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经济区发展的现状及不足

合集下载

淮海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淮海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d v l p n fr g o a c n m y a h r v n ile g .S c t d a e n t e GDP i d x e e o me t o e i n l o o tt e p o i c a d e u h a s u y i b s d o h e s n e
的顺 利实 现 和“ 二传 手 ” 用 的发 挥 , 且 对 其 他 作 而
省 际接壤 地 区的发展 具有 重要 的参 考意 义 。
1 研 究 方 法
民生 产总值 只有 1 2 . 8亿 元 , 占全 国 的 36 11 仅
( 徐州 、 连云 港 、 城 、 安 、 盐 淮 宿迁 、 泰安 、 宁 、 济 枣庄 、 临沂 、 泽 、 菏 日照 、 芜 、 埠 、 阳 、 北 、 州 、 莱 蚌 阜 淮 宿 毫
州、 开封 、 商丘 、 口) 周 组成 , 面积 1 . 1万 k , 总 78 m 人 口 1 2 亿口 。该 地 区区位 优越 , .3 ] 在全 国经 济格 局 中 具 有承东 启西 、 连南 接北 的突 出战 略地位 , 是我 国经 济 发展南 北 联 结 东 靠 西 移 的接 力 站[ 。但 至 2 0 2 ] 06
pe a t l n s g ou d f rfv i e r ily o r c pia ,a d i r pe o i e tm spa ta l rwho l ly.Be i e ,w epr po e s me c unt r sd s o s o o e—
De . 20 C 08
20 0 8年 1 2月
文 章 编号 :6 26 8 ( 08 0 —0 50 l7 —6 5 2 0 ) 40 8 —4
淮 海 经 济 区 区域 经 济 发 展 差 异 研 究

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现状与统筹区域发展的对策研究

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现状与统筹区域发展的对策研究
e o o c c o d n t d d v l p n fdfe e tr g o s i a h ie o o c Z n . c n mi o r i ae e eo me to i r n e i n n Hu i a c n mi o e Ke r s y wo d :Hu i a c n mi o e; O r i ae e e o me to i e n e i n ;i td f co ; o n eme s r s a h ie o o c Z n C O dn td d v l p n fd f r tr g o s l e a tr c u tr a u fe mi e
上 逐渐 优化 。2 0 0 8年 , 淮海 经济 区的济 宁市 、 徐州 市 、 封市和 开 淮 北 市 产 业 结 构 分 别 为 1 .:583 . 、055 .: .、23 21 .: 1 1 .:293 6 2 .: 5 2 6 4 .: . 995 .: .。但是 与 四省发达 地 区相 比, 533 4和 .:993 2 2 0 还是 有
c o d n td e eo me t f dfe e t e i n . e , t i a e p t f r a d o o n e me s r s n s g e t n w ih o l p o t o r i ae d v lp n o i r n r g o s t n h s h p p r u o w r t c u tr a u e a d u g si s h c c ud r moe o
1淮海 经济 区概况 淮海 经济 区位 于苏鲁豫 皖 四省 接壤地 区 , 由苏 鲁豫 皖 四省 1 4个地 、 组成 。后来 发展 到四省 的 2 地级 市 , 市 O个 包括 江苏省 的 连云港 、 州 、 安 、 徐 淮 盐城 、 宿迁 ; 山东 省的济 宁 、 临沂 、 枣庄 、 日照 、 安 、 芜 、 泽 ; 徽省 的淮北 、 州 、 阳 、 埠 、 泰 莱 菏 安 宿 阜 蚌 毫

