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领域研究进展(完整版)
肠道菌群应用的探究进展

肠道菌群应用的探究进展[摘要]人类的肠道中约含有十万亿多种共生体(50个细菌门和大约100-1000个细菌物种)。
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是人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人体的免疫、代谢、结构和神经系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随着对微生物肠道菌研究的深入,会在人类的健康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本文综述了微生物肠道菌群的应用,方便读者在这一领域的理解。
[关键词]微生物肠道菌群;肠-脑轴;肠-肺轴[Abstract] The human gut contains about ten trillion symbiotes (50 phyla and about 100-1000 bacterial species). Gut microbiota plays a crucial role on the human body and is essential to the immunity, metabolism, structure and nervous system of the human body. Therefore, with the in-depth study of gut microbiota, there will be a major breakthrough in human health. The essay reviews the application of gut microbiota to help reader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in this field.近年来,对于肠道菌群的研究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微生物肠道菌群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然而,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科学家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功能,本文通过文献调研总结出以下几点关于微生物肠道菌群的应用,从而来探究肠道菌群成为药物治疗疾病新靶点的可能性。
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的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1, 11(5), 2221-2227Published Online May 2021 in Hans. /journal/acmhttps:///10.12677/acm.2021.115319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的研究进展杨丽萍1,马臻棋2*,王学红2,马文霞1,李惠11青海大学研究生院,青海西宁2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青海西宁收稿日期:2021年4月21日;录用日期:2021年5月7日;发布日期:2021年5月25日摘要肠道菌群是在人体消化系统中蕴藏着的数万亿的微生物,其形成和增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宏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肠道菌群及其潜在作用的认识也日益加深。
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当肠道菌群紊乱时可以改变肠道的通透性、消化和代谢以及免疫应答等,从而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本文阐明了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并探讨了肠道菌群紊乱与人体健康、疾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肠道菌群,影响因素,人体健康,疾病Research Progress of Intestinal Floraand HealthLiping Yang1, Zhenqi Ma2*, Xuehong Wang2, Wenxia Ma1, Hui Li11Graduate School of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2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Qinghai University Affiliated Hospital, Xining QinghaiReceived: Apr. 21st, 2021; accepted: May 7th, 2021; published: May 25th, 2021AbstractIntestinal flora is a kind of trillions of microorganisms in human digestive system, whose forma-tion and proliferation are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通讯作者。
2024肠道菌群在强迫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完整版)

2024肠道菌群在强迫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完整版)摘要强迫症是—种病因未明的致残性精神障碍,其发生发展过程与肠道菌群的关联尚未被完全阐明。
