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

课程性质

民俗学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而《中外民俗概论》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社会关系民俗、社会交往礼仪、岁时节日民俗、象征民俗、信仰民俗、民间语言文学、民间科技工艺、民间游娱竞技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课程设置目的

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了解、熟悉中外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国家间、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国际、国内文化旅游都极其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外各国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外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中外民俗》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它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旅游地理学》是本课程的基础,并与《导游基础知识》、《客源国概况》、《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相互衔接配合。

本课程的学分为4学分,其推荐教材为石应平编着的《中外民俗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

四、课程学习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要从学习方法、基本知识点、基础理论考核和有关民俗实例等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对民俗学全面加以把握。在本科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民俗学,强调其中基本知识点是主体,学习与考核的目标是对其的阐述与说明。

(一)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是对知识点所应掌握的深度的概况。根据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目标,对考核知识点的深度掌握,本大纲在第二部分第一项“学习要求”中,分别对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作了不同的表述。

对基本理论的深度要求,采用了“了解”、“理解”和“深刻了解”这些存在递进关系的词汇来描述。

对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采用了“掌握”、“熟练掌握”三个词汇来描述。

(二)基本知识点

基本知识点是对课程知识体系在广度上的概括。根据课程的特殊性而言,其知识广度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础知识。本课程的基本理论,是指构建民俗学的一些基础理论;基本方法是指运用民俗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指导旅游实践活动的方法论;基础知识是指中外民俗的一些典型例子,其既是基础的知识点,又是扩展知识面的重要一环。本课程主要限于讲授民俗学

的理论、方法和中外民俗的一些基础知识。在本大纲第二部分“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中的第二项分列了十四章,它们都是基本知识点,也是考试的范围。

(三)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按照认知过程将基本知识点的深度、广度和难易程度转化成认知能力的概括。本大纲在学习目标中,按照“识记”、“熟悉”、“领会”、“应用”四个能力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其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领会:在了解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它包括:一是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述已学过知识的要点,或对它们作出既有要点又有精神实质的较为全面的叙述,或对它们进行举例说明和叙述;二是能对存在多种表达方式的知识点作出不同的表述;三是能根据知识的科学内涵,在不同的条件下作出简单的判断。

熟悉:能够熟知和理解各类民俗事象的表现,并对此作出准确判断,结合理论知识进行简单的分析。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一般分为"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其中"简单应用"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一两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综合应用"指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学习目标的四个认知能力及其难易程度的量化之间的递进关系是:领会包括识记,熟知包括前两者,而应用则是最高层次。每一个层次中又都包含着区别易、中、难的不同程度。在本大纲第二部分第三个项目下,都是按这种递进关系来表述的。加上这四个层次还与学习要求中的五个层次发生交叉的对应关系,就使本大纲第二部分的“学习要求”、“基本知识点”、“学习目标”之间,在知识的广度、深度、难易程度和认知能力的转化方面,形成一个定性的和量化的有机整体,从而使教学、自习、考试都能达到可测量的程度。这是在使用本大纲时必须注意的。

(四)有关本课程考试的几个具体问题

考试本身是检验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点的把握情况,同时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教学的重点,实际上就是考试的重点。

1、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参考书籍较多,但课程考核的内容不能超出教材。各章内容均有覆盖,学生必须按照教材,全面系统学习。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和内在的知识结构,重点章为第一、二、三、四、

五、九、十四章,六、七、八、十章为次重点,此外第十一、十二、十三章可作一般了解。

2、考试题型

本课程考试题型,原则上可以选用名词解释题、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六种类型。

3、考试分数和难易比例

在试卷中分章控制的分数比例原则是:第一章15%;第二章至第五章45%;第九、十四章15%;第六章至第八、第十章15%;第十一、十二、十三章10%。在试卷中对能力层次要求控制的分数比例原则是:识记20%;领会35%;熟悉15%;应用30%。要强调的是,能力层次与难易程度不是一个概念,因此配卷时,各能力层次中还应搭配不同难易程度的试题。本课程试卷中能力层次易、中、难的比例大致可控制在1:3:1的幅度内。

4、其他

(1)考试形式和时间:

本课程采用闭卷笔试形式,时间为150分钟。

(2)评分制度和及格线:

本课程采用百分制计分,60分为及格线。

五、学习方法指导

1、正确处理教材和参考书籍的关系。

《中外民俗概论》的配套读物较多。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广度、深度和难易程度,按照认识规律所作的全面规范。参考书籍是补充、完善知识结构的辅助资料,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深化理解、加深印象。在阅读教材时,应先翻阅教材中有关这一章的思考题,这是各章的基本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材料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要注意从内在逻辑关系上理顺与掌握知识体系。

本课程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着密切的内在逻辑联系,总体上由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础知识三个有机部分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全书甚至每一章节的编制一般都是先总说,再分说;都采取先阐述基本理论,然后教授基本分析方法,再介绍基础知识的顺序,以便读者能够循序渐进的掌握各种民俗事象。学习时,必须首先抓住知识体系,纵横联系,全面系统地消化和吸收,切忌孤立地死记硬背某些概念和结论。

3、要融会贯通,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体会并逐步掌握本指定教材的理论体系和书中的一些理论观点,为理解分析问题时所运用,特别是将这些观点应用到做好民俗与旅游的结合,并合理地利用民俗事象开发创造新的旅游产品等实际的应用问题上。还要注意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解题时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题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分明的论述,明确各层次间的逻辑关系。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

第一章民俗概论

一、学习要求

本章为概论,主要介绍了一些有关民俗学的基础知识,重点掌握民俗的概念、分类,明确民俗特征与社会功能,懂得民俗是如何构成、养成与传承,理解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民俗的一般理论。其学习的基本要求为:

了解: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

理解:民俗的概念、分类。

深刻理解: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二、基本知识点

(1)民俗的基本含义

1、“民俗”概念的几种理解(教材第1——5页)

(1)钟敬文的定义,分别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从民俗与文化的关系、从民俗内部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2)中国古代对“民俗”的解释。

(3)外国对“民俗”的定义:文化遗留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

2、民俗的分类(教材第5——8页)

(1)乌丙安的四种分类:经济、社会、信仰、游艺

(2)钟敬文的四个部分分类: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

3、民俗的特征(教材第8——21页)

(1)民俗的集体性:从民俗的依存关系、民俗创造的集体性、民俗流传过程中的充实、演变和发展来加以分析。

(2)民俗的民族性

(3)民俗的阶级性(阶层性)

(4)民俗的普同性

(5)民俗的历史性

(6)民俗的地方性

(7)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

(8)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

(9)民俗的类型性

(10)民俗的规范性与服务性

4、民俗的社会功能(教材第21——24页)

民俗主要有五种社会功能:教化、规范、维系、调节、审美

(2)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1、民俗的构成要素(教材第24——29页)

构成民俗的要素有民俗质、民俗素、民俗链、民俗系列、民俗系统等,具有层次性,并存在递进关系。

民俗质,构成民俗事象最基本的质材

民俗素,构成民俗的基本要素

民俗链,构成一连串密切相关的民俗组合关系

民俗系列,同类民俗的所有民俗链形成同一民俗系列

民俗系统,民俗系列根据同类题材和内容的相关性加以概括和归纳,形成更大的系统

2、俗民与群体、习俗惯制与习俗规则的含义(教材第30——31页)

(1)俗民的定义:民俗社会中的成员,既可是群体,也可以是个体,确定其俗民属性主要看以其文化代表特色。

(2)群体的定义:指两人以上、不论以何种关系与方式组合成的、具有共同认同和分享的民俗文化传统的民众团体。

(3)习俗惯制——民俗的“约定俗成”

(4)习俗规则——习惯体系的规范

3、民俗养成与传承的过程(教材第31——33页)

民俗养成与人生相伴而行,处于“习俗化”与“使之习俗化”状态

民俗的传承是通过“习俗化”与“使之习俗化”即教化得以实现。

(3)民俗的调查与研究

1、民俗调查的方法。(教材第34——38页)

(1)田野作业方法,五个“W”、“参与观察法”

(2)文献学方法

2、民俗学研究的发展过程及主要民俗学流派。(教材第38——43页)

中外民俗研究简况

神话学派、语言学派、人类学派、心理学派、社会学派、历史地理学派、结构学派

3、民俗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教材第43——45页)

分别从考古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美学、文学艺术等与民俗学的关系来加以说明。

(4)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1、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范畴、分类及特点。(教材第45——56页)

(1)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范畴包括了民俗信仰、民俗技巧、民俗艺术、民俗体育、民俗生活五个大类。

