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产科护理课件)

注意:
➢ 分娩机制各动作是连续进行的; ➢ 下降动作始终贯穿于分娩全过程。
1
枕额周径 (平均34.8cm)
枕下前囟周径 (平均32.6cm)
4 内旋转:
* 定义:胎头围绕骨盆纵轴向前旋转,使其矢状缝与中骨盆及 骨盆出口前后径相一致的动作。
1
5 仰伸:
* 以耻骨弓为支点,胎头逐渐仰伸,胎头顶、额、鼻、口、颏依 次由会阴前缘娩出。
1
6 复位及外旋转:
* 胎头娩出时,胎儿双肩径沿骨盆入口左斜径下降。胎头娩出 后,为使胎头与胎肩恢复正常关系,胎头枕部再向左旋转
1
45°,称为复位。
* 胎肩在盆腔内继续下降,前(右) 肩向前向中线旋转45°时,胎儿双
肩1径转成与骨盆出口前后径相一致
的方向,胎头枕部则需在外继续向 左旋转45°以保持胎头与胎肩的垂 直关系,称为外旋转。
7 胎肩及胎儿娩出:
* 胎头完成外旋转后,胎儿前(右)肩在耻骨弓下先娩出,随即 后(左)肩从会阴前缘娩出。胎儿双肩娩出后,胎体及胎儿下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分娩机制
是指胎儿先露部随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进行 的一连串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 程。
分娩机制
衔接 下降 俯屈 内旋转 仰伸 复位及外旋转 胎肩及胎儿娩出
枕左前位(LOA)
1 衔接:
* 定义:胎儿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
达1到坐骨棘水平。
* 胎头呈半俯屈状态进入骨盆入口, 以枕额径衔接,此时胎头矢状缝落
在骨1 盆入口平面的右斜径上。
* 经产妇多在分娩开始后胎头衔接, 部分初产妇可在预产期前1~2周内 胎头衔接。
2 下降: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时限:胎头于第一产程末完成内旋转动作。
五、仰伸(extension)
胎头下降达阴道外口后,宫缩和腹压继续迫使胎 头下降,而肛提肌收缩力又将胎头向前推进,两 者共同作用(合力)使胎头沿骨盆轴下段向下前的 方向转向上前,枕骨下部到达耻骨联合下缘时, 以耻骨弓为支点,胎头逐渐仰伸娩出于阴道口, 顶、额、鼻、口、颏相继娩出。
二、下降(descent) :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称下降。
下降与其它动作伴随,贯穿在分娩全过程中。下降动作呈间 歇性。促使胎头下降的因素有四个:
① 宫缩时通过羊水传导的压力,由胎轴压传至胎头 ② 宫缩时子宫底直接压迫胎臀 ③ 胎体伸直伸长 ④ 腹肌收缩
初产妇因宫口扩张缓慢和软组织阻力大,胎头下降速度 较经产妇慢。胎头下降程度,是产程进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下降
Tianzhu Mountain, Anhui, 2001, April
胎头在下降过程中,受骨盆底阻力影响发生俯屈、内旋 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等动作。
三、俯屈(flexion)
枕额径(11.3 cm) ↓
枕下前囟径(9.3 cm)
四、内旋转:
定义:胎头为适应骨盆纵轴而旋转,使其矢状缝与中骨 盆及出口前后径相一致。
原理:内旋转使胎头适应中骨盆及出口平面前后径大于 横径的特点,有利于胎头下降。
下降
一、衔接(engagement)
定义: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 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
时间:经产妇:多在分娩开始后衔接 初产妇:可在预产期前1~2周内衔接。
