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意识与无意识的是是非非
如何区分非意识、前意识、无意识和潜意识?

如何区分非意识、前意识、无意识和潜意识?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非意识1、对环境事物无感知的状态。
从个体内省知觉的内涵和状态看,为意识的六个层次之一。
如个体在常态下对自己的心跳、脉搏等活动毫无所知。
2、美国精神病学家K.戈尔德斯坦人格结构理论中与意识相区别的一个层面。
指未处于注意中心的心理活动。
以极不明显的方式保存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只有当人面临的情境需要引起人的关注时,人才能间接地体验到。
其活动分三类:某些身体过程和自动行为,如人在活动中的身体姿态、表情动作、自动活动等;内在体验,包括人在行为中感受到的情感、心境、态度、欲望和需要等;早期意识时间的后效,当有机体受到同样刺激情境的再次刺激时,这种后效会加强人的某些行为。
前意识1、前意识,指潜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
它是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中介环节。
潜意识很难或根本不能进入意识,前意识则可能进入意识,所以从前意识到意识尽管有界限,但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2、前意识处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担负着“稽察者”的任务,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侵入意识之中。
但是,当前意识丧失警惕时,有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
1、无意识起初是由哲学家提出来的,后来,它才逐渐吸引了心理学家尔后是神经生理学家的广泛兴趣。
无意识它并不是心理学所特有的概念,而是为哲学、精神病学、心理病理学、法学、文艺、历史学等学科所共有。
2、它作为心理学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无意识为基本概念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现在在美国已不再是一般的关于心理学的理论,它已渗透到文学、哲学、艺术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西方知识界就像讲述自己的心脏和胃的活动一样讲述着无意识现象。
潜意识1、由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是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思想。
又称“右脑意识”、“宇宙意识”,脑内革命作者春山茂雄则称它为“祖先脑”。
透过弗洛伊德潜意识来探索人的本质

2009年7月陇东学院学报Ju.l2009第20卷第4期Journa l o f L ongdong U n i versity V o.l20N o.4透过弗洛伊德潜意识来探索人的本质孙淑桥(毕节学院经济管理系,贵州毕节551700)摘要:潜意识理论不仅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的基础和核心,而且也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人学思想的理论基石,潜意识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这种本能所产生的欲望,是个体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的东西。
弗洛伊德对潜意识进行考察与探索,得知人的本质主要是无意识的和非理性的潜意识。
文章着重从以下五方面进行分析:即潜意识与人的精神的关系、潜意识与人的行为的联系、潜意识与性欲人的关联、潜意识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以及对其潜意识理论的评价。
关键词:弗洛伊德;潜意识;人的本质中图分类号:B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730(2009)04-0075-04收稿日期:2009-03-26作者简介:孙淑桥(1974)),男,山东沂水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西方哲学与文化研究。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在其精神分析哲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贯穿于整个弗洛伊德学说之中。
本文通过对潜意识的探索来揭示人的本质,进而说明现实的人的行动。
这样以来,不仅说明了人作为精神的现实而存在,还进一步说明了人作为行为的现实而存在,从而使人们更好地对人的本质进行考察与探究。
一、人的精神与潜意识对于人的精神及其本质问题,在弗洛伊德以前,人们大都把心理与意识等同起来,认为意识的就是心理的,心理的即意识的,可是,弗洛伊德却认为这是对人的心理的极大误解。
在他看来,意识只是人的精神生活中的表层,仅仅是较小的一部分,而心理生活的绝大部分则处于意识以下的深层(人们一般不会觉察的地方)。
他进而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人的心理过程主要是一个无意识的、非理性的过程,意识是由无意识派生出来的,是无意识分化和发展的结果。
论潜意识或无意识认识

论潜意识或无意识认识一、概述潜意识或无意识认识,作为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长久以来一直吸引着众多学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它指的是那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未直接意识到,但却在深层次上影响着我们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心理过程。
潜意识或无意识认识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心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还为心理治疗、教育、广告等多个领域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探讨潜意识或无意识认识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其概念边界和内涵。