(2)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的标准有:按民族分类、按地域分类、按行业分类、按语言分类、按信仰分类等五种。

(3)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包括历史性、现实性、可理喻性、相对稳定性变异性。

2、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原则。(教材第56——58页)

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必须遵循的原则包括:保持民俗文化原貌的原则、尊重民俗文化习惯的原则、获得效益的原则。

三、学习目标

(一)民俗的基本含义

识记:民俗的概念、分类。

领会:民俗的特征、社会功能。

具体要求:

1、能正确表述民俗的概念、民俗的分类;

2、能完整简述民俗的基本特征及社会功能。

(二)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识记:民俗构成的基本要素;俗民与群体的概念;习俗惯制与习俗规则的含义。

领会:民俗养成与传承的过程。

具体要求:

1、能准确表述俗民与群体,习俗惯制与习俗规则的含义;

2、能完整简述民俗构成的基本要素。

(三)民俗的调查与研究

识记:民俗调查方法;民俗研究的主要学术流派

领会:民俗与不同学科的关系

具体要求:

1、能完整表述民俗调查的方法及民心研究的主要学术流派。

2、能叙述民俗与不同学科的关系。

(四)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识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范畴与分类

领会: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原则

具体要求:

1、能准确表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

2、能简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范畴与分类。

3、能完整简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4、叙述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要遵循的原则。

四、教学参考书

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乌丙安着《民俗学原理》,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

3、童恩正着《文化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

一、学习要求

本章研究各国各地区大众民俗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物质生产民俗,重点阐述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与特征,以及其分支自然生态民俗、农业生产民俗、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与交通民俗的特点。其学习的基本要求为:

了解:我国汉族、主要少数民族以及世界各主要国家的物质生产民俗。

理解: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特征;农业生产民俗的产生;自然生态民俗、农业生产民俗、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与交通民俗的特点与表现。

二、基本知识点

(一)物质生产民俗概论

1、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教材第59——60页)

2、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地域性、季节性、功能性、科学性。(教材第60——61页)(二)自然生态民俗和农业生产民俗

1、自然生态民俗(教材第61——62页)

动物生态民俗的表现(教材第62——66页)

植物生态民俗的表现(教材第66——70页)

2、农业生产民俗(教材第70——85页)

农业生产民俗的特征、类型;影响农业生产民俗的因素;中外农业生产民俗的表现。

(三)狩猎、牧业和渔业、工匠民俗

1、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教材第86——95页)

狩猎、游牧和渔业生产的特点;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的特点;中外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表现。

2、工匠民俗(教材第96——101页)

工匠民俗的特点;工匠的技艺传承;工匠的行业民俗。

(四)商业与交通民俗(教材第101——110页)

商业的民俗特点;交通运输的民俗特点。

三、学习目标

(一)物质生产民俗概论

识记:物质生产民俗定义。

领会: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农业生产民俗的产生。

基本要求:

能够准确表述物质生产民俗概念,完整简述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

(二)自然生态民俗和农业生产民俗

识记:生态民俗;农业生产民俗;农业生产民俗的类型。

熟悉:中外农业生产民俗。

领会:农业生产民俗的特征;影响农业民俗的因素。

具体要求:

1、能够准确表述生态民俗、农业生产民俗的含义。

2、能够完整简述农业生产民俗的六个特征,简述影响农业民俗的因素。

3、能了解并判断中外农业生产民俗的表现。

(三)狩猎、牧业和渔业、工匠民俗

熟悉:中外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

领会: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的特点;工匠民俗的特点;工匠的行业民俗。

具体要求:

1、能完整简述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的特点;简述工匠民俗的特点。

2、能掌握并判断中外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表现。

(四)商业与交通民俗

识记:集市交易活动的四种民俗形态;市、商民俗标志的表现。

具体要求:

1、能完整简述集市交易活动的四种民俗形态。

2、能知晓商店招幌的不同类型。

第3章第4章服饰民俗

一、学习要求

本章要求认识服饰民俗形成的主要因素,了解服饰民俗的发展历程,理解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外各国在服饰民俗事象上的特点、流变及其文化内涵,增强自身的鉴赏能力。

了解:服饰的构成;中外服饰民俗。

理解:服饰民俗的发展历程;影响服饰民俗构成的主要因素。

深刻理解:服饰民俗体现的社会文化观念。

二、基本知识点

(一)服饰民俗的构成及发展

1、服饰的构成。(教材第111——113页)

2、影响服饰民俗构成的主要因素。(教材第113——118页)

共有12种主要因素。

3、服饰发展变化的阶段。(教材第118——121页)

(二)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服饰的民俗习惯。(教材第121——123页)

服饰民俗体现的社会文化观念。(教材第123——125页)

(三)中外服饰民俗(教材第125——157页)

汉族服饰民俗;少数民族服饰民俗;外国服饰民俗。

三、学习目标

(一)服饰民俗的构成及发展

识记:服饰;服饰的四种类型;服饰演变的四个阶段。

领会:影响服饰民俗构成的主要因素。

具体要求:

1、能简述服饰演变的四个阶段。

2、能够叙述影响服饰民俗构成的主要因素。

(二)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识记:服饰的民俗习惯。

领会:服饰民俗体现的社会文化观念。

具体要求:

1、能简述服饰的四种民俗习惯。

2、能叙述服饰民俗体现的社会文化观念。

(三)中外服饰民俗

熟悉:中国汉族、少数民族的服饰民俗;外国的服饰民俗。

具体要求:

能够掌握并判断中外服饰民俗的表现形式。

第5章饮食习俗

一、学习要求

本章主要是研究饮食民俗形成与发展的历程,阐述饮食民俗的功能、范围与类别,介绍中外各国的饮食民俗。其学习的基本要求为:

了解:中国汉族、少数民族及国外各国的饮食民俗。

理解:饮食民俗的含义;饮食民俗的形成原因及发展过程;饮食民俗的功能、范围与类别。二、基本知识点

(一)饮食民俗的形成与发展

1、饮食民俗的形成。(教材第158——160页)

2、饮食民俗的发展阶段。(教材第160——162页)

(二)饮食民俗的功能、范围与类别

1、饮食的功能。(教材第162——163页)

2、饮食民俗的范围与类别。(教材第163——170页)

(三)中外饮食民俗

1、中国饮食民俗。(教材第171——181页)

2、外国饮食民俗。(教材第181——204页)

三、学习目标

(一)饮食民俗的形成与发展

识记:饮食民俗的定义;饮食民俗的发展阶段。

领会:饮食民俗形成的原因。

具体要求:

1、能表述饮食民俗的定义。

2、能简述饮食民俗发展的三个阶段。

3、能简述饮食民俗形成的原因。

(二)饮食民俗的功能、范围与类别

领会:饮食的功能;饮食的习俗惯制。

具体要求:

1、能简述饮食的功能。

2、能简述饮食的习俗惯制。

(三)中外饮食民俗

识记:中餐习俗;中国汉族八大菜系特点。

领会:日本、韩国、美国的食俗。

熟悉:中外各国饮食民俗。

具体要求:

1、能表述中餐习俗。

2、能简述中国汉族八大菜系特点。

3、能掌握并判断中外各国饮食民俗,尤其是日本、韩国、美国的食俗。

第6章居住民俗

一、学习要求:

本章主要研究居住民俗的形成过程及居住类型,居住民俗的各种表现,介绍中外居住民俗。其学习的基本要求为:

了解:居住房屋的设施和格局、造型和工艺、分布与坐落;中外居住民俗。

理解:居住民俗的概念、形成和居住的类型;中国民居建筑的基本特点。

深刻理解:居住与环境的关系。

二、基本知识点

(一)居住民俗概论

1、居住民俗的概念、形成和居住的类型。(教材第205——211页)

2、居住与环境的关系。(教材第211——212页)

3、中国民居建筑的基本特点。(教材第212——213页)

(二)居住民俗的表现

1、居住房屋的设施和格局、造型和工艺、分布与坐落。(教材第213——217页)

(三)中外居住民俗

1、汉族居住民俗。(教材第220——226页)

2、少数民族居住民俗。(教材第226——230页)

3、外国居住民俗。(教材第230——236页)

三、学习目标

(一)居住民俗概论

识记:居住民俗的概念;居住民俗形成的三个阶段。

领会:居住的类型;居住与环境的关系;中国民居建筑的基本特点。

具体要求:

1、能表述居住民俗的概念。

2、能简述居住民俗形成的三个阶段的特点。

3、能简述中国民居建筑的基本特点。

(二)居住民俗的表现

领会:居住房屋的设施和格局、造型和工艺、分布与坐落;居住的四个特点。

具体要求:

能简述居住的特点。

(三)中外居住民俗

识记:北京胡同“四合院”;“土楼”的类型;少数民族居住类型;日本居住民俗。

熟悉:汉族、少数民族以及外国居住民俗。

具体要求:

1、能简述北京胡同“四合院”。

2、能简述“土楼”的类型。

3、能掌握并灵活运用居住与环境的关系理论来分析汉族、少数民族以及外国居住民俗。

第7章人生仪礼民俗

一、学习要求

人生礼仪是社会民俗事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章学习,认识人的一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诞生、成年、婚姻以及死亡,它们是每个人必须经过的过程,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这四个阶段中所举行的仪式,为学习和运用其中一些礼仪民俗为服务奠定基础。其学习的基本要求为:

了解:求子、孕期、诞生习俗;中外婚姻仪礼习俗;中外丧葬习俗。

理解:人生仪礼的概念、类型;婚姻的概念、发展、形态;成年礼的规范与特征。

二、基本知识点

(一)人生仪礼概论

人生仪礼的概念、类型;中国汉族的“红白喜事”。(教材第237——240页)

(二)诞生仪礼和成年仪礼

1、求子、孕期、诞生习俗。(教材第240——248页)

2、成年礼的规范与特征。(教材第248——253页)

(三)婚姻仪礼民俗

1、婚姻仪礼民俗的概述。(教材第254——267页)

婚姻的概念、发展、形态。

2、中外婚姻仪礼习俗。(教材第267——273页)

(四)寿辰、丧葬仪礼

1、汉族习俗“做寿”。(教材第273——276页)

3、中外丧葬习俗。(教材第280——287页)

三、学习目标

(一)人生仪礼概论

识记:人生仪礼的概念;人生仪礼的四个类型;“红白喜事”的含义。

具体要求:

1、能准确表述人生仪礼的概念、“红白喜事”的含义。

2、能简述人生仪礼的四个类型。

(二)诞生仪礼和成年仪礼

识记:求子仪式的三种主要类型;“满月”习俗。

领会:成年礼的意义;成年礼的规范与特征。

具体要求:

1、能表述求子仪式的三种主要类型。

2、能正确表述成年礼的意义。

3、能简述成年礼的规范与特征

(三)婚姻仪礼民俗

识记:婚姻的概念;婚姻的不同形态。

领会:婚姻的发展阶段;中国传统的婚姻仪式过程。

熟悉:中外婚姻习俗。

具体要求:

1、能准确表述婚姻的概念。

2、能知晓婚姻的不同形态。

3、能简述婚姻的发展阶段。

4、能掌握并运用婚姻理论来分析中外婚姻习俗。

(四)寿辰、丧葬仪礼

识记:汉族习俗“做寿”;丧葬习俗的含义;葬礼的类型。

熟悉:中外丧葬习俗。

具体要求:

1、能表述丧葬习俗的含义。

2、能简述葬礼的类型。

第8章社会关系民俗

一、学习要求

本章对社会关系民俗做了基本的概述,阐述了家庭、家族和村落组织的民俗,介绍了亲属称谓。其学习的基本要求为:

了解:我国传统的家庭、家族民俗;中外亲属称谓民俗。

理解:社会关系民俗、民间社会组织民俗的概念;家庭、家族的含义及职能、类别;家庭与婚姻的民俗关系;亲属分类的原则;亲属与亲属称谓;村落组织的习俗。

二、基本知识点

(一)社会关系民俗概论

1、社会关系民俗、民间社会组织民俗的概念。(教材第288——289页)

2、民间社会组织民俗的分类。(教材第289——291页)

(二)家庭、家族的民俗

1、家庭、家族的含义及职能、类别。(教材第291——294页)

2、家庭与婚姻的民俗关系。(教材第294——296页)

3、家族关系的基本构造。(教材第296——298页)

4、我国传统的家庭、家族民俗。(教材第298——304页)

(三)亲属与亲属称谓

1、亲属与家属、家庭成员的区别。(教材第304——309页)

2、亲属分类的原则。(教材第309——311页)

3、亲属称谓的系统。(教材第311页)

4、中外亲属称谓民俗。(教材第312——314页)

(四)村落组织的民俗

1、村落组织的概念、类型、内部构成。(教材第315——316页)

2、村落组织的习俗。(教材第317——319页)

三、学习目标

(一)社会关系民俗概论

识记: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民俗;民间社会组织;民间社会组织民俗。

领会:民间社会组织民俗的分类。

具体要求:

1、能准确表述社会关系民俗、民间社会组织民俗。

2、能简述民间社会组织民俗。

(二)家庭、家族的民俗

识记:家庭;家族;家族关系的基本构造。

领会:家族的职能;家庭与婚姻的民俗关系。

基本要求:

1、能正确表述家庭、家族的含义。

2、能简述以血缘关系和以婚姻关系为重心的家族关系结构的特点。

3、能简述家族的职能。

(三)亲属与亲属称谓

识记:亲属称谓;亲属;亲族

领会:亲属与家属、家庭成员的区别;亲属分类的原则;亲属称谓方法的特点。

应用:中外各国姓氏、亲属称谓。

具体要求:

1、能够正确表述亲属称谓、亲属和亲族的含义。

2、能简述亲属与家属、家庭成员的区别。

3、能掌握并灵活运用亲属称谓理论来分析中外亲属称谓。

(四)村落组织的民俗

识记:村落组织的概念、类型、内部构成。

领会:村落组织的习俗。

具体要求:

1、能正确表述村落组织的概念。

2、能简述村落组织的概念。

第9章社会交往礼仪

一、学习要求

本章阐述了关于礼仪的一些基本知识,并介绍了中外各国的礼仪礼节。其学习的基本要求为:了解:中外各国社交礼仪。

理解:礼的起源与发展;礼仪的性质和作用;基本礼节形式及日常交往中的礼仪礼节。

二、基本知识点

(一)礼仪礼节的基础知识

1、礼的起源与发展。(教材第331——333页)

2、礼仪的性质和作用。(教材第334——335页)

(二)中外各国社交礼仪

1、基本礼节形式及日常交往中的礼仪礼节。(教材第335——344页)

2、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社交礼仪。(教材第344——347页)

3、外国和地区的社交礼仪。(教材第347——357页)

三、学习目标

(一)礼仪礼节的基础知识

识记:礼;礼貌;礼节;礼仪。

领会:礼的起源与发展;礼仪的性质和作用。

具体要求:

1、能够正确表述礼和“三礼”的含义。

2、能简述礼仪的性质和作用。

(二)中外各国社交礼仪

领会:几种基本礼节形式;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应用:基本礼节形式。

具体要求:

1、能简述基本礼节形式。

2、能了解并灵活运用中外各国社交礼仪。

第10章岁时节日民俗

一、学习要求

本章介绍了岁时节日及其民俗的一般概况,讲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节日及其民俗的相关知识。其学习的基本要求为:

了解:中国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外国节日民俗。

理解:岁时节日的形成与发展;节日的性质与类型。

二、基本知识点

(一)岁时节日的概况

1、岁时节日的形成与发展(教材第359——363页)

2、节日的性质与类型(教材第363——369页)

(二)中外各国节日习俗

1、中国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教材第369——378页)

2、外国节日民俗(教材第379——389页)

三、学习目标

(一)岁时节日的概况

识记:岁时节日;节日的五种类型。

领会:岁时节日的形成与发展;汉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与民俗特点。

具体要求:

1、能表述岁时节日的含义。

2、能简述节日的五种类型。

3、能完整的简述汉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与民俗特点。

(二)中外各国节日习俗

熟悉:中国的传统节日;我国少数民族的节庆习俗;外国的节庆习俗。

具体要求:

能够掌握并在实际中遵守中外各国节日习俗。

第11章象征民俗

一、学习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了象征民俗的基本理论,并对花语民俗及寓意纹样进行了介绍。其学习的基本要求为:

了解:花语民俗的范畴;寓意纹样的内容与分类;中外花语民俗。

理解:象征民俗与民俗象征的含义;确立民俗象征符号的原则;民俗象征的结构;中国花卉文化的特点。

二、基本知识点

(一)象征民俗概论

1、象征民俗与民俗象征。(教材第390——391页)

2、确立民俗象征符号的原则。(教材第391——392页)

3、民俗象征的结构。(教材第392——400页)

(二)花语民俗

1、花语民俗的范畴。(教材第400——401页)

