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的现代研究与展望20120531

合集下载

中药药理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药药理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药药理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中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中药药理学是中药学中最重要的一门学科,是中药研究与开发的核心之一。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效学和剂量学的科学,是研究中药在组织、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机制及其相关的生物学现象的学科。

一、中药药理学的现状中药药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国内外都十分重要。

这个学科的重要性在于,有很多的功效,而且是安全、有效、经济、可持续的治疗。

可是,由于中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中药药理学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在国内,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

在药效方面,许多中药提取物已经被证明具有重要的药理作用,如黄芩提取物、连翘提取物、络石藤提取物等。

这些提取物不仅治疗感染、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而且还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抗氧化等。

在国外,中药的药理研究也很重要。

随着中药的普及和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西药不一定是治疗所有疾病的最佳选择,用传统中药和生物技术研发新药已成为新的研究方向。

例如,白藜芦醇是关联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的重要药物成分,其源自于中草药丹参,目前已被广泛研究。

二、中药药理学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对中药的需求不断增加,中药药理学面临着很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中药药理学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中药的标准化由于中药的来源、质量、剂型、用法等差异的存在,不同的药材可以带来不同的药效。

为了保证中药药理学的科学性,需要对中药进行标准化,以确保药物成分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解决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

2. 治疗机制的探究中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中药药理学仍然面临着很多的挑战。

因此,中药药理学需要加强对药理作用的探究,以便进一步提高中药的临床应用。

例如,针对中药的抗肿瘤机制、免疫调节机制等进行研究。

3. 毒性与安全性的控制虽然中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是中药也存在一定的毒性和安全性问题。

因此,中药药理学需要加强对中药毒性和安全性的了解,探索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保证中药的安全性。

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前景展望

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前景展望

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前景展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逐渐增强。

而中药因其独特的疗效和广泛应用在人们健康保健方面,备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与此同时,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中药现代化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今年是中医药法颁布15周年,可见中药研究正在进一步深入与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将探讨中药现代研究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的展望。

一、现代研究方法解析中药研究的方法已经从传统的“吃了看效”转变为现代技术手段的使用,如药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技术、生物信息学、微生物学等。

这些现代技术手段最大程度地揭示了中药复方中各种活性成分的结构、药代动力学特性、药效物质的作用机制和分子基础等,同时加快了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步伐。

二、中药现代研究的应用前景展望1. 提高中药的质量标准中药现代研究的重点之一是确定中药的有效成分及其数量,提高中药产品质量。

传统中药的应用因为其功效较为复杂,并不像单一化学物质那样容易确定药效成分。

通过发掘中药有效成分,制定标准措施,可以更好地规范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尤其是对于肝肾功能不佳或对药物过敏者,可以从源头上保障中药的质量和安全。

2. 牵引中医药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随着中药的现代研究的不断推进,中药文化产业的新格局逐渐形成。

中医药文化已经成为了我国新兴文化产业中的一员。

中药现代化研究的进步对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也构成了一定的推动和牵引。

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便是中药材现代化种植、加工与质量控制技术的创新,将对中药材的质量与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3. 维护人类健康中药经过现代技术研究后,其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被更好地挖掘和利用,从而将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治疗和健康保健。

中药的“康复、保健、治疗”特性备受人们青睐,这些特性将在中医药完整的体系下,更好地发挥作用,成为人们健康保健和疾病治疗的重要资源。

三、中药现代化研究问题1.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鉴定和功能研究等基础科学研究尚未扫清所有障碍。

2. 营销模式上需要打破传统的政治性地区局限,开拓更加广阔的居民市场。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

然而,由于中药复方的复杂性和多组分的特点,其药理学研究一直面临着挑战。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本文将从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中药活性成分的发现与鉴定以及中药的药理机制等方面,探讨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一、研究方法的创新传统中药药理学研究主要依赖于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这种方法存在着时间长、费力耗时、结果不确定等缺点。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研究者们开始尝试应用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等新技术手段,加速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程。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得研究者能够深入了解中药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可以全面了解中药对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从而揭示中药的药理机制。

此外,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中药药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构建中药活性成分与靶点的数据库,可以快速筛选出中药对特定疾病具有潜在疗效的活性成分。

二、活性成分的发现与鉴定中药复方中含有众多活性成分,其中有些成分具有重要的药理活性。

传统的中药药理学研究主要通过分离纯化活性成分并进行生物活性评价来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

然而,由于中药复方的复杂性和多组分的特点,活性成分的发现与鉴定一直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难点。

