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瓦斯防治论文讲解

合集下载

矿井安全生产工作中瓦斯治理技术措施论文

矿井安全生产工作中瓦斯治理技术措施论文

矿井安全生产工作中瓦斯的治理技术措施探讨摘要:煤矿安全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瓦斯防治又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

为此,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进瓦斯防治工作。

本文结合工作实际,从矿井瓦斯综合治理措施、技术创新、多措并举、制度保障、以人为本理念等方面阐述了矿井瓦斯防突与治理技术方法,对于矿井安全生产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矿井安全;生产工作;瓦斯治理;措施【中图分类号】td7120 引言矿井瓦斯是煤矿生产过程中,从煤、岩内涌出来的以甲烷为主的各种有害气体的总称。

瓦斯在适当的浓度能燃烧和爆炸,会造成人员伤亡,严重时摧毁井巷设施,中断生产,有时还会引起煤尘爆炸,给矿井造成灾难。

因此,瓦斯治理,迫在眉睫。

狠抓瓦斯治理才能实现矿井的本质安全,对煤炭工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影响煤层瓦斯含量的因素煤的瓦斯含量是指单位体积或重量的煤在自然状态下所含有的瓦斯量(标准状态下的瓦斯体积),是计算瓦斯蕴藏量、预测瓦斯涌出量的重要依据。

影响煤层瓦斯含量的主要因素有煤层的埋藏深度、煤层与围岩的透气性、煤层倾角和露头、地质构造、煤的吸附特性、水文地质条件等。

2 矿井瓦斯的抽放与涌出量矿井瓦斯涌出是指在矿井建设和生产过程中从煤与岩石内涌出的瓦斯,其涌出的严重与否,则由瓦斯涌出量来表示。

在研究瓦斯来源和瓦斯涌出量时,既要考虑矿井地质条件,也要分析采矿技术条件。

当用通风方法不能使工作地点涌出的瓦斯稀释到《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最高允许浓度时,就必须预先抽放瓦斯。

瓦斯抽放已成为降低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和防止突出的主要措施。

3 煤矿瓦斯事故原因分析3.1瓦斯爆炸的三要素瓦斯爆炸的条件是一定浓度的瓦斯、高温火源的存在和充足的氧气,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当一定体积的空气中瓦斯浓度达到5%~16%时,就可以产生爆炸,而当浓度高于5%时,瓦斯的爆炸可能性逐渐增加,当浓度介于9.0%~9.5%时,瓦斯和氧气充分混合,会产生最强的爆炸威力。

煤矿瓦斯防治技术范文(二篇)

煤矿瓦斯防治技术范文(二篇)

煤矿瓦斯防治技术范文煤矿瓦斯是一种常见而又危险的气体,对煤矿安全造成重大威胁。

因此,煤矿瓦斯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煤矿瓦斯防治技术的一些关键方面,包括瓦斯抽采、瓦斯抑制以及瓦斯监测等方面。

瓦斯抽采是煤矿瓦斯防治的主要手段之一。

它通过将瓦斯从煤矿开采工作面快速抽出,减少瓦斯积聚,降低瓦斯浓度,从而防止瓦斯爆炸事故的发生。

瓦斯抽采的方法主要有机械抽采和自然抽采两种。

机械抽采主要通过设置抽采管道和电机驱动抽风机来实现,可以有效抽出煤矿井下的瓦斯。

自然抽采则是依靠煤矿自身的特点,通过利用井下的气压差和温度差来实现瓦斯抽出。

这两种抽采方法的结合使用可以提高瓦斯的抽采效果,减少瓦斯的积聚。

瓦斯抑制是煤矿瓦斯防治的重要环节之一。

瓦斯抑制是通过采取措施降低煤矿瓦斯的生成量,从而减少瓦斯的积聚,并防止其引发爆炸。

瓦斯抑制的方法有多种,如煤层注水、煤层改造等。

煤层注水是将水注入到煤层中,通过水的阻隔作用,降低煤层中瓦斯的生成量。

煤层改造则是通过改变煤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减少瓦斯的生成量。

这些瓦斯抑制的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煤矿瓦斯的积聚,提高煤矿的安全性。

瓦斯监测是煤矿瓦斯防治的关键环节之一。

瓦斯监测可以通过检测煤矿井下的瓦斯浓度,及时发现煤矿瓦斯的积聚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瓦斯监测的方法主要有传感器监测和无线监测两种。

