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中国山水画源流》教案
2024年中学美术《中国山水画》教案+

2024年中学美术《中国山水画》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发展、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2.培养学生对山水画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3.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难点:山水画的构图和笔墨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山水画名作,如《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山水画的魅力。
2.知识讲解讲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发展,从五代、宋、元、明、清等时期的代表画家及其作品。
分析山水画的构图原则,如“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方法。
讲解山水画的笔墨运用,如干湿、浓淡、虚实等技法。
3.欣赏分析展示不同风格的山水画作品,让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其艺术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线条、色彩、构图等方面,培养审美能力。
4.动手实践分组进行山水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示范山水画的构图和笔墨运用,学生跟随练习。
学生自主创作,教师点评、指导。
5.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创作山水画。
四、作业布置1.课下临摹一幅山水画作品,注意构图、笔墨的运用。
2.收集有关山水画的资料,了解其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欣赏、实践等环节,使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了山水画的基本技法,提高了审美能力。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延伸1.开展山水画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展示个人风格。
2.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了解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山水画作品。
3.结合语文、历史等学科,探讨山水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七、教学资源1.美术教材、多媒体课件。
2.山水画名作图片、视频资料。
3.美术工具:毛笔、宣纸、水墨等。
八、教学时间本节课共2课时,分为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两部分。
九、教学评价1.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发展和艺术特点的了解程度。
中学美术《中国山水画》优质教案+

中学美术《中国山水画》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学美术教材第七章《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第二节《中国山水画》。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基本技法、艺术特色以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详细内容涉及中国山水画的分类、构图、笔法、墨色、意境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过程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2. 掌握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 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韵味,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中国山水画的构图、笔法和墨色的运用。
重点: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艺术特色及基本技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中国山水画作品、教材、多媒体设备、绘画工具等。
学生准备:教材、绘画工具(毛笔、宣纸、墨水、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山水画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其独特韵味,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过程、艺术特色等,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知识。
3. 实践环节:(1)教师示范:现场演示中国山水画的绘制过程,讲解构图、笔法、墨色等基本技法。
(2)学生练习:学生跟随教师示范,进行中国山水画的绘制实践。
4. 例题讲解:分析经典中国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掌握其构图、笔法和墨色运用。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中国山水画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6. 作业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作业,教师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山水画2. 内容:(1)起源与发展(2)艺术特色(3)基本技法(4)构图、笔法、墨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家乡的山水”为主题,创作一幅中国山水画。
2. 答案要求:(1)构图合理,层次分明。
(2)运用适当的笔法和墨色。
(3)表现家乡山水的特点。
3. 作业提交时间:下节课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山水画教案(精选3篇)

中国山水画教案(精选3篇)中国山水画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2、过程与方法:以提问的方式使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教师堂上示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懂得如何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
