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模式中国近代乡村工业化的模式之一
乡村建设运动

梁漱溟(1893~1988),祖籍广西桂林,生于北 京。1929年,河南村治学院成立,梁氏受聘任教务长, 并接办北京的《村治月刊》,开始投身社会改造运动。 村治学院不到一年停办。1931 年,梁氏到山东邹平创 办乡村建设研究院,下设训练部和研究部,他任研究部 主任。本来,“村治”意即“求治必于乡村”,但他提 出“乡村建设”,因为他认为这比“村治”通俗易晓。 后来“乡村建设”便成为这场声势浩大的社会改良运动 的代名词。
其次,如何解释近代中国所遇到的困境,特 别是乡村衰败的原因在哪里?有人说是在“帝国 主义与军阀”,又有人说是在“贫、愚、弱、 私”,梁漱溟认为这二说都不正确。他提出,外 界问题(帝国主义)虽是有的,但中国内部问题 大过外界问题;个人的不健全也是有的(贫、愚、 弱、私),但社会的不健全大过个人的不健全。
费孝通“团体格局”
中国人则崇拜祖先,以家族体系形成宗法社会。 中国人徇情,缺乏组织能力,毫无纪律,个个都是 顺民,又个个都是皇帝,国家观念淡漠。中国不是 靠法律,而是靠伦理维系的社会,国和家一体。中 国社会不存在阶级,因为土地可自由买卖;土地集 中垄断情形不显著,存在着大量的独立生产者;有 科举制度保证政治上的人才流动。中国疏于国防, 缺乏户籍和地籍,一切国势调查不清,重文轻武, 因此不像一个国家。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国社会 循环于一治一乱之周期而无革命发生。
“愚”是指人民不识字,缺乏知识,更谈不上享 受文化。“穷”即在生计上,大多数人民生产低 落,经济困难,挣扎求存,没有增加生产、改善 经济组织的知识和能力。“弱”意味着人民身体 衰弱,对 于公共卫生毫无办法,是一个病夫的国家。“私” 即人民不能团结,不能合作,缺乏道德的陶冶和 公民的训练,不能自立自强。
在乡村中培养新组织,使其生根发芽,吸收先进的生 产技术、组织方式。除了从乡村着手以外,其他没有合 适的地方。将所要做的工作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新文化, 救活旧农村,开出新道路,救活老民族。因此,乡村建 设运动起源于救济乡村运动,或乡村自救运动,起源于 积极建设的要求、重建一新社会构造的要求。
高阳模式中国近代乡村工业化的模式之一

县全境和蠡县、清苑、安新、任邱等县的一部分。据吴知统计,1932年高阳织布区东西长90余 华里,南北宽50余华里,包括村庄414个,人口434 510人。①因为高阳县城为该区域的纱、布 集散中心,所以习惯上称之为高阳织布区,所产布匹通称高阳土布。 20世纪初,从引进铁轮机和机纱开始,高阳织布业踏上工业化历程,②以后虽历经挫折与 反复,但总体上一直保持着上升趋势。到1928年,高阳织布区成为拥有铁轮机25 575台、提花
①吴知:《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页。 ②工业化的根本特征是由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笔者把高阳织布业中铁轮机和新型提花机替代传统手工织机的 过程作为工业化历程,是吸收了史建云的研究成果(见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
360页)。
③吴知:《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第18页。 ④费孝通认为发展模式的意义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费孝通:《学术自述与
创立商业夜校。夜校“以各商家学徒为学生,聘公正士绅为教习”,③属短期培训性质。1907
年,商会集资“修建讲堂五间,教习宿舍三问”,④将夜校正式改为初等预科学校。 商会对商学极为重视,1908--1909年间就扩充商学事六次开会集议。1909年2月,全体会
员议准:“商业学校,原本商家随时捐助,由义务而成,自应竭力提倡,培养人才。凡肄业学生, 概不收学费,以资鼓舞”。⑤这项免费就读的决议,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拓宽了学校的招生 范围。
笔者把高阳织布业中铁轮机和新型提花机替代传统手工织机的过程作为工业化历程是吸收了史建云的研究成果见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0费孝通认为发展模式的意义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费孝通
高阳模式:中国近代乡村工业化的模式之一

高阳模式:中国近代乡村工业化的模式之一关于高阳模式:中国近代乡村工业化的模式之一目录一、章节一:概述二、章节二:高阳模式的特点三、章节三:高阳模式的历史背景四、章节四:高阳模式的发展与实践五、章节五:案例分析(一)案例一:山东省高阳县农村工业发展(二)案例二:河南省陈庄村的种草养鸡产业(三)案例三:浙江省湖州市双林厂的草鞋制造业(四)案例四:广西省上林县农村机械制造业(五)案例五:河北省广宗县麻绳编织业六、结论参考文献一、章节一:概述高阳模式是中国近代乡村工业化的典型模式之一,主要出现在20世纪上半叶。
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和劳动力,开展多种类型的农村工业生产,实现农村的自给自足和工业化发展。
高阳模式的发展离不开思想家、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的探索和实践,它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本论文将从高阳模式的特点、历史背景、发展与实践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二、章节二:高阳模式的特点高阳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 生产的自给自足。
高阳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农村的自给自足需求,生产的农村工业产品主要供应当地或周边市场。
这些产品往往是基本生活必需品,如纺织品、食品、建材等。
2. 资源与市场取向。
高阳模式的生产主要依赖当地的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
资源包括土地、水源、人力、原料等,市场主要通过当地的乡村市场和城市市场渠道。
3. 组织管理的特点。
高阳模式的组织形式比较灵活,有官办型、民办型和合作社型等。
其中官办型比较集中在当地政府行政机关中,民办型则是由个体或家庭自主经营,合作社型则是由多家家庭共同组成一个合作社,统一经营。
4. 技术含量低。
