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1 华东师大版-华东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1 华东师大版-华东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

第1课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学习目标:1、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2、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3、了解某某解放的具体过程。

新课学习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基础知识(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的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二)主要内容1、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①《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的名称是:中华人民某某国。

②《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的性质是:中华人民某某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某某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③《共同纲领》起到了怎么样的作用:临时宪法的作用。

2、大会产生的国家机构以及领导人①国家机构:中华人民某某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②领导人:选举为中华人民某某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三)其他:①国旗:国旗为五星红旗②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③首都:④纪年公元纪年发散思维1、新中国建立之前,为什么不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由于当时人民解放战争尚在进行中,国民党仍然盘踞在部分地区,全国权威完全解放,在全国X围内进行普选条件还不成熟。

2、为什么说《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共同纲领》除序言外,分为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共7章60条。

①它肯定了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宣告了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统治的结束和人民某某某某国的建立。

②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国家性质)和政体,这也是最重要的条件。

国体(国家性质):它确认“中国人民某某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某某分子的人民某某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政体:它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为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③宣布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④没收官僚资本,进行土地改革;⑤并且规定了新中国的各项基本政策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⑥由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初中历史新中国的成立教案

初中历史新中国的成立教案

初中历史新中国的成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新中国的成立背景和重要历史事件;2. 掌握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地点和重要人物;3. 分析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新中国的成立背景和重要历史事件;难点:分析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新中国成立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3. 黑板、粉笔。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展示图片,引入新中国成立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知道新中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吗?为什么会有新中国的出现?二、讲解新中国的成立背景和重要历史事件(15分钟)1. 介绍中国近代史的背景,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等重要事件。

2. 讲述新中国成立的重要历史事件,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三、分析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地点和重要人物(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2. 简要介绍新中国成立时的重要人物,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等。

四、探讨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影响(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2. 汇总讨论结果,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强调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影响。

2. 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教学延伸:1. 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和过程;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演讲或展示,展示对新中国成立的理解和看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新中国的成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够对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影响有一定的认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深入的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新中国的成立。

八年级历史下册 (部编版)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下册 (部编版)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核心素养新课标一站式单元教学设计)1.课程标准目标要求(1)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开国大典,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伟大意义。

(2)掌握抗美援朝的原因、目的、经过及意义。

(3)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 。

2.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一、单元主要内容本单元的时间界限为1949年9月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到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主要包括三课内容: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2课抗美援朝;第3课土地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决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准备,盛大的开国大典仪式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的解放和中华民族的独立,西藏的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实现了民族团结。

抗美援朝。

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把战火燃烧到中国东北边境,逼迫中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中朝人民的并肩奋战特别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浴血奋战下,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农民迫切获得土地的愿望上进行土地改革,将封建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又一次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二、单元教材体例1.单元框架下设课,每课中设子目。

2.课有正文和辅文两大板块以及插图组成。

(1)正文是核心,正文以宋体内容呈现,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其功能主要是呈现一节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课标所要求的基本主干知识,并有一些相应的必要内容。

课文一般是根据课题分为相关的两到三个子目,分别叙述基本的史实。

每课的课文全以大字形式呈现,以使课文更为通畅。

(2)辅文由前设导言与辅助栏目含相关史事、材料研读、人物扫描、问题思考、课后活动、知识拓展,共同构成有机整体。

提供的文字材料,使“教本”与“学本”相结合,拓展了教材的信息,加强了教材的可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

①课文前设导言——主要功能是这节课要讲什么,有哪些要点?结合本课内容要点,以问题设置为主,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②课文旁设,以楷体内容作为补充。

华师大版历史八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1课时)教案

华师大版历史八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1课时)教案

华师大版历史八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1课时)教案)【内容标准】(1)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成立的历史意义。

(2)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理解新成立的历史意义;了解西藏解放的具体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新成立的史料,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住处的方法,课前指导学生收集有关国旗、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成等小故事,采访亲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把惧到的故事在课堂上进行讲述,以渲染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更进一步地了解我们的祖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要点】本节课要点: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重点:《共同纲领》起到了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

难点:国旗、国歌等国家标志的象征意义;人民政协的作用和职权。

【导入新课】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之时,在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建立新而进行的准备工作,开国大典有盛况,以及新建立后人民解放军继续进军西北、中南、西南地区,和平解放西藏的概况,本课内容有三目:“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

三部分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展现了建国前后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

【新课探究】一、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会议召开的历史条件(1)军事上,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胜利后,人民解放军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并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追歼残敌,大陆领土大部分已解放。

(2)政治上,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反对独裁统治的爱国运动空前高涨,反动政权丧失民心。

(3)组织上,共产党本着建立新民主主义联合政府的一贯主张,积极筹备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建立新作重要的准备工作。

总之,会议召开的背景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

会议目的,就是为新的建立做筹备工作。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学习目标】1.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主要内容、意义,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

2.知道开国大典的盛况,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3.知道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过程和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学习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年月在召开。

2.大会的内容: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的作用;②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决定改北平为_________作为首都,以为代国歌,以___________ 为国旗,采用_______ 纪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

推翻了、封建主义和___________ 的统治。

中国真正成为的国家,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的力量。

4. 年,西藏和平解放。

至此,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二、合作探究1.阅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想一想“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的含义是什么。

