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石潭记》作者的心境变迁
从《小石潭记》看古代贬谪文人的心灵世界

岂一个“清”字了得——《小石潭记》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杭州文澜中学沈华【文本解读】《小石潭记》是中国古代山水散文中的经典之作,在这篇作品中,作者以细致入微的手法,对潭水、岩石、藤蔓、竹树、游鱼等进行生动刻画,并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巧妙地寄寓于凄清幽邃的自然景物中,使情与景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
阅读此文,从柳宗元的身上我们不免可以考量古代文人士大夫在仕途落魄失意之时面对青山绿水的态度。
柳宗元眼中的小石潭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我们先从字里行间感知小石潭的环境:“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小石潭之清冽;“如鸣珮环”,小石潭之清静;“隔篁竹”“伐竹取道”,小石潭之清幽;“青树翠蔓,蒙络摇缀”(“青”“翠”属于色彩上的冷色调),小石潭之清冷;“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小石潭之清澈的;“四面竹树环和,寂寥无人”,小石潭之冷清;“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之凄清。
一言以蔽之,“清”成了小石潭环境的总体特征。
身处如此之“清”环境里的柳宗元的心境有一个微妙的起伏。
从柳宗元“伐竹取道”探奇猎美开始,闻听“如鸣珮环”水声,迫不及待流露“心乐之”;寻见小石潭直视无碍之游鱼,心觉“似与游者相乐”;之后陡转而下,“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如何追溯柳宗元一喜一忧的矛盾心情?文本结尾处有这么一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可见参悟“清”字的丰富意蕴成了我们解读文本的关键。
因为清幽、清澈的小石潭,对于赏玩山水的文人来说是一方难觅的绝佳去处,可柳宗元竟然认为“过清”,弃美景而不顾,匆匆记之离开了。
显然小石潭环境之“清”已有明显的作者的主观情怀付诸于内,这是架起景与情的桥梁,更是进入文本内部结构,揭示深层的、话语的、艺术的奥秘的文本核心字眼。
柳宗元自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难道仅是小石潭“过清”之境使得柳宗元弃之不顾?有人认为源于柳宗元自我的处境和心境,贬官使然,可如何避免空洞的言说,深入文本的灵魂之处,探寻柳宗元的心境?被孤寂重重包围的柳宗元,只能从小石潭的风景中获取片刻的慰藉,柳宗元这种无法挣脱的孤独情怀并非一时的流露,自从“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满怀忧惧之情,多藉山水以排遣。
《小石潭记》情感浅析

《小石潭记》情感浅析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堪称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典范之作。
文章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一、作品的写作背景柳宗元因为拥护并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
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小石潭记》中景语即情语,“悄怆幽邃,凄神寒骨”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小石潭记》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
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
《始得西山宴游记》与《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并称为《永州八记》。
二、小石潭的得名小石潭原本是无名小潭,是柳宗元在无意中发现无名水潭后,根据水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的特点命名的。
正是“名副其实”,此潭底部是一整块石头(中间应该没有缝隙),从潭底到岸边,石底翻卷而出,就可以保证作为小潭水源的小溪水不会将潭水搅浑,(大多数水潭都是以泥土为底,上游水冲击到潭底,激起泥沙,潭水被搅得浑浊不堪。
)故“水尤清洌”。
三、《小石潭记》的感情文章开篇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由此可以看出,当作者隔着成片的竹林听见像玉佩玉环相撞及所发出的的流水声,是那样的清脆悦耳,心里面是感到快乐的。
乘着兴致,循着水声,找到了这个比较罕见的小石潭,看见潭水清澈见底,水中游鱼好像在空气中游动等景象。
《小石潭记》研读赏析