高阳模式的农村工业生产主要依靠实际操作和技术传承,技术含量比较低。
但是随着不断的发展和推广,一些高端技术也逐渐加入到高阳模式的生产中。
5. 泥土造就民族情怀。
高阳模式是中国农村工业化的一个典型模式,它注重地方资源的利用,追求自给自足和自主创新。
这种理念也与传统的中国民族情感相契合,深深烙印在民间文化中。
精选安徽省舒城晓天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有详细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20 求的。
)1.古代中国最主要的生产部门是( )A .农业B .手工业C .商业D .工业2、春秋时期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 )A .牛耕的运用B .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兴修C .播种机械耧车的发明D .在干旱地区使用代田法3.范喜良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农夫。
他可能使用过的日常生产生活用品是( )A.铁锄B.曲辕犁C.翻车D.棉布4、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A .郑国渠B .都江堰C .漕渠D .白渠5、谚语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总结。
下列谚语能反映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 )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B.黄牛过河各顾各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D.小满芝麻芒种谷6.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包括( )①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②精耕细作 ③男耕女织 ④以土地国有制为主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7.元代有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睡也香甜。
布农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
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
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
”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B .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C .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D .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8.《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天仙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材料( )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④表达了自耕农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晓天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 历史试题9.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的时间是( )A.夏商时期B.宋元时期C.明朝中后期D.清朝10.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唐朝人陆羽在他的《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
吉林高一高中历史期末考试带答案解析

吉林高一高中历史期末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到:“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
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C.生产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D.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2.《周礼》将妇女纺织生产称为“妇功”,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和农夫并称“国有六职”,这说明A.当时妇女地位高B.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的地位已经相当重要C.纺织收益高,可与士大夫的俸禄媲美D.中国的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3.央视播出的《乔家大院》展现了闻名海内外的商业资本家乔致庸的传奇一生,这一时期以晋商为代表的商帮出现的历史条件主要有①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加强②小城镇经济空前繁荣③政府放弃歧视商人的政策④专卖制度被废除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4.《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蚕于北郊”的记载。
汉朝以后逐渐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和“亲蚕礼”。
这表明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D.统治者“以民为本”5.据史料记载,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几乎是“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造成“商贾断绝,城邑罢市”;清朝“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正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
