板 桥 在 其 《 真 客 邸 清 仪 复 文 第 》中 曾 作 过 一 番 论 述 :
云 :
而 兼 擅 钩 勒 着 色 者 , 王 澹 游 (曼 庆 ) 黄 华 有 、
老人 ( 庭 筠 ) 吴 道 子 。画 紫竹 者有 程 堂 ; 王 、 画 朱 竹 者 有 宋 仲 温 ( ) 画 雪 竹 者 有 解 处 克 ; 中 。 此 犹 如 禅 宗 中之 别 派 也 。 板桥所 说 , 体 上符 合 中 国墨竹 艺 术 发展 概 况 , 于 大 至
竹 似 贤 何 哉 ? 竹 本 固 , 以 树 德 , 子 固 君 见 其 本 , 思 建 善 不 拔 者 ; 性 直 , 以 立 则 竹 直
画 医 目疾 。
身 , 子 见其 性 , 思 中立 不倚 者 ; 心 空 , 君 则 竹
空以体道 , 子见 其心 , 思应 用虚受 者 ; 君 则 竹
行 , 险一致 者 。夫如是 故号 君子 。 夷
北宋苏 东坡 《 潜 僧绿 筠轩》 云 : 于 诗
可使 食 无 肉, 可 居 无 竹 。无 肉令 人 不
瘦 , 竹 4 , .i 人 瘦 尚 - . , 俗 不 可 医 。 无 -x4- - , ̄ 。 s  ̄ - e .g 人 r
的德 行 , 清 代 郑 板 桥 有 “ 大 夫 之 清 风 , 武 公 之 故 屈 卫
关 键词 : 国画 ; 竹 画 ; 源 ; 竹 ; 似 ; 竹 ; 法 ; 创 ; 书 ; 俗 中 墨 起 成 意 写 八 独 读 去
中 图 分 类 号 :2 J0 文献标 识码 : A
节 贞 , 以 立 志 , 子 见 其 节 , 思 砥 砺 名 贞 君 则
绪论
竹 , 一种 多 年 的禾本 科 、 质 常 绿 的植 物。 是 木 《 经 ・ 风 》以 竹 的 生 态 比拟 卫 武 公 “ 斐 君 子 ” 诗 卫 有 般
口 积寅 国 竹画 及其 论 周 中 墨 起源 理 探赜
HU NDRE CHO0I N ARI DS 5 I s l
12 1
李夫人 , 蜀 名 家 , 属 文 , 工 书画 。 西 善 尤 郭 崇 韬 以 伐 蜀 得 之 。 夫 人 以 崇 韬 武 人 悒 悒
不 乐 。 月 夕 独 坐 南 轩 , 影 婆 娑 , 起 濡 毫 竹 辄
竹 , 用 水 墨 , 三 枝 竹 竿 直 上 , 分 节 , 叶 一 笔 画 纯 画 不 竹
古人 谓 胸 有 成 竹 , 是 千 古 不 传 语 。 盖 乃
胸 中有 全 竹 , 后 落 笔 如 风 舒 云 卷 , 刻 而 然 顷
成 , 气 概 闲 畅 , 非 山 水 家 五 日一 石 十 日 则 大
云林 等。诸 子 中 , 湖 州 ( 同) 法 , 臻 惟 文 笔 最 神 化 : 布 局 , 浅 深 层 次 , 背 照 应 之 分 其 有 向 别 ; 补 地 , 邱 石 泉 壑 荆 棘 野 草 之 变化 ; 其 有 其
以然 。夫既 心识其 所 以然而 不能 然者 , 内外 不 一 , 手 不 相 应 , 学 之 过 也 。 故 凡 有 见 心 不
点景 , 烟 、 、 、 、 、 、 、 之 烘托 。 有 云 雪 月 风 晴 雨 露
是 惟 意 在 笔 先 , 能 笔 超 法 外 , 为 画 墨 竹 始 诚
于 中, 而操 之 不 熟 者 , 居 自视 了 然 , 临 事 平 而
忽焉丧之 , 独竹乎 ? 岂
之 圣 手 。 东坡 与之 同 时 , 北 面 事 之 也 。 其 尚
书 家谓 提 得 笔 起 , 是 千 古 不 传 语 。 墨 乃 竹 亦然 , 笔不起 , 能作 竹? 提 安
“ 肺 肠 泥 ”, 说 墨 竹 画 能 使 人 涤 除 净 尽 内 心 尘 俗 净 是
作 者 简 介 : 积 寅 ( 9 8一 ) 男 , , 苏 泰 州 人 , 京 艺 术 学 院 美 术 学 院 教 授 , 士 生 导 师 , 京 艺 术 学 院 艺 术 学 博 士后 科 研 流 动 站 ( 周 13 , 汉 江 南 博 南 中
水 , 沾 自 以 为得 意 也 。 沾
又云 :
二 、 竹理 论 墨
