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剂的一般性质和要求
制冷剂基本常识 PPT课件

R744 5000
表2–8 一些制冷剂的易燃易爆特性
制冷剂 代号
11
爆炸 极限 (容积%)
None
制冷剂 代号
124
爆炸 极限 (容积%)
None
制冷剂 代号
290
爆炸 极限 (容积%)
2.3-7.3
12
None
125
None
500
None
22
None
134a
None
502
None
23
None
142b 6.7-14.9 600a 1.8-8.4
制冷剂按其化学组成主要有三类
无机物 氟里昂(卤代烃) 碳氢化合物
制冷剂的简写符号 字母“R”和它后面的一组数字或字母
表示制冷剂;根据制冷剂分子组成按一定规则编写
编写规则 1.无机化合物
➢简写符号规定为R7( )( ) 括号中填入的数字是该无机物分子量的整数部分。
2.氟里昂和烷烃类
➢简写符号规定为R(m-1)(n+1)(x)B(z) 数值为零时省去写,同分异构体则在其最后加小写 英文字母以示区别。 正丁烷和异丁烷例外,用R600和R600a(或R601)表示
卤代烃,也称氟里昂(Freon,杜邦公司商标名称) 是链状饱和碳氢化合物的氟、氯、溴衍生物的总称。 1929-1930年提出。制冷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全卤代烃,即在它们的分子当中只有氯、氟、碳原 子,称氯氟烃(ChloroFluoroCarbons),简称CFCs ; 如果分子中除了氯、氟、碳原子外,还有氢原子, 称氢氯氟烃(HydroChloroFluoroCarbons ),简称 HCFCs; 如果分子中没有氯原子,而有氢、氟、碳原子,称 氢氟烃(HydroFluoroCarbons),简称HFCs。
制冷剂性质、制冷剂的替代[文字可编辑]
![制冷剂性质、制冷剂的替代[文字可编辑]](https://img.taocdn.com/s3/m/5f570020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8a.png)
制冷剂的特性及应用
? 氨制冷剂的特性及应用 ? 氟利昂类制冷剂的特性及应用 ? 混合制冷剂的特性及应用 ? 制冷剂的环保特性及应用
制冷剂的作用
制冷剂又称制冷工质, 是制冷循环的工作介 质, 利用制冷剂的相变来传递热量, 即制 冷剂在蒸发器中汽化时吸热, 在冷凝器中 凝结时放热。当前能用作制冷剂的物质有 80 多种, 最常用的是氨、氟里昂类、水和 少数碳氢化合物等。 只有在工作温度范围内能够汽化和凝结的物 质才有可能作为制冷剂使用.
3 不溶解 4 制冷剂与油的混合物出现明显分层。润滑油会
在换热器中形成油膜, 增大换热热阻。
? 氨与油是典型的不溶解。氨比油轻, 混合物分层时 , 油在下部。所以可以很方便地从下部将油引出( 回油或放油)。
? 氟利昂制冷剂溶油性差, 由于为氟利昂一般都比油 重, 发生分层时, 下部为贫油层。
? 满液式蒸发器, 油浮在上面, 造成机器回油困难; 另外, 上面的油层影响蒸发器下部制冷剂的蒸发。
制冷剂的命名方法一
4 、非共沸(液体)制冷剂
组成
两种或两种以上制冷剂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在气化或液化过程中, 成分不断变化 定压下, 对应的温度也不断变化。
编号 R 4XX
举例
R407c
R32/R125/R134a(23:25:52(%))
R404aR125/R143a/R134a(44:52:4(%))
氨(R717 )的特性
