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容易混淆的概念
概念混淆的例子

概念混淆的例子
以下是 8 条关于概念混淆的例子:
1. 哎呀,你说爱情和喜欢,很多人就傻傻分不清呀!就像你喜欢一朵花,你可能会把它摘下来,而要是你爱这朵花,你会给它浇水呵护它,这能一样吗?
2. 自由和放纵,这俩也经常被搞混呢!自由可不是想干啥就干啥呀,那不就成了放纵嘛,就好比小鸟在天空飞翔是自由,但要是乱飞乱撞那可就是放纵啦!
3. 尊敬和畏惧,很多人都弄不明白呢!你尊敬一个人,那是打心眼里佩服,可畏惧一个人可能只是因为害怕他呀,这差别大了去了,就像对老师是尊敬,对恶霸可能就是畏惧呀!
4. 勇敢和鲁莽,也老是被人搞错呀!勇敢是有智谋地去面对困难,鲁莽那就是不管不顾地往前冲,这不就像是武松打虎是勇敢,而愣头青去挑衅老虎那就是鲁莽嘛!
5. 乐观和盲目乐观,很多人会混为一谈呢!乐观是积极地看待事情,相信会变好,盲目乐观那就是啥都不考虑光想着好呀!这就好像一个人积极准备考试是乐观,啥也不做就觉得能考好那就是盲目乐观了呀!
6. 坚持和固执,好多人分不出来哟!坚持是知道自己在干啥,固执却是死脑筋不转弯,就好比爬山一直努力往上爬是坚持,非要在一条走不通的路上死磕那就是固执啦!
7. 善良和懦弱,真的会有人搞混呀!善良是有爱心,懦弱是不敢反抗,这能一样么,就像帮别人是善良,被欺负了也不敢吭声那就是懦弱呗!
8. 幽默和低俗,也被一些人混在一起呢!幽默是让人开心地笑,低俗那可就不好了,就像讲个有趣的笑话是幽默,讲那些不文明的笑话那就是低俗了呀!
我的观点结论是:这些概念真的很容易被混淆,但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它们的区别呀,不然会闹出很多笑话和误会的呢!。
七年级数学上册4.1整式代数中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素材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1 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
准确、深刻地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1.代数式、等式、公式
【错例】把公式、等式误认为代数式,把等式误认为公式.
【分析】代数式没有等号,所以公式和等式都不是代数式;公式和等式有等号,它们的两边是两个代数式;公式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公式,如3+4=7就是等式,而非公式.
2.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
【错例】系数与次数是相同的概念.
【分析】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例如2a 中的2是a 的系数,它表示a +a 的意思,a 2中的2是a 的指数,即是单项式的次数,它表示a·a 的意思.
3.单项式与多项式
【错例】认为-3、a
不是单项式;认为b +c a 是多项式。
【分析】单独一个数或字母也叫作单项式;几个单项式之和叫多项式。
b c a a 、都非单项式、则b +c a 也不是多项式,但x y 32 是多项式。
小学生课程易错系列之科学探索常见科学概念易误解的原因

小学生课程易错系列之科学探索常见科学概念易误解的原因科学探索是小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科学概念复杂且抽象,小学生易误解其中的一些概念。
本文将探讨几个科学概念易误解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重力和质量的概念误解小学生常常将重力和质量混淆,认为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重力就越大。
这是因为他们对于质量和重力的概念辨析不清导致的误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通过比较不同质量的物体在同样的高度下自由落体的速度可以让学生观察到质量对于物体下落的影响,并帮助他们区分质量和重力的概念。
二、光的传播与视觉的误解小学生对于光的传播和视觉的过程容易产生误解。
他们可能会认为光是物体发出的,而不是光的传播媒介。
此外,他们也常常将物体的颜色与物体发出的光联系起来,没有正确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过程。
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来引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过程。
例如,用手电筒照射物体,让学生观察到光线的传播路径,强调光是从光源发出并经过反射或折射才进入我们的眼睛,从而让学生明白光的传播与视觉的关系。
三、空气和氧气的概念误解小学生容易将空气和氧气混淆,认为空气只是氧气的一种形式。
这部分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理解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
这种误解可能会导致他们对于呼吸和燃烧等现象的理解产生困惑。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空气和氧气的概念。
