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对外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对外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外资企业总会与东道国的企业之间存在一定形式的“互动”,互动本身就产生技术溢出,但技术溢出效应存在的差异表明影响技术溢出效应的因素不同。
理清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发挥和吸收因素,可以从外资企业、内资企业两个角度来分析其中影响技术溢出的因素。
外资企业的因素主要包括外资企业对外投资的“独资化”倾向、外资企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外资企业市场竟争策略、外资企业实行核心技术锁定等。
内资企业是对外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直接接触者和受用者,对外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也主要是通过企业来表现的,所以内资企业的吸收能力直接决定了技术溢出效应的大小。
影响内资企业吸收能力的主要因素有技术水平差距、人力资本水平、科学研究水平、经济的开放度等。
就我国目前的状况而言,提高本土企业的研发水平、形成有利于人才流动的市场环境、积极加入外资企业的研发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外资企业的研发投资等是我国企业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措施。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影响因素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国际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以下简称FDI)迅速增加并且成为当今世界国际间技术扩散的主要方式。
通过吸收外资企业的直接投资来引进先进技术的模式,也越来越被发展中国家所推崇,吸引外资以引进技术的间接效应,即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使东道国的技术水平、组织效率不断提高,从而提高国民经济的劳动生产率,一直是学者们关注和讨论的对象。
如何辨析FDI中的技术溢出、技术扩散、技术转移等概念、对外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路径如何表现、影响技术溢出效应的因素有哪些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能为现阶段充分利用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来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提供政策建议。
本文在介绍技术溢出、技术扩散、技术转移的联系与区别以及FDI技术溢出效应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首先从外资企业(传送方)、内资企业(接受方)两个角度,分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的联动、外资企业对技术溢出的限制、内资企业对溢出效应的吸收等因素分析影响FDI技术溢出效应的路径;接着也是从外资企业、内资企业两个角度来分析其中影响技术溢出效应的因素。
中国利用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

生化 的新增 长 理论 影 响 下 , 越来 越 多 的研究 工作 开
术 引进 向 自主 创 新 转 变 的 重 要 途 径 。
关键 词 : 商直接投 资 ; 术 溢 出效应 ; 济增 长 ; 外 技 经 全要 素生 产率 中图分类 号 : 6 . 2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86 3 ( 0 7 0 -0 50 10 - 9 2 0 ) 50 4 -5 4
2 C og i n i l cnmcI o ai et ,C og i 0 17, hn ) hn q gMu ip oo i n r t nCne hn q g4 14 C i n caE f m o r n a
AbtatT e r a ydbt n obs npo o n f c o ri i c ivs et F I nt h o gcl rgeso src-hr aem n eae addu to rm t ge et foe ndr tnet n ( D )o cn l ia pors f e s i f g e m e o
FDI技术溢出效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基于江苏省1998-2012年数据的实证检验

其中,反映 F D I 技术溢 出效应 ,为外商直接投资,为 外商直接投资占固定投资比重的弹性系数 ,用来度量外资 的技术 溢 出效果 ,用来 表示 外资企 业 与江苏 内资 企业 相 比 的相对生产率弹性系数 ,反映了外资企业对全要素生产率
- i
( 6 )
公式 ( 6 ) 即为模 型基 本公 式 。 2 . 2 变 量选择 与数 据说 明
性 。综上所述 ,F D I 的技术溢 出效果是 由跨 国公司、东 道国以及溢出渠道共同决 定 ,其 中一方 出问题都有可 能
杨善奇,等:F D I 技术溢出效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城市发展理论
F D I 技 术 溢 出效 应 存在 的 问题 及对 策分 析
基于江苏省 1 9 9 8 —2 O 1 2年 数 据 的 实证 检 验
杨善奇 ,季 明敏
( 中共江 苏省委党校 ,江 苏 南京 2 1 0 0 0 9 )
的作用 。将 式 ( 2 )代 人式 ( 1 ) ,可 得 : { [ 1 + ̄ p S h a r e ] F D I } 霹 对 上式 取对数 :
=
( 3 )
Wa n g和 B l o m s t r o m认 为 跨 国企 业 的进 入 会 加 剧 国 内市 场 的竞 争 程度 ,并 与 技 术 溢 出之 间 出 现 正 向 的 循 环 效 应 。 D a s 研 究发 现 ,跨 国公 司 的 示 范 效 应 以 及 当地 企 业 的 模