? 氨制冷剂的优点: 易于获得、价格低廉、压力适中、 单位制冷量大、放热系数高、几乎不溶解于油、流动阻 力小,泄漏时易发现。 ? 其缺点是: 有刺激性臭味、有毒、可以燃烧和爆炸 . 若以容积计,当空气中氨的含量达到 0.5%~0.6%时 ,人在其中停留半个小时即可中毒,达到 11 %~13 %时即可点燃,达到16 %时遇明火就会爆炸。氨对铜 及铜合金有腐蚀作用。
制冷剂性质

混合制冷剂R507详细介绍物理性质: 分子量98.86 沸点, °C -47.1 临界温度, °C 70.9 临界压力, Mpa 3.79 溶解度(水中, 25°C), % 0.89 破坏臭氧潜能值(ODP) 0 全球变暖系数值(GWP) 0.847 包装规格: 一次性钢瓶25lb/11.3kg;可回收钢瓶400L,800L,926L;ISO-坦克。
质量指标:纯度, % ≥99.8 水份, PPm ≤10 酸度, PPm ≤1 蒸发残留物, PPm ≤100 外观无色,不浑浊气味无异臭用途:可替代R22和R502共沸混合物R502详细介绍物理性质: 分子量111.63 沸点, °C -45.6 临界温度, °C 82.1 临界压力, Mpa 4.07 饱和液体密度, 30°C, (g/cm3) 1.217 液体比热, 30°C, [KJ/(kg•°C)] 1.25 破坏臭氧潜能值(ODP) 0.18 全球变暖系数值(GWP) 3.8-4.1 包装规格: 一次性钢瓶30lb/13.6kg,50lb/22.7kg。
质量指标:纯度, % ≥99.8 水份, PPm ≤20 酸度, PPm ≤1 蒸发残留物, PPm ≤100 外观无色,不浑浊气味无异臭用途:高纯级R502用作感温工质,优级和一级R502可用作制冷剂制冷剂R415B详细介绍物理性质: 分子量70.20 沸点, °C -26.72 临界温度, °C 124 临界压力, Mpa 4.768 饱和液体密度, 25°C, (g/cm3) 0.935 破坏臭氧潜能值(ODP) 0.01 全球变暖系数值(GWP) 0.10 包装规格: 一次性钢瓶26.5lb/12kg;可回收钢瓶400L;ISO-坦克。
质量指标:纯度, % ≥99.8 水份, PPm ≤10 酸度, PPm ≤1 蒸发残留物, PPm ≤100 外观无色,不浑浊气味无异臭用途:可替代R12。
第三节 制冷剂和冷冻机油

15
1212-3-3常用制冷剂及其性质
(6)R12(二氟二氯甲烷 (6)R12(二氟二氯甲烷 CCL2F2)
国际96年禁用、发展中国家延长10年。 是30年代问世后甚为风行的冷剂 破坏大气臭氧层,对地球也有温室效应 R12与R22的主要差别有以下:
①溶水性差,溶水能力随温度降低而下降。易发生 “冰塞” ②与润滑油相互易溶(蒸气也能溶油) ⑧电绝缘性较好
补充
载冷剂
载冷剂是在间接制冷系统中用以传递冷量的中间介质。 优良的载冷剂应满足下列条件: 优良的载冷剂应满足下列条件:
①比热大 ; ②导热系数大 ; 粘度低; ③粘度低; 凝固点与使用温度范围相适应; ④凝固点与使用温度范围相适应; 腐蚀性小; ⑤腐蚀性小; 无毒、不燃、不爆; ⑥无毒、不燃、不爆; 化学稳定性好; ⑦化学稳定性好; 价格低廉; ⑧价格低廉;
10
1212-3-3常用制冷剂及其性质
R22气态的溶水性小于液态 气态的溶水性小于液态R22 ,当系统漏泄时 气态的溶水性小于液态 其液体中的含水量就会增加。 条件性溶油:
在高于+8℃的区域溶油能力强,可完全溶解 在低于+8℃处则溶油能力会下降,使蒸发器回油困难
电绝缘性不如R12,但渗透性比R12更强,故对 装置的气密性要求更高,可用卤素检漏灯或电 可用卤素检漏灯或电 子检漏仪检漏 对天然橡胶有侵蚀作用,在R22装置中一般采用 对天然橡胶有侵蚀作用 氯丁橡胶或丁基橡胶作密封材料
6
1212-3-2制冷剂的种类和编号
(3)非共沸制冷剂。用R4XX表示。