虽然强迫症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现有证据表明脑肠轴通过免疫炎症、神经递质及内分泌等多条通路参与强迫症的发生发展。
本文综述了肠道微生物群参与强迫症病理生理学的新证据及其作为新的治疗手段的潜力,同时总结了目前脑肠轴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和不足。
探讨了益生菌和粪便移植等微生物重组策略在强迫症治疗中的潜力和挑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期待通过对脑肠轴的深入研究能够为强迫症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和方向。
强迫症是—种以反复持久出现的强迫观念(obsession)和(或)强迫行为(compulsion)为基本特征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1]。
世界卫生组织将强迫症定位为世界十大致残性疾病之—[2 ]。
据统计,强迫症的终生患病率为0.8%~3%[ 3 ] ,其发病呈双峰分布,第—个高峰在青春期前(平均年龄三11岁),第二个高峰在成年早期(平均年龄22~24岁1有关强迫症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研究—直是精神卫生领域的焦点问题,学者们从神经解剖、神经生化、神经心理、免疫及基因遗传学等多学科角度开展了系列研究,但仍未达成普遍共识。
同时,由千已有的药理机制治疗—直处千较低的治疗反应率,因此可能还有其他的病因途径有待探索。
随着测序技术的进步,“微生物-肠道-大脑轴',(microbiota-gut-brain, MGB)轴逐渐成为各个领域的研究热点,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参与了自闭症、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帕金森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
但关千MGB与强迫症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参与强迫症病理生理机制的新证据和研究手段,并探讨其作为潜在靶点在新治疗方法中的作用,旨在为强迫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和诊疗手段的选择提供新思路。
—、“微生物报5道-大脑"轴肠道菌群是人类胃肠道中微生物的集合体,它在调节肠脑轴方面的作用似乎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研究进展肠道菌群是生活在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的。
近年来,随着微生物组学研究的深入,肠道菌群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概述肠道菌群的概念、历史及其在人类健康中的重要性,并探讨近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未来研究方向。
肠道菌群是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这些微生物通过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人体的消化、代谢、免疫等方面产生影响。
早在20世纪初,科学家们就开始研究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肠道菌群的认识逐渐深入,肠道菌群在维护人体健康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
肠道菌群通过影响人体的消化、代谢、免疫等方面,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如肥胖、糖尿病、炎症性肠病等。
通过对比不同疾病患者与健康人的肠道菌群,科学家们发现疾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减少,有害菌增多,有益菌减少。
肠道菌群的调节机制主要包括遗传、环境、饮食等因素。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受到宿主代谢的影响,而肠道菌群也可以通过影响宿主代谢来调节人体健康。
例如,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屏障功能、影响脂肪和糖代谢、增强免疫功能等方式来改善人体健康状况。
益生菌是指对宿主有益的肠道微生物,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
研究表明,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增强免疫力等方式来改善人体健康状况。
益生菌还可以缓解抗生素使用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减少抗生素相关腹泻等不良反应。
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争议。
不同研究之间存在差异,部分研究结果可能受到研究方法、样本选择等因素的影响。
肠道菌群与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仍需进一步探讨,部分研究发现可能仅仅是相关性而非因果性。
益生菌的应用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益生菌种类和剂量的选择、益生菌的安全性等。
