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接口内部结构_IC

合集下载

USB接口芯片CH375的原理及应用

USB接口芯片CH375的原理及应用

USB接口芯片CH375的原理及应用CH375是一款USB接口芯片,由深圳迅瞳科技有限公司开发。

它的主要功能是实现USB主机设备与外部设备的通信,并提供了一系列的接口和功能,使得用户可以方便地进行USB相关的开发工作。

本文将详细介绍CH375芯片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一、CH375芯片的工作原理CH375芯片是一款集成了USB控制器和数据存储器的单芯片解决方案,它可以通过片内的USB控制器与外部USB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CH375芯片的工作流程如下:1.初始化:通过片内的控制寄存器进行初始化设置,包括设置USB速度、端点地址、传输模式等。

2.数据传输:CH375芯片通过USB总线与外部USB设备进行通信,可以实现数据的读写操作。

在读取数据时,CH375芯片从外部设备的缓冲区读取数据并存储到片内的数据存储器中,用户可以通过读取存储器中的数据来获取外部设备传输的数据。

在写入数据时,用户将数据写入到片内的数据存储器中,CH375芯片将数据传输到外部设备的缓冲区。

3.中断处理:CH375芯片支持中断,当数据传输完成时,芯片会触发中断信号,通知主控器处理数据。

用户可以通过中断处理程序来处理中断,并进行相应的操作。

4.错误处理:CH375芯片还提供了错误处理机制,可以监测和处理传输过程中的错误,如数据包出错、超时等。

二、CH375芯片的应用CH375芯片广泛应用于USB接口模块、USB通信模块、USB存储器接口、USB打印模块等领域。

下面将详细介绍CH375芯片的应用案例:B接口模块:CH375芯片可以实现将串口等其他接口转换为USB 接口,方便用户将不同接口的设备接入到计算机中。

例如,通过将CH375芯片和串口芯片相连,可以将串口设备转换为USB设备,实现串口设备的USB连接。

B通信模块:CH375芯片还可以实现USB主机设备与外部USB设备之间的通信。

例如,用户可以将CH375芯片与单片机相连,通过编写相应的程序实现单片机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

USB Type-C-HDMI接口内部结构

USB Type-C-HDMI接口内部结构

USB Type-C/HDMI接口内部结构
实际的实现方法
HDMI 可选模式(Alt Mode)规范是全新的,因此专门为这类应用而设计的芯片仍然还在开发过程中,不过很快就可以使用了,此外我们还可以采用HDMI转换器。

图6显示的是同时支持USB、HDMI可选模式以及全USB PD规范的USB Type-C接口的完整结构。

图6:USB Type-C/HDMI接口内部结构
两款器件是这样设计的基础:第一个是TI的TPS65982 USB Type-C接口以及PD控制器,用于执行多种操作需求:
●检测USB Type-C线缆的插入以及插头的方向
●协商功率传输等级,通过I2C协议将信息传递给微控制器单元,从而决定采用哪种操作模式
●配置多路复用器的可选模式,将USB或HDMI信号正常传输
●在操作运行过程中TPS65982还管理USB的功率使用
第二个是TI的HD3SS460高速双向无源的4X6多路复用器,可以在可选模式和USB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同时支持连接器接头的翻转。

最后一个组件是视频转换器,实现DisplayPort与HDMI格式的转换。

设计注意事项
除了上面讨论的主要模块外,还有三项需要特别仔细考虑的:前两个是两款保护组件防止受到电磁脉冲的影响,第三个是帮助提升整个系统的性能。

注意保护方面的设计
由于USB接口是暴露在外面的,所以当用户插入和拔出线缆时必须能够提供防止潜在ESD (静电释放)破坏的发生,但是不同的管脚可能需要不同的ESD解决方案,在千兆数据传输速率下,设计者必须采取特殊的预防措施来保持信号的完整性,任何添加到高速数据通道的额外电路,比如ESD保护电路,必须要增加电容保护,此外还必须在整个信号回。

主板USB接口电路结构图解

主板USB接口电路结构图解

主板USB接口电路结构图解因为每个 USB 接口能够向外设提供+ 5V500MA 的电流,当我们在连接板载 USB 接口时,一定要严格按照主板的使用说明书进行安装。

