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种常见面部疼痛鉴别诊断
面神经炎的鉴别诊断

面神经炎的鉴别诊断面神经炎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面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常见的症状包括面部肌肉无力、面部麻木、面部畸形以及眼睑下垂等。
在临床上,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可以进行鉴别诊断,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下面将介绍面神经炎的常见鉴别诊断方法。
一、面神经炎的临床表现面神经炎的临床表现包括面部肌肉无力、面部麻木、面部畸形、眼睑下垂、口角歪斜、眼球上翻等。
同时患者还可能出现面部疼痛、头痛、听力下降等症状。
这些症状的出现可以提示患者可能患有面神经炎,但并不能确定疾病的具体性质。
二、面神经炎的鉴别诊断方法1. 根据病史询问首先,医生可以通过详细询问病史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包括疼痛的起始时间、症状的发展过程、伴随症状等。
病史询问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疾病的类型和可能的原因。
2. 体格检查面神经炎的体格检查主要包括观察面部肌肉的收缩情况、口角是否对称、眼睑是否下垂等。
医生还可以通过检查患者的眼球运动、听力等来帮助确定疾病的性质。
3. 神经电生理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是诊断面神经炎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测量面神经的传导速度、肌电图和感觉电位等指标,可以帮助确定面神经功能障碍的程度和范围。
4.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CT、MRI等检查,可以帮助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面部症状,如颅内肿瘤、颅骨骨折等。
5. 实验室检查有时候,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检查等,以帮助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三、面神经炎的鉴别诊断注意事项在进行面神经炎的鉴别诊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面部症状:有些面部症状可能并不是由面神经炎引起的,如中风、颅神经炎等,因此需要通过综合分析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来进行鉴别诊断。
2.细心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面神经炎的症状可能随着疾病的发展而变化,医生需要细心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及时调整诊疗方案。
3.综合多种检查手段:面神经炎的鉴别诊断并不是依靠单一手段就可以完成的,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表现、体格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多种手段来进行分析。
非典型性面痛

非典型性面痛一概述非典型性面痛(atypical facial pain)又称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与典型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不同的面部疼痛性疾病。
二病因典型性面痛多为各种原因引起的三叉神经受累所致,常见病因有桥小脑角肿瘤、脑蛛网膜炎、颅底恶性肿瘤、三叉神经半月节区肿瘤、多发性硬化、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和神经损伤及手术后三叉神经痛等。
三临床表现非典型性面痛即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初始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症状,以后可逐渐出现脑神经、小脑、后组颅神经和脑干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因颅内压增高而危及生命。
