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浙江省丽水市景宁自治县畲族民歌的历史文化渊源及特点

合集下载

畲族民歌的音乐本体特征分析——以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

畲族民歌的音乐本体特征分析——以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8句句好,大家和好正平安。

”“条变”也是在景宁畲族民歌中运用非常频繁的扩充手法之一。

“条变”有“双条变”“三条变”之分,是指全曲通篇进行重叠,每一条只变化了个别字,由一条变多条。

如《读书歌》的歌词写道:1、“我娘未送我读书,我今不识字一个,擎起笔头不会写,人人把我不算数。

2、我娘当初未送郎,我今不识字一行,攀起笔头不会写,人人把我不算账。

”从实用意义上来说,为使畲族民歌手在对歌过程中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可以在“词穷”时,借“三条变”来缓冲以应急。

这种形式与汉族的诗歌、音乐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三叠”格式的民歌极为相似,如《诗经·国风·周南》中的《桃夭》中: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2、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二)衬词特点与分析畲族民歌歌词结构规整。

但由于在创作上的即兴性及音乐中乐句结构的不规整性可能会使得歌词与音乐不能完全同步进行,因此往往会出现词曲不同步的现象。

此时,衬词的运用则会让乐句更加完整而稳定。

衬词在歌曲中一般都是固定的几个感叹词,根据歌曲即兴演唱的需要而填补。

景宁的畲族民歌中常用以“哩”“啰”为主的字来做衬词,由此又被称为“哩啰调”,而衬词出现的位置也是有规律的。

如浙江省畲族民歌传承人蓝仙兰的《敬茶歌》:“山水悠悠我畲乡(哩啰),畲乡是(哩)个好(啰)地(哩啰)方,也有山林和竹海(哩)(哩啰),山水清(啊)清泡(啰)茶(哩啰)汤。

”浙江省畲族彩带传承人蓝延兰演唱的《彩带歌》也一样:“一条彩带缠丝织(哩啰),织带原(啰)是古(啰)人(哩啰)礼,织带原是古人名(哩)(哩啰),上祖流(啰)传下(啰)祖(哩啰)织。

”可以看到,奇数句衬词集中在句尾,偶数则句中开始,且开头不用衬词。

基本每一首畲族民歌都是在这些位置加入“哩啰”的衬词,其他的衬词根据不同歌词中字音的不同而变化。

为何形成这种表达方式,笔者认为首先与该民族对歌的习俗有关。

浙江畲族民歌初探

浙江畲族民歌初探

浙江畲族民歌初探作者:宋璐璐来源:《艺术研究》2015年第01期摘要:多元化的浙江畲族民歌是浙江一带少数民族的音乐体裁,以艺术的形式真实地体现出浙江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与生活实践。

由于畲族民歌独具社会功能与艺术内涵,因此至今仍活跃在浙江少数民族的各个地域。

关键词:浙江畲族民歌社会生活社会功能艺术价位畲族是我国浙江省现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人口集中在浙南丽水一带。

多元化的浙江畲族民歌是浙江一带少数民族的音乐体裁,以艺术的形式真实地体现出浙江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与生活实践①。

由于畲族民歌独具社会功能与艺术内涵,因此至今仍活跃在浙江少数民族的各个地域。

一、浙江畲族民歌的分类其实,在我国传统民歌里,浙江畲族民歌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占有较大份额。