三、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意境”?追求意境的创造,既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重要艺术传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
四、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常规)二.引入新课:本课内容为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
通过对典型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名作的赏析,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
1.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和它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古代绘画习惯按传统分成人物、山水、花鸟三个画科。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
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比人物画晚,但它在中国绘画史上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
主要的有: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青绿山水——青绿是指中国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用这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作“青绿山水”。
其中又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勾勒、皴笔少,着色浓重,如《千里江山图》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略施青绿两色,如《游春图》。
浅绛山水——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
水墨山水——以渲染为法,用笔简练奔放,强调水墨效能的发挥。
北宋的山水画,虽然在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中包含着画家对这些景物的感受和理想,但更主要的还是以客观地描写自然物为主。
高中美术教案设计:第三课中国古代山水画

第三课中国古代山水画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山水化画的基本知识。
2、对传统山水画的主观表现性特征有大概的了解。
重点难点:1、初步了解传统山水画的特点。
2、学会欣赏山水画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法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引入新课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三个重要科类。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同时也寄托了画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和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生活……三、讲授新课1、分析“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提问:中国的自然山水十分美好,与中国的山水画有什么关系?山水画与自然山水有什么不同,在画中除了自然的景色还有其他的内涵吗?中国的山水画不仅描绘了自然山水,而且寄托了画家的个人情感和理想,同时也表达了画家的主观感受。
2、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A、要求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即要求画家把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认识与被描绘的客观对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写景是为了抒情,抒情又离不开具体的景物,情与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B、在空间处理上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
画幅虽然小,但所表现的范围和境界可以很大,在缩短的空间距离的过程中,人的想像得到了无穷的演绎。
C、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表现程式——皴法如表现山石和树皮的纹理,就有雨点皴、披麻皴、斧劈皴、卷云皴等十多种皴法。
范宽《溪山行旅图》,雨点皴一一北方石质大山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披麻皴一一江南丘陵的土质地貌3、分析中国古代山水画在意境创造上的演变过程。
A、唐代:南宋王维(水墨画法)北宋李思训(青绿画法)B、北宋:客观描写自然景物为主。
例:《溪山行旅图》、《千里江山图》C、南宋:突出表现在追求诗一般地方意境。
例:《寒江独钓图》D、元代:强调个人风格的创造。
例:《六君子》四、小结总结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优秀传统,强调情景交融。
山水画不仅仅是描绘了美丽的自然风光,还表达了画家对理想的追求和内心世界丰富的情感。
美术山水说课稿人教版高中

美术山水说课稿人教版高中一、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我们旨在通过对人教版高中美术教材中山水画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历史与发展脉络。
2. 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原则和表现技巧。
3. 认识山水画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4.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山水画的历史演变- 先秦至汉代:山水画的萌芽与初步形成。
- 魏晋南北朝:山水画逐渐独立,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 唐宋时期:山水画达到鼎盛,出现了众多流派和大师。
- 元明清至现代:山水画的继承与创新,以及与西方艺术的交流融合。
2. 山水画的构图与技法- 构图原则:平衡、对比、节奏与和谐。
- 笔墨技法:线描、设色、皴法、点染等。
- 空间表现:高远、深远、平远的运用。
- 意境营造:通过自然景观传达情感与哲思。
3. 山水画的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 艺术特色:以自然景观为载体,融合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形式。