四检查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和MRI(磁共振成像)有助于明确引起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颅内占位病变的性质;MRI的特殊序列有助于明确三叉神经痛的微血管压迫病因。
五诊断根据其病因不同,其临床表现和诊断各有特点:1.桥小脑角肿瘤以胆脂瘤、听神经瘤、脑膜瘤多见,早期为三叉神经痛表现,逐渐出现第Ⅴ、Ⅶ、Ⅷ、Ⅸ等脑神经受损表现,CT和MRI等检查可明确。
2.脑蛛网膜炎多为持续性钝痛,伴疼痛部位的感觉障碍。
3.颅底恶性肿瘤多见于口腔癌和鼻咽癌,偶见侵犯颅底的转移癌或肉瘤等;面部疼痛广泛,常超过三叉神经分布区,呈持续性疼痛,并可见广泛脑神经损害表现,常伴有鼻出血、鼻塞。
4.三叉神经半月节区肿瘤可见神经节细胞瘤、脊索瘤等;三叉神经感觉和运动障碍明显,X线检查可见颅底骨质破坏。
5.多发性硬化1%的多发性硬化可出现三叉神经痛,双侧三叉神经痛应警惕多发性硬化可能。
6.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有带状疱疹病史,好发于三叉神经第Ⅰ支区域,呈持续性灼痛,疼痛区皮肤可有白斑、感觉障碍;微血管减压术或神经切断术治疗均无效。
7.神经损伤、手术后三叉神经痛半月节破坏术和三叉神经根切断术后,少数患者可发生麻木性疼痛障碍,以三叉神经脊髓束切断后发生率高,疼痛区感觉障碍,疼痛转为持续性。
六鉴别诊断1.三叉神经痛(1)疼痛性质无先兆的骤然闪电样发作,呈刀割、烧灼、针刺或电击样,可有流泪、流涎、面部抽搐等伴随动作,常以手掌紧按面部或用力揉搓,长期可造成患侧面部皮肤粗糙、增厚,眉毛脱落、稀少。
12种疼痛评定量表

McGill疼痛问卷
评估方法:包含三种评定方法。
1. 疼痛评定指数(PRO)
有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根据被测者所选出词在组中的位置可以得出一个数值,所有这些选出词的数值之和 即疼痛评定指数,称为PRE(s),另一种为所选中的词在亚小组的次序数的总和,称为PRI(r),目前多以后 者为准。
计算方法:
亚小组评级:每个词汇小组中病人选择的词的序数除以该小组词的个数,如选择的第1组第3个词,该组有6 个(NWC)
3. 现实疼痛的强度(PPI)
采用6级NRS评定当时病人全身总的疼痛强度,包括:0无痛,1轻微疼,2疼痛不适,3痛苦,4 可怕痛,5极度痛。
应用评价:MPQ为一种多因素疼痛调查评分方法,它的设计较为精密,重点观察疼痛及其性质、 特点、强度和伴随状态,以及疼痛治疗后病人所经历的各种复合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一种测量方法 最重要的要求是它的有效、可靠、一致和实用性。McGill疼痛问卷(MPQ)似乎满足所有这些要求。 由于不仅仅局限在疼痛强度的单一评估,而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评估疼痛问题,在疼痛研究和临床上 应用广泛,我国也引进并汉化。MPQ在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中可以得到相一致的结果。MPQ所使 用的词汇有些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和使用,在使用时耗时较多,有些词汇难以表达疼痛的细微差异, 高度的焦虑和其他心理障碍都可能有较高的情感得分。MPQ中没有一个词对任何一种症状具有特殊 的含义,对诊断没有特异性帮助,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MPQ不适合用于癌痛病人治疗 效果的评价。
2 国内较常用的疼痛评定量表(12种)
1、口述分级评分法; 2、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法; 3、六点行为评分法; 4、疼痛强度简易描述量表; 5、视觉模拟量表; 6、0-10数字强度疼痛量表;
面神经炎如何鉴别诊断?

面神经炎如何鉴别诊断?中医诊断标准:本病的临床阶段不同,在治疗上也有所区别。
因此,中医辨证分型时也常以上述情况为依据,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或后遗症期。
1、急性期患者于本期中医辨证多为脉络空虚,风痰阻络。
临床常见突然口眼歪斜,患侧面部表情动作消失,局部发僵,前额无皱纹,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口角流涎,可有耳后乳突疼痛或见外耳道有疱疹,舌苔白腻,脉弦滑。
2、恢复期或后遗症期本期病人多属于病久失治、误治或虽经治疗但仍未完全恢复者,本期中医辨证多为痰瘀互阻,痹阻经络。
临床常见病人仍口眼歪斜,患侧面部发僵或有面部肌肉抽搐,额纹变浅或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口角流涎,舌质暗,苔薄腻或厚腻,脉弦滑。
