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700141032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Folklore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中国民俗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的一门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历史与中国民俗的历史和现状。
把握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民俗的基本类型,提高学生民俗文化的基本素养,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的认识。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主要的民俗学知识和系统的理论方法,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面貌,从而在精神上充实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具体应用。
(三)实施说明1.中国民俗学课程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第二学期使用,共32学时。
2.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讲授、分析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并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进行。
每一章都结合案例分析,给学生展示生动具体的民俗事项,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3.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各部分的学时,课时分配表仅供参考。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修完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一年级、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课程的学生。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习题以每堂课老师留的作业为主,实践环节可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含有中国民俗情景的影视作品,或进行田野调查采访,还可以设置情境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演。
(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2.考核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掌握中国主要的民俗类别和民俗事项。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中国民俗学》,乌丙安著,长春出版社,2014年1月版。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国民俗文化课程类别:必修课□选修课■学时学分:周周其中实验(实训、讨论等)学时:授课时间:周星期一节授课地点:6F任课教师姓名:郑陶凌职称:副教授所属院(系):师范学院联系电话:()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可分为集体答疑与个别答疑的形式,集体答疑的时间、地点与上课基本相同,个别答疑主要通过电子邮件、与电话联系等方式。
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为全院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
主要内容包括人生仪礼、姓氏、生肖、传统节日以及民居和民间信仰共六个部分内容。
教学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通过扩大知识面和深入探讨,在思想素质和知识能力上得到提高。
三、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多样,理解各种民俗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的特质。
掌握民俗文化的相关知识。
包括六大部分:①人生仪礼中的出生礼、成人礼、婚礼和丧礼中的不同仪式及其表达的丰富内涵和中国人的现世观;②中国姓氏的来源和变迁以及传统家庭观念;③十二生肖的来历传说以及各种生肖的象征意义和中国“同类取象”的传统思维;④四大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承载的中国文化的元素以及传统节日如何传承和发展;⑤民居的建筑和居住习俗及其“天人合一”、“等级有序”“阴阳平衡”的居住理念;⑥民间信仰的类型与特点,以及中国民众的实用心理。
同时,结合实践,通过课外民俗专题的探讨,掌握民俗研究的基本方法。
总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探讨,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具备专题研究的能力和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学课时以外,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姓氏和生肖进行探究达到寻根问祖、重视家庭的目的;结合家乡和本土的民俗,理解各种民俗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培养学生注重亲情、热爱家乡以及热爱中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中国民俗文化 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民俗文化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中国传统节日及其相关习俗;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视频或故事等方式引入中国民俗文化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知识讲解:2. 解释中国民俗文化的定义和特点,包括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内容。
3. 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以及与之相关的习俗和庆祝活动。
4. 分享中国的民间艺术形式,如京剧、杂技、民间音乐等,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活动实践:5.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中国传统节日进行深入研究,包括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相关习俗等,并准备一个小组展示。
6. 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收集资料,并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展示。
展示和讨论:7. 每个小组进行展示,并邀请其他学生提问和讨论。
8.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不同节日的异同,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延伸活动:9. 邀请家长或社区的长辈来学校,分享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和习俗的经验和故事。
10.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中国文化活动或展览,加深他们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评估方式:1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12. 以小组展示的形式,评估学生对所选节日的研究和呈现能力。
教案扩展:1. 可以邀请专家或学者来学校进行讲座,深入探讨中国民俗文化的历史和演变。
2. 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如剪纸、中国结等,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能力。
教案注意事项:1. 教师应提前准备相关资料和资源,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在活动实践环节,教师应提供指导和支持,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小组研究和展示。
3. 在评估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参与和思考能力的评价,而非只关注结果的好坏。
中国民俗课程教学大纲2020版.pdf

整理表格
对应课程
12 频 / 阅 读 / 讨
中,加深留学生
完成课后
目标 1-6
论
对中国文化的认
练习
识,并产生文化
上的认同感
通过学习,在逐
步了解中国民俗
讲授/观看视 阅读相关 文化知识的过程
对应课程
2 频/阅读/讨 材料并回 中,加深留学生
目标 1-6
论
答问题 对中国文化的认
识,并产生文化
上的认同感
通过学习,在逐
步了解中国民俗
PPT报告
讲授/观看视
文化知识的过程
收集资料
对应课程
4 频/阅读/讨
中,加深留学生
完成选题
目标 1-6
论
对中国文化的认
介绍
识,并产生文化
上的认同感
通过上海的
专题 海派习 历史文化背
四俗
景了解海派
习俗的形成
通过学习,在逐
步了解中国民俗
讲授/观看视 阅 读 相 关 文化知识的过程
对应课程
stories. Videos and extensive reading materials are also used as a teaching aid.
