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报告——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实验目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实验器材】两支完全一样的蜡烛、光具座、一块玻璃板、一个光屏、火柴【实验步骤】
1.将玻璃板垂直置于光具座的中央, 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 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面的蜡烛的像。
2.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 不透过玻璃板, 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3、将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 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
4、移到蜡烛的位置, 观察其像的大小有无变化。
5.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实验结论】
平面镜成像特点:
1.像和物大小,
2.像和物左右
3.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4.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
5.平面镜所成像是像
【例题】. 如图14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刻度尺的上面, 并保持玻璃板与刻度尺垂直。
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的刻度尺上, 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 进行观察和调整。
用此实验可以研究: ①像与物大小的关系;②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的关系;③平面镜成的是虚像还是实像。
(1)选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为了便于比较_________;(选填“①”、“②”或“③”)(2)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________;(选填“①”、“②”或“③”)(3)在利用蜡烛B确定出蜡烛A所成像的位置后, 移去蜡烛B, 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 则光屏上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
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

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平面镜成虚像,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同。
新课程标准将其定位于理解的层次,对它的探究过程及应用的考查是本章的重点。
例题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试验中,晓敏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橡皮泥等器材进行试验,如下图所示。
(1)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选填“A”或者“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重合;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在实验中使用刻度尺是为了测量;晓敏测出物距和像距相等的一组数据,因此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像距和物距相等”,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合理?(选填“合理”或者“不合理”);理由是。
(3)小倩同学建议用点燃的蜡烛代替棋子进行试验,她的理由是。
讲析(1)在A侧观察,能看到A通过平面镜成的像,说明像与物体位于平面镜的异侧;B与A 的像重合,说明像和物体等大;在白纸上没有A的像,说明是虚像。
(2)使用刻度尺能测量物体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探究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关系,并且能连接像和物体,研究它们的连线与镜面的垂直关系。
通过一组数据得出结论,以偏概全,不能说明规律的普遍性。
(3)用棋子做实验,容易因为棋子不发光而看不清楚像,可以利用点燃的蜡烛代替棋子,只是需要注意两支蜡烛要等大,并且蜡烛燃烧时间不要过长,应测量多组数据才能得出普遍的结论。
答案(1)A白纸上没有棋子的像(2)物体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不合理一组数据太少,应测量多组数据才能得出普遍的结论(3)用棋子做实验时,容易因为棋子不发光而看不清楚像点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命题的热点。
本题展示了探究过程,考查了同学们探究可能遇到的问题,这就要求同学们要亲自完成实验,才能做到能力和知识的结合。
重点实验05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卷版+解析)

