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与技术溢出效应分析(一)

合集下载

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技术溢出的滞后效应研究_基于行业专利产出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

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技术溢出的滞后效应研究_基于行业专利产出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
[ 9] [ 8]

尽管国内外分析与讨论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的 文献较多, 但这些研究大多是从行业层面或者地区 层面进行的分析 , 而技术溢出的效果相对于技术的 产生是一种非及时的反应 , 即技术溢出具有一定的 滞后性 , 这是因为一项新的专利技术从投入市场到 获得收益必然需要一定的周期 , 而与之相伴的技术 溢出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并且这种溢出效应会在 不同的时间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因此, 应当在一 定的时间周期内考察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及其 变化问题, 即技术溢出的滞后效应问题, 这样才能更 加完整的刻画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 技术溢出的效 果 , 这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2 模型选择和数据说明 本文将利用我国行业层面的数据 , 通过面板数 据 ( Panel Data)回归分析方法, 观察跨国公司专利申 请在滞后 0- 4年内对我国各行业专利产出的影响。 由于我们的研究基于面板数据 , 因而模型的估计和 检验有许多不同于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的特征。 P ane l Data回归方法的应用 , 具有许多优点。首先 , 它能够提供大量的数据点 , 这样就增加了自由度并 减少了解释变量之间的共线性 , 从而改进了参数估 计的有效性 ; 其次 , P ane l Data 模型提供了多层面分 析问题的综合视角

第 2期
张传杰 乔永忠 : 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技术溢出的滞后效应研究
217
部数据均来自各期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 3 计量结果及解释 3 . 1 计量结果 选择滞后期数 为 4 年 , 采用 ev iew s6 . 1 对模型 ( 3) 和 ( 4) 进行回归分析 , 结果如表 1 所示。由于所 有回归都通过显著水平为 1 % 的 H ausm an 检验 , 因 此给出的都是随机效应的结果。从模型 ( 3) 的回归 结果看 , 跨国公司滞后 0- 4 年的专利申请量 P f 对 我国企业的专利产出 Ph it 的弹性系数除了滞后第 0 年以外 , 其余 1至 4 年均为负值, 其中滞后 2 、 3 、 4年 的弹性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也就是说 , 跨国 公司在我国申请专利的当年 , 对我国企业的专利产 出起到了正向的溢出作用 , 而此后 2 、 3 、 4 年均起到 了负向的溢出作用。 从模型 ( 3) 的回归结果看, 跨国公司滞后 0- 4 年的发明专利申请 IP f 对我国企业的发明专利产出 IP h it 的弹性系数在滞后 0 、 2 、 4 年为正值, 其余均为 负值, 说明跨国公司的发明专利申请在滞后 0 、 2 、 4 年对我国企业的发明专利申请起到了正向的溢出效 应 , 而在滞后 1 、 3 年其溢出效应为负向。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与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与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技 术 溢 出的一 条有 效 路 径 。 由 于 受种 种 因素 制 约 , 目前跨 国 公 司在 我 国 的产 业 关联 效 应 较 弱 , 们 通 过 该路 经 来 获 我 得技 术 溢 出效 应 十分 有 限 。因此 , 何 有效 吸 引跨 国公 司 的直 接 投 资 , 进 产 业 关联 , 高 我 国利 用跨 国公 司技 术 溢 如 促 提
出的 效果 是 我 国 吸 引外 资 的 重要 任 务 。
关键 词 : 国公 司 ; 业 关联 ; 术溢 出 跨 产 技


