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女性犯罪的原因及预防精编WORD版

合集下载

党校论文 现代女性犯罪剖析及预防控

党校论文 现代女性犯罪剖析及预防控

现代女性犯罪剖析及预防控制(孙红莉)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犯罪已经成为我国犯罪现象的重要部分,而且也已经成为犯罪的一种独立的类型。

在中国,女性犯罪率也在逐步上升,犯罪类型主要为财产犯罪和性犯罪最为突出,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到来,女性对社会各类事务的参与,也同时为女性犯罪提供了比以前更多的机会。

例如,外地或农村“打工妹”大量涌入大城市,由此女性犯罪必然提高,而且犯罪类型也在向男性化发展,具有了攻击性和城市性,出现了抢劫、杀人、放火、诈骗、毒品、拐卖人口等具有暴力和财产并有的犯罪,而且犯罪人年龄在逐渐偏低。

此绝非偶然,女性犯罪记录数据正在不断增加。

有关女青年犯罪的程度和性质的变化值得国际一致做细致地科学研究。

因此,对于现代女性犯罪,我们要进行细致地、充分地、更进一步地剖析。

一、现代女性犯罪的主要特征(一)隐蔽性、欺骗性女性犯罪人多采用投毒、盗窃、诈骗、拐卖人口等一系列低暴力型的手段去犯罪,因而充分显示了女性犯罪多具有手段隐蔽性。

另外女性利用出卖色相等方法去实施犯罪,于是很多受害人得出一条经验“女人越漂亮就越会骗人”。

(二)从属性、犯罪配角性女性犯罪人多是帮助男性犯罪人采点、望风或提供犯罪工具等。

另外女性犯罪者大都养成了好吃懒做、追求享受的恶习,在她们的精神和物质上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必然会利用其男性“靠山”为其“奋斗”,因而女性犯罪人正是利用他人的力量来满足自我,并非自己亲自动手,然而这正表现出女性犯罪人的依附心理。

由此可见,女性犯罪具有从属性,犯罪配角性多见于共同犯罪和团伙犯罪中。

(三)情感性、暴力报复性当一个情感很丰富的女性,在自己为了感情付出很大牺牲后,而对方却无动于衷,毫不在乎,有时不但得不到尊重和肯定,反而遭到拒绝和抛弃,甚至遭到辱骂和毒打,在这一种挫折的打击下,某些女性往往产生了委屈、嫉妒、愤怒和仇恨的心理,进而表现出盲目冲动,产生残酷的报复行为,多带有暴力性。

(四)犯罪年龄低龄化目前女性犯罪正在进一步向男性化发展,青少年犯罪率的年年提高,女性犯罪的平均年龄也在不断地下降。

女性犯罪分析及其预防措施

女性犯罪分析及其预防措施

女性犯罪分析及其预防措施女性犯罪分析及其预防措施女性犯罪是指由女性进行的违法犯罪行为,是犯罪学领域中的一个较为特殊的类别。

在当今社会中,未成年女性、青年女性及职业女性的犯罪显得较为突出。

由于女性具有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差异,女性犯罪呈现出犯罪类型、心理特征及行为特征等方面的特殊性。

一、女性犯罪的生理因素犯罪的性别差异首先是由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造成的,女性在生理方面的不同特征,影响着她们的犯罪行为的实施及特征。

影响女性犯罪行为及其特征的生理因素主要有:①体力差。

②激素的作用。

③女性生理性周期。

④生理发育过剩。

二、女性犯罪的心理因素即女性是否进行违法犯罪行为以及对其犯罪行为特征产生的影响的心理因素。

它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攻击性弱。

②主动性。

③道德观念方面。

④自尊心与虚荣心。

⑤忍耐性。

⑥应付挫折的方式。

⑦恐惧、胆小和焦虑。

⑧智力特征。

⑨情境因素三、女性犯罪的社会心理特征女性犯罪具有下列社会心理特征:①非体力性。

②自私性。

③单独性。

④间接性。

⑤色情性。

⑥诱使性。

⑦人格特质。

(1)女性犯罪的自身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的角色,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女性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总结了许多女性犯罪的案例之后,发现女性犯罪大多是基于一些这样的原因:1、文化素质低下。