淮北市产业状况简介

淮北市产业状况简介

淮北市产业状况简介一、发展现状:淮北市是全国重要的资源型城市,也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工业城市,1960年建市,因煤而建,伴煤发展;现辖相山区、杜集区、烈山区和濉溪县,拥有7个省级开发区,总面积2741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人;工业化率%,城镇化率%;区位交通便利;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是安徽省北大门,中原经济区重要成员,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距徐州观音机场50公里,距连云港港260公里,是安徽省距出海口最近的城市;6条国道、省道以及连霍、京福、泗许、济祁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环城四方;符夹、青芦、青阜铁路东接京沪、北连陇海、西通京九;郑徐高铁淮北连接线项目2017年上半年建成后,小时通达合肥、南京、济南、郑州,3小时可达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历史人文荟萃;4000年前“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在此建城,此后历代王朝在此设郡置县;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蹇叔,孔子七十二弟子颛孙子张,两汉之交的哲学家、经学家桓谭,三国时期“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刘伶,“二十四孝子”之一蔡顺,现代雕塑大师、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者刘开渠等,都生于这片热土;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作为中国大运河重要遗产点,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产业基础良好;煤炭保有储量46亿吨,是全国13大煤炭生产基地之一,年产原煤5300多万吨,电力装机容量524万千瓦,形成煤电、机械制造、纺织服装、新型建材、绿色食品等优势传统产业,陶铝新材料、新型煤化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工业总量居全省第一方阵;拥有恒源煤电、华孚色纺、雷鸣科化、口子酒业四家上市公司;淮北矿业、皖北煤电在2015中国企业500强中列第253、474位;信息咨询、法律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山水生态宜人;近20万亩石质山披上绿装,城市建成绿地率%,绿化覆盖率%,是淮河以北地区为数不多的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规划面积300平方公里主城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现有相山、四季榴园国家4A级风景区、龙脊山森林公园等特色公园;采煤塌陷区经生态修复后,在城市中心形成南湖、东湖、中湖一串50平方公里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呈现“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自然风貌;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榴园、全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南山等各具魅力的美丽乡村星罗棋布,田园风情引人入胜;社会文明和谐;20载持之以恒创建全国文明城市,127位市民获评“中国好人”,人数居全国地级城市第二位,群众安全感指数、幸福感指数保持全省领先;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无障碍建设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称号,还是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市、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市和创建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近年来,在全国资源型城市普遍困难的大背景下,淮北发展反而呈现不断向好的态势;全国资源枯竭城市开展年度绩效考评以来,淮北市连续取得良好以上等次,其中在2014年度获得优秀,转型整体水平在全国69个资源枯竭城市中排名靠前,得到了各级的充分肯定,先后被评为国家土地复垦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湿地公园等荣誉称号;2017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亿元,增长%;财政收入较2016年的亿元保持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增长%;进出口总额亿美元,增长%;城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9292元、11506元,分别增长%、8%,物价基本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财政收入继2012年后再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亿元,增长%,创历史最好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截至目前,非煤产业“三分天下有其二”,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比2012年提高个百分点,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走创新引领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以陶铝新材料等战略新兴性新兴产业为龙头,整体构建绿金经济引擎、绿金支柱产业,实现高碳资源低碳利用、黑金城市绿金发展,着力建设政治生态、经济生态、自然生态“三位一体”的绿金样板城市,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二、产业转型:1.