例如,通过观察燃烧和熄灭蜡烛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燃烧物质所需的氧气来自哪里,从而明白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
四、生物遗传的误解小学生对于生物遗传的原理常常存在误解,他们可能认为子女会成为父母的复制品,对于基因的传递和变异缺乏正确的理解。
要纠正这个误解,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眼睛颜色的遗传等,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的传递和基因的变异,并向他们展示DNA 的结构和作用,帮助他们理解生物遗传的原理。
总结起来,小学生易误解科学概念的原因主要是概念辨析不清和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困难。
高中生物易混知识点辨析

高中生物易混知识点辨析陕西省府谷中学郭继平摘要:在高中生物学课本中,有好多相似或相近的概念,从表面看差别很小,但含义却大不相同,学生甚至包括老师比较容易混淆。
本文就高中生物学中的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归纳辨析,希望老师及同学们能准确地把握理解。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容易混淆归纳辨析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从字面上看仅存在细微的差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不加注意,就非常容易混淆,因此教师完全有必要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在此,仅就部分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做一对比分析。
1、细胞液与细胞内液细胞液是指植物细胞中液泡内的液体,其中含有糖类、无机盐、色素、蛋白质等物质,对细胞内环境起着调节作用,可以使细胞保持一定的渗透压,以维持膨胀状态。
细胞内液是指动物体液中存在与细胞内的液体,相对与细胞外液而言的。
其中也含有各种物质,细胞中的各种化学反应都是在其中进行的。
2、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半透膜是物理性质的膜,一般无生物活性,只允许小分子物质通过,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
如玻璃纸、花生种皮、猪膀胱膜等。
选择透过性膜具有生物活性,只允许小分子物质通过,而其它的离子、小分子、大分子物质都不能通过,如细胞膜。
因此,具有选择透过性的膜必然具有半透性,而具有半透性的膜不一定具有选择透过性,活的生物膜才具有选择透过性。
3、原生质层与原生质体原生质层是指具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膜之间的细胞质,不包含细胞液。
原生质体是指细胞内全部生命物质,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对于植物细胞而言除细胞壁以外,剩下的部分就属于原生质体。
4、赤道板与细胞板赤道板:细胞中央假想的一个平面,这个平面与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类似于地球赤道的位置。
细胞板: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的一层结构,随细胞分裂的进行,它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
5、光合速率、光能利用率与光合作用效率光合速率:光合作用的指标,通常以每小时每平方分米叶面积吸收CO2毫克数表示。
必修三中常见容易混淆的概念名词

必修三中常见容易混淆的概念名词
(1)调节机制与调节方式
(2)调节机制:反馈、负反馈、正反馈
(3)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4)体液调节与激素调节
(5)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
(6)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7)与免疫有关的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造血干细胞等
(8)激素的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
(9)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等
(10)反射与反射弧
(11)轴突、突触小体、突触
(12)生长素的产生与分布
(13)植物的向光性与背地性
(14)果实发育与果实成熟
(15)种群的数量特征与空间特征
(16)种群密度的调查与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研究实验
(17)生态系统的结构与成分
(18)性激素与性外激素
(19)物理信息与行为信息
(20)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价值。
高中生物 易混淆概念总结6篇

高中生物易混淆概念总结6篇篇1一、绪论在高中生物学习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