枕前位的分娩机制的实验报告

枕前位的分娩机制的实验报告枕先露的分娩机制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随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进行一连串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
临床上以枕左前位最多见,故以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为例。
1.衔接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为衔接。
胎头以半俯屈状态以枕额径进入骨盆入口,由于枕额径大于骨盆入口前后径,胎头矢状缝坐落在骨盆入口右斜径上,胎头枕骨在骨盆左前方。
经产妇多在分娩开始后胎头衔接,部分初产妇在预产期前1~2周内胎头衔接。
2.下降是胎儿娩出的首要条件,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称为下降。
下降动作贯穿于分娩全过程。
促使胎头下降的因素有:(1)宫缩时通过羊水传导,压力经胎轴传至胎头;(2)宫缩时宫底直接压迫胎臀;(3)胎体伸直伸长;(4)腹肌收缩使腹压增加。
3.俯屈当胎头以枕额径进入骨盆腔降至骨盆底时,原处于半俯屈的胎头枕部遇肛提肌阻力,借杠杆作用进一步俯屈,使下颌接近胸部,变胎头衔接时的枕额周径为枕下前囟周径,以适应产道,有利于胎头继续下降。
4,内旋转胎头围绕骨盆纵轴旋转,使其矢状缝与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前后径相一致的动作称为内旋转。
胎头于第一产程末完成内旋转动作。
5.仰伸当完全俯屈的胎头下降达阴道外口时,宫缩和腹压继续迫使胎头下降,而肛提肌收缩力又将胎头向前推进。
两者的共同作用使胎头沿骨盆轴下段向下前的方向转向前,胎头枕骨下部达耻骨联合下缘时,以耻骨弓为支点,使胎头逐渐仰伸,胎头的顶、额、鼻、口、颏由会阴前缘相继娩出。
当胎头仰伸时,胎儿双肩径沿左斜径进入骨盆入口。
6.复位及外旋转胎头娩出后,为使胎头与胎肩恢复正常关系,胎头枕部向左旋转45度称为复位。
胎肩在盆腔入口继续下降,前(右)肩向前向中线旋转45度时,胎儿双肩径转成骨盆出口前后径相一致的方向,胎头枕部需在外继续向左旋转45度以保持胎头与胎肩的垂直关系,称为外旋转。
7.胎肩及胎儿娩出胎头完成外旋转后,胎儿前(右)肩在耻骨弓下先娩出,随即后(左)肩从会阴前缘娩出。
枕先露分娩机制河北联合大学护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胎头娩出后,为使胎头与 胎肩呈正常关系, 枕部向
左旋转45°---复位
前(右)肩向前向中线旋转45°,胎儿双肩径转 成与骨盆出口前后径相一致的方向, 枕部须在外继续 向左旋转45°,以保持胎头与胎肩垂直的关系
胎儿娩出
特别指出
分娩机制是一个 连续的过程,为 了便于同学们理 解我们将这个过 程分解为以下动 作来理解:衔接、 下降、俯屈内旋 转、仰伸、复位 及外旋转、胎儿 娩出等动作。
出口前后径 (11.5cm)
坐骨结节间径 (9cm)
出口前矢状径 (6cm)
出口后矢状径 (8.5cm)
胎头径线
分娩机制(mechanism of labor)
✓ 是指胎儿先露部随着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 被动的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 通过产道的全过程。
✓ 包括衔接、下降、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 及外旋转及胎儿娩出等动作。
思考题
1、胎头俯屈后是以哪条径线继续下降? 2、内旋转完成后,小囟门的位置? 3、胎头仰伸后,胎儿双肩径沿着骨盆入口
平面哪条径线继续下降? 4、复位及外旋转为什么分别向左旋转45°?