近年来,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的应用使得中药活性成分的发现与鉴定更加准确和高效。

这项技术通过将样品分离和检测结合在一起,能够快速鉴定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并确定其结构和含量。

此外,还可以通过质谱图谱库的建立,快速鉴定中药中的活性成分。

三、药理机制的研究中药的药理机制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药复方中的多个成分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发挥作用,因此揭示中药的药理机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结合药理学和系统生物学的方法,逐渐揭示了一些中药的药理机制。

中药药理学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药药理学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药药理学的现代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和中医药的广泛应用,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在现代研究中,通过采用多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本文将对中药药理学的现代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外实验、动物模型实验和临床试验。

体外实验主要是通过使用离体器官、细胞、酶等来评估中药的药理活性。

动物模型实验则是使用不同动物模型来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

临床试验则是通过临床观察和统计分析,验证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

第二部分: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中药的化学成分分析、药理活性评价以及机制研究。

化学成分分析是通过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中药中的各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为后续的药理活性评价提供依据。

药理活性评价则是通过对中药在体内外的活性进行评估,探究其具体的药理作用和效果。

机制研究则是深入探究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以及与中药相关的信号通路和靶点。

第三部分: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1. 中药药理学与疾病治疗随着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药被证实具有对多种疾病的治疗作用。

例如,中药黄连被发现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和癌症的治疗中。

2. 中药药理学与药物相互作用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还揭示了中药与现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中药的化学成分与现代药物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因此,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于指导中药与现代药物的联合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3. 中药药理学与药物开发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新药的研发和创新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分离、鉴定和评价中药的活性成分,并深入探究其作用机制,可以为新药的开发提供借鉴和指导。

4. 中药药理学与药物安全性评价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还可以评估中药的安全性和毒性。

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可以了解中药的毒副作用及其机制,从而为合理使用中药提供依据。

对中药现代化分析思考与研究展望

对中药现代化分析思考与研究展望

对中药现代化分析思考与研究展望【摘要】通过论述中药现代化的必要性、可行性、研究前景与长远意义,指出中药只有融合现代研究与发展,才能更好地为临床服务,才具有国际竞争力,从而造福全人类。

【关键词】中药现代化必要性可行性研究前景长远意义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之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理论完整,医疗实践丰富,疗效确切的传统医药体系。

但是,中医药也必须全方位地开放,融合更多的现代化信息,利用现代社会中的高科技来丰富、充实、完善自身,使中医药优势更加明显。

如果说中医还是靠四个手指式的纯望、闻、问、切,中药还是象中药房的撮药、称量、分药、煎汤药等几千年来的老一套,是没有融合到现代社会的表现,因此作为中医药学科技工作者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应有所思考、有所作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

1 中药现代化的必要性1.1 “回归自然”热潮的兴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命的质量和长寿日趋重视,单纯依靠化学药物难以满足人们的这些追求。

人类的医学模式开始由单纯的“生物医学”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转变;由单纯的治疗疾病向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转变。

因此,博大精深的传统医药越来越受重视,且在人类医疗保健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祖国医学“药食同源”的观念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如在美国市场以食品补充剂的中药保健品深受欢迎且无需FDA 批准。

“回归自然”的热潮为我国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1.2 国内外对中药及天然药品的需求在逐渐扩大我国的中医药正在逐渐被认可,但是我国中草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着诸如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药理作用等基础研究和开发薄弱,生产工艺技术落后,工业化水平低,过程装备现代化程度低,中药企业存在规模小、企业数量多、产品重复多、科学技术含金量低、管理水平低、自动化水平低;中药剂型落后,大多是传统的汤、丸、散、膏、丹类剂型;从药品研究开始到药品上市后的再评价等多个环节缺乏国际认可的标准规范控制,产品的质量稳定性较差等问题。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现状、问题讨论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现状、问题讨论及发展趋势分析

龙源期刊网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现状、问题讨论及发展趋势分析
作者:邓婷
来源:《中外医疗》2013年第10期
随着人类疾病种类的越来越多,化学药物不良反应情况越来越多,中药药理的研究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研究学者的关注。

中国作为传统的医药大国,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具有坚实的基础以及潜力巨大的发展前途,中药的药理作用与医药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在中西医理论研究的指导下,中药药理学的研究逐渐发展起来。

目前,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已经成为医药学领域中最活跃、发展最快速和潜力最大的力量,中药药理学研究的进步也推动着中医药学的进步。

