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素食文化内涵
龙华素斋的古老故事

龙华素斋的古老故事摘要:一、龙华素斋的起源与发展二、龙华素斋的特色与口味三、龙华素斋的文化内涵四、龙华素斋的传承与创新五、总结正文:龙华素斋,这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美食殿堂,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特的口味和高雅的氛围受到广大食客的喜爱。
它起源于我国古老的宗教文化,历经数百年的传承与创新,如今已经成为了上海市的一张美食名片。
龙华素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当时龙华寺的僧人为了弘扬佛法,提倡素食,便开始研制并推出了各种美味的素食菜肴。
历经数百年的沉淀和传承,龙华素斋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口味。
它运用独特的烹饪技艺,将原料的营养价值和口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每一道菜肴都色香味俱佳,令人回味无穷。
龙华素斋的特色在于它选料讲究、刀工精细、色泽诱人、味道鲜美。
这里的厨师们擅长运用各种植物食材,如菌菇、豆制品、蔬菜等,通过精细的刀工和独特的烹饪技巧,制作出一道道形态美观、口感丰富的素食佳肴。
这些菜肴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营养均衡,为食客们提供了一顿丰盛的视觉与味觉盛宴。
龙华素斋的文化内涵更是深远丰富。
它承载了我国悠久的宗教文化传统,体现了素食主义的健康理念,同时还融入了江南地区独特的饮食文化。
在这里,食客们不仅可以品尝到美味的素食,还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品味古人与现代相结合的美食艺术。
在传承与创新方面,龙华素斋始终秉持着传统工艺,坚持手工制作,力求将最地道的味道呈现给食客。
同时,龙华素斋也在不断地研发新菜品,以满足现代人的口味需求。
在这里,古老的传统与现代的创意相互融合,展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总之,龙华素斋以其独特的口味、高雅的氛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上海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它不仅为广大食客带来了美味的素食体验,还传播了我国悠久的饮食文化。
试论素食文化的社会影响

总的来说,现代奥林匹克文化对社会体育生活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我们 应该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发挥其积极作用,同时不断完善和发展奥林匹克文化,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谢谢观看
2、素食文化与人类文明进程
素食文化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从历史角度看,素食主义曾对人 类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例如在佛教、道教等东方哲学中,以及西方的文艺复兴 时期,素食主义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在当代,素食文化的普及和传播,也对 人类社会的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素食文化的内涵和社会影响
试论素食文化的社会影响
目录
01 素食文化:社会影响 与文化内涵
02
一、素食文化的社会 影响
03
二、素食文化与人类 文明
04
三、素食文化的内涵 和社会影响
05 四、结论
06 参考内容
素食文化:社会影响与文化内涵
