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疫苗研究进展
非洲猪瘟疫苗与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孙丰兰,王汝都,王斌.非洲猪瘟疫苗与诊断技术研究进展[J ].中南农业科技,2024,45(4):218-221.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 )是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病原为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 )。
ASFV 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中国于2018年7月在辽宁省沈阳市首次暴发ASF 疫情,给当地养猪业造成了灾难性的打击,ASFV 成为当前危害中国养猪产业健康发展的头号杀手[1]。
ASFV 为有囊膜的双股DNA 病毒,病毒基因组可以编码200多种蛋白质,ASFV 对环境抵抗力强,在低温条件下可以长时间保持感染性,传播速度快,可以远距离、跳跃式传播,其传染源包括感染猪和耐过猪,软蜱、蚊蝇等节肢动物也可以传播病毒,ASFV 的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和气溶胶传播[2-4]。
ASFV 独特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性,增加了ASF 综合防控的难度。
加强ASF 疫苗及诊断技术研究对ASF 的有效防控十分重要,鉴于此,本研究就ASF 疫苗与诊断技术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为提高ASF 疫苗与诊断试剂研究及ASF 综合防控提供参考。
1ASF 疫苗研究1.1灭活疫苗灭活疫苗通常是用极低浓度的甲醛等灭活剂对病原微生物进行灭活,使病原微生物丧失毒力,不再具有感染性,同时保留免疫原性,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一类传统疫苗,在畜禽疫苗中得到广泛应用。
ASF 灭活疫苗的研究效果不是很理想,由于ASFV 的基因组很大,病毒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有200多种,每种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尚不完全清楚,病毒存在逃避宿主免疫机制,利用ASF 灭活疫苗免疫后无法有效地抵御强毒株的攻击,不能为猪群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可能由于ASFV 在动物机体和体外培养环节产生的蛋白质差异较大,在使用灭活疫苗免疫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不足以抵抗同源毒株的二次攻击,或者是ASF 灭活疫苗作为免疫原,不能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细胞免疫。
非洲猪瘟病毒的疫苗研究

非洲猪瘟病毒的疫苗研究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是一种极具破坏性和传染性的病毒,它可以在猪中引起高热、内脏器官出血等严重疾病,致死率极高,严重威胁着全球猪肉产业的发展。
针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研发一种有效的猪瘟病毒疫苗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热点。
目前,尽管全球各国科学家们通过不断尝试和创新,已经在ASFV疫苗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然而,其针对不同血清型病毒的广谱疫苗、高效、长效、安全的疫苗仍然不存在。
下面,我们将全面分析现今ASFV疫苗研究的现状、发展和前景。
一、ASFV疫苗现有研究方向1. 传统活体弱毒疫苗(LAV)法:传统活体弱毒疫苗是通过将猪瘟病毒进行人为变异,把病毒毒力降低、致病力减弱,同时保留其免疫原性,用来刺激猪体产生免疫反应,以达到对猪瘟病毒的免疫保护。
但是,由于该方法存在病毒不稳定、制备困难、安全性难以保证等问题,且该方法容易导致疫苗株回复为高毒性株,因此并不能成为一种理想的ASFV疫苗。
2. 亚单位疫苗法:亚单位疫苗是将疫苗制备过程中所需的免疫原蛋白与抗原提取,并通过分离、纯化、配制等技术手段制成,再注射于猪体内,刺激机体產生免疫反应。
该方法的亚单位疫苗具有免疫原性好、毒力低、生产容易等优点,但是因临床疫苗安全性难以保证,即保护时间和强度也无法保证,同时,针对不同血清型病毒的亚单位疫苗也不具有广谱性,因此,该方法也难以成为理想的ASFV疫苗。
3. 基因工程疫苗法:基因工程疫苗使用重组DNA技术将ASFV基因敲除或改造,以制备更安全、有效的疫苗。
该方法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就是抗猪瘟病毒过期不候的瘟疫特异性DNA疫苗,其构建方式为将ASFV P72、P54和CD2v基因单克隆表达,以产生virus-like particles,该疫苗在猪体内有效地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迅速提高机体的免疫抗体反应水平。
但是,基因工程疫苗也存在:不同基因型疫苗工程困难,疫苗效价差等问题。
非洲猪瘟疫苗的研究进展

引言 2018年,非洲猪瘟在我国首次出现。迄今为止,全国范围
内许多地区都出现过流行。该病导致家猪高热,内脏器官严重 出血,共济失调和精神沉郁,具有极高的致死率。非洲猪瘟病 毒是引起非洲猪瘟的病原体,是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 属的唯一成员[1]。目前,世界各国研究者尝试采用各种类别的 疫苗对猪进行免疫,但仍未研制出有效的疫苗。本文将从非洲 猪瘟的病原以及各类疫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非洲猪瘟疫 苗的成功研制提供思路。 非洲猪瘟的病原
与对策[J].生物工程学报,2018,34(12):1931-1942. [2] GAUDREAULTNN,MADDENDW,WILSONW C,etal.
