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准利率

合集下载

基准利率简介

基准利率简介

知识窗准利率简介*基准利率是在整个金融市场上和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并作为金融市场产品定价重要参照、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具有核心功能的利率,可分为市场基准利率与中央银行基准政策利率两类。

市场基准利率是指由金融市场通过一定机制形成并在一国的利率体系中起基础性作用,可 以用来决定金融合约的现金流、进行金融产品 定价并评估投资组合的绩效,且可以影响其他 主要金融市场利率的利率。

通常来说,国债集无信用风险、高流动性和 期限结构完整等优势于一身,市场的广度和深 度较高,因而国债收益率曲线是金融市场中最主要的基准收益率曲线。

不过,从风险性质、流动性及市场广度深度等角度来看,很多固定收益产品(如政府支持机构债券)和回购市场利率同样具备一定的市场基准利率功能。

而且,现实交易中并不是所有期限都有现券交易,特别是短期国债现券市场交易较少(例如,我国1年期以下国债一级市场发行和二级市场交易占比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直至2015年才实现三个月国债的常态化发行),不同期限利率的基准地位也不完全一致。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短端基准利率对金融产品定价越来越重要,货币市场交易大多集中在隔夜短端交易,中长端(三个月至一年)交易有限。

由此,上世纪80年代以伦敦同业拆借利率pyj 2019年第9期总第310期月刊知识窗(Libor)为代表的、由市场信誉较高的大型金融机构以报价模式而产生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应运而生(张晓慧,20")。

可见,金融市场基准收益率曲线通常由短期货币市场报价利率和中长期国债收益率曲线共同构成(易纲,2009)。

全球金融危机后,作为影响最为广泛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Libor曝出操纵丑闻。

为此,各国在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牵头指导下改革货币市场基准利率。

2017年7月,英国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FCA)宣布采用经过改革的英镑隔夜平均指数(SONIA)作为新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并将于2021年底停止公布Libor报价;2017年“月,美联储决定将有担保隔夜融资利率(SOFR)作为新的无风险基准利率;2016年12月,日本银行宣布以无担保的东京隔夜平均利率(TONAR.)作为替代Tib。

最新基准利率LPR(完整版)

最新基准利率LPR(完整版)

最新基准利率LPR(完整版)最新基准利率LPR根据公告,可进行调整的存量贷款范围包括:2023年8月31日(含当日)前已发放和已签订合同但尚未发放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且贷款发放时套数性质为首套住房贷款或套数性质为二套住房贷款及以上,但当前已符合所在城市首套住房贷款政策。

对于LPR定价的浮动利率的存量房贷,按照2019年10月7日(含当日)之前、2019年10月8日(含当日)至2023年5月14日(含当日)、2023年5月15日(含当日)之后的时间段,分为三种情形分别作出调整细则,且遵循“一城一策”原则,最低可调整至原贷款发放时所在城市首套房贷利率政策下限。

上述三个时间段的划分依据来自于监管层面当时的政策调整。

2019年8月,人民银行发布公告,自2019年10月8日起,全国首套房贷利率政策下限为LPR。

2023年5月,人民银行、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自2023年5月15日起,全国首套房贷利率政策下限调整为LPR 减20个基点。

对于第一时间段的贷款,如当地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高于LPR,则将贷款加点幅度调整为当地下限;如贷款利率高于LPR则将贷款加点幅度调整为0,如贷款利率低于LPR则不调整。

对于第二时间段的贷款,如当地下限高于全国下限,则将贷款加点幅度调整为当地下限;如贷款利率高于全国下限,则将贷款加点幅度调整为全国下限(即LPR+0基点),如贷款利率低于全国下限则不调整。

对于第三时间段的贷款,如当地下限高于全国下限,则将贷款加点幅度调整为当地下限;如贷款利率高于全国下限,将贷款加点幅度调整为全国下限(即LPR-20基点),如贷款利率低于全国下限则不调整。