在浙江丽水地区,除了景宁畲族自治县,云和县也是畲族聚集地。

据了解,浙江畲族民歌种类繁多,大多数均为传统民谣②。

现在,我们将按照民歌内容的不同将民歌分为以下几种:(1)历史歌。

每个民族都有记录本族历史发展的方式,畲族人将历史事迹谱写进歌曲中,用这种独具一格的民族风情,实现历史的传承。

在《盘古歌》这首典型的畲族民歌中,记载了畲族祖先当年的辉煌事迹,时隔多年,这首歌依然得到了传颂,在畲族脍炙人口。

(2)婚俗歌。

以《度亲歌》为代表的婚俗歌,内容多伴有祝福新人,道谢宾客等意思。

(3)劳动、时令歌。

《种田歌》、《节气歌》等,歌颂了畲族祖先的勤劳善良与优良传统。

歌词中不乏时间概念与季节变化等内容,向人们传递一种顺其自然,按照自然规律播种收割、生产生活的信念。

(4)情歌。

以《同心歌》为首的畲族情歌婉转悦耳,内容大多传递出男女之间质朴、美好的爱情。

(5)哀歌。

顾名思义就是悼念逝世的人,愿死者早日安息,家属节哀顺变。

代表作有《孝顺歌》、《守孝歌》、《接娘家》等③。

(6)杂歌。

《帮工歌》、《苦命歌》、《对歌》等不计其数,歌词内容也是多种多样,蕴含丰富的知识与特有的趣味④。

(7)儿歌。

《流鼻侬》、《赶牛歌》、《脱牙耙》等儿童民歌,韵脚流程,容易学记,这些歌曲满载童年回忆,在畲族儿童中流传甚广。

畲族民歌的变迁与发展

畲族民歌的变迁与发展

畲族民歌的变迁与发展畲族民歌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畲族人民长期生活和工作中的精神产物,承载着畲族人民的历史和情感,反映了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以及对自然的感悟和崇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畲族民歌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不仅保存了畲族传统的文化精华,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独特的音乐艺术风格,成为畲族文化的瑰宝。

畲族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畲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歌谣形式,既有民间口头传承的特点,又有浓厚的宗教意味。

畲族人民通过民歌来庆祝丰收、祈求风调雨顺,感谢大自然的恩赐,也通过民歌来传递族群间的感情,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畲族民歌以其简洁、朴实和真挚的情感,深受广大畲族人民的喜爱和传颂。

随着历史的变迁,畲族民歌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但畲族人民在吸收外来文化的也始终保持了对自己民族传统的认同与尊重。

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畲族民歌不断地创新与发展,吸收了新的音乐元素,融入了新的歌唱方式,形成了更加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畲族民歌中的舞蹈、乐器伴奏、服饰等元素也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形成了独具畲族特色的音乐艺术形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畲族民歌不仅在音乐风格上有所变化,而且在歌词内容上也有新的表现形式。

传统的畲族民歌主要反映了农耕生活和丰收欢乐的场景,而在现代社会里,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畲族人民的生活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也在畲族民歌的歌词中得到了体现。

畲族民歌的歌词内容不再局限于农耕生活,而是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既有赞美自然的诗意,又有对于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展望,这种宏观的写实主义与微观的生活细节相结合的表现方式,使得畲族民歌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在现代社会里,畲族民歌也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当代音乐审美的需求。

畲族民歌的传承者们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改编和重新演绎,使畲族民歌在保持传统风格的也有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畲族的山歌

畲族的山歌

畲族的山歌畲族的山歌浙江景宁畲族山歌,是畲族人民在生产、生活斗争中创作的口头文学,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畲民喜爱山歌,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比睿斗智。

不仅婚嫁喜庆和逢年过节唱,且在生产劳动、招待客人、闲暇休息、谈情说爱时唱,甚至在丧葬悲哀时,也以歌代哭,倾吐衷肠。

在旧社会,畲族人民在与统治阶级的斗争中,常以山歌作武器,表达对压迫者的憎恨和对美好的追求。

解放后,以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新生活为主要内容的革命山歌和赞歌,反映出畲民新的思想风貌,与传统山歌质的区别。

山歌一般以四行、七言体式韵文为一条,四句为一首。

也有少数歌词第一句为三个字或五个字,讲究押韵,第三句末字须是仄声。

景宁畲族山歌山歌一般以四行、七言体式韵文为一条,四句为一首。

也有少数歌词第一句为三个字或五个字,讲究押韵,第三句末字须是仄声。

山歌多唱“假声”,有独唱、对唱和齐唱。

很少伴随动作和音乐。

着名歌手有蓝春翠(女)、雷石连、蓝振水、雷龙花(女)、雷驮银(女)、雷永庆、蓝荣昌、蓝余根、蓝培菊(女)等。

畲族山歌有叙事歌、风俗歌、劳动歌、情歌、时令歌、小说歌、革命山歌、儿歌、杂歌等种类,景宁约有手抄歌本3000多册,2万余首。

用本土史实编成的《打酒局》、《打盐霸》和《古老歌》、《汤夫人歌》等4联编入《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卷》,畲族婚俗歌935首,哀歌642首,由浙江省畲族民间文艺学会整理编印。

