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合集下载

人音版音乐必修一 第二十七节 萧友梅与黄自 (共18张PPT)

人音版音乐必修一 第二十七节 萧友梅与黄自 (共18张PPT)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 要学生 学的知 识,教 职员躬 亲共学 ;要学 生守的 规则, 教职员 躬亲共 守。20 21/7/22 2021/7/22Thur sday , July 22,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7/222021/7/222021/7/227/22/202于编写音乐教材 :有1924年的“风琴教科书” 、1925年“钢琴教科书”、 1927年的“ 小提琴教科书 ” 等,著有“ 中西音乐的比较 研究”、“古今中西音乐概说 ”和“ 中国历代音乐概略 ” 等学术论著,还创作了 “新
霓裳羽衣舞”、“哀悼引”等 作品。
二十世纪中国的音乐教育,萧友梅是最有贡献的人之一 。
“五四”以前,中国传统的音乐教育只限在文人的 自娱性音乐方面,例如弹古琴他们只是作为修身养性的 一种手段。从事表演的活动,是由社会底层的“戏子” 们担任的,至于京剧的“票友”是后来的事。这些活动 与“国民音乐教育”并不是一回事。萧友梅1901年赴日 本留学,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钢琴与声乐,并在帝国大 学学习教育。1913年又到德国莱比音乐学院和莱比大学 学习,取得博士学位后于1920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女子 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科、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和北 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任教,并担任领导工作。在蔡元 培的支持下,1927年在上海创办了国立音乐院,这是中 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为音乐教育事业与培养专业音乐 人才奠定了基础。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7/222021/7/222021/7/222021/7/227/22/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7月22日星期四2021/7/222021/7/222021/7/22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作业设计方案-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作业设计方案-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萧友梅与黄自》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1. 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简介及在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

2. 掌握《萧友梅与黄自》相关音乐作品的基本知识和赏析方法。

3. 培养学生欣赏经典音乐作品的能力和兴趣,激发其音乐创造力和表现力。

二、作业内容1. 预习与资料收集学生需提前预习《萧友梅与黄自》的相关内容,包括两人的生平事迹、代表作品及其在中国音乐史上的贡献等。

同时,收集有关两位音乐家的图片、音频或视频资料,以便课堂交流。

2. 音乐作品赏析选择萧友梅或黄自的代表性音乐作品进行赏析,分析作品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元素,并撰写不少于300字的赏析报告。

报告中应包含作品的创作背景、表现手法以及个人感受等。

3. 创作与表演学生可自行选择一段与萧友梅或黄自相关的历史故事或个人经历,创作一段简短的歌词或乐曲片段,并尝试用自己准备的音乐工具进行简单表演,形式不限(如演唱、演奏等)。

创作与表演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所选主题的内涵与音乐的和谐度。

三、作业要求细节要求:1. 预习与资料收集要充分、详细,保证课堂交流的顺利进行。

2. 音乐作品赏析报告需逻辑清晰,观点明确,并辅以实例说明。

3. 创作与表演要紧密结合主题,注重作品的原创性和表现力。

格式要求:1. 赏析报告以电子版形式提交,格式清晰、字迹工整。

2. 创作与表演内容需拍摄成视频,并附带必要的背景介绍和文字说明。

3. 所有作业应于课前提交至指定平台或教师邮箱。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根据以下标准进行:1. 资料收集的充分性及准确性。

2. 音乐作品赏析报告的逻辑性及深度。

3. 创作与表演的原创性及表现力。

评价方式将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以保证评价的公正性和全面性。

五、作业反馈作业提交后,教师将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

对于优秀作业,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表扬;对于存在问题的作业,将指出问题所在并给出改进建议。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进步。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10)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10)

