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易混淆的40个概念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高中地理是我们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是对自然环境进行研究、探索的学科。

但在学习中,会遇到不少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下面给大家列举一些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一、地理坐标和经纬度的区别地理坐标和经纬度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地理坐标是指地球上某一个点的位置,而经纬度则是地球上任意一个点的位置,由经度和纬度来标示,纬度用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南北方向,经度用来表示地球表面的东西方向。

二、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区别自然资源指的是地球上的物质、能量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它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例如森林、水、矿产等。

而自然环境则是指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现象相互作用形成的环境,例如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

三、三纵六横和中国近现代交通干线的区别三纵六横是指中国铁路干线的划分,三纵是指京广线、沿海线、沪宁、沪昆、宁夏、内蒙古等三条南北纵向干线,六横是指沈阳、鸭绿江、秦皇岛、武汉、广州、乌鲁木齐等六条东西横向干线。

而中国近现代交通干线则是指东北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地图上的主要交通干线。

四、城市和都市圈的区别城市和都市圈也是常常被混淆的概念。

城市是人类定居、生活、工作和交往的地方,它是特定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中心。

而都市圈则是指在城市周边形成的一个大范围的城市群体,包括城市及其周边的居民点、工业区、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等。

五、地区和地域的区别地区是指一定区域内意象、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相对于别的区域具有一定的特征和特点的区域。

而地域则是指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一定地理区域,可以划分为自然地域和经济地域等。

六、气候和天气的区别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历年来的天气状况,长期性强;而天气则是指一个地区一段时间内的气候状况,变化性强,通常指的是当天或近几天内的气象情况。

七、外来物种和珍稀物种的区别外来物种是指人工引进或人类活动等原因使其出现在一个新的地方的生物种,例如外来入侵植物、动物等。

而珍稀物种则是指在自然界中分布极为有限的物种,通常指具有较高种质植物、野生动物、淡水鱼类、海洋生物等。

常见的学生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

常见的学生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

常见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内涵和外延比较接近的地理概念。

多数学生由于对这类概念没有真正弄清楚,致使答定时经常出现模棱两可、莫衷一是的现象。

为帮助学生在复习时能更好地掌握此类概念,现将高中地理中,一些常见的学生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比较如下:1.天体与天体系统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决不同的系统。

2.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块和尘粒称流星体。

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烧产: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

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烧尽的流星体的“残骸”则称陨星。

3.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昼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

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

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命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4.节气与季节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

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为划分标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5.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率前者表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的变化率。

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后者表示常温层以下一定深度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的变化率。

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

6.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

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

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

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

高中地理易混淆地理概念辨析

高中地理易混淆地理概念辨析

流量01径流量流量: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水断面的水量,以m³/s计。

径流量:径流量指在一特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水断面的总水量,以m³或km³计。

含沙量02输沙量含沙量:含沙量指单位体积浑水中所含悬沙的质量,以kg/m³计。

注意沉积在河床、湖床、海床中的沙不能称为含沙量。

含沙量主要受植被覆盖率、土质、坡度、降水强度等影响。

输沙量:输沙量指在某一段时间内经过河渠或管道等某一指定断面的输沙总量,以t或万t计。

河流的输沙量决定于河流的流量与含沙量。

比如亚马孙河虽然含沙量小,但由于流量大,输沙量较大。

海陆分布03海陆位置海陆分布:海陆分布强调的是陆地和海洋的客观分布情况以及陆地的大小与形态,一般用于讨论大空间范围的海洋性或大陆性的强弱。

海陆位置:海陆位置强调的是相对位置,即位于沿海还是内陆(距离海洋的远近),或者位于大陆的哪一侧(东岸或西岸),一般用于讨论较大空间范围的海洋性及大陆性的强弱及受大气环流影响的程度。

气温04地温气温: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称为“空气温度”,简称气温。

气温主要受纬度、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天气系统、人类活动等影响。

地温:地面和地中不同深度土壤的温度。

地面温度指地面表层土壤的温度,地中温度指地面以下土壤的温度。

地面表层一定深度内,夏季或白天,地表升温快,离地表近的区域升温快、地温高,向下温度降低;冬季或夜晚,地表散热快,离地表近的区域降温快、地温低、向下温度升高。

地面温度变化大,地中温度变化小,更接近恒温状态。

地面反射05地面辐射地面反射:地面反射指太阳辐射到达地面被地面直接反射回大气中。

地面反射的强弱取决于地物的颜色及光滑程度,比如新雪、冰川反射率高。

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指地球表面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又将其中的部分能量以辐射的方式传送给大气。