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进一步探讨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特别是肠道菌群如何影响人体代谢、免疫等方面的研究;加强肠道菌群与常见疾病发生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以验证益生菌在改善人体健康方面的效果;研究不同人群肠道菌群的差异,为个体化营养和健康管理提供依据;益生菌的安全性及其对肠道微生态的长期影响,为益生菌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提供科学支持。
2022肠道菌群-肠-脑轴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2肠道菌群-肠-脑轴的研究进展(全文)摘要肠道菌群-肠-脑轴在神经、精神发育和胃肠道疾病的生物和生理学基础研究领域中越来越受关注。
肠道菌群和大脑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胆汁酸和支链氨基酸)等多种途径相互交流。
影响宿主菌群组成的因素众多,包括遗传、分娩方式、感染、抗生素的使用、营养状况、环境压力源、生活习惯和昼夜节律等。
焦虑症、抑郁症、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肥胖、孤独症等多种疾病涉及肠道菌群-肠-脑轴改变,动物模型、粪菌移植、脑成像和菌群基因组测定等研究方式的发展对了解肠道菌群-肠-脑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肠-脑轴在健康维持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肠道微生物群已成为肠-脑轴的关键调节点。
对无菌动物的研究表明,体内缺乏微生物群,大脑会受到明显影响;给予特定细菌菌株或受微生物感染的动物或人的行为则发生了改变,且在生命早期或成年前使用抗生素会对大脑、脊髓和肠神经系统造成长期影响。
某些临床诊疗经验也进一步验证了肠道菌群的重要作用,如肝性脑病可通过使用抗生素清除肠道微生物来治疗。
为更深入地了解和探究相关机制,肠道菌群-肠-脑轴的概念由此出现,本文就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肠道菌群-肠-脑轴的概念人体内微生物群绝大多数定殖于肠道。
肠道与大脑之间存在双向信息交流网络,肠道菌群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人员据此提出"肠道菌群-肠-脑轴"这一概念。
肠道菌群-肠-脑轴的信号交流途径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有许多潜在的交流途径,包括从神经支配的、高度可调节的神经元途径到难以测量的小分子信息传递系统。
1.自主神经系统和递质: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肠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通过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结合作用调节宿主的生理稳态。
肠道细菌通过合成与分泌神经递质、神经营养因子或代谢产物作用于神经系统[1]。
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是最主要的自主神经递质,其中乙酰胆碱从神经末梢释放后通过作用于大脑皮质的烟碱受体(包括γ-氨基丁酸、甘氨酸和一些谷氨酸受体)而发挥作用。
2021年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相关因素及机制研究进展(全文)

2021年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相关因素及机制研究进展(全文)17世纪中后期,被誉为微生物学之父的Antoni van Leeuwenhoek 首次在从不刷牙老人的牙垢里发现了微生物,经过4个多世纪的研究发展,直至2008年全球启动人类元基因组计划,通过对人体内所有的微生物群落进行测序和功能分析,人们才渐渐揭开了微生物世界神秘的面纱。
人类肠道中存着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动态平衡的微生物群体,其数量约为100万亿,种类多达1000多种,人体中微生物总重量可达2 kg,肠道菌群包括细菌、古生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其中细菌在微生物群中占主导地位(99%)。
Rothschild等研究显示,饮食和生活方式是塑造微生物组组成的最主要因素,宿主遗传因素仅导致人与人之间微生物组差异的2%。
而肠道的深度测序研究微生物群落学揭示了影响肠道菌群组成的126个外源性和内源性宿主因素,包括12种疾病、31个内在因素、19个药物组、60个饮食因素、4个吸烟类别。
而早在肠道菌群作为疾病相关性因素走进人们视线之前,2型糖尿病(T2DM)就因发病率逐年增加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35年,糖尿病将从集中在发达国家发展至低收入国家,并成为全球第七大死因。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估计,至2040年,全世界被诊断患有T2DM的人数将从目前的4.15亿增至6.4亿。
除了T2DM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伴随的并发症更严重,T2DM会导致加速血管老化相关的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
大量研究表明,糖尿病是心、脑、肾、血管疾病致死致残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由此可见,我国糖尿病的防控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更进一步找到其发病机制及相应的高效、安全的预防或治疗策略。