传感器监测是通过设置瓦斯传感器在煤矿井下进行实时监测,将监测结果通过数据传输装置传送到地面进行分析和处理。

无线监测则是采用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对煤矿井下瓦斯浓度的实时监测,可以方便地掌握瓦斯的积聚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除了瓦斯抽采、瓦斯抑制和瓦斯监测等技术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煤矿瓦斯防治技术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比如,瓦斯抑爆和瓦斯泄放技术等。

瓦斯抑爆是通过向瓦斯中引入抑制剂,减缓其爆炸速度,从而达到控制瓦斯爆炸的目的。

瓦斯泄放技术是通过在煤矿上部开挖竖井,将井下的瓦斯直接泄放到大气中,降低瓦斯浓度,减少瓦斯爆炸的危险性。

煤矿开采专业论文 浅析矿井瓦斯灾害与治理

煤矿开采专业论文 浅析矿井瓦斯灾害与治理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开采历史悠久,矿地质构造比较复杂,自然灾害严重。

煤炭工业呈多层次发展,煤炭企业按所有制分为国有重点煤矿、国有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

煤矿安全状况发展很不平衡,国有重点煤矿安全状况良好,国有地方煤矿较差,乡镇煤矿最差。

21世纪以来,加大了对煤矿的监管力度,关闭了一批不具备基本生产条件的小煤矿,乡镇煤矿经过了停业整顿;国有地方煤矿深化了安全专项整治,加大安全投入,完善安全设施和装备,增强了矿井防灾、抗灾能力;国有重点煤矿通过国家技改资金扶持以及“一通三防”专项监察和重点监控,改善了煤矿安全装备和设施。

全国煤矿安全状况有了较大的好转。

煤矿生产一般是地下作业,除了工作环境恶劣,工作地点经常移动外,还随时受到矿井瓦斯喷出、瓦斯突出、瓦斯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等威胁。

特别是瓦斯突出与爆炸、煤与瓦斯突出严重威胁矿井生产安全,因此必须做好矿井内瓦斯监测安全管理工作,随时做好监控涌出量并对瓦斯作抽排放工作,保证矿井安全生产关键词:瓦斯喷出、瓦斯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瓦斯抽放1 引言 (3)1 矿井瓦斯喷出 (4)1.1概念和分类 (4)1.2瓦斯喷出防治 (4)1.2.1原始洞缝中瓦斯喷出的防治 (4)1.2.2采掘地压形成裂缝中瓦斯喷出的防治 (5)2防治煤与瓦斯突出 (5)2.1煤矿井下动力现象及分类 (5)2.1.1按动力现象的力学(能源)特征分类 (5)2.1.2按动力现象强度分类 (6)2.1.3突出危险程度的划分 (6)2.1.4关于防突措施与安全防护措施的实用规定 (7)2.2突出的基本特征 (7)2.3突出的机理 (8)2.4瓦斯突出的一般规律 (8)2.5预防煤与瓦斯突出的主要技术措施 (9)3矿井瓦斯爆炸及其预防 (11)3.1煤矿井下瓦斯爆炸原因分析 (11)3.2预防瓦斯爆炸技术措施 (12)4矿井瓦斯抽放 (13)4.1抽放瓦斯的可行性 (13)4.1.1抽放瓦斯的目的 (13)4.1.2新建抽放瓦斯矿井应同时具备的条件 (14)4.2抽放瓦斯方法 (14)4.3抽放设备 (17)5 总结 (19)参考文献: (20)致谢 (21)1 引言瓦斯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促使爆源附近的气体以极大的速度向外冲击,造成人员伤亡,破坏巷道和器材设施,扬起大量煤尘并使之参与爆炸,产生更大的破坏力。

