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移动通信项目实训报告(3篇)

移动通信项目实训报告(3篇)

第1篇一、实训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提高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们学校特开设了移动通信项目实训课程。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原理、技术以及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训目的1. 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2. 掌握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操作和调试方法。

3. 熟悉移动通信设备的安装、配置和维护。

4.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 激发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实训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移动通信技术的主要特点2. 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调制解调技术- 编码解码技术- 多址技术- 信号处理技术3. 移动通信设备操作- 移动通信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移动通信设备的配置与维护- 移动通信设备的故障排除4. 移动通信项目实践- 实现一个简单的移动通信系统- 分析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优化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四、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 通过课堂讲解、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2. 设备操作- 在指导下,学习移动通信设备的操作方法,包括安装、调试、配置和维护。

3. 项目实践- 分组进行移动通信项目实践,完成一个简单的移动通信系统设计、实现和分析。

4. 团队协作- 在项目实践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训成果1. 理论知识掌握- 学生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有了深入的理解。

2. 实践能力提升- 学生掌握了移动通信设备的操作方法,能够独立完成设备的安装、调试、配置和维护。

3. 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创新意识激发- 学生在项目实践中,通过不断尝试和改进,激发了创新意识。

移动通信思科实训报告(3篇)

移动通信思科实训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技术,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我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思科移动通信实训。

本次实训由我国知名企业——思科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旨在培养学员对移动通信技术的深入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

以下是我对本次实训的详细报告。

二、实训背景与目的1. 实训背景随着4G、5G等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移动通信行业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我国政府和企业纷纷加大了对移动通信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投入。

在此背景下,掌握移动通信技术已成为职场人士必备的技能之一。

2. 实训目的(1)学习移动通信基本理论,了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历程。

(2)掌握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关键技术及设备。

(3)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学会使用移动通信设备进行网络配置、故障排查等。

(4)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协作能力。

三、实训内容与过程1. 实训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移动通信基本理论:了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历程、无线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等。

(2)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学习GSM、CDMA、LTE、5G等网络架构,掌握网络层次划分、接口协议等。

(3)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研究无线传输、多址技术、调制解调、信道编码等关键技术。

(4)移动通信设备:了解移动通信设备的种类、功能及操作方法。

(5)实际操作:学习使用移动通信设备进行网络配置、故障排查等。

2. 实训过程(1)理论学习:通过课堂讲解、资料阅读等方式,掌握移动通信基本理论。

(2)实践操作: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使用移动通信设备进行网络配置、故障排查等。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团队合作:在实训过程中,与同学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四、实训收获与体会1. 收获(1)掌握了移动通信基本理论,对移动通信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熟悉了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关键技术及设备,具备了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移动通信扩频实验报告(3篇)

移动通信扩频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移动通信扩频技术的原理和基本概念。

2. 掌握扩频通信系统的组成和信号处理过程。

3. 通过实验验证扩频通信的抗干扰性能和频谱利用率。

4. 分析扩频通信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优势。

二、实验原理扩频通信是一种通过将信号扩展到较宽的频带上的通信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将信息数据通过一个与数据无关的扩频码进行调制,使得原始信号在频谱上扩展,从而提高信号的隐蔽性和抗干扰能力。

扩频通信的主要特点如下:1. 扩频:通过扩频码将信号扩展到较宽的频带上,提高信号的隐蔽性。

2. 抗干扰:由于信号频谱较宽,抗干扰能力强,可抵抗多径干扰、噪声等影响。

3. 频谱利用率:扩频通信采用码分复用(CDMA)技术,可充分利用频谱资源。

4. 分集:通过扩频码的不同,可实现信号的分集接收,提高通信质量。

三、实验设备1. 移动通信实验平台2. 信号发生器3. 信号分析仪4. 通信控制器5. 通信终端四、实验内容1. 扩频信号的产生(1)设置信号发生器,产生原始信号。

(2)选择合适的扩频码,进行扩频调制。

(3)观察扩频后的信号频谱,验证扩频效果。

2. 扩频信号的接收(1)设置通信控制器,模拟移动通信环境。

(2)将扩频信号发送到接收端。

(3)接收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扩频,恢复原始信号。

(4)观察解扩频后的信号,验证解扩频效果。

3. 抗干扰性能测试(1)在接收端加入噪声,观察信号变化。

(2)调整噪声强度,测试扩频信号的抗干扰性能。

4. 频谱利用率测试(1)设置多个扩频信号,进行码分复用。

(2)观察频谱,验证频谱利用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扩频信号的产生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扩频码调制,原始信号在频谱上得到了有效扩展,验证了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

