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名、九个市名、八十六个县名的来历

合集下载

陕西各地名的由来

陕西各地名的由来

陕西各地名的由来★陕西: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

据《国语》载,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陕原”(今河南陕县境内)为界。

陕原以东曰“陕东”,由召公管辖;陕原以西曰“陕西”,由周公管辖。

★秦:陕西省的简称,因陕西在战国时期为秦国地而得名。

★三秦:秦朝灭亡后,项羽把泰国之地分封给三个降将。

封章邯为雍王,统治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都废丘(今兴平市内);封司马欣为塞王,统治咸阳以东,都栋阳(今临潼北);封董翳为翟王,统治上郡(今陕北地区),都高奴(今延安市东北)。

故陕西又称“三秦”。

★关中:因位居众关之中而得名。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曰;“西有陇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临晋关,西南有散关。

” 西安:元代时称奉元路。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朝廷改奉元路为西安府。

这是“西安”这一名称首次在历史上的出现。

★临潼:因县城东有临水、西有潼水而得名。

★华阴:因在华山的北面,山北为阴,故名。

★韩城:是东周春秋时韩国故地。

因市西有韩原,周代为韩侯国,有古韩城,故名。

★咸阳:据《元和郡县志》解释;山南曰阳,水北也称阳,而咸阳正是地处九骢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

★泾阳:因位于泾水之北,水北为阳,故为泾阳.★兴平:西周时称犬丘,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这里驻扎了兴平军,因以县名。

★礼泉:秦为谷口邑,汉为谷口县。

据《太平寰宇记》载;在今县东三十里处,汉宣帝时建置了一座宫殿,在宫殿旁边有一股泉水涌出,其味如醴,因此称醴泉宫。

隋时又因宫名县。

解放后,因醴字生僻,改名礼泉。

★乾县:据《雍大记》解释,乾州因其地位于长安西北隅,西北为乾,故名乾州。

即今乾县的来历。

彬县:古为豳地,取名于“公刘居豳”。

豳为山名。

唐代因豳、幽二字易混,改豳为邠。

解放后,国务院又改邠为彬,遂为彬县。

★扶风:汉置美阳县,属右扶风。

“扶风”为官名,意为辅助京师,推行风化。

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名扶风县,以汉朝的官名作了县名。

★凤翔:先秦时为秦都。

陕西省的历史和由来

陕西省的历史和由来

陕西省的历史和由来陕西省,简称陕或秦,省会西安,位于我国内陆腹地、黄河的中游,东边是山西省、河南省,西边是宁夏、甘肃省,南边是四川省、重庆市、湖北省,北边是内蒙古,至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876.21万人,土地面积20.56万平方千米。

在古代历史上,先后共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大夏、西魏、北周、隋、唐14个朝代在陕西建都。

陕西地区有人类诞生初期的西安蓝田猿人,是仰韶文化最集中的发现地,有最具原始社会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遗址和杨官寨遗址,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的诞生地、部族发源地及陵寝所在地,相传也是更为久远的华胥古国或华胥氏的所在。

古为雍州、梁州之地(陕北、关中属雍州、陕南为梁州)。

周是陕西关中一个古老的部族,始祖名弃,尧舜时被封为后稷,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及杨陵区一带)。

商代晚期已为渭水中游的强盛诸侯国。

姬昌(文王)迁都丰(今西安市长安区马王村一带)。

经牧野之战,周武王姬发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西周后期,秦始皇的祖上非子替周王室养马有功,周孝王将“秦”(据说曾在今天的甘肃省天水东南)这块土地封给了他,秦国也成了周的附庸。

秦穆公时,国力强盛,又打败了东方的晋国,占领了整个关中。

由于陕西其地春秋时为秦国,所以简称秦。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咸阳(今西安,咸阳一带)为首都,并把全国划分为36郡,今陕西境内有上郡、北地郡、汉中郡。

秦亡之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把陕西关中和陕北地区分封给秦朝的三名降将:章邯为雍王,治咸阳以西地区,都废丘(今咸阳兴平市);司马欣为塞王,治咸阳以东地区,都栎阳(今西安市临潼区);董翳为翟王,治陕北地区,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市一带)。

将应封为关中王的刘邦分封到偏僻的汉中区域。

西汉时期,京师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城市,当时世界上只有欧洲的罗马城可以与之媲美。

西汉的郡、国在今陕西省境内的有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上郡、汉中郡,以及弘农、武都、广汉、西河、北地等郡的部分县。

