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经典ppt课件

注意问诊时的语言沟通与 引导
2024/1/28
11
切诊技巧与要点
切按患者脉搏、肌肤 、胸腹等部位
辨别脏腑功能盛衰及 气血运行状况
重视切诊时患者体位 与医生指力的运用
掌握脉诊、按诊等基 本技巧
2024/1/28
12
03
中药基础知识
2024/1/28
13
中药性能及分类方法
中药性能
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方面,是 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中医药作为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 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 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 资源,将在国际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 认可和应用。未来医学将加强中医药 的国际化推广与合作交流,推动中医 药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2024/1/28
32
2024/1/28
THANKS
感谢观看
33
22
05
养生保健与康复调理方法
2024/1/28
23
饮食养生原则和方法论述
饮食有节,起居有序
遵循自然规律,按时进餐,定量饮食 ,不过度追求口感和食欲。
顺应季节,选择食物
根据季节变化选择应季食物,如春季 多吃绿色蔬菜,夏季多吃水果,秋季 多吃滋阴食物,冬季多吃温补食物。
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合理搭配肉类、蔬菜、水果等食物, 确保摄入充足的蛋白质、脂肪、维生 素和矿物质。
介绍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内伤病因 的致病机理。
病因病机理论在中医中的应用
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阐述疾病的传变 与转归。
7
02
中医诊断方法
2024/1/28
8
望诊技巧与要点
中医课件ppt

嗅气味
中医还会嗅患者的气味,包括口 气、汗味、分泌物等,以了解患 者的身体状况。
问诊
询问病史
中医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 病史、家族病史等,来判断患者的健 康状况。
询问症状
中医还会询问患者的症状,包括发热 、疼痛、疲乏等,以了解患者的具体 病情。
切诊
脉诊
中医通过脉诊来判断患者的脉象,了解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 。
治疗方法
根据诊断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方剂、针灸、推 拿等中医特色疗法。
疗效评估
治疗过程中定期对疗效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THANK YOU
中医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中医基础知识 • 中医诊断学 • 中药与方剂学 • 针灸推拿学 • 中医经典选读 • 中医临床实践
01
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的基本概念
01
02
03
中医定义
中医是指中国传统医学, 它基于中国古代医学理论 ,并融合了现代医学理念 和实践。
中医的特点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 论治,注重预防和调理,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01
中医妇科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方式综合分析妇科疾
病的原因和病理过程。
治疗方法
02
根据诊断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方剂、针灸、
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
疗效评估
03
治疗过程中定期对疗效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中医儿科临床实践
儿科疾病诊断
中医儿科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方式综合分析儿科疾病 的原因和病理过程。
其他疾病
针灸推拿还被应用于妇科、皮肤科等多个领域。如月经不 调、带状疱疹等病症,通过针灸和推拿手法可以达到调经 止带、促进疱疹愈合的目的。
中医还会嗅患者的气味,包括口 气、汗味、分泌物等,以了解患 者的身体状况。
问诊
询问病史
中医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 病史、家族病史等,来判断患者的健 康状况。
询问症状
中医还会询问患者的症状,包括发热 、疼痛、疲乏等,以了解患者的具体 病情。
切诊
脉诊
中医通过脉诊来判断患者的脉象,了解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 。
治疗方法
根据诊断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方剂、针灸、推 拿等中医特色疗法。
疗效评估
治疗过程中定期对疗效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THANK YOU
中医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中医基础知识 • 中医诊断学 • 中药与方剂学 • 针灸推拿学 • 中医经典选读 • 中医临床实践
01
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的基本概念
01
02
03
中医定义
中医是指中国传统医学, 它基于中国古代医学理论 ,并融合了现代医学理念 和实践。
中医的特点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 论治,注重预防和调理,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01
中医妇科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方式综合分析妇科疾
病的原因和病理过程。
治疗方法
02
根据诊断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方剂、针灸、
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
疗效评估
03
治疗过程中定期对疗效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中医儿科临床实践
