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文言文断句技巧
2020高考文言文断句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
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
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
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
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
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
顾.
(选自《世说新语》)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 有“此”“是”“斯”“兹”“夫” 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 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21:12:28
8
例1、匡 衡 勤 学 而 无 烛 邻 舍 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 其 光 以 光 映 书 而 读 之。
匡衡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 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 /以光映书而
眼前那里是他想象中的淑女,而是一个大脚丫
子,一脸麻子,没有头发的丑婆子。赖汉很生
气,说媒人骗了他,要索回钱物。媒人说:我
并没有骗你呀!一开始我就告诉你她:“脚不
大好,头发没有,麻子”吗?这位聪明的骗子
的骗术就是玩弄了一个标点符号的游戏,使赖
2汉1:12:哑27 吧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4
21:12:27
5
规律一: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名词、代词作主语,可在其前面断开; 作宾语,在其后面断开。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 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 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 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 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 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 旨”就不再提姓了。
)幸运地掌管后宫,怎么敢不来祝贺你呢?”
2020高考文言文断句方法

亡。而坏事做多了,偶尔做了一件善事,
也只能算是不小心做的,不足以求得生
存。
2021/11/20
32
⑶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 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
例9:向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向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向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
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 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 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 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 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 (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
21
子 曰 /十 室 之 邑 /必
有 忠 信 如 丘 者 焉/
不 如 丘 之 好 学 也/ 夫 以 孔 子 之 圣 /犹
须 不
好 学 /今 人 不 可
勉 乎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 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
了。”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今人22难 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
2021/11/20
5
标点留客:
一位潦倒书生,到友人家中做客。刚 巧连日下大雨,书生在友人家住了好几 天。其友人想赶他走,就写了一张字条: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字条本意 指“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书生 看后,脑子一转,在字条上加了几个标 点,就变成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 不?留。其友人见状,便只能无可奈何 地让书生继续住下去。
(赵国被秦国围困) 齐人、楚人奔赴赵国。赵国粮食匮乏,向 齐国借粮,齐王不同意。周先生说:“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 是屏障。就像牙齿和嘴唇的关系,嘴唇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今 天赵国灭亡了,明天就会祸及齐国、楚国。况且援救赵国,表明我 国惜【非 粮例常食】仁,(义这2,是00打作6年退为北秦治京国理卷军国)队家用,的斜能人线使的“我过/们失扬。”名”给诸下侯面。文不言为文了断这句个。而(5吝分)
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答题技巧汇总

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答题技巧汇总
【答题技巧】
总体原则是将初步断句的结果带进原文翻译,通则对,不通则错。
【具体方法】
(1)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2)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宾语。
(3)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
(4)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
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5)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2020届高考—文言文断句方法 课件.ppt

六十岁时,才又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
“非”。
富翁害怕自己死后,家产都被女婿夺走,
於是写了一封遗书,分别交给儿子和女婿。
遗书上写着:
六十老儿生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产田
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
富翁死后,女婿果然并吞了家产,只留
下一间小房子给富翁的儿子。几年后,富翁
的儿子长大了,要向姐夫要回家产,两人争
7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 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 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 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 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
雕刻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 刻的小一点。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 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 办任 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为了以后可以再有挽回的余地,那么, 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
断句的基础或前提在于:
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 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 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自然,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但 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来 帮助断句。
5
文言文断句原则
▪ 1、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 2、先易就像在早晨温和的太阳下学习;壮年时爱好学习,就像 在正午的烈日阳光下学习;老年时爱好学习,就像将蜡烛点燃, 散发光亮来学习。在点燃蜡烛的亮光下(行走)和在黑暗愚昧中 行走(哪一个会更好呢)?”
24
六: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 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2020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断句技巧PPT课件

❖ ⑴人称代词:
❖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 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 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 【解析】在选段中,“匡庐即庐山”、“香炉峰”、“遗爱寺”、 “太原”、“峰腋寺”都是地名,“草堂”是常用的名词,“元 和十一年”是年号,“白乐天”是白居易的字,知道这些,对正 确断句是很有益处的。
文言文断句方法引导
❖ 三、看虚词,找位置——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
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
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
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 ⒈对话、引文定句读——紧紧抓住“曰”“云”“言”,
❖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谓为标志,在它 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 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 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如2004年北京卷, 材料中有三处“其父曰”,应在“曰”后停顿。
❖ 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 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 握的地方断开来。具体来说,就是走“四步路”:
❖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此时切勿动手标点, 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 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 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之文言断句技巧

