罴说
【王罴性俭率】原文翻译,王罴字熊罴,京兆霸城人

【王罴性俭率】原文翻译,王罴字熊罴,京兆霸城人本文导读:罴性俭率,不事边幅。
尝有台使至,罴为设食,使乃裂去薄饼缘。
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
”命左右撤去之。
使者愕然大惭。
又客与罴食瓜,客削瓜皮,侵肉稍厚,罴意嫌之。
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
客甚愧色。
性又严急,尝有吏挟私陈事者,罴不暇命捶扑,乃手自取靴履,持以击之。
每至享会,自秤量酒肉,分给将士。
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罴举动率情,不为巧诈,凡所经处,虽无当时功迹,咸去乃见思。
译文王罴字熊罴,是京兆霸城人。
王罴刚直倔强,处事公平,州郡人对他又敬又怕。
魏太和年间,被任命为殿中将军,不久升为雍州别驾,他为人清正廉洁,疾恶如仇,勤于公事。
后来因为军功被封为定阳子,任命他做荆州刺史。
梁国又派曹义宗围攻荆州,蓄水灌城,大水距城头只有几块墙板的距离。
当时内外多事,没有余暇救援,于是授给王罴铁券,说如果能保全城池,则当授他为该州刺史。
城中粮尽,王罴煮粥,与将士们均分而食。
每次出战,不曾穿盔戴甲,对天大呼道:“荆州城为孝文皇帝设置。
上天如果不保佑国家,就让贼箭射中我的头,否则,王罴必将破贼。
屡次作战,也不曾受伤。
齐神武帝派韩轨、司马子如从黄河东岸乘夜渡河,偷袭王罴,王罴没有发觉。
等到天亮,韩轨的将士已经登梯入城。
王罴还没有起床,听见门外闹哄哄的,便光着身子,露着头发,光着脚,抄起一根木棒,大呼而出,说道:“老罴当道卧,貉子怎能过!” 敌人见了,惊慌后退。
王罴追到东门,部下也有一些人赶到,合力击败敌军。
韩轨的将士只得弃城逃跑。
文帝听说后,赞许王罴豪壮。
当时关中饥荒严重,征调民间粮食,以供军用。
有隐藏者,命令互相告发,很多人遭受拷打,也有人因此逃散。
只有王罴向来计信用,辖境中无人隐藏粮食,征得的粮食也不比别的州少,而且没有怨言。
文帝认为华州是险要之地,派使者犒劳王罴,让他严加守备。
等到齐神武兵临城下,对王罴说:“为什么不及早投降?”王罴大呼道:“此城就是我王罴的家,生死在此,想死的就过来!”齐神武不敢进攻。
文言文巜罴说》翻译

