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点
人教版数学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1

第二单元位置1.2左、右知识点:(一)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位置为左边。
知识点讲解 1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认识左手右手伸出双手,手背朝上,手心朝下,发现两个拇指靠得最近,两个小指在双手的两侧把双手翻过来,手背朝下,手心朝上,发现两个小指靠的最近,两个拇指在双手的两侧说一说左手右手的作用1 吃饭的时候,一般的情况下,左手端碗,右手拿筷子。
2 写字的时候,右手拿笔写字,左手压住本子。
3 小朋友上课发言的时候举右手。
认识左边和右边手和右手是判断左、右的重要标准。
左手所在的一边是左边,右手所在的一边是右边。
当身体方向发生变化时,左边和右边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但始终和左手、右手所在的一边保持一致。
例 1. 在()里填上“左、右”。
例 2. 按要求填空。
(1)小花是左边数起的第()个,右边数起的第()个。
左边数起的第6个,就是右边数起的第()个,这个小朋友是()丁一的左边是(),右边是()。
知识点讲解 2:综合练习例 1. 按要求填空。
拖拉机的右面是(),左面是(),上面是(),下面是()木马在()的左边,()的右边是电话篮球在()的左边,在()的右边。
例 2. 按要求填空。
参考答案知识点讲解 11.左;右;左;右(1)3,7 (2)4,小洁(3)小月小花知识点讲解 21.(1)钢琴,木马,小女孩,篮球;(2)拖拉机,小女孩;(3)小汽车,机器人2、(1)6、2 (2)3、5 (3)6、3 (4)4、3。
精选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准备课1、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元位置1、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要点提示:在确定左右时,除特殊要求,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3、1—5各数的写法:根据每个数字的形状,按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工整地进行书写。
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点人教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点人教版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 数字0-9的认识和书写
2. 数字0-9的大小比较
3. 数字0-9的数目意义和数位意义
4. 数字的顺序排列
5. 数字的加法运算(没有进位)
6. 数字的减法运算(没有退位)
7. 数数字,将数字与物体进行对应
8. 掌握基本的数学符号:加号、减号、等于号
9. 通过观察、绘制、数点等方式进行数数活动
10. 进行简单的数学推理,如推理数的大小关系
11. 认识二维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12. 通过观察和画图研究二维图形的特点与性质
13. 进行简单的空间位置、方位的描述
14. 认识物体的形状特点,如圆的圆心、直线的平行与垂直关系等
15. 进行简单的图形模仿和延伸
以上是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的主要知识点,具体内容可以参考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教材。
一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小学一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学什么?仔细看了一下小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数学书,内容可以总结为:一、数数与计算:学习1~20以内数的认识与加减法,认识1~20的数对于小朋友来说比较简单,基本都能掌握。
但加减法就不一定了,弱点在于进位的加法和退位的减法。
对于弱点,咱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提前解决,让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
例如:1、数数的方法:从3开始,2个2个的数:3、5、7、9、11、……;从6开始,3个3个的数:6、9、12、15、18、21、……等等,如这种数法会熟练的数了,孩子们基本上进退位就没有问题了;2、列竖式计算:竖式计算其实在小学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还不会涉及到,但基本上很多孩子在家里面都会自己先学了,因此这一波孩子就会比别人优秀。
竖式计算有四点(以加法竖式为例子):1、数位要对齐;2、从个位算起;3、满十要进一;4、进一要做标记。
计算是重点,看着一二年级的课本你会发现计算占了80%的比重,由此可见低年级数学学习中计算是多么的重要!二、认识与比较:这个知识点其实比较生活化,就是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高低、轻重,其中轻重这一块在一年级上册还没涉及到,因为它是比较难的,经常与逻辑推理这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考。
此外在这个比较中,还会认识“>”、“<”、“=”的。
想要提高这个知识点,不妨让孩子多点见识下生活中的一些同样东西不同长度的比较,让孩子自己找出方法来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轻重,比如有直接测量法、借用外物法(例如:格子)等,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和发现就最好了。
三、图形的计数:图形的认识将会初步建立孩子们的平面图形的概念,认识什么叫正方形、什么叫长方形,会不会数平面图形的个数等。
联系到整个小学阶段,图形部分又包括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但在一二年级的阶段,孩子们对于立体图形的掌握往往会比平面图形要好得多,但平面图形却是以后小升初考试的重点,因此在一年级时,必须要使孩子打好认识图形与数图形的基础,提高数图形的能力。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总复习提纲重点知识点归纳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总复习提纲重点知识点归纳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总复习提纲重点知识点归纳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总复习提纲重点知识点归纳一、数一数。
郑老师小提示:数数时应用笔尖或手指头对准所数的物体,边移动笔尖边数,最好数上两遍,确定无误后再把答案写在试卷上,注意要写端正、漂亮。
(书写要求:每个数字占一个日字格,书写时注意要写满格,8和9要留小开口,如:)1、看图写数。
2、小朋友,请你先数一数,再连线。
3、你能把同样多的物体图和点子图用线连起来吗?相信你能行!4、请你先认真地数一数,再想一想,你会画什么,就在下面的方框里面画什么,要画得与上面的物体同样多。
二、比一比.郑老师小提示:①比多少时,要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可以采用一个对一个连线的方法或数一数做小记号的方法来判断。
如:②比长短很高矮时,有些能一眼看出的就可以直接判断,如果有格子的'可以采用“数格子”的方法来判断。
③一些题目容易混淆视觉,如下第5题和第8题,要注意“比高矮时必须站在同一个高度”。
在多的后面画√。
1、在少的后面画√。
2、多的画√,少的画○。
3、长的画√,短的画○。
4、高的画√,矮的画○。
5、在高的下面画√。
6、在最高的下面画△,最矮的下面画○。
7、哪根绳子最长?最长的画√。
8、最高的画△,最矮的画○。
9、宽的画√,窄的画○。
10、厚的画√,薄的画○。
三、认识物体和图形。
小提示:①数图形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最好是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的顺序来数比较不容易出错。
而且要细心多数几遍,确定没有漏数或多数了才填上答案。
②图形与分类结合的题目,要注意如果都是平面图形或都是立体图形就可按照形状来选,如果大部分是平面图形,只有一个是立体图形,那么该立体图形就是不同类的(如第3题)。
③一些容易混淆的图形要注意正确区分,如圆和球,正方体和正方形等。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上册)

(上册)(人教版)
知识点 梳理
内容
一、位置 二、1-5的认识和加减法
五、认识钟表 六、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三、认识图形
四、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一单元 位置
位置
分清前后左右上下 设计路线 (从A-B的路线进行表述)
第二单元 1-5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1-5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1、认识并会读写1、2、3、4、5, 比较大小:(1)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2)从多少理解大小 2、会排名 3、理解分与合 4、加法 5、减法 6、认识0 7、0的加减
第三单元 认识图形
认识图形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利用立体图形组合新的立方体
第四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法
6-10的认识和加法
1、读写6、7、8、9、10 2、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3、连加 4、连减 5、加减混合运算
第五单元 认识钟表
认识钟表