因此,该文对中药药理学的研究现状、问题讨论及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现报道如下。

(精)《中药药理学》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PPT课件

(精)《中药药理学》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PPT课件

热证 寒证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寒凉药
改善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温热药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
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 呼吸频率、收缩压和舒张压
动物实验:
心率
尿中儿茶酚 胺排出量
DβH
耗氧量
体温
寒凉药 寒证模型
甲状腺 阳虚证模型
切除
温热药
寒凉药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低下 温热药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亢进
中枢兴奋症状(表现) 寒凉药
改善
中枢受抑状态(表现) 温热药
动物实验:
单胺类神经递质
兴奋
抑制
NA DA 5-HT
温热药 热证模型
大鼠痛阈值 和惊厥阈值
寒凉药 寒证模型
寒凉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抗惊厥、解热、镇痛等) 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活动量↑等)
2. 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临床: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临床:
热证、阴虚 寒证、阳虚
交感神经- β受体-cAMP系统↑
寒凉药、 滋阴药
改善
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
温热药、 助阳药
动物实验:
滋阴药
+
T3、HCA注射→大鼠阴虚→脑、肾β-R 最大结合点位数↑;M-R ↓
甲硫氧嘧啶po→小鼠“甲减”阳虚→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

+
温热药
寒凉药抑制交感神经- β受体-cAMP系统功能的亢进 温热药抑制副交感神经- M受体-cGMP系统功能的亢进
由于中药与相应受体有较大的亲和 力,这种亲和力的存在是中药归经理论的 基础。中药归经就是药物选择性作用于不 同受体的结果,如细辛归心经,其含消旋 去甲乌药碱具有兴奋心肌β1受体作用。

中药药理学的现代研究进展及应用

中药药理学的现代研究进展及应用

中药药理学的现代研究进展及应用近年来,中药药理学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并取得了积极的发展。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的医疗体系,在保健和治疗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药药理学的现代研究进展不仅丰富了中药的应用领域,还为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

本文将介绍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新进展,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力。

一、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

体外实验主要通过细胞培养和体外模型来评估中药的生物活性。

动物实验则利用动物模型,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毒性和代谢途径等。

临床研究则通过人体试验来评估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1. 中药的活性成分研究中药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黄酮类、生物碱类和多糖类等。

对于中药的活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和评估,有助于揭示中药的药理机制和作用靶点。

2. 中药与靶向治疗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还关注中药在靶向治疗中的应用。

通过对中药与特定靶点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中药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的精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3. 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是中药药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研究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动力学过程,可以指导中药的合理用药。

4. 中药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中药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对于药物的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药物相互作用研究可帮助优化中药方剂的组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并提高治疗效果。

三、中药药理学的应用1. 中药在多种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中药在多种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黄连素作为一种中药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炎和抗肿瘤作用,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

2. 中药在体外模型中的应用体外模型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构建适当的体外模型,可以评估中药的药理活性和毒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3. 中药在临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中药在临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也备受关注。

通过临床研究,可以评估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探索中药的适应症和剂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中医药现在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疾病中接受度高,有市场前景 疗效不确切 鱼腥草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抗 感染 丹参注射液——冠心病,抗心律失常 丹参片——活血化瘀,冠心病 丹参酮IIA磺酸钠——活血化瘀,冠 心病,心绞痛 丹参素——活血化瘀,冠心病,心绞 痛 黄芩片——护肝 上火? 机制不明了
532 271 323 43 219 333 379
424 230 459 968 379 061 711
关于植物药的研究
• • • • • 银杏的研究项目最多,共9项; 金丝桃属(贯叶连翘)及大豆的研究各有5项; 有关人参及山植的研究各3项; 有关紫锥花属及锯齿棕的研究各2项; 有关大蒜、竹笋、松果菊、山金车花、水飞蓟、卡瓦胡椒、樱叶 英莲的研究各l项。 临床研究39项,共涉及22种疾病。 药理学研究18项; 有关药物生产制各的研究2项; 药物化学成分研究、药物剂量效应关系的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的 研究、药材资源研究、药物标准研究及有关会议项目、有关课程 项目各1项
黄连 连翘
发现 Discovery
中药药理学是支柱学科
中药药理学研究目的及内容
合理用药、开发新药
中药药效学 pharmacodynamics 主观描述 客观数据表示
中药药动学 pharmacokinetics 成分复杂 药物相互作用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成功案例及目前 尚未解决的热点问题
循环 经济
麻黄碱具有肾上腺素 样作用
一、以方药探理,阐明中医药理论的现代科学实质
• 研究中药及复方药理,国内较多,如 四君子汤、玉屏风散、桂枝汤、麻黄 汤、桑菊饮、人参败毒散、大黄、甘 草、远志、板蓝根、刺五加等。 四君子汤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 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药 组成,具有益气补中,健脾养胃的作用。 作为调补正气的基础方,临床运用范围 较广。