文言文阅读之文言断句一、考情分析全国卷《考试说明》在“古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正确断句,能力层级为B级。
断句是文言文考查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从高考命题来看,断句题有两种形式:一是客观选择题,二是主观断句题。
相对而言,客观选择题难度低于主观断句题,2014——2020年全国卷都以客观题的形式截取文言文所选文本中的语句进行考查。
对于这一考点,复习时要加以重视。
二、真题演练(2020年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
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B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C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D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解题技巧:(1)通读语境(上下文),要把握整句话的意思。
如果是记叙文,就弄懂故事情节;如果是人物对话,就弄明白说话的人物都是谁;如果是说理性文章,就注重把握论点和论据;如果是抒情性文章,就注重找出表达了哪些情感。
(2)先易后难,找标志性词语先找标志性词语进行断句,然后再重点突破比较难的部分。
要注意的是不能将专有名词从中间断开,如人名、官职、地名等。
(3)比较选项间的异同以客观选择题形式考查的文言文断句,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正确。
2020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怎么得高分?

2020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怎么得高分?一、故事引入以前,有一位阔少爷,常希望找个漂亮妻子。
某天,他收到媒人寄来的提亲信,并描述那女子的样貌﹕“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
阔少爷认为自己将会娶到一位“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
”的美人,非常高兴。
拜堂之日,阔少爷发现其妻属丑女,便找媒人算帐。
媒人说﹕“我没有说谎,早就告诉你,这女子‘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
”是你自己断错句,怎可怪我呢?什么是断句呢?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
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二、考点解读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断句不超过6处)(3分)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
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
(选自《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有删改)【译文】魏舒身高八尺二寸,不善于和常人交往,年轻的时候擅长射箭,如山林或野外打猎,常常收获很多,后来担任将军钟毓的长史官,钟毓常常和部将参佐们玩射箭游戏,魏舒在旁边给他们计分。
后来有一次参加的人不够,就让魏舒充数,结果魏舒百发百中,加上他对于射箭的言辞恰如其分,极尽射箭的精妙。
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考察文言文的传统方式。
重庆卷已经把断句作为必考专题,所选语段不长,有故事性或分析评论,可能涉及文史哲知识;断句三分,一般六处,对选文的整体或者部分进行断句,只用斜线(/)断开,不加标点。
三、方法指津(一)基本方法: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020年语文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复习(详解)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复习(详解)要点提示】(一)文言断句的基本概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例:夔一足也(二)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试一试】(1)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2)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下雨天,留客天。
留人不?留。
(3)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
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
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断句具体方法】一、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⑴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 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 可及也。
▪ 君子的话少而真实,小人的话多而 虚假。君子的学习,传入耳中,记 在心里,从自身做起。君子的治事, 从一些不易看到的地方开始,最终 使人不能赶上。
▪
断句口诀
▪做题前:
▪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 文段休问长与短, 熟读精思是关键。
▪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 联系全文前后看, 先易后难细分辨。
做题中:
词性词义要精研,句法结构帮助判。
紧抓“曰”“云”“言”,对话标志易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新冠背景下的语文学习课
▪ 敬畏自然 ▪ 珍爱生命 ▪ 直面人性 ▪ 文化反思 ▪ 家国情怀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
文言文断句
▪ □什么叫断句
▪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 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 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 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 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 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 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 “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叫断句 读。
▪ 例1、 匡 衡 勤 学 而 无 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 壁 引 其 光 以 光 映书 而 读 之。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 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光映书而 读之。(凿壁偷光)
规律一: 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 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 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答案: ▪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
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之死/闻敦有不臣之心 /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周访操练士兵挑选精兵,打算尽力收复中原,慷慨激扬有平定河 洛的志向。周访擅长安抚招纳士民百姓,人们都愿意为他而死。 周访听说王敦有叛乱的心思,周访常常谈起这件事就咬牙切齿。 王敦虽然有心里谋反的打算,所以(因此)在周访在世的时候都不 敢为非作歹了。
▪ 教学目标:
▪ 1、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 的基本方法,提高断句能力。
▪ 2、通过练习文言断句,总结归纳 断句的方法,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 的能力。
断句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将能断 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 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 系。 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例4:天 下 事 有 难 易 乎 为 之 则 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 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 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 矣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 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 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 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例5: 项 王 至 阴 陵/ 迷 失 道 问 一
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 泽 中。
例7: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
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 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 匮也。
⑵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 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 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 提供了方便。