AfricanSwineFeverVirus:AnEmergingDNA Arbovirus [J].FrontVetSci,2020(7):215. [3] CADENASFERNáNDEZE,SáNCHEZVIZCAíNO JM,van denBornE,etal.HighDosesofInactivatedAfricanSwine FeverVirusAreSafe,butDoNotConferProtectionagainsta
减毒活疫苗可以从自然发生的低毒力 ASFV分离株获得,
104
也可以通过删除编码毒力因子的基因这种方式来减弱强毒分 离株。减毒活疫苗的使用可以引起宿主在感染过程中遇到的 所有病毒抗原的免疫应答,因此更加有效。但减毒活疫苗仅对 相同基因型的同源菌株产生保护作用,对异源病毒保护效果极 差。此外,其安全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有研究证明,这些 减毒疫苗的注射可能会造成一些不良反应,如关节炎或者出现 坏死灶 。 [4] 2.3 亚单位疫苗
目前,有研究将 ASFV抗原基因重组至活病毒载体内,以 期在猪体内产生保护作用。经大量研究发现,使用复制缺陷型 腺病毒载体、痘病毒载体以及伪狂犬病病毒都能够诱导免疫猪 产生 ASFV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免疫反应,但还需要进行动物实 验来确定是否具有保护作用[6]。 2.5 核酸疫感 染 过 程 中,细胞毒性 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对宿主的保护起 关键作用。而核酸疫苗相较于亚单位疫苗来说,可以更好地发 挥细胞反应。有研究使用编码 p54/p30融合蛋白的质粒 DNA 对猪进行疫苗接种,发现没有产生保护作用。但在编码 3种与 泛素融合的 ASFV抗原的核酸疫苗以及用含有与泛因此进一步研究 ASFV发病机理中 ASFV特异 性免疫反应的机制变得尤为重要。
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进展与挑战

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进展与挑战一、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进展(一)传统疫苗的探索在疫苗研发的早期阶段,科学家们首先尝试了传统的疫苗类型,如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
灭活疫苗是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将病毒灭活,使其失去感染能力,但保留免疫原性。
然而,非洲猪瘟病毒的结构复杂,灭活过程往往会破坏其关键的抗原位点,导致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不佳。
减毒活疫苗则是通过对病毒进行减毒处理,使其毒力降低但仍能激发免疫反应。
但非洲猪瘟病毒的减毒过程难以控制,存在毒力返强的风险,因此这两种传统疫苗的研发均未取得理想的成果。
(二)基因工程疫苗的突破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工程疫苗逐渐成为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新方向。
其中,重组亚单位疫苗和病毒载体疫苗是研究的热点。
重组亚单位疫苗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非洲猪瘟病毒的关键抗原蛋白在体外大量表达,然后制成疫苗。
这种疫苗具有成分明确、安全性高的优点。
目前,已经有多个研究团队成功表达了非洲猪瘟病毒的主要抗原蛋白,如 p72、p54 等,并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一定的免疫保护效果。
病毒载体疫苗则是利用其他病毒作为载体,将非洲猪瘟病毒的抗原基因插入其中,构建重组病毒疫苗。
常用的载体病毒有腺病毒、痘病毒等。
这种疫苗能够同时激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
例如,有研究将非洲猪瘟病毒的抗原基因插入腺病毒载体中,免疫猪后能够产生一定程度的抗体反应和细胞免疫应答。
(三)核酸疫苗的潜力核酸疫苗包括 DNA 疫苗和 RNA 疫苗,是一种新型的疫苗技术。
DNA 疫苗是将编码抗原蛋白的基因直接导入动物体内,使其在细胞内表达抗原蛋白,从而激发免疫反应。
RNA 疫苗则是将编码抗原蛋白的mRNA 直接注射到动物体内,诱导免疫应答。
核酸疫苗具有制备简单、易于改造等优点,在非洲猪瘟疫苗研发中也展现出了一定的潜力。
有研究表明,非洲猪瘟病毒的 DNA 疫苗和 RNA 疫苗在小鼠和猪的模型中能够诱导产生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免疫反应。
非洲猪瘟候选疫苗

非洲猪瘟候选疫苗非洲猪瘟候选疫苗——一种关键的防控工具引言:非洲猪瘟(ASF)是一种病毒性动物疾病,影响猪只,并对整个猪肉产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这种疾病常常引发出高度致死性的症状,包括高烧、呕吐、腹泻、皮肤溃疡等。
非洲猪瘟病情极其严重,因为对于此病目前还没有可行的治疗方法,我们只能依靠预防与控制。
在此背景下,研发出一种有效的非洲猪瘟候选疫苗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关于非洲猪瘟候选疫苗的目前研究进展以及其在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方面的潜力。
一、非洲猪瘟病情现状非洲猪瘟疫情目前全球范围内持续蔓延,寄生于病毒性变异株,给猪肉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非洲猪瘟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或污染物传播到猪群中。
