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范文

合集下载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以下是出guo的关于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的内容,供大家浏览参考。

更多内容请关注出guo教案栏目。

一、学习目标:(一)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二)在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三)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 * 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二、重点、难点:重点:《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的艺术表现力的发掘,音乐旋律、情绪、声部层次等方面的特点。

难点:指导读谱,聆听音乐,作品的艺术性体现及黄自在中国音乐史的地位及影响。

三、教学内容安排:(一)本节以聆听、鉴赏《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为重点曲目,《玫瑰三愿》《山在虚无缥渺间》《花非花》为拓展曲目。

(二)以赏析《渔阳鼙鼓动地来》为重点,向学生介绍本课的重要知识点“清唱剧”。

四、教学资源建议:(一)充分利用课本教材、教参、课件资料,教师组织好要精讲、聆听、观赏的教学资料。

(二)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黄自、萧友梅的资料,查阅其主要作品的资料及贡献。

(三)学生注意听赏mp3资料《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体会作品的基本情绪,并阅读课本相应介绍。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一)教学方法:(针对教师)1.在聆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从作品内容、音乐要素等方面探究作品艺术表现力。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

充分利用对比法、归纳法与前一课作品进行比照。

3、指导学生去梳理近代音乐发展脉络,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性。

(二)学生学习指导策略建议1.努力通过赏析,去归纳、梳理近代音乐发展脉络,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性。

2.学会提问,学会思考。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音像资源,在感知、理解得基础上,努力提出有深刻思考性的问题。

3、努力用演唱、读谱、分析作品深刻体会作品的音乐表现。

《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之《萧友梅与黄自》,本节共欣赏三首音乐作品,了解萧友梅、黄自两位音乐家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问》是萧友梅所创作的一百多首歌曲中最有影响的一首,它以“问”的口气向人们提出一系列意味深长,富有哲理的问题,耐人寻味,歌曲为两段体结构。

《渔阳鼙鼓动地来》是清唱剧《长恨歌》第三乐章,是一首男声四部合唱,进行曲题材,歌曲用单三部曲式结构,其情绪是抑郁的,但蕴含着激愤的因素在内。

《山在虚无缥缈间》是清唱剧《长恨歌》第八乐章,这首歌用女声三部合唱,我国民族羽调式,以弱力度为主,勾画了“蓬莱仙境”那种虚幻神秘的意境。

[教学目标]1、聆听、学唱歌曲《问》,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应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了解萧友梅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欣赏《渔阳鼙鼓动地来》及《山在虚无缥缈间》,了解黄自并了解清唱剧《长恨歌》。

2、在聆听、学唱、讨论、比较活动中认知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现实内容,并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3、聆听、学唱歌曲《问》,感受、体验其在歌曲创作上的特点及当时爱国知识分子对国家沉沦的忧虑与感慨;聆听《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讽刺时政的社会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唱艺术歌曲《问》,并通过分析歌词内涵,引导学生用柔美的音色,饱含深情的演唱歌曲。

难点:通过对《问》及《长恨歌》时代背景的分析以及作品的音乐旋律、情绪、力度等方面特点的探究,引导学生认识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教学过程]一、导入:1、欣赏乐曲《五四纪念爱国歌》,作品讲述了哪个历史事件?(五四运动)2、请同学们讲一讲你了解的五四运动并简单讲解: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萧友梅与黄自-人音版必修 《音乐鉴赏》教案

:萧友梅与黄自-人音版必修 《音乐鉴赏》教案

萧友梅与黄自-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教案概述本教案是萧友梅、黄自合著的人民音乐出版社必修《音乐鉴赏》的教学指导,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音乐鉴赏课程,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1.学习和掌握西方古典音乐的基础知识和鉴赏方法;2.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文学素养;3.提高学生的听力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情趣;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1.音乐鉴赏的基础知识:音乐的构成要素、基本情感表现、调性和音乐形式等;2.西方古典音乐史:从巴洛克时期到现代,介绍历史背景和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3.音乐风格:浪漫主义、古典主义、巴洛克艺术、文艺复兴和现代音乐等;4.音乐鉴赏方法:音乐形式分析、曲式分析、旋律分析、和声分析、乐器分析、作者风格分析和唱歌分析等;5.音乐欣赏作品:例如贝多芬、莫扎特、巴赫、肖邦等作品,这些作品代表了西方古典音乐中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