[ 摘 要 ] 本 文对 江 苏省外 资技 术 溢 出效应 进行 实证研 究发 现 ,F D I 对G D P增 长的 直接 效 应 显著 为 正 ,而技 术 溢 出 效应 却 为 负。我们进 一 步对影 响 江 苏省 外 资技 术 溢 出效应 的 因子 进行 深度 剖析 ,发 现 无论 是跨 国公 司 ( 溢 出源 ) 、技 术 溢 出途径 ( 渠道 ) 还是 内资企业 ( 吸 收能 力 )都 不 同程 度 的存 在 阻碍 技 术 溢 出效应 传 播 的现 象 ,并 共 同 导致 了江 苏省 F D I 技 术 溢 出效应 为 负。针 对 以上 三个 方 面存 在 的 问题 本 文分别提 出相 应 的对 策建议 ,希 望能 为 江 苏省提 高利 用外 资的
FDI溢出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基于1997—2007数据

申海成 辛丽轲 祝伽伽 , ,
(. 1 山东政法学院 经济 管理 系, 山东 济南 2 0 1 ;. 50 4 2 青岛农业大学 科技处 , 山东 青岛
26 0 ;. 6 19 3 重庆大学 贸易 与行政学院 , 重庆 4 04 ) 004
摘
2 Dp r e c neadt h l y i doA rut a n e i , i ao26 0 C ia3 Clg . eat n o i n cn o ,Qn a gi l rl i r t Qn a 6 19,h ;. oee m t fSe c eo g g c u U v sy g n l o a e n ul d iirtn C og i n e i ,hn q g4 04 C i ) fT d d P bc mnsai 。hn q g U i rt C og i 004,hn r a iA t o n v sy n a
tenr o s nte otb t nt tedvl m n o er in h ersl f h m ic n yi so D w e g n i cn iu o o h ee p et fh e o.T eu so ee pra a a s hw F I e i ih r r i o t g t t i l l s
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实践表明 , 中国经济增长得 益 于对外开放 的不 断深入 和 F I 大量 流入 , D的 外资技
术的溢出效应对 中国行业获得技术进步具有 积极作 用。然 而,D 在为 中国经济的发展 注入 活力的 同时也加 FI 剧 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从 F I 出效应和 经济增长理论 出发 , D溢 通过 对全 国和 区域两个层面的研 究, 比较分析 了各区域在利用外资溢出效应对各 自经 济发展 贡献 的异 同。实证 分析结果表 明 :D 溢 出效应对 中国经济 增 FI 长具有显著 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D 溢出效应 ; FI 经济增长 ;rne 因果检验 Gagr 中图分类号 : 3 F8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7 7 1 (09 0 — 35— 4 1 2— 32 20 ) 3 0 0 0 6
FDI对我国航空工业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响 , 以此 来 断 定 是 否 存 在 技 术 溢 出 , 果 F I 的 系 数 为 正 并 通 过 了 检 均 有 正 的 显 著 的 作 用 , 且 劳 动 的 作 用 大 于 资 本 的 作 用 。与 之 相 反 , 并 如 D前 并 验 , 认为存在技术溢出; 之, 认为不存在技术溢 出。 则 反 则
( ) 释 变 量 的 选 择 二 解
国企 的劳 动对 行 业 的 发展 所 起 的作 用 不 显著 , 掉 L 去 d重 新 估 计 有
恤 Y=1 2 2 —0. 2 6X恤 Kd+0.91 Xe 0. 1 0— 89 1 1 nKf +0.49 Xe f ( 6 2 nL 3)
1传 统 经 济 学 的 资 本 理 论 都 是 假 设 资 本 是 同 质 的 , 量 资 本 在 . 等 不 同 企 业 的 投 入 产 出 率 是 相 同 的 。 但 实 际 上 , 量 的 理 论 和 实 际 都 大 证 明 了 不 同 资 本 在 产 出 效 率 上 存 在 很 大 的 区 别 。 从 微 观 角 度 看 , D FI 与 国 内 资 金 对 技 术 进 步 促 进 作 用 的 差 异 实 际 上 是 资 本 效 率 非 同 质
维普资讯
L
~
中国高新 技术企 业
F I对 国 航 空 工 业 技 木 溢 出 效 应 的 实 证 研 究 B
◇ 文 /施 璐
【 要】 摘
文 章 通 过 建 立计 量 经 济 模 型 , 讨论 外商 直 接 投 资 (DI对 我 国航 空 工 业 的 技 术 溢 出效 应 并提 出扩 F ) 溢 出效 应
中国FDI、技术溢出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 Y a n g z h o u P o l y t e c h n i c C o l l e g e , Y a n g z h o u 2 2 5 0 0 9 , C h i n a )
Abs t r ac t:F o r Ch i na,a d e v e l o p i n g c o u n t r y,i n t r o d u c i n g FDI a n d u s i n g t h e F DI t e c h n i c a l s p i l l o v e r e f f e c t i s a n e a s y wa y t o ma ke t e c h n i c a l p r o g r e s s a n d a c h i e v e e c o no mi c g r o wt h. By u s i n g t h e Co bb — Do u g l a s p r o d u c t i v e
产 生 正 向技 术 溢 出的理 论 条件 , 结合 计 量 分 析 的基 本理 论 , 分 析 了产 生 这 一 微 弱 正 ; C o b b—D o u g l a s生 产 函数 ; 技术 内生: 技 术溢 出
中 图分 类 号 : F 8 3 2 . 6