重点实验05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设计与进行实验】1.实验原理:;2.主要实验器材:玻璃板、刻度尺、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白纸等;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3.实验装置:3.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为了便于找到像的位置;让相同的蜡烛(未点燃)与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找到像的位置、比较物和像大小关系;4.为了让实验现象更明显,本实验最好在的环境中进行;5.实验中尽量选择的玻璃板,实验时,通过玻璃板能看见同一支蜡烛的两个像,产生这个的原因是玻璃板有一定的厚度,通过玻璃板的前后两个面各形成一个像,产生重影;6.实验中应选择茶色玻璃板.因为透明玻璃板透光性较强,反光性较弱,而这个实验对透光性有要求,对反光性也有要求,所以应选用透光性不如透明玻璃板而反光性强于透明玻璃板的茶色玻璃板.6.实验中像的大小始终等于物体大小,通过肉眼看见“近大远小”,这与视角有关;7.实验中无论平面镜多小,都能使物体形成一个完整的与物体等大的像(物体上反射的光线总有射向平面镜的);8.玻璃板的放置要求:玻璃板要与水平桌面,确保物像重合,若玻璃板向点燃蜡烛方向倾斜,则蜡烛的像总在未点燃蜡烛的上方偏高处;若玻璃板向未点燃蜡烛的方向倾斜,则蜡烛的像总在未点燃蜡烛的下方偏低处;9.刻度尺的作用: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10.观察像时眼睛的位置:与物同侧;11. :用光屏代替未点燃的蜡烛,看在光屏上是否能承接蜡烛成的像;12.本实验的目的在于研究蜡烛A的像是否与蜡烛A的大小相同,如果将蜡烛B也点燃,则蜡烛B也会产生一个像,会对实验产生干扰;并且如果玻璃板两侧蜡烛都点燃的话,就没有黑暗和明亮的对比,不利于观察蜡烛A的像的准确位置.13.实验中移去蜡烛B,并在蜡烛B所在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12.多次测量的目的:多次改变蜡烛和玻璃板之间的间距,使结论更具有普遍性;13.物体移动时,像移动方向、距离、速度的判断;【交流与反思】14. 得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不等的原因:①蜡烛没有垂直放置;①后支蜡烛与前支蜡烛在玻璃板中的像没有完全重合;①玻璃板太厚;15. 用灯泡代替蜡烛好处的评估:不会由于蜡烛的燃烧而导致另一支蜡烛和像之间的高度不等、灯泡比蜡烛亮,实验效果更明显、灯泡可反复使用;16.(1)将桌面上的白纸换成方格纸的好处是方便比较蜡烛A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2)观察像的时候,眼睛的位置应与蜡烛A同侧.因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且只有当光进入人眼时,人眼才能看到像.(3)实验中,测得的蜡烛A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不相等,则可能的原因有:①蜡烛B与蜡烛A所成的像没有完全重合;①玻璃板太厚.实验结论: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正立的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设计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包括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2)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能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2)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实验探究过程。
2、教学难点(1)设计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2)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平面镜、玻璃板、两支相同的蜡烛、火柴、刻度尺、白纸。
2、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平面镜成像的视频,如人在镜子前梳妆、商场的镜子展示服装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新课教学1、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观察和生活经验,提出关于平面镜成像的问题,如: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像与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有什么关系?2、猜想与假设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
学生可能会提出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等猜想。
3、设计实验(1)介绍实验器材:平面镜、玻璃板、两支相同的蜡烛、火柴、刻度尺、白纸。
(2)讲解实验步骤:①在水平桌面上铺上一张白纸,将玻璃板垂直放置在白纸上。
3.2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课件 (共30张PPT) 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24999
24999
新知学习
4.实验步骤 ①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玻璃板竖直固定于白纸上,在
纸上沿着玻璃板画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24999
24999
新知学习
②把一只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 像B。
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 去它跟前面那根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24999
24999
S
物体上的每个点在镜子里都有一个像
点,所有的像点就组成整个物体的虚像。
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24999
S'
虚像用 虚线
24999
新知学习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形成 显示 实例
实像 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能用光屏承接 人眼可以直接看到
小孔成像
虚像 由实际光线的反向 延长线会聚而成
不能用光屏承接,人眼通过 光学器件才能看到
3.一只小鸟在离湖面15m的上空飞行,若湖深为5m,则小 鸟在湖里所成的像与它的距离是 30 m,它在湖里所 成的像是 虚 像(填“虚”或“实”)。
24999
24999
当堂检测
4.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AM
A'
B
N
B'
平面镜成像作图的注意事项: ①作图痕迹要保留;②辅助线用虚线画; ③虚像也用虚线画;④垂直符号要标明。
24999
新知学习
思考
(1)为什么用透明薄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
用平面镜不能确定像的位置,而用玻璃板
B
既可以成像,又可以确定像的位置。 A
(2)为什么准备两支完全一样的蜡烛?
