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

合集下载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说课稿(2)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说课稿(2)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说课稿(2)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萧友梅与黄自》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

下面我按照以下七个部分进行说课。

1、说内容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之《萧友梅与黄自》,本单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歌曲《问》及《鱼阳鼙鼓动起来》的音乐情绪。

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的艺术表现力的发掘,音乐旋律、情绪、声部层次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指导读谱,聆听音乐;作品的艺术性体现及黄自在中国音乐史的地位及影响。

2、说教学对象: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和生理日渐成熟,求知欲望很强,所以课堂上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加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

3、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作品生平及主要贡献,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并初步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过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4、说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视频聆听感受法、探索讨论法。

5、说学法指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

利用流行元素的导入本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再通过学生自主探索讨论,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成功地达成教学目标。

6、说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运用PPT进行辅助教学,集文字、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声像合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

7、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上节课内容,清末民初,学堂乐歌的兴起。

1919年五四运动影响下,专业音乐活动开始兴起,一些音乐社团,音乐教育机构纷纷建立,出现了一批著名的音乐家,萧友梅.黄自等人。

二、新课(一)音乐作品《问》1、作者简介:萧友梅(1884—1940)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字思鹤,又字雪朋,广东香山人。

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教案

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教案

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教案第27节萧友梅与黄自教学目标:1、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

2、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3、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4、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教学重点:聆听体验分析歌曲。

教学难点:演唱歌曲《问》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上节课内容,清末民初,学堂乐歌的兴起。

1919年五四运动影响下,专业音乐活动开始兴起,一些音乐社团,音乐教育机构纷纷建立,出现了一批著名的音乐家,萧友梅.黄自等人。

二、新课(一)音乐作品《问》1、作者简介:萧友梅(1884—1940)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字思鹤,又字雪朋,广东香山人。

1927年在上海创办国立音乐院(后改称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萧友梅代表作品:艺术歌曲:《问》、《南飞之雁语》、《女子体育》、《落叶》、《踏歌》等爱国歌曲:《五四纪念爱国歌》、《国耻》、《国民革命歌》等2、作品赏析:艺术歌曲《问》易韦斋词萧友梅曲(1)思考:歌词有什么特点,从速度情绪上可以把音乐分成几部分,作者以“问”的口气向人们提出一系列意味深长,富有哲理的问题,耐人寻味。

(2)曲式结构:两段体(单二部曲式)副歌部分,点明了问的主题,表现出对于当时军阀混战,山河残破,国家沉沦的忧虑与感慨,这也是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抒发。

(3)学唱《问》并集体演唱。

(二)音乐作品《渔阳鼙鼓动地来》1、作者简介: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是我国最早谱写抗日歌曲的作曲家之一。

他最重要的贡献是介绍了西洋近代音乐理论,造就了大批专业音乐人才。

代表作品:清唱剧《长恨歌》;抗战歌曲《旗正飘飘》、《抗敌歌》等。

2、作品赏析《渔阳鼙鼓动地来》清唱剧《长恨歌》选曲 (1)作品简介:《长恨歌》原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诗,1932年词曲作者根据此诗及元曲《长生殿》创作了清唱剧《长恨歌》。

萧友梅与黄自说课稿

萧友梅与黄自说课稿

萧友梅与黄自说课稿
《萧友梅与黄自》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

下面我按照以下七个部分进行说课。

1、说内容
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之《萧友梅与黄自》,本单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歌曲《问》及《鱼阳鼙鼓动起来》的音乐情绪。

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的艺术表现力的发掘,音乐旋律、情绪、声部层次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指导读谱,聆听音乐;作品的艺术性体现及黄自在中国音乐史的地位及影响。

2、说教学对象:
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和生理日渐成熟,求知欲望很强,所以课堂上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加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

3、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作品生平及主要贡献,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并初步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过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4、说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视频聆听感受法、探索讨论法。