西医诊断标准: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1.发病突然,或有面部受凉、风吹病史2.除部分患者起病后有耳痛、颜面部不适外,多数患者因说话不便或被他人发现患病。
3.患侧鼻唇沟变平坦,口角低,额纹消失,鼓气时漏气,齿颊面间常有食物存积。
4.角膜反射,眼轮匝肌反射,口轮匝肌反射,威吓瞬目反射均减退。
5.恢复期可见患侧面肌痉挛,偶见“鳄鱼泪”现象,即嚼食物时,伴有病侧流泪。
6.损害在茎乳孔以上影响鼓索支时,则有舌前2/3味觉障碍;损害在镫骨神经处,可有听觉障碍;损害在膝状神经节,可有乳突部疼痛,外耳道及耳廓之感觉障碍或出现疱疹样损害;损害在膝状神经节以上,可有泪液、唾液减少。
附:诊断标准:1、病前常有受凉、吹风史。
少数患者于病前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2、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出现一侧(偶为双侧)外周性面瘫,可以伴有舌前2/3味觉减退、耳鸣、听觉过敏、耳部疱疹等;3、可以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外周性面瘫,如小脑桥脑角病变、脑干病变、格林一巴利综合征等。
西医诊断依据:根据其急性起病,发病前或有面部受凉、风吹病史;多为一侧的面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一侧额纹消失或变浅,眼裂变大,闭目不能或不良,病侧鼻唇沟变浅示齿时口角偏向健侧,鼓腮漏气,噘嘴及吹口哨均不能,咀嚼时食物残渣常留存于齿颊之间:角膜反射、眼轮匝肌反射、口轮匝肌反射、威吓瞬目反射均减退;或伴有舌前2/3味觉减退、听觉障碍及泪液唾液分泌减少等,即可诊断本病。
面部皮炎的鉴定方法

面部皮炎的鉴定方法
面部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炎症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皮肤的红斑、水肿、丘疹、水疱等症状。
下面将介绍面部皮炎的鉴定方法,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性治疗、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病史采集
1.1 发病时间:询问患者发病的时间,是否突然发病,或者有一定潜伏期。
1.2 症状严重程度:了解患者面部皮炎的症状严重程度,是否影响到日常生活。
1.3 持续时间:询问患者面部皮炎的持续时间,是否长期反复发作。
1.4 发病前是否有诱因:询问患者在发病前是否有使用刺激性化妆品、长时间日晒、食物过敏等诱因。
1.5 是否伴有瘙痒、疼痛等其他症状:了解患者是否伴有瘙痒、疼痛等其他症状,以及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
二、体格检查
2.1 皮肤外观检查:观察患者面部皮肤是否有红斑、水肿、丘疹、水疱等异常表现,以及皮损的部位、形状、大小和数量。
2.2 皮损部位、形态、大小、数量:观察皮损的部位、形状、大小以及数量,以确定病情严重程度和病变范围。
三、实验室检查
3.1 血常规检查:进行血常规检查,了解白细胞计数等血液成分变化,以判断炎症程度。
3.2 皮肤活检:对皮损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确定病变性质和程度。
四、诊断性治疗
4.1 试验性使用抗过敏药物或抗炎药物,观察治疗效果,以明确诊断。
五、鉴别诊断
5.1 与其他面部皮肤病进行鉴别,如湿疹、接触性皮炎等。
六、治疗方案
6.1 避免诱发因素:避免使用刺激性化妆品、避免长时间日晒等。
口腔执业医师-实践技能-第三站-病例分析(二)-2.三叉神经痛

口腔执业医师-实践技能-第三站-病例分析(二)-2.三叉神经痛[问答题]1.患者,女,64岁,退休。
主诉:面部右侧阵发性剧烈疼痛5年余。
现病史:5年前患者偶发面部右侧剧烈疼痛,(江南博哥)呈电击样,疼痛持续约15秒后消失,无明显不适,约6个月后疼痛再次发作,之后每隔数月疼痛就会发作,近几个月来疼痛频繁发作,每次持续10~60秒不等,有时疼痛一天可发作2~3次,自觉劳累或情绪低落时疼痛明显,夜间休息时未出现疼痛,洗脸吃饭等都可诱发疼痛发作,疼痛消失后患者无任何症状,曾自行口服止痛药无明显效果。
既往史:有心脏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
检查:右侧面颊部色素沉着,皮肤粗糙,拂诊右侧面部均无明显异常。
13、14、15颊侧牙颈部硬组织缺损,根管口暴露,探诊(-),冷热诊(-),电活力测试无反应,叩诊(-),不松动,牙龈黏膜无窦道(图4-27-1)。
病例分析<1>、主诉疾病的诊断、诊断依据和鉴别诊断。
<2>、非主诉疾病的诊断和诊断依据。
<3>、主诉疾病的治疗原则。
<4>、全口其他疾病的治疗设计。
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1.诊断(1)主诉疾病的诊断:右侧三叉神经痛。