这些概念虽然看似相似,但实际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些易混淆概念,本文将对其进行总结和归纳。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将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差异,为高中生物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易混淆概念分类1. 生物大分子与生物小分子2. 细胞膜与细胞壁3. 基因与染色体4. 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5. 生态系统与生物圈6. 遗传信息与遗传密码7. 细胞分裂与细胞分化8. 酶的专一性与酶的活性9. 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资源10. 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三、易混淆概念详解1. 生物大分子与生物小分子生物大分子是指由许多单体组成的巨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和糖类等。
而生物小分子则是指相对较小的分子,如水、无机盐、维生素等。
两者在组成、结构和功能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
2. 细胞膜与细胞壁细胞膜是位于细胞表面的一层薄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而细胞壁则是植物细胞外层的坚硬结构,主要起保护和支持作用。
两者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3. 基因与染色体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染色体则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细胞结构,主要负责基因的储存和传递。
两者在遗传和生物性状控制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4. 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细胞呼吸是指细胞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而光合作用则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
两者在能量转换和物质代谢方面有着根本的区别。
5. 生态系统与生物圈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而生物圈则是指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和环境的总称。
两者在范围和层次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6. 遗传信息与遗传密码遗传信息是指生物体内部储存和传递的关于遗传和性状的信息。
而遗传密码则是决定蛋白质氨基酸排列顺序的密码子。
两者在遗传和蛋白质合成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三年级学生易混淆周长和面积的原因及其策略分析

三年级学生易混淆周长和面积的原因及其策略分析在三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周长和面积是两个常常容易混淆的概念。
尤其对于刚接触这两个概念的学生来说,很容易出现混淆和不理解的情况。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混淆呢?又该如何采取有效策略来解决这一问题呢?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我们来探讨一下三年级学生易混淆周长和面积的原因。
对于学生来说,周长和面积这两个概念可能看起来很相似,容易混淆。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一、概念理解不清晰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概念理解需要一个过程。
许多学生在刚接触到周长和面积的时候,并没有很清晰地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他们很容易把问题想复杂了,或者是混淆了周长和面积。
二、记忆混淆由于周长和面积这两个概念在数学中经常出现,有时候学生会把一些概念和公式记混。
学生可能会把计算周长的公式误认为是计算面积的公式,或者是相反。
三、数学思维不足在三年级阶段,学生可能对数学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很容易被一些细节问题所迷惑。
对于周长和面积这两个概念的理解,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抽象能力,但是对于许多学生来说,这种能力还不够成熟。
以上就是导致三年级学生易混淆周长和面积的一些主要原因。