- 审美价值:追求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
4. 代表性画家与作品欣赏- 王维、范宽、郭熙、黄公望等历代大师的生平与艺术成就。
- 《溪山行旅图》、《富春山居图》等经典作品的解读与赏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互动相结合,通过讲解历史背景、艺术流派和技法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文化内涵。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经典山水画作品,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
3. 分组讨论与分享,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山水画的理解和感受。
4. 实践练习,指导学生尝试使用笔墨进行简单的山水画创作。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内容讲解:详细阐述山水画的历史、构图、技法和审美价值。
3. 作品欣赏:分析历代名家的作品,引导学生体会山水画的艺术魅力。
4.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山水画的特点和个人感受,并进行分享。
5. 实践操作:学生尝试绘制简单的山水画,教师巡回指导。
《中国山水画》教案(精选

《中国山水画》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美术》教材第七章——《中国山水画》。
详细内容包括: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表现技法。
具体章节为第七章第一节,着重探讨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原则、笔墨运用以及意境表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2. 掌握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原则、笔墨技法,并能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艺术特色的认识,提高审美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原则、笔墨运用及意境表达。
难点:如何运用笔墨技法表现山水画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山水画作品图片、示范用笔墨纸砚等。
学具:毛笔、宣纸、墨、颜料、画毡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山水画的意境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1)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历程及特点。
(2)讲解山水画的构图原则,如“主次分明、虚实相生、开合有致”等。
(3)演示笔墨技法,如皴、擦、点、染等。
3. 实践操作(1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山水画作品中的构图和笔墨运用。
(2)学生进行笔墨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10分钟)以一幅经典山水画为例,分析其构图、笔墨运用和意境表达,引导学生掌握鉴赏方法。
5.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山水画创作。
教师个别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6. 展示与评价(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性评价。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山水画起源:原始社会发展:唐宋时期达到高峰特点:构图、笔墨、意境2. 构图原则:主次、虚实、开合3. 笔墨技法:皴、擦、点、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家乡的山水”为主题,创作一幅山水画。
2. 答案:无标准答案,要求构图合理,笔墨运用得当,体现山水画的意境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高中美术_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中国山水画_美术_高中_一、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初步了解中西描绘景物体裁美术作品的审美理想与创作手法的不同,从而进一步地理解中西文化的特点。
(二)主要知识点1.中西画家描绘景物的空间表现手法差异。
2.中国山水画“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思维方式和“因心造境”的艺术创作特点。
3.中国山水画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表达了画面空间的深度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山水画的观察与表现特点:中国山水画的“三远法”;中国绘画表现空间的“虚实相生”手法。
难点: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达。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清明节去哪旅游了吗?你都去过哪些地方?哪里的景色让你印象深刻?你们描绘的太美了,(没关系,这节课我给大家当导游)我们中华大地有千山万水,中国画里有万水千山!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畅游中国传统山水画。
(板书:中国传统山水画)(二)教学过程师:有一幅山水画,它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展出,惊艳了世界;2017年再次在故宫博物院展出,人们需要排三个多小时队,才能欣赏画卷5分钟;更震撼的是它的作者绘成这幅名垂千古的杰作时,年仅18岁。
大家能猜出这幅画的名字吗?生:师:对,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它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千里江山图》),我们一起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课件视频介绍《千里江山图》)为什么它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画面给你的直观感受是什么?你来谈谈。
生:师:这样一幅旷世名作,它的作者竟然是一个跟我们年纪相仿的18岁翩翩少年,王希孟的内心一定充满了豪情壮志?才装得下千里江山!也许当我们慢慢变老的时候,我们对这个世界就变得谦卑,可能画出来的就不再是千里江山,也许是百里江山,十里江山,富春山,所以,同学们,你若不勇敢,青春便会老去。
你再来谈谈你的见解。