地面辐射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地温高低,而地温高低主要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弱以及地面反射率大小有关。

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淆概念之比较大全

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淆概念之比较大全

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全方位比较1.天体与天体系统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有形式来说的,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来说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次不同的系统。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行星和卫星组成的行星系统如地月系等。

2.地球的自转与公转都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自转是指地球围绕地轴的运动,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自转的轨道面与公转轨道面有23度26分的夹角,即黄赤交角。

3.回归年与恒星年回归年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恒星年是地球绕日公转36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

4.地方时、区时、时区、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地方时:因经度不同的时刻。

地球上有无数个地方时。

时区: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将世界分成24个时区,其中东西12区各半个时区。

区时:国际上规定每一时区都采用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间,这种时间称为区时。

北京时间:我国统一采用的标准时间,等同于东8区的区时,或东经120度的地方时。

国际标准时间:中时区的区时,即格林尼治时间。

5.日界线与划分两个日期的界线国际上为避免日期混乱而人为划定的一个界线,与180度经度既有重合也有不重合的地方。

划分两个日期的界线有两条:日界线和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在计算两个日期的面积时,一般用地方时而不用区时,同时也不考虑日界线的弯曲。

6.晨线与昏线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

不同点是:晨线的东侧是白昼,西侧是黑夜;昏线的东侧是黑夜,西侧是白昼。

晨昏线的长度是球面上大圆的一半。

晨昏线将地球分成相等的两半。

7.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是表达昼夜状况的指标,大于0为白昼,小于0时为黑夜,等于0时在晨昏线上。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是太阳在上中天的高度或地方时为12点时的太阳高度。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中存在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理解和记忆上常常会让学生感到困惑。

下面将对一些高中地理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解释。

一、经度和纬度经度和纬度是地理坐标系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经度是指连接地球上两个极点的大圆弧线,为垂直于地球轴的线,可以用来划分地球表面上的东西方向;纬度是指连接地球两极的小圆弧线,为平行于地球赤道的线,用以划分地球表面的南北方向。

易混淆点:很多学生容易混淆经度和纬度的概念,无法准确理解其作用和区别。

解释:经度是指地球上一个点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夹角,通常用度来表示(0°-180°E或W),相对于本初子午线的东西方向;而纬度是指地球上一个点与赤道之间的夹角,通常用度来表示(0°-90°N或S),用来划分地球的南北方向。

二、物理和人文地理物理地理和人文地理是地理学中的两个核心领域,物理地理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变规律,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人文地理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和地域差异,包括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

易混淆点:很多学生难以区分物理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解释:物理地理主要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系统,包括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成、水文循环、气候变化等;人文地理主要研究人类社会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包括人口分布、城市化、农业生产等。

三、岛屿和半岛岛屿是指被海洋或湖泊包围的陆地,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环礁或是一个大陆的一部分;半岛是指突出到海洋或湖泊中的陆地,在陆地上只有一小部分与大陆连接。

易混淆点:很多学生不清楚岛屿和半岛的区别和分类。

解释:岛屿是完全被水包围的陆地,没有与其他陆地相连的部分;半岛则是不完全被水包围的陆地,有一部分与大陆相连。

四、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量,通常用人口数除以面积得出,比如人/平方公里或人/平方千米;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情况,包括人口的集中和分散程度。

高考地理:常见易混地理名词辨析

高考地理:常见易混地理名词辨析

高考地理:常见易混地理名词辨析引言:地理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科目,其中常常涉及到许多地理名词。

有些地理名词非常相似,容易混淆。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易混地理名词进行辨析,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一、内河与外河内河指的是一条位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境内的河流,例如黄河、长江等。