《小石潭记》研读赏析《小石潭记》研读赏析《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
下面是《小石潭记》研读赏析,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篇好的文章,就如同一杯浓浓的香茶,光读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同心情去慢慢的品味,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近小石潭那如画的世界,去欣赏小石潭优美景色。
(方式:小组合作探究)1、出示思考题:课文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2、学生合作探究,任选角度发言展示(提示:生在回答时用“__________就把(景物)的_________的特点概括出来了”的句式回答)。
3、师点拨明确:作者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景物特点:水清、石奇、树美、鱼乐、溪身蜿蜒、岸势参差,展现了小石潭的清幽美。
①文中的“镜头”与“画面”点拨明确: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闻声绘形”“移步换景”的写法,在移动变化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看到了奇形怪状的石头,青翠葱郁的树,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
只用了四十个字,就下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生活灵活现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游鱼的活泼可爱。
②文中的“动”与“静”点拨明确:除了游鱼动静相宜一会“怡然不动”一会“俶尔远逝”生动活泼外。
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③文中的“对比”与“烘托”点拨明确: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鱼的活泼。
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这状具有实感。
4、思考:你觉得此处取名“小石潭”恰当吗?①生合作探究,指名汇报。
②师点拨明确: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
《小石潭记》详解

《小石潭记》详解《小石潭记》详解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成林的竹子),闻水声,如鸣珮环(珮、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清澈)。
全石以(用,把)为(作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水中高地),为屿(小岛),为嵁(不平的岩石),为岩。
青树翠蔓(翠绿的茎蔓),蒙(覆盖)络(缠绕)摇(摇动)缀(连结),参差披拂(随风飘荡)。
(1.段意:写发现小石潭。
用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2.潭中鱼可(大约)百许(上下,左右)头,皆(都)若(好像)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愣住的样子)不动;俶尔(忽然)远(向远处)逝(消失),往来翕忽(轻快敏捷),似与游者相乐(逗乐)。
(2.段意:写潭中景物。
用特写镜头、侧面描写、动静结合的写法)3.潭西南而望,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斗,像北斗星那样)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蛇,像蛇爬行那样。
),明灭(或隐或现)可见。
其(它的)岸势犬牙(像狗牙那样)差互(互相交错),不可知其源。
(3.段意:写小潭源流。
写法:运用形象的比喻。
)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空虚寂静)无人,凄(使……清凉)神寒(使……寒冷)骨,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怆,悲伤)幽邃(深)。
以(因为)其境过清(凄清),不可久居(停留),乃记之(指代小石潭的景物。
)而去(离开)。
(4.段意:写潭中气氛。
运用寓情于景写法,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5.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随从)而从(跟随)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5.段意:记录同游者。
)一、识记1.《小石潭记》本文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是柳宗元,字子厚。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擅长于写散文,本文是他《永州八记》的第四篇。
2.《小石潭记》的“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要是记叙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小石潭记作者感情变化

小石潭记作者感情变化小石潭记作者感情变化《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
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以下是小石潭记作者感情变化,随小编来看看吧。
作者的感情发生了由喜到哀的变化。
文章前面写的是石潭周围幽美寂静的景色,其中描写游鱼悠然自乐,也体现了作者心中的愉悦。
但文章最后写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其幽清的小石潭美景无人赏识,实际与作者的遭遇相同。
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课文整体感知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
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
《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
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
肖其貌,传其神。
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
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浅谈《小石潭记》的创作思想

浅谈《小石潭记》的创作思想作者:曾黎红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1年第05期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是我国古代游记散文中的冠冕,而八记中的《小石潭记》,则是这顶冠冕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在《小石潭记》中,作者用他那清新、婉约的文笔,不但将这个被人遗忘角落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泉一鱼,描绘得逼真而美妙,而且通过这些真切而富有诗情画意的景物描绘,寄托了他那政治上遭遗弃、被埋没的伤感情绪,抒发了他对黑暗而不合理社会现状的牢骚、不平和不满。
作者的这个创作意图,在本文中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点来体现的:一、以小石潭的清碧寄寓作者高洁之志作者所着意描摹的小石潭以及小石潭周围的景物,在外观上是秀美的、澄鲜的,在内涵上更有一种高洁、幽邃的内在美感。
小石潭的前面是一片青青的竹林,淙淙的鸣泉穿过竹林传来,像玉佩叮噹,像鸣琴清响,透露出一种清幽的气韵。
作者在写小石潭外貌时也是主要突出它的洁净:“卷石为底”,当然就不会有招致浑浊的泥沙,岸、坻、屿、岩皆为石,就更使得水清,也更显得潭俏;潭的上空又是青青的枝柯、绿绿的藤蔓,与沉碧的潭水相掩映,更勾画出一个澄鲜而洁净的世界。
同样地,作者写潭水时也是强调了它的清碧,不过手法更为高超:他着意写水而笔不涉水,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①。
作者用鱼来反衬潭水的清碧,“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这是静态的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是动态的鱼。
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我们从游鱼那清晰可见的身影和往来的行踪,不是可以感觉到那潭水的明净澄澈吗?特别是“皆若空游无所依”这一句,把潭水的空明沉碧更是刻画得准确而形象,而且可以使人觉察出这是潭里的鱼,决非河里、湖里的游鱼。
作者着意强调小石潭的清碧是渗透着他当时美学理想的。
他是要通过小石潭秀美的外观和内在的清韵来寄托他不愿与流俗合污的高洁之志,激起人们“从自然界的美……想起人类或预示人格的东西”②。
永贞年间,为时一百四十多天的政治革新失败后,三十三岁的柳宗元由监察御史里行(见习御史)一下子贬为永州司马。
浅谈《小石潭记》中的悲喜矛盾情感