2. 扩频信号的接收实验结果表明,接收端能够成功解扩频,恢复原始信号,验证了扩频通信的解扩频效果。

3. 抗干扰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扩频信号在加入噪声后,信号质量仍然较好,证明了扩频通信的抗干扰性能。

移动通信认知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认知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

2.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熟悉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如多址技术、调制技术、编码技术等。

4. 理解移动通信系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二、实验设备1. 移动通信实验箱一台2. 台式计算机一台3. 移动通信教材及参考资料三、实验内容1. 移动通信基本原理(1)介绍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从第一代模拟通信到第二代数字通信,再到第三代和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2)阐述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包括多址技术、调制技术、编码技术等。

(3)分析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如CDMA、TDMA、OFDM等。

2.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1)介绍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包括基站、移动台、交换中心、传输网络等。

(2)分析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3)展示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流程。

3. 移动通信关键技术(1)介绍多址技术,如FDMA、TDMA、CDMA等。

(2)阐述调制技术,如AM、FM、PM、QAM等。

(3)分析编码技术,如卷积编码、Turbo编码等。

4. 移动通信应用(1)介绍移动通信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如手机通信、无线宽带接入、物联网等。

(2)分析移动通信对人们生活、工作的影响。

(3)探讨移动通信未来的发展趋势。

四、实验步骤1. 理论学习(1)阅读移动通信教材,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

(2)查阅相关资料,掌握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3)学习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和功能。

2. 实验操作(1)根据实验指导书,搭建移动通信实验平台。

(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3)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 数据分析(1)分析实验数据,验证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2)总结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3)撰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掌握了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2.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搭建了移动通信实验平台,进行了实验操作,观察到了实验现象,记录了实验数据。

移动通信实验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2.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3. 学习并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常见的调制解调技术;4. 了解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5. 熟悉移动通信实验设备和软件的使用。

二、实验设备与软件1. 实验设备:移动通信实验箱、示波器、频谱分析仪、计算机等;2. 实验软件:MATLAB、C++等编程语言及相关移动通信仿真软件。

三、实验内容1.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1)实验目的: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

(2)实验内容:1)观察移动通信实验箱的组成,了解各个模块的功能;2)根据实验指导书,搭建移动通信实验系统;3)观察实验系统工作状态,分析各个模块的作用;4)总结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1)实验目的:了解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掌握话音信号的传输特性。

(2)实验内容:1)观察实验箱中的话音信号发生器,了解话音信号的生成过程;2)使用示波器观察话音信号的波形,分析其时域和频域特性;3)总结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

3. 调制解调技术(1)实验目的:学习并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常见的调制解调技术。

(2)实验内容:1)观察实验箱中的调制解调模块,了解其工作原理;2)搭建调制解调实验系统,进行模拟信号的调制和解调;3)使用频谱分析仪观察调制信号的频谱特性,分析调制效果;4)总结常见的调制解调技术及其特点。

4. 移动通信信道特性(1)实验目的:了解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2)实验内容:1)观察实验箱中的信道模拟模块,了解信道特性;2)搭建信道模拟实验系统,进行信道特性分析;3)使用示波器观察信道模拟结果,分析信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4)总结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

5. 实验软件使用(1)实验目的:熟悉MATLAB、C++等编程语言及相关移动通信仿真软件的使用。

(2)实验内容:1)学习MATLAB、C++等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编程技巧;2)使用相关移动通信仿真软件进行信号处理和系统仿真;3)总结实验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无线移动实验报告

无线移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无线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2. 掌握无线移动通信设备的配置和调试方法。

3. 熟悉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的组建和优化。

4.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验环境1. 实验设备:无线移动通信设备、电脑、测试仪器等。

2. 实验软件:无线移动通信仿真软件、网络配置软件等。

3. 实验场地:无线移动通信实验室。

三、实验内容1. 无线移动通信原理(1)无线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无线移动通信是指通过无线电波在移动终端和基站之间进行信息传输的一种通信方式。

其主要特点是不受地理位置限制,可以实现随时随地通信。

(2)无线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1)调制解调技术: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再通过无线信道传输,接收端再将模拟信号还原为数字信号。

