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国防

合集下载

国防动员经典案例

国防动员经典案例

国防动员经典案例国防动员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而国防动员经典案例更是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民。

下面就来一起回顾一些经典的国防动员案例。

一、抗日战争期间的国防动员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斗争之一,也是国防动员的典范。

在这一时期,中国人民以顽强的意志和顶天立地的民族气节,组织起一支蓬勃向上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全民族的力量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战斗,形成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经典国防动员案例。

在战争初期,中国人民面对着强大的敌人,尤其是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此时,中国人民积极响应国防动员号召,踊跃参加八路军、新四军等各抗日武装,成立民兵组织,开展各种抗日斗争,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抗日热潮。

各地民众响应国防动员,纷纷参与兵工业、医疗救护、红军后方工作等,为抗日战争的进行贡献力量。

在国防动员的调动下,中国军民齐心协力,形成了民族的钢铁长城,最终迎来了抗战的胜利。

二、抗美援朝:国防动员的新篇章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的一场重大战争,也是国防动员的典范案例之一。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以顽强的意志和昂扬的斗志,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参加了抗美援朝战斗,取得了赫赫战功。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军队参与的第一次反帝、反侵略的战争,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安全领域的一次严峻考验。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广泛参与国防动员,不顾一切投入到反美援朝战线上,为保卫祖国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国防动员调动下,中国人民为保卫国家安全不惜一切,动员了包括志愿军和后方物资支援在内的国内资源,最终击退了美军侵略者的进攻,维护了祖国安全和尊严。

三、西部大开发:国防动员的新实践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部大开发成为了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表明,西部大开发也是一次大规模的国防动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在西部地区的国防实力。

在西部大开发中,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国防建设和发展,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国防投入,广泛动员了全国各地的力量和资源,为西部地区的国防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抗战前国防危机加深与国民政府整顿军备

抗战前国防危机加深与国民政府整顿军备

民国档案 2016. 1
99
不足 100 万匹①, 几近减少了 80% 。 中国产马主 要区域遭到破坏或沦丧, 畜牧生产所需的稳定社 牧政不修, 国家未能对牧马业 会环境不复存在, 进行有效管理。 而作为马匹主要来源的民营牧 其经营仍处于原始状态, 每遇流行疫病, 马骡 业, 死亡严重。 再加上, 随着农垦拓展, 由于骡子载 重能力强的特点, 民间产骡之风盛行, 在某种程 度上也影响着马匹的数量。 由于社会动荡, 国家亦未顾及普及现代畜牧 技术, 马匹交配杂乱无章, 马种退化严重, 马匹体 高及驮负能力严重下降。 在中华民国建立不到 20 年的时间里, 国产马匹平均体高由 1. 31 米降
: 《欧战 资料来源: 一战前, 列强产马数字来自梁达新
, : 《中 华 民 国 法 规 汇 立法院编译处编 ① 《整顿马 政 令 》 , 编》 第 886 页。 :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马政建设情况 》 , 福建省政 ② 石仁麟 : 《文史资料选编 》 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第四卷第六册, 福建人民 出版社 2007 年版, 第 63 页。 : 《我国马政建设之商榷 》 , 《畜牧兽医季刊 》 1935 ③ 余玉琼 年第 1 卷第 2 期, 第 31 页。 , : 《中华民国 立法院编译处编 ④ 《饬属爱护保管马骡令 》 , 法规汇编》 第 888 页。 : 《马 政 委 员 会 视 察 句 容 种 马 牧 场 记 事 》 , ⑤ 马政委员会 《骑兵杂志》 1935 年第 15 期, 第 5 页。 : 《军马与国防 》 , 《广播周报》 1935 年第 23 期, 第 ⑥ 梁达新 23 页。
表1 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列强产马与战时军马动员 ( 单位: 万匹)
自此中断, 致连年以来, 全国产马仍为自然生 政, 息之野生动物, 毫未讲及人工科学之改良, 驯之 …… 日形退化, 生产消耗, 失去平衡, 素质体型, 蒙古马之平均体尺, 已由四尺四寸左右, 减退至 四尺二寸上下, 若再不建设马政, 亟图生产, 再逾 全国产马, 行将灭种, 军马补充与农村经济 十年,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国防教育及启示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国防教育及启示

[ 关键 词 ]抗 战 时期 ; 甘 宁边 区 ; 陕 国防教 育 ; 实 意义 现 [ 图分 类 号]G4 8 [ 献标 识 码 ]A [ 中 I 文 文章 编 号]1 7 — 1 x( 0 0 0 — 1 O0 6 15 1 2 1 ) 3 0 2 一 4
i3 9 7年 7月 7 日全 面 抗 战 爆 发 后 , 国共 合 作 以
是 我 们 的 中心 工 作 , s。 毛 泽 东 不 仅 亲 自实 践 , , 6 E S 充
当于省 的建制 , 同时 又 是共 产 党 直 接领 导 的新 民主
主 义 性 质 的 政 府 , 既 有 别 于 国 民 党 统 治 地 区 的 政 它 府 机 构 , 不 完 全 是 按 照 苏 维 埃 原 则 建 立 起 来 的 政 也 府 , 国共 两 党 再 度 合 作 的 直 接 产 物 , 是 中 国 共 产 是 也
是要 利用各 种机 会 , 把上 述那些 简单 的 口号 , 内容 渐 渐充 实 , 意义渐 渐 明 了起 来 , 1 。 当时 教 育 的 主要 ,3 [5 2
内 容 是 帮 助 广 大 群 众 认 清 革 命 的形 势 。 当 建 立 无 产 阶 级 自 己 的 军 队 被 提 上 议 事 日程 之 后 , 革 命 军 队 的 教 育 显 得 更 加 迫 切 和 重 要 , 经 过 对 “
分利用 各 种 时机 和 场 合 对 广 大 的工 农 民众 进 行 教
育, 在 12 还 9 7年 的 《 南 农 民 运 动 考 察 报 告 》 进 湖 中 行 总 结 , 很 简 单 的 一 些 标 语 、 画 和 讲 演 , 得 农 民 “ 图 使 如 同 每 个 都 进 过 一 下 子 政 治 学 校 一 样 , 效 非 常 之 收