剧、康塔塔之间的多乐章大型声乐套曲。
它包括了
,用管弦乐队
作伴奏,各乐章间的歌词有较强的连贯性。
清唱剧与歌剧相比,它没有布景,不需要
歌剧演出时的服装、道具,也不需要戏剧
式的表演,清唱剧多在音乐会上演出。清
唱剧与康塔塔相比,它的篇幅较大,人物
众多;而康塔塔则篇幅较小故事内容较简
单。
• 聆听对比:第三乐章《渔阳鼙鼓动地来》 与第八乐章《山在虚无缥缈间》,比较它 们从速度、力度、音色、情绪和风格等方 面有什么异同?
萧友梅与黄志
作者简介
• 萧友梅(1884—1940)音乐教育家,作曲 家,字思鹤,又字雪朋,广东香山人。 (后改称上 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 萧友梅代表作品:艺术歌曲:《问》、 《南飞之雁语》、《女子体育》、《落 叶》、《踏歌》等爱国歌曲:《五四纪念 爱国歌》、《国耻》、《国民革命歌》等
欣赏《问》
拓展探究
• 在了解沈心工、李叔同、萧友梅、黄自四 位音乐家生平简介的基础上,结合他们各 自的代表作品,探究他们各自的作品风格 及对社会的主要贡献。
• 主要代表作品 音乐风格 对社会主要贡献
• 歌词有什么特点?从速度 情绪上可以把音 乐分成几部分?
曲式结构
学唱《问》并集体演唱
• 《渔阳鼙鼓动地来》
作者简介: (1904—1938)作曲家,音 乐教育家,是我国最早谱写抗日歌曲的作曲 家之一。他最重要的贡献是
。代表 作品:清唱剧《长恨歌》;抗战歌曲《旗正 飘飘》、《抗敌歌》等。
作品赏析 《渔阳鼙鼓动地来》 清唱剧《长恨歌》选曲
• 作品简介:《长恨歌》原为唐代诗人
的一首 ,1932年词曲作者根据此诗
及元曲
创作了清唱剧《长恨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之《萧友梅与黄自》,本节共欣赏三首音乐作品,了解萧友梅、黄自两位音乐家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问》是萧友梅所创作的一百多首歌曲中最有影响的一首,歌曲为两段体结构。

《渔阳鼙鼓动地来》是清唱剧《长恨歌》第三乐章,男声四部合唱,进行曲题材,歌曲用单三部曲式结构。

《山在虚无缥缈间》是清唱剧《长恨歌》第八乐章,这首歌用女声三部合唱,民族羽调式,运用较弱力度勾画了“蓬莱仙境”那种虚幻神秘的意境。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聆听歌曲《问》《渔阳鼙鼓动地来》及《山在虚无缥缈间》,感受其音乐情绪,了解创作背景,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认识了解清唱剧,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在聆听、学唱、讨论、比较活动中认知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现实内容,并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聆听歌曲《问》,感受、体验当时爱国知识分子对国家沉沦的忧虑与感慨;聆听《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讽刺时政的社会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聆听并学唱艺术歌曲《问》,并通过分析歌词内涵,引导学生用合适的力度表现音乐作品,饱含深情的演唱歌曲。

难点:通过对《问》及《长恨歌》时代背景的分析以及作品的音乐旋律、情绪、力度等方面特点的探究,引导学生认识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教学内容安排本节以学唱、赏析艺术歌曲《问》为重点。

以赏析《渔阳鼙鼓动地来》为次重点,并通过与《山在虚无飘渺间》的对比分析,感受体验作品的艺术魅力。

了解萧友梅与黄自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通过赏析《长恨歌》,向学生介绍清唱剧相关知识。

教学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音频、视频聆听感受法,通过对作品创作背景的探索讨论法,通过老师示范演唱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感受。

从而激起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成功地达成教学目标。

《第二十七节 萧友梅与黄自》作业设计方案-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第二十七节 萧友梅与黄自》作业设计方案-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萧友梅与黄自》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学生对萧友梅和黄自的音乐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2.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意识和技巧。

二、作业内容:1. 阅读相关文献:学生需要阅读关于萧友梅和黄自的背景资料、音乐作品分析以及相关评论文章。

要求学生对这些文章进行阅读和理解,并总结出自己对萧友梅和黄自音乐作品的看法。

2. 音乐作品欣赏:学生需要欣赏萧友梅和黄自的音乐作品,如萧友梅的《新人生》和黄自的《摇篮曲》。

要求学生根据个人感受写出自己对这两首音乐作品的评论,包括作曲技巧、情感表达等方面。

3. 音乐创作实践:要求学生模仿萧友梅或黄自的音乐风格,创作一首简单的歌曲或旋律片段。

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反思,总结出自己在音乐创作方面的优缺点。

4.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围绕萧友梅和黄自的音乐风格、技巧等进行讨论。

要求小组内成员互相交流看法,互相评价,并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提交一份小组总结报告。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内容应包括阅读、欣赏、创作和实践等多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2. 作业应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对萧友梅和黄自的音乐作品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3. 作业应注重学生的交流和反馈,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4. 学生应按时提交作业,并保证作业的质量。