5、说学法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

利用流行元素的导入本。

《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1

《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1
旋律生动流畅,显现出作者激动的心情。接着两个连续的行 音调,配上词“垂、垂、垂、垂”进行过渡和转折,后乐段 的连续三连音下行和上行长音结合的旋律将歌曲推向了高潮, 点明了问的主题,表现出对于当时军阀混战,山河残破,国 家沉沦的忧虑与感慨,这也是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抒发。
A注意歌曲的情绪,力度记号的转换,以及三 连音时值。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通过三首歌曲的欣赏学 习,知晓了“五四”运动影响下的新文化运 动,对这个时期杰出的音乐家以及他们的作 品有了深刻地认识。这个时期优秀的作品很 多,希望大家在课余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导入:播放乐曲片段《旗正飘飘》《玫瑰三 愿》,引出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专业音乐创 作。
介绍兴起的背景:1919年五四运动影响下, 专业音乐活动开始兴起,一些音乐社团,音 乐教育机构纷纷建立,出现了一批著名的音 乐家,萧友梅.黄自等人(略)
1:音乐知识:清唱剧是一种介于歌剧、康塔 塔之间的多乐章大型声乐套曲。它包括了独 唱、重唱及合唱,用管弦乐队作伴奏,各乐 章间的歌词有较强的连贯性。清唱剧与歌剧 相比,它没有布景,不需要歌剧演出时的服 装、道具,也不需要戏剧式的表演,清唱剧 多在音乐会上演出。清唱剧与康塔塔相比, 它的篇幅较大,人物众多;而康塔塔则篇幅 较小故事内容较简单。
萧友梅代表作品:艺术歌曲:《问》、《南 飞之雁语》、《女子体育》、《落叶》、 《踏歌》等爱国歌曲:《五四纪念爱国歌》、 《国耻》、《国民革命歌》等
初听歌曲《问》 易韦斋词 萧友梅曲 提问:A.从 情绪上可以把音乐分成几部分? B.朗诵歌词,思考曲中出现的几个“问”,表达了作者当时的
什么心情? 复听歌曲《问》: 提问:歌曲的结构如何? 老师进行曲式分析:两段体,前一乐段四个乐句开始就发问,
B. 深刻地表现出歌词的意境和作者想要传达 的思想。

《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之《萧友梅与黄自》,本节共欣赏三首音乐作品,了解萧友梅、黄自两位音乐家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问》是萧友梅所创作的一百多首歌曲中最有影响的一首,它以“问”的口气向人们提出一系列意味深长,富有哲理的问题,耐人寻味,歌曲为两段体结构。

《渔阳鼙鼓动地来》是清唱剧《长恨歌》第三乐章,是一首男声四部合唱,进行曲题材,歌曲用单三部曲式结构,其情绪是抑郁的,但蕴含着激愤的因素在内。

《山在虚无缥缈间》是清唱剧《长恨歌》第八乐章,这首歌用女声三部合唱,我国民族羽调式,以弱力度为主,勾画了“蓬莱仙境”那种虚幻神秘的意境。

[教学目标]1、聆听、学唱歌曲《问》,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应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了解萧友梅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欣赏《渔阳鼙鼓动地来》及《山在虚无缥缈间》,了解黄自并了解清唱剧《长恨歌》。

2、在聆听、学唱、讨论、比较活动中认知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现实内容,并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3、聆听、学唱歌曲《问》,感受、体验其在歌曲创作上的特点及当时爱国知识分子对国家沉沦的忧虑与感慨;聆听《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讽刺时政的社会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唱艺术歌曲《问》,并通过分析歌词内涵,引导学生用柔美的音色,饱含深情的演唱歌曲。

难点:通过对《问》及《长恨歌》时代背景的分析以及作品的音乐旋律、情绪、力度等方面特点的探究,引导学生认识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教学过程]一、导入:1、欣赏乐曲《五四纪念爱国歌》,作品讲述了哪个历史事件?(五四运动)2、请同学们讲一讲你了解的五四运动并简单讲解: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萧友梅与黄自》教案