此病对猪只的免疫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导致感染猪只死亡率高达100%。
二、非洲猪瘟候选疫苗的研究进展为了控制和预防非洲猪瘟,研究人员正在努力研发一种安全有效的候选疫苗。
这些候选疫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向:1. 传统疫苗研究传统疫苗研究主要集中于利用弱毒株或灭活病毒株开发疫苗。
这些疫苗较为安全,但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无法提供持久免疫力,且容易受到病毒变异的影响。
因此,研究人员正在寻找更具效力的疫苗。
2. 基因工程疫苗研究基因工程疫苗是通过将病毒的基因组与表达有免疫原性的基因组结合,从而激发免疫系统产生对ASF病毒的抗体。
这种疫苗的优势在于具有较强的持久性和广谱性,但目前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
3. 基于逆转录病毒的疫苗研究逆转录病毒疫苗是近年来研究的新兴领域。
逆转录病毒是一类以RNA为基因组的病毒,可通过将RNA转录成DNA并插入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
这类疫苗可以刺激宿主细胞产生ASF病毒的抗体,从而产生免疫效应。
逆转录病毒疫苗的研究仍处于早期阶段,但已显示出很大潜力。
三、非洲猪瘟候选疫苗的潜力和挑战候选疫苗的研究对于非洲猪瘟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开发和使用疫苗可以显著降低非洲猪瘟的传播风险并减少经济损失。
非洲猪瘟疫苗创制成功

非洲猪瘟疫苗创制成功近年来,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成为全球畜牧业界的一大难题。
这种高传染性疾病对猪群的影响严重,不仅造成大量猪只死亡,还对相关产业链带来巨大冲击。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背景下,科学家们终于在研究努力下,成功创制出了非洲猪瘟疫苗,这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和潜力的突破。
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灵长类动物疾病,最早在非洲被发现并命名。
然而,随着国际农业贸易的不断发展,疫情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非洲猪瘟很快通过猪肉和猪产品的国际贸易传播至亚洲、欧洲和其他地区。
与其他疫病相比,非洲猪瘟的特点在于它对猪的免疫力,几乎所有感染的猪只都最终死亡。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各国科学家和农业专家一直致力于寻找一种有效的非洲猪瘟疫苗。
然而,由于非洲猪瘟病毒的复杂性和高度变异性,研究进展一直相对缓慢。
直到最近,经过多年的努力,一支研究团队终于成功创制出了非洲猪瘟疫苗。
这款疫苗是由目前最先进的DNA重组技术制造而成。
疫苗中含有非洲猪瘟病毒的特异性基因,这些基因被注入到无害的载体中,然后通过注射的方式引进到猪体内。
这种疫苗的特点是既安全又有效,能够迅速引发猪体的免疫反应,激活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提高抵抗非洲猪瘟病毒的能力。
这种创制成功的非洲猪瘟疫苗,给全球畜牧业带来了巨大的希望和机遇。
首先,疫苗的问世将有助于减少非洲猪瘟疫情的传播和影响,有助于稳定猪群的数量和质量。
其次,疫苗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全球猪肉产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减少猪肉供应的波动性和市场不确定性。
此外,疫苗的研制也为其他畜禽疫苗的创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然而,非洲猪瘟疫苗的创制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疫苗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投入。
目前,疫苗的生产方法和成本仍然相对高昂,限制了其规模化应用的可能性。
此外,疫苗的疗效和安全性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以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效能。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科学家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
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进展与挑战

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进展与挑战哎呀,说起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这可真是个让人又期待又头疼的事儿。
就拿我家隔壁的养猪场来说吧,那老板老张之前可是整天笑呵呵的,他家的猪养得那叫一个肥壮。
可非洲猪瘟一来,整个猪场都遭了殃。
看着那些原本活蹦乱跳的猪一只只倒下,老张那脸上的愁容,真是让人心疼。
咱们先来说说这研发的进展。
科学家们那可是一直在努力,没日没夜地研究。
他们从非洲猪瘟病毒的结构入手,一点点地去破解它的秘密。
经过不断地尝试和实验,已经在一些关键的技术环节上取得了突破。
比如说,对病毒的基因序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就像是找到了敌人的密码本,能更好地制定应对策略。