素食文化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保持着重要的地 位。本次演示将探讨素食文化的社会影响,包括道德、环保、健康等方面,以及 素食文化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义。通过深入分析素食文化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影 响,旨在引起人们对素食文化的和重视。
3、健康影响
素食文化对人类健康具有潜在的积极影响。素食者通常选择低脂、低胆固醇、 高纤维的食物,有助于降低慢性病的风险。此外,素食文化还强调食物的天然、 无污染特点,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
二、素食文化与人类文明
1、素食主义与现代文明价值观
素食主义体现了现代文明价值观中对健康、环保和动物权利的。这种价值观 促进了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使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和道德境界。
奥林匹克运动鼓励人们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这种精神激发了运动员和 教练员的创新热情。从训练方法、技术手段到运动装备等各个领域,都不断有创 新成果涌现,这些创新又反过来推动社会体育的进步。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一、本文概述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古以来便承载着深厚的哲学思想。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饮食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揭示其与道家、儒家、佛家等哲学流派之间的紧密联系。
通过深入挖掘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饮食习惯、烹饪技艺以及餐桌礼仪背后的哲学意蕴,从而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首先概述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点,然后从多个方面详细分析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我们将从道家哲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体现。
我们将分析儒家哲学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和为贵”和“礼之用,和为贵”等思想在餐桌礼仪中的表现。
我们还将关注佛家哲学对中国素食文化的影响,以及素食文化所蕴含的环保和慈悲精神。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揭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并展示其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倡导一种健康、和谐、环保的饮食理念,以推动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中国饮食文化概述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体系。
中国饮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满足生理需求的行为,更是一种富含哲学思想、历史文化和艺术美感的生活方式。
它涵盖了食材选择、烹饪技艺、餐桌礼仪、饮食哲学等多个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食材选择上,中国饮食文化注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人善于利用自然界的食材,注重食材的季节性和地域性,追求食材的新鲜、天然和营养。
同时,中国饮食也倡导“五味调和”的原则,追求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的平衡与和谐,以达到口感的最佳状态。
在烹饪技艺上,中国饮食文化展现了精湛的厨艺和独特的烹饪方法。