陕西方言研究报告(1)

陕西方言研究报告(1)

方言词调查身为一个地道的人,曾经为自己生活在这片热土上而自豪,耳闻目睹,方言粗旷豪迈,倍感亲切。

历史上,方言曾经作为官方通用语被长期推广和普及,其容博大精深。

相传汉字为文字处补祖,仓颉所创造。

仓颉是人,出生于五帝时代,距今已有 4000 多年历史了。

方言划分更是细致,关中方言东府话包括市、市、市、市、市;陕北的宜川、黄龙、洛川、宜君、黄陵、富县,宁县。

关中方言西府话包括市。

关中方言区乃炎帝故土,母为炎帝属的周族语言,即是炎帝语言。

炎帝语言与炎黄融合的夏语近似,又由于地理近似,沟通频繁所以关中方言与方言同属中原官话。

由于我家在关中一带,所以我将着重介绍关中的方言,比方许多独特读音的字,与许多词语。

众多方言中的字词都有其历史依据,古今诸多名著量运用方言充分的表达了话语的准确性。

关中方言的许多词都蕴含着我国古代的文化、制度等。

首先介绍一些方言的词语:举些例子,一、两个人在外地碰面会冲动地说“咱俩是乡党〞这样的话在别人看来定不理解,其实“乡党〞就是老乡的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呢?乡党方言来历。

这得从古代的民户编制说起。

“乡〞和“党〞。

都是我国古代的民户编制。

据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

〞“乡〞“党〞二字连用,指乡里,也就是同乡的人,随着时代的推移,乡、党这样的农村行政区域单位再也不使用,但“乡党〞这一称呼却延用下来了,泛指居住地距离相对较亲的人。

目前,用“乡党〞几乎成为了人的专利。

往往有人称人是“乡党〞。

二、“屋里人〞。

关中人,常把已婚妇人叫“屋里人〞。

如:“你屋里人这几天咋没见"〞“俺屋里人这几天熬娘家去咧!〞把妇女叫“屋里人〞,其渊源虽无法考证,但在很大程度上与劳动分工、“男耕女织〞的浮现有关。

过去的农家,男的在田间劳作,女的在家中纺线织布,外清晰,各执其事。

长此以往,关地上便浮现了把男人叫做“外头人〞、把女的叫“屋里人〞的称谓。

陕西各地地名

陕西各地地名

陕西省名、九个市名、八十六个县名的来历那么,三秦是什么意思?这要从“陕西”说起,“陕西”二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要从历史说起,下面,咱们就谝一谝陕西各地地名的来历——陕西:起于西周。

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

陕,指古之陕塬,今河南陕县。

当时规定,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

陕西始见于史。

陕西的简称是“秦”,最早指今甘肃天水一带。

西周时,秦人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东渡有功,受封“岐山以西之地”,建秦国。

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

陕西在口语中还被称为“三秦”:最早为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在关中设置的三秦王。

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正王,为防止他北上,将三员秦国降将分封在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

他们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

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

现在的“三秦”,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

“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

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作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