2、中国花卉文化的特点。(教材第401——402页)

3、中外花语民俗。(教材第402——417页)

(三)寓意纹样

寓意纹样的内容与分类。(教材第418——434页)

三、学习目标

(一)象征民俗概论

识记:民俗象征;象征民俗。

领会:确立民俗象征符号的原则;民俗象征的结构。

具体要求:

1、能正确表述民俗象征和象征民俗。

2、能简述民俗象征符号的原则。

(二)花语民俗

识记:花语的定义。

领会:中国花卉文化的特点;中外花语民俗的共性。

应用:中外花语民俗。

具体要求:

1、能正确表述花语的定义。

2、能简述中国花卉文化的特点以及中外花语民俗的共性。

3、能掌握一些中外花语民俗,在实践中能灵活运用。

(三)寓意纹样

识记:寓意纹样的定义、内容与分类。

具体要求:

能正确表述寓意纹样的定义,掌握一些寓意纹样代表的含义。

第十一章信仰民俗

一、学习要求

本章重点阐述了信仰民俗的特征,介绍了民间信仰的崇拜对象、媒介、行为习惯与相应仪式,并举例说明了一些中外信仰习俗。其学习的基本要求为:

了解:民间信仰的崇拜对象;民间信仰的媒介;民间信仰的方式;中外信仰习俗。

理解:信仰民俗的定义;信仰民俗与宗教信仰的区别;信仰民俗的特点。

二、基本知识点

(一)信仰民俗概况

1、信仰民俗的定义(教材第436——437页)

2、信仰民俗与宗教信仰的区别(教材第437——438页)

3、信仰民俗的特点(教材第438——440页)

(二)民间信仰概况

1、民间信仰的崇拜对象(教材第440——457页)

2、民间信仰的媒介(教材第457——460页)

3、民间信仰的方式(教材第460——468页)

(三)中外信仰习俗

原始宗教习俗;禁忌习俗;巫术和祭祀(教材第468——479页)

三、学习目标

(一)信仰民俗概况

识记:信仰民俗的定义;

领会:信仰民俗与宗教信仰的区别;信仰民俗的特点

具体要求:

1、能正确表述信仰民俗,并能完整简述信仰民俗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2、能简述信仰民俗的特点。

(二)民间信仰概况

识记:民间信仰的崇拜对象的种类;图腾;巫术;禁忌;祭祀;民间信仰的三种主要方式。领会:巫的职能。

具体要求:

1、能表述图腾、巫术、禁忌和祭祀的含义。

2、能简述巫的职能。

(三)中外信仰习俗

熟悉:中外原始宗教习俗、禁忌习俗、巫术和祭祀习俗。

具体要求:

能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在实践中能尊重并遵守特殊的习俗。

第十二章民间语言文学

一、学习要求

本章主要是阐述一些民间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并介绍一些中外民间语言民俗。其学习的基本要求为:

了解:民间语言定义;民间语言类型;民间口头文学的分类;民间熟语;中外民间语言民俗。理解:民间语言性质。

二、基本知识点

(一)民间语言与民间口头文学

1、民间语言概论:定义、性质、类型;汉语的七大方言(教材第481——486页)

2、常用型民间熟语与特用型民间熟语(教材第486——490页)

3、民间口头文学按文体分的三大类(教材第490——501页)

(二)中外民间语言民俗

中国民间语言民俗;外国民间语言民俗。(教材第501——505页)

三、学习目标

(一)民间语言与民间口头文学

识记:民间语言;语言的四种类型;汉语的七大方言;谚语;常用型民间熟语;特用型民间熟语;民间口头文学按文体分的三大类;民间歌谣按内容分的六类;歌节活动的类型。

领会:民间语言的性质;歌节的演化过程。

具体要求:

1、能正确表述民间语言、谚语、常用型民间熟语、特用型民间熟语。

2、能简述民间语言的性质。

(二)中外民间语言民俗

应用:中国民间语言民俗;外国民间语言民俗。

具体要求:

能够熟悉中外一些民间语言民俗,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第十三章民间科技工艺

一、学习要求

本章主要是介绍一些民间科学知识、民间工艺技术及民间医学的基础知识。其学习的基本要求为:

了解:民间工艺技术的门类;中外民间科技工艺;医药民俗和养身民俗;中外民间医学。

理解:民间科技与民俗的关系民间科技与民俗的关系;民间工艺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二、基本知识点

(一)民间科学知识与民间工艺技术

1、民间科技与民俗的关系。(教材第507页)

2、民间科学知识的主要方面。(教材第508——512页)

3、民间工艺技术的形成与发展。(教材第512——513页)

4、民间工艺技术的门类。(教材第513——518页)

5、中外民间科技工艺。(教材第522——526页)

(二)民间医学

1、医药民俗和养身民俗(教材第519——522页)

2、中外民间医学(教材第526——529页)

三、学习目标

(一)民间科学知识与民间工艺技术

识记:民间工艺技术的门类。

熟悉:中外民间科技工艺。

领会:民间科技与民俗的关系;民间工艺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具体要求:

1、能简述民间科技与民俗的关系。

2、能简述民间工艺技术的门类。

(二)民间医学

识记:中医的基础理论。

熟悉:中外民间医学。

领会:中医理论的特点;养身民俗的两类

具体要求:

1、能简述中医理论的特点及中医的基础理论。

2、能掌握一些关于中外民间医学的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第十四章民间游娱竞技

一、学习要求

本章通过研究游娱竞技的一些基本理论,以更好的认识游娱竞技民俗的特色和旅游价值,了解国内外游娱竞技民俗事象,理解各种游娱竞技民俗的文化内涵,为游娱竞技民俗的旅游开发与管理打下基础。其学习的基本要求为:

了解:游娱竞技的分类;游娱竞技的形成;中外游娱竞技民俗。

理解:游娱竞技的概念;游娱竞技民俗的特征与功能;民间曲艺的特点与分类;民间戏曲的特点与分类。

二、基本知识点

(一)游娱竞技民俗概论

1、游娱竞技的概念及形成。(教材第530——531页)

2、游娱竞技民俗的特征与功能。(教材第532——5534页)

3、游娱竞技的分类。(教材第535——544页)

(二)民间曲艺与戏曲

1、民间曲艺的特点与分类。(教材第544——547页)

2、民间戏曲的特点与分类。(教材第547——548页)

(三)中外民间游娱竞技习俗

1、中国游娱竞技民俗。(教材第548——555页)

2、外国游娱竞技民俗。(教材第555——559页)

三、学习目标

(一)游娱竞技民俗概论

识记:游娱竞技的概念;民间竞技;游娱竞技的分类;民间游戏、民间竞技、民间杂艺的类别;歌舞活动的三种表演形式。

领会:影响游娱竞技民俗形成的因素;游娱竞技民俗的特征与功能。

具体要求:

1、能正确表述游娱竞技、民间竞技的概念。

2、能简述影响游娱竞技民俗形成的因素。

3、能完整简述游娱竞技民俗的特征与功能。

(二)民间曲艺与戏曲

识记:民间曲艺;民间戏曲。

领会:民间曲艺、民间戏曲的特点和分类。

具体要求:

1、能表述民间曲艺和民间戏曲的含义。

2、能简述民间曲艺、民间戏曲的特点。

(三)中外民间游娱竞技习俗

应用:中国游娱竞技民俗;外国游娱竞技民俗。

具体要求:

能够熟悉并掌握一些中外游娱竞技的活动内容与技巧。

中外民俗文化论文

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讲究吃的民族,无论从饮食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也真是基于这样的历史条件,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形成了与西方饮食文化风格迥异的自成体系的文化带。 饮食文化分为饮文化和食文化。在饮文化中,中西方文化有着较大的相似性。例如,中国人喜欢喝酒,并且可以通过酒的力量作成一些在意志正常的时候不敢或者不能做的事。比如朱元璋对他的功臣石守信等人的“杯酒释兵权”,还有李白的诗仙称号也是因为他“斗酒诗百篇”。西方人也崇尚酒文化,强调酒神精神,他们渴望一种自我、本我超我的融合。酒吧文化应该是他们酒文化的突出表现,工作闲暇之余,放松自己的精神,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而人性文化在逐渐落败的现代社会,未尝不是人际交流的大平台。中西饮文化中都将各自的饮食文化向精神的层面发展。但是又存在不同:中国人强调的是饮的实践,强调实践后的狂迷状态,而西方人更注重的是狂迷本身,他们往往靠理性思维来获得这一精神享受。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更趋于感性,而西方更趋于理性。 作为食文化,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 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在中国,粮食,既米饭,面条往往比菜占的比重大。一般中国的菜指的是蔬菜,肉食,而这些只有在节日里才可尝尝鲜。这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转化到文化这个层面上,菜其实应该是大于饭的地位的,中国讲究“民以食为天”,所以中国的菜系就分的很细,有川菜,粤菜,湘菜等等,中国人在吃上是很叫真的,于是在做菜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于是中国菜形成了原料涉及范围广,品种多、样式丰富的特点。中国能跻身世界四大菜系,也是有理由的。而西方的食文化就没有这么厚的传统,他们的食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外民俗课程代码:00199 I课程的性质及其设置目的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之一。从民俗学和旅游学交叉的的角度论述民俗的定义与种类,民俗与旅游关系,民俗的旅游价值;阐释民俗诸方面的特性,以及应注意事项;探索民俗旅游区的划分,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理论思考。对民俗、服饰民俗旅游、饮食民俗旅游、居住民俗旅游、交通民俗旅游、节日民俗旅游、游艺民俗旅游、农业民俗旅游、民俗资源、民俗开发、民俗旅游区划等进行了全面阐述。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紧紧围绕中国民俗旅游这一主题,致力于体现教学改革的最新理念,在结构、内容等方面有所创新,给学生提出更多、更新、更系统、更富于指导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使自考学生更多、更好的了解中国民俗的基本知识。 I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什么事民俗旅游,在对民俗了解基础之上,对民俗、民俗旅游类型进行分类 1、重点:民俗旅游应该具备条件 2、难点: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3、学习应注意:本章是基础环节的学习章节,通晓本章的基本内容,对民俗旅游特点、民俗旅游框架和民俗、风俗、习俗、礼俗的相互关系对可以有深刻的认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民俗 二、风俗 三、习俗与礼俗 四、民俗、风俗、习俗、礼俗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民俗的类型划分

一、物质民俗 二、社会民俗 三、意识民俗 第三节民俗旅游的诠释 一、民俗旅游的含义 二、民俗旅游的类型 三、民俗旅游特点 第四节民俗旅游框架 一、民俗旅游的构成 二、民俗旅游系统 第五节民俗与旅游关系 一、旅游为民俗资料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二、旅游丰富了民俗内容 三、察风观俗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民俗充实了旅游内容 五、民俗能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第一手资料 三、考核知识点 1、民俗具体内容 2、民俗旅游应该具备条件 3、民俗旅游的架构 4、民俗旅游特点 四、考核要求 1、识记:民俗、风俗、习俗、礼俗、民俗旅游的相关概念及相互关系 2、领会:民俗、民俗旅游的类型划分 3、简单应用:。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4、综合应用:民俗旅游分类及其对发展旅游的意义 第二章服饰民俗旅游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 了解服饰的构成。 2. 掌握形成服饰民俗差异的因素。 3. 熟悉各朝代代表民俗服饰。 4. 学会从旅游地理的角度论述某些民族服饰特色以及服饰民俗的旅游价值。 二、课程内容

浙江7月自考中外民俗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精品自学考料推荐?????????????????? 浙江省 2018 年 7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外民俗试题 课程代码: 00199 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 4 分,共12 分 ) 1.胡服 2.交通民俗 3.民间曲艺 二、填空题 (每空 1分,共 20 分 ) 1.民俗的英文是 _______,是英国学者 _______于 1846 年创用的。 2.西汉时,上下联体的长衣统称_______,成为贵族服饰的主流。 3._______是日本人的传统服饰,它源于中国的_______,已有1000 多年的历史。 4.古往今来,人类饮食民俗文化的形成大致经历了生食、熟食和_______三个阶段。 5.在农业定居时代,居住点的选择意义重大,所以自古以来,我国人民依靠“_______ ”形成了一系列的选址规则。 6.在水道中,航运安全,使用频繁的水道,又被称为_______。 7.越南在平原农村普遍推广了_______经济模式,农民把种地、养鱼、饲养牲畜结合起来,形 成互补性的生态农业。 8.日本的 _______和我国的 _______堪称世界金属珐琅工艺中的一对姊妹花。 9._______,是我国汉族在小孩周岁生日时举行预卜其前程的重要仪式。 10.西班牙人视 _______为“国粹”,不能容忍外国人发表批评性意见。 11.春节是我国绝大多数民族通行的节日,时间是_______。 12.我国端午节的来历,各种传说很多,在民间流传最广的却是纪念_______的说法。 13._______是我国南方各省对民歌的统称,是民歌中风格最强的品种。 14._______是哈萨克族民间最流行的传统弹拨乐器。 15.禁忌,又称 _______,这一名称来自于南太平洋波里尼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 16.满族固有的宗教是 _______。 17.澳大利亚人主食喜面包、面食,尤其喜欢中国的_______ 。 三、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 1.服饰习俗产生的第一要因是()。 A. 遮羞 B.装饰 C.炫耀 D.保护 2.糌粑是我国 ()族的日常主食。 A. 蒙古 B.维吾尔 C.藏 D.苗 3.苗族住房是以 ()最具特色。 A. 碉房 B.吊脚楼 C.竹楼 D.半边楼 4.我国最长的石桥是 () 。 1

中外民俗风情论文

中外民俗风情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安全1001 1028XXXXXXXX

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研究 —以凉山彝族为例 中英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彝族文化面临淡化、消失的危险,保护、利用彝族文化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措施。因此,保护传承彝族文化,对推进凉山彝族旅游和文化的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凉山彝族文化开发利用保护 凉山彝族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有独具特色的彝族服饰、饮食、婚俗、葬俗、节庆、形式多样的民间艺术、极具彝族特色的漆器、银器、彝族“达体舞”、民歌、毕摩文化等。这些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物质上:主要包括建筑、服饰、饮食、生产生活用具及手工制品等。这是彝族民俗文化的一般物化表现,具有普遍存在性。 (2)精神上:包括民族精神理念、价值观念、心理素质和宗教信仰等。这是彝族民俗文化的本质和源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3)其他:有彝族礼俗、礼仪、民风、民俗、行为举止及宗教仪式等。 一、凉山彝族文化保护利用现状 凉山彝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吸引了众多游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点措施: 1.举办中国凉山彝族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文艺展演;在大型活动中推介彝族民 俗风情。 2.收集原生态的民间歌舞节目,并使之商业化,如成立多个彝人演唱组合、教群众跳“达体舞”等。 3.在电视节目中详细介绍了凉山的自然风光和彝族民俗风情。 4.开发具有浓郁彝族特色的服饰、漆器、银器等,并推向市场。 二.彝族文化保护面临的问题 1.自然消失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现代传媒、信息的快捷传播和渗透,凉山彝民族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他们接受了新的思想意识、新的文化观念,个别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因此废弃了彝民族自有的几千年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外民俗 授课时数:72学时(课内理论教学64学时,课内实训8学时)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中外民俗》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民俗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本课程主要从民族与宗教两个角度对中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民俗进行介绍,旨在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的居住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宗教信仰民俗和禁忌民俗,了解国外信仰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部分国家的民俗民风。 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渗透职业素质与社交礼仪的重要性。运用一些案例和资料中有教育意义与专业相关的有价值的东西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与教育,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社会大的方向以及健康向上的社会现象,展现社会的阳光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学生是旅游专业,是导游的预备军,在教学当中随时渗透导游职业的道德取向,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从一个旅客的角度思考如何去做一名合格的导游,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与职业素质。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三、课程的教学要求 (一)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 本课程从旅游行业自身性质与特点出发,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的,在教学中,理论以够用为主,知识以适用为度,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以教师讲授、指导与学生实训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数据、图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法,突出应用性特点,力求精讲博收,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与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导论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民俗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掌握民俗的分类分类,同时理解民俗,在旅游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旅游对民俗的影响。教学的重点是民俗的概念、民俗的特征、民俗的分类、民俗与旅游的关系,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具体的民俗事象进行分析,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第一章主要让学生了解汉族的形成历史与基本情况,熟悉汉族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和主要社会成就,掌握汉族的居住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宗教信仰及禁忌民俗等。 第二章主要让学生了解蒙古族与鄂伦春族的风土人情及富有特色的民俗事象,重点把握蒙古族的民居、饮食、服饰和岁时节日等民俗事象,并能理解其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掌握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民俗旅游的特色和旅游价值,同时培养自身的欣赏能力和文化情趣,提高旅游的品味。 第三章了解东北地区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朝鲜族和满族的民俗常识。了解朝鲜族、满族的概况,掌握朝鲜族与满族的居住、饮食、服饰、人生礼仪等民俗。 第四章了解我国华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及富有特色的民俗事象,重点把握畲族和高山族服饰文化的特征,并能理解民族服饰中所寄予的图腾崇拜