那么,如何针对这些问题制定有效的策略来解决呢?一、概念理解清晰要解决学生对周长和面积概念的混淆,首先需要确保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图形展示、实物模型等方式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周长和面积的不同,并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概念。
老师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引导他们理解周长和面积的本质含义。
二、区分周长和面积的特点老师可以在教学中重点突出周长和面积的特点,让学生明白两者之间的不同。
可以通过问题让学生发现,当形状边界上的长度不变时,周长是保持不变的;而当内部的部分增加时,面积会增大。
通过这些让学生找到周长和面积的区别,从而避免混淆。
三、举一反三针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记忆混淆情况,老师可以采用“举一反三”的教学策略。
关于混淆概念的词语

关于混淆概念的词语混淆概念是指在交流或讨论中,故意模糊或混淆概念的行为。
这种行为常常会导致误解、争议和困惑。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混淆概念的词语:1. 事实与观点:事实是可观测和可验证的现实情况,而观点是基于个人或群体经验和信念的主观看法。
混淆这两个概念会导致误导和争议,因为不同的观点可能基于不同的事实解读而产生。
2. 真实与虚假:真实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和情况,而虚假则是指人为的、错误的或有意混淆的信息。
混淆真实和虚假会导致误导、欺骗和误解,特别是在媒体报道和社交媒体上。
3. 科学与偏见:科学是基于证据和方法的系统化知识体系,而偏见是个人或群体对某一概念或观点的偏向。
混淆科学和偏见会导致错误的决策和错误的推理。
4. 善与恶:善指道德上正确和有益的行为,而恶则指道德上错误和有害的行为。
混淆善与恶会导致价值观的混乱和道德问题的争议。
5. 平等与公平:平等是指每个人在权利和机会上应该享有相同的地位,而公平是指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差异来分配资源和奖励。
混淆平等和公平会导致社会不公正和不平等。
6. 自由与自由放任:自由是个人行动和选择的自主权力,而自由放任是指不加限制和干预的自由。
混淆自由和自由放任会导致社会纷争和个人权益的侵犯。
7. 财富与幸福:财富是指物质和金钱的累积,而幸福则是指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和快乐。
混淆财富和幸福会导致追求金钱和物质的错误观念,忽视了自身心理和情感的需求。
8. 职业与身份:职业是指个人从事的工作和专业领域,身份则是指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角色。
混淆职业和身份会导致人们对个体的刻板和片面的认知,忽视了人际关系和多元性。
9. 知识与信息:知识是指采用科学方法获得的经验和理论,信息则是指任何类型的传播和共享的数据和事实。
混淆知识和信息会导致误导和虚假的观点,减少对科学和真相的信任。
10. 过程与结果:过程是指实现目标或完成任务的逐步步骤,结果则是指最终的产出或成果。
混淆过程和结果会导致对结果过于追求而忽视了过程中的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分容易混淆的概念在生物学中有些概念非常相似,有些一字之差却谬之千里,误人非浅,教学中必须将概念讲清、讲透,才能更好的理解生物学现象和原理。
以下就中学生物教学中常见的易混淆的概念作对比分析及澄清。
1.泄殖腔与泄殖窦典型的泄殖腔是直肠末端略为膨大的腔,输尿管和生殖管都开口于此腔。
所以泄殖腔是粪便、尿液与生殖细胞共同排出的地方。
它以单一的泄殖腔孔开口于体外。
软骨鱼、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中的单孔类都具有泄殖腔。
泄殖窦则是输尿管和生殖管汇合的略为膨大处,以泄殖孔(尿殖孔)开口于体外,肠管单独以肛门开口于体外。
圆口纲、硬骨鱼、哺乳类与雄性灵长类皆属于这种类型。
(雌性灵长类的排泄和生殖管道分别开口)。
2.角质鳞与骨质鳞角质鳞由表皮细胞角质化形成,鳞片之间以薄角质层相连。
位于陆生脊椎动物的体表,有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作用,普遍存在于爬行动物,鸟类的腿、足部也被以角质鳞,鸟喙外的角质套、羽、和哺乳动物的体毛与角质鳞均为同源结构。
鼠类的尾部、穿山甲的体表也具有角质鳞。
硬骨鱼体表被有骨质鳞,由真皮演变而来。
骨质鳞柔软、扁平、富有弹性,呈覆瓦排列于表皮下。
鳞片上有许多同心圆环纹和辐射线,其前端斜插入真皮鳞囊内,后端游离。
3.卵生、胎生与卵胎生动物的受精卵在母体外发育孵化为新的个体,其胚胎在发育过程中全靠卵中所含的卵黄、蛋白等为营养,所以卵生动物的卵一般较大,如鸵鸟的卵。
许多无脊椎动物和绝大多数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及低等哺乳动物如鸭嘴兽都是卵生。
动物的受精卵在母体的子宫内发育为胎儿才产出母体,胚胎在发育过程中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直至胎儿出生为止。
其胎盘是由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共同形成的。
胎儿的绒毛膜和尿囊膜紧密愈合并形成许多指状突起称绒毛。
绒毛伸向母体子宫内膜。
母体胎盘是子宫内膜内膜形成的指状突起,它与胎儿绒毛互相嵌合构成胎盘。
哺乳动物中真兽亚纲均为胎生。
