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贝马斯关于公共舆论的观点分1
关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阐释与探析

关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阐释与探析“公共领域”这一概念首先是著名的政治哲学家由汉娜·阿伦特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种独特的市民社会的考察向度,即将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结合起来,把对市民社会的考察纳入到公共领域当中去。
但是,这个理论到哈贝马斯手里才被真正认识和发展,也逐渐被大家所了解。
哈贝马斯在阿伦特的基础上发展了“公共领域”这一理论,并且着重关注“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以及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希望可以重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
所谓“公共领域”,哈贝马斯认为就是“一个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但私人随即就要求这一受上层控制的公共领域反对公共权力机关自身,以便就基本上已经属于私人,但仍然具有公共性质的商品交换和社会劳动领域中的一般交换规则等问题同公共权力机关展开讨论。
”哈贝马斯认为社会结构是由公共权力领域和私人领域构成的,私人领域完全独立于公共权力领域,自治性是私人领域的重要特征。
所谓的公共领域是相对于私人领域而言的,如果不存在私人领域,也就无公共领域可言了,所以,哈贝马斯认为,必须要保持私人领域的独立性和自治性,才能保障私人领域的存在,也才可以使得公共领域的存在,而公共领域的存在就意味着公众可以从私人领域进入到公共领域去反对公共权力机关的不合理,从而保障公共权力机关的“政治合法性”,达到社会的稳定性,解除“政治合法性危机”。
因此,在哈贝马斯看来,公共领域主要由三方面要素构成。
首先就是公众,这些公众是不受国家权力机关控制的个人的自愿集合。
哈贝马斯认为他们之所以组合在一起构成“公众”是因为拥有共同的普遍利益。
这些人是开放的,是流动的,哈贝马斯没有给个体进入到“公众”设立任何阶级或阶层、财产甚至是教育水平的限制。
其实,这所谓的公众在我们现在的社会更像是一种“市民社会”中的私人集合。
其次是公共舆论。
在哈贝马斯看来,这种公共舆论是以批判意识为核心,以对国家权力进行批评与监督、控制为主要特征与目标。
哈贝马斯

以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浅析中国公共事件中的“两个舆论场”40 年前, “公共领域”一词在德国当代大学者于尔根.哈贝马斯( Jurgen Habermas) 的一本名著中被概念化了。
从此它成为欧洲主流政治话语的一部分,欧美各国学者的专题性著作和论文层出不穷, 公共领域与传播媒介的关系受到高度重视。
哈氏所谓公共领域, 指的是介乎于国家与社会(即国家所不能触及的私人或民间活动范围)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 它凸显了公民在政治过程中的互动, 其由来可上溯至古希腊时期, 当时出现了“公”(公共事务)与“私”(私人事务)的分化。
哈贝马斯在1962年出版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 哈氏写道:资产阶级公共领域首先可以理解为一个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 但私人随即就要求这一受上层控制的公共领域反对公共权力机关自身, 以便就基本上已经属于私人, 但仍然具有公共性质的商品交换和社会劳动领域中的一般交换规则等问题同公共权力机关展开讨论。
这种政治讨论手段, 即公开批判, 的确是史无前例, 前所未有。
哈氏解释说, 国家和市场经济关系的扩张而出现的社会的分离是一条基本路线, 公共领域一直是私人领域的一部分, 但它有别于私人领域, 而只限于与公共权力机关(即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有关的事务, 而政治公共领域以公众舆论为媒介对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加以调节。
在这种公共领域所开展的政治批评中, 一个介于贵族社会和市民阶级知识分子之间的“有教养的中间阶层”开始形成。
公共领域承担了市民社会从重商主义乃至专制主义控制之下获得政治解放的语境当中的一切政治功能, 它用公共性原则来反对现有权威,使私人物主的旨趣与个体自由的旨趣完全一致起来。
所谓舆论即公众意见,意见是舆论的核心,也是舆论的本体,其本质是民意的表达和民众力量的显示,尤其是草根阶层的意见表达和彰显。
微博中形成的民间“舆论场”正是以低准入门槛和即时、便捷的传播优势,成为草根舆论的搭载平台,并助推其广泛传播,转化成影响权力政策的强大力量。
【理论】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

【关键字】理论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是以18世纪——主要是、和的历史为背景,所得出的一个式的理想类型。
他分析了18世纪社会中出现的俱乐部、咖啡馆、、杂志和报纸,是一个公众们讨论公共问题、自由交往的公共领域,它形成了政治权威重要的合法性基础。
《媒介研究进路》这本书只选了“公共领域的诸种机制”这一节,论述了宴会、沙龙、咖啡馆在上拥有一些共同的标准,由此可窥豹一斑。
目录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概述哈氏所谓公共领域,指的是一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的干涉。