00199自考浙江省2012年4月中外民俗试题

超越60自考网 浙江省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外民俗试题 课程代码:00199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民间歌舞民俗属于社会民俗。( ) 2.在封建社会,服饰可以显示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如紫色衣服只有皇家才能穿。 ( ) 3.“三六九,往外走;二五八,好回家”的说法源于陆路交通信仰。( ) 4.岁时节日民俗的最初形成和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 5.游艺民俗是民俗旅游资源中最富观赏性、最具参与性、最有娱乐性的一种。( ) 6.人际礼仪产生的基础,是“仪”这一社会人际交往的外观形象和行为规范。( ) 7.普米族崇拜“久木鲁”,摩梭人崇拜干木女神等,是这些民族未孕前的求子习俗。( ) 8.我国各地的稻作灌溉民俗大不一样,如北方干旱地区主要采取打“坎儿井”灌溉。( ) 9.就宗教信仰产生的原因而言,一般可归结为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两点。( ) 10.长屋是分布最广、应用最基本的居住建筑形式。( )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1.汉族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等的形成,主要是因为______的原因。( ) A.宗教 B.地理 C.经济 D.政治 12.______的银饰是我国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 ) A.侗族 B.彝族 C.傣族 D.苗族 13.以下______不以大米为主食。( ) A.傣族 B.藏族 C.黎族 D.土家族 14.以下居住类型与其分布地区不配套的是( ) 00199# 中外民俗试题第1页共 5页

民俗与旅游论文

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 课程名称 院部名称 专业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课程设计地点 课程设计学时 指导教师 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成绩

路线:昆明—大理—丽江—石林—西双版纳—昆明 行程大致安排: 第一日:乘机飞往昆明,入住酒店。 第二日:乘车前往大理(398公里,车程约4小时),游览【大理古城-洋人街】,游览中国南方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崇圣寺三塔】,乘车赴丽江(200公里,车程约3.5小时),游览【丽江古城】;入住酒店。 第三日:乘车前往游览【玉龙雪山风景区】(酒店至风景区车程约45分钟);乘坐【云杉坪索道】;游览【甘海子高原牧场】【白水河】【蓝月谷】;欣赏【大型原生态表演《印象?丽江》(雪山篇)】(欣赏时间90分钟左右);游览【东巴谷】;入住古城酒店。 第四日:乘车返回昆明(308公里,车程约4.5小时),入住酒店,可自由活动。 第五日:赴石林(80公里,车程约1.5小时),游览天下第一奇观【石林】风景区;参观3A 景点【七彩云南】;晚乘飞机赴西双版纳;入住酒店。 第六日:上午:早餐后沿中国第一条绿色高速生态公路前往【野象谷】,游览野象谷景区;乘【雨林索道】;步行路经观象台、树上旅馆、大象博物馆后观看训象表演;下午:景区内自由活动,返回市区,入住酒店,可自由活动。 第七日:上午:早餐后,参观【傣家村寨】,游览景洪城区【原始森林公园】景区内电瓶车40元/人)。下午:中餐后返回市区自由活动;晚餐后乘机返昆明。 第八日:乘机返回,行程结束。 景区费用: 第二日:【大理古城-洋人街】:电瓶车双程35元/人次,单程20元/人次。 【崇圣寺三塔】:门票120元/人次,三塔电瓶车25元/人次。 第三日:【玉龙雪山风景区】:门票45元/人次 【云杉坪索道】:索道费用57元/人次,环保车20元/人次。 【甘海子高原牧场】【白水河】【蓝月谷】:电瓶车双程60元/人。 【印象?丽江(雪山篇)】:门票190元/人次。 【东巴谷】:景区电瓶车50元/人次。 第五日:【石林】:风景区全票175元/人次,电瓶车25元/人次。

《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 课程性质 民俗学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而《中外民俗概论》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社会关系民俗、社会交往礼仪、岁时节日民俗、象征民俗、信仰民俗、民间语言文学、民间科技工艺、民间游娱竞技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广大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课程设置目的 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了解、熟悉中外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国家间、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国际、国内文化旅游都极其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

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外各国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外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二、学时分配

三、课程学习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要从学习方法、基本知识点、基础理论考核和有关民俗实例等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对民俗学全面加以把握。在本科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民俗学,强调其中基本知识点是主体,学习与考核的目标是对其的阐述与说明。 (一)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是对知识点所应掌握的深度的

4月中外民俗自考试题(1)

2011年4月中外民俗自考试题 浙江省2011年4月自考 中外民俗试题 课程代码:0019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经济民俗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______、交通民俗等。( ) A.岁时节日民俗 B.民间歌舞民俗 C.居住民俗 D.家庭乡里民俗 2.服饰民俗产生的第一要因是( ) A.遮羞 B.保护 C.装饰 D.炫耀 3.鱼皮衣是______的重要标志。( ) A.朝鲜族 B.鄂伦春族 C.赫哲族 D.满族 4.“时装不卖第二件”是______时装商人的口号。( ) A.美国 B.英国 C.意大利 D.法国 5.以爆炒烩炸为主,工艺精细,清鲜爽脆著称的是( )

A.杭州菜 B.宁波菜 C.绍兴菜 D.温州菜 6.按习惯,建房一般是( ) A.坐南朝北,前低后高 B.坐北朝南,前低后高 C.坐北朝南,前高后低 D.坐南朝北,前高后低 7.风车是______民族的象征。( ) A.俄罗斯 B.西班牙 C.希腊 D.荷兰 8.______是我国石桥采用最多的形式。( ) A.梁桥 B.拱桥 C.吊桥 D.索桥 9.吉林延边______自治州是我国北方的“水稻之乡”。( ) A.满族 B.赫哲族 C.朝鲜族 D.鄂伦春族 10.闻名遐迩的木雕“小套人”——“玛特辽施卡”是______的特色工艺品。( ) A.美国 B.俄罗斯 C.德国 D.芬兰 11.一般从50岁起开始称寿,______岁称为上寿。( ) A.60 B.70 C.80 D.90 12.______是与湖南贵州广西相毗邻的侗族地区最热闹的传

2020春季期《中外民俗》考核方案

2020春季期《中外民俗》考核方案 任课教师:肖敏 一、考核对象 2019级会计班、计电1—4班、银行1—4班 二、考核内容 1、掌握民俗、民俗旅游的基本概念 2、掌握各类民俗事象的分类及主要内容 3、能够发现各类民俗事象的发展变化,并能找出其原因 4、运用所学民俗事象,描述地区民俗旅游价值 5、学生态度 三、考核方式 (一)平时表现(无满分限制,占总成绩60%) 1、考勤(满分100分,占平时成绩的40%) 学生是否有上课迟到、早退、缺课(请假)、旷课等现象,如有上述现象进行相应扣分。

2、课堂表现(无满分限制,占平时成绩的20%) 学生在课堂上如出现玩手机、睡觉等现象进行相应扣分、师生就某一个民俗话题在课堂上共同分析、讨论,学生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展现自我优势进行相应加分。 3、平时作业(满分100分,占平时成绩的40%) 要求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完成每一章节的内容提炼作业 (二)期末考核(满分100分,占总成绩40%) 1、现场考核所学民俗章节知识点,在规定时间内找出各章节提出的相关知识问题。(满分100分,每题10分,评分标准:是否与课本内容契合,占期末考核成绩的40%)题目如下: (1)民俗的社会功能有哪些? (2)古代汉族服饰主要有哪些类型?其特点是什么? (3)汉族八大菜系是哪些?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4)中国五大特色民居是什么?分别有什么特点? (5)汉族特色交通民俗有哪些?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6)人生礼仪民俗的意义是什么? (7)傣族的“泼水”和“拴线”都有什么含义? (8)岁时民俗和节日民俗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9)汉族特色游艺民俗有哪些? (10)什么是语言民俗? 2、研究性小论文(满分100分,占期末考核成绩的60%)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民俗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从不同民俗的角度,系统分析某一个地区开发民俗旅游的优势。800字以上。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课程名称:中外民俗课程代码:00199 I课程的性质及其设置目的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之一。从民俗学和旅游学交叉的的角度论述民俗的定义与种类,民俗与旅游关系,民俗的旅游价值;阐释民俗诸方面的特性,以及应注意事项;探索民俗旅游区的划分,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理论思考。对民俗、服饰民俗旅游、饮食民俗旅游、居住民俗旅游、交通民俗旅游、节日民俗旅游、游艺民俗旅游、农业民俗旅游、民俗资源、民俗开发、民俗旅游区划等进行了全面阐述。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紧紧围绕中国民俗旅游这一主题,致力于体现教学改革的最新理念,在结构、内容等方面有所创新,给学生提出更多、更新、更系统、更富于指导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使自考学生更多、更好的了解中国民俗的基本知识。 I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什么事民俗旅游,在对民俗了解基础之上,对民俗、民俗旅游类型进行分类 1、重点:民俗旅游应该具备条件 2、难点: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3、学习应注意:本章是基础环节的学习章节,通晓本章的基本内容,对民俗旅游特点、民俗旅游框架和民俗、风俗、习俗、礼俗的相互关系对可以有深刻的认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民俗 二、风俗