• 现代药理研究:四君子汤具有促 进消化吸收,调节胃肠活动和胃肠 激素、抗胃肠粘膜损伤、改善肠 道粘膜免疫功能的药理作用.
西医:促胃肠动力药、抗溃疡药、粘膜保护剂、消化酶片 检测指标:离体胃肠平滑肌的作用、抗溃疡损伤作用
促消化,增强食欲 疗效易显现!!
二、以方药探证候
• 1. 通过代表方药的药理研究,探讨中医证的实质,例如通过滋阴方 药研究“肾阴虚证”; • 2. 通过活血化瘀方药研究“血瘀证”; • 3. 通过解表方药研究“表证”等已成为阐明“证”实质的重要途径 之一。 • 4. 通过温热药的研究制造“热证”模型
中药药性的现代认识 四性、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
4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ICM
1
中医药的现代争论及其现代意义
1. 著名文人胡适曾经提过对中医药的见 1.胡适被诊断为“糖尿病”,经西医治疗 解:“中医药能治好病,但不知道是 一段时间未见起色。后由当时上海的 什么病,因而中医药是不科学 名医陆仲安的一番诊治,竟得治愈。 的。” 鲁迅、梁启超为首的历史人物 许广平女士曾患阴道炎症,四处医治 掀起了一股“废医热潮” 无效后经服乌鸡白凤丸而愈。 2. 张功耀教授的一篇《告别中医中药》, 2. 中药降糖并不占优势,但对并发症有 中医药的理论体系是不科学的,是伪 很好的疗效;中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 科学,它所谓的能治好病,是恰巧病 竭,主要是能明显延缓慢性肾衰的进 到这个时候就是不治也应该好了,叫 程;而治疗肿瘤则是从整体提高人体 自愈、安慰剂。 的综合抗病能力与机能恢复能力上进 行调理,以减少病痛,延长存活期, 3. 很多人对传统中药的作用带着问 减少毒副作用。而且,一些被西医药 号?——没有统一标准 学判定的‘不治之症’,一些经西医 4. 中药是巫医继承下来的,从来没有科 化验、透视、拍片无法诊断的疾病, 学依据。西药其实就是现代药,西药 如头晕目眩、疲倦无力、心悸、失眠、 这个词本身就是中医有意误导的,就 健忘、无名发热等,采用中医治疗往 是下意识的在民族心理上深层次的制 往能有满意的效果。” 造对它的排斥感。根本就不存在什么 中药西药,只有现代药和巫医假药。 抗生素+止血药
中医药理研究与展望
基于中医药理论及现代药理学研究的 产品开发及市场营销策略
——用科学理念导入产品,建立“标杆式”产品市场
1.市场细分思路——消费心理学;科学线索(症候) (非礼品、非奢侈品——生活必需品)
2.养生(保养)、保健、治疗——科学概念上的差异及建立稳定 客户群 3. 鉴于中药的复杂性、多样性,通过理论、工艺创新,开发新 品种
4.基于中药四性五味的启示进行工艺调整
5.基于中药“君、臣、佐、使”的现代药理解释进行产品开发与 市场科普型导入
目录
1
中医药的现代争论及其现代意义
2
3
1 2
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及美国对传统医学的研究现状
中药药理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以方药探理,阐明中医药理论的现代科学实质
以方药探证候
3
以复方配伍关系研究组方规律
血液循环