项 王 至 阴 陵 /迷 失 道/ 问 一 田 父/ 田 父 绐 曰/ 左 /左 乃 陷 大 泽 中。
规律三: 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 、引文 常常 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 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 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 略。
例6、上 常 从 容 与 信 言 诸 将 能 不 各
▪ ⑴句首语气词 :“其、盖、凡、窃、诸、敬、
唯、盍、夫、且夫、若夫 、嗟夫、嗟乎、呜 呼” ;
▪ ⑵ 句末语气词 : “也、矣、欤、哉、耶、哉、
乎、焉、兮、耳、而已” ;
▪ ⑶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④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 如“苟”“纵”“是故”“于是”“向
使”“然而”“无论”“至若”“以”“继 而”“纵使”“然则”;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 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 穷民而无告者。
▪ 年老的男人没有妻子的叫“鳏”(鳏夫),年老 的女人没有丈夫的叫“寡”(寡妇),年老而没 有子女的叫“独”,幼年死去父亲的叫“孤”( 孤儿孤女);这四种人,是世界上穷苦而无依靠 的人。(其中“告” 为通假字,通“靠”)
2、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才以利口取给谄
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 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 雕刻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 不如刻小一点。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 就无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 就无法改小。 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为了以
后可以再有挽回的余地,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 会减少了。
规律二: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 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例8、积 善 多 者 虽 有 一 恶 是 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 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 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 闻 此 可 以 改 容。
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 /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 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此/可以 改容。
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 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 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 闻此/可以改容。
▪ 翻译:
▪ 所以,预见胜利有五个方面:能准确判断仗 能打或不能打的,胜;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 的多少采取对策者,胜;全国上下,全军上下, 意愿一致、同心协力的,胜;以有充分准备来 对付毫无准备的,胜;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 变,君主又不加干预的,胜。以上就是预见胜 利的方法。
例11:老 而 无 妻 曰 鳏 老 而 无 夫 曰 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 孤 此 四 者 天 下 之 穷 民 而 无 告 者 也。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 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例如: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 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 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 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 胜之道也
▪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 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 知胜之道也。
⑤常在句首的时间词 : 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
“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 断句。
例3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 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 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 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小结:文言断句的方法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2、找虚词,定句读。
实际
3、对话、引文定句读。 操作
4、据修辞,定句读。
中要
综合
5、依总分,定句读。
运用
6、借助句子成分及固定结构断句
衡量断句正确与否的方法
断句加标点后,还应该作些检查。 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 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
(1)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做题后: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 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方法在手心不慌,灵活运用把分赚!
▪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 访(周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
善于抚纳士众皆为之死闻敦(王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 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 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 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2、刻 削 之 道 鼻 莫 如 大 目 莫 如 小 鼻 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 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 寡 败 矣。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 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 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规律四: 依修辞,定句读
▪ 顶真、排比、对偶、反复是 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 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 方便。
⑴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 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 句中又作了主语。
例如: 1、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 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 为了宫殿房屋的美丽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 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妻妾的侍 奉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 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 却去做这种事: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是可 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规律五: 依总分,定句读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 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 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 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断句口诀:
“曰”后冒,“哉”后叹 “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间 “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
▪ 善事如果做得多,偶尔做了一件坏事, 也只能算是失误,不足以导致灭亡。而 坏事做多了,偶尔做了一件善事,也只 能算是不小心做的,不足以求得生存。 君主听到这些,就会害怕。百姓听到这 些,就会改变脸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