四、作业评价:1.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对优秀的评论和创作给予肯定和表扬;2. 结合学生的作业反馈,对课堂教学进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3. 根据学生的整体表现,对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评估,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

五、作业反馈:1. 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2. 学生应根据教师的反馈,对自己的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3. 教师应对学生的修改情况继续进行跟踪和反馈,确保学生真正掌握了所学知识。

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第二十七节萧友梅

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第二十七节萧友梅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学案)一.看本节是第十五单元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教材所选歌曲是《问》、《渔阳鼙鼓动地来》,通过欣赏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的生平及主要贡献.在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1.作品介绍①《问》易韦斋词、萧友梅曲。

是萧友梅百余首创作歌曲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

它以问的口气向人们提出一系列意味深长的、富有哲理的问题,耐人寻味。

歌曲为两段体结构。

前乐段四个乐句从问句开始,旋律生动而流畅,显示出作者激动的心情.接着以两个三度下行的音调,配上“垂!垂!垂!”作为转折。

后乐段的连续三连音下行和上行并与长音结合的旋律将歌曲推向高潮,提出“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凄黄的泪”这既是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抒发,又代表了当时爱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②《渔阳鼙鼓动地来》:韦翰章词、黄自曲.是清唱剧《长恨歌》中的第三章。

歌曲表现判军西犯长安,边关报警的内容。

③清唱剧《长恨歌》作于1932年夏秋。

大型声乐作品。

韦翰章根据元曲《长生殿》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写出的。

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一方面为了填补合唱教材缺乏中国作品的空白,另一方面也有针贬时弊的积极意想.反映了在日寇加紧侵华,亡国之祸迫在眉睫,而国民党当局却采取不抵抗主义政策的严重形式下,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日趋觉醒的民族意识。

2、音乐知识:①清唱剧多乐章的大型声乐作品。

它包括独唱、重唱及合唱,管弦乐队伴奏.其歌词内容,各乐章间有较强的连贯性。

有剧情,没布景,不需要道具和戏剧性的表演.多在音乐会上演出。

②清唱剧《长恨歌》的十个乐章是:第一乐章《仙乐风飘处处闻》(混声合唱)第二乐章《七月七日长生殿》(女声合唱)第三乐章《渔阳鼙鼓动地来》(男生合唱)第四乐章《惊破霓裳羽衣舞》(未完成)第五乐章《六军不发无奈何》(男生合唱)第六乐章《宛转蛾眉马前死。

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15单元第27节萧友梅与黄自课件-(共34张)

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15单元第27节萧友梅与黄自课件-(共34张)
其中《春思曲》《思乡》《玫 瑰三愿》以及《点绛唇·赋登楼》 等,不仅一经问世就不胫而走,而 且具有久唱不衰的生命力,至今仍 是为许多歌唱家的保留曲目。
是中国作曲家在艺术歌曲界的 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
8
9
时光轴
1920~1922民国大事件
1920年7月 直皖战争爆 发
1921年7月 蒙 古成立,君主 立宪政府
1922年6月 陈 炯明叛变,孙 中山登上中山 舰
1921年7月1日 中共一大在上 海召开
1922年 胡适 推行白话文运 动
10
11
12
13
14
(1) 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歌曲根据原诗含义及原诗的抑扬顿挫等进行创作由於歌词 都是采用名诗人的作品(如歌德等徐志摩等),所以内涵丰富, 艺术价值较高。 (2) 以钢琴伴奏(独唱) 钢琴伴奏的地位和声乐旋律同等重要。钢琴伴奏不只是 起和声和节奏衬托的作用,往往用特定的音型或更复杂,更精 致的织体以表现歌曲的意境与内涵。钢琴伴奏相对于人声独立。 (3) 结构精致 艺术歌曲一般短小精致,是一种高度浓缩的音乐小品,在 聆赏或演唱时要非常注意细节,因为每个字、每个音都有特意 的安排。 (5)要求演唱者具备较高的演唱技巧与艺术修养与文学修 养 艺术歌曲的特质决定它的演唱者必须具有良好的音质,细 腻的声线,清晰的咬字与恰当的情绪表达能力。与一定的文学 修养,因此能否唱好艺术歌曲是衡量一名合格歌唱家的重要标 志。
1909 年在帝国文科大学毕业后回国, 参加清政府为留日学生举行的毕业“殿 试”,中“文科”举人,
1912 年元旦,孙中山就任民国首届 临时政府大总统时,被委任为总统府秘 书员。同年秋再次获官费赴德留学,同 时就读于莱比锡大学和莱比锡音乐院.
6
并于1916 年秋以第一篇系统研究我国民 族乐队历史的专论——《 17 世纪以前中 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获莱比锡大学 哲学博士学位;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2)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2)