绝对不能出错,否则将烧毁主板或者外设。

相信有不少朋友在连接前置 USB 插线时也发生过类似的“ 冒烟事见“ 。

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准确判别前置 USB 线的排列顺序如果我们晓得 USB 接口的基本布线结构,那问题不是就迎刃而解了吗。

USB 接口图解主机端:接线图:VCCData -Data +GND实物图:设备端:接线图:VCCGNDData -Data +三、市面上常见的 USB 接口的布线结构这两年市面上销售的主板,板载的前置 USB 接口,使用的都是标准的九针USB 接口,第九针是空的,比较容易判断。

但是多数品牌电脑使用的都是厂家定制的主板,我们维修的时候根本没有使用说明书;还有像以前的 815 主板,440BX , 440VX 主板等,前置 USB 的接法非常混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当我们维修此类机器时,如何判断其接法呢?现在,把市面上的比较常见的主板前置 USB 接法进行汇总,供大家参考。

( 说明:■ 代表有插针,□ 代表有针位但无插针。

)1 、六针双排这种接口不常用,这种类型的 USB 插针排列方式见于精英 P6STP -FL(REV : 1.1) 主板,用于海尔小超人 766 主机。

其电源正和电源负为两个前置 USB 接口共用,因此前置的两个 USB 接口需要 6 根线与主板连接,布线如下表所示。

■DATA1+■ VCC■DATA2-■DATA2+■ GND2 、八针双排这种接口最常见,实际上占用了十针的位置,只不过有两个针的位置是空着的,如精英的 P4VXMS(REV : 1.0) 主板等。

该主板还提供了标准的九针接法,这种作是为了方便 DIY 在组装电脑时连接容易。

■ VCC■DATA -■DATA +□NUL■ GND■ GND□NUL■DATA +■DATA -■ VCC微星 MS-5156 主板采用的前置 USB 接口是八针互反接法。

USB接口芯片的原理及应用

USB接口芯片的原理及应用

USB接口芯片的原理及应用USB接口芯片的核心是USB控制器,它包含了USB通信协议的处理逻辑和数据缓存功能。

USB接口芯片通过与主机(如计算机)建立通信通道,根据USB规范指定的协议进行数据传输。

USB接口芯片可以识别不同类型的USB设备,如USB存储设备、打印机、键盘、鼠标等,并按照设备类型的要求进行数据交换。

USB接口芯片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USB接口芯片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和外围设备的连接,如通过USB接口将打印机、扫描仪、摄像头、音频设备等连接到计算机,实现数据传输和设备控制。

其次,USB接口芯片也应用于嵌入式系统中,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数字相机等。

这些设备通过USB接口芯片与计算机或其他设备进行数据交互和充电。

此外,USB接口芯片还应用于汽车电子、医疗设备、工业控制等领域,实现各种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

USB接口芯片的应用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USB接口芯片具有通用性,可以与各种USB设备进行兼容。

其次,USB接口芯片的数据传输速度较快,最高可达到5Gbps,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满足大部分设备的需求。

此外,USB接口芯片还支持热插拔功能,用户可以在设备工作的情况下插拔设备,无需重新启动设备,方便实用。

另外,USB接口芯片还可以提供电源供给功能,为USB设备提供稳定的电源,充分发挥设备的功能和性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USB接口芯片也在不断进化和改进。

随着USB3.0和USB3.1等新一代USB接口的出现,USB接口芯片的数据传输速度和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此外,USB接口芯片的功耗和尺寸也得到了优化,适应了各种小型化设备的需求。

综上所述,USB接口芯片作为一种通信接口芯片,在现代电子设备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通过实现USB协议和电气特性,实现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电源供给功能。

USB接口芯片的应用优势包括通用性、高速传输、热插拔和电源供给功能等。

随着新一代USB接口的推出,USB接口芯片的性能和功能也在不断提升,为各种设备的连接和通信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

USB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USB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USB的结构及工作原理USB(Universal Serial Bus)是一种用于连接电脑和外部设备的通用串行总线,它提供了一种简便、高效的数据传输和电源供应方式。