儿科疾病诊断
中医儿科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方式综合分析儿科疾病 的原因和病理过程。
其他疾病
针灸推拿还被应用于妇科、皮肤科等多个领域。如月经不 调、带状疱疹等病症,通过针灸和推拿手法可以达到调经 止带、促进疱疹愈合的目的。
中医培训完整ppt课件

闻诊
通过听病人的声音、气味等来 诊断病情。例如,声音嘶哑可 能表示肺燥,口臭可能表示胃 热。
问诊
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 家族史等来获取病情信息。例 如,是否有头痛、恶心、呕吐 等症状,是否有家族遗传病史 等。
切诊
通过切脉来诊断病情。脉象的 变化可以反映人体气血的盛衰 、脏腑的虚实等。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中医脏腑理论
脏腑定义
脏腑是人体内部的重要器官,包括心 、肝、脾、肺、肾等五脏和胆、胃、 小肠、大肠、膀胱等五腑。
脏腑功能
各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如心主 血脉、肺主气等。中医学认为,脏腑 功能的正常运转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 键。
02
中医诊断方法
四诊:望、闻、问、切
01
02
03
04
望诊
通过观察病人的神态、气色、 舌象、皮肤等来判断病情。例 如,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血不 足,舌苔黄腻可能表示湿热内 蕴。
谢。
运动养生
适量运动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 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适 量运动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
。
运动时间
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运动,避 免在极端天气或不适宜的时间 进行运动。
持之以恒
坚持长期运动,不要半途而废 ,以保持身体健康。
注意安全
在运动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 运动过度或受伤。
06
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
表里
阴阳是八纲的总纲,表里、寒热、虚实都 是阴阳的具体表现。阳证表示实证、热证 ,阴证表示虚证、寒证。
表证表示病位在表,可能由外感风寒所致 ;里证表示病位在里,可能由内伤杂病所 致。
寒热
虚实
寒证表示怕冷喜暖,热证表示发热喜凉。
中医学ppt课件

02
详细描述
中医内科疾病治疗注重整体观 念和辨证施治,通过中药、针 灸、推拿等手段,针对不同疾 病进行个性化治疗,如感冒、 咳嗽、哮喘、胃痛等常见内科 疾病。
03
总结词
04
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强调预防和调 养。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治未病”非常重要, 因此内科疾病治疗不仅关注疾病 的治疗,更注重预防和调养,通 过调整饮食、运动、情志等方面 ,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 发生。
中药治疗
总结词
通过口服或外敷中药来调节人体内环境、治疗疾病的方法。
详细描述
中药治疗是中医学中的核心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口服或外敷 中药来调节人体内环境、治疗疾病。中药治疗具有副作用小 、疗效稳定等特点,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包括感染、肿瘤、 免疫系统疾疼痛的方法。
总结词
修身养性,培养良好品德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修身养性是养生的根本。应培养良好的品德,如 仁慈、宽容、诚实等,以保持心态平和、愉悦。同时,应 避免贪欲、嫉妒等不良心态,以免影响身心健康。
总结词
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环境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是相互联系的。应顺应自然 规律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心态。如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原则,以保持身心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
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等基 本理论。
中医临床实践
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以及临 床各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学的历史与发展
起源
中医学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原始医 学,如《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
。
形成
经过数千年的实践与总结,中医学 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发展
在现代,中医学得到了广泛应用与 发展,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
中医经典ppt课件

可编辑课件PPT
15
[分析]
本段原文通过“上古之人”与“今 时之人”对养生的不同态度与后果的 对比 强调了养生的重要意义 提出了养生的基本原则 突出了《内经》重视“精、气、神” 的观点 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
可编辑课件PPT
16
1、养生的重要意义:
在上古时期,人的寿命能够超过百岁,并且 不出现衰老之象,是因为上古之人懂得养生之 道,顺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掌握并运用 各种养生方法,能够保持形神和谐健全。 而今时之人,年半百即衰,就是因为不懂得 养生之道,恣情纵欲,以致精气耗竭,真元匮 乏。 可见,只要懂得养生之道,掌握并正确运用 养生方法,就能够使人保持身体健康、祛病延 年。
可编辑课件PPT
13
3、和于术数:即适当地运用各种养生方法。 和,调和,此处有适当运用之意。术数,指古 人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养生方法,诸如 导引、按跷、呼吸吐纳、七损八益等。是对养 生方法的总称。张介宾注:“修身养性之法。”
导 引 图
可编辑课件PPT
14