浅谈《小石潭记》中的悲喜矛盾情感柳宗元是中国古代散文史上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仕途坎坷,却也成就了他不朽的文学成就。
其被贬永州期间所创作的“永州八记”,不仅文章本身语言优美,意境幽远,而且扩大了散文创作的题材,对后来游记文体的确立贡献很大。
他的《小石潭记》被收入了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江山多娇》的第一篇,成为中学生耳熟能详的散文经典名篇。
《小石潭记》篇幅精简,语言含蓄,但是却包含了作者矛盾复杂的思想情感,亦悲亦喜,引人探究。
一、游小石潭情感之喜《小石潭记》全文一共经历了三次情感的变化,从文章首段的“心乐之”可以看出,作者一开始是怀着愉悦的心情来游览的,与所有寄情山水的文人一样,自然之美让他忘却了尘世的喧嚣与苦恼。
所以我们认为,作者之喜,一是喜在景色之美,二是喜在寻得一处忘忧避世之所。
(一)景色之美——清奇俊秀追求美好事物是人类的审美需要,回归自然更是人类心灵的一种潜在追求,尤其是处于人生失意之时,更加渴望回归人类的本源,寻求心灵的抚慰。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谈到,人类美的意识的萌发在山顶洞人时期便初见端倪,而唐朝更是人类审美意识发展的高度自觉阶段,诗文、书法、音乐、绘画各种表现艺术趋于成熟并合为一体,所谓盛唐之音正是这种世俗知识分子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
柳宗元作为这种时代下才华横溢的文人,定然存在更高的精神审美需求。
而小石潭既是自然的造化,又是人间的美景,在第一段作者就从多个角度为我们描绘了小石潭的美:美在声“如鸣佩环”,美在清“水尤清冽”,美在奇“为坻、为屿、为堪、为岩”,美在幽“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这样一个自然纯澈、幽静美好的绝佳处所,显然满足了游览者耳目声色的享受、精神审美的需求以及内心贴近自然的渴望。
一直希望寄情山水,用景色的愉悦填补生活的空虚无聊的柳宗元,对于这样一个不期而遇的美景自然喜不自禁。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这一段的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可以从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出发,借此增加学生语言词汇的积累,提升景物描写的技巧。
讨论讨论 《小石潭记》忧乐观浅探