《十八小妹学插田》十八妹崽学插田,屎窟朝后脸向前;路头客商莫笑话,代我丈夫插年田。

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的口头文学,是畲族文化的重要部分。

畲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常借用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许多歌本。

旧社会畲民没有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要文化生活。

所以20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民歌普及率较高,常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斗睿斗智,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

畲族民歌的变迁与发展

畲族民歌的变迁与发展

畲族民歌的变迁与发展畲族民歌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畲族民歌以其深情浓郁的歌词和悠扬动人的旋律,向世人展示了畲族人民的勤劳、善良和朴素。

它们记录着畲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传统,承载着畲族文化的瑰丽与魅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畲族民歌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与发展。

畲族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畲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山林湖泊之间,对大自然抒发情感和对生活体验的表达。

在畲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耕种、劳作、节日庆典或者是休闲娱乐,都少不了民歌的陪伴。

畲族民歌承载着丰富的农耕文化、风土人情和部落历史,它们传承着畲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成为畲族文化传统的重要代表之一。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畲族民歌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

特别是在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保护受到关注的当下,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畲族民歌,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畲族民歌的变迁与发展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畲族民歌的变迁与发展受到了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畲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部分畲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一些传统的畲族民歌因为环境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逐渐失去了传承的土壤和生存空间。

一些曾经受到重视的畲族民歌,因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和记忆。

畲族民歌的变迁与发展也受到了全球化和娱乐化的冲击。

在全球化和娱乐化的大潮中,畲族民歌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比如市场化程度不够、知名度不高、传承者缺失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畲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也给畲族文化传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危机。

一些畲族民歌因为无法适应现代娱乐市场的变化而失去了传承的动力和声誉,一些畲族民歌传承者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得到应有的支持和关注。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社会对多元文化的重视和传统文化保护的加大力度,畲族民歌的变迁与发展也逐渐得到了重视和关注。

畲族山歌的艺术特色及运用

畲族山歌的艺术特色及运用

畲族山歌的艺术特色及运用【内容摘要】浙江的畲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山歌最具特色,特别是“双音”、假声、语言等。

畲族山歌是畲族人民的口头文学,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音乐艺术工作者们根据畲族山歌的特点,对其加以总结并且运用到新民歌中去。

文章针对畲族山歌的艺术特色以及运用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畲族山歌双音假声语言畲族是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其民歌更是畲族文化的“明珠”。

畲族山歌是畲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和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是畲族文化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畲族民歌基本上是七字一句,四句一首,有时第一句也有三字或五字。

一、二、四句要同韵脚,同韵不拗口才能唱,许多民歌手能即兴编唱,出口成章。

按歌的首数可以分为短歌和长联歌,独立一首的叫短歌,几首以至上百首为一个整体的叫长联歌。

畲族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

其中无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

在浙江景宁县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会举办畲族歌会,它是畲族人民为祭奠自己的祖先举行的传统歌会活动,届时来自全国各地的畲民们不分男女老少都会欢聚一堂,其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从单一的独唱形式变成了对唱、齐唱、联唱等,使整个畲乡变成了歌的海洋。

畲族山歌在演唱中往往是纯音清唱,很少有配乐或伴奏动作。

如今三月三歌会已经成为畲族人民歌颂共产党、歌颂社会主义、歌唱美好生活的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20世纪80年代以来,音乐工作者创作了不少新畲歌,以下笔者就畲族民歌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陈述一些想法。

一、畲族山歌艺术特色之“双音”畲族人民擅长二声部重唱的唱法,由于民歌是两个声部组成的,故称“双条落”,也叫“双音”,流行于福建省宁德北部的七都、八都、九都等地,是我国民歌演唱中稀有的形式。