八年级物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通过实验验证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二、实验器材平面镜、物体(如钢尺等)三、实验原理平面镜是一种光学元件,具有反射光线的能力。
光线入射到平面镜上,会发生反射,形成一个像,即我们所看到的物体的投影。
根据反射的规律,我们可以得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入射光线与镜面的法线的夹角等于反射光线与镜面法线的夹角2.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上3.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之间的夹角等于物体与像之间的夹角四、实验步骤1.将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桌子上,固定好。
2.将物体(如钢尺)竖立在平面镜前,调整其位置,使其与平面镜的法线垂直。
3.观察在镜中的物体像的特点,记录下来。
4.调整物体的位置,重复步骤3,观察并记录下不同位置的物体像。
5.对观察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第一次实验物体与镜的距离:30cm物体像离镜的距离:15cm物体高度:10cm物体像的高度:5cm2.第二次实验物体与镜的距离:20cm物体像离镜的距离:10cm物体高度:10cm物体像的高度:10cm根据实验数据可知,物体与其像在镜面上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可以总结为:1.物体与像的距离相等2.物体与像的高度相等这就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即物体与其像在平面镜上的位置和形状是相似的,只是方向相反。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了更深的理解。
根据实验结果,平面镜成像具有以下特点:1.物体与像的距离相等2.物体与像的高度相等平面镜成像的这些特点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光的传播过程以及光线与平面镜的反射关系。
而通过这些特点,我们可以进行相关计算,求解物体与像的位置和形状的关系。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镜子的制作、光学仪器的使用等。
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应用,我们将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3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问题1、为什么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
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蜡烛B ,巧妙地
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答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2.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体的连线关于镜面对称; 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1、一只小猫正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全身像,如 图所示:此时它所看到的全身像应是图中的哪一
个( C)
A
B
C
D
2、下图中是四幅关于字母“F”经平面镜反射
成像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C )
大 小 将 _不__变__ 。 ( 选 填 “ 变 大 ” 、 “ 变 小 ” 、
“不变”)
4、下图中S为点光源,画出反射光线经过A
点的光路图
S
S/
A
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1、3、4题
应用提高
1.身高1.6米的同学站在学校的平面镜前1米的地
方,他在镜中的像到镜面的距离
;当
他向镜面移近0.5米时,人与像之间的距离
是 1米 ;像的高度是
。
1米
1.6米
解:因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成等大正立的 虚像,物距与像距相等,此时物距为1m,则 像距也为1m,当他向镜面移近0.5米时,此时 物距为0.5m,则像距也为0.5m,则人与像之 间的距离是0.5m+0.5m=1m;由于像与物是 等大的,所以像高也为1.6m.
(2)、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怎么知 道的? 答案: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为用刻度尺量出两支蜡烛到 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
专题07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题(解析版)

(3)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F沿BO射到O点,光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说明光反射时,光路是______的;
(4)由于光在纸板上发了______(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所以从不同方向都可以观察到光在纸板上传播的径迹。
②玻璃板有一定厚度,有两个反射面,测量时三次实验的像距都比物距略大一些。
【例题2】(2020齐齐哈尔)小彤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实验时,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分别是玻璃板前后两个面反射形成的,为消除此影响可选用(选填“厚”或“薄”)一些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将玻璃板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这样做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所用的两只蜡烛A、B,应选择外形
3.如何确定像的虚实?将未点燃的蜡烛拿走,拿一个光屏放在该处不透过平面镜看光屏上是否有像。
5.得出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与像成正立、等大、左右相反的虚像,物与像对应点的连线垂直平面镜,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6.如果在实验中发现两个像,是由于玻璃板太厚导致的。两个像之间的距离由玻璃板的厚度决定
7.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为什么不需要点燃?若点燃后方蜡烛,使像的背景变亮,使像变淡,不便于观察像。
2.(2020山东聊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
设计和进行实验:
(1)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要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原因是玻璃板能成像,面且______(只填字母代号)。