动物的受精卵虽然在母体内发育为新的个体才产出母体,但其发育过程中的营养仍依靠卵自身所含的卵黄,与母体没有或只有很少的营养联系称为卵胎生。
如软体动物田螺、软骨鱼(棘鲨)和某些毒蛇(腹蛇)。
有些软骨鱼,如灰星鲨受精卵在母体子宫内发育,胚胎发育初期在卵壳内以卵黄为营养,发育后期胚胎由卵壳中破出,卵黄囊壁上生出许多皱褶并嵌入母体子宫壁内,构成所卵黄囊胎盘,这样胎儿通过卵黄囊胎盘从母体血液中获得营养,称为假胎生。
4.同型齿和异型齿同型齿形状多样,对每种动物来讲,形状大体相同,数量多而不恒定,其功能是捕捉及咬住食物,防止食物滑出口外,并无咀嚼功能。
如水栖脊椎动物鱼类和两栖类的齿成圆锥形、粒形、锯齿形等,其形状与食性相适应。
按着生部位可以有颌齿、犁骨齿、腭骨齿等。
这类牙齿经磨灭后随时可以脱换,一生中可以脱换多次。
异型齿是某些爬行类与人和哺乳动物的牙齿,着生于颌骨上,分化为门齿(切齿)、尖齿(犬齿)、前磨牙(前臼齿)和磨牙(臼齿)。
门齿有切食物的作用,前磨牙和磨牙有研磨食物的功能,尖齿有撕碎食物的功能。
这类牙齿有乳齿和恒齿之别,乳齿脱落后,代之以恒齿,终生只换一次。
同一种类的齿数是恒定。
5.原生质与原生质层原生质原是生命的原始物质和首要物质之意。
后来用原生质泛指细胞内全部的生命物质,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其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
动物细胞就是一团原生质,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外还有一个没有生命的细胞壁结构。
原生质层是将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膜之间的细胞质看作一整体,这一整体叫原生质层。
它的特性是半透性,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一个必备条件。
它与原生质相比仅仅不包括液泡中的细胞液。
6.染色质与染色体染色质是组成染色体的核蛋白物质,易被碱性染料着色。
在间期细胞核内,染色质为直径约250*10-4nm的染色质纤丝,其基本单位是核小体。
染色质在核内分布不均匀,松散的为常染色质,致密的为异染色质。
细胞分裂时由染色质纤丝盘旋折叠而成染色体。
通常认为,每一个染色单体由1条染色质纤丝组成。
染色体是细胞有丝分裂是出现的、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丝状或棒状小体。
由细长的染色质纤丝盘旋折叠而成,是细胞分裂期遗传物质存在的特定形态。
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是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
各种生物的染色体有一定的数目、形状和大小,可见,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细胞中的两种形态。
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二者进行着规律性的转变,即:染色质(丝状)→染色体(棒状)→染色质(丝状)分裂间期分裂前期分裂末期7.细胞分化和细胞分裂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过程中胚胎细胞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中,即由一般变为特殊的现象。
分化是一持久性的变化,发生在生物体整个生命过程中,在胚胎时达到最大限度。
如胚胎时期的某些中胚层细胞分化为肌细胞,另外一些中胚层细胞分化为结缔组织。
细胞分裂是细胞繁殖子代细胞的过程。
通常包括两步,先是核分裂,形成两个子核;接着细胞质分裂,分为两个子细胞。
根据核分裂的情况不同,可分为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3种。
可见,细胞分化和细胞分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两种生物现象。
8.植物组织培养与营养生殖植物的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植物体的一部分一旦脱离原来所在器官或组织,成为离体状态时,在一定的营养、激素、外界条件下,植物细胞就会脱分化、再分化,进而表现出全能性。
根据培养的对象,组织培养可分为器官培养、组织培养、胚胎培养、细胞培养和原生质体培养等。
其过程大致是:外植体→消毒→接种→愈伤组织→芽(或胚状体)→生根→移植。
其成功的关键是避免微生物的污染,确保无菌。
营养生殖是由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形成新个体的一种繁殖方式。
常用的方法是分根、扦插和嫁接。
其特点是子代能保持亲代的优良特性,常用于果树、花卉的繁殖。
组织培养和营养生殖大都可以保持亲本的优良特性,组织培养还具有取材少,培养周期短,繁殖率高,而且便于工厂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的优点,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它的应用将会给传统的种植业带来巨大的变化。
9.染色体组与染色体组型染色体是二倍体生物的一个生殖细胞内的全部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包含了控制生物体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全部信息。
