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德惠七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老子二章》教案 长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15《老子》二章学案长版

16.《老子》课题: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有自身的对立面,并以对立面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所以是美的,那时因为有丑陋存在;知道善所以是善的,那时因为有邪恶存在。
有与无相互生成,难与易相互成就,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音与声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伴随,这是永恒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讲故事激趣。
1、听成语故事《东施效颦》2、听了故事你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二、出示: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这是古时老子子说过的一句话,让我们来读一读。
句子比较长,要分开来读,再连读。
三学习句子1、出示原文: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2、说说意思3、读一读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所以是美的,那时因为有丑陋存在;知道善所以是善的,那时因为有邪恶存在。
有与无相互生成,难与易相互成就,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音与声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伴随,这是永恒的。
4、试背。
第二课时一、复习句子: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二、学习相关内容:老子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有自身的对立面,并以对立面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
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所谓“相反相成”。
譬如美与丑、善与恶的事物及其观念都是在对立的关系中产生而存在的。
也就是说,一切事物在“相反”的关系中显现着“相成”的作用。
“相反”,就是说事物的两个矛盾方面相互排斥;“相成”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事物的两个矛盾方面相互联结,获得了同一性。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八上《《老子》二章》 (三)

第15课《老子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
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八年级语文上册 15《老子》二章教案 长春版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其中有先用笔写好后再刻的,也有刻好后填朱的,但大部分是直接用刀在甲骨上刻写的。
甲骨文是清光绪二五年(1899)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代都城遗址中被发现的,所以也称“殷墟文字”。
1904年孙诒让著《契文举例》(甲骨文也称契文),始作考释。
如图:1928年以后进行了多次发掘,先后出土的甲骨文达十余万片。
这些文字都是商王朝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也称它为“卜辞”。
据考证,甲骨文是商朝第二十代君王盘庚迁都于殷(即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至纣王亡国这一时期通行的字体,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单字大约有四千五百字左右,其中能认识的仅一千七百字(据《甲骨文编》)。
文字结构不但已由独体趋向合体,而且已经产生了大批的形声字,是一种相当进步的文字,但多数字的笔画和部位还没有定型。
它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古的汉字体系。
甲骨文有以下一些特点:不标音的字占绝大多数,标音的不超过百分之二十。
大量使用了假借字,被借字包括不标音的象形、指事字、会意字和标音的形声字。
形体结构未定型,一个字可以有多种写法,多一笔少一笔无所谓,正写、反写、侧写、倒写也很随便。
笔画都是细长的“瘦笔”和“方笔”,“肥笔”很少见。
二、金文金文是指西周时期刻铸在钟、鼎及其他青铜器上的文字。
在出土的青铜器中,以钟、鼎占多数,因此也称为“钟鼎文”。
后来大家又感到“钟鼎文”不能包括所有青铜器上的文字,于是又改称“金文”。
古人谓铜为金,所以“金文”也就是“铜器文字”之意。
金文内容,有记作器人姓名的,有记作器原因和用途的,也有记载重要文献的。
字数少至一两个,多至几百个不等。
它是西周时期通行的字体。
如图:金文有以下一些特点:金文与甲骨文是属于同一个体系的文字,金文是甲骨文的继承和发展。
大部分铭文都是范铸的(把字先刻在范上),可以细细加工,所以笔画宽而粗,用的是“肥笔”和“圆笔”。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老子两章》教案 长版

《老子两章》教案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1.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关键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与学生感悟相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具多媒体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老子。
三、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四、根据书下注释,通译全文。
五、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
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大家默读这一章)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4.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六、作业背诵《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学后记第二课时一、继续学习第一章。
1.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会经常发现“君子”这个词,“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八上《老子_二章》教案

八上《老子_二章》教案一五《老子》二章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时安排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80—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
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大家默读这一章)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上《15.《老子》二章》word教案 (1).doc

