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都市与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合集下载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意见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意见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3.29•【字号】武政〔2021〕7号•【施行日期】2021.03.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管理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意见武政〔2021〕7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结合我市实际,经研究,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武汉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按照省委、省人民政府和市委关于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要求,围绕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强化精治、法治、共治、善治,下足绣花功夫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努力让城市更干净、更有序、更安全、更有品位。

(二)工作目标。

创新城市精细化管理理念、手段、模式,完善“四全”(全周期、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四化”(精细化、网格化、智能化、常态化)管理体系,推动形成城市管理“问题发现—整改落实—反馈核查—考核评价—通报问责”全链条闭环流程,坚持“平、明、绿、美、净、齐”标准,用3年时间,实现武汉城市环境、市容秩序、设施运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市民对城市环境认同感、满意度显著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的目标。

——2021年,精细化管理创新提升年。

启动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行动,创新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提升精细化管理标准,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城市管理突出问题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创建精致环卫“武汉标准”、垃圾分类“武汉模式”和立面景观“武汉示范”等系列精细化品牌,城市环境实现街净巷洁、灯明景靓、路平桥安、秩序井然。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助力武汉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助力武汉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助力武汉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08.24•【字号】武政〔2020〕17号•【施行日期】2020.08.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助力武汉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助力湖北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19〕28号)精神,全面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全市气象现代化向更高水平迈进,助力武汉高质量发展,经研究,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紧扣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战略任务,面向服务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的战略目标,面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气象新需求,持续推动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更好地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高水平保障新时代武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工作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适应武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气象现代化服务体系,气象现代化水平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

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进一步彰显,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完善率达到95%以上;气象监测共享水平达到85%,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88.5%,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88%;城市和乡村气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5%,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85分以上。

应对气候变化、气候资源保护利用、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等气象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等重大战略气象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气象应用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装备和人才队伍水平显著提高。

地名聚焦 中国内地五城争做国家中心城市,郑州能否脱颖而出?

地名聚焦  中国内地五城争做国家中心城市,郑州能否脱颖而出?

地名聚焦中国内地五城争做国家中心城市,郑州能否脱颖而出?核心提示:9月25日,郑州、长沙、沈阳三地明确指出未来五年,要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

目前,京沪穗渝津已被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

成都不久前被定位为“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

那么,下一个国家级中心城市,郑州能否脱颖而出?郑州二七广场(资料图)在9月25日,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马懿在郑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未来五年,郑州要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

同一日,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在中共长沙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称,未来五年,长沙将构建国家中心城市新格局。

也是在25日,于沈阳举办的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举办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创新发展”高端论坛上,沈阳市市长潘利国表示,沈阳以建设立足东北、服务全国、辐射东北亚的国家中心城市为总体目标。

更早的时候,南京、武汉等地也提出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

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城镇体系的最高层级。

今年3月,有公开报道称,住建部正组织编制新一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考虑设立一批总量10个左右的国家中心城市。

有专家认为,地方“闻风而动”,或与此消息有关,竞争也将日趋激烈。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已被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

成都在前不久获批的成渝城市群规划中,被定位为“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

湖北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指出,各地争建国家中心城市,首先是要尽快聚集人口,成为特大城市,其次要发展高端产业,对周围产生辐射作用。

“要成为国家中心城市,要对全国经济产生影响,否则只能叫区域中心城市。

”他说。

据统计数据,目前长沙、郑州还达不到特大城市标准(主城区人口500万到1000万)。

武汉要成为城区人口1000万的超大城市,也需要尽快聚集人口。

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认为,河南有1亿人口,郑州是河南唯一的要素、人口聚集地,郑州具有成为超大城市的基础。

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傅沂认为,要成为国家中心城市,除人口规模,传统的产业也要升级,比如像长沙的装备制造业,以及过去的动漫产业,还不能对周边产生辐射作用。

国外CBD发展经验对武汉CBD建设的启示

国外CBD发展经验对武汉CBD建设的启示

国外CBD发展经验对武汉CBD建设的启示摘要:初步了解CBD概念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回顾总结国内外对成熟CBD的发展经验研究,结合武汉王家墩中心商务区的CBD开发建设条件,为王家墩商务区的发展规划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国外CBD 发展经验武汉王家墩CBD一、研究背景CBD即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习惯上一般译为中央商务区,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的西方国家,是市场经济和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着一个地区或城市的现代文明和经济发展能力。