是由不同制冷剂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但其不 由不同制冷剂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由不同制冷剂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存在共沸点,在定压下蒸发或凝结时,气相与 存在共沸点 液相的组成成分不断变化,温度也随之不断变 化。 由于相变过程不等温,所以更适于在变温热源 的场合下应用,以缩小传热温差,减小不可逆 损失。 它还可以降低制冷循环压缩比,使单级压缩制 冷循环获得更低的蒸发温度。
制冷剂与载冷剂

A对
B错
空调用制冷技术
空调用制冷技术
C 10PPM
D 5PPM
空调用制冷技术
(单选)
5、氨制冷剂的代号是( D ) 。
制冷剂载冷剂
A R718
B R12
C R22
D R717
空调用制冷技术
制冷剂载冷剂 (单选)
6、R407C的热力性质与( C )相近。
A R718
B R12
C R22
D R717
空调用制冷技术
制冷剂载冷剂 (单选)
A 易燃易爆有毒 B 溶于水 C 不溶于润滑油 D 与铜及铜合金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空调用制冷技术
制冷剂载冷剂
(判断)
12、R134a制冷剂的热力性质与R12制冷剂相同,所以不用做任何
改变,就可以替代R12用于制冷设备(B
)。
A对
B错
空调用制冷技术
制冷剂载冷剂 (判断)
A
13、混合制冷剂有共沸溶液和非共沸溶液之分。 ( )
较高温度下遇明火可引起爆炸
备注
0.5% 爆炸极限
空调用制冷技术
制冷剂
2 常用制冷剂的性质
(2)氟利昂 氟利昂的共性:
(1)存在“冰堵”现象 (2)存在“镀铜”现象 (3)对某些高分子材料存在“膨润”作用 (4)不燃或燃烧性较低,不爆,无毒或毒性小
空调用制冷技术
制冷剂
2 常用制冷剂的性质
(2)氟利昂 氟利昂的分类:
制冷剂与载冷剂
空调用制冷技术
主要内容
制冷的基本理论知识
1、制冷剂的性质 2、载冷剂的性质
空调用制冷技术
1 制冷剂的分类与命名
制冷剂
制冷剂的选用技巧

选用技巧
制冷剂的选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技术经济问题,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选择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技术分析。
1.考虑环保的要求。
必须选用符合国家环保法规的制冷剂。
2.考虑制冷温度的要求。
根据制冷剂温度和冷却条件的不同,选用高温(低压)、中温(中压)、低温(高压)制冷剂。
通常选择的制冷剂的标准蒸发温度要低于制冷温度10℃。
选择制冷剂还应考虑制冷装置的冷却条件、使用环境等。
运行中的冷凝压力不应超过压缩机安全使用条件的规定值。
汽车空调只能用车外空气做冷却介质,对其产生影响的气温、风速、太阳辐射、热辐射等因素无不在频繁发生变化,其运行条件决定它只能选用高温(低压)制冷剂,过去选用R12,目前大多选用R134a。
3.考虑制冷剂的性质。
根据制冷剂的热力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选用那些无毒、不爆炸、不燃烧的制冷剂;选用制冷剂应传热好、阻力小、与制冷系统用材料相容性好。
4.考虑压缩机的类型。
不同的制冷压缩机的工作原理有所不同。
体积式压缩机是通过缩小制冷剂蒸气的体积提高其压力的,一般选用单位体积制冷量大
的制冷剂,如R134a,R22等。
制冷剂的种类很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工质不断出现,以适宜于不同的制冷装置。