A.透过玻璃板可以看见后面的蜡烛 B.玻璃板比平面镜成像更清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河南中考】(2017?河南)如图1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利用了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玻璃板放置时要求与纸板。
(2)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没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与蜡像A的像重合,这样做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若用光屏替代蜡烛B,在光屏上观察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选填“实”或“虚”)像。
答案:(1)像的位置(2)垂直(3)大小;虚【知识解读】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正立、等大、等距”的“虚像”,物与像“上下一致、左右颠倒”,即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现象,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眼睛逆着反射光线看到光线好像是从镜后的像点发出,所以说像点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1. 镜面的选择与放置:用薄的茶色透明玻璃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由于玻璃板的前后表面均能反射成像,为了减小两个像之间的干扰,玻璃板要薄一些较好。
放置时玻璃板要和纸面垂直,否则玻璃板后的蜡烛无法与像完全重合。
镀膜玻璃板的镀膜的一侧对齐方格纸的中线,且朝向像的一侧。
2. 像的位置与大小: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玻璃板前侧从不同角度观察,同时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直到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1)镜前蜡烛点燃,目的是成像清晰;镜后蜡烛不点燃,替代镜前蜡烛的像,用到了“等效替代法”。
(2)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在镜前反射光线所在的区域可以观察到物体的像,在镜后无法观察到物体的像,因为镜后没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眼。
即“镜前观察,镜后成像”。
3. 多次测量探求规律:要分析像距和物距的关系,就要改变物距并用刻度尺多次测量记录像距和物距,比较得出像距等于物距的结论,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得出普遍结论。
使用有刻度的方格纸,其目的是便于比较像距与物距的关系。
4. 虚像的理解和应用: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看到镜后的像点,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没有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光屏不能承接。
5. 像的亮度:像的亮度取决于物体和环境的光线亮度关系。
可以在较暗的环境中观察蜡烛的像;若用棋子或圆斑小人代替蜡烛时,若像不清晰,可以用激光灯照亮棋子或小人,注意要照亮朝向镜面的一侧。
6. 评估:(1)像无法和蜡烛重合,可能是因为平面镜放置时与纸面不垂直。
(2)分析像距与物距关系时,一组数据太少,结论没有普遍性。
7. 结论: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取决于物的大小,像距取决于物距。
【核心例题】如图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1)器材选用时,用平板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规格相同的茶色玻璃和普通玻璃,应该选择玻璃;实验中观察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有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造成的,因此玻璃板(选填“厚些”或“薄些”)较好。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在玻璃板的A侧竖直放一只点燃的蜡烛,小明在玻璃板后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蜡烛寻找蜡烛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玻璃板的(选填“A”或“B”)侧观察。
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
如果在蜡烛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______承接到像(选填“会”或“不会”),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选填“虚”或“实”)像。
(3)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
若发现玻璃板后的蜡烛无法与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
(4)实验中,要用 分别测出和 并进行比较,若小明做了第一组实验就开始分析结论,对此你的看法是 ,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
若记录数据如下,实验表明:平面镜所成像是虚像,像与物的大小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5)若将镜前的蜡烛远离平面镜,则镜中蜡烛的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不变”或“无法判断”),像到物的距离将(选填“变大”、“变小”、“不变”或“无法判断”)。
(6)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选填“较黑暗”或“较明亮”)的环境中进行。
小明用围棋的棋子代替蜡烛做实验,他发现棋子在镜中的像有些模糊。
要使棋子的像清晰一些,你的建议是 。
(7)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的对应点的位置如图1的乙,下一步你该如何处理“白纸”上的信息并得出结论: 。
若将玻璃板下面铺着的白纸改为标有刻度的方格纸,其目的是便于比较 的关系。
(8)如图1的丙,若将蜡烛放在D 处,在玻璃板前 (选填“能”或“不能”)观测到蜡烛的像,因为 ,请作出像点D '的位置。
(9)本实验中,用一根未点燃的蜡烛来代替已点燃的蜡烛在镜中的像,以确定像的位置。
下列实验操作中,也用到这种方法的是( )A. 研究电流跟电压关系时,控制电阻一定B. 用两个10 Ω的电阻串联代替一个20 Ω的电阻C. 研究电流的热效应时,根据煤油温度的变化,判断电流产生热量的多少D. 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时,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解:(1)确定虚像的位置;普通;玻璃板的前后两个表面都能反射成像;薄些(2)大小;A;完全重合;不会;虚(3)玻璃板与纸面垂直;玻璃板与纸面不垂直(4)刻度尺;像距;物距;一次实验一组数据太少,结论不具有普遍性;探求规律,使结论具有普遍性;相等;等于(5)不变;变大(6)较黑暗;用激光灯照亮棋子(7)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并进行比较,由此得出结论;物距和像距(8)能;蜡烛的反射光线能进入人眼;见图(9)B【变式练习】变式1. 小芳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观察玻璃板后的像,如图2所示:(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