教学方式1.教师讲授:介绍音乐鉴赏的基础知识、西方古典音乐史和音乐风格等;2.讨论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展开自由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3.听力学习:教师通过选取一些经典音乐作品,帮助学生通过听、感知、分析,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4.视听学习:介绍一些音乐家的经典演奏、音乐短片,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音乐和音乐家的特点;5.信息获取:鼓励学生独立获取有关音乐家、音乐作品等有关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和获取能力。

教学评价1.记忆和理解:学生掌握了音乐鉴赏的基础知识和鉴赏方法;2.应用和分析: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音乐作品;3.综合评价: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文学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结语音乐鉴赏是一项重要的文艺素质教育,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教案以萧友梅、黄自合著的人民音乐出版社必修《音乐鉴赏》为指导,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音乐鉴赏课程,促进学生音乐素养和文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高中音乐_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聆听萧友梅《问》和黄自《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2、在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3、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教学重点:聆听萧友梅《问》和黄自《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歌曲的音乐情绪。

教学难点:了解两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分析两首歌曲的创作特点并学唱旋律,在此基础上体验作品的内容、风格、音乐要素及表现手法,了解其社会价值、艺术价值,从而提高对作品的认识,加深对作品的感受。

教学方法:情感体验法、学唱歌曲法、对比聆听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钢琴教学过程:一、课间播放视频《建党伟业》。

导入:同学们看过这部电影吗?虽然大家没看过这部电影,但从影片中人物对话、着装、场景等方面,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这是发生在哪个时期的什么事件?这个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计么?五四运动虽然是一场认学生为主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但随后各行各业都纷纷加入进来,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同封建腐朽.帝国主义侵略做斗争。

在音乐文化领域,一些有先进思想的音乐家也试图用音乐作为武器来唤醒国民的民族的意识。

这其中有两位著名的爱国音乐家,他们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就是《萧友梅与黄目》。

二、歌曲《问》赏析(一)聆听作品《问》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两位爱国音乐家。

那认识音乐家首先要从他的音乐来认识。

接下来让我们来欣赏萧友梅一首极具影响力的作品《问》。

思考:1、听一听歌曲带给你什么感受?感慨、忧虑、激动地2、注意一下演唱者的音色有什么特点?浑厚深沉的男中音这首《问》就是表达了作曲家对当时军阀混战、山河破碎的祖国无比忧虑、无比感慨之情。

(二)、简单介绍萧友梅1920年留学回国后就积极投身于学校音乐教育,先后建立了北大音乐传习所、北京国立艺专,并于1927年创办了国立省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正规、专业的高等音乐学府。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学历案-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学历案-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萧友梅与黄自》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时学习主题为“萧友梅与黄自: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巨匠”。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两位音乐家的生平事迹、音乐创作及其在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理解他们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贡献。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萧友梅与黄自的基本生平信息,了解他们的音乐创作风格及代表作品。

2. 技能与操作:通过聆听音乐作品,分析作品中的音乐元素,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国近代音乐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随堂测验,评价学生对萧友梅与黄自生平及音乐作品的理解程度。

2. 技能操作评价:通过学生聆听音乐作品后的分析讨论,评价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及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中国近代音乐史的兴趣及民族自豪感的增强程度。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萧友梅与黄自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事迹,包括他们的成长经历、音乐创作背景等。

3. 作品欣赏:播放萧友梅与黄自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聆听、分析作品中的音乐元素。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学生讨论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音乐创作及其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进行一次小测验,检测学生对萧友梅与黄自生平及代表作品的掌握情况。