畲族“双音”唱法追求恬静、纤嫩、清秀、古朴。

演唱“双音”不严格规定时间、场合,但必须在唱歌的季节,即农历八月十五起至翌年三月初三止,尤其是正月、三月三、八月十五、九月九等节日,畲家人总是成群结队走亲访友,以歌当话,还要举行盛大的对歌会。

畲族音乐 畲族音乐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畲族音乐 畲族音乐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畲族音乐畲族音乐文化的特点是什么>美妙的畲族音乐文化畲族是中国南方的游耕民族,歌对于畲族人来说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不管是节日、嫁娶还是喝酒的时候,畲族人民都会情不自禁的唱上一首山歌。

就因为畲族人民喜欢唱歌,从而发展成现在的音乐文化。

畲族居住在中国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5省的部分山区,人口368832人(1982年统计)。

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仅广东东部极少数畲族使用苗瑶语族的布努语。

民间音乐主要是民歌,其中又以山歌居多,通称“果”,亦称“霞果”(即畲歌)。

每年有盛大的歌会。

节期各地不尽相同,分有会亲节、分龙节以及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六月一、七月七、八月十五、九月九。

男婚女嫁时有一系列的婚礼歌。

在畲族的传统文化中,山歌作为畲民最主要的口头文学占有重要位置。

畲家人称山歌为“歌”,“歌”自古以来就是畲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畲族歌曲的划分,大致上,可将罗源畲族的山歌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普通山歌、哭嫁歌和酒歌。

因哭嫁歌与酒歌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与民俗底蕴,已经从山歌中独立出来形成具有畲族特色的民俗音乐文化,故不在此做相关论述。

畲族山歌根据不同题材可分为历史歌、故事歌、情歌、劳动歌、谜语歌、杂歌、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解放歌(也叫新歌或时政歌)等7大类,分别揭示了从古至今畲族人民社会生活的面貌,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内人民的思想感情,弘扬赞善贬恶的道德品质,表达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对悠然情怀的向往。

罗源的畲族山歌在曲调上,是以本地为中心,与连江、晋安两县区和宁德市西南部地区的曲调融合、形成了闽浙畲族山歌三大曲调之一的“罗连调”。

它的特点在于曲调与唱词紧密结合,根据各段歌词起字的读音音调来确定各段曲调的起音,人们会在演唱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调整歌谱。

各段落在演唱过程中,常在同一调式调性(含有游移的角音的五声音阶宫调式)范围内,做音域与旋律的变化,基本音列为“do、re、↑mi、sol、la”,旋律的基本进行为“sol、↑mi、re、do”,有较多二、三度级进和四度跳进以及一些八度音的转换,五度跳进较少,装饰音多用前倚音。

畲族民歌的变迁与发展

畲族民歌的变迁与发展

畲族民歌的变迁与发展
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因其特有的文化、语言和民俗而备受关注。

畲族民歌作为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经历了不少变迁与发展。

最早的畲族民歌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的畲族人主要是以打猎、渔猎为生,他们的民歌大多描绘了自然风光和生活场景。

这些民歌既有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也有描写自然灾害的,抒发了畲族人对生命的美好与坚韧的态度。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畲族文化的逐渐发展,畲族民歌逐渐丰富起来。

在清代以前,畲族人主要以传统歌谣为主要表达方式,如《三姚歌谣》、《沙婆喃》、《胡天胡地》等。

这些歌谣反映了畲族人的农耕生活、传统宗教信仰、抵抗外敌入侵等方面的主题。

进入现代,畲族民歌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民族大团结的背景下,畲族人民开始了文化交流,吸收了外来文化元素,民歌风格也逐渐多样化。