文化水平低,就造成她们缺乏相应的观察力,判断力,使她们在认识事物,处理问题的时候,缺乏科学的分析能力,在面对别人的教唆,诱惑时,很难明辨是非,容易被人威逼,利用,从而误入歧途。

由于缺乏知识,不懂法律,不能理智处理事情,而且容易走极端,实施犯罪行为。

2、女性特殊生理时期的影响。

女性的情绪、心智在月经期、怀孕期和绝经时期受到影响很大。

生物学家认为处于此期间的女性,更容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

因为在此期间,女性会出现植物神经紊乱,大脑皮层失调,心烦易怒,情绪失控等现象,产生冲动型犯罪。

正是由于这些心理的消极变化,使女性陷入犯罪的危险性较大。

女性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女性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泸县检察院在查处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中,发现女性职务犯罪占有相当比例。

根据此类案件的特点,办案人员发现:1、涉及多种罪名。

由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岗位不同,因而在职务犯罪的特点上也各不相同。

在16件女性职务犯罪案件中,贪污9件9人,受贿5件5人,挪用2件2人,占全部立案数的12.33%. 2、文化较低,年龄偏小。

在16名女性职务犯罪中,小学、初中文化12人,高中文化3人,大专文化1人。

平均年龄38.3岁,其中最大的45岁,最小的23岁。

3、从发案单位看,涉及各行各业。

4、胆大妄为,连续作案。

女性职务犯罪作案时间长,作案次数多。

有的涉及金额巨大,往往一发不可收拾。

5、地位特殊,作案隐蔽。

在职女性多利用职务之便,贪污、贿赂。

二、女性职务犯罪的原因1、贪慕虚荣,不计后果。

社会上一些腐败现象的影响,使得一些职业女性滋生了一种盲目攀比的心理,缺钱就“借”是影响和导致她们贪污和挪用公款案件的主要原因。

2、畸型婚恋情,也是导致女性职务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职业女性深陷泥潭,不惜为其丈夫或恋人“雪中送炭”。

最终也将自己送入犯罪的深渊。

3、出人头地,梦想一日暴富的心理驱使。

某些职业女性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梦想自己一夜致富成为“人上人”。

为筹集资金,她们利用手中权力,大肆贪污挪用公款。

4、“五九”现象在女性职务犯罪中也不少见。

有一定职权的女性在面对腐败现象的诱惑,想到自己即将退居二线,便在弥补心理的支配下,促其犯罪。

5、法制观念淡薄。

少数单位欠缺对在职女性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

一些职业女性不学法,不懂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是促成贪污贿赂职务犯罪的关键因素。

有些职业女性在职务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逐步形成了极端的利己主义人生观。

受市场经济浪漫的冲击和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她们只讲经济不讲政治,只讲个人利益不讲为人民服务,只讲索取不讲奉献。

少数人思想滑坡,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滋生,竟而不择手段弄权捞钱。

论现代女性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论现代女性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种 身心 差异 便决 定 了女性 多 易实 施诈 骗 罪 、 窃 、 盗 纵火 、 毒或 者 性犯 投
罪 , 教 少实 施抢 劫罪 或 杀人 罪 。女性 在精 神上 违 法犯 罪 的 可能 性要 而
小 的多 。女性 由于其 心理 较男 性更 趋 于稳 定 , 并且 性 格 耐心 , 致 , 细 因
2 再者 , 的生物 基 因决 定 了她 们 在 体 能上 天生 地 弱 于 男 性 , 、 性 心 理 能量 亦 弱于男 性 , 现 为 胆 量 相 对男 性 较 小 , 格 温 和 柔顺 等 。这 表 性
( ) 一 社会 原 因 。l 社 会环 境 因 素 。 中 国几 千 年 的封 建 史 , 国 、 中
曾有 犯 罪 统 计 表 明 , 界 各 国普 遍 存 在 的一 个 事 实 是 , 多 数 世 大 犯 罪是 由男 性 实施 的 , 罪 被 称 为一 种“ 性 的工 作 ” 犯 男 。但 现 在 世 界
的 被 害 者 。对 待 这 种 情 况 , 些 女 性 不 知 道 运 用 法 律 武 器 保 护 自 一
述 , 阅 了一 些 刊登 发 生 在 各地 的刑 事 、 查 民事 、 济 案 件 案 例 剖 析 的 经 书刊 , 结 了 女性 犯 罪 率 上 升 的原 因 , 对 女 性 犯 罪 的 预 防 。 总 及 现 代 女 性 犯 罪 的 主 要 原 因