煤矿瓦斯灾害及防治策略探究

煤矿瓦斯灾害及防治策略探究

煤矿瓦斯灾害及防治策略探究煤矿瓦斯灾害是煤矿生产中常见且严重的问题,给矿工的生命安全和矿山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威胁。

本文将探讨煤矿瓦斯灾害的成因、防治策略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煤矿瓦斯灾害的成因瓦斯是煤矿中常见的可燃气体,主要由甲烷组成。

矿井中的瓦斯主要来源于煤层的煤岩中,当煤层被开采时,瓦斯会释放出来。

煤矿瓦斯灾害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煤层条件:煤层中的煤岩孔隙度高、渗透性大,容易储存和释放瓦斯。

2. 矿井开采方式:不同的开采方式对瓦斯的释放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采用长壁工作面开采方法的矿井,瓦斯释放较为集中,容易形成高浓度的瓦斯。

3. 采煤工艺:采煤工艺中的钻孔、炮孔等作业会破坏煤层结构,导致瓦斯释放增加。

4. 矿井通风系统:不合理的通风系统设计和管理不善会导致瓦斯积聚和扩散。

以上是煤矿瓦斯灾害的主要成因,了解这些成因对于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至关重要。

二、煤矿瓦斯灾害的防治策略为了有效地防治煤矿瓦斯灾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策略。

这些策略包括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两个方面。

1. 技术手段(1)瓦斯抽采技术:通过设置抽采设备,将瓦斯抽出矿井,减少瓦斯积聚,降低瓦斯浓度。

(2)通风技术:合理设计和管理通风系统,保证矿井中的空气流动,减少瓦斯积聚和扩散。

(3)瓦斯检测技术:采用瓦斯检测仪器,对矿井中的瓦斯浓度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瓦斯超标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2. 管理手段(1)加强安全管理:制定和执行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矿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矿工的安全意识。

(2)加强监测和预警:建立完善的瓦斯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瓦斯浓度的变化,预测瓦斯灾害的发生可能性。

(3)强化应急救援:建立健全的瓦斯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减少瓦斯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以上是煤矿瓦斯灾害防治的一些常见策略,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减少煤矿瓦斯灾害的发生。

三、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煤矿瓦斯灾害防治也在不断发展。

煤矿瓦斯治理论文

煤矿瓦斯治理论文
1.1煤体自身性质
煤体对瓦斯的吸附能力主要取决于煤体的孔隙率和煤质,煤的变质程度不同,孔隙大小不同,其所含瓦斯的量就不同。成煤初期,煤的结构疏松,孔隙率大,储存游离瓦斯的空间大,瓦斯的吸附能力也很强。但此时煤质以褐煤为主,在成煤物化作用下尚未生成大量瓦斯,因此煤体中所含瓦斯量较少。在煤化地质作用下,煤质逐渐致密,孔隙率减少,吸附瓦斯的能力大大降低。随着煤的继续变质,煤体内部产生许多细微孔隙,使得煤的表面积不断扩大,至无烟煤达到最大,所以无烟煤对瓦斯的吸附能力最强。但并不是煤体吸附瓦斯能力强就一定含瓦斯量大,最终瓦斯含量除了需要煤体有瓦斯的吸附外,还需要密闭的空间使其得以保存。
煤矿瓦斯爆炸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空气中瓦斯含量达到爆炸范围内,即瓦斯的体积分数为5%~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时;二是存在引爆的火源,且其时间长度大于瓦斯引火感应期长度。所以,在煤矿实际作业环境中,对瓦斯爆炸事故的防控重点应放在防止瓦斯积聚和限制火源上。本文从引起矿井瓦斯含量的地质因素出发,探讨了煤的自身性质、煤层赋存条件和地质构造对煤层瓦斯含量的影响,最后又从管理角度给出了瓦斯事故防治的措施。
1矿井瓦斯地质影响因素
瓦斯主要是在煤的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按其成因可分为3种形成方式,即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煤变质形成和油气田的瓦斯侵入。瓦斯含量是指煤体或岩体在自然条件下所含的瓦斯量,包括游离态瓦斯和吸附瓦斯。影响矿井瓦斯含量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一是影响瓦斯生成量多少的因素;二是瓦斯的保存和放散条件。矿井中煤岩体内瓦斯含量与实际瓦斯生成量之间的差别很大,不同的煤田、同一煤田不同矿井、同一矿井不同采区的瓦斯含量也是大不相同。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来自于地质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经历200709201106湖南大学本科在校学习情况院校级三等奖在校实践经验200803201010大学生英语周刊衡阳市推销员到衡阳市区域经理2008年推销员在学校新生开学期间向学生和家长推销学生英语报20092010年学生英语报衡阳地区区域经理负责在衡阳各高校组建团队销售学生英语报团队培训团队维护最后指导团队销售