(2)非主诉疾病的诊断:13、14、15楔形缺损并发牙髓坏死。
2.主诉疾病的诊断依据(1)病史:病史较长,呈电击样阵发性疼痛,持续时间数秒,间歇期无症状,口服一般止痛药无效。
(2)检查:右侧面颊部色素沉着,皮肤粗糙,为典型的三叉神经痛面型。
3.非主诉疾病的诊断依据(1)13、14、15颊侧牙颈部硬组织缺损,根管口暴露。
(2)13、14、15死髓。
(3)叩诊(-),不松动,牙龈黏膜无窦道。
4.主诉疾病的鉴别诊断需与牙痛或其他牙源性疼痛、眼源性及鼻源性疼痛、颞下颌关节病、舌咽神经痛、非典型的三叉神经痛鉴别。
(1)牙源性疼痛多为持续性,夜晚疼痛加剧,有病灶牙存在,口服止痛药一般可缓解;而三叉神经痛时夜晚疼痛缓解,为阵发性剧烈疼痛。
口腔颌面外科:第十一章 颌面部神经疾患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疼痛呈持续性。三叉神 经分布区域内出现病理症状,如角膜反射的减 低或丧失,伴有三叉神经分布区的痛觉、温度 觉与触觉障碍,可出现咀嚼肌力减弱与肌萎缩。 怀疑为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时,应进一步作详细 的临床检查,按需要拍摄颅骨X线片(特别是颅 底和岩骨),CT、MRI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病理
脱髓鞘改变,表现为神经髓鞘受损,层次结 构丧失,髓鞘增厚或破碎,轴突节段性不规 则断裂,退行性变。
临床表现
三叉神经某分支区域内,骤然发生闪电式的极为剧 烈的疼痛。疼痛可自发,也可由刺激“扳机点”引起。 “扳机点”指在三叉神经分支区域内某个固定的局限的小 块皮肤或粘膜,对此点稍加触碰,立即引起疼痛发作。 “扳机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为两个以上,病员不敢触碰。 表情呆滞,颜面及口腔卫生不良,饮食少、身体消瘦。
颌骨内的埋伏牙、颌骨或上颌窦肿瘤压迫神 经时也可引起神经痛,行X线检查确诊。
其他牙源性感染如牙周膜炎、颌骨骨髓炎, 以及拔牙术后创口感染等有明显病灶可查,不受 外界刺激的影响,无“扳机点”存在。
3.副鼻窦炎: 有感冒和急性鼻炎病史,有脓性鼻涕、鼻阻
塞。持续性疼痛,眶下区皮肤可有红、肿、压 痛,可有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加等。X线摄 片可见副鼻窦腔密度增高,呈普遍性模糊阴影, 有时可见液平面。抗生素治疗有效。
• 第一支:封闭眶上孔及其周围。 • 第二支:根据疼痛部位选择性地封闭眶下孔,切牙孔、腭
大孔、上颌结节部或圆孔。
• 第三支:封闭颏孔、下牙槽神经孔或卵圆孔。 • “扳机点”位于颏神经或舌神经分布区域时,还应作此两神
经的封闭。
• 封闭先由末梢支开始,无效时再向神经近心端依次封闭。 封闭后疼痛停止或者刺激扳机点无诱发疼痛则可确定发病
面部三病(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常有扳机点及痛性抽搐 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鉴别诊断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可因多发性硬化、延髓 空洞症、原发性或转移性颅底肿瘤所致。 表现为三叉神经麻痹(面部感觉减退、角 膜反射迟钝等)并持续生疼痛,常合并其 他脑神经麻痹; 牙痛:牙痛一般呈持续性钝痛,局限于牙龈 部,可因进食冷、热食物而加剧,X线检 查有助于鉴别。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又简称面神经炎或 Bell麻痹 (Bell palsy),是因茎乳孔内 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 面瘫。
面神经 Facial nerve
(一)起止、走行、分布
面神经核 上泌涎核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延髓脑桥沟外侧 (小脑中脚下缘) 内耳门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
面神经
孤束核
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味觉)
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上起病者占 70~80%女略多于男,约2:1~3:1 发病部位以第二、三支最多见,大多为单侧 发作性剧痛,为时短暂 表现为面颊、上颌,下颌及舌部电击样、针刺 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的剧烈疼痛。 常有扳机点,口角、鼻翼、颊部和舌部 为敏 感区,轻触即可诱发
分期针刺