制冷原理第二章制冷剂

爆炸极限 1.8~8.4 16.0~25.0 None None
制冷剂代号 R23 R32 R22 R744
爆炸极限 None 14~31 None None
18
制冷剂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3、安全分类 毒性分为A、B两级
(A——低毒性、B——高毒性) 可燃性分为1、2、3三级
(1——不燃;2——低度可燃;3——高度可燃)
料无腐蚀作用。
30
目录
制冷剂概述 制冷剂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载冷剂 ➢ 润滑油
31
润滑油
一、润滑油的功效 在制冷装置中,润滑油保证压缩机正常运转,对压缩机各
个运动部件起润滑与冷却作用,在保证压缩机运行的可靠性和 使用寿命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减少运动零件摩擦量,延长寿命; 带走摩擦热; 防止制冷剂气体泄露; 清洗润画面,带走污垢; 保护零件防止锈蚀;
臭氧层有潜在消耗能力。
22
23
制冷剂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臭氧衰减指数ODP CFC高、HCHC低、HFC为0
温室效应指数GWP CFC高、HCHC和 HFC低
总等效温室效应TEWI • 第一部分:直接温室效应——温室气体排放、泄露 或维修报废时进入大气产生的温室效应; • 第二部分:间接温室效应——使用这些温室气体的 装置因耗能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所带来的温室效应。
上节回顾
相变制冷——液体汽化、固体熔化与升华;压焓图 有外功输出(等熵)
绝热膨胀制冷 无外功输出(等焓)
(温度随微小压力变化而变化的关系) 逆卡诺循环
制冷的热力学特征 洛伦兹循环 热能驱动的制冷循环
(制冷量、制冷系数、热力系数、热力完善度、热泵系数)
1
第二章 制冷剂、载冷剂及润滑油
制冷剂

4.4 冷媒和热媒
● 盐水溶液
氯化钙和氯化钠水溶液。 ● 蒸汽
优点:靠压力流动,不需设泵。利用汽化潜热传递热量,质量流
量小。 缺点:运行时,管路系统有“水击”发生。凝结水管内有可能产 生“二次蒸汽”,易产生跑冒蒸汽。系统停止运行时,空 气进入,管路易腐蚀。
4.4 冷媒和热媒
2.替代物的选择
原则:HCFC作为过渡物质,HFC、HC作为最终 目标。
4.4 冷媒和热媒
4.4 冷媒和热媒
●水
优良的冷媒和热媒。 优点:比热大,黏度小,腐蚀性小,无毒,无燃烧爆炸危险,化学稳
定性好,来源充沛
缺点:只能用于0℃以上场合 ● 乙二醇、丙二醇水溶液 用于0℃以下的系统作冷媒 乙二醇、丙二醇的凝固点与浓度有关。
73.8/26.2 84.5/15.5 99.3 93.1 -33.5 -41.5 0 -41 -29.8/-25 -40.8/-29.8
R500 R12/152a R501 R22/12
R502 R22/115 R503 R23/13 R504 R32/115 R505 R12/31 R506 R31/114 R507 R125/143a
例:R717、R12、R22、R502
应用:一般冷水机组 低温制冷剂:t<-60℃ 例:R13、R14 应用:复叠式制冷
四、制冷剂的限制使用与替代
1.为简单定性判别制冷剂对臭氧层的破坏能力
CL-+O3→ CLO- +O2
CLO-+O→ CL- +O2
1)将氯氟烃类物质(不含氢、含氯的氟里昂) 代号中的R改用字母CFC 例:CF2CL2→R12→CFC12 CFC11、CFC113、CFC114、CFC115 2)氢氯氟烃类物质(含氢、含氯的氟里昂) 代号中的R改用字母HCFC 例: CHF2CL→R22→HCFC2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冷剂的一般性质和要求