课程目标与内容(Course objectives and contents)
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学生情况、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具体描述学习本课程后应该达到的知 识、能力、素质、价值水平。 1.在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基础上,用跨文化的视角来看待不同文化的异同(A3) *课程目标 2.掌握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B1.2) (Course Object) 3.了解当代社会的风俗习惯 (B4) 4.具备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C4) 5. 具备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C5) 6. 刻苦学习、不断进步(D1)
民俗的课程设计

民俗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民俗文化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民俗的定义、分类、特点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了解我国主要的民俗活动、节日习俗和民间艺术。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民俗材料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民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关系,培养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以我国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共分为五个单元。
单元一:民俗的概述;单元二:民间节日习俗;单元三:民间艺术;单元四:民间信仰与习俗;单元五: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1.单元一:民俗的概述–民俗的定义与特点–民俗的分类与分布–民俗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2.单元二:民间节日习俗–清明节习俗–端午节习俗–中秋节习俗–其他节日习俗3.单元三:民间艺术–民间音乐与舞蹈4.单元四:民间信仰与习俗–民间信仰的起源与发展–民间祭祀活动–民间习俗与禁忌5.单元五: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保护的意义与现状–民俗文化传承的方式与途径–青少年如何参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学生进行案例分析,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教材主要包括《民俗文化》等相关书籍;参考书包括《中国民俗大全》等;多媒体资料包括民俗活动的视频、图片等;实验设备包括计算机、投影仪等。
教学资源应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教学评估分为三个方面: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
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讨论发言、小组活动等,占总成绩的30%。
民俗文化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道德和审美观念。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民俗文化正逐渐消失。
为了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本课程旨在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民俗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部分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 熟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特点。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内容1. 课程安排:- 第一课时:民俗文化概述- 第二课时:节日民俗文化- 第三课时:民间艺术民俗文化- 第四课时:民间信仰民俗文化- 第五课时:民俗文化实践体验2. 具体内容:- 民俗文化概述:介绍民俗文化的定义、分类、特点等。
- 节日民俗文化: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为例,讲解其起源、习俗和意义。
- 民间艺术民俗文化:介绍剪纸、泥塑、刺绣等民间艺术,讲解其技艺特点和文化内涵。
- 民间信仰民俗文化:讲解民间信仰的起源、形式和影响。
- 民俗文化实践体验:组织学生参与民俗文化实践活动,如制作剪纸、体验传统节日习俗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播放民俗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 教师讲解民俗文化的相关知识,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使学生对民俗文化有初步的了解。
3. 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
4. 实践:- 组织学生参与民俗文化实践活动,如制作剪纸、体验传统节日习俗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
5. 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民俗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民俗文化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提供理论支撑。
民俗文化学教学大纲

民俗文化学教学大纲二级学科名称:民俗文化学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时安排:32学时一、课程目标1.了解民俗文化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培养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3.了解我国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地域特点,掌握各地民俗的基本情况;4.培养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民俗文化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1.民俗文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学时)a.民俗文化学的定义和内涵;b.民俗文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c.民俗文化学的研究方法与途径。
2.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与分类(4学时)a.民俗的定义和特征;b.民间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关系;c.民俗的分类及其内涵;d.基于时间、空间和内容划分的民俗分类。
3.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4学时)a.原始社会到古代社会的民俗文化演变;b.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民俗文化特点;c.当代中国民俗文化的现状与发展。
4.中国各地民俗文化的特点(12学时)a.华北地区的民俗文化;b.华南地区的民俗文化;c.华东地区的民俗文化;d.西南地区的民俗文化;e.西北地区的民俗文化;f.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g.港澳台地区的民俗文化。
5.民俗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学时)a.民俗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b.民俗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c.民俗文化与现代社会问题的关系。