上述情况在当时最主要的消极影响是A.影响了中外贸易的发展B.制约了农产品的商品化C.助长了土地兼并的现象D.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6.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歌剧和歌舞妓也在走向兴盛。
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7.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8.郑观应主张:“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
传统工业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选择

传统工业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选择【内容提要】本文认为鸦片战争后尤其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传统工业生产力发生了一些变革主要体现为手工工具的改良和"石磨+蒸汽机"的技术模式这是手工业从传统向现代技术过渡的中间技术传统工业生产力的变革产生了若干积极效应: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过渡准备了条件促进了乡村手工业经济区的兴起同时在某些方面为民族机器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从而丰富了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中国近代工业化始于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官僚对西方先进机器技术的大规模移植此后便艰难地行进在一条"移植型"的工业化道路上。
无论是当时的经济界还是当下的经济史学界人们往往将移植或引进西方先进机器技术的得失与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成败联系在一起虽然这种联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说明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失败原因但它是中国早期工业化不成功的全部原因吗?换句话说"移植型"模式是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的惟一选择吗?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近代传统工业生产力的变革及其取向的研究说明在中国近代"移植型"道路之外还存在着一条通过传统工业生产力的改造而形成的"嫁接型"的渐进化道路。
所谓传统工业是指以生物动力为主的手工业与它相对的则是以非生物动力为主的机器工业。
鸦片战争后尤其是甲午战争以来随着通商口岸的逐步增加外国在华资本急剧增长民族机器工业初步发展中国传统工业的生存环境十分不利。
以工业化为特征的"西力"既对传统工业的生存构成压力--工业化以排斥和取代传统手工业为历史使命如中国传统手工业中的手纺纱、制靛、踹布、土针、土烛、土烟等行业遭到严重摧毁但是要实现对传统工业经济整体的取代并非一蹴而就其过程是漫长的同时工业化也对传统工业的发展形成动力--为传统手工业进行制度变革和技术创新创造了前提如机纱的出现解除了手织业发展的"瓶颈"为手织业的改良创造了条件西方的先进机器及工具的引进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据统计1891~1893年我国"机器及工具"进口值为1259176元在进口总值中的比重为0.5%1935年增至65853248元比重上升至7.2%[1](p75,76)。
农业产业化题库答案

农业产业化题库答案一.所有选择题。
二.名词解释1.农村城镇化:即是指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农村小城镇群体的形成过程,这时大量农民往返于城镇与农村之间,他们工作在城镇,生活在农村。
农村城镇化是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一个过程,是我国三元经济结构发展的产物。
2.农业产业化:又叫贸工农一体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保障、以效益为中心进行规模经营的“龙”型产业实体,是“农工商一体化,供产销一条龙”经营的简称。
3.“两个飞跃”的农业思想:即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
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
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农业的“两个飞跃”思想的提出和家庭联产承包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生,构成了“两个飞跃”农业思想和实践的内容。
4.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也可称农业重组,是指为适应现代化农业要求而进一步整合农村市场取向,改革业已形成的农业产业内市场关系的过程。
5.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是对农业产业化经济实体的经营活动进行领导、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使其面向市场和用户,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确定规模和特色,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过程。
6.主导产业:是相对于基础产业和配套产业而言,就是在产业结构中起主要作用的产业。
主要是指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产业体系中技术先进、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经济效益显著,能够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并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对其它产业和整个经济发展具有强烈推动作用的产业。