01肠道菌群与T2DM随着人们研究微生物的手段、技术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肠道微生物作为人体不可缺少的“隐形器官”,其在多种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肥胖、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均与胃肠道微生物失调密切相关,其中以T2DM为代表。
肠道菌群与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也会影响体内一些物质代谢,比如乙 醇、胆碱等,这些物质参与NAFLD的发生发展过程。 肠道菌群通过代谢产生乙醇,可通过门脉进入肝脏, 在肝脏氧化反应产生乙醛和乙酸。乙醛可破坏肠道 黏膜屏障,使肠通透性增加,乙酸增多会弓I起脂肪合 成增多,从而促进NAFLD的发生发展。胆碱能将脂 质转运出肝脏,肠道内代谢胆碱的菌群主要有变形 菌、厚壁菌等,肠道菌群紊乱后,胆碱代谢菌增多,导 致血清胆碱浓度及胆碱生物利用率降低。肠道菌群 可产生一种能催化胆碱代谢成为甲胺的酶,甲胺经 由门脉循环进入肝脏,可诱导肝脏炎性反应的发生。 4肝硬化
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在人类身体内,肠道菌群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这些微生物生活在人体的肠道中,可以帮助我们消化食物,保持肠道健康,以及产生有益的代谢产物。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肠道菌群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人类的肠道内生活着数千种不同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古菌等。
在这些微生物中,以细菌数量最多。
人类的肠道菌群可以帮助我们消化食物,维持肠道健康以及产生有益的代谢产物。
除此之外,肠道菌群还与人类的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有关。
2.微生物组学的出现微生物组学是指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微生物进行分析。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肠道菌群的组成和数量。
这项技术的出现,让我们对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发生了很大改变,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准确和可靠的数据。
3.肠道菌群与健康的关系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许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会引起肠道疾病,例如炎症性肠病、肠道癌症等。
另外,肠道菌群还与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疾病有关。
随着对肠道菌群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它们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进而开展更为有效的干预策略。
4.肠道菌群的干预策略针对肠道菌群的干预策略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和粪菌移植等。
益生菌和益生元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的数量和种类,促进有益菌群的繁殖,抑制有害菌群的生长。
粪菌移植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通过将健康人的粪便移植到患者的肠道内,从而重建肠道菌群平衡,有效治疗肠道疾病。
5.肠道菌群的研究前景随着肠道菌群的研究逐渐深入,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而开展更为有效的治疗和干预策略。
未来,肠道菌群的研究还将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例如,如何通过肠道菌群的干预来治疗更多的肠道疾病,如何更好地探究肠道菌群与代谢疾病之间的联系,都将是我们未来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总之,肠道菌群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它对人类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道菌群领域研究进展(完整版)已有大量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相关,肠道菌群科学家们2019年在肠道微生物组研究领域取得了研究成果;【1】Nat Biotechnol:突破!科学家在人类肠道微生物组中鉴别出100多种新型肠道菌群!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英国桑格研究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对肠道微生物组研究,从健康人群的肠道中分离出了100多个全新的细菌类型,这是迄今为止研究人员对人类肠道菌群进行的最全面的收集研究,相关研究结果获奖帮助研究人员调查肠道微生物组在人类机体健康及疾病发生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本文研究结果能帮助研究人员快速准确地检测人类肠道中存在的细菌类型,同时还能帮助开发出治疗多种人类疾病的新型疗法,比如胃肠道疾病、感染和免疫疾病等。
人类机体中细菌大约占到了2%的体重,肠道微生物组就是一个主要的细菌聚集位点,同时其对人类健康非常重要。
肠道微生物组的失衡会诱发诸如炎性肠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然而由于很多肠道菌群难以在实验室环境下生存,因此研究人员就无法对其进行更加直观地研究。