USB的成功在于其简单的结构和灵活的接口规范,使得它成为了现代电子设备中最主要的外部接口之一一、USB的结构1. USB连接器:USB连接器是连接USB设备和计算机的接口,可以通过不同的连接器类型进行物理连接,如Type-A、Type-B、Micro-USB、Type-C等。

B电缆:USB电缆用于传输数据和提供电源,它通常由四条线构成:两条用于数据传输(D+和D-),一条用于电源供应(VCC),一条用于地线(GND)。

数据线采用差分传输技术,通过D+和D-线上的电压差异来传输数据。

B控制器:USB控制器是连接计算机系统和外部设备的接口芯片,负责数据的传输、电源的管理和设备的管理。

它能够识别连接的设备,并通过控制传输协议进行数据的交换。

二、USB的工作原理USB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电源管理、设备识别、配置和数据传输。

1.电源管理:当设备插入USB接口时,USB控制器会为设备提供电源。

USB设备通过使用插入和拔出的电流来检测计算机是否连接了USB电缆。

一旦检测到电流,设备可以从总线上获取电源。

2.设备识别:USB控制器会通过发送特定的电压或电流模式来识别连接的USB设备。

这些模式由USB设备使用的芯片来解码,设备可以向USB控制器提供设备的标识信息。

3.配置:一旦设备被识别,USB控制器会通过请求和应答的方式与设备进行通信,以确定设备的属性和功能。

USB设备会在接收到配置指令后进行初始化,并向USB控制器报告设备的信息和功能。

4.数据传输:一旦设备被配置完毕,USB控制器就可以进行数据的传输。

USB使用主从模式,即USB控制器作为主机发送数据,设备作为从机接收数据。

数据传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控制传输、中断传输和批量传输。

控制传输用于设备的配置和控制,中断传输用于传输实时数据,批量传输用于大量数据的传输。

USB接口内部结构_IC

USB接口内部结构_IC

一、USB接口电路1、USB1.1协议对IO口直流特性的要求:2、Virtex-5 IO:1)LVTTL 直流特性2)LVCMOS、LVDCI 和 LVDCI_DV2 直流特性:4、USB1T11芯片:通过查找资料在FPGA中用LVCMOS类型的IO口进行USB接口电路的代替。

二、TSMC IO Library中IO口的分析:TSMC IO库中有许多IO口类型,选择符合接口电路对IO进行版图提取并分析仿真其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主要是分析一下IO library中的PRB24SDGZ IO口电路,PRB24SDGZ的结构图如下:PRB24SDGZ采用schmitt输入和三态输出结构,并且具有耐高压性能。

根据其所提供的版图提取出其电路原理图:1 输入电路:由上原理图左半部分可知,输入采用施密特输入结构,施密特输入结构可以提高噪声容限,PAD输入经过施密特后接3个非门结构,该结构的目的主要是讲PAD点的3.3v电平转化成芯片内部的供电电压1.8v,同时也起到提高驱动能力的作用。

为了能够耐高压,该IO口电路采用了一种floating N-well结构:上图中下半部分是输出驱动管,上半部分是Floating N-well结构,其工作原理是:当PAD 点输入电压超过3.3+Vth时,M191和M192管子会反向导通,而M193管子截止,此时节点F_Nwell就会跟随PAD点的电压变化,与此同时,M194管子也会导通,是A节点的电压与PAD点的一样,保证了输出驱动管子M188的截止;但PAD电压小于3.3v,N-well又偏置在3.3v,所以该结构具有耐高压的作用。

2 输出电路:由于芯片内部的core voltage是1.8v 输出的电平是3.3v,故IO电路采用了一种差动级联逻辑(DCVSL)设计的结构作为电平转换,其结构如下:具体的工作原理是:两个输入为两个相反的输入电平,当IN=1时,OUT_n被拉低,使得M48管子导通,把V out拉高,同时,M88和M49两个管子都是截止的,这样两个输入端就会达到0 V(低电平)和3.3 V(高电平)。

USB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USB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USB的结构及工作原理USB(Universal Serial Bus)是一种用于计算机系统中的连接标准,它能够实现外部设备与计算机之间的高速数据传输和通信。

USB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复杂,涉及许多不同的组件和协议。

本文将详细介绍USB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B的结构(1)USB总线:USB总线是一个用于传输数据的电缆系统,它连接了计算机和外部设备,负责数据的传输和电源的供给。