中国菜系种类繁多,包括川菜、鲁菜、粤菜、苏菜等八大菜系,以及许多地方特色小吃。
这些菜系和小吃各具特色,烹饪方法也各不相同,如炒、炖、煮、蒸、烤等,每一种烹饪方法都有其独特的口感和风味。
吃素传统宗教节日中的习俗和信仰

吃素传统宗教节日中的习俗和信仰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宗教中,信徒们都有一些特殊的节日,其中一些节日与吃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于这些宗教群体来说,吃素成为了他们信仰的一部分,不仅是为了物质的节制,更是为了达到精神上的净化。
本文将探讨各个宗教节日中的吃素习俗和信仰。
一、佛教节日中的吃素习俗佛教教义强调苦行修行,尤其注重吃素。
在佛教传统中,有很多重要的节日需要信徒们进行为期一定时间的吃素修行。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就是中国佛教的清明节。
清明节一般在四月初八,信徒们在这一天要进行清明斋戒,即全天吃素。
这个节日的习俗源于佛教教义中的“斋戒精神”,即以饮食控制身体欲望,净化心灵,修身养性。
在清明节期间,佛教寺庙中也会供奉各种素食,包括素斋饭、素香、素果和素汤等。
信徒们前往寺庙参拜,燃香礼佛,感悟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同时也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与悼念。
二、印度教节日中的吃素信仰在印度教中,吃素也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方式之一。
印度教徒相信吃素可以净化身体和心灵,追求身心的和谐。
因此,许多印度教节日都与吃素有关。
其中最著名的节日之一是达沙兰那节。
这个节日在印度南部地区非常盛大,各家各户会在这一天宴请亲朋好友,并以素食待客。
在这一天,印度教徒们会采取为期数天的吃素修行,以示对神灵的虔诚。
印度教徒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日是迦楼罗节,它也被称为印度的万圣节。
在这一天,人们会互相赠送特制的素食糕点,这是他们对兔胞(印度土地女神)的膜拜表示敬意的一种方式。
三、道教节日中的吃素习俗道教是中国独有的宗教之一,也有许多与吃素相关的传统节日。
对于道教信徒而言,吃素不仅是一种身体的节制,更是对道义的追求。
道教传统中,元宵节是一个与吃素有密切关系的节日。
在元宵节这一天,道教信徒会进行为期三天的斋戒,以此追求灵性与身心的和谐。
此外,传统的元宵节灯谜和元宵汤圆也都是由素材制作,寓意着吉祥和团圆。
另一个重要的道教节日是七夕节(中国情人节)。
在这一天,道教信徒会吃素,并进行祈福仪式,以表达对爱情的祈愿。
九年一剑,让素食成为一种文化

九年一剑,让素食成为一种文化作者:暂无来源:《中国商界》 2019年第12期文/ 本刊记者金立刚在采访伍福素食餐厅创始人王明霞之前,记者单纯地认为素食的本质不过是一种别样的美味。
然而,当记者走进伍福素食餐厅的那一刻,固有的认知瞬间被打破:虔诚的食客们正在充满古典气息的中式风格中感受着禅茶一境,“全素刘”宫廷素食第四代传承人、伍福素食的主厨于德江师傅在用“匠人”特有的专注精神为他的徒弟们传授制作素食的经验。
一道道精致、健康、美味的素食,宛如一幅幅美丽画卷,让食客们陶醉其中。
素食所散发出来的氤氲气息,也成为伍福素食餐厅里的一种文化……王明霞告诉记者,素食的本质是简单,即美味、天然、健康。
正如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言,素食者的人生态度乃是出自极其单纯的生理上的平衡状态,这段话也从侧面印证王明霞的创业初心。
王明霞用了9 年时间,苦心经营,慢慢悟出了素食的真谛。
那么,伍福素食餐厅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吸引四方游客慕名前来参观品尝,创始人王明霞又是如何把这家素食餐厅打造成充满幸福和爱的净地的,伍福素食餐厅的护城河是什么?初心虽美但创业艰难记者开门见山地问王明霞,当初为何选择创办素食餐厅?是对素食产业的前瞻性预判,还是其他原因?她坦言,选择开家素食店没有任何前瞻性考量,对素食的概念也比较朦胧。
只不过当时自己已经吃素,身边也有很多吃素的朋友,“我把开素食店的想法跟大家一说,很多人纷纷表示赞同,不为别的,只想让更多的人吃到真正的素食。