1、认识时针和分针 2、看图读时间 3、看时间画时针和分针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11-20各数的认识
1、借数进行进位加法 2、2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谢谢您的欣赏
Hale Waihona Puke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二单元知识汇总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二单元知识汇总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要围绕“位置”这一主题展开,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空间位置关系的基本概念。
以下是对本单元知识点的详细汇总。
一、认识上、下1. 上、下的含义●上:指位置在高处的物体,与下相对。
●下:指位置在低处的物体,与上相对。
2. 判断上、下位置关系的方法●确定参照物:首先明确一个参照物,它是我们判断其他物体位置高低的基准。
●相对位置:然后判断所描述的物体是在参照物的上面还是下面。
需要注意的是,上、下是两个具有相对关系的方位,两者相互依存,不能单独存在。
例如,不能说某物体在上面或下面,而应说某物体在另一物体的上面或下面。
二、认识前、后1. 前、后的含义●前:一般指面对的方向,与背对的方向(后)相对。
●后:背对的方向,与面对的方向(前)相对。
2. 判断前、后位置关系的方法●确定参照物:同样需要明确一个参照物。
●相对位置:判断所描述的物体是在参照物的前面还是后面。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会发生变化。
因此,在描述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
三、认识左、右1. 左、右的含义●左:以自己的左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
●右:以自己的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右边。
2. 确定左、右的方法●观察者视角:在确定左右时,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当观察者身体方向发生变化时,左边和右边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但始终和左手、右手所在的一边保持一致。
●图中人物判断:在描述图中人物的左、右位置关系时,可以把自己假设为图中人物来判断。
四、综合应用1. 看图找位置通过具体的图形或图片,让学生练习判断物体的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关系。
例如:●小明骑马,小明在马的上面,马在小明的下面。
●公路上,小轿车在大客车的前面,大客车在小轿车的后面。
2. 填一填通过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巩固对位置关系的理解。
例如:●小狗跑在最前面,小象跑在最后面。
●小象跑在小牛的上面,小狗跑在小兔的下面。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

一、加法
1.认识加法符号“+”。
2.认识加法的结果是两个数的和。
3.学会用图形表示加法。
4.认识加法的交换律。
5.认识零的概念。
二、减法
1.认识减法符号“-”。
2.认识减法的结果是两个数的差。
3.学会用图形表示减法。
4.掌握简单的减法口算。
三、心算
1.进行简单的心算。
2.利用补数进行心算。
四、数的比较
1.认识“大于”、“小于”和“等于”的符号。
2.学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五、整十数
1.认识整十数的概念。
2.掌握整十数的读法和写法。
3.学会用整十数进行加减法运算。
六、整百数
1.认识整百数的概念。
2.掌握整百数的读法和写法。
3.学会用整百数进行加减法运算。
七、分数
1.了解分数的概念。
2.认识分数的表示方法。
3.认识整数和分数之间的关系。
八、数的顺序
1.学会用图形进行排序。
2.掌握用数字进行排序。
3.认识正序和倒序。
九、数字排列与计算
1.认识数码卡片。
2.学会用数码卡片进行加减法运算。
十、时间与钟表
1.认识钟表的概念。
2.认识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
3.学会读取钟表上的时间。
4.学会用钟表表示简单的时间差。
以上为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的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准备课1.1数一数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2比多少1、使学生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精神以及用数学的意识。
第二单元位置2.1认识上下和前后1、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理解上下、前后的方位,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感。
2.2认识左右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
2、联系生活实际,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简单的问题。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3.1 1-5的认识1、认识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会正确读写1~5各数。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3.2 比多少1、使学生认识符号“>”、“<”和“=”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3、掌握自己喜欢的比较方法,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3.3 几和第几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学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的,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并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判断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使学生感知与同伴合作学习的乐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3.4 分与合1、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
2、培养学生有序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5 加法1、使学生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加号和等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
2、学会加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口算得数是5以内的加法3、养成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3.6 1~5的加法1、进一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便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3.7 减法初步了解减法的意义,认识减号,会读减法算式,并能用数的组成正确口算5 以内的减法。
3.8 5以内的减法1、进一步了解减法的意义,熟练口算5 以内的减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减法是最简便的方法。
3、结合课堂教学渗透遵守公共秩序的思想教育。
3.9 加减法的练习1、能正确、较迅速地计算5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培养学生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渗透辨证统一的思想,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3.10 0的认识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0的两种含义,能较工整的书写0。
2、培养学生想象力,合作、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3.11 有关0的加减法1、知识目标初步理解并掌握有关0的加减法的计算。
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学会0的加减法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第四单元认识图形4.1认识立体图形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4.2我会拼图1、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征辨认和区别这几种图形。
2、通过拼摆,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5.1 6和7的认识1、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7两数,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3、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5.2 6、7的组成1、使学生掌握6、7的组成。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5.3 6和7的加减法1、引导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2、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3、利用“一图两式”的学习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5.4 6和7加减法的练习1、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计算有关6、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加减法算式的写法。