一、制冷剂的热力性质
制冷系统中的制冷剂常常处于两相区或接近饱和状态。
二、制冷剂的化学、安全和环境性质
2.1、制冷剂的热稳定性
在一定的条件下,制冷剂受热温度升高会发生分解,但在制冷正常的运行条件下,由于制冷剂的工作温度低于其分解温度,制冷剂是热稳定的。
制冷系统实际控制的制冷剂的最高使用温度还受制冷工况、润滑油的种类、压缩机的材料等因素限制。
2.2、制冷剂与水的溶解作用
不同的制冷剂的溶水性不一样。
氨易溶于水,生成的水溶液的凝固温度低于0℃,因此氨制冷系统中不会因结冰堵塞制冷管路,但会腐蚀与其接触的金属材料。
卤代烃和碳氢制冷剂很难溶于水,当制冷剂中含水量超过溶解度时,就会出现游离态的水;当制冷温度低于0℃时,游离水会因结冰堵塞节流机构通道。
水溶解制冷剂后会发生水解现象,生成酸性物质,腐蚀金属材料,降低绕组的电气绝缘性能。
因此,制冷系统中不允许有游离态水存在,一般在系统中设置干燥器。
2.3、制冷剂和润滑油的溶解性
不同的制冷剂液体与润滑油的溶解性不同,同一制冷剂与不同的润滑油的溶解性也不同,有的完全互溶,有的几乎不溶解,而有的部分溶解。
在制冷温度范围内,R717和R744几乎不溶于矿物油;R22、R152a、R502与矿物油部分相溶,它们在高温时与润滑油完全互溶,在低温时出现分层,一层含油较多,一层含油较少。
R11、R12、R21、R500与矿物油完全互溶,形成均匀的溶液。
R134a 与多元醇酯类(简称POE)合成润滑油是互溶的,而与矿物油是难溶的。
注:制冷系统中的润滑油是呈液体状态存在的,当制冷剂与润滑油不互溶时,其优点是蒸发温度比较稳定,同时在制冷设备中制冷剂与润滑油分成两层,因此易于分离;缺点是在换热器的传热面上,会形成阻遏传热的油膜。
当制冷剂与润滑油互溶时,在传热面上就不会形成油膜。
润滑油可随制冷剂一起渗透到压缩机的各个部件,形成良好的润滑条件。
但是,应注意溶解制冷剂的润滑油的粘度会降低,相同压力下的蒸发温度会升高等现象
2.4、制冷剂对金属和非金属的作用
氨对钢铁无腐蚀作用,对铜、铝或铜合金有轻微的腐蚀作用。
但如果氨中含水,则对铜及铜合金(除磷青铜外)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卤代烃对几乎所有的金属无腐蚀作用,只对镁和含镁超过2%的铝合金有腐蚀。
卤代烃在含水情况下会水解成酸性物质,对金属有腐蚀作用。
所以,含水的制冷剂和润滑油的混合物能够溶解铜。
卤代烃制冷剂是一种很好的有机溶剂,很容易溶解天然橡胶和树脂,使高分子材料变软。
膨胀或起泡。
所以,在选择制冷机的密封材料和电器绝缘材料时,不使用天然橡胶、树脂化合物,
而要用耐卤代烃腐蚀的氯丁烯、氯丁橡胶、尼龙、塑料等材料。
烃类制冷剂对金属材料无腐蚀。
注意:镀钢现象:当制冷剂在系统中与铜或铜合金接触时,铜便会溶解在混合物中,然后沉积在温度较高的钢铁部件上,形成一层铜膜,这就是所谓的镀钢现象。
镀铜现象在压缩机曲轴的轴承表面,吸、排气阀等光洁表面特别明显。
它会影响压缩机的运动部件的配合间隙,以及吸排气阀的密封,严重时使压缩机无法正常工作。
2.5、制冷剂的电绝缘性
在封闭式压缩机中,电动机的线圈与制冷机直接接触,要求制冷剂应具有良好的电绝缘性能。
电击穿强度表示制冷剂电绝缘性能的一个指标。
值得说明的是杂质、润滑油的存在会使制冷剂的电绝缘强度下降。
2.6、制冷剂的安全性
安全性包括毒性和可燃性。
2.7、环境性能及指标:臭氧消耗潜能值、全球变暖潜能值、总体温室效应值、大气寿命、寿命期气候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