产 业 关 联 对 跨 国 公 司技 术 溢 出效 应 的影 响
活 动 对 处 于 上游 部 门的 爱 尔兰 企业 的进 入 和生 产 能 力 具有 很
跨 国公 司在 东 道 国进 行 直 接 投 资 ,必 然参 与 该 国 的产 业
维普资讯
2 0 年 5月 08
湖 北 经 济学 院学 报 ( 文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 u a f b i iest f o o c( ma ie n o il c c s o r l e vri o n misHu nt sa dS ca on e n o Hu Un y Ec ' i S
了一 个 包 括 两 种 产 品 ( 终 产 品 和 中 间 产 品 ) 三 类 企 业 ( 最 和 东 道 国生 产 中 间产 品和 最 终 产 品 的企 业 以 及 仅生 产 最 终 产 品 的
Ma .0 8 y2 0
Vo _ 5 l N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与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姜 志 美
( 江汉 大 学 商 学 院 , 北 武汉 4 0 5 ) 湖 3 0 6


要 : 得 充 分 的技 术溢 出效 应 是 我 国利 用 外 商 直接 投 资 的 主要 目标 之 一 , 产 业 关 联 则 是跨 国公 司在 我 国 获 而

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本文通过阐述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溢出效应途径,及分析技术溢出效应在我国不明显的原因,提出了我国强化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的对策。

[关键词]溢出效应技术溢出外国直接投资一、引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日益扩大。

中国加入WTO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资本流入国。

中国是个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直接发展自己的科研需要很大成本,所以应该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来提升科技水平。

所谓技术溢出(Technology spillover)效应,是指由于外国直接投资资本内含的人力资本、R&D投入等因素通过各种渠道导致技术的非自愿扩散,促进当地生产率增长,进而对东道国经济增长做出贡献,而跨国公司子公司又无法获取全部收益的情形。

本文就将对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溢出效应的途径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技术溢出效应的途径主要有:1.市场竞争和技术示范效应。

由于我国的技术、管理水平相对较低,跨国公司子公司进入我国后,打破了原有的市场均衡,加剧了市场竞争,迫使当地企业对跨国公司子公司的模仿,促使它们更有效地利用技术和资源来提高市场竞争力。

由于跨国公司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艺,而且母公司转移给子公司的技术一般要比对外转让的技术更加先进,所以跨国公司子公司与国内企业相比有强大的“技术比较优势”,能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

这种技术示范使我国企业利用各种方法,如通过对产品进行“逆向工程”的研究和开发,或雇用在跨国公司工作过、接受过培训的员工,间接获取生产该产品的技术和工艺,提高本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并通过“边干边学”进行能力和经验的积累,增强企业吸收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的能力。

2.前后向联系效应。

所谓前向联系(Forward linkage)是指跨国公司子公司与我国的企业、科研院所形成某种合作关系,合作从事一些新兴技术的研发。

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与我国技术创新(1)概要

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与我国技术创新(1)概要

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与我国技术创新(1)】在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进一步推动我国技术的创新成为我国深化改革的动力和经济进一步本篇论文是由3COME文档频道的网友为您在网络上收集整理饼投稿至本站的,论文版权属原作者,请不用于商业用途或者抄袭,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否者后果自负,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三、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状况分析近年来,一些经济学家对跨国公司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与国内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跨国公司直接投资,通过引进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产生了“技术深化”效应,从而提高了我国的技术水平。

王成岐等学者通过假设生产函数Y=AKβdH1―β建立模型,Y代表人均产出,H代表我国知识总量,Kd 代表人均国内资本存量,β代表国内物质资本份额,A代表生产效率,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主反映在A和H之间。

分析的结果显示,随着直接投资存量不断增加,资本的边际产品增加,从而导致经济增长[2]。

这一模型说明,我国实现持续经济增长,必须重视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

实践也证明,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的引进和提高以及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大批的跨国公司对我国开展直接投资,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发展所需的资金,同时也为国内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提高了国内产业结构的水平和国内企业的竞争力。

所以说跨国公司对我国直接投资所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是有目共睹和功不可没的。

然而,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潜在性和有条件的。

经济学家邓宁关于美国企业在英国制造业直接投资,以及日本、美国在欧洲各国半导体产业的直接投资的研究表明: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均显现出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效应并不明显。