( ) 二 生理 原 因。 l 首 先 , 学 家 发 现 , 性 的 大 脑 中 比男 性 要 、 科 女 多 出 1 % 的 灰 色 物 质 , 主 管 着 人 类 的 思 维 。虽 然 少 了些 灰 色 物 5 它
“ 逆 变 ” 程 。女 性 犯 罪 的 “ 逆 变 ” 象 , 女 性 犯 罪 的 各 种 类 恶 过 恶 现 在

妇女犯罪心理预防分析(全文)

妇女犯罪心理预防分析(全文)

妇女犯罪心理预防分析1现代女性犯罪的主要特征(1)隐蔽性、欺骗性。

女性作为犯罪的实施者,由于性别的差异,女性和男性在体力和性格上也形成了相对的差异。

自古以来,女性一般都是性情和气,软弱,体力不如男性,认识水平也不如男性,因而在犯罪实施中很少出现暴力的现象,很少利用自身的力量去侵害别人,女性犯罪人多采纳投毒、盗窃、诈骗、拐卖人口等一系列低暴力型的手段去犯罪,因而充分显示了女性犯罪多具有手段隐蔽性。

(2)从属性、犯罪配角性。

女性虽然受教育受保护在提高,但是进入社会相对男性来说比较晚,思想单纯,推断力不高,从而社会经验不高,容易服从于权威,对身边的男性产生极强的依附心理。

正是由于如此,在实施犯罪中,尤其是共同犯罪、团伙犯罪中,女性一般不是犯罪的主犯或首犯,她们多带有胁从、受胁迫或被教唆的特点。

加上女性本来体力就不如男性,心理承受能力也不如男性,因而女性犯罪人在犯罪实施过程中很难完成血腥的、残忍的、暴力性强的犯罪行为,而这些犯罪行为多是男性犯罪人所为,女性犯罪人多是帮助男性犯罪人采点、望风或提供犯罪工具等。

(3)情感性、暴力报复性。

女性大都是感情的理想主义者,但情绪的稳定性却很差,女性对待事物认知上一般带有肤浅性和表面性,因而在行为上表现出一种偏激性和冲动性,感情的瞬间爆发不能用意志来操纵。

所以女性犯罪人多怀有报复心理。

2现代女性犯罪的原因犯罪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一种社会进展的必定产物。

19世纪末意大利著名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提出人类“返祖”现象,也就是“天生犯罪人”的理论,随后美国不同时期犯罪学家有相继提出了遗传因素与犯罪、身体构造与犯罪、人体生物化因素与犯罪、神经生理因素与犯罪还有基因犯罪等。

犯罪生物原因学的确引起了犯罪学界的一场大的风暴。

但是近来很多学者提出异议,犯罪社会学论就是一个代表;彻底反驳了龙勃罗梭等人的理论,他们认为犯罪是一种客观现象,随着社会历史进展而进展,而且任何犯罪现象都不是由遗传决定的,更不是其他生物因素决定的。

论女性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论女性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论女性犯罪的原因及对策浙江省十里丰监狱方勇成摘要:女性犯罪即女性实施的犯罪,它作为一种犯罪类型,并不是毫无原因而突发犯罪的。

是同其他类型的犯罪一样,受着社会客观环境和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文化知识教育、提高女性基本素质,加强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净化社会空气,注意分别教育、特别是已犯罪的女性以及加强女少年自我保护教育,包括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增强女性本身的免疫力。

以此减少女性犯罪现象,维护社会稳定。

关键词:女性犯罪原因预防对策一、女性犯罪的原因(一)社会客观环境原因1. 经济体制改革对女性犯罪的影响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一方面要建立高效率的经济管理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

另一方面,在转换体制过程中,出现了管理上的漏洞,给贪污、贿赂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女性经济犯罪也正是因为处于财务和经济管理位置上,利用这一可乘之机走上犯罪的道路。

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要求建立高效的劳动生产率,克服以前政府与企业所存在的人浮于事的现象,这样,必然因政府机构和企业改革的深入而导致大批下岗职工与工人失业。