2)编码技术:将原始信息进行编码,提高传输效率和抗干扰能力。

3)多址技术:在无线信道中,多个用户共享同一信道,实现多用户通信。

4)同步技术:确保移动终端和基站之间的时间同步,提高通信质量。

5)功率控制技术:根据信道质量调整发射功率,降低干扰和功耗。

2. 无线移动通信设备配置(1)无线移动通信设备的连接将无线移动通信设备与电脑连接,确保设备正常工作。

(2)无线移动通信设备的参数配置1)设置无线移动通信设备的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等网络参数。

2)配置无线移动通信设备的信道、频率、功率等无线参数。

3)设置无线移动通信设备的QoS(服务质量)参数。

3. 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组建(1)组建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拓扑根据实验需求,设计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拓扑结构。

(2)配置无线移动通信网络设备1)配置无线接入点(AP)和基站(BS)的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等网络参数。

2)配置AP和BS的无线参数,如信道、频率、功率等。

3)配置AP和BS之间的互联,确保网络互联互通。

4. 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优化(1)信道优化根据信道质量,调整AP和BS的信道、频率、功率等参数,提高通信质量。

(2)功率控制优化根据信道质量,动态调整AP和BS的发射功率,降低干扰和功耗。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实验报告1. 简介移动通信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者其他无线传输媒介来进行通信的技术。

本实验旨在研究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其可行性和效果。

2. 实验目的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体系结构;理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参数和性能指标;掌握通信系统的信号传输与调制解调技术;通过实验验证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3. 实验设备和材料移动通信综合实验平台移动通信终端设备通信软件4. 实验内容4.1 移动通信系统基本原理的研究通过实验平台,了解和学习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体系结构。

包括信道分配方法、信号调制与解调技术、信噪比分析等。

4.2 移动通信系统参数和性能指标的理解学习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参数和性能指标,包括频率、带宽、误码率、接入方式等。

通过实验,了解并掌握这些参数及其对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

4.3 通信系统的信号传输与调制解调技术通过使用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等设备,进行信号传输和调制解调技术的实验。

了解不同调制方式的特点和应用场景,掌握调制器和解调器的原理和工作过程。

4.4 移动通信系统性能和可靠性的实验验证通过在实验平台上搭建移动通信系统,对其性能和可靠性进行实验验证。

包括信号传输质量、误码率、抗干扰性能等。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对比,评估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5.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操作和获得的数据,进行实验结果的和分析。

包括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参数和性能指标进行评价,对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进行分析。

6. 实验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体系结构,掌握了通信系统的信号传输与调制解调技术。

通过对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进行实验验证,我们对移动通信系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7. 实验心得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

但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和老师的指导,我们最终成功完成了实验任务。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不仅提升了对移动通信技术的理解和实践能力,也加深了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如调制解调、编码解码、多址接入等。

3. 熟悉移动通信系统的信号传输过程,分析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干扰和噪声。

4. 通过实验验证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设备1. 移动通信实验箱一台;2. 台式计算机一台;3. 小交换机一台;4. 移动通信教材及实验指导书。

三、实验内容1.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

(2)实验内容:①观察移动通信实验箱的组成,了解各个模块的功能;②分析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总结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③通过实验验证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

2. 调制解调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调制解调技术,了解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

(2)实验内容:①观察调制解调实验模块,了解调制解调的基本过程;②分析不同调制方式的特点,如调幅(AM)、调频(FM)、调相(PM)等;③通过实验验证调制解调技术的性能。

(1)实验目的: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编码解码技术,了解编码解码的基本原理。

(2)实验内容:①观察编码解码实验模块,了解编码解码的基本过程;②分析不同编码方式的特点,如线性编码、非线性编码等;③通过实验验证编码解码技术的性能。

4. 多址接入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多址接入技术,了解多址接入的基本原理。

(2)实验内容:①观察多址接入实验模块,了解多址接入的基本过程;②分析不同多址接入方式的特点,如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等;③通过实验验证多址接入技术的性能。

5. 信号传输与干扰实验(1)实验目的:分析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信号传输过程,了解干扰和噪声对信号的影响。