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

元代,易名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延安:商以前延安属鬼方。

公元前13世纪时,武丁伐鬼方,延安成为商王朝的势力范围。

西周时期,此处为大戎等民族控制。

春秋时、晋人大败那里的白狄,将这里纳入晋国版图。

战国时,秦人置上郡管辖该地。

汉时设高奴县于此地。

隋开皇三年(583年),设延安州,延安之名始见于史。

延安地控1个区和12个县。

其中,区为宝塔区。

县有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

榆林:明永乐六年(1408年),在今红山(雄石峡)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

陕西各地地名的来历

陕西各地地名的来历
黄陵县,秦汉设中部县,隋朝改为内部县,唐朝又恢复为中部县。民国33年(1944年)因境内有桥山上有轩辕黄帝陵,改为黄陵县。
甘泉县,唐初设伏陆县,因县南有阿伏斤谷河而得名,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将阿伏斤谷改为甘泉谷,伏陆县也随之改为甘泉县,城南有美泉沟,泉水味美甘甜,称甘泉县。
宜川县,秦为定阳县,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年)设义川县,因县境内有义川河而得名。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为避太宗赵光义的讳,遂改名宜川县。
吴起县,因战国时期魏国大将吴起曾在此驻兵得名,隋朝时,因该地是洛河源头设洛源县,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改吴起镇为吴旗县。2006年,由本县申请,改为吴起县。(注:感谢完美夏天的补充)
子长县,宋代设安定堡,元代为安定县,1935年解放后分为赤源、秀延两县,次年又恢复为安定县,为了纪念谢子长,1939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更名为子长县。将县城由安定迁到瓦窑堡。
汉中:
位于陕西省的西南部,地赴秦岭巴山之间。西接甘肃,南邻四川,整个地区兼跨汉江、嘉陵江两大流域·并形成冲积形谷地平原,即汉中盆地。汉中之名始于公元312年秦惠文王“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因地处汉江中游,故名汉中。元代蒙古军占汉中,为了切断汉中地区与成都地区的联系,让四川“无险可守”,将汉中并入关中,至此汉中开始隶属于陕西省。汉中是一个典型的行政区划(西北地区)与自然区划(西南地区)不一致的城市:无论是地理气候、方言习俗还是饮食习惯,汉中与陕西的关中、陕北地区都有很大的差异,而与川北极为相似。
咸阳:
古代将水之北和山之南均称为“阳”,而“咸”字意为“皆”、“都是”等。咸阳地址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也有人根据《史记》和秦都咸阳出上的陶文,以为商秧在此置“咸亨”、“阳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将两名合一,即为咸阳。

陕西各地地名的来历

陕西各地地名的来历
旬阳县,原名洵阳县,晋朝设置洵阳县,因县城在洵水之阳而得名。洵字生辟,1964年改为旬阳县。
洛南县,原名雒南县,隋朝设雒南县,因在雒河之南而得名。雒字生辟,1964年改为洛南县。
佳县,原名葭县,县境内有芦川,芦丛生。古人把苇牙叫葭,出穗前叫芦,出穗后叫苇。宋朝筑城叫葭州。葭字生辟,1964年改为佳县。
西安:
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作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元代,易名为“奉元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汉中:
位于陕西省的西南部,地赴秦岭巴山之间。西接甘肃,南邻四川,整个地区兼跨汉江、嘉陵江两大流域·并形成冲积形谷地平原,即汉中盆地。汉中之名始于公元312年秦惠文王“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因地处汉江中游,故名汉中。元代蒙古军占汉中,为了切断汉中地区与成都地区的联系,让四川“无险可守”,将汉中并入关中,至此汉中开始隶属于陕西省。汉中是一个典型的行政区划(西北地区)与自然区划(西南地区)不一致的城市:无
咸阳:
古代将水之北和山之南均称为“阳”,而“咸”字意为“皆”、“都是”等。咸阳地址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也有人根据《史记》和秦都咸阳出上的陶文,以为商秧在此置“咸亨”、“阳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将两名合一,即为咸阳。
渭南:
渭城之名,始于前秦苻坚甘露二年(公元360年),以县城在渭河南岸得名。唐时仍沿用此名。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即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河在咸阳穿城而过,不但留下了“渭城”之名。而且还留下了古渡美景。当年作渭河之滨,有高楼叫清渭楼,唐人许浑登此楼,感慨大自然的美丽及人生的跌宕,他写道:“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清代河东盐运使朱集义亦写诗赞道:“长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芦花载满舟。江上丈人何处去,烟波依旧汉时秋。”

陕西各县的名称由来

陕西各县的名称由来

陕西各县的名称由来陕西:起于西周。

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

陕,指古之陕塬,今河南陕县。

当时规定,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

陕西始见于史。

陕西的简称是“秦”,最早指今甘肃天水一带。

西周时,秦人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东渡有功,受封“岐山以西之地”,建秦国。

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

陕西在口语中还被称为“三秦”:最早为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在关中设置的三秦王。

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正王,为防止他北上,将三员秦国降将分封在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

他们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

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

现在的“三秦”,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

“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

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作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

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

元代,易名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延安:商以前延安属鬼方。

公元前13世纪时,武丁伐鬼方,延安成为商王朝的势力范围。

西周时期,此处为大戎等民族控制。

春秋时、晋人大败那里的白狄,将这里纳入晋国版图。

战国时,秦人置上郡管辖该地。

汉时设高奴县于此地。

隋开皇三年(583年),设延安州,延安之名始见于史。

延安地控1个区和12个县。

其中,区为宝塔区。

县有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

榆林:明永乐六年(1408年),在今红山(雄石峡)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

因当地的土壤特别适合种榆树和柳树,故名。

榆林地处沙漠地带,城置其中,又似一匹行进中的骆驼,故又名“骆城”。

-陕西行政区划图-

-陕西行政区划图-

陕西行政区划图【陕西】陕西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据《国语》记载,西周初年、周公与召公的封邑是以“陕塬”(今河南陕县境内)为界,以东为“陕东”,由召公管辖,以西为“陕西”,由周公管辖。