同时,负债累累的企业必须破产,破产企业的工人安置则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这支下岗职工和失业大军中,女性由于在就业中受歧视和限制,不能和男性平等竞争造成重新安置的困难,亦造成女性生活无着,很难避免一部分人会为谋生而走上犯罪道路。

2. 社会不正之风、腐败现象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意识越来越强烈。

在某些领域形成了“一切向钱看”的不良社会风气。

同时,某些政府高级官员以权谋私、大搞“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存在,不仅损害了共产党的形象,而且也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在这种不良社会风气和腐败现象的影响下,某些女性也物欲恶性膨胀,为了追求物质享受和财富的积累,甚至不惜以身试法。

除了进行传统型的财产犯罪外,某些女性竟把从事卖淫活动作为一条发财致富的捷径。

3. 封建思想的残余的存在和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史,中国妇女在“三纲五常”制度的束缚下,在一夫多妻的婚姻家庭制度的桎梏下,颤着三寸金莲过了几千年男尊女卑的生活。

浅论女性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浅论女性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浅论女性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摘要:女性,作为人类社会的半边天,在任何方面都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现今女性的犯罪率节节上升,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女性犯罪有其特殊原因,我们应在此研究基础之上提出有效可行的防治对策,以遏制其发展。

关键词:女性犯罪;原因;防治对策自古以来,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中的一大顽疾。

女性,历来被视为弱势群体。

但近年女性犯罪案件不断增多,并在性质上从非暴力犯罪为主渐渐出现如故意杀人等暴力性犯罪。

为何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会毅然走上犯罪道路?研究并解决该问题有助于探索女性犯罪的预防措施,这对国家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作用。

一、女性犯罪的原因(一)内在原因 1. 生理因素一方面,女性基于自身的生理结构,身体发育和心理成熟度与同龄男性相比较快,这使得女性较早地社会产生一定的认知。

在理想与现实社会的失衡下,往往部分女性偏离合法途径,走上犯罪道路。

另一方面,研究认为女性在月经期间因内分泌的平衡受到破坏,往往产生不快、冲动、感情易受刺激、易怒、神经质、不安等等情绪上的不协调问题,因而可能易于犯罪。

2. 心理因素从性格来看,女性天生具有忍耐和被动的特点,遇事不易发怒,遭到不公平对待宁愿息事宁人,而不愿奋起反抗。

但是忍耐总有限度,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

况且女性的思维细腻,对周遭事物敏感,更容易产生不满情绪。

经过长此以往的容忍与挣扎,女性采取的发泄方式往往更容易走向极端,触犯法律。

从女性犯罪者的文化程度来看,普遍比男性犯罪者低,大多是文盲,半文盲,缺乏法律意识,不懂得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她们往往被束缚在家庭,眼界狭隘,长期的封闭生活状况和曲折的情感经历容易使她们人格扭曲,继而导致犯罪。

(二)外在原因1. 社会环境影响首先,在历史上女性的社会地位屈居男性之下长达数千年之久。

在改革开放多年后的今天,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也未完全摒弃。

但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西方男女平等思想的涌入,女性群体逐渐知悉自己所应有的权利,开始为自己的权利而抗争。

简论女性犯罪的原因

简论女性犯罪的原因

简论女性犯罪的原因【摘要】女性犯罪作为当前社会中并不是很常见的犯罪,很少有人去刻意关注;而其主体的性别特点却又不得不让人关注。

一般来说,刑事犯罪领域内的女性大多是以受害人身份出现的,人们通常很难将女性和犯罪联系在一起。

女性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齿轮的润滑剂。

不过我们也必须看到,女性犯罪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是长期而巨大的。

但是由于女性犯罪在数量方面远较男性犯罪为少,而且在社会危害性上远比男性低,所以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在我国有关犯罪问题的研究中,女性犯罪问题大多是被粗略提及或者是有意无意地忽略。

但是,当下女性犯罪出现了在性质上更恶劣、种类上不拘一格、年龄上低龄化、犯罪数量逐年增多的特点。

笔者拟就当下女性犯罪的原因从自身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作以粗浅梳理,以期能够引起学者们的重视,收抛砖引玉之效。