作为华中地区的CBD开发建设的代表城市,武汉市提出建设“八加一”城市圈、建设以金融、贸易、信息等产业为主的商务区,并于1995年确立了建设汉口王家墩中心商务区的规划,目前王家墩CBD仍处于在建状态,武汉CBD建设有助于提升整个华中地区的经济活力,是武汉市融入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必经之路。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通过对CBD的发展规律研究,结合武汉市王家墩CBD的实际情况分析,以期对武汉CBD的建设发展和武汉市引领中部地区发展、成为区域大都市目标的实现提出一些有益建议。

二、CBD概念认识目前学术界对于CBD即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的概念众说纷纭,并未产生一个成型的定义,再加上CBD的概念本身也是不断发展更新变化的,本文认为CBD是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的“城市、区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中枢”[2]1、空间特征:一般为城市中心区的核心地带,周边地区到此区域的距离成本最低。

2、经济功能特征:产业聚集明显,以商务办公、金融业、信息产业及相应的现代服务业为主。

3、交通可达性高,无论是物流、人流、资金流还是信息流都交汇于此。

4、外部形态特点:由于是地价峰值区,建筑物的密度大,土地利用强度大,尤其是垂直空间利用充分。

三、国外CBD发展经验研究与总结(一)国内外研究从世界范围来看,CBD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初的西方大城市,如美国纽约的曼哈顿、日本东京新宿、法国巴黎等,早期的CBD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对西方城市CBD建设发展经验的研究。

中国大陆城市城建规模排名TOP100

中国大陆城市城建规模排名TOP100

中国大陆城市城建规模排名1、上海,简称“沪”或“申”,中国第一大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之一,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繁荣的国际大都市,是中国首个自贸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所在地。

上海是中国最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和国际大都市,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亦为中国的经济、交通、科技、工业、金融、贸易、会展和航运中心。

GDP总量居中国城市之首。

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是一个良好的滨江滨海国际性港口。

上海正致力于在2020年建成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

2、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中国第二大城市。

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在地。

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拥有6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3、广州,简称穗,地处广东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北缘,是中国的南大门,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大都市,国家三大综合性门户城市之一,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国家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会展中心,中国南方的政治、军事、文化、科教中心,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社会经济文化辐射力直指东南亚。

广州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最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有“千年商都”之称。

广州是岭南文化的代表、广府文化的兴盛之地。

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窗口,广州外国人士众多,被称为“第三世界首都”,是全国华侨最多的大城市,与北京、上海并称“北上广”。

4、深圳,中华人民共和国副省级城市之一,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全国文明城市,国际花园城市,是中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国际重要的空海枢纽和外贸口岸。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已发展为有相当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是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基地。

伦敦都市圈发展战略对建设武汉城市圈的启示-最新资料

伦敦都市圈发展战略对建设武汉城市圈的启示-最新资料

伦敦都市圈发展战略对建设武汉城市圈的启示武汉城市圈建设不仅是武汉及周边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契机,也是关系到中部崛起的历史机遇。

目前国内外研究,从静态层面对城市圈的概念、特性、结构、功能等方面已经十分成熟和体系化,本文拟从个案研究着手,侧重分析伦敦都市圈处于与武汉城市圈同期发展阶段的基本状况以及所做出的发展策略,结合武汉城市圈现状进行比较研究,为其进一步发展探索对策。

、伦敦都市圈发展战略分析伦敦都市圈是产业革命后英国主要的生产基地和经济核心区,由伦敦城和其他32 个行政区共同组成的大伦敦是这个都市圈的核心。

作为城市集群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模式,伦敦都市圈是世界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同时也是高新科技中心、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和国际信息传播中心,可谓是现代西方文明的代表。

1.基本概况伦敦都市圈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以伦敦一利物浦为轴线,包括了伦敦、伯明翰、谢菲尔德、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大城市和众多中小城镇,占地面积约4.5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8.4%,人口3 650 万,经济总量占英国全国的80%左右。

伦敦都市圈在空间结构上依然可以按照四个圈层来划分:中心区域称做内伦敦,包括伦敦金融城及内城区的12 个区,占地面积310 平方公里;第二个层次为伦敦市,也称做大伦敦地区,包括内伦敦和外伦敦的20个市辖区,总面积1 580 平方公里;第三圈层为伦敦大都市区,包括伦敦市及附近区的11 个郡,属于伦敦都市圈的内圈,总面积11 427 平方里;最终的区域划分为伦敦都市圈,即包括上述相邻大都市在内的大都市圈,属于伦敦都市圈的外圈[1] 。