2. 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萧友梅或黄自音乐创作的分析报告,分析其音乐风格及对中国音乐史的贡献。

六、学后反思1. 教学反思:教师反思本次课的教学效果,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存在的问题,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2. 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对本次课的学习进行反思,总结所学知识及技能,分析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制定改进计划。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范文2篇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范文2篇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范文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范文精选2篇(一)教案范文: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学目标:1. 了解《萧友梅与黄自》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 掌握《萧友梅与黄自》的曲式结构和音乐特点。

3. 学习欣赏音乐作品并培养音乐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萧友梅与黄自的故事背景。

2. 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和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细致品味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萧友梅与黄自》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选择这首音乐作品进行鉴赏?二、学习曲式结构和音乐特点(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曲式结构进行分析:引子、主题A、主题B、转折、发展、回旋、尾声。

2. 学生跟随音乐欣赏,边听边分析曲式结构。

3. 教师分析音乐作品中的音乐特点,如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情感丰富等。

三、欣赏音乐作品并讨论(20分钟)1. 教师播放《萧友梅与黄自》音乐作品。

2. 学生仔细聆听音乐,全神贯注地感受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

3. 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四、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和指导意见。

3.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关于《萧友梅与黄自》的音乐评论。

2. 下节课学生交流自己的作业心得。

教学资源:1. 《萧友梅与黄自》音乐作品录音。

2. 进一步了解《萧友梅与黄自》故事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材料。

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

2. 学生的音乐评论作业完成情况。

拓展延伸:1. 学生可以自己寻找其他类似的音乐作品进行比较和鉴赏。

2. 学生可以了解更多关于音乐作品创作和鉴赏的知识。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范文精选2篇(二)教案范文:高中音乐鉴赏教案《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标题】:《西出阳关无故人》音乐鉴赏【教学目标】:1. 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背景和意义。

《萧友梅与黄自》教案

《萧友梅与黄自》教案

《萧友梅与黄自》教案【教学目标】:1、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起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歌曲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了解萧友梅和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2、在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3、对比归纳各音乐家的作品风格和贡献,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难点:音乐作品的的音乐情绪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

【教学过程】:导入:由“?”引出——“问”——引出歌曲《问》,出示课题——萧友梅与黄自一、萧友梅《问》1、萧友梅简介萧友梅,音乐教育家,作曲家。

早年在日本、德国学习音乐。

……2、播放《问》第一段,歌曲的演唱形式、速度如何?——男声独唱,速度稍慢3、歌曲分析(1)第一个问句唱,思考:作者真不知道自己是谁吗?——告诉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2)唱、感受第二个问句提醒人们什么?——莫要使光阴虚度。

(3)出示第三个问题这句的句幅和力度相对于前两句有什么不同?——句幅拉伸、力度加强歌词中透出怎样的情绪?——忧愁、愁闷师:力度加强,句幅拉伸,更加重了愁闷的情绪。

生唱(4)师唱第四个问句音乐的力度有何变化?强调了哪两个字?——力度更强,强调了“江山”音乐用两个连续三连音推到“江山”2字的高潮部分。

歌词哪一句指出国家的现状?——有多少凄惶的泪?生唱(5)了解歌曲结构(6)生跟唱全曲4、欣赏歌曲音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军阀混战、山河残破、国家沉沦的时刻,这首歌曲作者想问出怎样的结果来?——想让爱国的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敌。

二、《渔阳鼙鼓动地来》1、由“恨”字引出白居易的《长恨歌》,简介《长恨歌》2、黄自简介及清唱剧定义3、欣赏(1)朗读歌词(2)听第一乐段A、重复演唱了几次?有什么不同?——两次。

音区变高、力度变强。

B、歌曲风格——进行曲风格C、唱D、再听(3)听第二乐段A、旋律处在高声区、中声区?还是低声区较多?——高声区B情绪有了什么转变?——开始爆发C、感受第一句(4)第三乐段A、此处音乐采用了哪部分的旋律?——第一部分B、与第一乐段的处理有什么不同?——速度变慢,情绪更怨恨、激怒。