【关键词】女性犯罪;自身原因;环境原因一、女性犯罪特点之概览在我们的一般印象中,女性一般都是性情温和,软弱,婀娜多姿的。

她们仪态万方,体力不如男性。

当前女性虽然受教育、受保护的程度在提高,但是进入社会的时期相对男性来说比较晚,因此社会经验不如男性那样丰富,也就容易对身边的人尤其是男性产生比较强的依赖感。

因而就产生了这样的一种误解,即女性不大可能实施犯罪,多数情况下是以犯罪被害人的身份出现在犯罪事件中。

那么现实中的她们真的不怎么犯罪吗?事实证明是否定的。

实际上,正因为女性具有前述的一系列特点,因此她们在生活中很少出现暴力犯罪的现象,即不常利用自身力量去侵害别人,相反倒是多利用投放危险物质、诈骗、拐卖、色诱等一系列低暴力性甚至非暴力性的手段去犯罪,因而显示了女性犯罪隐蔽性的特征。

如果进一步分析则可以发现女性在实施犯罪时,尤其是在共同犯罪、团伙犯罪中,她们多带有胁从、受胁迫或被教唆的特点;女性犯罪人很难独立完成较残忍的、较暴力的犯罪行为,比较常见的是帮助男性犯罪人踩点、望风或者提供其他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女性犯罪的原因及预防精编W O R D版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论女性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女性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女性犯罪也随之呈现出不断上升和蔓延的趋势。

女性犯罪问题是当代社会学中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当代社会女性犯罪问题有其自身的特点、成因以及预防与救助措施。

客观系统地分析当代社会女性犯罪问题的特点、成因,并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女性犯罪的对策,对保护女性的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幸福、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女性犯罪;特征;原因;对策自从有犯罪现象以来,男性一直都是犯罪成员的主体,女性只占相对较低的比率。

但近年来,女性犯罪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率都在以不可忽视的速度逐年递增。

女性是家庭的纽带,女性犯罪对家庭乃至社会的影响是长期巨大的。

日本犯罪学家斋滕近子在1981年指出:日本这个犯罪率低、结构严密的社会制度是基于一种强有力的母子关系。

日本的女性视丈夫为她们自己的“大孩子”,而且非常巧妙地让丈夫自己感到这是他所心甘情愿的。

事实上,日本之所以能使犯罪率保持很低的情况下发展成为一个发达的工业国家,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日本妇女间接地发挥了她们对犯罪的监督作用。

[1]当前我国女性犯罪不断上升发展之态势对整个社会稳定来说无疑是个危险的信号,由此可能带来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冲击社会链条的各个环节。

因此,研究探讨女性犯罪问题及其预防对策,对家庭和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女性犯罪的现状与特点(一)我国女性犯罪的现状据有关部门统计,50至60年代我国女性犯罪占犯罪总数的比例为1%-3%,70年代约占7%,80年代初为9%-10%,80年代中期达到12%,90年代以后上升到20%左右,有个别地区甚至增长到了30%左右。

可见,近年女性犯罪同五、六十年代初期比较,已增加了近10倍。

而且,女性犯罪的增长率明显超过了男性。

资料显示,从1997年底至2002年底的5年时间,全国在押女犯人数净增2.9万名,平均每年增加13%,大大超过了在押犯的平均增长数。

从总体上说,女性犯罪无论在相对数量还是在绝对数量上都呈上升趋势。

据犯罪学专家康树华教授预测,今后几十年内,我国女性犯罪还会继续上升,可能维持在20%以上。

(二)我国女性犯罪的特点1、被动性封建意识、男权主义仍然在现实社会中存在,家庭暴力还很多,不少妇女不堪忍受虐待,但不会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最终铤而走险,走上犯罪之路。

女性犯罪有相当比例属于“逼近犯罪”、“情面犯罪”,而积极主动实施犯罪的比例相对较小。

据调查显示,女性犯罪案件中,80%属于被动性犯罪,是由于受到伤害、欺骗、盲从而犯罪。

女性贪污犯罪的案件中,90%的女性都不是单位主要负责人而是会计或出纳,出于对领导的盲从,或者是来自于领导的压力,而被动的成为领导实施不法行为的工具。

2、依赖性女性因其生理特点因素,体力不如男性,加之女性固有的依附心理,使得她们实施犯罪行为时经常依附男性或犯罪团伙,而女性团伙犯罪也多与男性纠结,且大多处于胁从或配角地位。