【2】Science:肠道微生物组可能是药物出现毒副作用的罪魁祸首药物本是用于治疗很多患者,但是一些患者遭受这些药物的毒副作用。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给出了一种令人吃惊的解释---肠道微生物组(gut microbiome)。
他们描述了肠道中的细菌如何能够将三种药物转化为有害的化合物,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
研究者表示,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肠道微生物组对药物代谢的贡献,那么我们能够决定给患者提供哪些药物,或者甚至改变肠道微生物组,这样患者具有更好的反应。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研究了一种抗病毒药物,它的分解产物可引起严重的毒副反应,并确定了肠道细菌如何将这种药物转化为有害的化合物。
他们随后将这种药物给予携带着经基因改造后缺乏这种药物转化能力的细菌的小鼠,并测量了这种毒性化合物的水平。
利用这些数据,他们开发出一种数学模型,并成功地预测了肠道细菌在对第二种抗病毒药物和氯哌嗪(一种抵抗癫痫和焦虑的药物)进行代谢中的作用。
【3】Nat Med:肠道微生物组的改变或与结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肠道中“居住”着很多不同的微生物群落,即肠道微生物组,其与人类健康和疾病息息相关,近来有研究表明,评估粪便样本中的遗传改变或能准确反映肠道微生物组的状况,或有望帮助诊断人类多种疾病。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大阪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肠道中特殊微生物组有机体水平的增加或与结直肠癌相关的恶性肿瘤发生相关,比如粘膜内癌和息肉样腺瘤,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特殊的标志物或能帮助研究者从健康样本中有效区分出结直肠癌患者的样本。
研究者Shinichi Yachida说道,从根本上来讲,结直肠癌并不仅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而是一种微生物性疾病,在结直肠癌发生早期戒断或会出现肠道微生物组的改变,这或许就能提供关键的疾病诊断和成因线索。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流行的癌症,也是一种相对进展较慢的癌症类型,这也就意味着,患者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够进展到晚期致死性的状态;因此及早诊断对于确保患者能够接受有效的治疗非常重要。
【4】首次!科学家们开发出能重塑不健康肠道微生物组抵御多种疾病的特殊分子!人如其食,你肠道中的微生物组或许也是如此,饮食会影响肠道中的微生物,而且有研究表明,有害肠道微生物组的改变会引发多种疾病,比如心脏病、肥胖和癌症等;近日在举办的2019年美国化学学会全国会议上,来自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将会公布其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开发出了一种特殊分子,其能够将不健康的肠道微生物组改变或重塑成为健康的肠道微生物组,相关研究有望应用于与饮食相关的其它情况。
研究者M. Reza Ghadiri博士指出,肠道微生物组包含成百上千种不同的细菌,如果我们摄入了健康的饮食,并且进行锻炼的话,我们机体的肠道微生物组并不会出现功能异常;但这并不是所有人的生活方式,目前能够改善肠道微生物组的方法包括益生菌、益生元或药物疗法等,而研究者的目的则是采用一种全新的方法来重塑微生物组。
【5】JCI insight:胎儿中竟然存在肠道微生物?近日,在人类和小鼠上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早在胚胎时期,胎儿体内已经具有自己的肠道微生物群落,并且对免疫系统和新陈代谢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还证实,胎儿体内的微生物组来自于母体。
这些发现为怀孕期间进行干预以刺激胎儿微生物组的形成,从而帮助后代更好地发育免疫系统并抵抗早期感染提供了可能,该研究发表在最近的JCI Insight杂志上。
研究者表示,我们的研究提供证据表明复杂的微生物组可以从母亲向胎儿传播。
与其他仅依赖于下一代DNA测序的研究不同,我们通过显微镜和培养技术验证了测序结果,从而解决了关于胎儿中是否有微生物组存在的长达数十年的争议。
现在,我们可以寻求方法来促进胎儿免疫系统的发展通过刺激母亲的微生物组来进行新陈代谢。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早期干预来预防未来的疾病是可行的。
【6】Nature:分娩方式不同竟会影响婴儿肠道微生物组成!你们知道吗,不同的分娩方式还会影响婴儿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在最近一期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的文章中,来自Wellcome Sanger 研究所,UCL等机构的科学家们发现,相比阴道出生的婴儿能够从母亲那里得到大部分肠道细菌,通过剖腹产出生的婴儿却无法得到这种“馈赠”。
虽然婴儿肠道细菌的确切作用目前尚不清楚,这些肠道细菌构成的差异是否会对以后的健康产生影响也并不明确。
但这一发现为关注新生儿健康的人群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人员发现,阴道分娩和剖腹产婴儿的肠道细菌间的差异在1岁时基本消失,然而,还需要进行大量的随访研究以确定早期细菌构成差异是否会影响发育后期的身体健康。