柳宗元《小石潭记》“忧乐观”浅探中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选有《小石潭记》,该文是唐代柳宗元的代表作,也是八年级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篇目。
但是,笔者在听了不少有关该文的公开课后(包括区公开课),总觉得老师们在论述该文所表现的“忧乐观”时有隔靴搔痒之感,甚至给学生一种柳宗元只是一个为了一己荣辱而患得患失之徒的错觉,未能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柳宗元忧国忧民的高大形象。
笔者忝以此文对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表现出来的“忧乐观”进行探讨,望能抛砖引玉。
《小石潭记》约可分为“游山寻乐、暂得忘忧、忧复中来、记之而去”四个部分。
柳宗元到永州后希望寄情山水以排解心中的忧愤,这大概是无疑的。
但是前人以为“子厚之贬,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者,特为酸楚。
闵己伤志,固君子所不免,然亦何至是卒以愤死,未为达理”,以及大多数老师认为柳的忧愤仅仅是因为仕途上的失意,对此笔者是不大赞同的,理由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柳宗元的生平。
马克思曾说“存在决定意识”,我们在探讨作品主题时也强调“知人论世”,因此,要了解《小石潭记》的“忧乐观”,还要从柳宗元的生平入手,探讨其创作的心路历程,才能有助于我们找到答案。
柳宗元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同时他还是一名政治家,有着崇高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他出生在安史之乱后,但九岁那年爆发了建中之乱(继安史之乱后又一次大规模割据战争),亲眼目睹并亲身经历了战乱中的流离失所之苦。
长成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永贞元年九月革新失败后,被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就是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即为其中之一。
后来复起,不久又再贬柳州刺史,政绩卓著。
纵观柳宗元一生,可以看到他应该是那种中国传统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式的人物。
如果把柳看作是一般仕途失意即愤懑抑郁不平之徒,恐怕是不符合人物的性格的。
二、柳宗元的言行。
我们评价一个人物常说要“听其言,观其行”,要更好地了解柳宗元的性格特点,还要深入到他的作品和生活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小石潭记》作者的心境变迁
【摘要】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小石潭记》是他被贬永州之后所作的山水游记精品。
文章前半部分的主旋律是景美心乐,后半部分则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流露出的是难以排遣的抑郁悲苦,这一心境变迁,皆缘于作家不幸的政治生涯。
【关键词】作者心境变迁
柳宗元是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其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继承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的优良传统,把自己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偏远荒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被贬滴到永州以后写下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八篇精美的散文合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入选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
文章开头部分先写从小丘西行至小石潭的经过。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这一“乐”字,奠定了文章前半部分的感情基调。
未见潭影先摹水声,写得悦耳动听,清脆诱人,作家不由得产生了“心乐”之感,也正因为“心乐”,便欲寻声而往,一窥究竟;即使有篁竹相隔,无路可行,也要“伐竹取道”,终得以“下见小潭,水尤
清冽”,足见这一番辛苦不是徒劳。
这里用行动写心情,坐实了前面的“乐”字,充分表现了作家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
接着作者形象地描绘了小石潭的形态及周围环境,为我们展示了小石潭的自然之美,写景如画。
“潭中鱼可百许头”至“似与游者相乐”一段,若不细心研读就会认为只不过是写鱼罢了,p然而现实是严酷的,这种缘于眼前美景所获得的快乐毕竟是短暂的。
众所周知,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贬谪到永州,孤独寂寞,悲苦不堪。
他踽踽而行,漫漫而游,流连山水,不过是想排遣愤懑、抑郁的情感而已。
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中,作者感到“不可久居”,感情由“乐”到“悲”,产生了大幅度的滑落。
为什么作者的心境在倾刻之间会有如此大的变迁呢?
其实,问题的关键就在那“潭西南而望”。
他望到了什么呢?眼前所见“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的岸势,触景生情,不由得联想到了险恶的政治斗争形势。
这“岸势”对他产生了“移情”作用,触动了他极为敏感而又极其脆弱的神经。
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写到:“自余为缪人,居是州,恒惴栗”。
柳宗元因改革失败获罪,最初贬为邵州刺史,在上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
这途中的再次贬谪,绝不仅仅是官职的升降问题,更可能预示着一个凶险在等着他。
在唐代,贬官后惨遭杀害的不乏其人,柳宗元在朝为官十年,他不会不清楚这些,再贬永州司马之后又会遭遇什么呢?他在想,或许他又
根本不敢想。
因此,他时常恐惧的心里是不难理喻的。
溪水“斗折蛇行”,溪身“明天可见”,岸势“犬牙差互”,这分明就是作者刚刚亲历的曲折仕途,时隐时现的险恶,勾心斗角的政治。
情随景生,景随情化,虽应漫步细赏,反而是不可久居了,虽是“心乐之”,反而变得“凄神寒骨”了,虽有五人同游,反而顿觉“寂寥无人”了。
《小石潭记》是一篇描绘形象逼真,语言简炼精美的山水游记精品。
它是作家经历了宦海浮沉,人生悲苦后的特殊时期、特殊心态下的产物。
作家本想寄情山水,以求忘却,在大自然中获得快乐,可无情的现实粉碎了他的良愿。
赏景而“乐”是短暂的,现实之”悲”却如影随形,充斥于作者心中,谁知寻乐反生悲。
由此《小石谭记》中作者由“乐”至“悲”的心境变迁这一心结便可解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