如在一些贩卖假币团伙中,女性往往充当配角。

3、欺骗性德国犯罪学家阿沙芬堡认为,“一般而言,女性犯罪具有不诚实性,而男性犯罪具有暴力性。

”[2]女性天生柔弱,是受保护的对象。

因此人们一般对女性的戒备心理低于男性,犯罪女性常借助生理条件和人们对女性普遍的宽容心理来实施犯罪行为。

这就使得女性犯罪具有欺骗性、伪装性和隐蔽性的特点。

比如,在诈骗案中女性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常用姿色、花言巧语和自身的“弱者”身分来麻痹对象。

4、冲动性女性犯罪大部分属于激情犯罪。

社会普遍认为女性都是富于感性的,在外界强烈的刺激下,女性由于内控能力减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从而产生突发性和难以控制性等特点的行为。

在女性故意伤害案件中,100%是属于此类犯罪。

特别是在女性涉及婚外情或家庭暴力的故意伤害犯罪中,大部分女性首先是受害者,然后是不堪忍受长期的虐待和伤害,对施暴者进行报复才导致犯罪的。

二、我国女性犯罪的原因探析(一)个体原因女性暴力犯罪大多心理存在障碍,性格上有自私、偏激和狭隘的缺陷。

因而在遇到冲突时,容易采取极端的方式。

特别是在女性两个特殊的生理期——青春期和更年期,在这两个时期的女性易烦躁、易忧郁、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据国内外有关报道,罪犯中有40%-60%诊断为有人格障碍,说明人格在犯罪行为中起着重大作用。

在一次山东省女子监狱对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比较研究发现,在监女犯有较多的心理偏离,研究组的10个临床量表,按高分例数多少的排列顺序,提示总体表现为神经质、偏执及人格偏离者较多。

贪图安逸享受,好逸恶劳。

这类女性一般爱慕虚荣,贪图享受,不是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而是利用性和非法的手段去换取物质利益。

现在在女性犯罪类型中,介绍、容留卖淫犯罪居各罪之首,案件数量占女性犯罪案件总数的31%。

其次是盗窃罪,案件数量占总数的11%。

在所有容留、介绍卖淫犯罪中,女性所占的比例高达95%以上,几乎是垄断了这类犯罪。

20-30岁的女性在性犯罪中占有相当大比重,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女性虚荣心在女性犯罪过程中起了较大的作用。

犯罪女性普遍文化素质低下,文盲、半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的超过50%,农民和无业人员占88%。

她们由于缺乏教育,知识水平低下,视野狭窄,判断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差,不知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利,往往被束缚在家庭的角落,情感经历的挫折和长期封闭的生活状况很容易使他们形成自闭性格,导致人格扭曲,继而产生犯罪冲动。

(二)家庭原因1、家庭关系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焦虑、更脆弱,依赖心理强,容易受环境和他人影响。

家庭环境紧张、父母教育方法不当是许多女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1966年心理学家吉泽拉·科诺普卡首次证实,在极不和谐的家庭里长大的女青少年,她们内心情感特别敏感。

在一个家族成员关系紧张的家庭中,父母不可能成为女儿心目中良好的榜样,也不可能拥有力量维持家庭关系的稳定、和睦及彼此互相关心。

因此,犯罪的女青少年往往在心里上感到孤独,以自我价值为中心,与成年人疏远,产生感情上的隔阂。

犯罪的女性多半享受不到她们母亲的爱抚与照管,她们的父母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她们放任不管,要不就是娇纵、溺爱。

1934年,研究员格吕克夫妇经过对500名犯罪妇女的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在犯罪妇女中间,家庭气氛紧张、缺少父母的照料、离家出走、过早辍学、闲荡流浪、工作单位不固定、孤独离群、经常更换异性朋友等情况较为普遍。

[3]2、家庭暴力据调查,女性暴力犯罪与遭受丈夫、公婆的暴力侵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家庭暴力已成为促发女性暴力犯罪的重要诱因之一。