意指的是一种介于市民社会中日常生活的私人利益与国家权利领域之间的机构空间和时间,其中个体公民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他们所关注的公共事务,形成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一致意见,并组织对抗武断的、压迫性的国家与公共权力形式,从而维护总体利益和公共福祉。
通俗地说,就是指“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
公共领域最关键的含义,是独立于政治建构之外的公共交往和,它们对于政治权力是具有批判性的,同时又是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图: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结构图研究公共领域结构时重点采用了民主理论的视角,强调了政治公共领域对实现民主的重要作用,崇尚公民拥有对公共事务自由发表意见、交流看法的空间和权利。
他研究的公共领域主要是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
黄金时代的公共领域由拥有部分和政治特权的资产阶级组成,在小规模的咖啡馆、图书馆、大学及博物馆等场所谈论时政,而且人员严格限制在资产阶级内部。
因此,“公共领域”概念的提出,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理想:建立一个民主的、平等参与的、自由讨论的社会。
由于哈贝马斯过分注重对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研究,而忽略了对平民公共领域的关注,因此,不少学者对其理论的普遍性和代表性产生怀疑。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的渊源对于公共领域的研究,是最为关注的课题之一。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的源头在于美籍德裔犹太血统的政治(HannahArendt)。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评析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评析(安庆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安徽安庆246011)公共领域经历了三种形态,即:古希腊城邦公共领域、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公共领域、资产阶级公共领域。
哈贝马斯在不同时期,不断完善的公共领域的内涵。
结合实际阐述了公共领域的缺陷和矛盾。
网络的出现催生了公共领域的转型与发展。
标签: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私人领域;网络哈贝马斯认为,历史地看,公共领域经历了三种形态,即:古希腊城邦公共领域、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公共领域、资产阶级公共领域。
1.1 古希腊城邦公共领域哈贝马斯的古希腊城邦公共领域实质上是参照了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关于市民社会的描述。
亚里士多德对市民社会的描述而区分出了城邦和家庭,实际上是划分出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即城邦对应公共领域,而家庭对应私人领域。
哈贝马斯认为,古希腊城邦公共领域是针对古希腊城邦而言的,指的是城邦及其以政治生活为本质内容的公共生活。
这种公共生活主要是在广场上进行,形成特殊的广场文化。
这种广场文化以两种方式存在:一为言谈对话,包括讨论和诉讼;二为共同实践活动,包括战争和竞技活动。
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古希腊罗马竞技场就是古希腊城邦的公共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智者制定出的各种规范和德行获得推广和认可,古希腊城邦公共领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公共领域哈贝马斯指出,公共领域的第二种形态是针对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来说的。
在这个领域,并不存在之前我们所阐述的古希腊城邦公共领域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对立模式。
封建主的庄园由其自己支配,领主所有权既不是一种私有权,也不是一种公有权。
尽管如此,在哈贝马斯看来,封建制度的个别特征,如君主印玺、国王王权仍然具有公共性。
在这样情况下,如果说存在一种公共领域,那么它既不是指一个社会领域,也不是指一个政治交往的领域,而是指一个代表型公共领域。
作为一个公共领域,它不是从制度层面组织起来,而是纯粹是一种地位的象征。
代表型公共领域只存在于封建领主、贵族阶层等上层社会中,它的出现和发展以个人的整套关于高贵行为的繁文缛节为标志,这些繁文缛节包括权力象征物的佩戴,生活习性的养成,行为举止以及修辞方式的遵守等。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公共领域”一直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以纳布尔哈贝马斯(NormanHabermas)的公共领域理论为例,来论述公共领域的相关理论和观点。
首先,“公共领域”是指一个应当被所有人尊重和保护的空间,其中人们可以自由地交流想法和观点,进行公开讨论,展示自己的文化和意见。
这个空间并不属于任何一个特定的社会团体或社会制度,而是一个共同的域,所有人都可以从中受益。
纳布尔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主张,如果社会允许政治伦理讨论,那么它就可以被视为公共领域的一部分。