罴者,野兽之雄者也。
其形似熊,而体大且壮,毛粗而密,足有五指,爪甲锋利,力能伏虎。
生于深山幽谷之中,居于岩穴之巅,人迹罕至,故能保全其性。
夫罴之性,刚毅不屈,勇猛无畏,虽遇凶猛之兽,亦不惧色,然亦不轻举妄动,故能长久于世。
罴之行,缓缓而稳,不疾不徐,似有定数。
其行必择地,必循径,必避人踪,非至饥渴,不扰人畜。
故人得见罴,皆叹其智,以为天地间至贤者。
夫罴之食,以草木为主,间或捕食小兽,然非得已。
其食草之时,必择肥美之叶,不食腐朽之草;捕食小兽,必先观其形,审其力,然后伺机而动。
故罴虽为兽类,而其行有矩,其食有度,非如野狼之暴戾,亦非如鹿兔之柔弱。
罴之居,择山之险,洞之深,虽风雨交加,雷电交作,亦无惧色。
其居之处,必打扫清洁,以避虫蛇之害。
故罴虽居山林,而其居无污,其身无病。
夫罴之寿,虽不及龙凤之遐龄,然亦非短命之兽。
其寿之长,盖因其性刚毅,其行有矩,其食有度,其居有则。
是以能久居于世,传之久远。
噫!吾观罴之德,可谓至矣。
刚毅而不暴,勇猛而不悍,智明而有度,食饮有则,居处有法,寿考而长久。
夫罴之德,岂独兽之贤者哉?亦吾人之师也。
人若能效罴之德,刚毅而不暴,勇猛而不悍,智明而有度,食饮有则,居处有法,则亦能寿考而长久矣。
故曰:罴者,兽之贤者也。
吾人宜效其德,以自勉也。
【译文】《罴说》罴,是野兽中的雄杰。
它的形状像熊,但体型庞大健壮,毛发粗密,脚有五个脚趾,爪子锋利,力量足以制服老虎。
它生活在深山幽谷之中,居住在山洞的高处,人迹罕至,因此能保全自己的本性。
罴的本性,刚毅不屈,勇猛无畏,即使遇到凶猛的野兽,也不畏惧,然而它也不轻易发动攻击,因此能在世间长久生存。
罴的行动,缓慢而稳重,不急不躁,似乎有固定的节奏。
它行走时,必定选择合适的地方,必定遵循路径,必定避开人迹。
除非饥饿或口渴,否则不会干扰人畜。
因此,人们见到罴,都赞叹它的智慧,认为它是天地间最贤能的动物。
罴的食物,主要以草木为主,偶尔会捕食小兽,但这并非它的常态。
【诗歌鉴赏】柳宗元《罴说》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柳宗元《罴说》原文及翻译赏析柳宗元《罴说》原文鹿畏?,?畏虎,虎畏罴。
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
寂寂持弓矢罂火,而即之山。
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
?闻其鹿也,趋而至。
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
?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搏挽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柳宗元《罴说》注释、罴(pí):哺乳动物,体大,肩部隆起,能爬树、游水。
掌和肉可食,皮可做褥子,胆入药。
亦称“棕熊”、“马熊”、“人熊”。
2、?(chū):一种像狐狸而形体较大的野兽。
3、被(pī)发:披散毛发。
被,同“披”。
4、绝:极。
害:伤害。
5、楚:指今湖南、湖北一带,春秋战国时期其地属楚国。
6、为:模仿。
7、寂寂:清静无声。
罂火:装在瓦罐中的灯火。
罂(yīng):一种小口大肚的罐子。
火:燃烧。
8、为:模仿。
感:召唤,引诱。
9、伺:等候。
0、趋:快步行走。
、因:于是。
为:模仿。
2、亡:逃跑。
3、而:表承接。
4、?(zuó):揪住。
搏:搏击,抓、扑。
挽:拿来。
5、善内:改善内部。
柳宗元《罴说》翻译鹿害怕?,?害怕虎,虎又害怕罴。
罴的样子为头上披着长发,好像人一样站着,非常有力气而且害处非常大。
楚国的南部有个打猎的人,能用竹笛模仿出各种野兽的叫声。
他悄悄地拿着弓、箭、装火的瓶子和火种来到山上。
模仿鹿的叫声来引诱鹿出来,等到鹿一出来,就用火种向它射去。
?听到了鹿的叫声,快速地跑过来了,猎人见到?很害怕,于是就模仿虎的叫声来吓唬它。
?被吓跑了,虎听到了同类的叫声又赶来了,猎人更加惊恐,就又吹出罴的叫声来,虎又被吓跑了。
这时,罴听到了声音就出来寻找同类,找到的却是人,罴就揪住猎人,把他撕成碎块吃掉了。
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一个不成为罴的食物的。
柳宗元《罴说》赏析《罴说》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词作品,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藩镇强大,威胁国家统一,朝廷无力讨平,只能采用“以藩制藩”的策略,利用藩镇之间的矛盾让他们互相攻伐,结果获胜的藩镇更加强大,对国家造成更大的威胁。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及答案和译文kw