据江苏省妇联权益部近期对南通监狱女子分监所作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回收的513份有效问卷中,有237个家庭存在家庭暴力问题,其中有125人的犯罪直接与家庭暴力有关,有62人因家庭暴力问题犯故意杀人罪,制造了伤害[4]。

匈牙利犯罪学家加布里拉·拉斯科女士经过对由女性作案的凶杀案深入的研究之后,于1981年发表的研究报告中指出:长年累月,妇女以巨大的毅力,容忍着各种排斥、失望、冷待以及日常的种种折磨和虐待。

她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表示出她们的反抗,只有到了极度失望或者绝望、在家庭和爱情的生活中再也找不到出路的时候,她们才会突然发作。

由此可见,被害人之所以被害,正是由于他本人对作案人长年以来的欺凌、作践而造成。

在实施凶杀时,妇女并不是躲在幕后,而往往是一种直接的、突发性的激情反应。

譬如,她会突然出手向被害人头部猛击10到15下。

而事实上,她毋需如此猛烈,也许一两下就已经把对方击毙了。

3、婚恋问题婚姻和感情危机很容易使女性铤而走险,或者是产生消极思想。

婚外情、包二奶等现象的日益蔓延,使无数家庭陷入危机,女性深受其害。

在婚恋的震荡中受到最大冲击和伤害的大多是女性,因为女性与男性不同,她们的情感依附较强,女性感情付出了就希望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一旦遇到“负心汉”或者是感情骗子,就很有可能把心中的愤懑和仇恨转化为暴力进行报复。

值得强调的是,当前网婚、网恋日渐盛行,这种新型的婚恋行为引发的女性暴力犯罪越来越多,网婚网恋正发展成为女性暴力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社会原因1、学校教育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急功近利思想广泛渗透,社会心态普遍浮躁,各个学校都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工作和对教师奖惩的硬性指标,使得教师把心力集中在智育上,忽略学生的道德和法制教育。

其次,青春期教育被忽视。

青春期是女性成长的必经时期,也是困惑易出现问题的时期。

但是学校并没有负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的责任,对性教育敷衍了事,这样做的结果是导致许多女青少年因好奇和无知而失足,甚至形成畸形的性观念。

再次,女学生失学现象严重。

导致女学生失学的原因主要是性别歧视和家庭贫困两方面。

据2007年的一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有1.8亿文盲,其中女性占70%,全国5.8亿女性中,文盲、半文盲近1.3亿,约占女性人口的1/4,从这些数字明显看出女性受教育程度的不足。

[5]2、生活所迫人的需要首先是生理上的需要,这是人类的本能。

调查表明,贫困是云南边境女性毒品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些女性生活在边远农村,家庭温饱问题尚未解决,作为女性本来就难以承受重体力的劳作,超生更使她们背上了沉重的家庭负担,为了满足最基本的需要,她们利用当地的地理优势及自身独特生理条件进行一本万利的贩卖毒品活动。

3、人口流动人口流动加大,而社会管理相对滞后。

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劳动人事政策放宽带来的劳动力合理流动,使得我国流动人口急剧增多。

流动人口的大量存在,为流窜犯罪分子的犯罪活动提供了较多的掩护和隐匿机会。

一些流窜犯罪分子混杂在庞大的流动大军之中,既可以到处流窜,又可以以各种身份和理由掩盖其犯罪活动。

女性犯罪中诈骗盗窃类犯罪即说明了这点。

4、活动范围对于女性犯罪的社会原因,持妇女解放理论观点的社会学家塞威斯特在《性犯罪研究》中指出:“随着妇女进入劳动者行列人数的增长,她们参与某种犯罪活动的机会也随之增多。

”也就是说如果妇女的角色行为与男子的角色行为十分接近,那么女性犯罪的比例就有可能接近男子犯罪的比例。

女性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范围越广,她们罪犯的可能性就越大[6]。

比如女性参与的经济犯罪、高科技犯罪,源于就业增加了女性进行犯罪的机会。

5、社会角色现代社会,女性由于角色冲突而带来的压力增强了。

传统女性的角色特征一一柔弱、依赖、顺从等已不适合于参与社会竞争,因此,女性如果想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取得成功,似乎就必须与传统的女性角色告别。

但事实上,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却希望她们保持传统女性的特质,以满足男性私欲为标准的儒家道德规范依然在制约着女性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