历 代 墨 竹 画 论 著 述 有 北 宋 苏 东 坡 《 与 可 画 赞 文 偃 竹 记 》、 宣 和 画 谱 ・墨 竹 叙 论 》; 代 李 衍 《 《 元 竹 谱 》( “ 竹 谱 ”、 墨 竹 谱 ”、 竹 态 谱 ”、 竹 品谱 ” 分 画 “ “ “ 四 门 ) 余 绍 宋 《书 画 录 解 题 》说 “ 画 竹 之 书 , 备 于 ( 言 莫
Z :
北 宋 苏 轼 《东 坡 全 集 ・文 与 可 画 贫 鳘 偃 竹 记 》
本 来 画墨竹 , 人韵 士 , 以写性情 , 幽 聊 故 画 有 六 法 , 竹 与 兰 不 与 焉 。 按 画 墨 竹 之 始 惟 竹之 始 生 , 寸 之 萌耳 , 节 叶 具 焉。 一 而 自蜩 腹 她 跗 , 至 于 剑 拔 十 寻 者 , 而 有 之 以 生
懿 德 ” 画 竹 句 。 东 晋 山 涛 、 籍 、 秀 、 伶 、 题 阮 向 刘 嵇 康 、 戎 、 成 常 集 于竹 林 下 , 酒 清谈 , 称 “ 林 王 阮 文 世 竹 七 贤 ”。 王 徽 之 生 性 爱 竹 , 居 空 宅 中 , 竹 , 竹 啸 寄 种 对 咏 , 云 : 何 可 一 日无 此 君 。 并 “ ”唐 代 天 宝 年 间 , 巢 孔 父 、 白 、 准 、 政 、 叔 明 、 沔 于 山 东 泰 安 徂 保 山 李 韩 裴 张 陶 下 竹 溪 结 社 , 酒 流 连 , 号 “ 溪 六 逸 ”。 白 居 易 诗 时 竹
一
出 , 略感 稚拙 , 错 落有致 , 是后 来水 墨写 意画竹 虽 但 当
之先 驱 。它 出于画 工 之手 , 比之 文 献 所 载 吴 道 子 、 王 维 、 悦 、 立 画 墨 竹 要 早 , 比之 受 窗 上 竹 影 启 发 而 萧 张 更 创 为 墨竹 的五代 蜀李 夫人 还要 早二百 年左 右 。
摘 要 : 国 画 墨 竹 起 源 于 何 时 何 人 ? 说 法 不 一 。从 发 现 的 唐 代 李 贤 墓 壁 画 《 女 与 中 侍
竹 》 , 中之 墨 竹 , 用 水 墨 , 是 后 来 写 意 墨 竹 的 先 驱 。 它 出 于 画 工 之 手 , 之 文 献 所 记 看 其 纯 当 比 载 的 墨 竹 创 始 人 唐 代 吴 道 子 、 王 维 、 张 立 等 人 要 早 , 比 之 受 窗 纸 上 竹 影 启 发 而 创 为 墨 或 或 更
写 窗 墙 楮 上 。 翌 日 视 之 生 意 俱 足 。 -- 效  ̄ A_
说 》、 和 《 竹 杂 记 》; 景 黄 《 山 竹 谱 》。 还 有 大 蒋 写 李 似
量 的墨竹 画论 散见 于北宋 米芾 , 代赵 孟叛 、 瓒 、 元 倪 柯
九思 , 明代 王 绂 、 侗 、 得 之 、 日华 、 渭 、 邢 鲁 李 徐 陈继 儒 、 李肇 亨 , 代原 济 、 沁 、 之元 、 板 桥 、 薰等人 著 清 徐 汪 郑 方
竹 的 五 代 蜀 李 夫人 还 要 早 二 百 年 左 右 。 历 代 墨 竹 画 论 , 见 有 画 家 、 论 家 著 述 外 , 多 的 除 画 更
是 散 见 于诸 家 文 集 及 绘 画 题 跋 中 , 其 中 的 精 辟 论 点 “眼 中 之 竹 ”、 胸 有 成 竹 ” “ 无 成 就 “ 、 胸 竹 ”、 手 中之 竹 ” “ 求 形 似 ” “ 似 之 似 ”、 “ 、不 、 不 “写 竹 还 于八 法 通 ”、 “竹 中 有 竹 , 外 有 竹 ”、 竹 “ 新 特 立 ” “ 书 写 画要 先 知 ” 等 予 以 阐释 , 章 最 后 指 出 墨 竹 画 论 是 中 国 文 人 画 的 核 维 、读 等 文 心 部 分 , 是 中 国 画论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繁 荣 当今 的 中 国 画 创 作 有 普 遍 的 借 鉴 指 导 意 义 。 也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