三、习俗与礼俗 四、民俗、风俗、习俗、礼俗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民俗的类型划分 一、物质民俗 二、社会民俗 三、意识民俗 第三节民俗旅游的诠释 一、民俗旅游的含义 二、民俗旅游的类型 三、民俗旅游特点 第四节民俗旅游框架 一、民俗旅游的构成 二、民俗旅游系统 第五节民俗与旅游关系 一、旅游为民俗资料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二、旅游丰富了民俗内容 三、察风观俗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民俗充实了旅游内容 五、民俗能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第一手资料 三、考核知识点 1、民俗具体内容 2、民俗旅游应该具备条件 3、民俗旅游的架构 4、民俗旅游特点 四、考核要求 1、识记:民俗、风俗、习俗、礼俗、民俗旅游的相关概念及相互关系 2、领会:民俗、民俗旅游的类型划分 3、简单应用:。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2010,7月自考中外民俗(附答案)

中国自考人(https://www.360docs.net/doc/7813147028.html,)——700门自考课程永久免费、完整在线学习快快加入我们吧! 浙江省2010年7月自学考试中外民俗试题 课程代码:0019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满族过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有特色的是() A.斜襟长袍 B.旗袍 C.夹袍 D.单袍 2.和服是日本人的传统服装,种类繁多,因性别、年龄及穿着场合而异,其中20岁的姑娘在成人节时穿的和服叫() A.振袖 B.留袖 C.纹衫 D.带包 3.法国人的服装色彩多为灰色、() A.绿色和白色 B.黑色和蓝色 C.白色和蓝色 D.白色和黑色 4.人类居住方式发展演变的轨迹是() A.风篱、帐篷—穴居、巢居—窑洞、干栏式、庭院式 B.风篱、帐篷—窑洞、干栏式、庭院式—穴居、巢居 C.穴居、巢居—窑洞、干栏式、庭院式—风篱、帐篷 D.穴居、巢居—风篱、帐篷—窑洞、干栏式、庭院式 5.流行于陕西、安徽、云南等地,尤其以云南最为盛行的传统民居是() A.四合院 B.围楼 C.窑洞 D.“一颗印” 6.______为蒙古式的交通工具。() A.驯鹿 B.雪橇 C.勒勒车 D.牛帮 7.澳大利亚土人喜欢使用的交通工具是() A.牛皮船 B.“贡多拉”小船 C.树皮船 D.汽船 第 1 页

8.______是全国旱粮及油料、棉花等经济作物的主产区,也是我国最大的温带水果与干果产区。() A.东北区 B.黄淮地区 C.黄土高原区 D.西南区 9.工艺美术产生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近现代社会 10.金属工艺中和中国的景泰蓝并称为姊妹花的是() A.铁画 B.七宝烧 C.花丝 D.青铜器 11.在婚姻礼仪中,有“同姓不婚”规定的国家或地区是() A.日本 B.中国大陆 C.台湾 D.越南 12.同欧洲其他国家一样,______青年男女大多在教堂里举行婚礼仪式。() A.意大利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13.泼水节,亦称浴佛节,是______人民古老的传统节日。() A.彝族 B.维吾尔族 C.藏族 D.傣族 14.在西方信仰世界中最忌讳的数字是() A.4 B.5 C.9 D.13 15.下列不属于伊斯兰教禁忌的是() A.禁食猪肉 B.禁食自死物 C.禁食血液 D.禁烟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按照民俗的内容划分,民俗可分为() A.经济民俗 B.游艺民俗 C.信仰民俗 D.物质民俗 E.社会民俗 17.意大利服装大致可以分为() A.民族服装 B.普通服装 第 2 页

高中地理小博士论文

全球理解,和谐共处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在作为一个整体相处的过程中,人们的相互理解显得非常重要。“一切的一切都开始于相互尊重,人是有感情的动物,需要平等和民主与理解和信任。” 一、事件 由于种种原因,各民族在相处时摩擦不断。近来中国大妈在纽约大跳广场舞被拷的事件就引起了热议。有人说这是民族歧视,也有人说这是大妈咎由自取。事实上,两方都有过失。美国《侨报》后评论称各方都应通过文明方式冷静解决,不必到法庭上“兵戎相见”。这是典型的由于不能够相互理解而产生的民族矛盾。 二、分析 不能相互理解的原因很复杂,比如利益冲突、社会生活环境的不同等等。利益冲突,在这件事上大致就是中国 大妈的广场舞声音大,让美国人觉 得自己的安宁没有得到尊重,个人 权利受到侵害;而国大妈由于警方 阻挠无法练习广场舞。从社会生活 的环境来讲,中国人爱看热闹,有事情出于怕麻烦等缘故,大多私下沟通解决;而美国人讲究个人主义,处理事情直接果断,报警就是他们通常采取的措施。两种不同社会环境形成了不同的行为规范,这种不同直接导致了矛盾的升级,最终

会如滚雪球一般,从一件小事,上升到民族甚至国家之间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其实这些冲突本可避免。利益冲突,只要双方坐下来好好沟通,把事情明明白白讲透彻了,此后各自为约,彼此退让一步,不就皆大欢喜了么。处事的行为规范不同,那就需要双方对彼此体谅,既然共同在一片土地上生活,就需要对彼此深层社会背景有起码的了解,这样才不至于发生摩擦时由于不能理解对方的行为而是冲突激化。 除了这些,文化背景的差异也是导致矛盾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差异广泛的存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稍有不慎,就会成为一场争执的导火索。在欧洲议会对华关系代表团的一次会议中,一位议员提出中国每年要杀死猫狗200万只,并用它们的皮制奢侈品,他要求对华关系代表团对中国政府施加压力,要求中国尊重动物权利,同时督促欧洲停止进口这类商品。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番发言立刻引起激烈的讨论。各议员争论不休。其中一位名叫克拉斯的女士表示,不要轻易对一个国家的文化加以指责。在别的文化传统里,确实有一些东西令欧洲人感到震惊,但在欧洲文化和欧洲人的生活习惯里,也有很多做法让别的国家的人感到震惊和难以接受。如果简单地加以指责,只会引起冲突和对抗。 这一番话着实说出了全球共处的基本原则。作为一个民族,抑或一个国家,他所承载的文化习俗是经由历史的沉淀一日日积累变化而成,其地位等同于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我们对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随意地批判,就是对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不尊重。中西方之间的差异很多,一味地捧高本民族的文化,对其他文化习俗不屑一顾,将本民族文化强加于他人,只会引发冲突,于人于己,没有半

现代礼仪教学大纲

现代礼仪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现代礼仪》 二、课程类别:本课程是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课 三、总学时:40课时 四、课程性质与任务 《现代礼仪》是介绍社交礼仪以及财会与饭店服务等专业礼仪知识的一门基础应用性学科。 本课程主要要求师生按照课堂讲授与实际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来 理解、掌握基本礼仪知识和技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现代礼仪在个人发展和今后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使学生能够成为懂礼貌、守规矩、善于沟通与协调的有用之才。 五、课程教学目标 《现代礼仪》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教师的系统讲授、示范操作与训练,使学生掌握社交及旅游服务礼仪的基本概念、常识、基本原理及方法技巧,掌握人际交往中的基本礼仪规范,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为今后从事旅游服务工作及其他相关工作、提高服务艺术,增强 沟通技巧,提高交际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绪论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礼仪的本质 第二节礼仪文化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礼仪的功能和原则 (二)教学要求 了解礼仪文化的历史演变,掌握礼仪的本质、功能、原则。 二、礼仪修养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礼仪修养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礼仪修养的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要求 理解礼仪修养的含义、一般特征,了解礼仪修养的基本内容 掌握礼仪修养的过程和方法。 三、个人礼仪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仪表礼仪 第三节言谈礼仪 第四节仪态礼仪 (二)教学要求: 了解个人礼仪的涵义、功能、原则,掌握仪表、言谈、仪态的涵义及礼仪规范、禁忌等方面的内容。 、、家庭礼仪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家庭成员礼仪 第三节家庭交往礼仪 第四节人生礼仪 (二)教学要求 了解家庭礼仪的涵义,掌握家庭成员、家庭交往及人生礼仪规范。 、、社交礼仪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中外民俗文化论文