煤矿生产中瓦斯事故防治措施论文

煤矿生产中瓦斯事故防治措施论文

浅析煤矿生产中瓦斯事故的防治措施摘要:瓦斯的治理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安全和资源工程,瓦斯治理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的是彻底杜绝瓦斯事故,维护矿工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

本文以141713综采工作面为例,从瓦斯治理的基本原则、治理目标和主要内容,瓦斯治理的各种措施入手,谈谈对瓦斯的治理。

关键词:煤矿生产;瓦斯事故;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td712.70引言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矿井遍布全国各地,无数矿工在井下劳作,而矿井并不安全,瓦斯时刻威胁着矿工的生命安全。

因此,要采用瓦斯治理的关键技术,防患于未然。

煤矿瓦斯事故是制约煤炭工业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影响地区安全稳定好转的突出问题,煤矿必须认识瓦斯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为切实搞好瓦斯综合治理,煤矿要认真严格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和“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瓦斯治理工作方针,切实建立健全“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的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紧紧抓住矿井通风系统、抽采系统、监测监控系统、现场管理四个关键环节,根据本矿井的安全生产条件及危害因素分析,采取行之有效的针对措施,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进一步完善瓦斯治理结构,落实瓦斯防治管理制度,提高装备水平和提高矿井防治瓦斯灾害能力,建立健全稳定可靠的矿井通风系统、科学合理的瓦斯抽采体系、有效的监测监控网络和严格规范的现场管理制度,让我们坚信矿井瓦斯事故是可控、可防、可治的。

因此,煤矿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严的态度、更扎实的措施,锲而不舍地打好煤矿瓦斯治理攻坚战,彻底杜绝瓦斯事故的发生。

1 瓦斯治理基本原则1.1严格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1.2合理生产布局,确保抽、掘、采关系平衡;1.3瓦斯治理能力大于生产能力;1.4建立完善可靠的通风系统(通风可靠)确保系统合理、设施完好、风量充足、风流稳定;1.5加大瓦斯抽采力度(抽采达标),实现“多措并举、应抽尽抽、抽采平衡、效果达标”的要求;1.6建立有效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监控有效),确保装备齐全、数据准确、断电可靠、处置迅速;1.7严格管理(管理到位),完善制度、落实责任、认真执行、严格监督;1.8排除隐患,将瓦斯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杜绝事故的发生。

煤矿瓦斯防治论文地质灾害防治论文-煤矿瓦斯爆炸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煤矿瓦斯防治论文地质灾害防治论文-煤矿瓦斯爆炸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煤矿瓦斯防治论文地质灾害防治论文煤矿瓦斯爆炸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摘要】我国的能源工业中,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70%左右,预计到2050年还将占50%以上,煤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

我国目前国有重点煤矿大多数属于瓦斯矿井,其中高瓦斯矿井和突出矿井占全国矿井总数的44%。

预防、控制瓦斯爆炸事故,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

瓦斯防治是煤矿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采取有利措施,有效防治煤矿重特大瓦斯事故的发生,以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