骨盆的分界
➢以髂耻线、骶岬上缘及耻骨联合上缘为界, 将骨盆分为真假两部分。
骨盆平面
纵椭圆形
横椭圆形
前后不径 (11cm)
入口横径 (13cm)
入口斜径
(12.75cm)
2、中骨盆平面
中骨盆前后径 (11.5cm)
中骨盆横径 (10cm)
3、骨盆出口平面
内旋转(Internalrotation)
后囟
胎头为适应骨盆纵轴而旋转, 使其矢状缝与中骨盆及出口 前后径相一致
仰伸(extension)
产妇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产妇枕先露的分娩机制引言在产妇分娩过程中,枕先露是一种常见的分娩方式,主要是指胎儿头部在分娩过程中先露出来。
本文将详细介绍枕先露的分娩机制,包括胎儿位置、产程、产道变化等方面的内容。
一、胎儿位置枕先露的产妇胎儿位置通常为后脑枕位,即胎儿头部的后枕部位位于产妇的骨盆入口。
这种胎儿位置在胎儿旋转下降过程中,可以使胎儿头部最先出现在骨盆入口,从而使得胎儿能够顺利通过产道。
二、产程枕先露的分娩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开放期、最大期和胎儿娩出期。
1. 开放期开放期是指子宫颈全开到10厘米的过程。
在枕先露的分娩中,开放期的长度和产程的长短有密切关系。
开放期的主要特点是子宫颈逐渐扩张并变薄,胎儿头部逐渐下降进入骨盆,产妇会出现宫缩和疼痛感。
2. 最大期最大期是指开放期结束后到胎儿头部完全娩出的过程。
在最大期,产妇会感到强烈的腹部压力和排便感,并出现频繁的宫缩。
此时胎儿的头部逐渐通过骨盆入口进入骨盆腔内,并旋转,使枕部位处于前后直径。
3. 胎儿娩出期胎儿娩出期是指胎儿头部从骨盆腔内完全娩出的过程。
在这一阶段,产妇需要用力,通过阴道将胎儿头部顺利娩出。
如果一切顺利,胎儿的头部会逐渐完全娩出,紧接着是胎儿的身体。
三、产道变化产道在枕先露分娩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以适应胎儿通过。
这些变化主要涉及骨盆、子宫颈、阴道和会阴等部位。
1. 骨盆骨盆是胎儿通过的主要通道,在分娩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骨盆的韧带松弛、髋关节扩张和耻骨联合软化等变化,使得骨盆能够逐渐扩大,以容纳胎儿头部的顺利通过。
2. 子宫颈子宫颈在枕先露分娩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子宫颈的开放是分娩的先决条件,通过宫缩和胎儿头部的下降,子宫颈逐渐扩张并变薄,以便胎儿的顺利通过。
3. 阴道和会阴阴道和会阴是胎儿头部最后要通过的部位,在枕先露分娩中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阴道会逐渐扩张以适应胎儿的头部通过,而会阴则可能出现撕裂或需要切开,以便胎儿的顺利娩出。
四、分娩方式的影响枕先露的分娩方式相对较为常见,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最佳分娩方式,如自然分娩、产钳助产或剖宫产等。
产科小知识分娩机制

产科小知识—分娩机制
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在通过产道时,为适应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地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过程;临床上枕先露占%%,故以枕先露的分娩机制为例说明:
1.衔接: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为衔接;部分初产妇可在预产期前12周内胎头衔接,经产妇多在分娩开始后衔接;
2.下降: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称为下降,是胎儿娩出的首要条件,下降动作贯穿于分娩全过程;临床上注意观察胎头下降程度,作为判断产程进展的重要标志;
3.俯屈:当胎头继续下降至骨盆底时,原来处于半俯屈状态的胎头遇肛提肌阻力,进一步俯屈,使下颏接近胸部,将胎头衔接时的枕额径变为枕下前囟径,以适应产道,有利于胎头继续下降;
4.内旋转:枕先露时,胎头枕部位置最低,到达骨盆底,肛提肌收缩力将胎头枕部推向阻力小、部位宽的前方,枕左前位的胎头枕部向前旋转45°,后囟门转至耻骨弓下;
5.仰伸:俯屈的胎头下降达阴道外口时,宫缩和腹压继续迫使胎头下降,而肛提肌收缩力又将胎头向前推进,使胎头逐渐仰伸娩出;
6.复位及外旋转:胎头娩出后,胎头枕部向左旋转45°,称复位;胎肩在盆腔内继续下降,胎头枕部需在外继续向左旋转,以保持胎头与胎肩的垂直关系,称外旋转;胎儿双肩娩出后,胎体及下肢随之娩出,完成分娩全过程;。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枕额径衔接
矢状缝坐落在骨盆入口 右斜径上
二、下降
•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
•间断性 •贯穿于整个分娩过程 • 宫缩力 腹肌膈肌收缩力
三、俯屈
胎头继续下降,杠杆作 用:胎头进一步俯屈, 枕额径(11.3cm) 枕下 前囟径(9.5cm)
最小径线适应产道,利于 胎头进一步下降
四、内旋转
枕骨向耻骨 联合方向旋 转45°
胎头矢状缝与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前后径 一致
头转身不转
五、仰伸
肛提 肌收 缩力
合力
枕骨达耻骨联合下方, 以此为支点,逐渐娩 出胎头顶、额、面、 颏
子宫、腹肌、膈肌收缩力
六、复位及外旋转
胎头娩出后阻力消失,胎头恢复与双肩径正常关系,
枕部顺时针旋转45°,为复位。
骨盆入口平面:双肩径与左斜径一致
双肩径逆时针旋转45°
中骨盆及出口平面:双肩径与前后径一致
胎头为保持与双肩径正 常关系,继续顺时针旋
转45°,为外旋转
2019/7/14七、Fra bibliotek儿娩出分 娩 机 制
谢谢各位!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产房: 沈露
想知道分娩的秘密 吗?知道宝宝在产道 里经过哪些转动吗?