中外民俗文化 ——走进舞阳 学号:20097610311 撰稿人:段世栋 日期:2012年5月31日

题记: 自1980年以来,这里进行了多次发掘,共计清理房址45座,陶窑9座,灰坑370座,墓葬349座,瓮棺葬32座,埋狗坑10座,以及一些濠沟、柱洞等。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等数千件。出土物中以七音阶鹤骨笛、成组随葬并装有石子的龟甲及其契刻符号最为引人注目。此外,还发现了具有原始形态的粟及稻栽培遗迹是世界上发现最早发现的稻种遗迹,----这就是闻名中外的贾湖文化。 贾湖遗址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保护区面积5.5万平方米,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文化积淀极为丰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2001年6月,国务院将其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确定为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并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显要位置,垂青史册。经专家鉴定,贾湖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具有确定时期记载的文化遗存,是“人类从蒙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作为9000年前人类文明文化的象征,贾湖文化是人类音乐史上的一个重 要里程碑。 目前共进行过7次研究性发掘,发掘面积仅2700平方米。先后出土了距今9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的房址53座、窑穴370座、陶

窑13座以及灰坑、莫葬、瓮棺葬等,出土文物近5000件。其中出土的石磨盘、骨笛、陶器、契刻符号以及碳化的稻粒、陶器中的残留物等,对我国及至人类文学史、音乐史、酿造史和了解当时的生活习俗、状态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最重要的发现除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坊外,还有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乐器——骨笛,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推翻了“中国笛子西来说”和“七声音阶外来说”。 贾湖遗址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提供了连接黄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间新石器文化关系的一个连接点。发现有房子、陶窑、墓葬与陶器、石器、骨器等。出土的钵、双耳壶与锥足鼎等陶器具有裴李岗文化同类陶器特征。有契刻符号的龟甲与石器,其契刻符号可能与原始文字有关。还发现一批保存完好的骨笛,多数有7个音孔,音孔旁钻有调音的小孔,有的还刻划等分符号,是

浅谈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 (1)

广西教育学院 专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浅谈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系别:外语系 专业:应用英语 年级班级:11F应用英语班 学号:110338F01018 学生姓名:杨慧 指导教师:冯卡梨职称:讲师

广西教育学院 专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课题名称:浅谈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 系别外语系 专业应用英语 班级应用英语班 学号110338F01018 姓名杨慧 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 年月日 教研室主任(签名)_________ 年月日 年月日

论文任务书

目录 浅谈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 (4) 中文摘要 (4) 关键词 (4) Abstract (5) Key words (5) 一、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形成的差异 (6) 二、中西方传统节日习俗的差异 (7) 2、1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的习俗 (8) 2、2西方主要传统节日的习俗 (9) 三、中西方传统节日的相互交融 (10) 四、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浅谈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 摘要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历史产物,无论是在有着五千多年悠长历史的中国还是在新生的美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都显示出相通之处,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源自于人们在农业生产生活中对丰收的期盼、对天地神灵和自然的崇拜、以及对历史人物的祭奠等等。传统节日在长期的演变和发展中,已经成为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透过传统节日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同时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存在着各个方面的差异,传统节日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项,而中西节日文化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节日文化博大精深,各国的节日风俗是约定俗成的,有着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本文从两国传统节日中有着相似文化内涵的节日出发,探讨这些传统节日在起源、节日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从而折射出两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另外本文也探讨了中西方传统节日的相互融合。 关键词:根源传统节日中西文化差异相互融合

31-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31-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一、前言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中外民俗 2.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 3.课程编码:081031 4.学时:共60学时 5.适应专业:酒店管理专业 (二)课程性质 《中外民俗》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将使学生初步掌握民俗的基本知识和内容,同时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作铺垫。其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具备一定民俗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本门课程完整、系统地介绍并阐述了中国民族宗教世俗信仰、民族服饰、饮食特点、社交礼仪和传统节日。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现象,提高学生的旅游品位,培养学生的文化情趣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的认识能力和开发、挖掘能力。本课程为学生从事民俗导游、旅游管理打下深厚的知识与理论基础。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设置的依据 根据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及职业能力分析,中外民俗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所必须的职业能力,该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酒店工作时,根据宾客的习惯、信仰、宗教等特殊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提供服务。因此,在酒店管理专业开设中外民俗课程。 2.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①课程目标能力化:职业教育是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预期成果。包括职业业务范围内的技能、知识及态度。 ②课程结构过程化、项目化:按照“工学结合”课程设计的思想,在分析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按照工作任务的过程设计课程内容体系;以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为参照点,将课程内容组成 7 个模块,根据每个项目工作任务中技能与知识关

浙江省2013年7月自考 中外民俗 课程代码:00199

绝密★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外民俗试题 课程代码:0019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凤凰装”是______妇女的服饰。 A.畲族 B.彝族 C.藏族 D.苗族 2.______素有“咖啡王国”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消费国之一。 A.巴西 B.意大利 C.加拿大 D.美国 3.“三房一照壁,四合五井天”指的是______的民居特色。 A.满族 B.羌族 C.纳西族 D.白族 4.______的主要交通工具为电车,有电车王国之称。 A.法国 B.丹麦 C.英国 D.瑞士 5.______是亚洲的“稻米之乡”,是典型的稻作民俗区。 00199# 中外民俗试题第1页(共5页)

A.中国 B.泰国 C.印度 D.日本 6.以下各个国家与其所拥有的特色工艺品相对应的是 A.日本——红宝石 B.新加坡——漆器 C.马来西亚——镀金胡姬花 D.印度尼西亚——蜡染 7.______还存在转房婚的婚俗。 A.鄂温克族 B.畲族 C.壮族 D.土家族 8.以下对香港人际礼仪描述正确的是 A.送花忌送扶桑和剑兰 B.去医院看病人应送红色的鲜花 C.春节期间,见面应道声“新年快乐” D.拜访女方母亲,应称呼其“伯母” 9.口福节是______特有的节日——食品节日之一。 A.瑞士 B.俄罗斯 C.德国 D.西班牙 10.______被称为日本的国技,是赴日外国人必看的一项体育赛事。 A.柔道 B.相扑 C.围棋 D.棒球 11.以下宗教禁忌描述错误的是 A.泰国佛教徒忌摸头顶 B.送伊斯兰教徒可以送带有动物形象的东西 C.忌送台湾人伞和刀箭 D.向维吾尔族人敬茶时忌用左手 12.______是纳西族独特的且普遍信仰的宗教。 A.达巴教 B.东巴教 C.喇嘛教 D.苯教 13.以下民俗属于游艺民俗的是 A.服饰民俗 B.口头语言民俗 C.人际交往民俗 D.居住民俗 14.号称“草原之舟”的以牲畜为动力的交通工具是 A.驯鹿 B.骆驼 C.牛帮 D.勒勒车 15.在我国汉族地区,男子满______岁行冠礼,女子满______岁行笄礼。 00199# 中外民俗试题第2页(共5页)

自考中外民俗个人整理重点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民俗的分类,按容来分,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经济民俗,是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 社会民俗,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所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主要家庭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 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民俗的基本特征:集体性与模式性传承性与播布性稳定性与变异性民族性与地方性原始性与神秘性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民俗的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它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民俗的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指的就是民俗的地方性。 “上刀山,下火海”“上刀梯”以及面具舞的表演,都表现了民俗的原始性和神秘性。 民俗的功能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民俗的社会功能分为:教化功能,规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维系功能。 民俗的娱乐功能,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快乐和愉悦的调剂作用。 民俗的审美功能,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悦耳悦目和悦神悦意的审美作用。 民俗的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民俗的规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民俗的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民俗形成原因:经济,政治,,地域 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 1 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2 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旅游接待地的经济效益。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 1 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2 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3 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 1 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2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 第2章服饰民俗\ 服饰是有关人体外部装饰的总称。 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第一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第二阶段,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第三阶段,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第四阶段,反映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服饰民俗产生的第一要因是保护 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用途,民族,季节,治疗,色彩,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