我国虽然从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中获益匪浅,但整体技术溢出效应并不理想,特别是中西部的外商投资。

跨国公司对本国劳动力市场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跨国公司对本国劳动力市场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跨国公司对本国劳动力市场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跨国公司在各国劳动力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跨国公司带来的直接投资和先进技术,不仅对本国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还会对本国劳动力市场产生技术溢出效应。

本文将围绕着跨国公司对本国劳动力市场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探讨。

一、跨国公司引入先进技术的影响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这给本国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跨国公司以其先进技术和高效管理能力,带动了本国劳动力市场在技术水平、生产效率等方面的提升。

本国员工通过与外国专业人士的交流学习,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技能水平,还能够运用这些新技术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然而,跨国公司引入的先进技术也对本国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压力。

由于跨国公司拥有更加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他们通常对劳动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具备更强的技术能力和专业知识。

对于本国劳动力来说,这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适应和掌握新的工作方式。

同时,跨国公司引进的先进设备也可能导致本国部分劳动力技术水平落后,从而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竞争的困境。

二、技术溢出效应对本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技术溢出效应是跨国公司对本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影响之一。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培训,本国劳动力能够从跨国公司引入的先进技术中受益。

他们可以学到新的工作方式、生产流程和管理经验。

这种技术溢出效应有助于提高本国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进而推动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此外,技术溢出效应还能够促进本国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跨国公司引进的先进设备和新技术,可以推动本国企业更新技术、改进产品和提高竞争力。

这对于提高本国产业的质量和效率,进而增强整个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技术溢出效应的局限性与解决办法然而,技术溢出效应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跨国公司通常会将核心技术保护得较为严密,不轻易分享给本国员工。

虽然本国员工在生产过程中能够从中汲取经验,但是缺乏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和应用。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与技术溢出效应分析(一)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与技术溢出效应分析(一)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与技术溢出效应分析(一)摘要:获得充分的技术溢出效应是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之一,而产业关联则是跨国公司在我国技术扩散的一条有效路径。

由于受种种因素制约,目前,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效应较弱,我们通过该路经来获得技术溢出效应十分有效。

因此,如何有效吸引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促进产业关联,提高我国利用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的效果是我国吸引外资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跨国公司产业关联技术溢出一、产业关联对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必然参与该国的产业分工。

由于跨国公司通常拥有技术或信息上的优势,当与东道国的供货商或客户发生联系,当地厂商就有可能从跨国公司先进的产品、工序技术或市场知识中“免费搭车”,于是就产生了溢出效应。

跨国公司通过产业关联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称为产业间技术溢出效应,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后向联系效应。

跨国公司向当地企业购买加工原料或零部件是其间接影响东道国产业结构的主要方式。

通过这种后向联系,可以使东道国上游产业生产效率提高,生产能力得到加强。

同时,为保证其产品的质量和竞争能力,跨国公司往往会为供应商提供诸如技术援助、咨询、人员培训等服务,以帮助供应商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

这种后向联系,可促进东道国上游产业技术重组,提高企业技术水平。

二是前向联系效应。

东道国企业通过购买跨国公司较先进的技术产品,能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同时,跨国公司产品的相关技术(维修和操作等技术)也会向东道国企业转移,这种前向联系对东道国下游产业技术水平将产生影响。

产业关联在跨国公司技术溢出中的作用已得到理论和经验的证明。

在理论研究方面,Markusen和Venable(1999)建立了一个包括两种产品(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和三类企业(东道国生产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企业以及仅生产最终产品的跨国公司)的局部均衡模型。

在模型中他们分析了产业间的溢出效应,认为跨国公司创造了对国内生产的中间产品的需求,一方面增加了国内供应企业的利润,另一方面促使新的国内供应商进入上游部门,从而增强了下游最终产品生产者的竞争力。

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及对我国的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及对我国的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及对我国的影响摘要外商直接投资是当今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形式,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当今世界技术转移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其技术溢出效应是推动东道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对东道国经济贡献的一种表现。