中考语⽂课外⽂⾔⽂训练及答案和译⽂kw中考语⽂课外⽂⾔⽂训练⼀、选择题(8分)1.选出下列通假字解释有错的⼀项()(2分)A.学⽽时习之,不亦说乎(通"悦",愉快)困于⼼,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
)B.欲信⼤义于天下(通"伸",伸张)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通"倡",倡导)C.⼊则⽆法家拂⼠(通"弼",辅佐)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没有)D.乡为⾝死⽽不受(通"向",原来) 万钟则不辩礼义⽽受之(通"辨",辨别)2.在下列两组中选出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项,把序号填在括号内,并把正确的解释写在横线上。
①( ) (3分)A.⼴故数⾔欲亡(故意) 遂⽤猖獗(因此) 吴⼴以为然(对,正确)B.天下莫不然(这样) ⾁⾷者鄙(鄙陋、⽬光短浅) 斟酌损益(好处)C.得之⼼⽽寓之酒也(寄托) 宠辱偕忘(⼀起) 由是先主遂诣亮(去拜访)D.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影响) ⾃董卓已来(通"以") 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聪明)②( ) (3分)A.项为之僵(因) 才美不外见(通"现",显露) 此悉贞良死节之⾂(都是)B.将军⾝率益州之众(亲⾃) 春和景明(景⾊) ⼼凝形释(解脱)C.经纶事务者(筹划治理) 貙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 苟富贵,⽆相忘(如果)D.朝晖⼣阴(⽇光) 不宜妄⾃菲薄(轻视,瞧不起) 以咨诹善道(询问)⼆、阅读能⼒训练(72分)⼀、罴说唐[柳宗元](10分)⿅畏貙(貙chū:⼀种似狸⽽⼤的野兽),貙畏虎,虎畏罴。
罴之状,被发⼈(像⼈⼀样)⽴,绝(极度,独特)有⼒⽽甚害⼈焉。
楚(今湖南、湖北⼀带)之南有猎者,能吹⽵为百兽之⾳。
寂寂(清静⽆声)持⼸⽮罂(⼀种⼩⼝⼤肚的罐⼦)⽕(⽕种),⽽即之⼭。
罴说文言文翻译

罴,古兽也,状如熊,而性猛。
晋郭璞《山海经》载:“罴,其状如熊,白毛,赤足,见人则啼。
”盖言其形貌之奇,性之凶猛也。
然罴之性,亦非全然暴虐,时有可取之处。
故古有“罴说”一词,用以形容其性格之复杂。
罴说,盖言罴之言行也。
古人云:“罴说者,其言虽狂,而意实深也。
”此言罴之言语虽狂放不羁,实则意蕴丰富,含蓄深远。
故欲解其意,需细加品味。
昔有冯梦龙《警世通言》中载一故事,曰:“有猎人得罴,养于家中。
罴常与猎人子嬉戏,情同父子。
一日,猎人子不慎,坠入深谷。
罴知之,哀号不止,似欲跃入谷中相救。
猎人闻之,曰:‘罴,汝虽猛兽,然对吾子情深,宜助我救之。
’罴闻言,点头应允。
猎人遂寻得绳索,与罴一同下谷,救出猎人子。
此事传为佳话,后世遂以‘罴说’喻指深情厚谊。
”此故事中,罴之言行,实为“罴说”之写照。
罴虽为猛兽,然在关键时刻,却能展现出真挚的情感。
此情感,非同寻常,故古人称之为“罴说”。
又,《庄子·秋水》中有云:“吾闻罴说,可取乎?”庄子此问,意在探究“罴说”之真谛。
盖因庄子深知,世间万物皆有道,而“罴说”亦然。
然“罴说”之道,非同寻常,需细悟方能得之。
细观“罴说”,其道在于真情。
罴虽为猛兽,然其情感真挚,令人感动。
此真情,非虚假之辞所能及。
故“罴说”之道,在于以真情待人,以真心待事。
在今之世,人心不古,真情难觅。
然“罴说”之道,仍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当以“罴说”为鉴,回归真情,回归本心。
如此,方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总之,“罴说”一词,虽源于古人对罴之描述,然其内涵丰富,意蕴深远。
它不仅揭示了罴之性格,更启示了我们如何以真情待人,以真心待事。
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铭记“罴说”,传承真情,共创美好未来。
译文:罴,古代的一种野兽,外形像熊,性格凶猛。
晋朝的郭璞在《山海经》中记载:“罴,它的形状像熊,身上有白色的毛,红色的脚,看到人就会哭泣。
”这说的是它的外形奇特,性格凶猛。
然而罴的性格,也不是全然凶残暴虐,有时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罴说