【关键词】煤矿;瓦斯爆炸;防治措施矿井瓦斯的爆炸必须具备以下3个条件:(1)瓦斯浓度。

当空气中的瓦斯浓度达到5%~16%时,就达到爆炸浓度,也称爆炸界限。

(2)一定的引火温度。

点燃瓦斯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引火温度。

在空气中瓦斯的引火温度是650~750℃。

明火、煤炭自燃、电气火花、炽热的金属表面、爆破等都能引起瓦斯爆炸。

(3)氧气的浓度。

氧气的作用是助燃,当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超过12%时,瓦斯就能爆炸,这是最容易获得的条件,在正常通风风流中氧气的浓度通常大于20%。

一、煤矿常见的瓦斯爆炸的原因(1)装备不足、管理不落实,矿井安全装备配置不足。

“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方针未得到完全落实。

很多煤矿发生的特大瓦斯事故都没有装备瓦斯抽放系统或抽放系统不能有效运行,监控系统也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瓦斯爆炸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管理上存在缺陷造成某些作业人员的违章失职。

(2)企业职工安全意识淡薄,文化素质较低。

据有关数据分析,大部分煤矿的瓦斯爆炸都是由于工作人员的违章操作造成,并且绝大多数瓦斯事故都是由于“三违”引起。

煤矿的很多职工文化程度低,没有经过正式安全培训就下井,常常采用师带徒的方式参与采掘等作业,缺乏基本的安全生产知识,不懂通风安全管理和操作规程,思想麻痹,违章作业,冒险蛮干现象严重。

(3)瓦斯积聚的存在。

瓦斯积聚是指采掘工作面及其他地点,体积大于0.5m3的空间内积聚瓦斯浓度达到或超过2%的现象。

浅析煤矿瓦斯治理及防治措施

浅析煤矿瓦斯治理及防治措施

浅析煤矿瓦斯治理及防治措施摘要:煤矿瓦斯是成煤过程中的一种伴生产物,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清除,就会给煤矿造成很大的危害。

因此,对煤矿瓦斯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瓦斯进行防治,才能持续改善煤矿的安全生产能力,进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能源基础。

关键词:煤矿开采;瓦斯治理;防治引言瓦斯是影响我国煤矿开采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行业的持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煤炭管理部门和煤矿企业在煤矿安全生产方面的科研投资方面持续加大。

其中,要持续增强煤矿瓦斯综合治理、预防控制的能力,减少煤矿瓦斯事故的发生,进而推动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

一、煤矿瓦斯概述煤矿瓦斯也叫煤层气或煤层瓦斯,是煤与围岩生成的甲烷、二氧化碳、氮气的混合物。

其中,甲烷和丁烷均为气态,但戊烷以液态为主。

一旦遇到明火,就会自燃,因而引起“瓦斯”爆炸。

为保证煤矿的安全,消除事故隐患,必须严格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合理通风。

煤层气是一柄“双刃剑”,其利弊并存。

一方面,它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同时也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物质。

由于释放像CO2、CH4等温室气体,这将进一步加重大气层中的“温室效应”。

因瓦斯浓度的差异,极易造成窒息。

二、煤矿瓦斯治理过程存在的问题(一)瓦斯压力对事故的影响因地质条件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各煤层的瓦斯压力差异也较大。

随着煤矿开采的深度不断增加,煤矿中的瓦斯压力也越来越大,一旦在煤矿中的瓦斯治理工作中出现问题,就容易造成瓦斯爆炸。

就当前的采煤技术而言,取样控制法是最常见的处理方式。

(二)多因素控制对事故的影响从有关数据可以看出,引起瓦斯事故的因素很多,因此,很有必要强化瓦斯事故的风险因素控制。

通过对采煤工艺的合理控制,可以有效地降低煤层气事故的发生。

然而,许多煤矿企业在进行煤矿开采的时候,为了节省成本,没有将足够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瓦斯控制上,这就导致在采矿过程中,极易出现卡钻的情况,从而增加了发生事故的几率,给采矿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很大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矿瓦斯及其防治技术探讨1、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分析我国95%的煤矿开采是地下作业。

煤矿事故占工矿企业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的72.8%至89.6%(2002-2005年);煤矿企业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中,瓦斯事故占死亡人数的71%。