进 步 和 经 济发 展 的便 捷 方 式 。 本 文 利 用技 术 内 生 、 规模 报 酬不 变的 C o b b—D o u g l a s生 产 函 数 , 实证地 分析 了
1 9 9 4— 2 0 0 7年 中国 F D I 和技 术水平之 间的 关 系, 得 出了 F D I 对 中 国有微 弱的正 向技 术 溢 出的 结论。并根 据
加工贸易方式下的FDI技术溢出

3. 加强对外资企业的监管和管理,确保其技术转移和扩散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需要。
结论与政策建议
01
02
03
04
05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FDI技术溢出对东道国企业技术创新和生产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如技术吸收能力不足、市场竞争激烈等。
2. 吸收能力
3. 市场竞争
4. 政策环境
04
加工贸易方式下FDI技术溢出的实证分析
VS
在研究FDI技术溢出效应时,需要构建一个适合加工贸易方式下FDI技术溢出的模型。通常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包括加工贸易企业与内资企业的生产效率、企业规模、资金投入等变量。
数据说明
在实证分析中,需要收集相关数据以支持模型分析。通常采用官方统计数据或相关行业协会的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还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和预处理,以消除异常值和缺失值等影响。
1. 技术溢出途径
FDI技术溢出内容包括生产技术、管理技能、市场营销等非编码知识。
2. 技术溢出内容
加工贸易方式下,FDI技术溢出对东道国企业生产效率、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但受东道国企业吸收能力、技术差距等因素影响。
3. 技术溢出效果
加工贸易方式下FDI技术溢出的特点
1. 技术差距
加工贸易方式下FDI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
02
FDI技术溢出对加工贸易的影响
研究内容
探讨加工贸易方式下的FDI技术溢出效应,分析其对经济增长、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影响,并对比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差异。
研究方法
FDI的溢出效应

Company Logo
WHY ?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结果和分析: 国有企业:收益最小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集体企业: 其他工业企业:收益最大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没有显著作用
g的估计: 索洛增长速度方程:y=g+α*k+β*l 其中
α和β的估计: 生产函数:Y=AF(K,L) 假设:具有柯布-道格拉斯形式+规模报酬不变 Y=A(K^α)[L^(1-α)] Y/L=A(K/L)^α
Company Logo
没有显著作用
原因:
1.国外直接投资中有相当一部分可能是为了 避让关税壁垒 2.从总体上看,在许多领域,我国国内企业 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水平偏低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H1 :截距( D ) 和斜率( A , B , C ) 在不同的横截面样本点和 时间上都相同。 lnYh,it = D + A lnKh,it + B lnLh,it + C lnKf,it + Lit (5) i= 1, 2 , …, n ; t= 1 , 2, …, T H2 : 斜率( A , B , C ) 在不同的横截面 样本点和 时间上都相同, 但截距( D ) 不同。 lnYh,it = Di + A lnKh,it + B lnLh,it + C lnKf,it + Lit (6) 显然, 如果接受了假设 1 , 则没必要进行进一步检验; 如果拒绝了假设 1, 则应对假设 2 进行检验。 如果假设 2 也被拒绝, 则应采用下面的( 7) 式: lnYh,it = Di + Ai lnKh,it + Bi lnLh,it + Ci lnKf,it + Lit (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FDI技术溢出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一种外部效应,是指由于FDI进入东道国,其带来的技术对当地的生产率增长、经济增长、劳动力技术水平提高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贡献,而FDI投入方却无法因带这些贡献而得到相应回报的现象。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最早的技术溢出是由MacDougall(1960)在分析FDI的一般福利效应时提出的。 Cooden(1960)和Caves(1971)分别考察了FDI对最佳关税、产业模式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多次提及溢出效应。 Blomstrom(1998)将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定义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实施FDI引起当地技术或生产力的进步,而跨国公司无法获取其中的全部收益的一种理论。 Caves(1974)分别检验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FDI技术溢出效应。他发现在加拿大制造业中,当地的利润率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正相关,而在澳大利亚制造业中劳动生产率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也呈现正相关。 