生:师:这幅画设色艳丽,以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为主,是青绿山水画的杰出代表,虽然以青绿为主色调,但注重手法变化,色彩或浑厚,或轻盈,使画面层次分明,色彩如宝石般光彩耀人。
中学美术《中国山水画》教案+

中学美术《中国山水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学美术教材第七章《中国传统绘画》,详细内容为第三节《中国山水画》。
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基本技法和审美特点,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山水画的构图、用笔、用墨等基本技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基本技法和审美特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运用线条、墨色表现自然景观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
3.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创作中融入个人情感,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山水画的构图、用笔、用墨技巧。
教学重点: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山水画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画笔、画纸、颜料、墨水等。
学具:画笔、画纸、颜料、墨水、毛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中国山水画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其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介绍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基本技法和审美特点。
(2)讲解山水画的构图原则,如主次分明、虚实相生等。
(3)演示山水画的用笔、用墨技巧,如皴法、泼墨等。
3. 实践操作:(1)学生跟随教师进行简单的山水画构图练习。
(2)学生运用所学技法,独立完成一幅山水画作品。
4. 课堂互动: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学生互评,共同提高。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山水画2. 内容:(1)发展历程(2)基本技法(3)审美特点(4)构图原则(5)用笔、用墨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家乡的自然景观为题材,创作一幅山水画。
2. 答案要求:构图合理,线条流畅,用墨恰当,富有个人特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山水画的基本技法掌握程度如何,哪些环节需要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课后深入研究中国山水画,了解不同流派的风格特点。
(2)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欣赏名家的山水画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美术《中国山水画源流》教案
高中美术《中国山水画源流》教案
高中美术《中国山水画源流》教案
一、教学目的:
通过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使学生对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中的重要地位有所感悟,体会山水画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情感和崇高的审美理想、艺术追求,以及历朝历代涌现出伟大的画家,创造的难以数计的辉煌灿烂的艺术珍品,积累的无比丰富的创作理论和技法。
二、教学内容:
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在东方绘画中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
据文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山水画就已经出现在丝织品和壁画上。
从北魏壁画和东晋顾恺之的传世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来看,这时期的山水画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山水画的技法还比较简单粗拙,往往“人大于山”“水不容泛”。
正如唐张彦远所说的:“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细饰犀栉,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
”可见这时期的山水画还很不成熟,是中国山水画形成的孕育期。
中国山水画,经东晋顾恺之发端,历南北朝至隋唐,才逐渐摆脱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
传为隋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真迹,画中人物只不过是点景而已。
它一变六朝墨勾色晕法为勾线填色、重彩青绿法,开青绿山水之先河。
它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形成和进步。
到了唐代,由于经济的发达,社会的安定,以及宗教绘画的世俗化,中国山水画走向成熟并进入了繁荣昌盛的时期,因而有各种风格竞相出现的局面。
总的说来,唐代山水画开创了两大流派:一派是青绿山水,它继承了隋代展子虔的传统表现技法,发展成为工细巧整、金碧辉映的风格,此即后世所称的“北宗山水”,它以李思训、
李昭道父子为代表。
李思训的传世作品有《江帆楼阁图》,画以勾勒廓填为主,山石已略有皴斫。
另一派是以吴道子为代表的水墨山水。
相传唐明皇李隆基曾令李思训、吴道子各以嘉陵江为题在大同殿内描绘壁画。
“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
”可见吴道子独到的奔放笔法,超妙出群。
从另一角度看,画家能集三百里风景于丈许壁画之内,突破时空限制,得心应手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这种能力的具备,本身就是山水画成熟的标志。
所以张彦远得出“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的结论。
这个“变”,标志着山水画已进入成熟期。
继吴而起,王维是在唐代山水画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画家。
他是著名的抒情诗人,由于政治上的挫折,他在艺术上寄托了恬淡闲适的思想。
他发展了水墨山水画,描绘富于诗意的田园景色,融诗、画为一体,开始了中国绘画的文学化。
从传为他作品的《辋川图》、《雪溪图》来看,山石画法已有渲染,尚无明显皴法。