煤矿所面临的重大灾害事故是相当严峻的,造成的损失是极其惨重的。

由于煤矿事故多,死亡人数多,造成了我国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特别是煤矿重大及特大瓦斯(煤尘)灾害事故的频发,不但造成国家财产和公民生命的巨大损失,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声誉。

实际上,这些瓦斯事故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以往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问题的集中暴露,涉及许多方面。

既有自然因素、科技投入和研究的不足,也有人为因素以及国家的体制、管理、经济政策,社会的传统观念,煤矿企业的文化素质等。

2、瓦斯赋存及流动规律2.1 瓦斯在煤层中的流动机理瓦斯在煤层中的流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运移过程,主要取决于煤层介质的孔隙结构和瓦斯在煤层中的赋存状态。

煤是一种多孔的微裂隙发育的介质,微裂隙间含有孔隙和大部分与微裂隙相连的毛细管通路,而孔隙和毛细管通路的数目是变化的,它们之间或多或少,变化到几mm不等。

互有联系,其直径由几m瓦斯在煤层中主要是以吸附和游离状态赋存在煤体中的,其中呈游离状态压缩在微裂隙和大孔隙中的较少,大部分为吸附在煤体中。

根据煤体中的孔隙分布和煤层中的联系系统以及周世宁教授的研究表明:瓦斯在煤层中的流动主要是层流渗透运动和扩散运动,其中前者基本上服从Darcy渗透定律,且主要发生在煤体大孔和微裂隙中;后者则基本上服从Fick扩散定律,且主要发生在煤体微孔隙之中。

因此,瓦斯在煤体中的运动可以认为是一个扩散渗透的过程。

2.2 煤的吸附理论及煤层瓦斯含量2.2.1 瓦斯赋存状态煤中瓦斯的赋存状态一般有吸附状态和游离状态两种。

固体表面的吸附作用可以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2种类型,煤对瓦斯的吸附作用是物理吸附,是瓦斯分子和碳分子间相互吸引的结果,如图2-1所示。

在被吸附的瓦斯中,通常以将进入煤体内部的瓦斯称为吸收瓦斯,把附着在煤体表面的瓦斯称为吸着瓦斯,吸收瓦斯和吸着瓦斯统称为吸附瓦斯。

在煤层赋存的瓦斯量中,通常吸附瓦斯量占80%~90%,游离瓦斯量占10%~20%;在吸附瓦斯量中又以煤体表面吸着的瓦斯量占多数。

在煤体中,吸附瓦斯和游离瓦斯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吸附状态的瓦斯分子和游离状态的瓦斯分子处于不断的交换之中;当外界的瓦斯压力或温度发生变化或给予冲击和振荡、影响了分子的能量时,则会破坏其动态平衡,而产生新的平衡状态。

煤是一种多孔介质,煤体吸附瓦斯是煤的一种自然属性,煤体表面吸附瓦斯量的多少,与煤体表面积的大小密切相关,而煤体表面积的大小则和煤体孔隙特征有关。

因此,煤体孔隙特征对吸附瓦斯有重要的作用。

1-游离瓦斯;2-图2-1 煤体中瓦斯的赋存状态2.2.2 煤的吸附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煤之所以具有吸附性是由于煤结构中分子的不均匀分布和分子作用力的不同所致,这种吸附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3个方面的因素,即:一是煤结构、煤的有机组成和煤的变质程度;二是被吸附物质的性质;三是煤体吸附的环境条件。

由于煤对瓦斯的吸附是一种可逆现象,吸附瓦斯所处的环境条件就显得尤为重要。

煤中吸附瓦斯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煤化变质程度、煤中水分、瓦斯性质、瓦斯压力以及吸附平衡温度等。

(1)瓦斯压力。

实验研究表明:在给定的温度下,吸附瓦斯量与瓦斯压力的关系呈双曲线变化,如图2-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瓦斯压力的升高煤体吸附瓦斯量增大;当瓦斯压力大于3.0MPa时,吸附的瓦斯量将趋于定值。