他的理论提出了“公共领域”的关键原则,即“参与权、利益平等和客观性”。
根据哈贝马斯的理论,公共领域要保持“参与权”,这意味着所有人都有参与公共领域活动的权利,无论社会地位、社会身份、宗教信仰或性别。
也就是说,公共领域不能被任何专制形式称为自己的,而是一个全体共有的区域,在这里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强权和压迫。
此外,“利益平等”这一原则也是哈贝马斯的理论的重要方面。
所有公共领域的交流和回答都应该是平等的,而不是被普遍接受或否定的,这样才能保持公共领域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同时,公共领域也应该是一个“客观”的领域,不能被任何特定意识形态所影响,所有参与者都应尊重其他人的观点,平等尊重地看待他人的言论和观点。
纳布尔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在当下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公共领域”的概念,而且可以提供一个道德基础,使个人和团体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领域的活动。
纳布尔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它可以帮助人们充分发挥自身贡献,关注普遍关切,推进政治和社会变革。
总体而言,公共领域是一个必须平等尊重的独立空间,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才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发展自身的审美和智慧,参与公共事务,实现社会变革。
纳布尔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提出了“参与权、利益平等和客观性”这三点重要原则,帮助大家理解并发挥公共领域的意义,推动政治和社会变革。
哈贝马斯与公共领域理论

• 面对权力化的公共领域,哈贝马斯认为,要恢 复它原有的政治批判与监督功能。
• 在现今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把公共性原则推广到 各种社会组织中去,如政党、大众传媒。
第12页,共17页。
公共领域理论的意义
• 如果我们抽去“资产阶级”的限定语, 那么公共领域作为一个有待实现的目标, 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推进 市场经济发展的中国的情境下,也是很 有研究和借鉴意义的。
哈贝马斯的生平简介
• 于尔根·哈贝马斯(Habermas,Jürgen)
• 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批判学派的法兰克福
学派的第二代旗手。
哈贝马斯的 近照
• 1929年生于杜塞多夫,曾先后在哥廷根大学、苏
黎世大学、波恩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历史学、
经济学等,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 1961年完成教授资格论文《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 再次,从英国情形来看,公共领域的重 新封建化理论是值得怀疑的;
• 最后,视野过渡狭窄,没能考虑到全球 性和地方性的公共领域。
第17页,共17页。
第7页,共17页。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
• 首先,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私人领域的一部 分,它是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领域。
• 其次,公共领域和公共权威领域是相对立,它 是公共管理与私人自律紧张关系的反映,公共 领域说到底中公共舆论领域。
• 再次,公共领域的基础是国家和社会的分离。 首先是社会再生产和政治权力的分离,生产从 公共权威的职能范围内解放出来,与此同时, 公共权力也从生产劳动中摆脱出来,独立行使 行政管理职能。
第13页,共17页。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及其特点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及其特点摘要: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有三个构成要素,即公众、“公共意见”或“公众舆论”、公众媒介和公共场所;有四种类型,即代表型公共领域、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公共领域的自由主义模式)、平民公共领域以及公共领域的福利国家大众民主模式。
公共领域既是17-18世纪欧洲历史发展中的历史实在,更是一种理想模式,是哈贝马斯用于进行社会批判的工具。
关键词:公共领域;社会批判;哈贝马斯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市民社会理念(idea of civil society)逐步形成为席卷全球的社会思潮以来,受到这一思潮特别是西方汉学界有关研究的直接启发,中国学者也纷纷表现出对市民社会/公共领域分析模式的兴趣和关注,尝试运用这一理论与分析模式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作实证研究或理论探讨,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
然而,由于“‘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理论都源自西方社会科学,对其概念的界定和解释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稍有不慎便会导致混乱、失误和偏颇”。