2.如何理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三、随堂演练1.下列选项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是()①通过了《共同纲领》②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④采用公元纪年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D.①②③④2.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3.下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表述不正确的是()A.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B.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奴役的屈辱历史C.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D.新中国的成立表明全国所有地区全部解放4.中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标志性事件是()A.西藏地区和平解放B.香港、澳门回归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D.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5.请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新中国成立的重大历史意义,并能够领会中国人民在这一历史事件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两部分:1.新中国的成立2.新中国成立背后的努力和牺牲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大影响。

2.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在新中国成立中的大力支持和付出。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计划采用教师讲授和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

教师将讲述有关新中国建立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事件。

学生将有机会思考这些事件对中国、对世界的意义,并探讨中国人民在此事中所经历的困难和奋斗。

五、教学工作安排1. 介绍本课程的重点和目标,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中国的建立过程和历史意义。

2. 通过幻灯片展示,简略述说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和相关事件。

3. 带领学生讨论和总结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在此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和改革。

4. 安排一定时间供学生阅读并理解新中国成立的相关材料和文件,以使他们真正地体验和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所付出的汗水和牺牲。

在此过程中,学生应当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远见卓识和非凡智慧,以及他们为实现这一目标所作出的贡献。

5.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建立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帮助,以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此背后的伟大奋斗。

6.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报告和讨论,总结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历史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

此外,学生还要总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过去优异的表现,以及提出自己对中国未来的预测和希望,以便更好地塑造中国的未来。

部编八下历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八下历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讲述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筹备过程和开国大典的盛况。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通过阅读文本,学生可以了解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插图丰富,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程。

此外,教材还设置了“思考与探讨”栏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对新中国成立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筹备过程可能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道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认识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

2.了解新中国成立的筹备过程,知道开国大典的盛况。

3.通过对新中国成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筹备过程和开国大典的盛况。

2.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以及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喜悦氛围。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新中国成立的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新中国成立的纪录片,让学生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喜悦氛围,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筹备过程和开国大典的盛况。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提问、解答疑问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讨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部编八下历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1

部编八下历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1

部编八下历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本课内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筹备过程、宣告成立及历史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程。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新中国成立的细节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细节出发,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艰辛历程,感悟新中国的伟大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筹备过程、宣告成立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筹备过程、宣告成立及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新中国成立的相关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时刻。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和意义。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新中国成立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文字等。

2.教学素材:收集新中国成立的相关资料,如历史文献、新闻报道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图片,如抗日战争胜利、解放战争形势等,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播放新中国成立的短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时刻。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新中国成立的过程,为学生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下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
课程标准
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了解西藏解放的过程。

通过“人民解放军在进军西藏是为什么要采取‘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的方针”的讨论,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组织观看《开国大典》等影片片断,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情感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
经过三年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的解放军迅速击溃国民党的军队。

中国共产党的迅速胜利,说明了什么?(国民党的腐败使得它失去了民心,共产党取代国民党是民心所向。

)渡江战役以后,解放军胜局已定,这时的中国共产党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能否收复尚未解放的国土、建立一个顺乎民意的全国政权。

筹建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请同学看书,找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以及与会代表代表了哪些人。

代表相当广泛,这与国民党的一党独裁形成鲜明对比。

请同学看书,回答:
各党派、各阶层在大会上协商的成果有哪些?
形成了什么文件?内容是什么?
《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的名称——
国家的性质——
《共同纲领》的性质是——临时宪法。

选举出什么机构?
确定了哪些国家的基本标志?
开国大典
准备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任命的总理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分别是谁?
开国大典:
放录像:电影《开国大典》的片段。

请同学回答:对开国大典的观感。

教师解释54门礼炮象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28响象征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进行的28年的斗争。

请学生看几幅图片:
英舰紫石英号在1949年4月被解放军击沉;领事裁判权被取消,美国驻上海的领事被捕;解放军在北平的入城式在东交民巷列队通过等材料。

让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对列强的态度,跟1840年以来历届中国政府对列强的态度有何不同?
结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情况思考:中国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跟以前的在以前历届政府中的地位有何不同?
通过讨论,学生得出结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西藏和平解放:
请学生思考:西藏的战略地位如何?
西藏传统上的宗教领袖是什么人?达赖喇嘛。

在全国大陆的其他地方基本解放后,1950年,解放军开始
向西藏进军。

请学生思考:人民解放军在进军西藏是为什么要采取“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的方针,为什么?青藏高原地势险要,补给尤为重要;对西藏的解放跟对国民党军队作战不同:必须以维护民族团结为重,以和平手段解决西藏问题是最明智的。

1950年昌都战役消灭了藏军主力;
1951年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签署和平解决西藏问题的协议;
1951年10月,解放军和平进入拉萨,标志西藏和平解放。

学生讨论: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是什么?
教师补充一段材料:
美国中情局在50年代的观点:
“中国是很强的,对自由世界构成威胁。

但中国现在还不富,如果它富起来,威胁更大。

要趁它还穷是,分割它。

先把西藏分割出去,然后是x疆、内蒙、满洲,最后只剩下汉人的地盘,它的力量就小了。


本课小结
经过开国大典和对全国大陆领土的解放,中国共产党初步建立起一个新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