(2)吸附温度。

目前的实验研究表明:温度每升高1C0,煤吸附瓦斯的能力将降低约8%。

其原因主要是:温度的升高,使瓦斯分子活性增大,故而不易被煤体所吸附;同时,已被吸附的瓦斯分子又易获得动能,会产生脱附现象,使吸附瓦斯量降低。

(3)瓦斯性质。

对于指定的煤,在给定的温度与瓦斯压力条件下,煤对二氧化碳的吸附量比甲烷的吸附量高,而对甲烷的吸附量又大于对氮气的吸附量。

图2-2吸附瓦斯量与瓦斯压力关系图(4)煤的变质程度。

煤的瓦斯生成量及煤的比表面积和煤的变质程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从中等变质程度的烟煤到无烟煤,相应的吸附量呈快速增加状态。

(5)煤中水分。

水分的增加会使煤的吸附能力降低。

目前可以采用俄罗斯煤化学家艾琴格尔的经验公式来确定煤的天然水分对甲烷吸附量的影响。

2.3 煤层瓦斯流动理论研究煤层瓦斯流动理论是专门研究煤层内瓦斯压力分布及瓦斯流动变化规律的理论,根据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的不同,煤层瓦斯流动理论有以下几种。

2.3.1 线性瓦斯流动理论线性瓦斯渗流理论认为,煤层内瓦斯运移基本符合线性渗透定律—达西定律(Dracy’s law) ,1856年,法国水力学家Darcy 通过实验总结出了著名的Darcy 定律:dxdp dx dp K v λμ-=•-= (1) 式中: v ———流速,m/s ; μ———瓦斯动力粘度系数,Pa·s ;K ———煤层的渗透率,m 2;dx ———和流体流动方向一致的极小长度,m ;dp ———在d x 长度内的压差,Pa ;λ———煤层透气系数,m 2/(MPa 2·d) 。

Darcy 定律是在常温和常压条件下,各向同性砂柱中的一维流动过程实验得到的结果。

在直角坐标系中,若以vx , vy , vz 表示三个坐标方向上的渗流速度分量,就得到三维流动下的Darcy 定律:zp v y p v x p v z y x ∂∂-=∂∂-=∂∂-=λλλ,, (2) Darcy 定律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就不再符合Darcy 定律了。

雷诺数Re 是个无量纲的数,用来表示作用在流体上的惯性力和粘滞力之比,它是判别层流和紊流的准则。

同样,多孔介质流体的雷诺数Re 为:γvdR e = (3)式中:d ———孔隙骨架的代表性长度,m ;v ———流体的渗流速度,m/s ;γ———流体的运动粘滞系数,m 2/s 。

经验表明,当Re 在1~10 之间时,属低雷诺数区,粘滞力占优势,流体的运动符合Darcy 定律。

2.3.2 瓦斯扩散理论煤是一种典型的多孔介质,根据气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扩散机理的研究,可以用表示孔隙直径和分子运动平均自由程相对大小的诺森数λd Kn = (4) 式中:d ———孔隙平均直径,m ;λ———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m 。

将扩散分为一般的菲克( Fick) 型扩散、诺森(Knudsen) 型扩散和过渡型扩散。

Kn ≥10 时,孔隙直径远大于瓦斯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这时瓦斯气体分子的碰撞主要发生在自由瓦斯气体分子之间,而分子和毛细管壁的碰撞机会相对较少,此类扩散仍然遵循菲克定理,称为菲克型扩散。

当Kn ≤0. 1 时,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大于孔隙直径,此时瓦斯气体分子和孔隙壁之间的碰撞占主导地位,而分子之间的碰撞退居次要地位,此类扩散不再遵循菲克扩散,而为诺森扩散。

当0. 1 < Kn < 10 时,孔隙直径与瓦斯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相似,分子之间的碰撞和分子与面的碰撞同样重要,因此此时的扩散是介于菲克型扩散与诺森扩散之间的过渡型扩散。