【7】Nature:意外!肠道微生物竟然决定药物是否有效!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一种对别人有效的药物对你似乎没有效果?你可能想要检查一下你的肠道来寻找答案。
研究人员已经找到了加工150多种药物的肠道细菌,他们还发现了赋予这种细菌这种能力的基因。
来自耶鲁大学的研究小组表示,这一发现强调了肠道细菌在人们对药物的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研究者表示,我们有可能利用基因或细菌种类来预测个人肠道菌群代谢某种药物的能力,这项工作是识别生物标志物的第一步,它可以帮助医生开出对个体病人来说最安全、最有效的药物。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调查了271种药物是否以及如何被76种肠道细菌进行代谢。
研究结果显示,近三分之二的药物被至少一种细菌代谢。
研究人员随后确定了许多使细菌代谢药物的基因。
【8】Circulation:吸烟会改变肠道菌群戒烟也会改变肠道菌群到底吸烟还是戒烟?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irculation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心脏协会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戒烟或会引起机体肠道菌群发生重大改变,同时研究者揭示了肠道菌群与机体心血管健康之间的关联。
此前研究结果表明,吸烟会降低机体肠道中有益菌群的多样性,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26名尝试戒烟的人群进行研究,在研究开始、两周后和12周后分别对参与者的粪便样本进行分析;研究者Marcus Sublette表示,戒烟或会改变机体肠道菌群,如今我们已经知晓,吸烟会改变肠道微生物组,而本文研究中,研究者则发现,戒烟也会继续改变肠道微生物组,那么这到底是好还是坏呢?【9】Cell:新发现!肠道菌群或有望帮助抑制甚至治疗人类轮状病毒感染!近日,来自乔治亚州立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消化道中特殊微生物菌群的存在或能帮助抑制并治疗轮状病毒的感染,轮状病毒是一种引发儿童严重致死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相关研究发表在了国际杂志Cell上。
文章中研究人员解释了轮状病毒引发某些人群严重致死性疾病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结果或有望帮助开发轮状病毒感染的治疗和预防性策略。
除了补充液体避免患者脱水外,目前并没有针对轮状病毒感染的有效治疗手段,轮状病毒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病毒,其会引发严重的腹泻、呕吐、发烧、腹痛甚至死亡;轮状病毒感染的发生通常是因为直接接触了患者或暴露于患者的粪便,婴幼儿是轮状病毒的易感人群,感染会引发患者出现严重的脱水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发生死亡,据美国CDC数据显示,在5岁及以上的幼儿中,轮状病毒会引发大约21.5万幼儿死亡。
【10】Science:揭示肠道菌群参与肠道昼夜节律的设定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小鼠小肠中的微生物参与肠道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的设定,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
大多数人(和其他哺乳动物)都存在昼夜节律---控制进食和睡眠等过程的代谢时钟。
最常见的昼夜节律周期是控制睡眠的周期,不过科学家们已发现,存在着多种控制着不同生物系统的昼夜节律。
过去的研究已表明如果其中的一种昼夜节律变得不正常,人们可能会遇到健康问题。
比如,改变工作时间的轮班工人更容易增重、患高血压和糖尿病。
昼夜节律的运作方式仍是一个谜,因此,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研究人员猜测肠道生物群落(gut biome)是否可能参与调节肠道中的生物钟,因而可能间接地参与了体重增加。
【11】Nature:重磅!科学家揭开人类机体无法培养的肠道菌群的奥秘!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对3810个公开的人类肠道宏基因组进行计算重建,展示了大约6.1万个微生物基因组,这些宏基因组是微生物组样本中存在的所有遗传物质的集合,宏基因组组装的基因组(MAGs)包括2508种此前未知的物种,从而使得已知的人类肠道细菌种类达到了4558种,并使得已经测序的肠道菌群的系统发育多样性增加了50%。
本文研究结果或能帮助回答多个问题,比如为何特定的微生物菌群无法在实验室中进行培养,此前科学家们利用宏基因组和单细胞基因组研究解析了环境样本中无法培养的微生物的特殊代谢能力,很多环境微生物很难被研究,研究者也并不确定是否这些未经培养的微生物真的是无法培养的,相比之下,科学家们对人类肠道进行了大量研究,同时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培养工作,这就表明,人类肠道中许多野生的未经培养的菌群很难用当前的方法进行培养。
【12】Cell Rep:中国科学家新发现!肠道菌群或能帮助人类抵御寒冷!肠道微生物组对人类和动物机体健康有着多样的影响,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 Report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肠道菌群在机体温度调节(thermoregulation)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温度调节时动物对寒冷环境做出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