4、起居有常:生活作息有一定的规律。 5、不妄作劳:即不要违背常规地过度劳作。 妄,乱也,此处有违背常规之意。作劳,即 劳作,包括劳力、劳心、房劳等方面。 6、形与神俱:指形体与精神协调共存,即 形神健全和谐,是健康的标志。 7、天年:天赋年寿,即人的自然寿命。 《尚书》曰:“一曰寿,百二十岁也。”
可编辑课件PPT
3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均是古代临 床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中医理论与临床 紧密结合的典范。
《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规律和《金匮 要略》中的脏腑辨证规律是中医临床的 核心,只有认真领会和掌握它们的辨证 理论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学习其它临床各 科。
可编辑课件PPT
中医经典ppt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式来锻炼身体和内心的效果也非常好。
中医精神调养
总结词
中医精神调养注重情志的调节和心理的平衡,通过调节情绪来达到养生的效果。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情绪的稳定和平衡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精神调养的方法包括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激动 或压抑等。中医还提倡“以德养生”,通过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来达到养生的效果。此外,中医还提出了 一些具体的心理调节方法,如静坐、冥想等,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缓解压力。
病机
探讨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机制,如气血 不和、脏腑失调等。
03
中药与方剂
中药基础知识
01
02
03
中药的性味归经
中药的性味包括寒、热、 温、凉四种,归经是指中 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 的选择作用。
中药的配伍禁忌
中药配伍禁忌包括“十八 反”和“十九畏”,即某 些中药配伍使用会产生毒 性或降低药效。
中药的煎煮方法
04
中医针灸疗法
针灸基本知识
针灸定义
针灸是中医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 ,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节气血 、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
的。
穴位分类
人体穴位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穴 三类,每种穴位都有不同的特点和 作用。
针灸器具
常用的针灸器具包括毫针、艾灸、 拔罐等,每种器具都有其独特的作 用和操作方法。
针灸操作方法
阴阳五行理论
总结词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经典中的重要哲学思想,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 。
详细描述
阴阳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阴阳两种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力量。五行理论则将 人体的五脏与自然界中的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相联系,用以解释人体 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中医经典和临证ppt课件

11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五、中医经典指导临证举例:《金匮要略》
•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 ,后乃治其痼疾也。”
• 本条经文指出人身患病有久新之分。身患顽固难治之久病称“痼疾” ,新得之病称“卒病”。如一人长年患慢性肝病,近日又外感风温发 热。久病为本,新病为标,当先治其标,治其风温发热,待发热退尽 ,再治其本,缓图肝病之治可也。治病当据标本缓急,次第施治,不 可颠倒。
• 《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本条最早提出了身心、内外并调的治未病理论。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 • 本条指出祖国医学最根本的治疗原则,放之四海而皆准。 • 《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
• 证,通“症”,病症。《列子·周穆王》:“以告其子之症。” • 临证,即治病。
3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三、如何学好中医经典?
• 要学好中医经典当经历学、会、精、通四个阶段。 • 学,即认真学习,反复吟诵。 • 会,即用心领会,牢记不忘。 • 精,即经注并参,名家指点。 • 通,即融会贯通,临证活用。 • 要经历学、会、精、通这四个阶段,必须立大志,几十年如一日,锲
五、中医经典指导临证举例:《金匮要略》
•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 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工不晓相传, 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五、中医经典指导临证举例:《金匮要略》
•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 ,后乃治其痼疾也。”
• 本条经文指出人身患病有久新之分。身患顽固难治之久病称“痼疾” ,新得之病称“卒病”。如一人长年患慢性肝病,近日又外感风温发 热。久病为本,新病为标,当先治其标,治其风温发热,待发热退尽 ,再治其本,缓图肝病之治可也。治病当据标本缓急,次第施治,不 可颠倒。
• 《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本条最早提出了身心、内外并调的治未病理论。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 • 本条指出祖国医学最根本的治疗原则,放之四海而皆准。 • 《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
• 证,通“症”,病症。《列子·周穆王》:“以告其子之症。” • 临证,即治病。
3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三、如何学好中医经典?