在现代畲族民歌中,有充满人文关怀的抒情歌曲,有富有节奏感的舞曲,也有展现自然景观的口传歌谣等。

这些民歌反映了畲族人民的现代化生活、情感和文化价值观。

除此之外,畲族民歌还有着一些地区性特色。

不同地区的畲族人民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民歌特色。

如江苏昆山地区的畲族人民喜欢唱《老鹰捉小鸡》、《鹬船歌》等敬酒歌谣,宁波地区的畲族人民则喜欢唱一些有节奏感的舞曲等。

总体来看,畲族民歌的变迁与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与多元的过程。

从古代到现代,畲族民歌不仅折射出畲族人民的生活与思想,也体现了畲族文化的历史沿革。

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这些民歌,让它们在长河中永不消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帖]浅析浙江省丽水市景宁自治县畲族民歌的历史文化渊源及特点Post By:2009-7-25 9:29:33作者:陈思静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09-7-6 摘要: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区是畲族民歌形成与传承的重要区域。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区的畲族民歌为例,介绍了畲族民歌的起源、发展,从调式音阶、演唱形式、歌词形式三个方面对畲族民歌进行了分析,凸显了畲族民歌在我国民族音乐里独特的形式。

从历史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角度来看,畲族民歌已经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本色,进一步剖析了畲族民歌音乐的现状,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畲族民歌音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畲族;历史渊源;音乐形态;传承;保护绪论在我国东南地区有一个少数民族——畲族,他是祖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以其独特的姿态立于民族之林。

畲族有人口七十余万,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位居十九,主要分布在闽、浙、赣、粤、皖五省一百多个县内。

丽水市是畲族主要的聚居地,全市共有八万余畲族人民,而丽水的景宁是浙江畲族的发源地,。

唐永泰二年(766),雷进裕率家人迁入景宁,这就是景宁畲族的起始,也是畲族入迁浙江最早的一支。

1984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景宁畲族自治县,为我国第一个也是惟一的畲族自治县。

景宁畲族在漫长的迁徙和杂居生活中,逐渐养成互帮互助、勤劳节俭、忍耐刻苦、谦让和平的风尚。

畲族的传统文化、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显示着本民族的素质特点,极具亲和力。

长期以来,勤劳勇敢的畲族人民和汉族人民发挥了无穷的智慧,共同开发,创建美丽富饶的家园。

在反抗历代统治阶级和外国侵略者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中,畲、汉两族人民结成了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对于我们伟大祖国的缔造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学艺术宝库十分丰富,文学作品有山歌、民族起源和诸天神传说、民间故事等,音乐、舞蹈绚丽多彩,都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在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中放射着自己的光彩。

第一章畲族族源及音乐概况第一节畲族族源介绍及分布状况畲族一直很神秘,打开它的钥匙,就是家族文化。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人类的全部生活,都是历史生活,解读总是令人感到激动。

现在,开始进入史料的钩沉,让我们一起了解畲族,解读他们鲜为人知的生活和生命的起落。

畲族同汉族以及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一样,也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古畲族为山地游耕民族,没有本族的文字,民族历史都是靠唱流传承续,不足为凭。

畲族的祖先是广东凤凰山土著,还是外来者,史学界向来有争议。

主张外来者,观点有三种:其一是,畲族同源武陵蛮,于汉晋时代从长沙一带迁入;其二是畲族是从河南(二三千年前河南一带是最繁华集居地)迁来的,其三是,畲族是东夷,从徐州一带迁来的。

主张畲族是土著也有三种观点:一种说,畲族是闽族的后裔;另一种说畲族是古越的后裔;还有一种说,畲族是南蛮的一支。

不管是外来还是土著,广东凤凰山是畲族的发祥地,是毫无异议的。

当你走进闽、浙、赣、皖等省的任何一个畲族的山区,只要一提起有关畲族的来源时,老人们都会告诉你:他们的祖先从很早的古代起,来自广东凤凰山,他们的始祖名叫盘瓠,死后就葬在那个山上,山上还保存有一座祖坟等等。