Blomstrom和Perssom(1983)选用墨西哥1970年的行业横截面数据,将劳动生产率作为技术水平的评价指标,同时选用行业资本密集度以及劳动力绩效作为影响特征变量,实证得出了存在正技术溢出效应。Blomstrom和Wollf(1989)选用墨西哥1965年~1984年的行业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某些特定产业内外资的进入对当地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地的生产力水平与跨国公司子公司的生产力水平存在趋同现象,同时当地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速度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呈正相关关系,从而也得出了存在正溢出效应的结论。 李平(1999)对中国各部门内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溢出效应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重点研究了产业自身的产品内含型技术和资本内含型技术对其他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在选取的12个制造业产业中,他发现绝大多数产业之间均存在着一定的资本内含型技术溢出效应。 姚洋(1998)利用第三此全国工业普查的资料,发现行业中如果外国三资数量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行业的技术效率就会提高个百分点。 秦晓钟、胡志宝(1998)采用生产函数模型,利用1995年工业普查数据,对含采掘业、电力煤气等个行业进行了检验,得出FDI的行业内溢出效应明显存在的结论。 何洁、许罗丹(1999)借鉴Feder(1982)模型,实证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我国内资工业的技术外溢作用就提高个百分点”的结论。 沈坤荣(1999)利用各省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与各省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横截面的相关分析,得出FDI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增加一个单位,可以带来个单位的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 陈涛涛(20XX)利用我国制造业84个四位码行业的数据,实证发现当内外资能力差距较小时,有助于溢出效应的产生。 以上文献均侧重于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性和其效应方向的研究,而忽略了对影响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具体因素的作用的分析。实际上,FDI的进入东道国,并不是主动产生技术溢出效应的,而是需要与一定的东道国具体因素相结合,本文将就几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对进入我国的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找到促进技术溢出效应的关键因素。 二、 模型及数据的选取 1. 研究模型。借鉴Feder(1982)的研究思路,将整个经济分为外资部门和内资部门,每个部门的生产过程用一个生产函数表示(1)。 lnYd=c0+c1lnKd+c2lnLd+c3lnKf+u(1) 其中,Yd表示内资工业部门总产出;Kd表示内资工业部门的资本投入;Ld表示内资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投入;Kf表示三资的资本投入;u为残差。C1、c2分别表示内资资本与劳动的边际产出弹性,c3表示三资的资本积累对内资的边际产出弹性,它的正负与大小反映了外商投资溢出效应的方向和力度。 为考察人力资本、制度变量和R&D投入对技术溢出的影响,在模型(1)的基础上,引入3个变量,其中H表示某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GY代表制度变量,表示某地区的制度环境,RD表示某地区人均R&D投入,由此建立模型(2)如下: lnYd=c0+c1lnKd+c2lnLd+c3lnKf+c4ln(Kf*H)+c5ln(Kf*GY)+α5ln(Kf*RD)+u (2) 2.数据描述。本文计量所采用的数据是根据20XX年~20XX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部”上数据整理得来的。利用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包括西藏在内的地区数据。具体数据的选取上,资本投入选取各地区资产总计表示;劳动力投入采用各地区工业增加值与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比值所表示的平均从业人数来表示;内资的产出、资本投入以及劳动力投入是通过各地区工业行业内“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与各地区工业行业内“三资”相对应的指标相减得出的;人力资本,采用各地区高校在校生人数与该地区年底总人数的比值来表示;制度变量,采用各地区国有工业总产出与各地区工业行业总产出的比值表示;人均R&D投入,用各地区年R&D投入与该地区年底总人数的比值表示。 三、 实证检验 1. 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基本模型检验。表1中①,是对基本模型(1)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999年~20XX年,工业部门中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为正,并且通过了1%的显着性水平的t检验。从总体上看,外资投资的资产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行业中内资的产出增加个百分点。