• 要学好中医经典当经历学、会、精、通四个阶段。 • 学,即认真学习,反复吟诵。 • 会,即用心领会,牢记不忘。 • 精,即经注并参,名家指点。 • 通,即融会贯通,临证活用。 • 要经历学、会、精、通这四个阶段,必须立大志,几十年如一日,锲
五、中医经典指导临证举例:《金匮要略》
•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 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工不晓相传, 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
金匮要略ppt课件完整版

12
湿病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
病因
辨证治疗
外感湿邪或脾虚生湿,湿邪困脾,导 致运化失常。
根据湿邪的性质和部位,采用健脾祛 湿、利水渗湿、芳香化湿等治法。
病机
湿邪阻滞气机,脾胃升降失常,水液 代谢障碍。
2024/1/27
13
暍病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
病因
外感暑热之邪或内伤饮食不节, 导致气阴两虚。
2024/1/27
肾病治则
补肾益精、滋阴降火、温阳利 水等治法,以维护肾脏的正常 生理功能。
10
03
痉湿暍病脉证治
2024/1/27
11
痉病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
病因
外感风寒湿邪,侵袭经络 ,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筋 脉失养。
2024/1/27
病机
邪阻经络,气血不畅,筋 脉拘挛。
辨证治疗
根据病情轻重缓急,采用 祛风散寒、舒筋活络、滋 阴养血等治法。
8
先后病脉证治原则
先病后治原则
先治已病脏腑,后治未 病脏腑,以防止疾病传
变。
2024/1/27
先表后里原则
先治外感病邪,后治内 伤杂病,以免外邪内陷
,加重病情。
急则治标原则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出 现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 时,应先治标以缓解病
情。
9
缓则治本原则
在病情相对稳定时,应 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 行治疗,以巩固疗效。
03
辨证治疗
根据中风的分期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急性期以祛邪为主,
恢复期以扶正为主,后遗症期则以通络为主。同时,结合针灸、推拿等
外治法,提高疗效。
30
历节病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历节病临床表现
关节疼痛、肿胀、变形,活动受限,可 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等。
湿病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
病因
辨证治疗
外感湿邪或脾虚生湿,湿邪困脾,导 致运化失常。
根据湿邪的性质和部位,采用健脾祛 湿、利水渗湿、芳香化湿等治法。
病机
湿邪阻滞气机,脾胃升降失常,水液 代谢障碍。
2024/1/27
13
暍病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
病因
外感暑热之邪或内伤饮食不节, 导致气阴两虚。
2024/1/27
肾病治则
补肾益精、滋阴降火、温阳利 水等治法,以维护肾脏的正常 生理功能。
10
03
痉湿暍病脉证治
2024/1/27
11
痉病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
病因
外感风寒湿邪,侵袭经络 ,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筋 脉失养。
2024/1/27
病机
邪阻经络,气血不畅,筋 脉拘挛。
辨证治疗
根据病情轻重缓急,采用 祛风散寒、舒筋活络、滋 阴养血等治法。
8
先后病脉证治原则
先病后治原则
先治已病脏腑,后治未 病脏腑,以防止疾病传
变。
2024/1/27
先表后里原则
先治外感病邪,后治内 伤杂病,以免外邪内陷
,加重病情。
急则治标原则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出 现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 时,应先治标以缓解病
情。
9
缓则治本原则
在病情相对稳定时,应 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 行治疗,以巩固疗效。
03
辨证治疗
根据中风的分期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急性期以祛邪为主,
恢复期以扶正为主,后遗症期则以通络为主。同时,结合针灸、推拿等
外治法,提高疗效。
30
历节病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历节病临床表现
关节疼痛、肿胀、变形,活动受限,可 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释] 1、天癸至:指肾气充盛而产生的促进生 殖机能发育、成熟、旺盛的精微物质达 到充盛。至,极也,此处有充盛的意思。 2、真牙生而长极:指智齿生出,发育健 全。真牙,即智齿。长极,指身体发育 完全、成熟。 3、焦:干枯之意。一说通“憔”,憔悴 之意。
4、地道不通:指月经停止来潮。即绝经。 5、形坏而无子:指形体衰弱,并且丧失了 生殖能力。 6、精气溢写:精气盈满而能外泻。写,通 “泻”。 7、阴阳和:指男女媾合。 8、肌肉满壮:肌肉发达健壮。 9、颁白:即斑白,指头发黑白相杂。 10、形体皆极:指身体各部分都衰弱了。 11、筋骨解堕:指筋骨松懈无力。解,通 懈。 12、行步不正:走路步履蹒跚。
2、养生的法则(重要原则),可归纳如下:
法于阴阳——顺应四时,养生避邪 和于术数——锻炼身体,强筋壮骨 食饮有节——节制饮食,滋补气血 起居有常——按时作息,颐养天年 不妄作劳——劳逸结合,保全形气
保精养神,益气全形 形与神俱,尽终天年
[原文]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 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灵枢》
养生 阴阳五行 藏象 精气神
病因病机 病证 诊法 治则治法
养生
《素问•上古天真论》
[篇解] 上古,即远古,是人类生活的最早时 代的泛称。 天真,即先天之真气。 本篇讨论先天真气在人体生长衰老和 生殖功能盛衰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保养 先天真气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道理, 故名“上古天真论”。