(2)实验内容:①观察信号传输与干扰实验模块,了解信号传输过程;②分析干扰和噪声对信号的影响,如多径干扰、加性噪声等;③通过实验验证干扰和噪声对信号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序号(学号):178840056沈阳农业大学学生实验报告书实验类别移动通信实验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专业通信工程班级13级电信二班姓名恽星彤指导教师张大鹏老师2015 年12 月10 日实验一: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BER仿真计算一、实验目的1.掌握二相BPSK调制的工作原理。

2.掌握利用MATLAB进行误比特率测试BER的方法。

3.掌握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BER仿真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1. 仿真概述及原理在数字领域进行的最多的仿真任务是进行调制解调器的误比特率测试,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比较的话,接收器的误比特率性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

误比特率的测试需要一个发送器、一个接收器和一条信道。

首先需要产生一个长的随机比特序列作为发送器的输入,发送器将这些比特调制成某种形式的信号以便传送到仿真信道,我们在传输信道上加上一定的可调制噪声,这些噪声信号会变成接收器的输入,接收器解调信号然后恢复比特序列,最后比较接收到的比特和传送的比特并计算错误。

误比特率性能常能描述成二维图像。

纵坐标是归一化的信噪比,即每个比特的能量除以噪声的单边功率谱密度,单位为分贝。

横坐标为误比特率,没有量纲。

2. 仿真过程及计算①运行发生器:通过发送器将伪随机序列变成数字化的调制信号。

②设定信噪比:假定SNR为m dB,则Eb/N0=10^(m/10),用MATLAB假设SNR单位为分贝。

③确定Eb。

④计算N0。

⑤计算噪声的方差σn。

⑥产生噪声:因为噪声具有零均值,所以其功率和方差相等。

我们产生一个和信号长度相同的噪声向量,且该向量方差为σn。

⑦加上噪声,运行接收器。

⑧确定时间延迟。

⑨产生误差向量。

⑩统计错误比特:误差向量“err”中的每一个非零元素对应着一个错误的比特。

最后计算误比特率BER:每运行一次误比特率仿真,就需要传输和接收固定数量的比特,然后确定接收到的比特中有多少错误的。

使用MATLAB计算BER: ber=te/length(tx)。

三、实验结果MATLAB仿真程序如下:% Simulation of BPSK AWGNMax_SNR=10;N_trials=1000;N=200;Eb=1;ber_m=0;for trial=1:1:N_trials;trialmsg=round(rand(1,N)); % 1,0 sequences=1-msg.*2; %0-->1,1-->1n=randn(1,N)+j.*randn(1,N); %generate Guassian white noiseber_v=[];for snr_dB=1:2:Max_SNRsnr=10.^(snr_dB./10); %snr(db)-->snr(decimal)N0=Eb./snr;sgma=sqrt(N0./2);y=sqrt(Eb).*s+sgma.*n;y1=sign(real(y));y2=(1-y1)./2; %1, 0 sequenceerror=sum(abs(msg-y2)); %error bitsber_snr=error./N; %berber_v=[ber_v,ber_snr];end%for snrber_m=ber_m+ber_v;endber=ber_m./N_trials;ber_theory=[];for snr_db=1:2:Max_SNRsnr=10.^(snr_db./10);snr_1=qfunc(sqrt(2*snr));ber_theory=[ber_theory,snr_1];endi=1:2:Max_SNR;semilogy(i,ber,'-r',i,ber_theory,'*b');xlabel('E_b/N_0(dB)')ylabel('BER')legend('Monte Carlo','Theoretic')仿真结果如下:四、实验小结用蒙特卡罗分析方法得到的误码率曲线与理论公式)2()(21r Q r erfc P e == 得到的误码率曲线吻合,可见蒙特卡罗分析是一种很好的分析误码率的方法。

从曲线中可以看出,随着信噪比的增加,误码率减小。

实验二:移动信道建模的仿真分析一、实验目的和意义1. 无线通信信道的建模与仿真是实现移动通信系统仿真与分析的基础,宽带无线通信与移动通信信道属频率选择性瑞利衰落信道模型。