而外河则是流经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河流,例如尼罗河。

区分内河与外河,有助于理解河流的地理位置和流域范围。

二、岬和半岛岬是海河交接处向海外伸出的一段狭长陆地,例如山东的青岛岬。

而半岛则是一个以陆地连接的,周围三面被水环绕的地方,例如山东的胶东半岛。

区分岬和半岛,有助于理解地形特征和海陆关系。

三、土地和土壤土地是指地球表面被固定了的陆地,有其特定的地貌和植被。

而土壤是土壤固定化后形成的被腐植质和矿物质组成的表层部分,生物和植物的生长有赖于土壤。

区分土地和土壤有助于理解地表特征和植被分布。

四、火山和喷泉火山是地球地壳上喷发岩浆、火山灰等的裂缝或构造。

而喷泉是地下水或热水从地下渗出形成的水柱喷射,例如喷泉山。

区分火山和喷泉,有助于理解地质现象和水文特征。

五、经线和纬线经线是由南北两极之间恒定间隔的虚线,又称为经度线,用于划分地球的经度。

而纬线是由东西两个极之间恒定间隔的虚线,又称为纬度线,用于划分地球的纬度。

区分经线和纬线,有助于理解地理坐标和时间概念。

结论:通过对这些常见易混地理名词的辨析,考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在备考高考地理时,要注意加强对地理名词的辨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希望本文对考生有所帮助。

参考:1. 高中地理教科书2. 高考地理考试指南。

高三地理常见容易混淆的概念

高三地理常见容易混淆的概念

高三地理常见简洁混淆的概念以下是我为大家推举的有关〔高三地理〕常见简洁混淆的概念,假设觉得很不错,欢送〔保藏〕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1.天体与天体系统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决不同的系统。

2.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块和尘粒称流星体。

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猛烈碰撞而燃烧产: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

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烧尽的流星体的“残骸”那么称陨星。

3.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昼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亮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光明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

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

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命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转变的现象。

4.节气与季节节气是依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化状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

为划分标准,一个回来年有24个节气。

季节;是依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转变状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标准;二者在确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状况。

5.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率前者表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渐渐下降的转变率。

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后者表示常温层以下确定深度内,地温随深度渐渐增高的转变率。

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

6.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

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放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

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外表每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

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

而太阳常数是一个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时的太阳辐射强度。

其数值为8.16焦/厘米·分。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中有很多易混淆的知识点。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1. 地理和地理学:地理是一门学科,而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的学问。

2. 大陆和板块:大陆是指陆地上的大片地域,而板块是地壳上的一个大片块状构成单元。

3. 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自然灾害是指地球自然界的一些力量造成的灾害,如地震、洪水等。

人为灾害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灾害,如环境污染、核事故等。

4. 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一天为一个自转周期。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年为一个公转周期。

5. 经度和纬度: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任意一点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连线所围成的角度,用来表示地球上东西向位置。

纬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任意一点与赤道圈之间的连线所围成的角度,用来表示地球上南北向位置。

6. 同心环和同心火山:同心环是火山喷发时喷出的岩浆冷却后形成的不同组成和颜色的层层环状结构。

同心火山是由喷发出的多次岩浆形成的多个火山锥体叠加而成的类似同心圆的火山体。

7. 人口增长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率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人口数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增长速度。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人口出生率减去死亡率的差值。

8. 环渤海经济区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是指以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等地为核心,以渤海为中心,周边地区共同发展的经济区域。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为核心,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周边地区共同发展的经济区域。

9. 染料工业和合成纤维工业:染料工业是生产染料的工业部门,用来给纺织品等物品上色。

合成纤维工业是生产合成纤维的工业部门,合成纤维是人工合成的纤维材料,如涤纶、腈纶等。

10. 取水量和用水量:取水量是指从水源地取水的数量,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

用水量是指在某一特定期间内使用的水量。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易混淆的高中地理知识点。

了解清楚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地理学科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易混淆的40个概念易混概念一天体与天体系统天体——宇宙中各种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小行星、流星体、彗星、星云等都属于天体。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所构成不同等级,构成天体系统至少要有两个天体,如地月系、太阳系等。

区别——天体是独立的个体,天体系统是多个天体的集合。

易混概念二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与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三大金锁链条件,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适合呼吸的大气。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是指形成三大条件的地球自身和宇宙条件,如日地距离适中、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八大行星各行其道等。

易混概念三光照与热量光照——主要是指直接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

光照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日照时数的多少,而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主要与昼夜长短、天气、海拔高度有关。

通常太阳高度角越大,晴天多,日照时数越长,光照就越充足。

一般在光照充足的地区,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单产高,比如新疆的长绒棉、青藏高原的青稞。