在全球竞争中,支撑我国企业和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的核心技术依然缺乏。

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危机,必然还会带来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的分工,对包括资本、人力等在的各种生产要素在世界围重新洗牌,为我国企业技术提升和发展带来新的机会。

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分析,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积极方面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同时另一方面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

本文在深入分析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途径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我国如何强化和吸收技术溢出效应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从而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提升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双赢目标。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影响对策ABSTRACT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s currently the main form of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s,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arrier of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in today's world, the 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 is an important engine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host country, also is a manifestation of the economic contribution to the host country. In the global competition, Chinese enterprises and industries is still lack of the core technology which is supporting to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The global crisis triggered by U.S. financial crisis, will inevitably bring about the global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the new division of labor, to re-shuffle all factors of production including capital, manpower and so on worldwide, which is bringing new opportunities to upgrade Chinese enterprises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analyzing 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 of th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he positive side is that 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s conducive to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have a negative impact to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s analyzing in-depth of the occurrence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echnology spillover, on this basis, putting forward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how to strengthen and the absorption of technology spillovers to promote the technology spillover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hereby to achieve Win-win goal of enhancing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Key Word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echnology spillovers influence countermeasure目录一、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实现途径及影响因素 (1)(一)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实现途径 (2)1、当地企业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前后向关联得到技术 (2)2、人力资源的流动产生溢出效应进行技术转移 (2)3、通过示与竞争来产生溢出效应 (2)(二)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 (2)1、东道国技术吸收能力的影响 (2)2、当地人力资本存量的影响 (3)3、当地产品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 (3)4、东道国企业研发水平的影响 (4)5、东道国金融市场效率的影响 (4)二、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4)(一)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益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4)1、促进产业结构提升和技术进步 (5)2、提高人力资本的技术含量和国企业的研发能力与水平 (5)3、对我国企业示、模仿效应更加显著 (6)(二)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负面影响 (6)1、导致我国直接引进技术减少 (6)2、引发技术安全与技术依赖 (7)3、削弱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7)4、加剧我国人才的流失 (8)三、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我国技术进步的对策 (8)(一)加强政策导向努力提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效率 (8)(二)增强我国企业的技术吸纳和创新能力 (9)(三)营造完善市场环境,加速技术进步 (9)(四)重视对跨国公司人才的吸引和人力资源的开发 (10)(五)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注意产权保护 (11)参考文献 (13)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及对我国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世界经济的融合程度越来越深。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和效果分析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和效果分析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和效果分析引言跨国公司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是指跨国公司通过购买、设立或者参股等方式,在一个国家直接投资并管理企业。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在其他国家进行直接投资,这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效益,还能产生技术溢出效应。

本文将就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和效果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技术溢出的定义与机制技术溢出是指来自外国企业的技术、知识和经验通过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和交流,对当地企业和产业产生积极影响的过程。

技术溢出通过以下几个机制实现:1.人才流动:跨国公司直接投资通常会带来外国高端技术人才的流入,这些人才将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和知识交流,从而促进技术的共享和传播。

2.技术引进:跨国公司通常会在投资国家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管理经验和市场营销技巧等技术,这些技术将对当地企业产生溢出效应。

3.联合研发: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研发,共同攻克技术难题,促进双方的技术进步。

4.知识转移:跨国公司通过培训、技术指导等方式,将自己的先进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当地企业,提升其技术水平。

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和影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差距: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通常在投资国家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差距越大时越显著。

投资国家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对于当地企业的技术进步影响更大。

2.技术吸收能力:当地企业对于外来技术的吸收能力决定了技术溢出的效果。

如果当地企业缺乏技术吸收和创新能力,即使跨国公司带来了先进技术,也无法实现有效溢出。

3.产业链联系: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在产业链上的联系程度也会影响技术溢出的效果。