中行:如当地下限高于全国下限,则将贷款加点幅度调整为当地下限;否则,如贷款利率高于全国下限,将贷款加点幅度调整为全国下限(即LPR-20BP),如贷款利率低于全国下限则不调整。

建行:调整后的利率按全国首套房贷利率政策下限,即相应期限(原贷款合同期限)LPR-20个基点执行。

中国银行 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表

中国银行 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表

我国银行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表我国银行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表是我国银行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张表格,它直接涉及到了我国金融系统的运作和人民币贷款利率的制定。

在本文中,我将深度探讨我国银行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表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它对我国金融市场、经济和个人投资理财的影响。

1. 我国银行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表的概述我国银行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表是由我国人民银行制定和发布的一份重要文件,用于规定各项人民币贷款利率的基准。

它包括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和各项存贷款基准利率,是我国金融市场利率的重要参考依据。

各家商业银行在贷款时都要以我国银行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表为标准,确定贷款利率。

2. 我国银行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表的内容和调整我国银行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表的内容包括了一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和一年期以上贷款基准利率。

它们的调整是由我国人民银行根据我国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的变化情况来决定的。

目前,我国人民银行每月公布一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和一年期以上贷款基准利率,以满足市场对利率透明度和稳定性的需求。

3. 我国银行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表的影响我国银行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表的调整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的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

它影响了金融机构的盈利和风险管理,另它也影响了企业和个人的资金成本和融资环境。

在宏观层面上,我国银行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表的调整也会对整个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制定产生深远影响。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我国银行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表,我认为它是我国金融市场中的重要参考指标,它的调整对于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人民银行灵活调整基准利率表,可以有效引导金融机构的贷款投放和市场利率,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有力支持。

5. 总结我国银行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表是我国金融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调整和发布对于我国金融市场和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并关注我国银行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表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金融政策和经济形势,为个人投资理财和企业经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人行公布的基准利率

人行公布的基准利率

人行公布的基准利率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发布,基准利率主要指的是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基准利率。

1. 贷款基准利率分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和贷款基准利率。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由银行按照市场利率形成的新的贷款利率定价基准,于2019年8月17日开始实施,并以一年期、
五年期为主要期限进行发布。

贷款基准利率是指人民银行发布的各期限人民币贷款利率。

2. 存款基准利率是指人民银行发布的各期限人民币存款利率。

根据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中国人民银行于2015年开始逐步推
动对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定价,取消了原来的存款基准利率,改为存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成为主要存款利率定价基准。


款基准利率目前仅供参考,不作为贷款和存款定价的具体利率。

需要注意的是,基准利率并不是实际利率,实际贷款和存款利率会根据市场变化和银行内部的定价策略进行浮动调整。

中国基准政策利率

中国基准政策利率

中国基准政策利率中国基准政策利率是指由中国央行确定的对商业银行贷款和存款的利率标准。

这一利率水平对于经济运行和金融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基准政策利率的制定原则、调整机制以及对经济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中国基准政策利率的制定原则中国央行在制定基准政策利率时,遵循以下原则:1. 经济稳定原则:基准政策利率的制定应考虑经济发展状况和宏观调控目标,以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和就业形势稳定。

2. 金融稳定原则:基准政策利率的调整应考虑金融体系的稳定,以保障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和偿付能力,同时防范金融风险。

3. 利率市场化原则:中国央行在制定基准政策利率时,会参考市场利率水平和市场需求供给的变化,以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定价和资源配置效率。

二、中国基准政策利率的调整机制中国央行根据经济形势和金融风险变化,定期或临时进行基准政策利率的调整。

具体调整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数据评估:央行通过对经济数据的监测和评估,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和需求供给状况,以及物价水平和通胀预期等因素,为基准政策利率的调整提供依据。