一五《老子》二章作家与作品一、老子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
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官员),孔子曾向他问礼。
后退隐,著《老子》。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
《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
《老子》书中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
但认为“道”是“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的。
“道”可以解释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的意义。
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认为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有无相生”),并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识到对立面的转化,但忽视了对立转化的必要条件,也没有把事物向反面的转化看作上升的发展,只看成是循环往复。
还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刚强和进取。
在认识论上,认为“道”不可道,不可名,不可“视”、“闻”、“搏”,主张“塞其兑,闭其门”,通过虚静冥想直觉万物,甚至提出“绝圣弃智”。
抨击当时统治者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在物质生活上强调“知足”与“寡欲”,憎恶工艺技巧和知识,提倡“无为而治”,甚至幻想人类社会回复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去。
在美学上,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观点。
老子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道教则奉其为教主,称“太上老君”。
二、《老子》《老子》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
道家的主要经典。
相传春秋末年老聃著。
但从书的思想内容和涉及的某些问题看来,该书可能编定于战国中期,基本上仍保留了老子本人的主要思想。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老子》二章 教学资料 长春版

一五《老子》二章作家与作品一、老子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
楚国苦县(今某某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某某涡阳人)。
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官员),孔子曾向他问礼。
后退隐,著《老子》。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
《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
《老子》书中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
但认为“道”是“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的。
“道”可以解释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的意义。
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认为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有无相生”),并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识到对立面的转化,但忽视了对立转化的必要条件,也没有把事物向反面的转化看作上升的发展,只看成是循环往复。
还主X贵柔守雌,反对刚强和进取。
在认识论上,认为“道”不可道,不可名,不可“视”、“闻”、“搏”,主X“塞其兑,闭其门”,通过虚静冥想直觉万物,甚至提出“绝圣弃智”。
抨击当时统治者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在物质生活上强调“知足”与“寡欲”,憎恶工艺技巧和知识,提倡“无为而治”,甚至幻想人类社会回复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去。
在美学上,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观点。
老子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道教则奉其为教主,称“太上老君”。
二、《老子》《老子》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
道家的主要经典。
相传春秋末年老聃著。
但从书的思想内容和涉及的某些问题看来,该书可能编定于战国中期,基本上仍保留了老子本人的主要思想。
八年级语文上册《老子》二章教学设计长版

《老子》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多种读法、小组合作、重点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涵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具】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老子。
1.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
曾任周守藏室之史(或称柱下史)。
相传孔子适周,曾向他问礼。
后弃官归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
其思想核心是“道法自然”,“主张贵柔守雌,无为而治”。
《老子》,亦称《道德经》,道家学派的经典。
今通行本分上、下二编八十一章(《道经》三十七章,《德经》四十四章,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本子,则《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相传为老聃所作,今人认为可能编定于战国中期,但基本保留了老子本人的思想。
《老子》语言朴素流畅,多用排比韵语,音调谐婉,便于记诵,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辨性,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2.背景介绍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
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
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
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
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
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大家默读这一章)
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4.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5.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会经常发现“君子”这个词,“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而在《老子》中则经常提及“圣人”,何谓“圣人”呢?
道家的“圣人”指的是悟“道”者,以“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人,也有的人认为“圣人”指的是统治者。
6.这一章可以给统治者哪些借鉴意义呢?
治国应顺其自然,实行“无为而治”。
7.“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治国思想,“无为而治”指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吗?
不是。
道家的“无为而治”并非什么事都不做,而是无心于为。
无心即没有特别的意念,顺其自然,就是“我不特别想怎么样”。
老子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清静无为,少私寡欲,慎行贵言,顺应自然,不要肆意妄为,扰民害民,更不能作威作福,为所欲为,应该让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甚至让百姓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
才是做到最好。
否则,就会招致更大的反抗,引起天下大乱。
8.虽然我们并非圣人,但我们同样可以从经典中获取适合我们的精神给养,你觉得这一章对你修身为人有哪些指导?
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9.如果说在修身为人方面能带给我们启示的,《知人者智》一章则更为集中。
这一章主要谈的是修身和自我发展的问题。
请同学们齐读这一章,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思想收获。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死而不亡
译文一: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这就有了丑陋了;都知道什么是善良的,这就有了恶了。
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造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从。
所以有德的圣人看待万物都是顺其自然,实行不用言辞的教育,万物兴起而顺应不加干涉,生发而不去占有,有所施为,但是不依赖,大功告成却不居功。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永远不会离开功。
译文二:
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道满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奋斗的人是有志气的。
言行不离道之规律能够长久,躯体虽死而精神永久的人才是长寿的。
板书设计: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处无为之事
天下皆知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行不言之教
美之为美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功成而弗居
相反相成,互相转化——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死而不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