如果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存在密切的产业链联系,技术溢出将更为顺利。

4.政府政策支持:政府对于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和技术溢出的政策支持程度也会对技术溢出效果产生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与技术溢出效应分析(一)
摘要:获得充分的技术溢出效应是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之一,而产业关联则是跨国公司在我国技术扩散的一条有效路径。

由于受种种因素制约,目前,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效应较弱,我们通过该路经来获得技术溢出效应十分有效。

因此,如何有效吸引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促进产业关联,提高我国利用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的效果是我国吸引外资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跨国公司产业关联技术溢出一、产业关联对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必然参与该国的产业分工。

由于跨国公司通常拥有技术或信息上的优势,当与东道国的供货商或客户发生联系,当地厂商就有可能从跨国公司先进的产品、工序技术或市场知识中“免费搭车”,于是就产生了溢出效应。

跨国公司通过产业关联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称为产业间技术溢出效应,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后向联系效应。

跨国公司向当地企业购买加工原料或零部件是其间接影响东道国产业结构的主要方式。

通过这种后向联系,可以使东道国上游产业生产效率提高,生产能力得到加强。

同时,为保证其产品的质量和竞争能力,跨国公司往往会为供应商提供诸如技术援助、咨询、人员培训等服务,以帮助供应商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

这种后向联系,可促进东道国上游产业技术重组,提高企业技术水平。

二是前向联系效应。

东道国企业通过购买跨国公司较先进的技术产品,能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同时,跨国公司产品的相关技术(维修和操作等技术)也会向东道国企业转移,这种前向联系对东道国下游产业技术水平将产生影响。

产业关联在跨国公司技术溢出中的作用已得到理论和经验的证明。

在理论研究方面,Markusen和Venable(1999)建立了一个包括两种产品(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和三类企业(东道国生产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企业以及仅生产最终产品的跨国公司)的局部均衡模型。

在模型中他们分析了产业间的溢出效应,认为跨国公司创造了对国内生产的中间产品的需求,一方面增加了国内供应企业的利润,另一方面促使新的国内供应商进入上游部门,从而增强了下游最终产品生产者的竞争力。

这两个方面都对生产中间产品的国内供应企业的整体生产能力具有正效应。

Blomstr和Kokko(1996)在研究企业间联系的情形也指出,当地企业可以通过与跨国公司建立前向或后向联系增强自己的生产能力。

关于跨国公司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在东道国产生技术溢出的实证研究也较多。

如Lall(1980)在研究印度卡车制造业时认为跨国公司通过产业关联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促进技术溢出的产生:如通过帮助当地潜在的供应上建立生产性设施;提供技术支持或信息帮助以提高供应商产品品质或促进创新;在组织管理上提供各种培训和帮助等产生产业关联效应,提升当地企业的标准,有助于技术溢出。

Handfieldetal(2000)对日本、韩国、英国和美国各行业84家跨国公司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跨国公司的开发活动改善了当地供应商在成本、质量和交货方面的表现以及产品周期时间。

Gorg和Strob(2002)在研究爱尔兰的制造业过程中,运用总进入率作为联系的衡量指标,结果表明下游部门的跨国公司的生产活动对处于上游部门的爱尔兰企业的进入和生产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

大多数的研究认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生产活动能产生正的产业关联效应,然而,也有一些文献认为这种产业关联效应并不明显,有的甚至存在负的关联效应。

这表明跨国公司虽然能够与东道国的企业建立产业关联带来技术溢出,但这种效应是潜在的,是有条件的。

Smarzynska(2002)在对立陶宛的研究表明跨国公司的当地购买程度越高越容易建立产业关联,当地市场采购型的跨国公司比出口导向型的更容易发生关联效应,同时,产业关联效应要受到东道国供应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的制约。

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最为活跃的产业关联模式就是OEM合作和零部件配套生产合作。