发展战略淮北市第八次党代会要确定未来五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战略、思路和目标,结合淮北实际,经过深入思考,提出了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奋斗目标,淮北认真贯彻落实五大新发展理念,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重要指示,这是淮北谋划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和政策机遇;中国碳谷·绿金淮北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高碳”;中国碳谷·绿金淮北之“碳”,是以煤炭中的“碳”成分为基础,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紧盯科技、时代和产业前沿,着眼碳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实现以炭升碳;以碳纤维、石墨烯、金刚石等新型碳基材料为发展方向,聚力发展高端碳科技产业;二是“低碳”;以入选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和首批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积极探索低碳绿色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实践低碳产业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相结合、技术集成与机制创新相结合、发展建设与碳排放权交易相结合的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产业体系和低碳生活方式,不断减少二氧化碳与污染物排放,形成生活、生产、生态的有机共生;建设一批低碳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以知识高密集性、经济高增值性、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为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各类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打造绿色低碳经济的新增长点;三是“绿金”;中国碳谷·绿金淮北之“绿金”,是在坚持生态优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强化“绿能生金、以绿增金”的创新思维,围绕绿色做文章,聚焦绿色谋发展,在绿水青山中创造金山银山,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从而真正成为淮北的金山银山;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的谋划,就是借鉴美国硅谷的成功经验和制度,从煤炭资源型城市实际出发,以煤炭中的“碳”成分为基础,以新技术为动力,以协调发展为目标,以碳科技产业和低碳绿色发展为方向,以开放招商和创新驱动为抓手,以新型煤化工、陶铝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及绿色食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旅游、体育休闲、健康养老、法律咨询、现代物流、绿色金融、互联网+新业态等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引燃淮北经济爆发点,推动五大发展理念在淮北落地生根,率先闯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崛起新路;这一战略是内涵丰富开放包容的广义概念;首先,这是一个全域性概念,指淮北市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走创新引领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其次,这是一个高新技术概念,也是工业立市的概念,指依靠高新技术发展新型煤化工,做大做强以量子碳素、石墨烯、碳纤维等碳基材料为代表的碳产业;同时,大力发展陶铝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制药及绿色食品、芳香制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即绿色、低碳产业;第三,这是一个创意产业概念,指以淮北三山六湖为舞台,将创意知本、金融资本与文化质本进行有机嫁接,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生、体育休闲产业;同时,大力发展其他各类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同样是绿色、低碳产业;第四,这是一个文明、智慧、绿色、环保概念,指大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建设绿色海绵城市和新型智慧城市,也包括转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节能、蓄水、节水,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排放等等;淮北已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全国低碳城市试点市、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2.总体思路为确保顺利实现转型崛起,进一步树牢绿金理念,淮北形成了转型崛起“一二三四五”的总体思路,即一大发展战略,中国碳谷绿金淮北;二是两大动力引擎,招商带动、创新驱动;三是三个绿水青山,打造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特别是政治生态这“三位一体”的绿水青山;四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推进;五是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目前,淮北转型崛起的“四梁八柱”越来越深入人心,形成广泛共识,为淮北高碳资源低碳利用、黑金城市绿金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战略支持和项目支撑;3.