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理论是否能适用于中国历史研究及如何运用的问题之所以引起很大争论,固然是由于中西历史发展存在着巨大差异,但也与对此种理论概念及其内涵的理解各不相同有着密切关联。
因此,必须溯本求源,对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当代最重要的思想家的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理论体系进行深入考察,准确地把握其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实质,明了它在西方政治社会思想中的意义。
而“市民社会”理论的复兴,与哈贝马斯的旧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之英文版的出版密不可分;哈贝马斯在这部著作中所构建的公共领域理论是近20年来有关市民社会的讨论中最具生命力、最有影响力的核心理论之~。
所以,本文试图通过对《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的解读,尽可能从源头上弄清公共领域理论的思想内涵,以期在理论上尽可能准确地把握相关问题的实质,为这一问题的讨论提供一个较切近哈贝马斯本意的理解与阐释。
哈贝马斯_公共领域_思想三论_傅永军

2007年第1期山东社会科学No .1 总第137期SHA NDON G SOCIAL S CIENCES General No .137收稿日期:2006-09-20作者简介:傅永军(1958-),山东临沂人,博士,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暨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教授,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批判理论、德国古典哲学、诠释学和犹太宗教哲学。
汪迎东,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
①即《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
·公共领域与公共性:多元阐释与实践应用(学术主持人:傅永军)·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思想三论傅永军 汪迎东(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摘要]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意旨深远,涵义丰富,是一个集思想内涵、社会意义和政治功效于一体的综合性概念,绝不能仅仅局限于思想史视域来理解并揭示公共领域概念的价值和意义。
从厘清公共领域概念是历史范畴还是规范概念、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关系以及公共领域的政治功能三个方面对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做些宏观性分析,有助于完整地把握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思想。
[关键词] 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 历史范畴; 规范概念; 市民社会; 政治功能[中图分类号]B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07]01—0005—05“公共领域”(德语öffentlichkeit ,英语public sp here )一词在德国当代著名思想家于尔根·哈贝马斯(J ǜrgen Hab er mas )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得以概念化并确立起其现有意义。
但是如何理解公共领域概念?如何揭示这个概念的价值和意义,研究者的看法并不同一。
本文无意给出一个所谓“标准化”的解释,也没有能力给出这样一种解释。
本文的目的简单明了:从厘清公共领域概念是历史范畴还是规范概念、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关系以及公共领域的政治功能三个方面对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做些宏观性分析,以助完整领悟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贝马斯关于公共舆论的观点分析哈贝马斯角度下的网络论坛公共舆论分析摘要:文章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入手,论述了哈贝马斯关于公共舆论的概念在网络中的表现以及网络舆论的意义等,以当下最炙手可热的天涯,猫扑以及微博和热门事件进行举例分析,不断地用哈氏的理论分析网络论坛对于公共领域的重要作用以及形成公共舆论的重要性。