[1]畲族始祖的传说接近经典与完美。

它完全可以是中国文化重铸神话里的一个选题。

对于大众而言,往往以奇幻、神话等类似民间传说的形式而记录的历史,才是许多人心目中真正的文化世界。

有一年,外番来攻,高辛帝张榜招贤,谁能杀了番王平了乱,就将三公主嫁给他,还能封王授地。

盘瓠揭榜自愿出征,挺身前往敌国,乘番王酒醉,咬断其头,回国献给高辛帝。

于是盘瓠与三公主成了婚,生下三男一女。

长子姓盘,名叫自能;次子因放在篮子里养,取名蓝光辉;三子生下时因天上响雷,取名叫雷巨祐;女儿生下时刚响起钟声,就姓钟,并嫁给钟智深为妻。

畲族四大姓氏就是这样得来的。

后来,盘瓠不愿为官,领着妻子儿女到广东潮州府凤凰山居住,开荒种田,繁衍子孙。

盘瓠传说把盘瓠描绘成为神奇、机智、勇敢的民族英雄,推崇为畲族的始祖。

这个传说,家喻户晓、口口相传,因为它不是普通的寓言、神话和故事,而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民族起源的信仰,畲族人民还把这个信仰贯穿到他们的服饰、舞蹈以及宗教仪式中,这正是畲族原始氏族图腾崇拜的反映。

畲族人民还编起一支长篇叙事体的“高皇歌”,世世代代传诵着始祖的丰功伟绩,还把盘瓠传说记载于族谱中。

[2]“家族的历史如此近距离地与民族的远古记忆相纽结,在家族的认同中实现民族历史的追溯,目的是以对民族的确认来拓展对家族的承认,同时又以对民族的确认来筑起凝聚本族。

畲民的家族话语的逻辑是建立在“民族-家族-家庭”的法则上的。

”[①]畲族在历史上曾经过着迁徙不定“刀耕火种”的游牧生活,因此畲族现在的分布区与历史上的聚居区不同。

历史上畲族大规模迁徙的原因,主要还在于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

政治方面的原因有三:一是受当地统治阶级压迫剥削,难以立足生存;二是为逃避战祸;三是起义斗争的失败。

畲民举家搬迁,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点一把火,垦荒,耕种,开启山林,极为艰辛。

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惧艰难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潮州凤凰山迁徙,从广东到福建,到浙江,到江西,到安徽。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民族平等政策下,畲民逐步定居下来,开始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

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但是分布却很广泛,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广大山区。

福建省数量位居全国畲族人口首位,主要分布在福州、三明、宁德、龙岩等地;浙江省主要分布在温州、丽水、金华等地。

其余的散居在江西、贵州、广东、安徽等省的县市内。

景宁是畲族迁移浙江生息最早的地区之一。

畲族史诗《盘瓠王歌》里有道:“三姓子孙人来多,分居景宁和云和。

”在浙江的畲族散居于景宁、云和、遂昌、武义、龙游、衢县、平阳、瑞安、兰溪、泰顺、青田、文成、龙泉、庆元以及桐庐等县的山区和半山区。

景宁现也成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

[3]第二节畲族音乐概况畲族的音乐,与其历史发展一样,源远流长。

有畲歌云:“水连云来云连天,畲家唱歌几千年”,“歌是山哈[②]传家宝,千古万年世上轮”。

但是,畲族历史上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也没有自己的乐谱,其音乐的传承仅仅靠口传心授,但却无不透露出畲族对于音乐生成之理解。

畲族自有自己的民族“记忆”起,就有了歌唱的风俗。

“畲族认为歌唱的创造者一为盘古,二为本民族的祖公婆高辛帝的三公主,然而他们的音乐创造均是出自对大自然的模仿。

”[③]唱民歌是畲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种最主要的活动形式。

畲族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是歌手。

在畲乡,有一句俗话是,肚中无歌出门难。

劳动,以歌为乐;喜庆,以歌为贺;恋爱,以歌为媒;社交,以歌代言;祭祖,以歌代词;丧葬,以歌代哭。

民歌种类以歌唱形式、场合、内容分为三种:一是欢乐歌,二是哀歌,三是传师学师兵歌。

其实,这也是世界上最随意的歌,夹杂“哩”、“啰” “哦”、“哎”、“啊”,多一个字或者少一个字都在你的一时兴起,直到唱得内心畅快时,才得以真正完成。

[4]畲族音乐就是这样:它的进入从来都是直接而有力的,不需要任何铺垫。

它响在心头,响在灵魂的旷野,与人的脉搏和心思相呼应。

第二章畲族民歌音乐形态特征分析“ 多年来,民歌是畲民内心的怜惜、安慰和寄托。

月滚着月,年滚着年,畲民就这样唱着歌,赶着日子迎来送走了一个又一个的季节。

因为有歌,漫长的岁月变得不再暗淡,也因此与浪漫结下了不解之缘,日子有了盼头。

”[④]畲歌的主题各式各样,包括历史传说歌曲,如追述畲族起源和大迁移过程的《高皇歌》;叙事歌曲,如《白蛇传》;仪式歌曲,如祭祖和丧葬时唱的连段《功德歌》;婚嫁歌曲,如《婚礼歌》等。