”于是,2011 年4 月28 日,伍福素食餐厅在北京八大处正式开业,王明霞也被推选为伍福素食餐厅的第一负责人。
创业伊始,王明霞即告诉合伙人,挣钱分给大家,赔钱算她的。
然而,创业的道路是曲折的。
素食餐厅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遭遇了诸多经营困难,按照王明霞的设想,前三年至少要保证人员开支,而实际上三年亏损了300 多万元,期间合伙人陆续退出。
创业第四年,王明霞像一个孤军奋战的战士,在努力坚守着。
“2014 年是餐厅最难支撑的一年,各种开支让我喘不过气来。
饮食文化内涵概念

为了满足素食者的需求,食品企业不断推出创新的素食食品,如植物肉、 素食奶酪等,丰富了素食者的餐桌。
03
素食文化交流
素食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关注和交流,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
素食文化的传播和融合。
科技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智能厨房
科技的发展为厨房带来了智能化变革,智能厨房设备如智能电饭煲、智能烤箱等,大大提高了烹饪的便捷性和效率。
和慢性疾病,促进身体健康。
改善生活质量
02
健康的饮食习惯能够提高生活质量,增强身体免疫力和精神状
态,使人更加精力充沛。
降低医疗负担
03
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助于降低医疗负担,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病率
和医疗费用支出。
对经济的影响
1 2
促进经济增长
饮食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带 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近代饮食文化
演变与传播
近代饮食文化在欧洲文艺复兴时 期开始崛起,逐渐传播到世界各
地。
特点
近代饮食文化注重口感和外观,开 始出现专业厨师和餐饮业,食材种 类增多,烹饪技巧更加复杂。
代表
法国、意大利、中国和日本等国家 的饮食文化在近代得到广泛传播和 发展。
现代饮食文化
多元化与融合
现代饮食文化呈现出多元 化和融合的特点,各国饮 食文化相互交流和学习。
亚洲其他地区饮食文化
印度饮食文化
印度菜口味浓郁,多使用香料和咖喱,主食以米 饭和面食为主。
日本饮食文化
日本饮食文化注重食材的新鲜和原味,以生食、 煮、烤为主,常见的有寿司、拉面等。
韩国饮食文化
韩国饮食文化以辣味为主,常见的有泡菜、烤肉 等。
04
食素,是慈悲的呈现,是最好的修行

⾷素,是慈悲的呈现,是最好的修⾏刘丰⽼师在近30年中,经常以科学语境关联不同法门共性的部分。
经过多年的实践,逐渐提炼出的⾄简⼼法应⽤于打开所有智慧系统顶层天窗的⾦钥匙。
帮助⼈们更好的理解中华⽂化、西⽅⼼理学,⼼灵学等智慧内涵。
当华丽的现代医学科技不再令⼈眩惑之际,不妨让我们重拾古⽼智慧的教导。
例如,佛陀开⽰的素⾷原则以及西⽅“医师之⽗”希波克拉提斯的素⾷训诲等等,都体现着⼏千年前东西⽅不约⽽同的健康智慧,透露着素⾷与修⾏的奥秘是每个追求⾝⼼健康者不能忽略的重⼤课题。
⼈与⽣存环境,与浩瀚的宇宙之间,彼此有密切的关系。
⼀,、素⾷是修⾏顺利成就的秘⽅之⼀宇宙⾄⾼的境界就像⼀⽚⽆⽌境的喜乐与宁静之洋,是⼀种最精细微妙的⼒量,也是爱、和平、纯洁和喜悦的呈现。
当这种⼒量充满⼤⾃然时,周遭的环境是欢愉、宁静、清爽⽽有精神的。
⽽慎选所吃的⾷物,将会意想不到地滋养我们的⾝⼼,帮助我们能够⾝体健康,⼼灵纯净、平和。
我们所吃的⾷物,由于性质的不同,对⼈体也有不同的影响,许多修⾏者⽆不提倡素⾷。
因为所有的⾕类、⽔果、蔬菜(葱、蒜、薤除外)、⾖类等植物性⾷品,能创造⼀个纯净的⾝体及神经系统,使我们获得深层次的醒觉与喜悦,⾝体变得健康、纯洁、轻松和精⼒充沛,⼼灵平静、快乐。
所以素⾷是符合宇宙⽣息⾃然法则下的⽣存⽅式,若想要与宇宙伟⼤的⼒量相融合,了解⽣命的意义与⽅向,素⾷是很好的⽅法。
⼆、吃素能清净⼋识⽥清净的⾝与⼼,才能感受到宇宙的奥秘,承受宇宙能量的融合。
清净的⾝对饮⾷要求⾮常重要,素⾷能让⾝体变得轻松、舒畅,当⾝体在⽐较纯净的状态时,⼼念较易调适。
“万法唯⼼造”,⼼才是器物世间创造的源头,所以当⼼念如是想时,其实在法界已经千真万确”存在”,只是器物世间⼀时还⽆法显现⽽已。