2.发展阶段与其他世界同级别的大都市圈一样,伦敦都市圈在经济结构上高度服务化,其中伦敦市2009 年服务业产出占总产值的88%,就业人数占就业总量的90.2%,其中金融业和商务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二者产值合计占总产值的40%以上;作为次级中心城市的伯明翰、谢菲尔德、曼彻斯特、利物浦等是以服务行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国家中心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国际经验及借鉴

国家中心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国际经验及借鉴

国家中心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国际经验及借鉴根据2017年联合国世界人口统计及发展趋势的分析和展望,目前世界总人口76亿人,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预计2050年将达到98亿人,城市人口比例将达到68%。

新增城市人口中,有近九成将居住在亚洲和非洲,并且高度集中在印度、中国和尼日利亚这几个国家,合计占到增幅的35%。

在过去25年里,中国上海和北京等大城市人口增加了2倍,到2050年,预计中国的城市人口将增加2.55亿人。

城市是经济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全球8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GDP)都是由城市创造的,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鼓励创新来实现。

随着城市化不断加剧,各国在满足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需求,提供住房、交通、能源与基础设施,以及就业、教育和医疗卫生等基本服务方面面临挑战。

建设一个包容、安全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需要强化政策协调和投资选择,在此过程中,国家和地方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7年,中国建设部在《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中首次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城市体系里最高级别的城市,在国际经济交流、宏观经济发展与全国性市场建设、全国城镇化发展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国家中心城市是具备控制管理、区域辐射、信息枢纽和城市服务功能,参与全球城市网络竞争的现代化城市。

[1]国家中心城市体现着全国城市发展的水平和品质,具有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效应,当前和未来都将成为实施新发展理念的标杆,特别是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的领跑者。

国际上许多大都市如伦敦、纽约、东京、巴黎等,在世界范围内掌握着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话语权,是国际性中心城市。

这些城市在各国内部处在国家城市体系的顶端,发挥着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

近年来,这些国际大都市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刺激经济发展和建立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比如2011年纽约市推出了《纽约数字城市蓝图》;2013年伦敦发行《智慧伦敦计划》并于3年后再版,伦敦市长Sadiq Khan在此基础上于2018年签署《智慧伦敦》,注重协同合作,其愿景是把伦敦建设成世界一流的智慧城市。

中国五座国际大都市

中国五座国际大都市

中国五座国际⼤都市
北京是我国的⾸都,中国四个直辖市之⼀,全国政治、⽂化和国际交往的中⼼,全国经济、⾦融的决策中⼼和管理中⼼,北京同时也是中国陆空交通的总枢纽和最重要的国内国际交往中⼼。


⾹港是⼀座⾼度繁荣的国际⼤都市,有东⽅明珠、美⾷天堂的购物天堂等美誉。

⾹港从之前的⼀个⼩渔村发展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活⽔准最⾼的地区之⼀。


上海是⼤陆⼀座繁荣的国际⼤都市,上海是中国四个直辖市之⼀、国家中⼼城市、⾦融中⼼,形成以上海为龙头的最⼤经济区长三⾓经济圈。

⼴州是我国的国家中⼼和超⼤城市。

被定为成国际⼤都市、国际商贸中⼼、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历史⽂化名城。

⼴州在古代就是中国唯⼀的对外贸易⼤港,是世界上唯⼀俩千多年长盛不衰的⼤港。


重庆是我国⼀座超⼤城市,也是我国四个直辖市之⼀。

重庆还是⼀座国家中⼼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和⾦融中⼼和创新城市,被定位为国际⼤都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核心,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
9
二、世界城市(国际大都市)发展经
验及其借鉴
(一)世界城市的概念与理论内涵
(二)世界城市的产业发展规律 (三)世界城市(群)的空间发展规律
(四)世界城市发展规划案例分析
10 10
(一)世界城市的概念与理论内涵
世界城市的概念与理论内涵
——从静态的角度理解
国际大都市与武汉国家 中心城市建设
李国平 教授/博导/博士
通讯地址:100871,北京大学廖凯原楼301室
电子邮箱:lgp@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 2017年9月16日
1
导 言
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城镇体系中最高等级的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尺度上的最高等级的中心地。
国家中心城市处于国家城镇体系的顶端,借助其规
(诺瑟姆曲线)
80 70 60 50
城镇化水平 (%)
40
30 20 10 0 时段
初 期 中期 后期
“诺瑟姆曲线”
(Northam, Ray. M. 1975) Northam, Ray M., Urban Geograph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75.
11
世界城市的概念与理论内涵
——从静态的角度理解