热量——是指某一地区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所能获得的热量,它是太阳辐射和地表、大气各种物理过程的综合结果。

一个地区的热量主要取决于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

一般来说,纬度低,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多,热量高;纬度高,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少,热量低。

热量状况最直观的描述就是温度。

区别——光照充足的地方,热量不一定丰富,例如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

易混概念四积温和无霜期积温——我们知道,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

由于大多数农作物只有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 ℃以上时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日均温达到10 ℃以上的持续时期视为作物的活跃生长期。

把作物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

积温的多少决定了农作物的生长期的长短,能直接影响作物长势和生长季节。

根据≥10 ℃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可以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积温越来越多,农作物的生长期也是越来越长。

无霜期——是指一地春天最后一次霜至秋季最早一次霜之间的天数。

无霜期直接影响育苗移栽的时间,决定了播种的时节。

在实际生产中,真正有危害的是霜冻,因此应该叫无霜冻期,即春季最后一次霜冻(终霜冻)至秋季第一次霜冻(初霜冻)之间的天数。

易混概念五恒星日与太阳日恒星日——指地球以恒星作为参照物,地球上的某点顺地球自转方向连续两次对准恒星的时间间隔,是地球真正的周期,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

太阳日——指地球以太阳作为参照物,地球上的某点顺地球自转方向连续两次对准恒星的时间间隔,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为24小时。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易混概念六冬至日与近日点、夏至日与远日点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两焦点之一。

近日点——每年1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近日点。

远日点——7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

由于黄赤交角的大小和地轴的宇宙空间指向,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做是不变的,因此,一年当中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冬至日——每年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冬至日。

夏至日——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夏至日。

区别——冬至日时,地球并非在近日点,而是逐渐接近近日点;夏至日时,地球并非在远日点,而是逐渐接近远日点。

易混概念七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昼夜现象——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

它是由地球本身的性质造成的。

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极昼、极夜地区除外)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

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赤道以外的地区昼夜长短产生周期变化的现象。

易混概念八地方时、区时、时区、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地方时——因经度不同的时刻。

地球上有无数个地方时,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

时区——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将全球分成24个时区,其中东西12区各半个时区。

区时——国际上规定每一时区都采用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间,这种时间称为区时。

北京时间——我国统一采用的标准时间,即东8区的区时或东经120度的地方时。

国际标准时间——即0度经线的地方时也称格林尼治时间或中时区的区时。

易混概念九日界线与180°经线区别——日界线有两条,一条是时刻为0∶00的经线,经度不定,一条是与180°经线不完全重合的线,由于180°经线跨过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为了使岛屿保持一致的日期,日界线在太平洋有三折,因此越过180°经线日期可能变化也可能不变。

易混概念十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昼半球,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之上,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之下,太阳高度小于0;晨昏线上,太阳光线在地平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一天随着时间变化,太阳高度也在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它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能直射地区,阳光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可达最大值90°,无直射地区最大值不能达到90°。

易混概念十一地壳与岩石圈地壳——是指地球内部结构分层中的最外层,它位于莫霍面以上的部分,平均厚度约为17 km,随着海拔的不同地壳厚度会发生变化,总体来讲,陆壳厚,洋壳薄。

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它包含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区别——岩石圈的范围比地壳层大。

易混概念十二海岭与海沟海岭——是板块张裂形成,形成在生长边界,由于洋壳张裂,岩浆涌出地表,遇到冰冷海水,向两侧迅速冷凝,形成海岭。

海沟——是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形成在消亡边界,由于板块碰撞挤压,在交界处形成岛弧,在海岸上形成海岸山脉,在洋壳物质流失区域,形成海沟。

易混概念十三流水侵蚀作用与水的溶蚀作用流水侵蚀——是物理侵蚀,可分为风化、溶解、磨蚀、浪蚀、腐蚀和搬运作用。

被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流水溶蚀——是化学侵蚀,是指溶解二氧化碳的水对石灰岩等产生的溶解侵蚀作用。

主要形成喀斯特地貌,例如我国西南地区的石林、溶洞等景观。

易混概念十四冲积扇、冲积平原冲积扇——冲积扇系指具有经常性水流的山地溪、河,流出谷口到山麓地带后,由于比降减小,失去约束,流速降低,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冲积扇的形态是一个以沟口为顶点的扇形倾斜面,向外逐渐过渡到山前冲积平原。