只有⼼念被导正了,器物世界才有可能被导正,慈悲的⼼念,正是最强的能量,最⼤的正念。
许多业⼒的种⼦,都含藏在⼋识⽥中。
尤其最重的业是杀业,有许多的怨⽓、嗔恨之⽓都结集在当中。
[中国素材网]中国素菜文化:揭秘中国素菜的三大流派
![[中国素材网]中国素菜文化:揭秘中国素菜的三大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388aa4fedaef5ef7ba0d3ce2.png)
[中国素材网]中国素菜文化:揭秘中国素菜的三大流派中国素菜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
相传西汉时期的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为素菜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豆腐不仅是素菜的重要原料,也是素食中的优质蛋白。
因此,豆腐的发明不仅大大丰富了素菜的内涵,而且在营养学方面使素食主义有了更加强有力的说服力。
据考证,北魏的《齐民要术》中专列了素菜一章,介绍了11种素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素食谱。
南朝的梁武帝崇尚佛学,终身吃素,并倡导素食,大大推动了中国素菜文化的发展。
此后据《东京梦华录》和《梦梁录》记载,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的市肆上曾有专营素菜的素食店。
在《山家清供》中还首次记载了当时有“假煎鱼”,“胜肉夹”和“素蒸鸡”等“素菜荤作”的手法。
宋朝时有林洪的《山家清供》,其所载一百多种食品中大部分为素食,包括花卉,药物,水果和豆制品等。
此外还有陈达叟的《本心斋疏食谱》记录了20种用蔬菜和水果制成的素食。
元明清三代,素菜的发展愈加繁荣,素菜在各种文献中的记载也非常丰富。
清末薛宝辰曾有素食专著《素食说略》,其中记述了200多种素食。
另外,中国素菜也有走出国门的历史。
据日本学者木宫泰彦的《中国交通史》记载,明末隐元和尚东渡日本时,曾传去某些烹饪制作技艺,其中就有“净素烹饪”技术。
一般认为,中国素菜有三大流派,两大方向。
所谓三大流派是指:宫廷素菜,寺院素菜和民间素菜;所谓两大方向是指:“全素派”和“以荤托素派”。
全素派主要以寺院素菜为代表,不用鸡蛋和葱蒜等“五荤”。
以荤托素派主要以民间素菜为代表,不忌“五荤”和蛋类,甚至用海产品及动物油脂和肉汤等。
寺院素食所谓寺院素食泛指佛家寺院和道家宫观中的素食佳肴,为中国素菜的“全素派”。
据“清稗类钞”记载,清朝“寺庙庵观素馔之著称为时者,京师为法源寺,镇江为定慧寺,上海为白云观,杭州为烟霞洞”。
据记载少林寺曾用少林素食在寺中先后招待过唐太宗,元世祖,清高宗等20多位帝王。
公元629年9月,唐太宗因念及当年十三棍僧救驾之恩,亲率魏征,秦琼等人拜访少林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素食文化内涵
谈到素食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简单的饮食习惯问题——不吃肉,有些人也认为这是一个宗教问题,只有信佛的人是吃素的。
从这些观点来看,素食与我们大多数的普通人仿佛没有什么关系。
最近一些时尚界名人以环境保护与有益健康的名义在全球发起了一个叫“周一请吃素”的活动,来呼吁人们素食生活,这就被称为素食主义的新潮流。
但是对于传统的素食文化的涵义——正心修德,已在这场现代的目标性很强的素食宣传的过程中逐渐被人们遗忘,我认为这是很遗憾的,因为素食带给一个人灵魂的启迪与净化的意义更加深远。
一、素食与净心
近年来,素食主义已发展成生态保育或一种生态伦理的一部份,但是素食主义作为一种道德情操所能带来的影响应该得到重视。
印度圣雄甘地说:“素食主义须要以道德为基础。
”在素食文化课上,曾经和老师讨论了一下关于现代素食文化中流行的仿荤的现象。
仿荤就是采用植物原料经科技手段加工和提取,形神兼备做出具有动物性味道的食品。
还有一些素食者单纯为了好吃或者好看,烹饪的素食重油重盐重糖。
我认为这些现象都是有悖于素食文化的心灵内涵的。
吃素与否,其实牵涉到人对自己及其他生命的态度,首先是个心理上的现象,绝非我们以“对你身体会很好”这类浮泛的说法所能改变。
我们会发现支持人类肉食习惯的最后一个借口——为了营养,但很快就会消失掉,仅剩的是人类对肉食口感的流连与留恋,而此口感与人类所有其他快感一样,是我们一般人非常难以克服的欲望。