还有一些即兴随编的劳动歌、情歌、字歌、儿歌、迎客歌等。

下面着重从音乐方面进行一些分析。

第一节调式音阶畲族民歌以山歌为主, 与当地的汉族山歌一样, 数量和曲目很多, 但曲调却迥然不同, 形成了极具独特魅力的民族风格和音乐形态。

浙江的畲族民歌尽管其乐曲风格、旋法特征、结构形式以及歌词衬字大致相同, 但调式却是十分丰富, 包括了我国民族五声调式的所有类别, 学界将畲族民歌的调式分类按曲调的主要流传地进行了命名: 丽水调( 商调式) 、景宁调( 角调式) 、文成调( 徵调式) 、龙泉调( 羽调式) 以及瑞安调( 宫调式) 。

而丽水调是浙江省覆盖面最广的一种畲族调式形态, 也是浙江畲族民歌的最早形态, 成为畲族民歌海洋中一朵特别绚丽的浪花。

[5]调式是乐曲的组织基础, 主要反映在乐曲的主音以及构成旋律的调式音阶, 因此, 调式形态往往是民歌的重要特征之一。

“ 丽水调在浙江的分布区域最广, 除丽水县( 现为丽水市莲都区) 外, 尚在遂昌、松阳、青田、平阳、泰顺、文成、金华、龙游、兰溪、桐庐、富阳、淳安等十几个县境内流传, 几乎遍布整个浙江畲族聚居地。

因此,可以认为是浙江畲族民歌的基础调。

”[⑤]这句话充分说明“丽水调”在浙江畲族民歌调式形态的主导地位。

丽水调为商调式,音阶排列为商角徴羽宫商, 核心音调为宫羽徴角商,其旋法以“宫羽”大六度上行以及“宫徴”、“ 徴宫” 的纯五度上行或下行跳进间以迂回级进的进行为主要特点, 每个乐句都落在短时值的主音商上, 形成了十分自然而完整的调式运动。

[6]例1: 《高皇歌》1=F ( 演唱者: 蓝周根, 记录者: 项筱华)丽水调“是浙江畲族民歌的基础”,还因为其调式与福建闽东畲族民歌的调式( 也是商调式) 、音阶、旋律走向、乐句结构、节拍形式都几乎相同, 而浙江的畲民又是从福建迁入浙江的, 这些都足以说明浙江的畲族民歌源于闽东畲族民歌。

例2: 《拦路情歌》1=D ( 福建福安演唱者: 钟贺弟, 记谱者: 刘春曙)从以上例子都可以看出,他们的旋法相同,也都是商调式,可见,商调式是维系浙江与福建畲族民歌的脉搏。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民族五声调式中角调式的歌曲是比较少见到的。

因为角调式的主音下方缺少纯四度的属音支持。

角调式主要产生并且流行在景宁畲族自治县以及毗邻的云和县。

它是在商调式的基础上衍变而来的。

尽管商调式是丽水乃至浙江畲族民歌的基础调,但是,几乎所有的商调式民歌,其旋律在进入乐句或乐段终止音时,都是经过角音的,而且主音“商”音的时间都很短,因此,在演唱中如果稍微强化主音前面的角音而将本来就时间极为短促的商音予以淡化,调式就会游移在商与角之间,景宁调就是由此形成的以角为主音角调式。

[7]畲族民歌丰富的调式,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珍贵宝藏,它的形态与特点跟区域分布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往往一个区域就有一个较为固定的调式形态。

因此浙江的畲族民歌就有了“丽水调”、“景宁调”、“龙泉调”、“文成调”[⑥]、“瑞安调”[⑦]之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