而且啊,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些能够激发猪自身免疫力的物质。
这就好比给猪穿上了一层看不见的“铠甲”,让它们有了抵抗病毒的能力。
在实验室里,经过处理的小猪在接触到少量病毒时,竟然能够顽强地挺过去,没有发病,这可真是个让人兴奋的好消息。
但是呢,这研发的道路可不是一帆风顺的,挑战那也是一个接一个。
非洲猪瘟病毒这家伙太狡猾了,它变异的速度那叫一个快。
这边研究人员刚找到一种对付它的办法,它就变个样,让人又得重新琢磨新的策略。
还有啊,疫苗的安全性也是个大问题。
毕竟这是要给千千万万的猪用的,要是有一点儿副作用,那可不得了。
所以在临床试验的时候,就得特别小心,要确保疫苗不仅能防病,还不能对猪的健康造成其他不良影响。
这就好比给人吃药,得保证药能治病,还不能有其他的坏处。
另外,成本也是个让人头疼的事儿。
研发疫苗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而且生产疫苗也得花不少钱。
要是疫苗太贵了,养殖户们用不起,那这研发不就白费劲了嘛。
就像老张的养猪场,虽然他盼着能有有效的疫苗赶紧出来,可也担心这疫苗的价格会不会太高,自己能不能承受得起。
他每天都盼着能听到好消息,能让他的养猪场重新恢复往日的热闹。
总的来说,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虽然有了进展,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少。
不过咱相信,只要科学家们继续努力,总有一天能攻克这个难题,让老张这样的养殖户不再担惊受怕,让咱们的猪肉市场稳稳当当的。
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最新进展与挑战

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最新进展与挑战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最新进展与挑战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猪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破坏力。
近年来,ASF在全球范围内爆发,并对猪肉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开发有效的疫苗成为解决ASF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最新进展与挑战。
一、疫苗研发的最新进展1. 疫苗类型目前,针对ASF的疫苗研发主要集中在两种类型: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
活疫苗是指使用活的ASF病毒,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和改造后用于免疫。
亚单位疫苗则是利用ASF病毒的部分成分,如蛋白质等,来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反应。
这两种类型的疫苗在研发过程中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
2. 基因组学研究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了解ASF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关系。
这为疫苗研发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
利用这些信息,科学家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设计疫苗,并加快疫苗研发的进程。
3. 创新免疫策略除了传统的疫苗研发方法,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创新的免疫策略。
例如,利用DNA疫苗、载体疫苗等方法来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
这些策略在实验室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和改进。
二、疫苗研发面临的挑战1. ASF病毒的复杂性ASF病毒具有复杂的基因组结构和多样的毒株。
不同的毒株间存在差异性,这使得疫苗研发变得困难。
研发一款能够覆盖所有毒株的疫苗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 安全性与有效性之间的平衡疫苗研发中需要平衡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如果疫苗在安全性上达到要求,但在免疫效果上不佳,那么疫苗的应用效果将大打折扣。
而追求疫苗的强免疫效果可能增加其安全性风险。
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疫苗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3. 疫苗的社会接受度疫苗对于ASF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但在一些地区,人们对疫苗抱有质疑和抵触情绪,导致疫苗的推广和应用受到限制。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公众对疫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疫苗的认识和接受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Sanchez-Vizcaino JM.Survival of several porcine viruses in Pifferent Spanish Pry-cureP meat products,J].Food Chem.1997;54:555—9.