(2)小芳点燃蜡烛A,为了探索像和物的大小关系,他拿出另一根完全相同的蜡烛B 放在玻璃板后,则蜡烛B (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样做的目的既确定了像的位置又验证了;细心的小芳透过玻璃观察蜡烛A的像时,看到在像B处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B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
(3)移动蜡烛A进行多次实验,目的是。
(4)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像的大小会(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做完实验后某同学总结了一些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知识,其中不准确...的是()A. 将蜡烛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不变B. 将蜡烛和像所在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连线跟玻璃板垂直C. 当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为10 cm时,像和物相距20 cmD. 将玻璃板换成平面镜,成像更清晰,更有利于进行成像特点的探究答案:(1)光的反射原理(2)不需要;像和物大小相等;玻璃板的前后表面均能反射成像(3)消除偶然性,使结论具有普遍性(4)不能不变(5)D变式2. 如图3的甲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小丽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刻度尺的上面,并保持玻璃板与刻度尺垂直。
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分别竖直放置在玻璃板两侧的刻度尺上,点燃蜡烛A,进行观察和调整。
(1)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如果玻璃板放置得不够竖直,将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是:。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
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蜡烛移动到A′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能置时,眼睛应在蜡烛(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
确定蜡烛A成像的位置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若A向玻璃板靠近,应将B向(选填“远离”或“靠近”)玻璃板的方向移动,才能使B重新和A的像重合。
(4)小丽想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若蜡烛A与玻璃板的位置如图3的乙所示,则光屏应安放在玻璃板右侧,与玻璃板相距cm。
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选填“虚”或“实”)像。
(5)若蜡烛A以 m/s的速度远离玻璃板,则它的像远离玻璃板的速度是m/s,且像的大小。
答案:(1)确定虚像的位置;大小;蜡与像不能完全重合(2)完全重合;像与物大小相等;A;等效替代法(3)靠近(4)15;虚(5);不变变式3.(2014?南宁)如图4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各一,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还缺少的器材是,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后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选填“前”或“后”)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像。
(4)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蜡烛A的像(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答案:(1)刻度尺位置(2)前等效替代法(3)虚(4)不变【中考优选题】1.(2014?巴中)小明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如图5)发现在蜡烛A的另一侧看到两个像,他换了一块(选填“薄玻璃”或“厚玻璃”)像就成了一个了;小明移动蜡烛B,使它与像完全重合,确定了的位置。
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小明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他(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看到像,由此说明平面镜成的是(选填“实”或“虚”)像。
答案:薄玻璃像不能虚2.(2014?梅州)如图6的甲所示,小丽同学在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脸时,将玻玻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
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竖直地放于玻璃板前后,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在此实验中:(1)如果有5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2)小丽将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上,发现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是因为。
(3)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如图6的乙所示),在实验过程中中会出现的情况是。
答案:(1)2 大小(2)不能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3)蜡烛B与蜡烛A的像不能重合3.(2014?泉州)小勇利用如图7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的实验:(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2)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蜡烛B跟蜡烛A的像________,说明像与物的大小;若用光屏代替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是像(选填“虚”或“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