由于多孔特性及其大分子结构,煤是一种良好的吸附剂,当瓦斯气体分子被强烈地吸附于煤的固体表面时,就产生表面扩散。

对吸附性极强的煤来说,表面扩散占有很大比重。

当孔隙直径与瓦斯气体分子尺寸相差不大,压力足够大时,瓦斯气体分子就会进入微孔隙中以固溶体存在,发生晶体扩散,在煤体扩散中一般比较小。

1、菲克型扩散当Kn ≥10 时,由于孔隙直径远大于瓦斯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因此扩散是由于瓦斯气体分子之间的无规则运动引起的,可以用菲克扩散定律去描述,即XC D J f ∂∂-= (5) 式中:J ———瓦斯气体通过单位面积的扩散速度,kgP(s·m2 ) ;X C∂∂———沿扩散方向的浓度梯度;D f ———菲克扩散系数,m 2/s ;C ———瓦斯气体的浓度,kg/m 2 。

等式中由于扩散是沿着浓度减少的方向进行的,而扩散系数总是正的,故式中要加一个负号。

由于孔道是弯曲的各种形状,同时又是相互连通的通道,所以扩散路径因孔隙通道的曲折而增长,孔截面收缩可使扩散流动阻力增大,从而使实际的扩散通量减少。

考虑以上因素,瓦斯气体分子在煤层内有效扩散系数可定义为:τθf fe D D = (6)式中:D fe ———瓦斯气体在煤层内的有效Fick 扩散系数,m 2/s ;θ———有效表面孔隙率;τ———曲折因子,为修正扩散路径变化而引入的。

对于给定状态的某种瓦斯气体来讲,菲克型扩散的扩散系数大小取决于煤本身的孔隙结构特征。

2、诺森型扩散当Kn ≤0. 1 时,瓦斯气体在煤层中的扩散属于诺森型扩散,根据分子运动论,在半径为r 的孔隙内,由于壁面的散射而引起的瓦斯分子扩散系数为:MRT r D k π832= (7) 式中:D k ———诺森扩散系数;r ———孔隙平均半径,m ;R ———普适气体常数;T ———绝对温度,K ;M ———瓦斯气体分子量。

若考虑有效表面孔隙率、曲折因子半径变化等因素,则有效扩散系数为:MRT s M RT s D D k ke πρτθπρθτθ2388342=-== (8) 式中:s ———煤粒的比表面积,m 2/kg ;ρ———煤密度,kg/m 3 。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诺森扩散系数与煤的结构和煤层的温度等有关。

3、过渡型扩散当0. 1 < Kn < 10 时,孔隙直径与瓦斯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相近,分子之间的碰撞和分子与壁面的碰撞同样重要,扩散过程受两种扩散机理的制约,在恒压下其有效扩散系数与菲克扩散和诺森扩散系数的关系为:ke fe pe D D D 111+= (9)4、表面扩散对于凸凹不平的煤粒表面,具有表面势阱强度即表面能量Ea ,当瓦斯气体分子的能量等于表面能ΔEa 时,气体分子在煤表面形成表面扩散,见图2-3。

图2-3 瓦斯气体在煤表面上的表面扩散表面扩散经常同普通的菲克型扩散在煤层较大孔隙中同时进行,使扩散的总通量增大;另一种情况是当瓦斯气体被煤表面强烈吸附时,吸附层增厚使得瓦斯气体扩散通量减少。

5、晶体扩散煤晶体内的扩散阻力较大,扩散通量较小。

由煤大分子结构可知,煤是由周边联结有多种原子基团的缩聚芳香稠环、氢化芳香稠环通过各种桥键和交联键合边联结而成,在其中含有各种缺陷、位错或空位。

当瓦斯气体压力较低时,不易进入到芳香层之间或碳分子之间;而当瓦斯压力较高时,瓦斯气体分子则可能进入芳香层缺陷或煤物质大分子之间,发生晶体扩散。

当孔隙半径与瓦斯气体分子大小相差不大,且压力足够大时,瓦斯气体分子可以进入到煤微孔隙中以固溶体(取代式固溶体、填隙式固溶体) 形式存在,且不易脱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