潜意识通常指的是那些被压抑或遗忘在内心深处的记忆、情感和观念,它们虽然未被直接意识到,但却在潜意识层面持续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而无意识认识则更侧重于那些我们未曾意识到,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认知和行为的心理过程。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潜意识或无意识认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们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情绪体验、决策制定和人际交往,还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对潜意识或无意识认识的深入探究,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心智的奥秘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也要认识到,潜意识或无意识认识的研究并非易事。
由于其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使得我们在探究其本质和机制时面临着诸多挑战。
正是这些挑战激发了我们不断探索的热情和动力,推动着心理学领域不断向前发展。
潜意识或无意识认识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挑战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其深入探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人类心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心理治疗、教育、广告等多个领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1. 潜意识或无意识认识的定义及背景潜意识或无意识认识是心理学中一个深具魅力的研究领域,它揭示了人类思维中那些隐而不显、却对行为决策产生深远影响的心理过程。
顾名思义,指的是那些未被我们意识层面所察觉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过程;而无意识认识,则更多侧重于我们在没有明确意识到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状态进行某种程度的感知和理解。
无意识与潜意识心理解读的关键

无意识与潜意识心理解读的关键心理学研究中,无意识和潜意识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在心理解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意识指的是我们意识范围之外的心理活动,而潜意识则是我们意识之下但能够被唤起的心理过程。
本文将探讨无意识与潜意识在心理解读中的关键作用。
无意识是一个神秘而引人入胜的领域。
虽然我们不能直接接触或观察到它,但无意识的活动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弗洛伊德是最早对无意识进行深入研究的心理学家之一,他认为无意识是我们内心深处的驱动力和欲望的来源。
无意识对于心理解读的关键在于它包含了我们无法直接识别或意识到的个体心理过程。
它是我们经验、感知和思维的底层基础,决定着我们的行为和情感。
例如,在做出决策时,我们可能并不清楚决策的真正原因,但无意识中的某些心理因素可能在背后起着重要作用。
除了无意识,潜意识在心理解读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潜意识是我们意识之下但能够被唤起的心理过程,它包含了我们不经意间积累的知识、记忆和经验。
潜意识在决策、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潜意识的运作方式可以通过以下实例来说明。
当我们在学习新的知识时,我们可能会感到困惑和无助,但当我们放松下来并给予大脑一些休息的时间时,无意识中的潜意识过程会开始在背后工作。
这时,我们可能会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直觉或“灵感”,帮助我们解决困难或产生新的想法。
无意识和潜意识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层面,它们也在集体心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集体无意识和集体潜意识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所共有的无意识和潜意识内容。
它们通过共享的文化价值观、符号系统和传统在集体中形成,并影响着集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心理解读的过程中,无意识和潜意识的关键作用可通过以下步骤总结:1. 意识的局限性:意识只能同时处理有限的信息,无法涵盖所有的心理活动。
因此,无意识和潜意识扮演着填补信息缺失的角色。
2. 内省和自我分析:通过内省和自我分析,我们可以尝试了解无意识和潜意识中隐藏的心理过程。
人的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

人的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在人类的思维活动中,或许没有比人的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更为深奥而又神秘的了。
意识是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感知以及自我思考所组成的心理现象,而无意识则通过梦境、情绪、直觉等方式来影响人的行为和思维。
人的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说是一个令人着迷的领域,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个主题。
一、意识的局限性和无意识的潜力意识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表层,但它的作用却经常被无意识所左右。
无意识的存在和作用使得人类能够从意识之外的领域中汲取灵感与智慧。
许多伟大的创意和发明都是源于无意识,比如康德在清晨醒来时,思考了“纯粹理性批判”的框架;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则源于对梦境的分析。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无意识是意识的一个重要补充和延伸,它潜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
二、无意识与情绪的关系情绪是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反应,通常是在无意识的作用下产生的。
无意识可以影响我们的情绪,在某些时刻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情绪在意识之外被操纵着。
比如,当我们在遭遇压力或困难时,无意识中的某些信息会引发我们的恐惧或愤怒等情绪,而我们却往往不能准确地理解或控制这些情绪的源头。
这表明情感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我们的无意识。