(2)主机:主机是USB连接的计算机,它控制着USB系统中的数据流,负责管理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3)外设:外设是指连接在USB总线上的各种设备,如键盘、鼠标、打印机等。

外设通过USB总线与主机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

(4)器件:USB系统中的各种电子器件,如主控芯片、集线器、接口等。

B的工作原理USB使用一种称为“主从构架”(Master-Slave Architecture)的工作方式。

主设备是负责整个USB系统的控制和管理,它决定数据的流动和设备的操作;而从设备是根据主设备的指令来执行相应的操作。

USB的工作原理如下:(1) 握手(Handshaking):当外设连接到USB总线上时,它会发送一个握手信号给主机,以示连接状态。

主机接收到握手信号后,会发送一个响应信号给外设。

(2) 枚举(Enumeration):握手成功后,主机将会对外设进行枚举,也就是检测外设的存在和识别。

主机会通过发送一系列的命令和查询,来确定外设的类型和配置信息。

(3) 配置(Configuration):在枚举完成后,主机会根据外设的配置信息来进行设备的初始化和设置。

主机会与外设进行通信,确认设备的功能和所需的资源。

(4)数据传输:一旦设备配置完成,主机和外设就可以进行数据的传输。

数据传输可以分为三种方式:控制传输、中断传输和批量传输。

不同的传输方式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设备和数据。

USB的数据传输采用了一种称为“主伺服传输协议”(Master-Slave Token Protocol)的协议。

USB 总线接口芯片CH372

USB 总线接口芯片CH372

USB总线接口芯片CH372中文手册版本:3D1、概述CH372是一个USB总线的通用设备接口芯片,是CH371的升级产品,是CH375芯片的功能简化版。

在本地端,CH372具有8位数据总线和读、写、片选控制线以及中断输出,可以方便地挂接到单片机/DSP/MCU/MPU等控制器的系统总线上;在计算机系统中,CH372的配套软件提供了简洁易用的操作接口,与本地端的单片机通讯就如同读写文件。

CH372内置了USB通讯中的底层协议,具有省事的内置固件模式和灵活的外置固件模式。

在内置固件模式下,CH372自动处理默认端点0的所有事务,本地端单片机只要负责数据交换,所以单片机程序非常简洁。

在外置固件模式下,由外部单片机根据需要自行处理各种USB请求,从而可以实现符合各种USB类规范的设备。

2、特点●全速USB设备接口,兼容USB V2.0,即插即用,外围元器件只需要晶体和电容。

●提供一对主端点和一对辅助端点,支持控制传输、批量传输、中断传输。

●具有省事的内置固件模式和灵活的外部固件模式。

●内置固件模式下屏蔽了相关的USB协议,自动完成标准的USB枚举配置过程,完全不需要本地端控制器作任何处理,简化了单片机的固件编程。

●通用Windows驱动程序提供设备级接口,通过DLL提供API应用层接口。

●产品制造商可以自定义厂商标识(Vendor ID)和产品标识(Product ID)。

●通用的本地8位数据总线,4线控制:读选通、写选通、片选输入、中断输出。

●主端点上传下传缓冲区各64字节,辅助端点上传下传缓冲区各8字节。

●支持5V电源电压和3.3V电源电压,支持低功耗模式。

●CH372芯片是CH375芯片的功能简化版,CH372在CH375基础上减少了USB主机方式和串口通讯方式等功能,所以硬件成本更低,但是其它功能完全兼容CH375,可以直接使用CH375的WDM驱动程序和DLL动态链接库。

●采用SSOP-20封装,并可以提供兼容RoHS的无铅封装,引脚兼容CH374芯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SB接口电路OESPEEDVMQFSEOVPO D +RCV<二VPVM1、USB1.1协议对IO 口直流特性的要求:2、Virtex-5 10 :1) LVTTL直流特性2)LVCMOSLVDCI 和LVDCI_DV2 直流特性:4、USB1T11 芯片:DC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耐小注阿苗)Over fnflCTFTiiiTiflniiKil wnflfl d auppty vottaga and Gparw^ng frw air %rnpBrdtuni (urisw rtti-wvwB noted} *匸匚■ NOV so 3,6V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Symbol PsirBTiMtr T*it Conn hie n<unnr*mp = -4(rC m -SIXMiin Typl^ul LEV5L*v L L6/J L B/el input Volta ja0-S-VT7Hl G 1 L G el li p ut '/□! Icy u2J0dT»ur LEJEL S L畑L3# Led Output wbr^ge g . 4 F A0.^V1= 2C II A0 1 HI Gd L6百1 OLtput 伽比日ga I QH■斗mA v丫工-Cl 1通过查找资料在FPGA中用LVCMOS类型的10 口进行USB接口电路的代替。