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存在正向的技术溢出效应。Kd的系数为正,也通过了1%的显着性水平的t检验,表明内资的资本投入对行业经济的增长起正向作用。但是,Ld的系数不显着,说明国内劳动力投入的水平相对较低,对行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 2. FDI技术溢出效应的扩展模型检验。表1中②是利用扩展模型,进一步考察人力资本、制度变量、人均R&D投入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影响。对模型(2)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Kf的系数不显着,表明单纯的外资投入,并不一定能够促进技术溢出,而应当以其他的因素为前提,比如制度变量、人力资本和人均R&D投入等。 表1中③是模型(2)去掉kf后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去掉Kf后,Kf*H、Kf*GY、Kf*RD均通过了显着性1%的t检验,其中,Kf*H、Kf*GY对技术溢出存在正效应,表明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若要产生技术溢出效应,的确需要以一定的东道国人力资本和东道国制度环境为前提条件。东道国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和制度环境的改善,都会促进外资技术溢出的产生。Kf*RD的系数为负,这是因为R&D具有创新能力和吸收能力两方面的作用,而外商直接投资产生技术溢出,主要是通过R&D的吸收能力实现的。由于目前我国的R&D吸收能力较低,导致外商直接投资不仅未通过与R&D结合促进内资部门生产率的提高,反而影响了内资部门的产出。 四、 结论及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知,FDI虽然对全国样本存在正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结果表1中①),但是FDI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并不是主动的,而是需要与东道国的一定的人力资本水平和良好的制度环境相结合(分析结果表1中②、③),所以建议如下: 1. 提高专业人才的人力资本存量。宏观上讲,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才能提高对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只有将各地(下转第81页)区人力资本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才能充分发挥FDI的技术溢出正效应。而对于微观来说,内相应技术的专业人才存量是决定吸收能力强弱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对引进行业内专项技术的吸收效果以及对所吸收的技术向现实的产品,进而向的效益的转化能力。同时,人才存量构成整个国家(地区)的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于促进整体的技术溢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提高R&D的吸收能力,实施不同的开放政策。为提高的吸收能力,需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自主研发能力,促进与技术水平较强的国外、研发机构的 合作。实施不同的开放政策,对于吸收能力较强的行业,可以采取开放政策;对于高科技行业,由于内资部门的市场份额下降和人才流失,会造成向外资的逆向技术扩散,所以高科技行业应采用逐步开放的政策。 3. 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为建立有利于其竞争和能促进其自主研发的制度环境。一是,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二是,逐步建立支持创新支持体系和创新风险承担机制。三是,进一步消除各种体制机制性障碍,打破行业和市场垄断,创造各类公平竞争的环境。四是,建立由牵头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为各类的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卢健.“技术溢出”的几个问题.天府新论,20XX,(5). 2.江小涓.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进步的贡献.国际经济评论,20XX,(3). 3.陈涛涛.中国FDI行业内溢出效应的内在机制研究.世界经济,20XX,(9). 4.沈坤荣,耿强.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内生经济增长——中国数据的计量检验与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XX,(5). 5.赖明勇,包群,阳小晓.外商直接投资的吸收能力:理论及中国的实证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XX,(6). 6.方希桦,包群,赖明勇.国际技术溢出:基于进口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20XX,(7). 7.何洁.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进一步精确量化.世界经济,20XX,(12). 8.潘文卿.
外商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外溢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世界经济,20XX,(6). 9.沈坤荣,李剑.中国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经验研究.经济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