萧友梅
黄自
• 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川沙(今属上 海市)人。是中国30年代重要作曲家,音乐 教育家,早年在美国欧伯林学院及耶鲁大 学音乐学校学习作曲。1929年回国,先后 在上海沪江大学音乐系、国立音专理论作 曲组任教,并兼任音专教务主任,热心音 乐教育事业,培养了许多优秀音乐人才。 黄自是中国早期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奠基 人。
踏雪寻梅
• 《踏雪寻梅》是一首欣赏冬天自然美景的歌曲。 梅花不畏冬雪,傲然绽放,吐艳枝头,千百年 来人们赞美这样的雪梅精神。《踏雪寻梅》表 达了青少年学生骑着毛驴,踏着冬雪去欣赏梅 花绽放的情景。歌曲以轻快活跃的曲调抒发了 人们赏梅时的兴奋、愉快的心情,词曲并茂。 合唱是以骑驴赏梅、铃儿的叮当响声为意境来 编配的。在A段中,第二声部主要以叮当声为 骑驴行走的背景来衬托第一声部的形象。B段 的第二声部是以和声式方法配置的,它与第一 声部和谐地结合,形成“如影随形”的效果, 使歌曲显得丰满,加强了歌曲的表现力。
萧友梅与黄自
萧友梅
• 萧友梅(1884年1月7日-1940年12月31日), 字思鹤,又字雪明,作曲家、教育家、音 乐理论家、上海音乐学院创始人之一 ,广 东香山县石岐镇兴宁里人(今中山石岐区兴 宁里人), 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开基创业的一 代宗师、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与奠 基者;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做出 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在中国近代音 乐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渔阳鼙鼓动地来
• 1932年我国近代著名的音乐家黄自以这部 诗歌为题材,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清唱剧 《长恨歌》,韦瀚章作词。《渔阳鼙鼓动 地来》是清唱剧《长恨歌》的第三乐章, 是一首阴郁的进行曲,描写边关的匿名警 报,传来安禄山造反的消息。[1]
• 当时正是"一·二八"事变以后,全国上下抗 日情绪高涨,此剧尖刻地讽刺了国民党的 不抵抗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谱曲,但已完成的上述七个乐章,基本上概括了白居易原
诗的主要情节,在艺术上已相当完整。《长恨歌》是中国
最早的一部清唱剧,作品既讽刺了国民党统治集团的不抵
抗主义,如“舞袖正翻翻,哪管它社稷残。只爱美人醇酒,
不爱江山。”亦将宫闱艳史美化为爱情悲剧。该作品的部 分乐章在黄自生前曾出版过乐谱及唱片。1943年5月,重 庆的中国音乐研究会为纪念黄自逝世五周年,在《音乐月 刊》二卷一期上首次出版了“黄自遗作——《长恨歌》专 号”。1957年,上海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黄自的《长恨 歌》。 [6]
• 一代宗师 • 黄自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他是第一个
系统地全面地向国内学子传授欧美近代专业作曲理论,并 且有着建立中国民族乐派的抱负的音乐教育家。他留学美 国的毕业作品——管弦乐序曲《怀旧》是我国第一部交响 音乐作品,也是最早在外国演出的一部中国交响作品。他 为左翼进步影片《都市风光》写的片头音乐《都市风光幻 想曲》是我国第一部具有专业水平的片头音乐。他所作的 《抗敌歌》和《旗正飘飘》是我国最早的两首抗日救亡合 唱歌曲。他所作的《长恨歌》是我国最早的清唱剧。他又 是最早全面、系统地传授西方近现代作曲理论,最早为进 步电影写片头曲的音乐教授。此外,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 音乐周刊并担任主编,发起组织了中国第一个全部由中国 演奏家组成的交响乐队——上海管弦乐团。
黄自生平简介
• 1910年入上海初级小学。 • 1911年转入浦东中学附属小学就读。 • 1916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