转型模式1)坚持招商带动与创新驱动“并行联动”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上海疏解非科技创新中心功能等带来的产业转移机遇,大力推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园引制有机结合,积极引进符合转型崛起需要的项目、资本、人才、技术、制度、机制等;加强与社会资本合作,采取PPP模式,加快建设碳科技研究院、碳谷产业新城,实现园区成片开发、产业集群发展、产城加速融合;积极展开对外合作,与德国等欧盟国家共建低碳产业示范园区;加快“调转促”,聚力“全创改”,统筹推进平台、科技、金融和制度创新,着力构建技术和产业、金融和资本、平台和企业、制度和政策等“四大创新体系”;在低碳领域强化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应用技术研发、高水平研发平台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加快“双创”基地、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园等平台建设,引进先进技术、集聚创新资源、孵化创新产业,为经济增长培育新动力、打造新引擎;2)坚持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并举”坚持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并举”;以高新技术为发展新动力,以碳科技产业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方向,在加快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和产业链改造的同时,实施一批重大新兴产业专项,推进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加速培育具有爆发式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和未来型产业;坚持走高碳资源低碳利用新路,推动煤炭产业链条不断向纵深延伸,加快发展以混合芳烃加氢、粗苯精制等为重点的新型煤化工,做大做强以量子碳素、石墨烯、碳纤维等碳基材料为代表的碳产业;聚焦陶铝新材料推广应用、市场培育和产业塑造,打造以陶铝新材料为产业链核心的中国陶铝峰;大力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制药及绿色食品、芳香制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燃淮北经济爆发点;作为一座工业城市,多年来二产占GDP比重较高,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一直是淮北市产业和城市发展的短板;随着大众消费不断兴起和“四化同步”加快推进,服务业将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要立足产业转型升级和完善城市功能,推动绿色金融、信息技术服务、研发设计、现代物流、“互联网”+新业态等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以淮北三山六湖为舞台,将创意知本、金融资本与文化质本进行有机嫁接,促进文化旅游、体育休闲、健康养老、商贸流通等生活性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3)坚持城市全面发展与突出生态建设“有机统一”抢抓安徽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和淮北入选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的重大发展机遇,用好国家和省支持淮北市采煤沉陷区治理释放出的城市发展空间,坚持城乡统筹、组团布局,推动产城一体、融合发展;通过整合优化全域空间资源和功能布局,推进主城区六大组团协同发展,加快城市南部次中心建设,着力形成“一主一次、南北联动”的城市发展架构;积极推进东部新城和高铁新区建设,打造一批特色小镇,持续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构建多点支撑的城镇发展格局;推动城市由“依山建城”向“环湖时代”跨越,突出“徽风汉韵”,让城市显山、露水、见林,不断彰显“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精美城市风貌;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与环保模范城市,建设绿色低碳城市、海绵城市和新型智慧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扎实推进相山、南山、塔山、龙脊山绿色生态经济带建设,全面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工程,构建森林绿色生态屏障,提高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固碳增汇能力;切实发挥淮水北调配水工程作用,加快建设河湖贯通工程,构建城市中心湖泊群,实施老濉河、浍河、龙岱河等河流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快修复华家湖、朔西湖等城市生态水系,提升水域有机碳储量,增加湿地碳汇;深入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4.发展规划淮北矿区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跨淮北、宿州、阜阳和亳州4市的砀山、萧县、濉溪、固镇、涡阳和蒙城等县;矿区东西长40-150公里,南北宽135公里左右,总面积12350平方公里;资料显示,淮北市境内已发现矿产56种,查明储量的矿产有16种,分别为煤、铁、铜、金、银、钴、镍等;已开发利用的矿产有煤、铁、铜、金、银、水泥用灰岩、耐火黏土、建筑石料用灰岩等,其中以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然而,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以煤为核心的城市发展基础却越发脆弱;为此,国创拟在“城市中心塌陷区变湖泊湿地”的基础上,实践和发展中央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金理念,以淮北三山六湖为舞台,以绿金淮北主体项目为载体,将世界最具潜力价值的创意知本、最有远见卓识的金融资本与淮北最具生命活力的地缘文化质本进行有机嫁接,整体构建精致淮北“绿金经济引擎”与“绿金支柱产业”,强力推进淮北由“资源消耗城市”向“绿金创意城市”的转型,力求用3到5年时间,将淮北打造成为全国着名的绿金样板城市,使“绿金淮北”成为中国绿金产业示范基地;在这里,世界前沿的碳素科技将成为发展的突破方向,基于淮北市2577平方公里全域,确立“中国碳谷·绿金淮北”280平方公里的启动区,以产城融合的开发模式,整体打造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国家创新驱动实验区,为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