• 急性期:浅刺加灸,不通电。具体为:针刺患侧阳 白、地仓、牵正、四白、迎香、颊车、翳风和对侧 合谷穴,同时艾灸患侧翳风穴, 所有穴位均浅刺0.5 寸,针用泻法,每5min运针1次,留针30min, 每天1次。 • 静止期:透刺加电。具体为:患侧地仓、颊车相互 透刺,阳白透刺鱼腰, 四白透刺迎香。前两组分别通 以低频疏密波脉冲电流, 针刺患侧翳风、牵正穴和 对侧合谷穴,留针30min,每天1次。 • 恢复期:透刺配合巨刺,不通电。具体为:患侧地 仓、颊车相互透刺,阳白透刺鱼腰, 四白透刺迎香, 不再通电针,针刺健侧阳白、地仓、颊车、合谷、 牵正、四白、迎香,留针30min,每天1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种常见面部疼痛鉴别诊断
9种常见面部疼痛鉴别诊断
面部疼痛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常为神经科较为疑难的疾病。
下面总结了9种常见面痛疾病的鉴别诊断,供临床医生参考。
面部疼痛9种常见疾病
三叉神经痛
非典型面痛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牙痛
鼻窦炎
眼痛
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
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
丛集性头痛
疼痛部位
疼痛部位鉴别,话不多说,直接看图说话
疼痛性质
疼痛性质鉴别诊断
三叉神经痛尖锐、刺痛性、反复发作
非典型面痛钝痛、持续性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钝痛、烧灼样、持续,少数情况下反复发作
牙痛钝痛
鼻窦炎锐痛、钻痛、通常早晨明显眼痛钝痛、搏动性
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严重疼痛,咀嚼时加重
丛集性头痛锐痛、间歇性
伴随症状
疼痛性质鉴别诊断
三叉神经痛通常没有神经缺损体征,少数情况下受累区域针刺觉变顿
非典型面痛常伴有抑郁症的特点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局部瘀痕形成伴有感觉缺失牙痛唇/面部肿胀
鼻窦炎眼周浮肿,受累鼻窦叩痛阳性
眼痛肉芽肿:伴随视觉症状--视物模糊/视物有晕轮/视力丧失
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颞下颌关节触痛
丛集性头痛伴随流泪或流鼻涕
疾病简介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累及三叉神经一个或多个分支,以反复发作严重、短暂、尖锐的刺痛为特征的疾病。
第二支或第三支受累较第一支多见;很少双侧受累,且从不双侧同时发病,通常多支受累。
发作持续数天或数周,有时疼痛发作频繁。
一旦发作停止,患者可数月没有症状。
咀嚼、说话、洗脸、刷牙、冷风或触摸特定的“触发点” (如上唇或牙龈),可诱发疼痛发作。
病因:累及三叉神经根或其入脑区的疾病可产生三叉神经痛的症状。
1、三叉神经根或根入脑区受压
·动脉血管常在三叉神经入脑桥区与三叉神经根邻近或使其移位,导致假突触传递(短回路)。
·小脑脑桥角处紧靠三叉神经根的肿瘤(如脑膜瘤、皮样囊肿),常引起三叉神经痛。
2、脱髓鞘
年轻患者应考虑脑桥脱髓鞘病变。
此时触发点很少。
疼痛缓解较少见,对药物治疗的反应不好。
一些患者始终找不到病因,常有较长时间的缓解。
疾病简介
非典型面痛
通常为年轻或中年女性患者,表现为一侧或双侧面部广泛弥散性、
钝性持续疼痛。
通常是抑郁的一个表现,对抗抑郁药物治疗效果较好。
疾病简介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带状疱疹通常累及三叉神经分布区,尤其是眼支,产生一种痛性“疱疹”并常累及角膜。
急性症状可缓解,但遗留缓慢起病的慢性疱疹后神经痛。
外科手术如三叉神经根切除术没有效果。
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病率与急性期是否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无关。
疾病简介
颞下颌关节功能异常( Costen综合征)
疼痛见于耳周,咀嚼时加重。
由于牙齿脱落导致颞下颌关节“咬合”异常或类风湿性动脉炎累及颞下颌关节所致。
该病需要重新纠正颗下颌关节的状态等齿科治疗。
疾病简介
Tolosa-Hunt综合征
痛性眼肌麻痹,该病为炎症累及海绵窦或眶上裂导致疼痛、眼球运动不能及眼支分布区感觉缺失。
诊断需要排除肿瘤,对皮质激素有效。
病理检查证实为非特异性肉芽肿改变。
疾病简介
丛集性头痛
丛集性头痛的发病率比偏头痛少,多见于男性。
以单侧眼眶周围性剧烈头痛为特征,持续10分钟至2小时,流泪、鼻涕以及偶有短暂性Horner综合征。
每日发作一次至数次,经常于夜间睡眠中痛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