陕西省春秋战国时为秦国地,汉属司录和并、益州;唐大部属京畿道和关内道;宋初设陕西路,为陕西得名的开始,后分设永兴军路,以军事重镇延宁、环庆、秦凤、熙河五路设陕西五路经略使;元设陕西行省和陕西汉中道;明置陕西省,后改陕西布政使司;清改陕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唐属关内、山南等道;宋置陕西路;元设陕西行中书省;明置陕西布政使司;清为陕西省;至今未改。

陕西的英文名是Shaanxi,为了山西区分开,山西是Shanxi。

三秦大地公元前206年项羽领导的军队在刘邦之后也来到咸阳。

项羽出身于楚国旧贵族家庭。

在秦末农民起义时为恢复楚国,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章邯投降。

公元前206年项羽引兵入咸阳,杀了已归降的秦王子婴,并火烧咸阳城,焚毁阿房宫,自立为西楚霸王。

项羽后引兵东向,都彭城(今徐州),以中国最高统治者自居,大封诸侯。

其中将刘邦封汉王,都南郑,辖陕南及巴、蜀之地。

为防刘邦势力扩张,牵制刘邦,他又将陕西的关中和陕北一分为三: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今兴平东南),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今西安阎良附近),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都高奴(城址史有三说:富县、安塞、延安)辖陕北。

将关中之地分封给秦朝三个降将。

故后世泛称陕西为“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是时,还定三秦”。

其实当年的三秦是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不包括陕南,只是由于后来人们理解的“三秦”观念的变化,即将陕北、关中、陕南合称为“三秦”。

陕西三大自然文化区:陕北、关中和陕南。

①陕北(上图中黄色区域)陕北地区是革命老区,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包括陕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它们都在陕西的北部,所以称做陕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名、九个市名、八十六个县名的来历那么,三秦是什么意思?这要从“陕西”说起,“陕西”二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要从历史说起,下面,咱们就谝一谝陕西各地地名的来历——∙陕西:起于西周。

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

陕,指古之陕塬,今河南陕县。

当时规定,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

陕西始见于史。

陕西的简称是“秦”,最早指今甘肃天水一带。

西周时,秦人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东渡有功,受封“岐山以西之地”,建秦国。

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

陕西在口语中还被称为“三秦”:最早为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在关中设置的三秦王。

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正王,为防止他北上,将三员秦国降将分封在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

他们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

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

现在的“三秦”,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

“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

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作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

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

元代,易名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延安:商以前延安属鬼方。

公元前13世纪时,武丁伐鬼方,延安成为商王朝的势力范围。

西周时期,此处为大戎等民族控制。

春秋时、晋人大败那里的白狄,将这里纳入晋国版图。

战国时,秦人置上郡管辖该地。

汉时设高奴县于此地。

隋开皇三年(583年),设延安州,延安之名始见于史。

延安地控1个区和12个县。

其中,区为宝塔区。

县有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

∙榆林:明永乐六年(1408年),在今红山(雄石峡)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

因当地的土壤特别适合种榆树和柳树,故名。

榆林地处沙漠地带,城置其中,又似一匹行进中的骆驼,故又名“骆城”。

榆林于1988年撤县改市。

目前、管辖一个区、即榆阳区;县11个,即米脂、绥德、靖边、清涧、吴堡、神木、府谷、定边、子洲、横山县、佳县。

秦时因其境内有陈仓山,故而设置陈仓县。

唐至德二年(757年),以“昔有陈仓宝鸡鸣之瑞”而改陈仓为宝鸡。

相传陈穆公时,陈仓人发现两位仙鸡化作的神童,得雄者王,得雌者霸。

这两位神童后来一个飞至南阳,一个落至宝鸡,人称陈宝。

宝鸡市管辖的区有3个,即金台、渭滨和陈仓。

其中,金台区得名与区内著名道观金台观有关。

此观系太极拳鼻祖张三丰的修道之处。

宝鸡市管辖的县有9个,分别是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眉县、陇县、千阳县、麟游县、凤县、太白县。