树立新样本;通过深入调研,国创在淮北精心策划以大科技产业示范园区,即中国碳谷为主体的城市发展新计划,推出淮北碳谷和淮北中德工业园区的项目设想;所谓“碳谷”,未来学家预言,如果说,硅谷是工业时代世界高科技革命的中心,那么,碳谷必将成为工业时代世界高科技革命的中心;站在世界材料技术制高点,项目将引进创意中国与国兴金控平台世界前沿碳科技资源,培育碳石墨产业链,打造淮北碳谷;同时,项目将创意中国平台德国与欧盟工业资源与淮北产业优势资源进行深度对接、融合,市政府全权委托国创集团整体策划、招商运作;“中国碳谷系列”由中国碳谷产业园区与德国专利产业园区两大园区组成:一是中国碳谷产业园区,规划占地面积30平方公里;二是德国专利产业园区,规划占地面积平方公里;中国淮北德国专利产业园区的用地面积为30平方公里,项目选址在中国淮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项目包括:①德国中小企业、专利技术项目总部商务区②专利技术研发转化基地③专利技术对接与转让合作区④欧盟产品认证中心⑤专利产品加工生产基地⑥专利银行及园区配套服务等项目总投资预计约50亿元;项目将与法兰克福市政府、德国专利局合作,第一批落地60-70个德国专利技术项目,每个落地的专利技术项目按照年产值10亿元计算,将为淮北每年带来近500亿的产值;首个引进的德国专利技术产品钾德金项目计划年生产规模为100万吨,年产值约50亿元;紧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策,项目将中国广阔的投资创业机会、产品市场与德国广泛的中小企业实用专利技术相融合,创建中国首家全新的“德国专利技术”超级孵化器,搭建全新的中德合作平台;在中国碳谷项目与德方合作方面,项目将涉及四方面内容:第一,将德国先进实用的专利技术引入中国,实现德国技术市场化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双赢;以“中国淮北德国专利产业园区”为平台,创造优异软硬投资环境,吸引德国中小企业、专利技术项目到园区落户设立总部,为进入园区的德国中小企业、专利技术项目提供在中国布局发展、技术转化、投资合作、生产营销,从而实现市场最大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机会;第二,以德国为窗口,辐射欧盟,连接世界,把世界最好的专利技术在淮北落地,激活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为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专利技术资源保障;第三,创建中国首家全新的德国及欧盟专利技术超级孵化器,通过举办“中德专利技术论坛”“中德及欧盟专利技术投资合作博览会”等权威活动以及常年性的平台保障,为德国及欧盟中小企业、专利技术产品提供技术转化、投融资合作、生产营销、法律法规等全方位的专利技术咨询、对接服务;第四,以“中国淮北德国专利产业园区”为契机,联合德国以及欧盟主要国家,发起创建全球性的“专利银行”,发展专利技术产业金融生态产业链,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最强有力的引擎保障;在落地形式上,项目也进行了四类规划:首先,德国、欧盟中小企业、专利项目直接在园区落户、设立总部,在淮北及全国布局投资建厂等;其次,德国、欧盟中小企业、专利项目与中国企业合作,成立中外合资企业后在园区落户、设立总部,然后在淮北园区及全国布局投资建厂等;第三,由中国企业、投资者并购引进德国及欧盟技术,然后在淮北园区落户及全国布局投资建厂等;第四,专利技术在园区专利交易平台、专利银行落户,条件成熟时在淮北园区及全国布局投资建厂等;在项目开发上,与国创合作的国兴金控股份已经成功承接过类似项目,并掌握了相关技术,开展了科技园区开发建设、投资“中国制造2025”等项目;例如,在园区开发上设立了廊坊市国创园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廊坊市国创园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为国经控股全资子公司,与北京科技园建设集团简称“北科建”,北京市国资公司直属企业集团,中关村核心商务区、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等品牌园区的开发商合作,承担廊坊广阳经济开发区省级开发区,现规划28平方公里、远期规划40平方公里的一、二级开发以及城市运营管理服务;在工业园打造上,国兴金控股份投资建设了“工大创谷智能制造产业中心”项目,拟投资人民币18亿元,建设“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合作试验基地”;这些经典成功案例为项目的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附件1:淮北市“十三五”传统产业重大项目煤炭:新建信湖矿、赵集矿、张楼单集矿等,改扩建杨柳煤矿、袁店一矿、袁店二矿、许疃矿、恒源煤矿、任楼煤矿、卧龙湖煤矿等;十三五以改造为主电力:平山电厂二期、国安电力二期、大唐虎山电厂二期、大唐热电联产、临涣中利电厂三期等项目;装备制造:濉溪汽车关键零部件高新技术特色产业集群、濉溪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冠鑫汽车ABS生产、成源汽车部件生产、汽车轮毂生产、汽车动力电池研发与生产、安徽宸宇汽车部件制造、中加汽车配件及五金产业城、杜集区煤矿机电装备制造、不锈钢带生产、年产200万件汽车用铝合金精密铸件等项目;纺织服装:华孚色纺二期、启鑫10万吨紧密纺二期、年产1000万套羊毛衫生产线、苏杭服饰、联利发纺织服饰、蓝天纺织等项目;新型建材: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千亩建材园、海螺合作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淮海实业集团大型预制构件、濉溪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复合材料生产线建设、微晶石装饰材料等项目;附件2:淮北市“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20万吨混合芳烃加氢、煤焦油加氢、环己酮仿生催化氧化联产己二酸与己内酯、5万吨针状焦、焦炉气综合利用甲醇、甲醇制汽油、甲醇制烯烃、乙二醇、10万吨/年碳酸二甲酯、25万吨/年聚丙烯、丙烯深加工、年产10万吨费拖合成高级蜡、年产8万吨费蒽油深加工等项目;铝基新材料:年产20万吨铜铝复合线、年产15万吨高精铝板带箔、年产5万吨亲水铝箔、年产1000万平方米CPI基板、年产2万吨电子铝箔、年产19万吨超大规格特种铝合金板带材、年产36万平方米幕墙板、万吨彩涂铝卷、年产5万吨半钢性食品级铝箔、年产32万吨高档热镀铝锌硅钢板及彩涂生产线、年产200万只镁铝车轮、年产5万吨铝容器加工生产线、年产10万吨轨道交通用大型铝型材、年产10万吨节能环保铝合金型材、年产10万吨新能源高端铝型材等项目;。