冲积扇的组成物质受流水沉积规律的制约,堆积物的颗粒从冲积扇顶端到边缘由粗变细。

冲积平原——指大面积的河漫滩、三角洲平原以及山前冲积扇和山间盆地冲积平原。

它可由一条或几条河流形成。

冲积平原多发生在地壳下沉的地区,这里地势平坦,有深厚的沉积层。

密西西比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亚马孙平原和恒河平原等都是世界有名的大冲积平原。

易混概念十五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构造地貌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壳运动——主要是指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地壳运动和变化,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或岩层)的变形和错位,它包括两种最主要的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

构造地貌——是地质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例如背斜成岭、向斜成谷、断崖、块状山地等。

易混概念十六风化作用与风力侵蚀风化作用——是指在流水、风、温差、生物等的作用下,岩石崩解破碎的过程。

风力侵蚀——是指降水少的地区,大风强,作用于地表将地表物质搬运的过程。

区别——风力侵蚀一定有风的作用,风化作用不一定有风的作用。

易混概念十七黄土高原黄土的成因和地表千沟万壑的成因黄土高原黄土的成因——黄土主要来源于风力携带北方泥沙沉积形成。

地表千沟万壑的成因——黄土高原夏季暴雨集中,黄土土质疏松,因此千沟万壑是由于流水侵蚀。

易混概念十八气候和天气气候——是指整个地球或其中某一个地区一年或一段时期的气象状况的多年特点。

它反映平均状况,也反映极端情况,是各种天气现象的多年综合。

例如,昆明四季如春;华北地区,春、秋温和,盛夏炎热,冬季寒冷,我们就称这里是“四季分明的温带气候”。

天气——是指某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的冷暖、干湿、晴阴、风雨等及其变化的总称。

它是指影响人类活动瞬间气象特点的综合状况,例如:我们可以说:“今天天气很好,风和日丽,晴空万里;昨天天气很差,风雨交加”等等。

区别——从时间尺度看,气候是时间尺度很长的大气过程,天气则是瞬时或短时间内的大气状态。

天气瞬息多变,具有不稳定性,而气候在一定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

易混概念十九温和、寒冷、低温、凉爽温和——是指0 ℃以上的温度,一般在0 ℃~15 ℃,很少结冰,给人的感觉很温和。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的特征、地中海气候冬季的特征我们一般用“温和”来描述,不能说“低温”或“寒冷”。

寒冷——是指气温在0 ℃以下的温度,给人感觉很冷,有结冰期,例如极地气候全年的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冬季时的特征可以用“寒冷”,来描述,不能说“低温”或“温和”。

低温——是指较低的温度,包括0 ℃以上或0 ℃以下数值不大的温度;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时的特征可以用“温和”或“低温”来描述,不能说“寒冷”。

凉爽——是指给人感觉很温凉,如十几摄氏度到二十多摄氏度;我们只能说“气候凉爽”,不能说“气温凉爽”。

判断某地气候特征夏季是高温还是凉爽?一般根据夏季的月均温来判定:如果夏季月均温超过20 ℃称为高温,低于20 ℃时称温和或凉爽。

如我国气候特征是“夏季普遍高温”,这里所说的高温是指全国大部分地区7月均温在20 ℃以上。

昆明“夏季凉爽”是指夏季月均温在20 ℃以下。

判断某地冬季气候特征是寒冷还是温和?一般是以最冷月月均温高于还是低于0 ℃为标准:如果高于0 ℃称为温和,反之为寒冷。

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用“温和”描述,是由于最冷月月均温在0 ℃以上;而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则是由于最冷月均温在0 ℃以下。

易混概念二十降水、降雨降水——包括雨、雪、淞、雾、露、霜、霰、雹等多种形式。

降雨——是降水中的主要类型。

因为各地降雨量一般总是远大于降雪(南北两极和一些高山地区除外)、雾量,所以经常用降雨量来代替降水量。

降水根据其不同的物理特征可分为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

液态降水有毛毛雨、雨、雷阵雨、冻雨、阵雨等,固态降水有雪、雹、霰等。

在气象上常用降水量来区分降水的强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