中国沿海的电子产业大都采用这两种关联模式。

如沿海城市的一些小型IT企业已经成为跨国电脑厂商国际供应网络中一个最重要的来源,在上海IT业内,本土企业大约60%的生产
活动是在OEM合同关系下进行的。

虽然OEM的合作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双方在产品加工范畴内的合同关系,但是在OEM合同实行过程中,跨国公司业一般会给予一定的技术指导和扶持,帮助OEM的本地供应商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形成技术溢出效应的一个渠道。

这类技术关联活动一般表现为对本土企业生产工艺的规范化和质量标准提出要求,但是对本土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仍比较有限。

江小涓(2002)在上海、深圳、北京和苏州进行的有关“给外资企业进行配套生产的本土企业接受外商技术支持的模式”的调查显示,设定质量标准及其监督执行占所有样本企业的78.4%,提供技术支持占64.7%,而持有当地企业股份进行技术开发、或者共同投资实现技术开发的比例则很小,分别为23.6%、11.7%。

二、影响跨国公司在我国产业间技术溢出的主要原因
从目前中国接受外资的状况看,跨国公司、本土企业和政府,以及溢出效应实现过程的两者之间的关联活动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利于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

首先,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间技术溢出效应较理想的是对于东道国中间产品的投资,越是中间产品,其前向和后向的产业关联度越大,技术溢出效应就越明显。

目前,跨国公司凭借其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进行公司内分工,把生产价值链的战略环节如基础性研发、核心中间产品的生产保留在母公司,而最终产品的加工组装则大量向具有劳动力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也不例外,成为了跨国公司重要的最终产品的生产基地。

在华外资企业大多位于跨国公司全球生产链的低端,主要从事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生产,高度依赖进口的机器设备和零部件,并将成品销往海外,这种进口和出口依存度双高的特征使得外资企业与国内经济的联系相对松散,1999年以来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均在40%以上,且呈逐步上升趋势,到2003年已分别达到46%和44%。

在外商投资集中的部门,外资企业的贸易依存度还要更高。

以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例,2003年外资企业的出口依存度就高达77%。

所以,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最终产品的投资只能带来很弱的产业关联效应。

其次,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独资化”倾向不利于产业间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

从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情况看,大多数合资企业的前后向关联倾向比较强烈,合作企业次之,独资企业的最弱(见表1)。

随着WTO框架下市场准入承诺的逐步兑现以及跨国公司内向型投资力度的加大,以独资企业为模式的外商投资占整个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越来越高,新建外商独资企业的数量快速增长,且增速明显高于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企业。

2004年,新建外商独资企业占中国当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已从1999年的39%提高到63%。

此外,原本占少数股权的外方合作伙伴通过收购中方合作伙伴股权实现控股或转为独资企业的例子也明显增多。

FDI企业的前向和后向关联(单位:家)所有权形式FDI企业在当地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总计
>7550~7425~4925
合资企业1646127
合作企业--145
独资企业1-124
所有权形式FDI企业在当地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总计
>7550~7425~4925
合资企业11541727
合作企业32--5
独资企业-1-34
(数据来源:杨先明,国际直接投资、技术转移与中国技术发展)
第三,跨过公司在我国相关产业链的自我繁衍,致使对我国企业的产业关联效应较为微弱。

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跨国公司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步转变为企业集团、企业联盟之
间的竞争,跨国公司的投资动向在产业内部关联上也发生了变化。

近年来不少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在其产业链延伸中,往往引进国外关联公司或国外合作伙伴,出现了产业链的连锁转移,如制造业企业转移后,会带动包括物流、后勤服务相关配套产业的跟随性的转移。

这个趋势致使中国本地产业链中出现了核心跨国公司与配套跨国公司相继投资的现象,一个显著的结果是产业内部的价值链网络关系被整体复制到中国,在这个网络中进行技术转移与合作,而本土企业被排斥在网络之外。

目前,跨国公司与中国本地企业之间的联系正逐渐弱化,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技术溢出效应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