• 肾阳虚证与机体内分泌功能衰退, 免疫功能低下有密切关系。 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
胰岛素,性激素,骨代谢, 脂肪代谢
检测指标:
器官水平:胸腺、肾上腺、脾、肝、睾丸、子宫 生化水平:血液(白细胞、淋巴细胞),激素 功能反应:体温,耐力、耐缺氧、攻击性
一、以方药探理,阐明中医药理论的现代科学实质
• • • 18.樱叶荚莲(1)治疗经前期综合征; 19.地耳草(1)对下丘脑的影响; 20.绿茶(1)对肿瘤的作用;
中药药理研究思路
• 1. 一种是将中药当成植物或普通天然药物,按传统经典式的方 法进行研究。 • 分离化学成分,提取其活性部位,定结构,乃至人工合成,然 后进行药效学、药动学、毒理学的研究,最后过渡到临床试验研 究。
1993年起,美国政府通过国立卫生研究院替代医学办公室(现为国家补充及替代 医学中心)发放科研经费,经费总额已达1.135亿美元。
1993—2000年美国政府用于资助传统医学研究的项目
• • • • • • • • • •
植物药71(26%) 针炙58(23.6%) 脊柱按摩9(3.6%) 按摩7(5.6%) 印度传统医学5(2%) 瑜伽4(1.6%) 营养 5(2%) 饮食疗法4(1.6%) 催眠3(1.2%) 顺势疗法3(1.2%)
功效:? 副作用:?
中医药优势及我国政府的政策导向
1. 中医药理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现代医学 模式已渐渐由原先的“生物模式”转移成 “生物-社会-心理”模式,说明现代医学 已经逐渐重视环境和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 过程中的作用,这正证明了中医“天人合 一”的前瞻性和正确性。只有人体气血调 和,才能保持“平人”无病的状态。反之, 则天地之间风雨如晦,人体气血逆乱、百 病丛 生。因此中医的治疗,不是为了影响或者 改变脏腑的内部结构,而是为了恢复其所 储蓄的精微物质,恢复脏腑之间阴阳气血 的平衡。 2. 中医治疗重视整体。它既是黑箱理论的灵 活运用,又包含着许多信息论、系统论、 控制论等科学的思想萌芽,形成了独具特 色的辨证风格。 3. 提倡以人为本,对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的 整体关注以及“治未病”,预防为主的观 念,被循证医学再一次证明是医学发展的 方向和目标。 保健品的立项依据!
痒:过敏、感染、干燥、化疗、湿疹 胆汁排泄不畅
• • • • • •
中医将之归属于“风”,有“风盛则痒” 之说:凡风热客于皮肤,作痒起粟者治 宜疏风。若风热内淫,血虚作痒者,又 当凉血润燥。由风、湿、燥、热及血 虚等因素引起 清热去湿茶: 银花15克,板兰根15克, 土牛膝15克,岗梅根30克,桔梗10克,连 翘15克,淡竹叶10克,鱼腥草30克,薄荷 5克。 适合用于肠胃湿热证:疲倦乏力,昏昏 欲睡,胃口不好,腹胀或痛,口臭,口腔 溃疡,牙肉肿痛,或有湿疹,皮肤瘙痒
• 5.通过寒凉药的研究制造“寒证”
• 6.通过泻下药大黄研究造“脾虚证”模型等。
慢性肝病中医“证”的分子基础研究
• 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首先要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尤其是“证” 的研究。中医学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其核心离不开辨证论治。 • 关于“证”,它是中医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又是中医生命力之所 在,但另一方面它又阻碍了中医学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中医药现代化 与“证”的现代化密切相关。 • 以往几十年,“证”的研究已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也使临床治疗效果 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有关“证”的标准化、特异性以及“证”的动 物模型仍难以为中医界所广泛接受,主要是因为,“证”是几千年来 经验的总结,不少内容较为模糊,尚无恰当的定量指标。 • 如果用现代的科技手段,选择经典“证”去研究,从中获取一些特异 性的信息,则“证”的研究就向前迈了一大步,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 也会有所凭借。
• 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具有回阳 救逆的功效,主治亡阳证。经现代药 理研究发现 1.它有明显的强心、抗休克、改善微 循环等作用。

• 这些结果反过来提示:
• 回阳救逆和亡阳证的现代科学实质,
• 亡阳证与休克、心力衰竭、微循 环障碍等有关。
西医:地高辛-强心、肾上腺素-心脏骤停,过敏性休克、休克-多巴胺,补充血容量 检测指标:心脏收缩力,心率、血压,酶学指标(LDH,CK)
40 32 12 1 3
751 913 529 833 246 277 261 3 391 90 247
095 045 441 127 517 458 157 828 000 964
1993—2000年美国政府用于资助传统医学研究的项目
• • • • • • •
护理3(1.2%) 磁疗法3(1.2%) 运动疗法3(1.2%) 音乐疗法2(0.8%) 气功2(0.8%) 神经生理学 2(0.8%) 太极拳2(0.8%)
• • • •
项目内容
• • • • 10.玄参:神经保护作用; 11.隔山牛皮消:神经保护作用; 12.红苜蓿:治疗更年期综合征 ; 13.山金车花:神经保护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