2. 委员会决策:中国央行设立利率决策委员会,由央行领导和相关经济学家组成,对基准政策利率的调整进行决策。

委员会会议定期举行,形成基于共识的调整意见。

3. 宣布实施:央行通过发布公告或新闻稿,宣布基准政策利率的调整决策和实施时间。

并要求商业银行按照新的利率标准对贷款和存款进行调整。

三、中国基准政策利率对经济的影响基准政策利率的调整对经济具有较为直接和明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贷款成本影响:基准政策利率的上调会提高商业银行的贷款成本,从而对实体经济的借贷活动产生影响。

企业和个人贷款的利息支出增加,可能导致投资和消费的减少。

2. 存款收益影响:基准政策利率的调整也会影响储户的存款收益。

如果利率上调,储户可以享受更高的存款利息;相反,如果利率下调,存款收益相应减少。

3. 通胀预期影响:基准政策利率对通胀预期具有引导作用。

2023年6月银行贷款基准利率

2023年6月银行贷款基准利率

2023年6月银行贷款基准利率摘要:一、引言二、2023年6月银行贷款基准利率概述三、各类贷款利率变化及影响四、应对策略和建议五、总结正文:一、引言2023年6月,我国央行公布了最新的银行贷款基准利率,这一举措将对我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详细解读2023年6月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具体情况,并分析其对各类贷款及经济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和建议。

二、2023年6月银行贷款基准利率概述2023年6月,我国央行对银行贷款基准利率进行了调整。

其中,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4.35%,较上月下降5个基点;五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4.65%,较上月下降5个基点。

此次调整旨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三、各类贷款利率变化及影响1.个人消费贷款:随着一年期LPR的下降,个人消费贷款利率也将相应降低。

这将有利于刺激居民消费,推动消费市场回暖。

2.企业贷款:五年期以上LPR的下降将降低企业中长期贷款利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利于企业加大投资力度,促进经济增长。

3.房贷:五年期以上LPR的下降将使房贷利率降低,减轻购房者负担,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

四、应对策略和建议1.银行:银行应根据政策导向,合理调整贷款结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2.企业:企业应抓住贷款利率下行的有利时机,积极申请贷款,加大投资力度,促进自身发展。

3.政府:政府应继续深化金融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五、总结2023年6月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将对我国经济产生积极影响。

各类贷款利率的下行将有利于刺激消费、促进投资和稳定房地产市场。

5年期贷款基准利率

5年期贷款基准利率

5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一、5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定义及影响因素5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是指银行对外发放5年期贷款时所使用的基准利率。

在我国,央行负责制定贷款基准利率,它是指导各银行贷款利率水平,并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重要标准之一。

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涉及到居民消费、企业投资和货币政策等多个方面,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运行。

5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确定与央行的货币政策密切相关。

央行会根据经济形势和政策需求,灵活调整贷款基准利率以达到稳定金融市场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

此外,央行还会考虑通胀压力、资金成本、经济风险等因素来确定贷款基准利率的水平。

这些因素的变动都会对5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二、5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原因及影响1.央行货币政策调整:央行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政策需求,调整货币政策的紧缩或宽松程度,进而影响贷款利率水平。

2.经济形势变化:当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时,央行可能会采取收紧货币政策,提高贷款基准利率,以抑制过热和防止出现通胀风险;相反,当经济增长出现下行风险时,央行可能会降低贷款基准利率,以刺激经济复苏和稳定市场预期。

3.通胀压力: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贬值和资金成本上升,央行此时可能会提高贷款基准利率,以抑制通胀。

4.金融市场变化:金融市场波动和风险大幅增加时,央行可能会提高贷款基准利率,以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5.资金成本变动:银行自身的资金成本会受到市场利率、存贷利差等因素的影响,如果银行的资金成本上升,可能会导致贷款基准利率的上调。

5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居民和企业的借贷成本。

当贷款基准利率上调时,居民和企业贷款的利息支出会增加,对消费和投资的刺激作用会减弱;相反,当贷款基准利率下调时,居民和企业贷款的利息支出会减少,对消费和投资的促进作用会增加。

因此,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不仅影响着整体金融市场的运行稳定性,也直接影响着居民和企业的经济活动。