因此,只有既随时注意 避免外邪的侵袭,又注 意调摄精神,避免情志 过激和精气妄耗,才能 保持真天 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 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 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 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 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 故形坏而无子也。
中医经典必读
中医四大经典在我国医学教育史上占有 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奠定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重要古典著作。
夯实中医基本功底,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的必然要求。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 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 医学理论的系统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 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是中医基础理论 的提高课。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
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 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 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 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 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 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 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 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 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导 引 图
4、起居有常:生活作息有一定的规律。 5、不妄作劳:即不要违背常规地过度劳作。 妄,乱也,此处有违背常规之意。作劳,即 劳作,包括劳力、劳心、房劳等方面。 6、形与神俱:指形体与精神协调共存,即 形神健全和谐,是健康的标志。 7、天年:天赋年寿,即人的自然寿命。 《尚书》曰:“一曰寿,百二十岁也。”
[分析]
本段原文通过“上古之人”与“今 时之人”对养生的不同态度与后果的 对比 强调了养生的重要意义 提出了养生的基本原则 突出了《内经》重视“精、气、神” 的观点 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
1、养生的重要意义:
在上古时期,人的寿命能够超过百岁,并且 不出现衰老之象,是因为上古之人懂得养生之 道,顺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掌握并运用 各种养生方法,能够保持形神和谐健全。 而今时之人,年半百即衰,就是因为不懂得 养生之道,恣情纵欲,以致精气耗竭,真元匮 乏。 可见,只要懂得养生之道,掌握并正确运用 养生方法,就能够使人保持身体健康、祛病延 年。
[原文]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 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 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注释]
1、知道:即懂得养生之道。 2、法于阴阳: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 规律来调节人体阴阳。法,效法,取法 ,引申为遵循、顺应。阴阳,指天地自 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
3、和于术数:即适当地运用各种养生方法。 和,调和,此处有适当运用之意。术数,指古 人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养生方法,诸如 导引、按跷、呼吸吐纳、七损八益等。是对养 生方法的总称。张介宾注:“修身养性之法。”
[校注] 1、虚邪贼风:即四时不正之气。泛指异 常气候和外来致病因素。(虚邪:一指 外邪,外界致病因素的泛称。因邪乘虚 而入,故名。二指反当令之风向而致病 的邪气。即虚风。)
2、避之有时:即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规 律,可以及时预防虚邪贼风对人体的侵 袭。 3、恬惔虚无:即思想安闲清静,没有杂 念。恬惔,安静之意。虚无,心无杂念 和妄想。 4、真气从之:即正气调和之意。从之, 顺从、调和。 5、精神内守:即精气和神气能够守持于 内。 精神,一指正气。即正气守持于内。 二指精气和神气。
[分析] 1、本节提出了养生的具体要求,旨在 保全人体的精、气、神,从而揭示了中 医养生学的奥秘。
同时,也体现出中医学预防为主的 科学思想。
2、提出养生基本原则: 对外环境要“虚邪
贼风,避之有时”—— 说明外界的致病因素, 因时因地而异;
对人体本身要“恬 惔虚无,精神内守”— —说明情志失调,劳倦 过度,是常见的内伤致 病因素,因人而别。
《温病学》中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 理论体系的形成,为丰富和充实祖国医 学外感热病内容作出了很大贡献。运用 温病学的理论和经验,在防治急性传染 病、急性感染性疾病和发热性疾病的实 践中取得了很大成绩。
《黄帝内经》原文必读
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 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 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 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均是古代临 床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中医理论与临床 紧密结合的典范。
《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规律和《金匮 要略》中的脏腑辨证规律是中医临床的 核心,只有认真领会和掌握它们的辨证 理论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学习其它临床各 科。
《温病学》既是经典学科又是研究温病 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 门临床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