关键词:网络舆论;公共舆论;公共领域Abstract:this paper habermas "public sphere", then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habermas about public opinion in the network performance and network opinion significance, etc, in order to present the most sought-after tian ya, independent and micro Po and popular events for example analysis, constantly with ahab's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network for the public domain BBS important functions and form the importance of public opinion.Keyword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Public opinion, Public domain1目录引言 (3)一:“公共领域“和”公共舆论“概念理解 (4)二:网络公共领域中公共舆论 (5)(1)“我爸是李刚”一个典型公共舆论案例的实现 (6)(2) “日记局长”雇人删帖,欲盖弥彰入牢房 (7)(3)我国微博用户注册量超1亿改变公共舆论走向 (8)三、网络身份的虚拟性及参与者素质良莠不齐,引起对网络公共舆论是否为哈贝马斯所说的质疑 (10)结语 (13)参考文献: (13)2【正文】引言于尔根·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①是西方当代著名的思想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自1960年代以来,哈贝马斯就被誉为前联邦德国具有最强大威力的哲学家、“当代的黑格尔和后工业革命的最伟大的哲学家”,他的学术观点深植于康德、黑格尔、马克思、韦伯等德国贤哲深厚的哲学及社会学传统中,其影响力遍及社会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是当代罕有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
1961年,他撰写的长篇论文《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了人们炙手可热的认识对象,其中的公共领域理论被封为传播学的圭臬之一。
在这本书中他阐释了“公共领域”的概念②是一个特定的历史范畴,是从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法、德三国的历史语境来阐明的一个理想类型,指由具批判性的私人所组成的以公众为主体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
而公共舆论体现在作为私人的公众可以自由地集合、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意见, 通过对普遍利益问题展开讨论, 形成公众舆论,并且和公共权力机关直接相抗衡。
哈贝马斯对于公共舆论的形成是建筑于大众传媒上的,大众传媒在其中充当公共意见形成的重要平台和机制。
在网络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各样的论坛,博客以及最近非常火的微薄给公众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一个特别棒的宽广平台。
但是,网络的匿名以及本身的一些局限是否可以胜任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的阐释和公共舆论构建。
3一“公共领域“和”公共舆论“概念理解“公共领域”一词并非是哈贝马斯所创,在他之前,众多学者如熊彼特和布鲁纳哲学家杜威以及德裔犹太学者阿伦特都研究过同一个主题。
但是正因为又有了哈贝马斯的分析“公共领域”才入主欧洲话语中一个普适性概念。
“公共领域”在哈贝马斯那里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简称,特指l7世纪后期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开始出现的现象。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③“首先可以理解为一个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但私人随即要求这一受上层控制的公共领反对公共权力机关本身,以便就已基本属于私人,但仍然具有公共性质的商品交换和社会劳动领域中的一般交换规则等问题同公共机关展开讨论”。
哈贝马斯认为,国家和社会之问可以存在一个公共空问,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的干涉,这便是“公共领域”。
在“公共领域”这一自由空问,有理性能力和极强参与意识的公众聚集到一起,就一些社会政治问题展开公开自由的讨论,形成公众舆论,即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而影响或改变公共权力机关在某些问题上的失当举措。
其中,有理性能力和参与意识的公众、公共的自由空间、公众舆论是“公共领域”得以成立的三个要素④。
公共舆论是以批判意识为核心、以对国家权力进行批评与监督、控制为主要特征与目标的“公共意见”或“公众舆论”。
公众舆论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对国家权力的批评,监督并最终控制国家权力;当然,这种批判必须建立在公众理性的基础上。
“公共意见,按其理想,只有在从事理性的讨论的公众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形成。
这种公共讨论被体制化地保护,并把公共权力的实践作为其批评主题。
”当然公共舆论的形成必须是有前提的。
首先,它必须是“公众”的,舆论的主体必须是具有“公众精神”是在公共讨论存在的情形下形成的。
接着,它必须具有批判意识、必须是公众舆论的核心;仅仅表现为“拥护”与“赞成”的一致性意见,不是公众舆论。
他指出:直到18世纪中叶,严格意义上的公众舆论才正4式形成,其标志就是它已“被公共领域中的批判讨论提炼成一种真正的舆论”。
公众舆论所批判的对象主要是以国家权力为核心的社会公共权力,他重要的目的是通过批判达致对国家权力的监督、规范乃至控制。
最后,他应该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
属于感性阶层的情感宣泄,即使有普遍的公众性,也不是“公共舆论”公共舆论以批判为核心,那么理性就成为了公共舆论形成的前提之一,不可缺少。