什
么 是
胎儿先露部为适应 骨盆各平面的不同
分 形态,被动地进行
娩 一系列的适应性转 机动
制
总原则
以胎儿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最大径线
一、衔接
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 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
半俯屈
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案例设计--以枕先露的分娩机制为例

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案例设计--以枕先露的分娩机制为例枕先露的分娩机制是《妇产科护理》课程中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掌握正常分娩护理的基础。
本次课内容涉及各方面的知识内容,需要学生具备空间想象能力,向来是教学难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急需进行教学改革,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这一部分内容。
1.教学内容分析枕先露的分娩机制与学生之前学过的骨盆解剖、胎儿大小、胎头结构、胎方位等知识紧密相连,也是理解自然分娩这一正常生理过程的必要条件,对培养学生识记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操作技能、展现严谨慎独的职业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对既往学生存在的学习困难进行总结,我们将分娩机制的教学总结为“看不见,摸不着,听不懂,想不到”。
分娩机制的理论知识涉及几何原理、力学原理、医学原理等多门学科,而且分娩机制的大部分动作是胎儿在母体内进行的,是看不见的,因而这部分内容既抽象又枯燥,教师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历来是教学上的难点。
2.学情分析2.1知识水平学生已经学习了女性生殖系统解剖、足月胎头的相关结构及径线、分娩动因以及影响分娩的因素、分娩机转、第一产程的处理,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
2.2能力基础通过对前期课程《人体形态》、《人体机能》和同期课程《护理人文》、《成人护理》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但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因高职生基础薄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有待加强;有良好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能熟练使用思维导图 APP,对产科三维虚拟仿真系统软件运用十分熟练。
2.3学习特点网络已经成为生活和学习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学生热衷信息技术及智能移动终端;动手能力强,主动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喜欢接受新事物、新理论和新方法,希望学习更加深入、广泛、贴近临床产科护理实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产科护理新理念、新技术和新进展比较感兴趣。
3.教学目标3.1素质目标学生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学生具备严谨慎独的职业精神和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职业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肩娩出
后肩娩出
产房实录
枕颏径
子宫收缩力
主力
腹肌、膈肌收缩力(腹压) 肛提肌收缩力
辅力
什么是分娩机制?
• 胎儿先露部为适应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地进行一系列的 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骨盆的全过程。
枕左前
衔接
下降
俯屈
胎肩及胎 体娩出
复位及外 旋转
内旋转 仰伸
衔接(入盆)
• 定义:胎头双顶径进入到骨盆入 口平面,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 坐骨棘平面。
骨盆入口平面----横椭圆
中骨盆平面---出口后矢状径:8.5cm
骨盆出口平面----两个不在同一平面共用同一底边的三角形构成
骨盆轴:又称产轴,是连接骨盆 各假想平面中心点的曲线。
此轴上段向下向后,中段向下, 下段向下向前。
双顶径
枕下前囟径 枕额径
• 衔接时间: 初产妇:预产期前1-2周; 经产妇:临产发动后
• 衔接径线:枕额径
下降:
• 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
下降是产程进展的标志之一。
俯屈
枕额径
(11.3cm)
枕下前囟径
(9.5cm)
内旋转
• 为适应中骨盆平面前后径大于横径的特点。
肛提肌
45°
仰伸
合力
复位及外旋转
复位
外旋转
胎肩及胎体娩出
产科对话
课前提问
―女性骨盆的三个平面是什么形态? 各平面有哪些径线?正常值分别 是多少?
―什么是骨盆轴?
―胎头有那几条主要的径线,正常 值分别是多少?
―产力有哪些?其中主力是哪个? 辅力是哪个?
入口横径:11cm 入口前后径:13cm 入口斜径:12.75cm
坐骨棘间 径
中骨盆横径:10cm 中骨盆前后径:11.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