7.生产基地:是指围绕龙头企业或市场建立的,联结众多农户形成的,某种主导产业的专业生产区域和生产组织形式。
它有以下几层基本内涵:(1)生产基地是区域化布局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具体表现形态。
(2)生产基地是农业主导产业在一定地域上实行专业生产的表现形态。
【高中历史】【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三单元 展 单元学习总结

单元学习总结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特征及其原因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五大特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饱受外国资本的压迫,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的排挤,具有以下特点: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2.在民族工业中,工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很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占据的比例较大。
民族资本的这种组合状态使它无法摆脱对帝国主义资本、旧有经济关系和官僚资本的依赖。
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多集中于以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4.从地域上看,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
5.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
三、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导致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四、近代中国四种经济形态的比较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
它反映出()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解题规范]第一步:审题干一明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吴知:《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页。 ②工业化的根本特征是由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笔者把高阳织布业中铁轮机和新型提花机替代传统手工织机的 过程作为工业化历程,是吸收了史建云的研究成果(见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
360页)。
③吴知:《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第18页。 ④费孝通认为发展模式的意义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费孝通:《学术自述与
广,遂造成河北省高阳县之巨大工业”。③
其次,高阳织布业所用棉纱和人造丝都来自中国大城市的机器纺纱业或进口,原料产地以
日本和本国的上海、天津、青岛等地为主,购买地主要在天津。所用机器设备最初购自于天津
的田村、佐佐木等日商洋行,后来,天津三条石的民族机器制造业兴起,郭天成、郭天利等民族 机器制造厂都以出产织机而著称,由于其物美价廉,高阳客商就多转向这些民族机器制造厂购
创立商业夜校。夜校“以各商家学徒为学生,聘公正士绅为教习”,③属短期培训性质。1907
年,商会集资“修建讲堂五间,教习宿舍三问”,④将夜校正式改为初等预科学校。 商会对商学极为重视,1908--1909年间就扩充商学事六次开会集议。1909年2月,全体会
员议准:“商业学校,原本商家随时捐助,由义务而成,自应竭力提倡,培养人才。凡肄业学生, 概不收学费,以资鼓舞”。⑤这项免费就读的决议,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拓宽了学校的招生 范围。
键。
总之,大城市不仅为高阳织布业提供了发展契机以及原料、设备,而且提供了必要的周转 资金。如果没有天津这样一个通商大埠作为依托,高阳织布业恐怕不会如此顺利而迅速地踏 一匕工、I匕化道路。
①李长生:《论中国宜用人力机器纺纱》,《大公报》(天津)1910年5月24日。
②《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22页。
产品属于首创,初兴之时,获利极其丰厚,而且供不应求。所以,提花布的生产主要考虑的不是
降低成本,而是如何提高效率。小工厂的组织形式使各个工序之间初步实现了分工合作,生产 效率比家庭生产提高了很多,因而成为对应于提花机的主要生产组织形式。 总而言之,这种特殊方式既便于改造后的织布业在农村扎根,又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因而 是一种适合当时农村实际情况的产业改造方案。但这不等于说高阳人习于落后。这种特殊的 改造方式只不过是一个过渡而已。到抗战前夕,同和、永升、福利永等几家工厂已开始使用最 先进的动力织机,并且其生产组织形式具备了机器大工业的特征。如果按正常轨道发展下去,
・
141
・
万 方数据
二、以农村为基地,以改造传统产业为出发点, 以家庭工业和小工厂起步
在当时国内外已有大机器进入纺织业的情况下,高阳人改造传统织布业时,却选择了一 种特殊的方式。这种特殊方式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其一,不是直接引进最先进的动力机器, 而是首先引进以人工为动力的铁轮机和提花机;其二,在生产组织形式上,不是采用机器大工 厂的形式,而是对应于所引进的不同种类的机器分别采用包买制和小工厂这两种不同的生产 组织形式。高阳人之所以采用这种特殊方式,其原因主要在于: 第一,高阳的传统织布业相当发达,农民对传统手工织布技艺掌握得很熟练。铁轮机的操 作方法与高阳原来所用投梭机相类似,因此,当地农民对于使用洋纱和铁轮机引起的技术革新
关键词:高阳模式 乡村工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工业异军突起,成为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并形成了“苏南