综上所述,5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是央行制定的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标准之一。

央行基准利率变化表

央行基准利率变化表

央行基准利率变化表
央行基准利率变化表是一个记录央行基准利率变动历史的表格,它提供了央行
利率政策的变化情况,对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下面是央行基准利率变化表的内容:
日期:基准利率调整的具体日期。

利率类型:指表示基准利率的种类,如存款利率、贷款利率等。

基准利率:记录基准利率的具体数值,通常以百分比形式表示。

调整方向:确定利率调整的方向,包括上调、下调或保持不变。

调整幅度:表示改变幅度的具体数值,可以是百分比或基点的形式。

影响因素:列出对基准利率调整影响的经济因素,例如通货膨胀水平、国内生
产总值增长率等。

特殊说明:记录与利率调整相关的特定政策背景或其他重要信息。

通过央行基准利率变化表,人们可以追踪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整历史,了解利率
的变化趋势。

对于企业、投资者和个人来说,这些信息对决策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经济增长低迷时,央行可能会降低基准利率以刺激消费和投资,这对于想要贷款或扩大业务的企业来说,可能提供了更有利的融资条件。

同时,央行基准利率变化表还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走向和宏观经济的
整体状况。

例如,如果央行连续数次上调基准利率,可能意味着经济正处于高通胀风险下,央行试图通过提高利率来抑制通胀压力。

总之,央行基准利率变化表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指标,它提供了央行货币政策调
整的历史信息,并对金融市场和个人决策产生影响。

了解和分析这些数据有助于人们做出更明智的金融决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基准利率是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

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融资者衡量融资成本,投资者计算投资收益,以及管理层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客观上都要求有一个普遍公认的基准利率水平作参考。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机制形成的核心。

简介基准利率(benchmark interest rate)基准利率在西方国家传统上是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利率,不过也不尽然,英国的基准利率就是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著名的基准利率有伦敦同业拆放利率(LIBOR)和美国联邦基准利率。

在中国,以中国人民银行对国家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规定的存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

具体而言,一般普通民众把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作为市场基准利率指标,银行则是把隔夜拆借利率作为市场基准利率。

基本特征基准利率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市场化。

基准利率必须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且不仅反映实际市场供求状况,还要反映市场对未来的预期;(2)基础性。

基准利率在利率体系、金融产品价格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它与其他金融市场的利率或金融资产的价格具有较强的关联性;(3)传递性。

基准利率所反映的市场信号,或者中央银行通过基准利率所发出的调控信号,能有效地传递到其他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价格上。

中国基准利率中国基准利率——国债利率(具体地讲是国债二级市场的收益率)最适合充当基准利率。

国债利率第一,国债的信誉最高。

国债是中央政府以其征税权为担保而发行的债务,只要不发生政治危机,国债几乎是没有风险的。

所以,国债在所有金融产品中信誉最高、风险最低,被誉为“金边债券”。

无论在投资实践中,还是在理论分析中,要选择无风险利率,非国债利率莫属。

第二,国债市场是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最佳结合点,进入流通市场的国债成为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金融产品,与各类金融产品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所以,选择国债利率作为基准利率,满足基准利率的基础性要求,能有效地传递市场信号和调控信号。

第三,国债发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行方式的市场化,国债期限品种结构的多样化,使国债在质和量上都有了突破;同时,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形成,国债二级市场交易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国债流动性明显增强。

国债市场的发展使国债利率的市场影响力在不断上升,金融机构在国债发行市场的投标、一般投资者的投资决策,都会考虑国债二级市场的收益率。

国债利率已自然而然地充当起基准利率的角色。

目标手段基准利率是中国中央银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制定基准利率的依据只能是货币政策目标。

当政策目标重点发生变化时,利率作为政策工具也应随之变化。

不同的利率水平体现不同的政策要求,当政策重点放在稳定货币时,中央银行贷款利率就应该适时调高,以抑制过热的需求;相反,则应该适时调低。

比如,1987年针对温度回升的经济空气,国务院提出“压缩经济空气”,广泛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