安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原因及解决对策研究

安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原因及解决对策研究

安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原因及解决对策研究作者:黄雪婷来源:《山西农经》 2018年第2期摘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由于地理位置、历史人文、资源禀赋、开发程度、产业基础、科技水平等因素,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形成了皖北、皖西、皖江经济区、皖南四大差异极大的经济发展板块。

笔者认为持续提升各级政府宏观调控的实效性、制定符合各区域资源禀赋的产业规划、不断完善安徽省的区域发展保障制度是解决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安徽;区域经济;不平衡;现状与原因;解决对策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2-0040-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129.9 文献标志码:A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19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目标主要是要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

安徽作为我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层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价值,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安徽省形成了皖北(淮北、宿州、亳州、阜阳、蚌埠、淮南)、皖西(六安)、皖江经济区(合肥、安庆、芜湖、马鞍山、滁州)、皖南(池州、宣城、黄山)四大发展差异极大的板块。

本文以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为研究对象,概述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分析形成这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最终结合安徽省的省情、企情及民情,提出对策建议,促使安徽经济在“十三五”期间有更好更快的发展。

1 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分析1.1 安徽省区域经济总量不平衡在经济总量方面,安徽省区域经济总量不平衡现象比较明显,以2016年各市的GDP数据来分析,皖北地区(淮北、宿州、亳州、阜阳、蚌埠、淮南)没有一个市GDP总额超过1 500亿,最低的淮北、淮南GDP总额不到1 000亿,皖北地区6市的GDP总额仅仅与合肥的GDP总额相当;皖西(六安)为1 108.1亿,刚刚超过1 000亿大关;皖江经济区(合肥、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滁州)除铜陵GDP在960亿外,其他均在1 400亿以上;皖南(池州、宣城、黄山)地区三地的GDP总合还不及芜湖一市,由此可见安徽省地区经济差异之大。

沛县经济发展的现状及优化策略分析

沛县经济发展的现状及优化策略分析

沛县经济发展的现状及优化策略分析沛县是江苏省徐州市下辖的一个县,地处淮海经济区东部。

随着近年来徐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沛县经济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发展水平与徐州市的其他区县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沛县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进行优化策略,促进沛县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总体情况根据徐州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沛县地区生产总值为256.05亿元,同比增长7.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48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147.03亿元,增长5.5%;第三产业增加值76.54亿元,增长13.3%。