《萧友梅与黄自》教案

《萧友梅与黄自》教案【教学目标】:1、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起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歌曲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了解萧友梅和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2、在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3、对比归纳各音乐家的作品风格和贡献,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难点:音乐作品的的音乐情绪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

【教学过程】:导入:由“?”引出——“问”——引出歌曲《问》,出示课题——萧友梅与黄自一、萧友梅《问》1、萧友梅简介萧友梅,音乐教育家,作曲家。

早年在日本、德国学习音乐。

……2、播放《问》第一段,歌曲的演唱形式、速度如何?——男声独唱,速度稍慢3、歌曲分析(1)第一个问句唱,思考:作者真不知道自己是谁吗?——告诉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2)唱、感受第二个问句提醒人们什么?——莫要使光阴虚度。

(3)出示第三个问题这句的句幅和力度相对于前两句有什么不同?——句幅拉伸、力度加强歌词中透出怎样的情绪?——忧愁、愁闷师:力度加强,句幅拉伸,更加重了愁闷的情绪。

生唱(4)师唱第四个问句音乐的力度有何变化?强调了哪两个字?——力度更强,强调了“江山”音乐用两个连续三连音推到“江山”2字的高潮部分。

歌词哪一句指出国家的现状?——有多少凄惶的泪?生唱(5)了解歌曲结构(6)生跟唱全曲4、欣赏歌曲音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军阀混战、山河残破、国家沉沦的时刻,这首歌曲作者想问出怎样的结果来?——想让爱国的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敌。

二、《渔阳鼙鼓动地来》1、由“恨”字引出白居易的《长恨歌》,简介《长恨歌》2、黄自简介及清唱剧定义3、欣赏(1)朗读歌词(2)听第一乐段A、重复演唱了几次?有什么不同?——两次。

音区变高、力度变强。

B、歌曲风格——进行曲风格C、唱D、再听(3)听第二乐段A、旋律处在高声区、中声区?还是低声区较多?——高声区B情绪有了什么转变?——开始爆发C、感受第一句(4)第三乐段A、此处音乐采用了哪部分的旋律?——第一部分B、与第一乐段的处理有什么不同?——速度变慢,情绪更怨恨、激怒。

高中音乐《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课件设计

高中音乐《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课件设计
高中音乐鉴 赏
第十五 单元
第 15 单
新 音元乐 歌 声 初
120放 100源自80亚洲区60欧洲区
北美区 40
第 2026 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第 2 7 节萧友梅与黄
0
自 (学堂乐歌)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专业音乐教育与创作)
萧友梅( 1884 年- 1940 年) 广东省中山县人, 中国音乐教育家及作曲家。 有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之父之称。 19 27 年创办上海国立音乐院。其作品 中艺术歌曲《问》曾在学生和知识 分子中广泛流传。此外《南飞之雁 语》《女子体育》《落叶》《踏 歌》以及爱国歌曲《五四纪念爱国 歌》《国耻》《国民革命歌》等都 较有影响力。
一 唱

歌曲主题出现了几次?力度有何变化?




渔 阳 鼙 鼓 动 地 来

歌曲的主题共出现几次?力度有何变 化 ?
歌曲主题共出现了 3 次,力度一 次比一次增强,表现出边关军情告 急 愈来愈紧张的状态。
清唱剧《长恨歌》 韦瀚章


黄自间





山 在 虚 无 缥 缈
《 》
清唱剧《长恨歌》创作于 1932 年,想一想 , 作者的创作意图是怎样的?在当时有什么 意义 ?
清唱剧
清唱
清曲 作
居易
剧《 者黄 的同
长恨 自根 名长
歌》是 据元曲 诗创作
词作 《长 的一
者韦 生殿 部声
瀚章、 》与白 乐作
歌 》
唱 剧