中央银行明确提出“紧中有活”的货币政策,提高了中央银行贷款利率,从第四季度起,将年度性贷款和短期贷款的利率由3.4‰和5.4‰提高到6‰。

1988年第四季度,面对经济过热和明显的通货膨胀,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方针,一系列旨在紧缩银根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其中包括继续提高中央银行贷款利率,年度性贷款利率和短期贷款利率,由6‰分别提高为6.9‰和6.3‰,以控制信贷资金的过度需求。

又如,1995年面对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于元月一日将中央银行贷款利率在原基础上提高0.5个百分点。

基准利率的基本特征基准利率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引:(1)市场化。

这是显而易见的,基准利率必须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且不仅反映实际市场供求状况,还要反映市场对未来的预期;(2)基础性。

基准利率在利率体系、金融产品价格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它与其他金融市场的利率或金融资产的价格具有较强的关联性;(3)传递性。

基准利率所反映的市场信号,或者中央银行通过基准利率所发出的调控信号,能有效地传递到其他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价格上。

最适合充当基准利率的利率从一般国际经验看,只有结构合理、信誉高、流动性强的金融产品的利率,才能作为基准利率。

在我国目前已经市场化的几种利率中,国债利率(具体地讲是国债二级市场的收益率)最适合充当基准利率。

第一,国债的信誉最高。

国债是中央政府以其征税权为担保而发行的债务,只要不发生政治危机,国债几乎是没有风险的。

所以,国债在所有金融产品中信誉最高、风险最低,被誉为“金边债券”。

无论在投资实践中,还是在理论分析中,要选择无风险利率,非国债利率莫属。

第二,国债市场是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最佳结合点,进入流通市场的国债成为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金融产品,与各类金融产品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所以,选择国债利率作为基准利率,满足基准利率的基础性要求,能有效地传递市场信号和调控信号。

第三,国债发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行方式的市场化,国债期限品种结构的多样化,使国债在质和量上都有了突破;同时,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形成,国债二级市场交易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国债流动性明显增强。

国债市场的发展使国债利率的市场影响力在不断上升,金融机构在国债发行市场的投标、一般投资者的投资决策,都会考虑国债二级市场的收益率。

国债利率已自然而然地充当起基准利率的角色。

联邦基金利率作用联邦基金率的作用日渐突出。

近两年来,联邦基金率在美国的宏观调控中出尽了风头,它们的准备率基本没有变化,再贴现率只是跟在联邦基金率后面转悠,唯有联邦基金率在那儿0..25%地上串上跳。

它有效地调节了美国、甚至世界经济的运行,因此有必要对联邦基金率有个深入的了解。

释义所谓联邦基金率是指美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其最主要的是隔夜拆借利率。

这种利率的变动能够敏感地反映银行之间资金的余缺,美联储瞄准并调节同业拆借利率就能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并且将同业拆借市场上的资金余缺传递给工商企业,进而影响消费、投资和国民经济。

调节方式尽管,对联邦基金率和再贴现率的调节都是由美联储宣布的,但是,其方式则有行政规定和市场作用之分,其调控效果也有高低快捷作为同业拆借市场的最大的参加者,美联储并不是一开始就具有调节同业拆借利率的能力的,因为它能够调节的只是自己的拆借利率,所以能够决定整个市场的联邦基金率。