6.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6学时)a.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利用;b.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c.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与实证研究相结合:通过理论课讲述民俗文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辅以实证研究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民俗文化学的理论知识。
2.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各地民俗文化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通过讨论和小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考问题,交流意见,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分析能力。
4.独立研究与论文撰写: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独立研究,选择一个具体的民俗现象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撰写一份研究报告或论文。
2024精选民俗文化教案任意下载[完整版]
![2024精选民俗文化教案任意下载[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d8661391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51.png)
2024精选民俗文化教案任意 [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民俗文化》教材第四章“节日习俗”一节,详细内容围绕我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习俗展开,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我国四大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习俗。
2. 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四大节日习俗的深入理解和实践操作。
教学重点:掌握四大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习俗视频,引起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四大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性。
3. 实践操作:a.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各自熟悉的节日习俗,分享彼此的了解。
b. 制作手工:指导学生利用彩纸等材料,动手制作节日相关的手工艺品,如窗花、粽子、月饼等。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节日习俗的选择题、填空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查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民俗文化——四大节日习俗2. 内容:a. 春节:起源、发展、习俗b. 清明节:起源、发展、习俗c. 端午节:起源、发展、习俗d. 中秋节:起源、发展、习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春节的起源及习俗。
b. 请谈谈你对清明节扫墓的理解。
c. 请描述端午节的赛龙舟和吃粽子习俗。
d. 请分析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的文化内涵。
2. 答案:见教材第四章“节日习俗”一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了解其他传统节日的习俗,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组织学生参观民俗博物馆,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民俗文化
学时:36学时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开课部门:旅游系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中国民俗文化》帮助学生熟悉中国各名族的风俗习惯,提高学生对客源地民俗的了解。
按照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理论以够用为度,注重反应旅游行业的最新动态,教学中围绕岗位群对员工技能的要求,强调可操性,注重方法训练,为学生今后在旅游行业就业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本章共十二章内容,包括民俗的基本概念、汉族民俗、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中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英语国家民俗、拉丁语国家民俗、日耳曼语国家民俗、斯拉夫语国家民俗、伊斯兰教国家民俗和佛教国家民俗。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如下:
绪论
了解民俗概念、分类和基本概况;了解民俗和旅游的关系
第一章汉族民俗
了解汉族的基本概况;掌握汉族服饰、饮食、社交和节日民俗
第二章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
了解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的基本概况;掌握满族、朝鲜族、蒙古族服饰、饮食、社交和节日民俗
第三章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
要求学生了解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基本概况;掌握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服饰、饮食、社交和节日民俗
第四章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上)
了解彝族、白族、哈尼族的基本概况;掌握藏族、白族、哈尼族服饰、饮食、社交和节日民俗
第五章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下)
了解彝族、苗族族、布衣族、侗族的基本概况;掌握彝族、苗族族、布衣族、侗族的服饰、饮食、社交和节日民俗
第六章中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
了解壮族、黎族、瑶族、土家族的基本概况;掌握壮族、黎族、瑶族、土家族的服饰、饮食、社交和节日民俗
第七章英语国家的民俗
了解英语国家的民族构成;熟悉英语民族的不同特点;掌握英语民族的民俗习惯。
第八章拉丁语国家民俗
了解拉丁语国家的民族构成;熟悉拉丁语民族的不同特点;掌握拉丁语民族的民俗习惯。
第九章日耳曼语国家的民俗
了解日耳曼语国家的民族构成;熟悉日耳曼民族的不同特点;掌握日耳曼民族的民俗习惯。
第十章斯拉夫语国家的民俗
了解斯拉夫语国家的民族构成;熟悉斯拉夫民族的不同特点;掌握斯拉夫民族的民俗习惯。
第十一章伊斯兰教国家的民俗
了解伊斯兰教的民族构成;熟悉伊斯兰教民族的不同特点;掌握伊斯兰教民族的民俗习惯。
第十二章佛教印度教国家的民俗
了解佛教、印度教民俗的构成;熟悉佛教、印度教的民俗习惯
三、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课程的重点为中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难点是各民族民俗的形成背景。
四、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笔试、提交小论文
成绩评定:根据学生平时听课情况、课堂讨论、答题及平时测验进行综合评定。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中外民俗概要》张世满、王守恩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
六、课外自学要求
1、学生收集家乡民俗风情
2、建议学生网上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
七、教学进度与学时分配表
课程学时分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