,也是我国第一部清唱剧。共 10 个 长
乐章:

一、仙乐风飘处处闻 ( 混声合唱 ) 二、七月七日长生殿 ( 女声合 唱 ) 三、渔阳鼙鼓动地来 ( 男声 合唱 ) 四、惊破霓裳羽衣舞(未 完成) 五、六军不发无奈何 ( 男 声合唱 ) 六、宛转蛾眉马前死 ( 女高音独唱 ) 七、夜雨闻铃肠断声(未完成)

萧友梅与黄自教案

萧友梅与黄自教案

萧友梅与黄⾃教案萧友梅与黄⾃教案【篇⼀:萧友梅与黄⾃教学设计】《萧友梅与黄⾃》教学设计南昌⼗四中陈⽟婷教学⽬标:1、聆听《问》,感受歌曲的创作特点及当时爱国知识分⼦对国家忧虑和感慨;聆听与学唱《渔阳鼙⿎动地来》,感受体验其⾳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

2、在聆听、学唱、讨论的过程中认知作品所反映出的现实问题,了解萧友梅与黄⾃的⽣平及主要贡献。

3、学唱《渔阳鼙⿎动地来》的第⼀⾏,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4、初步了解在五四新⽂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教学重点:聆听、感受、体验和分析歌曲。

教学难点:学⽣在聆听理解过程中能够⽤语⾔表述作品的社会价值和了解分析作品的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导⼊:上海⾳乐学院,导出⾳乐家-萧友梅是中国第⼀所正规专业⾼等⾳乐学府—国⽴⾳乐院(今上海⾳乐学院)的创始⼈之⼀,中国专业⾳乐教育的奠基⼈和开拓者,⾳乐教育家。

⼆、新课(⼀)⾳乐作品《问》1、作者简介:萧友梅(1884—1940)⾳乐教育家,作曲家,字思鹤,⼜字雪朋,⼴东⾹⼭⼈。

他创作了我国第⼀部弦乐四重奏,第⼀⾸⼤提琴独奏曲,第⼀部交响乐曲,(接课件)1922年,在北⼤成⽴了我国第⼀⽀基本有国⼈组成的⼩型管弦乐队,我国近现代⾳乐教育和⾳乐学习做出了很⼤贡献。

萧友梅代表作品:艺术歌曲:《问》、《南飞之雁语》、《⼥⼦体育》等爱国歌曲,2、作品赏析:艺术歌曲《问》易韦斋词萧友梅曲(1)思考:歌词有什么特点?从速度、情绪上可以把⾳乐分成⼏部分?作者以“问”的⼝⽓向⼈们提出⼀系列意味深长,富有哲理的问题,耐⼈寻味。

(2)曲式结构:两段体(单⼆部曲式)副歌部分,点明了问的主题,表现出对于当时军阀混战,⼭河残破,国家沉沦的忧虑与感慨,这也是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抒发。

(3)聆听《问》(⼆)⾳乐作品《渔阳鼙⿎动地来》1、从《弥赛亚》的选段《哈利路亚》导出清唱剧,⾳乐体裁形式——清唱剧:是⼀种介于歌剧、康塔塔之间的多乐章⼤型声乐套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
以下是出guo的关于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的内容,供大家浏览参考。

更多内容请关注出guo教案栏目。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二)在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三)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 * 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二、重点、难点:
重点:《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的艺术表现力的发掘,音乐旋律、情绪、声部层次等方面的特点。

难点:指导读谱,聆听音乐,作品的艺术性体现及黄自在中国音乐史的地位及影响。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以聆听、鉴赏《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为重点曲目,《玫瑰三愿》《山在虚无缥渺间》《花非花》为拓展曲目。

(二)以赏析《渔阳鼙鼓动地来》为重点,向学生介绍本课的重要知识点“清唱剧”。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充分利用课本教材、教参、课件资料,教师组织好要精讲、聆听、观赏的教学资料。