二:网络公共领域中公共舆论1990年代,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指出,现代社会中电子传媒正在对共领域的基本结构发生着重要影响⑤。
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因为其特有的功能——电子论坛,以其匿名性、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等点,为公众营造了一个开放的自由言论空间,提供了一块观点和民声集散地,具有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特征,成为政府与公众互通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成为我们实现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重要舆论阵地之一。
但是重点是在非正式意见系统的公共领域中,公众是如何实现话题挑选和从分散的,自发性的上升为有序的公共舆论的。
经过不断地发展与研究有了自己形成的程序和规律。
网络公共领域(公共论坛)如BBS、博客、微薄因为其开放性、主体性、分散性、互动性、匿名性特点,成为了网民自发、自由发表言论、见解的新型公共空间。
在网上,没有专门机构规定网民必须关注某个议题,又应当遵循何规则和程序发表见解并展开争论,所以网络公共领域中公共舆论的形成是一个自发过程⑥。
但是自发不等于任意和无序。
在慢慢的探讨中我们发现这个自发过程有着自身的内在逻辑和“秩序”,公共话题的最终同一是由这种看不见的潜在的自发秩序沿着设计好的轨道不断向前发展。
我们可以科学的把这个过程概括成公共话题的集聚、讨论中的争议和话题的趋同。
可能他的形成不像是法律或者其他的管制条例那么严谨的具有人为意识的加工和明确的目的。
但是他虽然迂回曲折,也在5自发地引导着公共话题,最终形成网络公共舆论。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为公共舆论带来了明晰性和可辨性。
(1)“我爸是李刚”一个典型公共舆论案例的实现⑦事件的过程是10月16日晚,河北大学新区发生车祸,导致一死一伤。
有媒体报道,肇事者不但没有关心伤者,甚至态度冷漠,高喊“看把我(的)车刮的!你知道我爸是谁吗?我爸是李刚!有本事你们告去!”经了解,肇事者为李启铭,其父李刚是保定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长。
该事件经网络和传统媒体报道被迅速引爆,在天涯社区、猫扑、微博甚至QQ 空间被广大网友迅速传播。
一时间引发了普通民众对于李启铭这个官二代以及李刚可能存在着特权的仇恨。
天涯、猫扑。
微博正是担当了公共讨论的平台,为网民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发表意见和交换意见的场所。
在传统媒体上为公众建立自由发表公共意见的场所只是新闻界人士的一个美好的理想。
而今,互联网上的电子论坛以其“公共领域”特性,更接近于新闻学者理想中的“圣地”。
于是“我爸是李刚”旋即成为最火爆的流行语,网友甚至发起了“‘我爸是李刚’造句大赛”。
10月22日,央视独家专访李刚父子,李刚父子长达3分钟的道歉、痛哭流涕的视频,同样引来舆论的积聚。
这一事件之所以引起网民强烈关注,主要是为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
这个问题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且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公众关注度比较高,例如相似的近年来的物价上涨、医疗改革、行政决策和执行、权力腐败,等有导火索性质的事件,极容易引起网民爆发式共鸣。
近年来有影响的网络公共舆论的形成均是如此。
当然,李刚事件还体现了实现系统间语言符号较好转换的事件⑧。
我爸是李刚就是因为这几个特殊的符号儿引发了特权阶层的优越性以及公众对官二代无脑行为的愤恨。
网络时代,常见某些官员出于“权力傲慢”的出格言行,某些“官二代”的仗势欺人。
因此,李启铭一旦搬出老子的身份,必然陷入舆论的“口诛笔伐”中。
6“我爸是李刚”成火爆流行语,说明民众对权力被滥用的忧愤及对强化监督的渴望,也期待无论官员还是其亲属都要严格约束自己。
出格的雷人牛语是藏不住的,总有一天会总是会被抓住而曝光的。
(2) “日记局长”雇人删帖,欲盖弥彰入牢房⑨一个日记极具私人性质的事件,因为有了网络的参与,事件发生了戏剧式的变化。
2月27日,网友“含仙子”在天涯社区发帖“这个局长有意思,日记啥都写”。
“啥都写”的日记,写了应酬、玩女人,还包括受贿的一些情况,被网友称为一部“新官场现形记”。
日记作者为53岁的韩峰。
韩峰,2003年2月26日任广西来宾市烟草专卖局局长,2009年1月任广西自治区烟草专卖局法规处处长,当年年底调任销售处处长。
网络疯传的日记共145篇,5.5万字,绝大部分集中在2007年9月24日至2008年1月31日之间。
日记被公开后,韩峰当面否认,暗地里却筹资20万元雇人帮忙删帖。
然而,删帖不但难封悠悠之口。
当地纪检监察部门迅速于3月1日立案调查,网上流传日记没有记载的其他受贿事实也被挖了出来。
3月13日,韩峰被捕。
12月14日,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判处韩峰有期徒刑13年。
日记涉及韩峰以及其他人的隐私,被人在网络上泄露出去,其中涉及的道德问题这里暂且不论。
我们首先应该从哈贝马斯理论的角度下来分析这一个其实比较滑稽的事件。
关于公共舆论,哈贝马斯是如下解释的⑩:“一种意见在何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公众舆论,取决于如下的标准:该意见是否从公众组织内部的公共领域中产生,以及组织内部的公共领域与组织外部的公共领域的交往程度,而组织外部的公共领域是在传播过程中,通过大众传媒在社会组织和国家机构之间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