二、TSMC IO Library 中10 口的分析:TSMC I0库中有许多10 口类型,选择符合接口电路对10进行版图提取并分析仿真其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主要是分析一下10 library中的PRB24SDGZ I0 口电路,PRB24SDGZ的结构图如下:"Lii-State Output Pad with Schmitt Irij^ger Input aiid Limiied Rate High-\'olt "LoleramPRB24SDGZ采用schmitt输入和三态输出结构,并且具有耐高压性能。

根据其所提供的版图提取出其电路原理图:1输入电路:由上原理图左半部分可知,输入采用施密特输入结构,施密特输入结构可以提高噪声容限,PAD 输入经过施密特后接 3个非门结构,该结构的目的主要是讲 PAD 点的3.3v 电平转化成 芯片内部的供电电压 1.8v ,同时也起到提高驱动能力的作用。

为了能够耐高压,该 10 口电路采用了一种floati ng N-well上图中下半部分是输出驱动管,上半部分是 Floating N-well 结构,其工作原理是:当 PAD点输入电压超过 3.3+Vth 时,M191和M192管子会反向导通,而 M193管子截止,此时节 点F_Nwell就会跟随PAD 点的电压变化,与此同时, M194管子也会导通,是 A 节点的电压与PAD 点的一样,保证了输出驱动管子 M188的截止;但 PAD 电压小于3.3v ,N-well 又偏置在3.3v ,所以该结构具有耐高压的作用。

2输出电路:由于芯片内部的core voltage 是1.8v 输出的电平是3.3v ,故10电路采用了一种差动级联逻 辑(DCVSL )设计的结构作为电平转换,其结构如下:r mlpoly ~F Nwell "EP (J 仙"「一竺副n”4ZEL 血sumL-9.2u p ■ milr^3= '52 J 7^prniosSv I =4B(8n 伽技崗1 I ..m;1 T7: : : |[M pchJ rrRAD ■l =33 国 u • • r j.n Rch ; ” w —26.t uI =40曲na :i .■ 400n 1rwers :l ni; T *ro ... .pmdsJvro:l=350,0n-?'”■3 工I=4£!0nifrigcrs:T 卜1…rr pch3"' :F出删訓|=43Cn prnoe^ t in 口导「目:1 rn :rifts-127.53 m :l ..., aumL=7.7liJ SumW=42G.0nnmoH37firiaensJ:1 '具体的工作原理是:两个输入为两个相反的输入电平,当IN=1时,OUT_n被拉低,使得M48管子导通,把Vout拉高,同时,M88和M49两个管子都是截止的,这样两个输入端就会达到0 V (低电平)和3.3 V (高电平)。

IN*1 ?r pc.h3': fV;fin*E:K181 •w=10upw=10u---- ■H=■■ 'Ta&nv |i |p" i V3^*| il 靡-■IIfinders'll fintferati『"" "T ln=2 m=2 ¥■II i e ■r ill ■r s i ■= +00n l=40gd输出三态控制:输出三态控制OEN经过一个非门然后分别与I进行与非和或非,最后驱动输出管子达到三态输出的功能,原理图的最后一部分是ESD保护,采用反偏的二极管和栅接地的MOS管进行ESD保护。

上面是对IO电路各个模块的分析,下面给出其功能仿真:上图中的4个波形分别是:I、C、PAD、OEN。

由图中可以看出当OEN有效时(OEN=O),PAD点的波形随I的变化而变化,此时C的信号也与PAD 一样;而当OEN无效时(OEN=1),PAD点得波形不再随I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高阻的状态。