西方音乐,入学后积极参加学校音乐 社团活动,成为清华园内“大名鼎鼎 之‘音乐家'”。在校学习钢琴和声乐。 • 1924年秋,黄自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清 华学校,获庚子赔款赴美留学,入俄 亥俄州欧伯林学院学习心理学,同时 选修了乐理、视唱听写和键盘和声等 音乐课程。 • 1926年,荣获文学士学位,同时以 “学行并茂”,被校方提名为全美优 秀大学生学术荣誉组织——法·培 德·嘉派学会(Phi Beta Kappa)会员。 [1]
萧友梅
萧友梅生平简介
生平介绍:
• 萧友梅(1884-1940),广东广州府香山县人,上海音乐 学院创始人之一、作曲家、教育家、音乐理论家,是中国 现代音乐史上开基创业的一代宗师、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 开拓者与奠基者。 [1-2]
• 萧友梅早年加入同盟会并追随孙中山先生,曾赴日本东京 帝国大学、东京音乐学校、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获 博士学位。回国后,与蔡元培先生共同创办中国第一所高 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上海音乐学院前身),并担 任教务主任。1929年,学校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 友梅先生在蔡元培的推荐下亲任校长,使国立音专在困境 中得以发展。代表作有歌曲《问》、《国立音乐院院歌》、 《抗敌歌》,大提琴曲《秋思》等。 [1]
• 黄自创作艺术歌曲时,看重歌词和音乐的结合,善于用精 炼的音乐语言表现诗的意境,歌词富有诗意和较高的艺术 性。 [1]
萧友梅是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音乐理论家、作曲家; 字思鹤,又名雪明;1884年1月7日生于广东香山(今中山市),1940
年12月31日卒于上海;萧友梅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专业高等音乐学 府——国立音乐院(今上海音乐学院)的创始人之一。
萧友梅的父亲萧煜增,原是前清的秀才,后以塾师为生。萧友梅5岁时 (1889),随父亲移澳门,如倾向新学的儒生陈子褒所设的学校— —“灌跟草堂”学习。萧友梅在那里不仅打下了就学的根底,还在外语
推动乐教
• 黄自推动中国音乐发展,不遗余力。在其作品中最有影响 力的,当属艺术歌曲。黄自是1930年代艺术歌曲创作繁荣 时期,最有创作价值也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 [8] [4]
• 艺术歌曲的特质,就是运用“音乐、诗歌、钢琴伴奏三位 一体”的创作技法,是艺术性极高的歌曲形式。 中国20 世纪上半叶艺术歌曲的创作,是将德国、奥地利等西方国 家艺术歌曲的创作技法,融入中国音乐传统中所形成的既 有民族色彩的歌曲形式。 舒伯特是西方艺术歌曲的代表 人物和典范,而黄自则是在舒伯特的基础上又经过了自己 的深入研究,是中国作曲家在艺术歌曲界的一个高峰。
• 1933年11月,在音专学生音乐会上首演了黄自于 1932~1933年间创作的清唱剧《长恨歌》(韦瀚章词)中 的七个乐章:一、《仙乐飘飘处处闻》,二、《七月七日
长生殿》,三、《渔阳鼙鼓动地来》、五、《六军不发无
奈何》,六、《婉转蛾眉马前死》,八、《山在虚无缥缈
间》,十、《此恨绵绵无绝期》。尽管其余三个乐章尚未
• 萧友梅组建的乐团合影
• 1922 年北大将所属音乐研究会改组为附设音乐传习所后, 又同时应聘为这所我国第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高等音乐
教育机构的教务主任,并在该所成立了我国第一支基本由
国人组成的附设小型管弦乐队,亲任指挥,这个乐队前身 是清末民初海关税务局的管弦乐队,连指挥萧友梅一共17 人,这个乐队虽小,但从1922年底到1927年将近5年时间, 共开过40余次音乐会,演奏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 伯特等作曲家的作品,为北京群众介绍了西方音乐艺术— —这也是第一个由中国乐师演奏,由中国人指挥的乐队, 在当时很受欢迎。
方面获得了良好的培养。
• 早年经历 • 1899年入广州时敏学堂,两年后由
学堂堂长率领自费留学日本;先入 东京高师附中,同时在东京音乐学 校学声乐、钢琴;1906 年获广东 省官费留学名额后,入东京帝国文 科大学哲学系攻读教育学,并继续 东京音乐学校的学业。同年经孙中 山先生介绍入同盟会。 • 1909 年在帝国文科大学毕业后回 国,参加清政府为留日学生举行的 毕业“殿试”,中“文科”举人, 翌年被清政府委派为学部视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