“起、承、转、合”话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设计——以《萧友梅与黄自》一课为例

“起、承、转、合”话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设计——以《萧友梅与黄自》一课为例

音乐论坛“起、承、转、合”话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设计———以《萧友梅与黄自》一课为例■李妍姝海盐高级中学摘要: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展开与推进的方案,好的教学设计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音乐思维体系,使教学的各个环节能更好的承接,帮助学生逐步的深入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与音乐文化素养。

本文以《萧友梅与黄自》一课为例,具体阐述如何以“起、承、转、合”四个环节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同时注重音乐与文化,提升课堂效率,从而全方位的提升课堂品质。

关键词:起承转合教学设计音乐知识技能音乐文化素养“起、承、转、合”结构在文章中起到行文严谨、浑然一体的作用。

它是古人提出的创作思路和诗体结构,极具科学性。

推而论之,在教学当中也可以运用“起、承、转、合”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变得更加科学严密。

音乐教学中运用“起、承、转、合”进行教学设计,它的优势在于:一是能使教学内容形成纵向的条状结构,便于更好的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梳理,使教学内容更趋于系统化、科学化。

二是教学环节的设计由浅入深,在掌握音乐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能进一步的剖析音乐自身的音乐文化,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音乐思维体系。

三是“起、承、转、合”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能更好的承接,有利于帮助学生逐步的深入音乐作品,理解作品的内涵,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第十五单元,单元大主题是“新音乐歌声初放”,单元内单元有《沈心工与李叔同》和《萧友梅与黄自》两课时。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专业音乐创作,了解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从而理解本单元标题“新音乐歌声初放”的含义。

深入地分析与解读单元主题之后,确定《萧友梅与黄自》一课以意味深长的《问》《渔阳鼙鼓动地来》与《山在虚无缥缈间》的对比、赵元任与《教我如何不想她》为教学主线,分“起、承、转、合”四个环节来进行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活动中,着重从感受体验的角度入手,让学生在聆听对比,歌唱体验、实践创作的过程中理解歌曲的风格,音乐要素及其表现手法,进而达到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音乐创作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范文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了解萧友梅与黄
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二)在理解、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相关清
唱剧的基础知识。

(三)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
业兴起的情况。

二、重点、难点:
重点:《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的艺术表现力的发掘,音乐
旋律、情绪、声部层次等方面的特点。

难点:指导读谱,聆听音乐,作品的艺术性体现及黄自在中国音
乐史的地位及影响。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以聆听、鉴赏《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为重点曲目,《玫瑰三愿》《山在虚无缥渺间》《花非花》为拓展曲目。

(二)以赏析《渔阳鼙鼓动地来》为重点,向学生介绍本课的重要
知识点“清唱剧”。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充分利用课本教材、教参、课件资料,教师组织好要精讲、
聆听、观赏的教学资料。

(二)布置学生查阅相关黄自、萧友梅的资料,查阅其主要作品的
资料及贡献。

(三)学生注意听赏mp3资料《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体会作
品的基本情绪,并阅读课本相对应介绍。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一)教学方法:(针对教师)
1.在聆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从作品内容、音乐要素等方
面探究作品艺术表现力。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

充分利用对比法、归纳法
与前一课作品实行比照。

3、指导学生去梳理近代音乐发展脉络,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
想性。

(二)学生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1.努力通过赏析,去归纳、梳理近代音乐发展脉络,体会作品的
艺术价值和思想性。

2.学会提问,学会思考。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音像资源,在感知、理解得基础上,努力提出有深刻思考性的问题。

3、努力用演唱、读谱、分析作品深刻体会作品的音乐表现。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评价建议:
1.学生能够相对独立完成本节“拓展与研究”相对应内容。

2.能够有一定表现地歌唱《问》,初步学会读合唱谱欣赏合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