(二)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黄自、萧友梅的资料,查阅其主要作品的资料及贡献。

(三)学生注意听赏mp3资料《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体会作品的基本情绪,并阅读课本相应介绍。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一)教学方法:(针对教师)
1.在聆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从作品内容、音乐要素等方面探究作品艺术表现力。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

充分利用对比法、归纳法与前一课作品进行比照。

3、指导学生去梳理近代音乐发展脉络,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性。

(二)学生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1.努力通过赏析,去归纳、梳理近代音乐发展脉络,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性。

2.学会提问,学会思考。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音像资源,在感知、理解得基础上,努力提出有深刻思考性的问题。

3、努力用演唱、读谱、分析作品深刻体会作品的音乐表现。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评价建议:
1.学生能够相对独立完成本节“拓展与研究”相应内容。

2.能够有一定表现地歌唱《问》,初步学会读合唱谱欣赏合唱。

教学目标:
1、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

2、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3、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4、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 * 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教学重点:聆听体验分析歌曲。

教学难点:演唱歌曲《问》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上节课内容,清末民初,学堂乐歌的兴起。

1919年五四运动影响下,专业音乐活动开始兴起,一些音乐社团,音乐教育机构纷纷建立,出现了一批著名的音乐家,萧友梅、黄自等人。

二、新课
(一)音乐作品《问》
1、作者简介:萧友梅(1884—1940)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字思鹤,又字雪朋,广东香山人。

1927年在上海创办国立音乐院(后改称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萧友梅代表作品:艺术歌曲:《问》、《南飞之雁语》、《女子体育》、《落叶》、《踏歌》等爱国歌曲:《五四纪念爱国歌》、《国耻》、《国民革命歌》等
2、作品赏析:艺术歌曲《问》易韦斋词萧友梅曲
(1)思考:歌词有什么特点?从速度情绪上可以把音乐分成几部分?
作者以“问”的口气向人们提出一系列意味深长,富有哲理的问题,耐人寻味。

(2)曲式结构:两段体(单二部曲式)
副歌部分,点明了问的主题,表现出对于当时军阀混战,山河残破,国家沉沦的忧虑与感慨,这也是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抒发。

(3)学唱《问》并集体演唱。

(二)音乐作品《渔阳鼙鼓动地来》
1、作者简介: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是我国最早谱写抗日歌曲的作曲家之一。

他最重要的贡献是介绍了西洋近代音乐理论,造就了大批专业音乐人才。

代表作品:清唱剧《长恨歌》;抗战歌曲《旗正飘飘》、《抗敌歌》等。

2、作品赏析《渔阳鼙鼓动地来》清唱剧《长恨歌》选曲
(1)作品简介:《长恨歌》原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诗,1932年词曲作者根据此诗及元曲《长生殿》创作了清唱剧《长恨歌》。

共十个乐章。

(2)创作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又向华北地区进犯,而 * 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因而引起中国人民的极大不满。

1932年,作者创作了清唱剧《长恨歌》,以讽刺时政。

(3)音乐体裁形式——清唱剧:是一种介于歌剧、康塔塔之间的多乐章大型声乐套曲。

它包括了独唱、重唱及合唱,用管弦乐队作伴奏,各乐章间的歌词有较强的连贯性。

清唱剧与歌剧相比,它没有布景,不需要歌剧演出时的服装、道具,也不需要戏剧式的表演,清唱剧多在音乐会上演出。

清唱剧与康塔塔相比,它的篇幅较大,人物众多;而康塔塔则篇幅较小故事内容较简单。

(4)聆听对比:第三乐章《渔阳鼙鼓动地来》与第八乐章《山在虚无缥缈间》,比较它们从速度、力度、音色、情绪和风格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三)拓展与探究
在了解沈心工、李叔同、萧友梅、黄自四位音乐家生平简介的基础上,结合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品,探究他们各自的作品风格及对社会的主要贡献。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