5.5 用数学1、使学生认识大括号和?号,会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解答。
2、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6 用数学练习课1、进一步掌握6、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水平。
3、学生发现生活中充满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7 8、9的认识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O一9各数的大小,知道8、9的序数含义。
能规范正确的书写8和9。
3、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5.8 8、9的组成1、让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去理解掌握8和9的组成。
2、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看到一组组成,会想到另一组组成。
3、让学生在参与学习中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
5.9 8、9的加减法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会计算8、9的加减法。
2、通过课堂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评价意识和创新精神。
5.10 8、9加减法的练习1、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计算有关8、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加减法算式的写法。
5.11 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加减法的联系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算理,能根据已知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并计算。
4、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5、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方面的教育。
6、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集体的智慧,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5.12 10的认识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和l0的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数l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5.13 10的加减法1、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l0的组成。
2、通过精心设计活动,组织教学,让学生独立与合作相结合,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掌握l0的加减法。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使命交流意识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5.14 填未知加数1、理解加法算式中未知数的意义。
2、会填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逆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5.15 10加减法的练习1、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计算有关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加减法算式的写法。
5.16 连加1、引导学生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连加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理解连加计算的意义。
2、掌握连加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连加计算。
3、初步学习用连加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5.17 连减1、使学生初步理解连减的含义,正确地掌握10以内的连减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想象力。
3、初步感知连加、连减算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5.18 加减混合1、认识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2、能看图列出加、减混合算式。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做题,计算正确、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5、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19 加减混合计算的综合练习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有关式题。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指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20 整理和复习5.20.1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法的整理和复习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l0以内数的认识,能正确熟练地书写0—10各数。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熟记加法表,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法。
3、通过复习,使学生更进一步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5.20.2 10以内减法和综合练习的整理复习1、通过减法表的复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10以内减法,提高计算熟练程度。
2、使学生能正确解答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
3、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一步巩固和加深理解。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6.1 11~20各数的认识1、会准确地读出和数出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
2、初步认识计算单位“-”和“+”,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和几个一组成。
6.2 11~20各数的写法1、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2、认识计数器,并能正确地书写11~20各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3、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6.3 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1、通过实际操作巩固11——20各数的认识,并为下一步学习进位加法做准备。
2、运用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正确地计算。
6.4 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混合练习通过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以及从前所学内容的混合练习,为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准备。
6.5排队中的学问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
2、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
第七单元认识钟表7.1 认识整时1、使学生学会看钟表上的整时。
2、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7.2 认识整时练习课1、使学生结合操作进一步学会看整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
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8.1 九加几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9加几的方法;2、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了解“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