Truth TableINPUT OUTPUT0E51PAD PAD c00-00f)1-1110/10-010/11-110/1z■X从仿真结果与PRB24SDGZ datasheet的真值表对比可知所提取的原理图的功能是正确的。

3 POC电路:POC是用来防止IO输出不定态(当VD33上电而VDD还未上电时,IO可能输出不定态, 这时POC为高电平,则可以使IO输出高阻)。

POC的工作原理是:当VDD未上电时,POC输出高电平信号,控制10 口电路,使其输出保持高阻状态避免不定态的出现。

其仿真结果如下:3和1*]刿F#胃冲红色---3.3 V 绿色---POC 橘红---1.8 V由仿真图可以看出在 1.8 V电压未供电时POC输出是高电平,当1.8 V供电时,POC输出是低电平。

PRB24SDGZ IO电路后仿结果:(图中曲线分别为Voen Vi Vpad Vc)OEN低电平有效时:TT工艺角:芯片核心输入 I至U PAD 的延时为 Tdelay_max = 7.3436ns ; Tdelay_min=7.2034ns 。

PAD 的上升时间:T_rise_min=4.615ns T_rise_max=4.8167ns 下降时间:T_fall_mi n=4.523ns T_fall_max=4.5845ns SS 工艺角:芯片核心输入I 至U PAD 的延时为 Tdelay_max = 8.2737ns ; Tdelay_min=8.091 ns 。

PAD 的上升时间:T_rise_min=5.1581 ns T_rise_max=5.4275ns 下降时间:T_fall_mi n=4.5317 ns T_fall_max=4.5603ns FF 工艺角:芯片核心输入I 至U PAD 的延时为 Tdelay_max = 6.4762ns ; Tdelay_min=6.4488ns 。

PAD 的上升时间:T_rise_min=4.2995ns T_rise_max=4.3308ns 下降时间:T_fall_mi n=4.5816 ns T_fall_max=4.6021 ns SF 工艺角:芯片核心输入 I 至U PAD 的延时为 Tdelay_max = 7.1599ns ; Tdelay_min=7.0748ns 。

PAD 的上升时间:T_rise_min=4.4384ns T_rise_max=4.7419ns下降时间:T_fall_mi n=4.8384ns T_fall_max=4.8806nsFS 工艺角:芯片核心输入I 至U PAD 的延时为Tdelay_max = 7.5038ns ; Tdelay_min=7.3721 ns 。

PAD的上升时间:T_rise_mi n=4.8061 nsT_rise_max=5.0495ns下降时间:T fall min=4.2686ns T fall max=4.2886ns三态输出(OEN为高电平)G-tiapn?由上图可以看出输出PAD不随输入I变化,表现为三态。

输入状态:正常3.3v输入:Vpad Vc Voen Vi输入PAD 到输出 C 的延时:Tdelay_max = 1.6142ns ; Tdelay_min=1.4832ns。

5v输入:由上图中Vpad Vc曲线可以看出在输入达到5v时10电路还是可以工作的。

不同负载下输出延时情况:(TT工艺角下)扫描电容值从 50pF 到150pF 延时在7.2034~9.608ns 。

三、对模拟乘法器进行分析:CMOS 模拟乘法器的工作原理有三种: (1)基于MOS 管在饱和区工作时的平方法则;(2)基于三极管在线性区工作时的电流电压法则;(3)采用Gillbert 单元实现的模拟乘法器。

主要对师兄论文中得基于MOS 管在饱和区工作时的平方法则进行仿真分析:out电流模式的乘法/除法器原理框图:out由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可以看出,lx 、ly 为电路的输入电流,Iz 保持为常数时,电路可 以实现一个电流模式乘法器,当Iz 为输入电流,lx 、ly 任意一个为输入电流,而另外一个保持为常数时,可以得到一个电流模式除法器。

因此,该电路在拓扑结构和元件参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对输入、输出信号的选择,可以实现模拟乘法器和除法器。

图1跨导线性环电路根据上述分析,要实现一个电流模式的乘法/除法器,必须设计一个电流模式的平方根电路和平方/除法电路。

根据图 4.10所示的跨导线性环电路,可以得到:VGSVGScwccw当场效应管工作在饱和区,且忽略所有的2阶效应时,场效应管的漏极电流可以表示为:lD2(VGS V TH)2将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代入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