这样一组完整的非同源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如人的染色体组的23条大小、形态都不同的染色体。
人们常用染色体组型分析方法,来描述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特点。
根据生物体细胞中所含染色体组的数目,可将生物分为二倍体、多倍体等。
染色体组型也叫核型,是指某一生物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
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按其主要特征(主要根据着丝粒的位置)系统地排列,并分组编号。
如人的细胞有46个染色体,包含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前者编成7组22号,可分别辨认。
各种生物的染色体组型各不相同,随着种属的深化,染色体组型也发生变化。
根据染色体组型的标准图解,可以精确地辨别生物的种属。
10.细胞凋亡(apoptosis)与细胞坏死(necrosis)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是两种不同的细胞死亡模式。
细胞凋亡为细胞主动性死亡,受有关基因及其蛋白产物的调控,故又称为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细胞坏死则是细胞严重受损后所发生的被动死亡。
一般引起凋亡的外界因素较为温和;而引起坏死的外界因素较为剧烈。
例如,加热至43℃持续30分钟可以使热敏感细胞发生凋亡,而当温度升高到46℃持续30分钟则导致细胞坏死。
又如非致死性的DNA 损伤剂、弱毒素可引起细胞凋亡;而致死性的放射、强毒素则引起细胞坏死。
细胞凋亡既可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发生,也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发生。
从形态学上看,细胞凋亡常发生于散在的单个细胞,表现为细胞迅速凝缩,形成胞膜包裹的内含完好细胞器的凋亡小体,该小体可被临近细胞吞噬消化,不至于内容物外溢引起炎症反应;细胞坏死则是病理性的,坏死细胞会发生胞膜、核膜及溶酶体破裂,内容物外溢,引起周围组织细胞成片死亡,产生炎症反应。
细胞凋亡最有特征的生化变化是:核内染色质被激活的钙镁依赖性核酸内切酶分解成许多180~200bp或其倍数的片段,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溴化乙锭染色,可在紫外光下检测到梯形条带,此时细胞仍为活细胞;相反,坏死细胞的染色质降解是在细胞死亡后的晚期才发生的。
在溶酶体的蛋白酶及核酸酶的作用下,组蛋白首先降解,DNA随机被降解成不规则的片段,因此在电泳图谱上,DNA片段呈现弥散分布。
11.基因文库(gene library)和基因库(gene pool)基因文库与基因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基因文库是用重组DNA技术建立起来的;而基因库是指某一生物群体所拥有的全部基因。
显然基因库是不需要建立的,它是客观存在的。
基因文库的建立过程相当复杂。
首先将某种生物的全部DNA或染色体DNA的所有片段随机地连接到基因载体上,然后转移到适当的宿主细胞中,通过细胞增殖形成一系列的克隆,每个克隆含有某一DNA 片段,该片段可能是1个或几个基因,也可能是基因的一部分,所有这些克隆加在一起包含了某种生物的全部基因,这些克隆的总体就是某种生物的基因文库。
建立和使用基因文库是分离基因的有效手段。
一般直接从细胞中分离出某一特定基因相当困难。
但在基因文库中,长短不等的DNA片段分别在不同的克隆中被大量扩增,只要有某一基因的探针,则很容易从众多克隆中筛选出所需要的克隆,其中便含有所需要的目的基因。
此外,基因文库还广泛应用于基因定位、基因调控等方面的研究。
12.细胞系(cell line)和细胞株(cell strain)细胞系与细胞株是体外培养细胞的常用术语,两者经常混用。
其实这两个名词的含义是有区别的。
细胞系是指从初代培养物接种培养形成的一群生物学特征不均一的细胞。
初代培养又称原代培养,是直接从机体取材的细胞、组织或器官所做的首次培养,一旦进行传代培养后便称为细胞系。
如果从初代培养物或细胞系中分离单个细胞进行培养,字形成均一的细胞群,这群细胞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标记,并在继代培养中仍能保持其特性和标记,这群细胞就称为细胞株。
13..转座因子(treansposable element)和转座子(transposon)转座因子是细胞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 序列。
转座因子可从染色体的某一位置转移到另一位置,或从质粒转移到染色体上。
第一个转座因子是麦克林托克夫人在玉米中发现的,当时称为“跳跃基因”。
以后人们在果蝇、啤酒酵母、大肠杆菌等生物的染色体上以及多种细菌的质粒上找到了不同类别的转座因子,某些噬菌体DNA本身就是转座因子。
转座子常被误认为是转座因子的简称,其实它仅仅是转座因子家族中的一员。
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分为3类,转座子是其中之一。
现在已发现数十种转座子,其分子结构特点是两端含有反向重复序列,该顺序为转座的必需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