【罴说】译文:
鹿怕豹,豹怕虎,虎怕罴(熊的一种)。
(罴)披发(“能够”或“常常”)像人一样站立,非常有力喜
欢伤害人类。
楚国的南部有个猎人,他能够用竹子(做成的乐器)吹出很多野兽的声音,悄悄地拿了弓箭和一罐火药,
上山。
吹出鹿的鸣叫声来召唤它的同类,等鹿到了,发射火箭射鹿。
豹子听见鹿(的声音),跑来了。
那人害怕了,
因此吹出老虎的声音来吓豹子。
豹子跑了而老虎来了。
(他)更加害怕,就又吹出罴的声音,老虎也逃跑了。
罴听到
声音来找它的同类,到那看是人,(将他)揪住摔倒撕开给吃了。
如今(那些)不(知道)完善内部(国内)而借用外部(国外)力量(的人们),没有不成为罴的食物的。
【江乙对楚宣王】译文
楚宣王问群臣,说:“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的吗?”群臣无人回答,江乙回答说:“老虎捕捉各种野兽来吃。
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
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不敢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跑,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5000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
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
啊。
”。
柳宗元《罴说》原文及鉴赏

柳宗元《罴说》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柳宗元《罴说》原文及鉴赏【导语】:〔唐〕柳宗元鹿畏,畏虎,虎畏罴。
小古文

1、《狐假虎威》文言文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战国策》译文: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寓意:后来人多以“狐假虎威”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带贬义。
重点字解释 (狐假虎威) 假:假借,凭借。
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它野兽。
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去欺压别人。
(虎求百兽而食之)求:寻求,寻找。
(子无敢食我也)子:你。
无:不。
(天帝使我长百兽)长(zhang):同“掌”,掌管。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然:对的,正确的。
行:前进,前往。
(故遂与之行)遂:于是。
(兽见之皆走)走:逃跑。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畏:害怕。
/2、《刺猬与橡斗》有一大虫,欲向野中觅食,见一刺猬仰卧,谓是肉脔luán,欲衔之。
忽被猬卷着鼻,惊走,不知休息,直至山中,困乏,不觉昏睡,刺猬乃放鼻而走。
大虫醒,甚欢喜,走至橡树下,低头见橡斗,乃侧身语云:“旦来遭见贤尊,愿郎君且避道!”【译文】有一只老虎,想到野地里寻找食物,看见一只仰卧的刺猬,认为是肉丸子,准备咬它。
猛的被刺猬卷住了鼻子,惊吓得狂奔,不知道休息,一直跑到山里,累了,不知不觉昏昏睡着了,刺猬便放了老虎的鼻子跑了。
老虎忽然醒来(发现刺猬没了)非常高兴,来到橡树下,低头看见橡树的树果,就侧身对它说:“刚才遇见了您的父亲,愿意为您让路!”寓意:“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老虎见了橡子还以为是刺猬的儿子,害怕至极,无知而又愚蠢的老虎可笑至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罴说
鹿畏貙,畏虎,虎畏罴。
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
寂寂持弓矢罌火,而即之山。
为鹿呜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
貙闻其鹿也,趋而至。
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
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搏挽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译文:
鹿怕貙,貙怕虎,虎又怕罴。
罴的样子,头上披着长发,好像人一样站着,非常有力并且会吃人。
湖南南部有个打猎的人,能用竹笛吹出多种野兽的声音。
有一次,他悄悄地拿着弓箭,用罐子装着火,来到山上。
首先,他模仿鹿的叫声引诱鹿出来,等到鹿一出来,就点燃火种向它射去。
貙听到了鹿叫声,很快地跑过来了,猎人见到貙,很是害怕,就吹出虎的叫声来吓唬它。
貙被吓跑了,虎听到了叫声也起来了,猎人更加惊恐,就又吹出罴的叫声来,虎又被吓跑了。
这时,罴听到了自己同类的叫声就出来寻找,找到的却是人。
罴就揪住他,又抓又扯,最后把他撕成块吃掉了。
现在那些没有真正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不被罴吃掉的。
1、用“ /”给下面的文字断句(断3处)
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罴之状,被发人立(通“披”)
B、为鹿鸣以感其类(感动)
C、伺其至,发火而射之(点燃)
D、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快步行走)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
4、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B )
3、意思:猎人更加惊恐,就又吹出罴的叫声来,虎又被吓跑
了。
4、这则寓言含义深刻,它有力地讽刺了社会上那些不学无述、缺少真本领的人。
这种人虽然能依靠欺骗手段蒙混一时,但在紧要关头,难免原形毕露,以致害了自己。
同时暗示着对腐朽无能的封建统治者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