∙咸阳:古代将水之北和山之南均称为“阳”,而“咸”字意为“皆”、“都是”等。

咸阳地址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

也有人根据《史记》和秦都咸阳出上的陶文,以为商秧在此置“咸亨”、“阳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将两名合一,即为咸阳。

∙渭南:渭城之名,始于前秦苻坚甘露二年(公元360年),以县城在渭河南岸得名。

唐时仍沿用此名。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即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河在咸阳穿城而过,不但留下了“渭城”之名。

而且还留下了古渡美景。

当年作渭河之滨,有高楼叫清渭楼,唐人许浑登此楼,感慨大自然的美丽及人生的跌宕,他写道:“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清代河东盐运使朱集义亦写诗赞道:“长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芦花载满舟。

江上丈人何处去,烟波依旧汉时秋。

”∙安康:古代安康号称“群夷之国”,至商周时属庸国。

秦时设西域县,为汉中郡治所,西晋时设安康县,治所在今汉阴县。

安康之名、取“安宁康泰”之意。

安康人喜欢称安康为金州,原因有二:其一,安康盛产黄金,安康月河沙金的产最居全国之首。

唐时,安康每年都要向朝廷贡金。

其二,安康盛产丹漆。

基于此,从西魏开始,政府在此设“金州”,可谓名副其实。

∙汉中:位于陕西省的西南部,地赴秦岭巴山之间。

西接甘肃,南邻四川,整个地区兼跨汉江、嘉陵江两大流域·并形成冲积形谷地平原,即汉中盆地。

汉中之名始于公元312年秦惠文王“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因地处汉江中游,故名汉中。

元代蒙古军占汉中,为了切断汉中地区与成都地区的联系,让四川“无险可守”,将汉中并入关中,至此汉中开始隶属于陕西省。

汉中是一个典型的行政区划(西北地区)与自然区划(西南地区)不一致的城市:无论是地理气候、方言习俗还是饮食习惯,汉中与陕西的关中、陕北地区都有很大的差异,而与川北极为相似。

前秦符坚永兴元年(公元357年)设铜官护军,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6年)设立铜官县,因县境内有铜官川而得名。

北周改为同官县。

后因军事上“同官”与“潼关”混淆,1946年,民国政府改同官为铜川县,1958年改为铜川市。

∙商洛:因境内有商山、洛水而得名。

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南麓,与鄂豫两省交界。

东与河南省的灵宝、卢氏、西峡、淅川县市接壤;南与湖北省的郧县、郧西相邻;西南与安康、宁陕、旬阳,西北与长安、蓝田毗邻;北与潼关、华阴、华县相连。

截至2009年6月1日,商洛市辖1个市辖区、6个县。

下面再谝一下陕西的县名:1.户县,原名鄠县为夏代有扈氏居地,秦朝置县。

“鄠”字生辟,而且专用,1964年改“鄠”为户,称户县。

2.周至县,原名盩厔县,峰廻为盩,水曲为厔,根据其地貌、地形特点命名为盩厔,汉武帝设盩厔县,盩厔生辟字,并切专用,1964年改为周至县。

3.千阳县,原名汧阳县,因汧水得名。

北周设汧阳县,汧字生辟,且专用,1964年改为千阳县。

4.眉县,原名郿县,秦朝设县,郿字生辟且专用,1964年改为眉县。

5.礼泉县,原名醴泉县,县北有泉水甘美如醴,北周置醴泉宫,隋朝设县,醴字生辟且专用,1964年改为礼泉县。

6.彬县,原名邠县。

古豳地是周人祖先公刘的居地。

西魏置豳州,唐开元十三年改为邠州,1913年改为邠县。

邠字生辟且专用,1964年改为彬县。

7.旬邑县,原名三水县,1914年因和广东三水县重名,改为栒邑县,因县北有栒邑塬,盛产栒木而定为栒邑县。

栒字生辟,1964年改为旬邑县。

8.合阳县,原名郃阳县,战国时魏文侯筑合阳城,秦朝设合阳县,汉朝因县在郃水边改郃阳县,郃字生辟,1964年改为合阳县。

9.勉县,原名沔县。

汉朝设置沔阳县,后为沔县,因境内有沔水而得名。

沔字生辟,1964年改为勉县。

10.旬阳县,原名洵阳县,晋朝设置洵阳县,因县城在洵水之阳而得名。

洵字生辟,1964年改为旬阳县。

11.洛南县,原名雒南县,隋朝设雒南县,因在雒河之南而得名。

雒字生辟,1964年改为洛南县。

12.佳县,原名葭县,县境内有芦川,芦丛生。

古人把苇牙叫葭,出穗前叫芦,出穗后叫苇。

宋朝筑城叫葭州。

葭字生辟,1964年改为佳县。

13.富县,原名鄜峙县是黄帝祭天的地方,县境内有鄜水而得名鄜县。

鄜字生辟,1964年改为富县。

14.澄城县,春秋时期晋国设置徵邑,西汉设徵县,徵、澄二字音近,后来讹徵为澄,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设为澄城县。