三、无意识与潜意识的区别无意识和潜意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潜意识是指那些被压抑、被忽视或被遗忘的心理内容,而无意识则更广泛地涵盖了人类心灵中的各种信息和现象。
潜意识往往包含了我们曾经经历过的事情、承受过的创伤等。
它可以影响我们的行为、偏好和决策。
无意识则是一种更为广泛的心理现象,集合了潜意识和其他一些无法被意识察觉的心理过程。
四、从无意识中汲取智慧无意识并不只是一个不可控制的因素,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梦境是无意识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对梦境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了解更多隐藏在无意识深处的信息。
此外,冥想、艺术创作等也是一种触及无意识的方式。
通过减少外界干扰,我们可以让无意识更容易地涌现出来,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和智慧。
意识四态

意识四态人类的意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虽然现代科学高度发达,检测手段日益先进,然对于意识的深层机制仍旧难以彻底了解。
特别是对一些特殊的意识状态,如气功修习中的定境(禅境)的研究更乏深入。
根据我在功中的体验基本上可以把人类意识活动分为四种状态,其中有些是与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相吻合的,有些则在观念上有所不同。
由于是自己在功态中的体验,是否其有普遍意义,尚待科学进一步验证.然在传统的师承讲述中,历代前辈的经验大体是类同的,这个问题希望气功同道与学练本功者共同研究探讨,也希望能协助我,提供此类经验的材料,以进一步研究。
在叙述意识活动的四种状态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两类意识。
一类是表层意识。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识、思想、思维、意念等。
它是一种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判断、推理进行的一种认识活动。
传统气功中所谓的后天意识的概念与此较接近,但不完全一样,表层意识相当于佛家功中所说的前六识。
这类意识不是生下来有的,而是在后天的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它是借助于表象和概念形成的。
什么是表象?比方说,我们面前有一张方木桌。
通过双眼,我们先后见它的外形,是方的,有四条腿,大小、颜色等,这就是表象。
那么这些表象在脑子里反映出来,变成了概念:咦,这是桌子。
这就是一个表层意识的认识过程。
刚生下的婴儿,就不知道什么叫桌子,他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由父母或外人反复教导,才能学会。
另外一类叫潜层意识。
这部分意识理藏在表层意识之下,在人类清醒状态下,它往住处于抑制状态,只有当睡觉或进入气功态时,表层意识减弱,才能部分显现出来。
潜层意识又分两个层次,一个层次叫潜意识、一个层次叫无意识(这里与心理学中精神分析学派的同一名词内涵上有所不同)。
潜意识里藏伏着很多东西。
比如,关于过去的所有事件的记忆。
一般人认为,发生过的事,有的记住了,有的根本没有去记,或记过又忘掉了。
现代科学上讲有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但这些都是从表层意识的层次上来研究的。
事实上,根据我功态的体验,潜意识具有惊人的贮藏信息的作用,它甚至可以贮存千万年、亿万年甚至更广阔、更长远时空中的记忆信息。
心理学:意识无意识潜意识是什么?

心理学:意识无意识潜意识是什么?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大脑内外表象的觉察。
生理学上,意识脑区指可以获得其它各脑区信息的意识脑区(在前额叶周边)。
意识脑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辨识真伪,即它可以辨识自己脑区中的表象是来自于外部感官的还是来自于想像或回忆的。
此种辨别真伪的能力,任何其它脑区都没有。
当人在睡眠时,意识脑区的兴奋度降至最低,此时无法辨别脑中意像的真伪,大脑进而采取了全部信以为真的方式,这就是所谓的“梦境”。
意识脑区没有自己的记忆,它的存储区域称作“暂存区”,如同计算机的内存一样,只能暂时保存所察觉的信息。
意识还是“永动”的,你可以试一下使脑中的意像停止下来,即会发现这种尝试的徒劳。
有研究认为,意识脑区其实没有思维能力,真正的思维都发生在潜意识的诸脑区中,我们所感知到的思维,其实是潜意识将其思维呈现于意识脑区的结果。
人的意识,因其物理感知系统的特殊性,使其有能力掌握语言和文字。
这就意味人们的经验和科学可以通过语言和文字得到传承,并积累到社会意识中去。
在这样的积累之下,人类的科学进步日益发达,从而使人的意识极大程度地领先于地球上的其它生命体。
通常人类特有的意识被称之为:思想。
一般认为意识中最重要的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就是个人对外界刺激总体性的、独特的反应。
自我意识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人在成长过程中从具体的反应事件中综合出来的,用于调控自我内部和与外界关系。
无意识:无意识并不是心理学所特有的概念,而是为哲学、精神病学、心理病理学、法学、文艺、历史学等学科所共有。
它作为心理学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无意识为基本概念的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包括新精神分析)学说,现在在美国已不再是一般的关于心理学的理论,它已渗透到文学、哲学、艺术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西方知识界就像讲述自己的心脏和胃的活动一样讲述着无意识现象。
人的心理活动按有意识和无意识分类.有意识比较容易理解,比如,有意识地去看,去听,去注意,去思考,去想象,这是人们在学习,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心理活动.人还有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比如,小时候爸妈常带着你上街玩,总会耐心地教你怎么记住回家的路,你自己也会用忙碌地去记住沿途的一些标志性的东西,如电线杆,商店,招牌,十字路口的样子情况.可是等到你稍大一点的时候,不论是去学校还是回家,你再也不会边走边用心去记沿途的标志,两条腿仿佛长上了眼睛似的,到了该拐弯时便拐弯,不知不觉就到了学校或家里了.这种不知不觉识别回家或到学校路线的心理学活动,就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它的另一个名字就叫"下意识"或"潜意识".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为人们不必为它作出努力,所以能缓解心理活动而带来的疲劳,使人们的心理活动变得轻松.潜意识:潜意识,心理学术语。