模式”、“温州模式”等典型发展模式。而在近代中国农村,也有少数区域曾经踏上工业化历程,
并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总结和提炼这些模式,不仅是史学研究题中应有之意,而且可以 为今天中国的乡村工业化提供借鉴。笔者要研究的高阳织布区便是近代乡村工业化最为典型
后来“撒机制”在高阳织布区的长期流行则由于它是在以铁轮机为主要生产设备的条件
下,能够与国内外大机器织布业相抗衡的最佳组织形式。当时一台普通动力织机售价约630
元,一台铁轮机售价约50元,二者的资本投入比为13:1。而以普通动力织机织造14磅粗布, 平均每机每8小时可出布125尺,以铁轮机织造14磅粗布,平均每机每11小时可出布120
①方显廷:《华北乡村织布工业与商人雇主制度》(一),《政治经济学报》第3卷第4期,1935年7月,第755页。 ②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267页。 ③吴知:《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第127页。
・
142・
万 方数据
挣多挣少无所谓,能挣总比不挣强。布线庄正是利用农村织户的这种心理,尽可能地压低织布 工资,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产品的销售价格。1911年前后,高阳土布之所以能 够在华北市场上战胜英国粗布,就是由于其售价每匹低于英国布0.9两银。① 第四,对提花机和人造丝,高阳人主要采取小工厂的生产组织形式。1914年前后,新型提 花机被引入高阳,但直到1926年,天津纺织界发明的人造丝浆经法传人高阳后才得以迅速普 及。提花机和人造丝的推广,使高阳土布在产品形态上又增加了明华葛、绸、缎、罗、纺、绨、麻 纱等畅销一时的新品种。提花机的生产效率比铁轮机还要低(提花机每机每11小时工作El可 出提花布30尺;铁轮机每机每11小时工作日可出布80到120尺),按常理推论,本不该出现小 工厂的组织形式。但是,提花机的操作和维修技术较为复杂,对织工的要求较高,比较适宜于 集中进行经营管理。更为主要的原因是高阳琳琅满目的人造丝提花布在全国罕有其匹,多数
的区域之一。 高阳织布区位于华北平原中部。它兴起于高阳县城及其周边区域,以后逐渐扩展至高阳
县全境和蠡县、清苑、安新、任邱等县的一部分。据吴知统计,1932年高阳织布区东西长90余 华里,南北宽50余华里,包括村庄414个,人口434 510人。①因为高阳县城为该区域的纱、布 集散中心,所以习惯上称之为高阳织布区,所产布匹通称高阳土布。 20世纪初,从引进铁轮机和机纱开始,高阳织布业踏上工业化历程,②以后虽历经挫折与 反复,但总体上一直保持着上升趋势。到1928年,高阳织布区成为拥有铁轮机25 575台、提花
买织机。 再次,大城市的商业和金融业为高阳布线商人提供了周转资金。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认
为资本稀缺是影响不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④高阳的钱粮业在清光绪后半期(约1890—
1908年)虽然积累了一定的资本,66家商号经营的借贷资本额达18万余元,每家的流动资金 自12 500元至75 000元不等,⑤但是这与织布业迅速发展所需的巨额资金仍相去甚远。高阳 的布线商人有时也得到本地“堂子号款”的接济,⑥但该款的数量一般较少,只能用来应急。
以归还欠款,天津棉纱商也多不追究。只要能在年底结清欠款,高阳布线庄就可以在下一年继
续赊购棉纱。因此,这一时期高阳商人实质上等于借着天津商业界的巨款来周转。1921年以 后,纱价步跌,买卖棉纱每包不过获薄利数元。天津的棉纱商号不再赊帐售纱。是时,高阳布 线庄又逐渐与天津的银号建立了借贷关系。他们在天津购买棉纱时,由银号垫付一部分或全 部货款,待其在外埠售布得款后,再汇往天津还贷。因此,这一时期高阳商人是靠天津金融界 的贷款来周转。可以说,天津商业界和金融界的这种支持是高阳织布业起步并持续发展的关
高阳织布区很可能会成为中国的纺织工业中心之一,如今天的高阳县使然。只可惜高阳织布
业正常的发展道路被日本侵华战争所打断。
三、以培养新型工商人才为持续发展的动力
新型工商人才的培养,既是高阳织布业工业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促进工商业持续
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高阳商会的建立者们认识到“商业人才之培养尤不可缓”,②因此,在商会成立后不久即
高阳的几十家布线庄以少至几千元,多不过数万元的资本,经营十数万元乃至数十万元的布线
生意,究其根底,在他们最耗资金购买原料的环节上多得天津棉纱商号和银号相助。1921年
以前,国内纱厂勃兴,买卖棉纱获利优厚。天津的棉纱商号多从各纱厂赊购棉纱,再赊售给高 阳布线庄,而且赊售时不计利息。待布线生意周转一个循环后,高阳商人再将售布所得现款汇 往天津偿欠。当时高阳土布销路极佳,且利润丰厚,高阳商人偿欠的信誉很好。即便是一时难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4期
高阳模式:中国近代乡村工业化的模式之一
冯小红
(复旦大学历史系200433)
内容提要:从清末至抗战爆发前将近4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高阳织布业创造了
作为中国乡村工业化模式之一的“高阳模式”。具体而言,“高阳模式”是一种以大城
市为依托,以农村为基地,以改造传统产业为出发点,以家庭工业和小工厂起步,以培 养新型工商人才为持续动力,面向市场的区域专业化的乡村工业化模式。它对于中 国的乡村工业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能迅速适应。
第二,引进动力机器以及建立大工厂须有电力设施做能源基础,而当时的农村能源基础设 施十分落后。若现建火力发电厂,不仅需时久,与高阳新兴商业资本迅速发展织布业的要求相 背,而且耗资巨大,回报期长,按效益最大化原则,商人一般是不会予以投资的。而当时的政府 财政,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应付日常开支尚且左支右绌,更遑论投资建发电厂了。因此,在当时 的农村,普及动力织机和建立机器大工业有其不现实之处。
机4 056台,年产改良土布500余万匹的巨大的乡村工业区。⑨自清末至抗战爆发前将近40年 的发展历程中,高阳织布业创造了作为中国乡村工业化模式之一的“高阳模式”。④
i、以大城市为依托
首先,天津直隶工艺总局对先进织布工艺的倡导,为高阳织布业的兴起提供了契机。1903 年,直督袁世凯委周学熙在天津创建了直隶工艺总局,从日本引进各种织机,并聘日本技师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