[9]Penrith ML,Vosloo W.Review of African swine fevee:transmission spread and control,J].J S Afriv Vet Assoc.2009;80:58-62.[10-EFSA.Scientific review on African swine fever[EB/ OL].2010.http://www.efsa.europa.eu/sites/default/ files/scientific_output/Wiles/main_documents/1556.pdi.Accessed21Mar2016.[11]Wilkinson PJ.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M-.In:Pen-saert MB,editor.Virus infections of porcines.New York: Elsevier Sciencc;1989.p.17-35.[12-Guinat C,Reiz A,Netherton CL,Goatlev L,Pfeiffer DU,Dixon L.Dynamics of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shedding and excretion in domestic pies infected by intramuscular inoculation and contact transmission[J-.Vet Res.2014;45:93.[13]EFSA.Ewluation of possible mitigation measures I o prevent introduction and spread of African swine fevee through wile boai EB/OL].2014.http://www.efsa.europa.eu/ sites/default/Wiles/scient-Vic_output/files/main_docu-ments/3616.pdf.Accessed23Mar2015.[14]Ribeiro R,0X0J,Madeiro S,Hutchings GH,Boinas F.Experimentae infection of Ornithodoros erraticus sensu stheto with too Portuguese African swine fevee strains.Study of factors involved in the dynamics of infection in ticks[J].PLoS ONE.2015;14:20.dot:10.1371/foua nal.pone.0137718.[15]EFSA.Scientific opinion on the role of tick vectors in theepidemiology of,0x682-0^0haemorrhaaic fevee and African swine fever in Eurasia.2010.http://www.efsa.europa.ex/s ites/d efault/file/s cientificoutput/files/m ain_ documents/1703H pde Accessed18Noe2015H[16-非洲猪瘟防控远程培训[EB/OL].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2019.1.9.非洲猪瘟疫苗研究进展张丹琳(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广西柳州545000)中图分类号:S858.282.4文献标识码:B非洲猪瘟(African swina feva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a fevar virus,ASFV)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
ASFV是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的唯一成员,是目前唯一已知的虫媒DNA病毒[1]。
ASFV基因组为线性的双链DNA分子,根据病毒株的不同其大小约为170-190kb,包含151-167个开放阅读框,可编码150 ~200种蛋白[2]。
ASF的急性临床症状为咼热、呼吸急促、全身广泛性出血,死亡率可高达100%,因此,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1921年非洲肯尼亚首次报道ASF疫情,1957年传入葡萄牙并在西班牙、法国、意大利、马耳他、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广泛传播;19世纪70年代ASF 传入西半球南美洲及中美洲地区;2007年ASF在收稿日期:2019-03-14作者简介:张丹琳(1987-),女,汉族,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动物传染病。
文章编号:1002-5235(2019)03-0118-05高加索地区和俄罗斯联邦暴发;2014年ASF蔓延至东欧多国家并持续流行;2018年8月3日我国辽宁省沈阳市某养殖场发生ASF疫情,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暴发ASF疫情叫截至2019年3月1日,我国已经确诊111起疫情,其中108起是生猪的疫情,3起是野猪的疫情。
我国是养猪大国,养猪数超过世界一半,突如其来的ASF给我国养猪业带来了空前的危机,对我国养猪业、国民经济和国计民生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由于ASFV基因组可编码的蛋白很多,且基因组变异频繁,抗ASFV感染的免疫机制也复杂,ASFV还可可避机体的免疫应应,给ASF疫苗研发工作造成很多困难,至今无有效的ASF疫苗。