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与无意识人类的心灵是一个复杂而神秘的存在,其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是意识和无意识。
这两种状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然而,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仍然是一个备受争议和研究的领域。
意识是指我们对外界事物的直接体验和知觉。
在意识状态下,我们能够感知、思考和理解自己以及周围的环境。
它是我们思维和行为的驱动力,使我们能够做出决策和选择。
然而,意识只是我们心灵中的一小部分。
无意识则是指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虽然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和感知无意识,但它对我们的生活和个人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意识包含了我们的潜意识和潜意识的内容,这些内容在我们的心智中储存和处理着各种信息。
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许多例子来展示。
例如,在做出决策时,我们的意识会以一种明确的方式来分析和评估可用的选项。
然而,无意识在背后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会从我们的记忆中提取以前的经验和信息,并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决策。
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尤为常见,比如我们不知不觉地对某些事物感到喜欢或厌恶。
此外,无意识还与我们的情绪和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我们的情绪和情感往往受到无意识的影响。
有时我们可能会出现一些情绪反应,我们无法准确地解释或理解。
这些情绪可能源于我们无意识中的某些感觉或经历,而我们的意识无法完全认知和理解。
对于许多心理学家和研究者来说,了解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关系是一项重要的研究任务。
他们试图揭示这两者之间的神秘联系,并通过实验证据和研究数据来解释这种联系的本质。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了解到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互动不仅仅存在于个体层面,它们还与群体心态和文化价值观息息相关。
我们的思维方式、信念和行为往往受到无意识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深层且隐蔽的。
了解意识和无意识的作用对我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更深入地了解我们内心的冲突、动机和需求,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并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潜意识与无意识的是是非非
张洪家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意识(conscious)在心理学的领域中是一个很重要又极具争议的概念。
说它重要一点都不为过,因为自大心理学家冯特开始,就开宗明义地提到,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主观经验即意识;说它极具争议是因为它的概念太宽泛,所涉及的东西太多,我们无法给出一个精确的定义。
不过,如果我们细细研究,我们就会发现,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既包括对外界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它既涉及觉知时的各种经验,也包括我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
意识可以是名词,指我们觉知到的内容,比如我们走在海边,我们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和在海面上飞翔的海鸥都是我们的意识;意识也可以是动词,指我们觉知的行为;意识也可以指心理状态的不同水平,比如清醒,警觉,注意力集中等。
除去行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强调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以人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把意识完全排除在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外,其他的各心理学流派无一不把意识作为研究的一部分。
一、潜意识与无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的混淆
据资料可查,莱布尼茨(Gottfriend Wilhelm von Leibniz;1646~1716)就曾在他的单子论中第一次把统觉与微觉对立起来,统觉是一种清晰的对自身内部的反省与意识[1],或许是意识这一概念最早提出的人。
如果我们承认意识的存在,那么和意识相关的一些概念,像无意识,潜意识,前意识等的出现就顺理成章了。
然而国人对这些概念的解读并非像认识其它概念那样深刻,尤其是对无意识和潜意识的区别,就更加迷惑和不解了。
北京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的彭聃龄教授在其《普通心理学(第三版)》中并没有给出潜意识的概念,只提到了无意识,她认为,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常见的无意识现象大致包括三种,无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和盲视。
[2]研究人员让盲人被试区分在纸上画有三角形和正方形的材料,得到的结果是被试答对的几率远远大于它的概率水平,说明尽管被试“看”不到刺激,却可以对刺激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盲视(blindsight)。
在南京师范大学叶浩生教授主编的《心理学史》中提到了潜意识的概念,他认为潜意识概念是精神分析的核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及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
[3]虽然这些冲动和欲望不被社会风俗、道德、习惯所容纳,被排挤到意识阈限之下,但并没有消失,而是在潜意识中积极活动,正常人的举止言谈,日思夜梦,偶然失误,神经病患者的各种症状以及宗教、科学、艺术等的活动都受到它的支配和影响。
书中也提到了荣格的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弗洛姆的社会潜意识。