唐代另一位山水画家张躁,其作品已失传,他的著名论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却流传至今,总括了古代绘画创作方面的最根本原则,言简意赅地阐明了中国画的主客观关系。
他的破墨法和王维的泼墨法,把线扩展到面,以墨代彩,突出了墨色的作用,使表现空间等方法有了进展,行笔也有了新的变化,大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
这一流派,后世称为“南宗山水”,吴道子后来以人物画而著称,王维则被奉为南宗画的始祖。
五代的代表画家为荆浩,他第一个将勾填、勾染法变成了“皴法”,这是中国山水画技法的重大变革。
他的《匡庐图》是一幅大型全景式构图的山水画,层次分明,皴染兼备,气势雄浑。
滕固在《唐宋绘画史》中说道:“盛唐以后山水画上长时期的努力与酝酿,它的成果终于在荆浩的作品中显现了。
他是集了众长,他是诱起宋代山水画特别发达者之中的一人。
”
山水画至宋代,已达到完全的成熟,是山水画空前兴旺鼎盛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坛名家辈出,灿若群星,画坛最有影响力的人物首推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与郭熙。
在风格上,董源与巨然一体,李成与范宽相近,是宋初山水画的两大流派,
即“北方派”和“南方派”。
北方派雄强挺拔,得秦陇山水之骨法,以李成、范宽、郭熙为代表。
南方派“淡墨轻岚”得江南山水之神气,以董源、巨然为领袖,后世认为是南宗山水之正传。
董源、李成、范宽被历史上并称为“北宋三大家”。
到了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崛起,号称“南宋四家”,创水墨苍劲的新画风,把北派雄强挺拔的笔法与南派清润浑厚的墨法融为一体。
两宋的山水画犹如山花怒放,绚丽多彩,表现出画家们极大的创造才能。
山水画的许多表现方法都创始于宋代。
以皴法而言,董、巨创披麻皴,范宽创雨点皴,米芾创米点皴,李唐创大斧劈皴,均为后世所习用;以笔墨言,则干笔、湿笔、破墨、积墨、泼墨,诸法俱备;以布局言,则全景、边角都用。
所以汤垕在《画筌》中说:“唐画山水,至宋始备。
”
山水画的理论在宋代也十分发达。
荆浩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总结前人的理论,写了《笔法记》,为水墨山水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郭熙的《林泉高致》、刘道醇的《山水纯》,补充了荆浩理论,使之日臻完备。
文人画理论的兴起,认为“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提倡山水画重意境、重神韵。
这对于宋代及以后水墨山水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元代是山水画的重大转变期。
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来看,表现形式由五代以前色彩为主,经过两宋色彩、水墨交相辉映时期,至元代则水墨占了画坛的统治地位。
元初的赵孟钋康魇榉ㄈ牖飨蛴谝缘ゴ康哪逑稚实男ЧU庖惶岢蟠蠓岣涣松剿谋室猓股剿蛭娜嘶姆较蚋敖艘徊健4碓剿摹霸募摇---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从实践中体现和发展了当时文人中普遍出现的重法轻意的美学思想,提倡作画以意为上、形为次,轻视理法,重视意趣,强调借绘画抒发个人的情怀,从师造化到法心源,这样就从思想理论上冲击了两宋以来相沿成风的旧画坛。
从此,画风大变,不求形似,追求画中见我,并极力讲究笔墨情趣、诗书画印结合等等,由此而形成的文人派写意山水画,雄踞画坛先后达几百年之久,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
明代山水画从形式上看风格多样,出现复杂纷繁的流派,显示出山水画坛的兴旺;但从内容上看,却日益空泛,画家趋向于摹仿古人笔墨,因袭成风,有创造性的不多。
明代前期,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势力最大,继承的是南宋马远、夏硅画风而无所创新;明代中期,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明四家”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统领山水画坛,上师董源、巨然,下接“元四家”的衣钵,所画姑苏山水,一派古风,特别到了明代晚期,经董其昌等人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提倡复古,以临摹前人为能事,中国山水画艺术陷入步履古人的圈子而少有创造。
影响所及,直到清初的四王(王晕、王时敏、王鉴、王原祁)也都是如此,“摹古逼真便是佳”。
他们虽有泥古之弊,但在摹古之中也总结了前人在笔墨方面的不少经验心得,对于绘画遗产的整理与研究,不能说是毫无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清初以“四画僧”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为代表的在野派画家。
他们以新安江流域和黄山为据地,一扫临古之风,而开创写生之新径。
他们不拘一格的画风使清代山水又出现新的高峰.他们强烈的个性及其精深理论,对近代画坛影响极大。
特别是石涛,既采前人之长,又写生活之真,画了许多与众不同的山水画。
他在所著的《石涛画语录》中,提出“太古无法”、“笔墨当随时代”、“借古开今”、“一画”说、“搜尽奇峰打草稿”等一系列创见,有力地冲击了几百年山水画坛的沉闷气氛,别开一条新路。
近代山水画坛,北京、上海、广东各地相继出现不少优秀的山水画家,如胡佩衡、贺天健、高奇峰、赵望云等,都曾作过程度不同的技法革新。
至于黄宾虹、齐白石、傅抱石几位大师的成就,更为众人所熟知。
这三位山水画家都是博学艺高而有创造精神的艺术家。
黄画笔辣墨厚,傅画一派新趣,他们的作品不胫而走,四海同赞。
而齐白石所作山水虽不多,但构图笔墨异常洗练,充满生活情趣,另有妙处。
近半个世纪以来,山水画更有长足的发展,一大批新老山水画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生活之中,以不同的风格对山水画创作有着新的开拓、新的发展、新的突破,创造
出无数反映时代精神的画卷。
例如刘海粟的《黄山天门坎风云》,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张大千的《长江万里图》,李可染的《漓江揽胜》,石鲁的《东方欲晓》,钱松嵒的《红岩》,陆俨少的《九州生气》,等等,以及几乎被埋没的陈子庄、黄园、黄叶村三位画家令人震撼的作品。
凡此种种各具特色的画作,使中国的山水画坛呈现出一派百花竞开、姹紫嫣红的新局面。
当今的时代,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明朗宽松的空间,使人们对中国画的发展能够多方位、多渠道地自由探索。
中国山水画理应出现更为繁荣昌盛的新景象。
我们寄望于植根在中国泥土中的、与人民气息相通的、与时代脉搏一致的美术家,惟有在深入研究民族的传统的基础上,开阔视野,确立现代的审美观念,在艺术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才能逐步形成自己富有个性的、具有现代情趣的艺术语言,从而推动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向更高更新的水平上发展,使我们祖国古老的民族绘画之树呈现出灿烂的青春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