可以看出,沛县的经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支撑,而第一产业占比较小。

2、产业结构沛县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以制造业为主,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高。

制造业中,机械装备、建材、食品等行业较为发达,但是缺乏垂直整合和创新能力;服务业中,物流、餐饮、金融等领域有较大发展空间,但在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吸引等方面仍有不足。

3、困难与挑战沛县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人才流失严重、环境污染严重等。

另外,沛县所处的淮海经济区内部竞争激烈,沛县经济发展也需要与周边城市进行竞争和合作。

二、优化策略分析1、加强产业升级首先,沛县需要加强产业升级,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应该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信息技术等产业。

同时,应该鼓励服务业创新发展,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服务业的融合。

2、优化营商环境其次,沛县需要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区域吸引力和竞争力,加强人才和资本的引进。

应当加大政策和资源优惠力度,促进企业成长。

政府也应该加强服务意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更好、更便捷、更高效的政策和服务。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沛县属于淮海经济区首批生态环境治理示范县,因此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2023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

2023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

2023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摘要:一、背景介绍二、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1.加强顶层设计2.优化产业布局3.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4.推动绿色协同发展5.提升公共服务水平6.加强区域协同创新7.深化体制机制改革8.保障措施正文:淮海经济区作为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经济板块,一直以来都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2023 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将继续深入开展,以下为工作要点:一、背景介绍淮海经济区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包括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总面积约30 万平方公里。

淮海经济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淮海经济区各城市在推动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二、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1.加强顶层设计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协同发展目标、战略、路径和措施。

制定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规划,明确各城市功能定位,强化协同发展机制,推动政策和制度的有效衔接。

2.优化产业布局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产业链协同,促进产业升级。

推动各城市间的产业互补和协同发展,避免恶性竞争,提高产业链的完整性和竞争力。

3.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区域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协同水平。

推动区域内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提高能源保障能力,加快信息化建设。

4.推动绿色协同发展推动绿色协同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动清洁能源的利用,共同应对环境污染问题。

5.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协同发展。

推动各城市间的资源共享,提高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

6.加强区域协同创新加强区域协同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7.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区域发展环境。

推动各城市间的政策协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市场一体化水平。

2023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

2023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

2023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摘要:一、背景介绍二、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三、2023 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主要任务四、具体措施及推进方案五、预期成果及展望正文:一、背景介绍淮海经济区作为我国最早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之一,自1986 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023 年是我国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背景下,制定并落实2023 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对于提高区域发展协同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淮海经济区位于我国东部,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

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竞争力;有利于加强区际交流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有利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2023 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主要任务(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2)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和转移。

(3)深化区域合作,推动政策和制度创新。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绿色发展水平。

(5)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

四、具体措施及推进方案(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推进交通、能源、信息等领域项目建设。

(2)制定产业转移和升级政策,引导和支持企业优化布局。

(3)深化区内各城市间合作,推动政策共享、制度创新。

(4)建立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

(5)加强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合作,实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五、预期成果及展望通过2023 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的实施,预期将实现区域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布局优化、政策制度创新、生态环境改善、民生水平提高等多方面成果。

2023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

2023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

2023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原创版】目录1.2023 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背景和意义2.淮海经济区的概念和范围3.2023 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4.对 2023 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展望正文2023 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2023 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年。

在这一年里,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被提上了日程。

那么,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是什么?它有哪些重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未来,它又将如何发展?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

一、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背景和意义淮海经济区,是我国最早提出的经济区之一,由江苏、山东、河南、安徽等四省交界地带组成。

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2023 年,国家首次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列入年度重点工作安排,这意味着淮海经济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淮海经济区的概念和范围淮海经济区,是指以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等城市为中心,包括江苏、山东、河南、安徽等四省交界地带的经济区域。