2. 通过信道设计实验①掌握频率选择性信道模型的仿真建模方法。

②掌握模型中瑞利衰落系数的设计方法。

③掌握多径数目、功率和时延参数的设计。

④学会采用MATLAB语言对上述参数进行仿真。

二、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1. 选择路径数。

2. 按均匀分布产生各条路径的延迟。

3. 按功率时延谱确定对应的各径的功率。

4. 按Jake模型产生各径的瑞利衰落系数。

5. 对瑞利衰落系数进行统计分析并与理论值相比较。

说明:1.路径数目2-4自己确定,或采用某个国际标准。

2.每条路径时间延迟满足(0,T max)范围内均匀分布,T max为自己选择的最大采样步长数200-600间比较合适,或采用国际标准。

3.功率可以按时延迟谱求得,也可用国际标准测量值。

功率延迟谱:①若采用等功率分配产生功率:P i=P t/M;②采用指数分布的功率延迟谱产生功率:P=1/6*exp(-t/6)。

三、实验结果MATLAB仿真程序如下:% Simulation of Jakes Modelclear all;f_max=30;M=8;N=4*M+2;Ts=1.024e-04;sq=2/sqrt(N);sigma=1/sqrt(2);theta=0;count=0;t0=0.001;for t=0:Ts:0.5count=count+1;g(count)=0;for n=1:M+1,if n<=Mc_i(count,n)=2*sigma*cos(pi*n/M); %Gain associated with inphase componentc_q(count,n)=2*sigma*sin(pi*n/M); %Gain associated with quadrature componentf_i(count,n)=f_max*cos(2*pi*n/N);%Discrete doppler frequencies of inphase componentf_q(count,n)=f_max*cos(2*pi*n/N);%Discrete doppler frequencies of quadrature componentelsec_i(count,n)=sqrt(2)*cos(pi/4);c_q(count,n)=sqrt(2)*sin(pi/4);f_i(count,n)=f_max;f_q(count,n)=f_max;end; % end ifg_i(count,n)=c_i(count,n)*cos(2*pi*f_i(count,n)*(t-t0)+theta); %Inphase component for one oscillatorg_q(count,n)=c_q(count,n)*cos(2*pi*f_q(count,n)*(t-t0)+theta); %Quadrature component for one oscillatorend; %end ntp(count)= sq*sum(g_i(count,1:M+1)); % Total Inphase componenttp1(count)= sq*sum(g_q(count,1:M+1)); % Total quadrature componentend; % end count no nagainenvelope=sqrt(tp.^2+tp1.^2);rmsenv=sqrt(sum(envelope.^2)/count);[auto_i,lag_i]=xcorr(tp,'coeff'); %Auto-correlation associated with inphase component[auto_q,lag_q]=xcorr(tp1,'coeff'); %Auto-correlation associated with quadrature componentlen=length(lag_i);[corrx2,lag2]=xcorr(tp,tp1,'coeff');aa=-(len-1)/2:1:(len-1)/2; %total duration for lag bb=(len-2001)./2; %mid...points for drawing figures cc=bb+1:1:bb+2001; %for getting the mid-valuesdd=-1000:1:1000;%-----------tdd=dd*Ts;z=2.*pi.*f_max*tdd;sigma0=1;T_bessel=sigma0.^2.*besselj(0,z);%%%%%%%%%%%%%%%%%%%%%%%%%%%%%%%%%%%%%%%figure;plot(tdd,auto_i(cc),'-',tdd,T_bessel,'*'); %in-phasexlabel('t(Second)');ylabel('Auto-correlation');legend('In-component');figure;plot(tdd,auto_q(cc),'-',tdd,T_bessel,'*'); %quadraturexlabel('t(Second)');ylabel('Auto-correlation');legend('Q-component');figure;co1=1:1000;semilogy(co1*Ts,envelope(1:1000));xlabel('t(Second)');ylabel('Rayleigh Coef.');%%------------length_r=length(envelope);%-------------pdf_env=zeros(1,501);count=0;temp=round(100.*envelope);for k=1:length_rif temp(k)<=500count=count+1;pdf_env(1,temp(k)+1)=pdf_env(1,temp(k)+1)+1;endendcountpdf_env=pdf_env./count./0.01;sgma2=0.5;x=[0:0.01:5];pdf_theory=(x./sgma2).*exp(-1.*x.^2./(2.*sgma2));figure;plot(x,pdf_env,'-',x,pdf_theory,'*');legend('Simulated','Theoretic');xlabel('r');ylabel('PDF of r');仿真结果如下:四、实验小结从图中可以看出,当t=0即没有时延差的时候,每条路经包络的同向分量与正交分量的自相关系数为1,这是最理想的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