但是疫苗对于ASF的防控具有重大意义,国内外科学家一直在努力,随着现代技术发展,ASF疫苗的研发取得一定的进展。
本文对ASFV免疫机制的认识,ASF灭活疫苗、弱毒疫苗、基因缺失疫苗、DNA 疫苗、亚单位疫苗、病毒活载体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ASF疫苗的研发提供参考。
1对ASFV免疫机制的认识目前,对抗ASFV感染的免疫机制尚未清楚,使得ASF有效疫苗的研发受到制约。
早期实验证明,自然感染或是人工感染ASFV的猪的血清内缺少抗ASFV的中和抗体。
最近一些实验表明,p30、p54和p72这些具有高度抗原性的蛋白具有中和病毒的作用,p30对病毒的内化有抑制作用,p54和p72对病毒的吸附有抑制作用⑷,但是p30、p54和p72诱导的抗体没有保护性[5]o有研究表明,ASFV强毒株感染机体可以上避免疫系统的清除,而弱毒株会激发免疫和炎症反应的细胞信号通路, ASFV感染机体后后避免疫的能力可能与其毒力强弱有关[6]o ASFV中许多基因参与形成了多种免疫逃避机制。
MGF505/530和MGF360蛋白可以抑制干扰素的产生,也抑制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7],DP71L蛋白可以抑制细胞凋亡[8],A179L蛋白可以抑制细胞自噬⑼,CD2e蛋白和细胞AP_1蛋白相互作用参与ASFV细胞内转运,CD2e还抑制淋巴细胞产生[10]0这些免疫逃避机制所发挥的作用,使ASFV具有有避机体免疫系统清除的能力。
从感染ASFV后康复的猪中分离的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破坏病毒感染的巨噬细胞,表明细胞介导的免疫在免疫过程中起主要作用[11]o当ASFV 弱毒株用于免疫接种,细胞免疫反应(特别是CD8 +T细胞)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保护机制。
CD8+ T细胞的消耗可阻止之前接种过弱毒ASFV 0URT88/3株的受试动物受到保护[12'13]o DNA疫苗在没有ASFV特异性抗体的情况下可以提供部分免疫保护,这与CD8+T细胞免疫应应有关冋o 用DNA质粒和编码ASFV融合蛋白的杆状病毒载体进行疫苗接种,间接表明了细胞免疫参与了ASFV的攻毒保护。
这些疫苗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并对ASFV的攻毒提供部分免疫保设1i-。
CD8+T细胞体外增殖反应与抗ASFV 感染有关[17]o p30、p72可以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但是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尚不清楚[18]o 由于体内T细胞的异质性,使得具有保护作用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表位的鉴定非常困难。
有研究表明,自然杀伤细胞(NK)在抗ASFV感染中也具有重要作用[19]o因此认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相关机制在抗ASFV感染过程中都发挥重要作用。
2ASF疫苗研究进展2.1灭活疫苗通过病毒灭活制成的灭活疫苗是传统、经典的病毒疫苗。
至今,采用多种传统灭活工艺所制备的ASF灭活疫苗并不十分满意,包括ASFV接种的肺泡巨噬细胞悬液制备的疫苗和感染猪的脾组织后匀浆并添加弗氏完全佐剂制备的疫苗,因为猪接种ASF灭活疫苗后机体虽产生特异性抗体,但是无法抵御病毒攻击,起不到有效的免疫保护作用[20]-灭活疫苗具有难以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良好的细胞免疫的缺点,随着对ASF的深入研究,科学家希望利用新型佐剂或免疫增强剂提高机体细胞免疫水平,以此增强灭活疫苗的效果[21]o Biome等利用新型佐剂Polygen™或Emulsigen(®)-D制备ASF灭活疫苗,猪免疫后经强毒攻击,能诱导机体产生ASFV特异性抗体,但仍出现急性临床症状,研究结果表明,添加了新型佐剂的ASF灭活疫苗仍无法提供有效保护力[22]O ASFV细胞内和细胞外病毒颗粒表面的蛋白存在的巨大差异可能使这两种病毒颗粒具有不同的免疫原性,这可能是导致ASF灭活疫苗不能达到有效免疫保护的原因之起--可见传统的ASF灭活疫苗不具有很大的研发前景。
2.2弱毒疫苗ASF弱毒疫苗是将ASFV人工致弱或自然筛选弱毒株,经培养后制备的疫苗,该苗病原仍有活力,因此免疫原性好,但是毒力易返强,存在一定危险性。
ASFV可以经过猪骨髓细胞或Vera细胞等传代致弱。
在西班牙和葡萄牙,曾以ASF传代弱毒疫苗进行试验,但是后果较为严重,猪免疫后出现了肺炎、流产甚至死亡等免疫副作用,许多猪只出现慢性感染症状[23]-Keg等以分离株ASFV-G 在Vera细胞中传代培养致弱,连续传至110代时, ASFV-G丧失毒力,但是致弱的ASFV-G毒株并不能给家猪提供相应的保护力叫因此,传代致弱的ASFV毒株缺乏安全性使得此类疫苗研发受阻。
天然致弱的0URT88/3和NH/P68毒株免疫猪只后,可以保护同时ASFV毒株的攻击,由于实验动物、免疫剂量和攻毒株不同,保护率不同,在66% -100%范围[25-27]o这些天然弱毒株免疫后可造成如肺炎、关节肿胀和病毒血症等副反应,所以生物安全隐患的存在限制了天然弱毒疫苗的应的[19,27]TTJ o2.3基因缺失疫苗ASF基因缺失疫苗是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敲除ASFV毒株的一些基因而制成的疫苗,这些基因主要是ASFV的毒力基因或与免疫疫逸相关的基因,删除后可降低毒株毒力或增强机体的免疫应应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