这个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之一。

三、2023 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2023 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区域内的经济协作和一体化发展。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内的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水平。

2.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提高产业链的竞争力。

3.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提高区域内的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绿色发展。

四、对 2023 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展望2023 年,是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开局之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海经济区发展的现状及不足
一、淮海经济区的概念
淮海经济区成立于1986年,由于此地区文化习俗语言相似,并且这一地区多为大平原,交通优势突出,为了融合本地区经济,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国家设立了淮海经济区。

淮海经济区承南启北,北接山东、南连江淮、东濒黄海、西临中原地区,是中国自古以来重要的经济重心和兵家必争之地。

淮海经济区总面积17.8万平方公里,2010年总人口1.19亿人,约占全国面积的1.8%和总人口的9.3%,拥有巨大的人口优势和市场优势。

2010年5月7日,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市长会议在徐州市召开,标志着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正式启
由上表可以看出,淮海经济区的规模之大。

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为江苏省徐州市,简称徐,古称"彭城",是江苏省第二大城市,淮海经济区第一大城市。

徐州的定位是建设以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能源工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中心,成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由四个省相邻的各个城市组成了庞大的淮海经济区。

二、淮海经济区的现状
1、产业结构不完善
淮海经济区地处平原,有广阔的耕地,农业占整个淮海经济区比重很大,其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薄弱。

主要以密集型产业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重工业发展较弱,没有较大型企业,地方财政比较困难,经常需要国家财政补贴。

交通较为落后,基础设施的投资投入较少,影响力地方企业的竞争力。

2、人口流失严重
由于淮海经济区各市都位于各省的贫困地带,地区人口主要都流入到各省经济发达地区,使本地区人口为净流出。

发达地区吸引了本地区的人才,使本地区的人才外流严重,严重降低了本地区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本地区人口不断外流,阻碍了本地区城镇化的建设和农村地区的发展,造成本地区长期落后的状况。

3、地域位置尴尬
淮海经济区由江苏北部、山东南部、河南南部与安徽北部地区组成,这些区域都是各省的经济谷地,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谓是弱弱联手,而且其产业结构相似,造成恶性竞争。

淮海经济区南部是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北部是环渤海经济区,而处于中间的淮海经济区的地理位置就过于尴尬,是中国南方经济与北方经
济的过渡地带,对资本的吸引力较差,严重影响了本地区的发展。

三、突破现状的措施
1、合理规划区域经济辐射范围,确立区域经济互惠合作
建立各淮海经济区城市联盟,以促进该地区的淮海经济区产业整合。

建立以徐州为主以济宁为辅的淮海经济区核心,使徐州、济宁解决两条平行路线到机场。

在发展旅游、贸易和物流的基础上,内部沟通,加强和改进信息交流文化和交通优势的发展。

建设资源、区域一体化的优化配置要素为契机,削弱交通网络的行政区划的限制,采取的一种新型区域协调有效发展的模式。

2、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淮海地区人口稠密,拥有巨大的市场,并且本地区历史悠久,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和非物质遗产,如徐州的楚汉文化,山东的孔儒文化,河南的中原文化以及安徽北部的农业文化,这些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种类丰富,相距较近,联系较为密切,如果能形成一条旅游线路,串联起来,打造便捷的旅游,而不是像现在相互独立,相信在服务业地位逐步凸显的今天,淮海将有更好的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明确各市分工
淮海地区企业主要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企业较小,抗风险能力差,竞争力差,并且各市产业相同,的激烈竞争。

在这方面,各市应该加强协调工作,集群发展以实现合理的分布特征。

通过对淮海区域经济的兼容性的利益分配,大力提高区域内经济的整体效率,并鼓励流通和经济因素自由的实现,形成各市相互合作,完善产业链条,将产业做大做强,形成淮海经济区发展的新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