英国学者Peter Hall,在其1966年的著作“世界 城市(World Cities)”中,详尽研究了纽约、 东京、伦敦、巴黎、莫斯科以及德国莱茵-鲁尔区 、荷兰兰斯塔德区7个世界城市,并认为世界城市 是那些已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经济、政治 、文化影响的国际第一流大都市。
模优势、结构优势和行政势能优势等,在整个国家经济
社会发展中处于中心地位,因此成为资本、技术、人才 和劳动力的聚集地,导致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功能加速 集聚、人口和功能“过密”成为普遍现象。
2
我国正式提出国家中心城市,最早可追溯到2010年住建部发 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0-2020年)》,该《纲要》明
12
世界城市的概念与理论内涵
——从静态的角度理解

Hall总结的世界城市的政治权力中心; (2)国家的贸易中心; (3)主要银行所在地和国家金融中心; (4)各类专业人才聚集的中心; (5)信息汇集和传播的地方; (6)大的人口中心且集中了相当比例的富裕阶层人口; (7)娱乐业已成为重要的产业部门。
确提出建设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五大国家中心城市。
2016年4月国务院批复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成渝 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重庆和成都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 12月,国务院批复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提 出支持武汉和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为目标。 我国的国家中心城市是城市人口规模最大、行政等级最高、 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超大城市,包含四个直辖市和部分省会城市 (副省级城市)。

13
世界城市的概念与理论内涵
——从静态的角度理解

1986年, John Friedmann(弗里德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迄今为止最为经典的世界城市理论。

他认为全球化时代城市(世界城市)可以被看作跨国公司在管理全球 劳动配置与分工中的控制中心,世界城市将地方与全球经济整合起来 ,在整合过程中,新国际劳动分工决定了城市的功能和城市体系的结 构。
• ——经济
• 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及产值比重增加;产业结构高级化与服务化。
• ——社会
• 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扩散、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 ——空间
• 城镇的空间重构(再组织与再开发);城市空间和城市景观将从个体城
市走向都市圈(都市群或都市带,metropolis) 。
5 5
90
(一)城镇化
3

主要内容:

一、城镇化发展的理论及其一般规律 二、世界城市(国际大都市)发展经验及其借鉴


三、武汉如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四、在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中的国有大型企业 的响应
4
一、城镇化发展的理论及其一般规律
——如何理解与界定城镇化:基于“人口-经济-社会-空 间”的综合视角
• ——人口
• 人口向城镇集中,城镇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

最早出现:

早在1889年,德国学者Goethe 就曾使用了“Welstadt” (即德语的“世界城市”)一词描述当时的罗马和巴黎, 以彰显其突出的文化优势及对世界的影响。

最早做为学术术语提出:

世界城市最先由英国学者格迪斯 (Patrick Geddes,1915 年)提出,指的是“世界最重要的商务活动绝大部分都须 在其中进行的那些城市”。
+ ++ ++ (相对的分散) - + (绝对的分散) +
郊 区 化
逆 城 市 化
― + (绝对的分散)
―― - (相对的分散)


+:人口增加 ++:大幅度的人口增加 —:人口减少 ——:大幅度的人口减少
7
(三)城市发展的多中心化
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变化:
空间组织模式转变
空间范式转型
空间增长方式转变
多中心、网络化
8
(四)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
城市功能区的空间分布与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内 部空间结构模式,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有以下
三种。
同心圆模式。城市不同功能区城同心圆状自核心向 外扩展,分为5个同心圆带
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
功能区沿着交通线成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 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城市出现新的

一些城市不再直接生产工业品,而是成为集聚和扩散国际资本的枢纽 ,并通过复杂的全球城市体系成为整合和控制全球生产和市场的关键 力量,而这些城市则处于全球城市体系的最高层级,即是所谓的世界 城市。
14
世界城市的概念与理论内涵
——从静态的角度理解

John Friedmann 关于世界城市的基本观点包括7 个论断:
根据2011年4月公布的第六 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 中国居住城镇的人口接近 6.66亿人,城镇化率达到 49.7%。截止2016年,城镇 化率已达到57.3%。
6
Klaassen et al (1981)
(二)城市化 与郊区化
城市发展阶段理论
中心 都市
郊外
圈域 全体
+ ++
名称 城 市 化
+ - (绝对的集中) ++ + (相对的集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