而这些概念在暨南大学郑雪教授主编的《人格心理学》中却不能得到解释,比如用了“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无意识、前意识、意识”[4]这样的短语词组,所有以我们平常思维所能理解的“潜意识”的概念在这本书中全部替换成了“无意识”。
本人查阅了大量期刊论文,其中大部分对潜意识和无意识没有做出区分,出现了“集体无意识”“社会无意识”等词语[1][5],甚至有的人干脆在硕士论文的题目中用了“潜(无)意识”这样的词语,本人认为我们完全有必
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澄清,正确地合理地运用“无意识”、“潜意识”这两个词语。
二、意识、无意识之分
在整个普通心理学章节安排的框架下,意识和注意是单独作为一章来讲的。
(以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为例)。
这里就涉及到教材中心理学各个领域章节的安排问题,一般我们常把人的心理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过程又分“知”“情”“意”三部分,而个性又分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
心理过程指人脑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它表现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三种形式。
而意识则属于心理过程的一部分。
我们知道“潜意识、前意识”都是人格心理学中的概念,分属人格结构的一部分,它们并不属于心理过程,所以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对“潜意识”和“无意识”做出诠释和区分。
三、潜意识、前意识、意识之分
潜意识、前意识、意识这三个概念如果我们把它们连在一起用,那么它们则是指人格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流派的人格理论中的概念。
这里的“意识”确切的含义并非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一种觉知或者一种心理状态,而是指“人格”。
潜意识、前意识、意识三个概念是作为人格结构的三个部分。
意识是人格的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注意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组成。
前意识是指人们能够从无意识中回忆起来的经验,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
潜意识则指很难或根本不能进入到意识中去,永远不可能回忆起的内容,包括性本能,生本能,死本能等。
我们通常举冰山的例子,如果我们在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下讨论问题,那么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指意识部分,紧挨着水面之下的那部分是中间层,属于前意识领域,最下层占了冰山的大部分,他支撑着整个冰山,我们无法看到,代表潜意识。
在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看来,意识和前意识两者虽然有所区别,但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前意识的东西可以通过注意的努力或者回忆进入意识中来,而意识的东西当没有被注意时,则转入前意识中。
因此弗洛伊德把他们看成同一个系统,与潜意识相对应。
弗洛伊德曾说:“人格中有两大系统,一个是潜意识系统,另一个是前意识系统(包括意识)”。
[4]在弗洛伊德看来,潜意识观念的能量远比前意识或意识中观念的能量大,它是人格结构中最大、最有力的部分。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潜意识作为人格结构来讲时,我们常常用“无意识”来代替“潜意识”。
如果我们是在普通心理学心理过程的框架下讨论问题,我们也常常提起冰山,而这里的冰山一角通常仅仅指意识部分,而冰山下的广大区域属于无意识的范围。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这几个词的英文表达形式来做一番探讨。
意识,无论我们做何种解释,均翻译为“conscious”,无意识,我们也没有异议,翻译为“unconscious”,前意识译为“preconscious”。
最令人不解的是,潜意识,我们通常翻译为“subconscious”,不过也可以译为“unconscious”,因为“潜意识”可用“无意识”来代替,所以在英文书写时,也常把“潜意识”译为“unconscious”了,这一点在某些硕士论文或者博士论文中可以得到验证[6]。
四、潜意识与无意识的区分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第一,“意识、无意识”和“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前者是心理过程中的两种意识状态,后者是人格心理学中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的三种人格结构。
第二,在“意识、无意识”之分中,意识和无意识作为冰山在水面上和下的两部分截然不同,而在“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之分中,意识和前意识通常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下面的潜意识(无意识)作为对应的系统。
第三,“潜意识”仅仅指一种特定的人格结构,而“无意识”既可以指属于潜意识的那部分人格结构,也可以指一种心理活动或过程。
在平时的学习中,如果把握了上面三点,我们就不难对“无意识”、“潜意识”这样的词做出区分,对彭聃龄、郑雪、叶浩生等人的书籍以及众多期刊论文中涉及的部分做出合理的解释,同时对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的理解也更进了一步。
参考文献:
[1]赵晓燕.论弗洛姆社会性格与社会无意识理论[J].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08:7-8.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3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3-178.
[3]叶浩生.心理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67-225.
[4]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53-59.
[5]许静.与自由背离----浅析大众文化中的“集体潜意识”[J].青春岁月,2010(8).
[6]陈永愉.潜意识、情绪劳动与服务质量关系的研究[J].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10:14-20
2011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