素食的生活方式其实是一种心灵选择,在中国古代重大的祭祀活动的前夕,一定要“茹素数日,以净其身,清其心”。
所谓“清其心”,意为不纵欲,满足于恬淡心境。
提倡“素食”比“吃斋”更深一层,素食并非单纯的禁忌、受戒,而是希望在调整饮食的过程中,让自己内心清净。
1所以仿荤在实际意义上没有杀生但是其以逼真的肉食口感勾起人的荤欲,是与素食的净心之意不相符的。
欲望不满足的人,总是处在焦虑与向外索求的心理状态,他会千方百计去满足欲望,1《素食是一个修心的过程》李宇铭凤凰网佛教频道2012年8月7日
但是他们依然不会真正的快乐,因为任何的物质都无法填充心灵的空虚。
人必须从为了衣食住行的无止境索求与焦虑中解放自己,素食者容易快乐的原因,并非来自欲望的满足,而是自己内心平静、欲求减少,这种祥和舒适的状态才是持久快乐的泉源。
倡导素食主义笔者黄怡说过“心向素食亦是‘放下屠刀’的一种形式,等于对自己的心灵宣示不再沉沦于物质的深渊。
”2
二、纯素食主义
很多人都是在生了重大疾病时,医生让他们开始持纯素饮食,才接触到素食文化。
我们会为有这样意识到肉制品危害健康以及蔬果和谷物有益健康的开明医生而感到高兴,但是我觉得有必要向这些人强调医生并没有让他们变成纯素主义者。
为什么呢?因为纯素食主义者根本的动机不仅仅是个人健康,而是对世间万物的怜悯之心。
这种说法看似吹毛求疵,但却至关重要。
因为语言的含义只有在日常使用中得到理解和尊重时,才能显示其力量。
DonaldWatson于1944年创造“纯素食”这个词时写道:“纯素食主义是一种哲学和生活方式,致力于尽可能并且切实有效地摒弃为了食品、服饰或其它任何用途而加诸动物的所有剥削和虐待行径。
”3素食的原理,来自护生的观念。
观察世间上的一切有情众生,无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即使是小如蝼蚁,如不幸溺水尚且奋力挣扎,但聪明的人类却往往忘却自己曾受刀杖楚毒的痛苦,为了满足一时的口腹之欲,宰杀众生。
4我们要相信人类不能以残酷的方式对待动物,哪怕是作为食品的猪、牛、羊、鸡、鸭。
有人说植物也是生命,如果吃动物不合天理,吃植物就合天理吗?人吃植物是合天理的。
作为草食动物,人类和植物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
猴子吃桃子,是猴子与桃子之间的合作。
桃子的果肉对于自身来说,没有任何用处,它就是桃树送给猴子的礼物,感谢猴子帮助它传播种子——桃核。
对于素食者的伦理问题,也有人指责素食者是伪善。
这类指责不仅指向素食者,也指向动物保护者、环保人士等一切试图让人类放弃自己利益的人。
对此,一位素食学者做出了很好的回答:“这不是伪善,是微善”。
纯素食主义实际上是一个心理发展的范畴,最基本的行为要求就是戒除购买导致伤害动物的食品和用品。
保护野生动物的公益广告在
2《素食新说:素食主义,就是宣示自己的心灵不再沉沦》黄怡凤凰网佛教频道2012年9月28日
3《摆脱文化暴力,纯素食主义的真正内涵》新浪佛学新浪网2012年10月19日
4《无尽悲心永恒大爱,尊重生命的佛教素食观》中国素食文化传播网2012年2月8日
电视上每天播放: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人类在这个地球上,霸占的已经太多,破坏太多。
如果我们能够自发的让出一部分,再多让出一部分,是对地球生物的拯救,也人的自我救赎——包括灵魂与肉体。
随着纯素食主义观念的持续强化,我们应该意识到它是完全的包容,它要求我们在和其他生物以至与环境交往时始终示以尊重和友好。
5在现代的环境保护,生态理论中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都强调人与自然要保持和谐协进的关系。
也许纯素食主义是一种最终或许无法实现的理想,但它将引领我们不断向前,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寻求更多的爱心与怜悯。
素食营养均衡,有益于身体健康,已是全世界所公认的事实。
素食并不完全是宗教的意义,但是在新时代的素食文化传播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其中涵养净化心性与博爱众生尊重自然的内涵,让素食文化带给人类更多更深远的福利。
5《六年素食感悟,健康、环保合天理》田松华人佛教综合2012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