其作用机制应该是这样的,美联储降低其拆借利率,商业银行之间的拆借就会转向商业银行与美联储之间,因为向美联储拆借的成本低,整个市场的拆借利率都将随之下降。

如果美联储提高拆借利率,在市场资金比较短缺的情况下,联邦基金率本身就承受上升的压力,所以它必然随着美联储的拆借利率一起上升。

在市场资金比较宽松的情况下,美联率,向美联储拆借的商业银行就会转向其它商业银行,听任美联储的拆借利率孤零零地“高处不胜寒”。

但是,美联储可以在公开市场上抛出国债,吸纳商业银行过剩的超额准备,造成同业拆借市场的资金紧张,迫使联邦基金率与美联储的拆借利率同步上升。

因为,美联储有这样干预市场利率的能力,其反复多次的操作,就会形成合理的市场预期,只要美联储提高自己的拆借利率,整个市场就会闻风而动,进而美联储能够直接宣布联邦基金率的变动,至于美联储是否要辅之以其它操作手段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引相比较而言,再贴现率的变动只能影响那些要求和符合再贴现资格的商业银行,再通过它们的超额准备余额影响同业拆借利率,因为能够获得再贴现资金的商业银行有限,且从理论上讲,这些资金不能拆出牟利,这就阻断了再贴现率下降的扩张性效应。

同样再贴现率的上升,还款的商业银行未必很多,商业银行超额准备的紧张也比较有限,其紧缩性效应也难以完全作用到位。

在这个意义上,美联储运用再贴现率不免有些隔靴蚤痒,远不及调节联邦基金率那样直接有效。

这就给我国以重要的启示,完善我国中央银行对同业拆借利率的干预、调节乃至决定,在调控,而不是稳定金融的意义上,甚至比发展再贴现还要重要。

经济展望美国基准利率提高至1.75%作为联储“适度”紧缩政策的继续,预计联邦资金利率将从1.5%提高至1.75%。

分析师称,联储官员已经明确表示,尽管已经连续加息两次,但他们认为当前联邦资金利率的低水平仍然是无法持久的。

由于预期加息的经济学家占绝大多数,因此讨论的焦点主要围绕FOMC今年最后两次政策会议(2008年11月10日和12月14日)上是不是会继续加息。

国家利率走势债券市场--透过联邦资金利率期货合约--反映出联储将在十一月加息一码,而在随后的十二月会议上将暂停加息。

交易稀薄、2009年夏季到期的期货合约则反映出,今后七次联储会议中可能有四次加息。

过去20年,全球处于降息周期,美元LIBOR从1984年的13.75%下降到2004年的1%,走过了下跌5浪,从2004年中开始回升,目前到5.75%左右,其他主要国家利率走势类同。

中国产能过剩问题期间伴随着商品的熊市和股市的牛市,还有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苏联的解体。

在上一个商品熊市中,苏联解体了,因其是石油出口大国,不把油价降至10美元/桶,不足以动摇苏维埃的经济基础。

这次可能轮到中国了,中国是资源进口大国,不把商品价格推上颠峰,不足以扼制中国的和平崛起。

这是巧合、阴谋抑或是宿命,值得深思。

目前全球通胀的温和得益于中国的廉价商品和产能过剩。

但值得注意的是,罗杰斯国际商品指数的缔造者杰姆.罗杰斯又开始吹捧农产品了。

如果正如其所料,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就堪忧了(中国CPI构成中,38%是食品)。

同时,中国也在反思过去20多年的经济增长模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思考:为什么中国出口的产品价格总是那样低,而进口的产品总是那样高,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情可以堪?中国商品价格过低的原因是产能过剩,产能过剩的原因是投资过热,投资过热的原因是资源价格低(包括土地、劳动力、资金、环境、政策门槛),企业仍有利可图,特别是外资(政策优惠多,超国民待遇)。

但是,中国的资源价格不可能继续低下去,现在政府意识到了这点,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包括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人为本理念等。

这意味着中国的资源价格将不再便宜,包括人力资本、土地价格、资金成本、环境成本、资质门槛等。

另一方面,国外资源大国也在挤兑中国。

铁矿石价格在去年上涨70%的基础上,今年又上涨了19%。

在成本上升,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按经济规律来讲,发展下去,就是企业亏损、破产倒闭,工人失业,金融和经济危机。

过剩的产能将在经济危机中被消灭,也就是常说的企业重新洗牌,股市上将表现为兼并重组的大量发生。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难以避免。

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工厂歇业,产能减少,物价上涨,央行为抑制通胀,往往不得不提高利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