15.宁强县,原为宁羌县,该地区古代为氐、羌人居住区,宋代设三泉县,元代设大安县,明代设宁羌卫后改宁羌县,1913年,民国政府取“羌地永宁”之意,改为宁羌县,1942年元旦改为宁强县。

16.汉阴县,唐至德三年(公元757年)设立汉阴县,因县城在汉江南岸,故叫汉阴。

后县城被江水所淹,移县城到江北,县名未改,沿用至今。

17.丹凤县,建国后,1950年,划商县、商南部分在龙驹寨设立丹凤县。

因县境内有丹江、凤冠山而取其名。

18.洛川县,秦为鄜县地域,后秦时设洛川县,因洛水流经县境而得名。

19.子洲县,为纪念革命先烈李子洲,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划绥德、米脂、清涧、横山、子长等县部分土地设立子洲县,县府在双湖峪。

20.吴起县,因战国时期魏国大将吴起曾在此驻兵得名,隋朝时,因该地是洛河源头设洛源县,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改吴起镇为吴旗县。

2006年,由本县申请,改为吴起县。

(注:感谢完美夏天的补充)21.子长县,宋代设安定堡,元代为安定县,1935年解放后分为赤源、秀延两县,次年又恢复为安定县,为了纪念谢子长,1939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更名为子长县。

将县城由安定迁到瓦窑堡。

22.志丹县,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设保安军,金代改为保安县,1934年改为赤安县,为了纪念刘志丹,1936年1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改为志丹县。

23.太白县,建国后1953年划宝鸡、岐山、眉县、留坝、洋县、佛平、凤县部分地区设太白区,1961年改为太白县,因县境内有太白山而得名。

县城在嘴头镇。

24.黄龙县,县境内有黄龙山,为古老林区,民国27年(1938年)设黄龙山设治局,负责开垦,1948年解放后,正式划界设黄龙县。

25.黄陵县,秦汉设中部县,隋朝改为内部县,唐朝又恢复为中部县。

民国33年(1944年)因境内有桥山上有轩辕黄帝陵,改为黄陵县。

26.甘泉县,唐初设伏陆县,因县南有阿伏斤谷河而得名,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将阿伏斤谷改为甘泉谷,伏陆县也随之改为甘泉县,城南有美泉沟,泉水味美甘甜,称甘泉县。

27.宜川县,秦为定阳县,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年)设义川县,因县境内有义川河而得名。

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为避太宗赵光义的讳,遂改名宜川县。

28.延长县,西魏蜀广安县,隋时属延安县,唐天宝三年(公元746年)设延川县,因延水从境内流过。

29.长安县,公元前239年,秦始皇封其弟成峤为长安君,取“长久平安”之意,汉、唐长安城是今西安市。

现在长安县的地方秦时称杜县,后改杜陵县。

西晋称杜城县,以后称长安县。

1944年县府迁至大兆镇,1949年后迁到韦曲镇,后并入西安成为长安区。

30.蓝田县,秦献公6年(公元前379年)设蓝田县,因县东南有蓝天山而得名,因产美玉,上等玉为球,次等玉为蓝,“玉种蓝田”之说。

31.临潼县,西周时为骊戎部落所在地,秦时为骊邑,汉设新丰县,唐改朝应县,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改称临潼县,因县东有潼水,县西有临水,故称临潼县。

32.高陵县,春秋时,因县东有高陵邑,秦孝公设高陵县,又因县南有秦政原,形似高陵而得名。

33.延川县,西魏时期设广安县于文安驿。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为延川县,因境内延川水(清涧河)而得名。

34.陇县,西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设陇州,因境内有陇山而得名。

辛亥革命后废州留县。

35.凤翔县,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首都,雍地所在地,汉时设雍县,唐至德二年(公元75年)设凤翔郡,金代设凤翔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