中国抗日战争的战时国防与军事建设

中国抗日战争的战时国防与军事建设

中国抗日战争的战时国防与军事建设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改革了旧有的战时国防体制,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建设,为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就中国抗战期间的战时国防和军事建设进行探讨。

一、战时国防体制的改革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初,中国的战时国防体制面临严峻考验。

然而,中国政府及时做出了回应,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改革战时国防体制,提高战斗力。

首先,中国成立了军民委员会,实行军民合一的制度,将军事指挥权和政治领导权相统一。

这一举措打破了军队和政权分离的传统模式,形成了统一指挥、协调一致的领导体系,为战争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其次,中国建立了全面动员的战时体制,实施了总动员和资源统一调配。

政府鼓励全国人民踊跃参军,形成了军民一体的抗战局面。

资源调配方面,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征收战时物资,厉行节约,保障了前线作战所需的物资供应。

最后,中国加强了战时国防科技建设,加大了对武器装备的研发和生产力度。

中国生产了大量的枪炮弹药和航空器材,提高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和自主作战能力,有效地遏制了日本侵略势力的扩张。

二、军事建设的重要性军事建设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长期的战争中,中国不断加强军队的组织建设和作战能力的培养,为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奠定了基础。

首先,中国加强了军队的组织建设和军事纪律。

成立了统一的军事指挥机构,提高了军队的指挥效能。

加强了训练和军事纪律的执行,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才,为战场上的指挥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次,中国积极发展武器装备,提高战斗力。

除了自主研发和生产武器装备外,中国还从苏联等友邦进口了大量的军事物资,增强了抗战军队的火力和防御能力。

特别是中国空军的建设,对于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后方资源和军事设施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后,中国注重军队的政治工作和士兵的思想教育。

军队的政治工作在战争期间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通过宣传工作和思想教育,增强了士兵的信仰和战斗意志,使他们在战场上表现出了极高的战斗素质和顽强的意志。

中国的国防历史与军事战略

中国的国防历史与军事战略

中国的国防历史与军事战略中国是一个文化悠久、历史悠久的大国,多年来中国的国防力量也经历了很多次变革和换代。

国防历史和军事战略是无法分割的两个方面。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的国防历史和军事战略的回顾,探讨其中的变化和发展。

1.古代的中国国防力量在封建社会时代,国防力量主要通过军队来维护。

古代中国军事战略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保卫领土的安全和打击侵略者。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全面的封建统治,也初步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军事领导机构,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重要部分。

宋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太平盛世,战争不断遭受失败,因此宋朝开始重视使用现代化武器,起到了改变战争形态的作用。

2.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中国成为战火中的主战场之一。

中国人民开展了一场伟大的抗战,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军队和力量。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实现了对自己的领土完整的保卫,也取得了对敌军的多次胜利。

3.新中国成立后的军事变革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断推进军事改革和军事科技革命。

新中国建国之初,曾经同苏联在某些技术领域有过合作,建立了我国自己的国防产业体系,也制定了多项具有独特特色的军事战略。

4.改革开放以来的战略转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中国在防卫性国防政策的基础上,注重发展了多种武器装备和新型作战方式。

同时,推进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使得民用技术和军事技术的融合从未达到如此之高的水平。

在东亚和南海领土争端方面,中国高度重视自身安全利益,牢记军事斗争和战略目标始终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5.现代军事发展趋势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特别注重传承创新,成立了新的军事机构和部队,对于发展全球战略也具有理论和规划上的借鉴意义。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信息化也成为了现代化战争的重要方面,因此中国加强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在这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总之,中国作为一个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国防历史悠久、军事战略也不断发展。

抗战--中国指挥中枢大全

抗战--中国指挥中枢大全

抗战--中国指挥中枢大全一、国防最高会议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于8月11日举行中央政治委员会第五十一次会议,会议为谋在作战期间统一指挥党政军一切事项,将原设立的国防会议及国防委员会合并,设立国防最高会议,同时将原国防会议撤销.国防最高会议设主席、副主席各1人,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为主席,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为副主席.委员有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秘书长、各部部长、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五院院长、副院长;行政院秘书长、各部部长,军事委员会委员;参谋总长、副参谋总长;军令部、军政部、军训部、政治部各部部长:军事参议院院长和由主席提出经本会议通过者;主席在上述委员中指定9人为常务委员,其他各关系人员遇有必要时、可由主席通知列席会议. 国防最高会议的职权为,国防方针之决定;国防经费之决定;国家总动员事项之决定和其他与国防有关重要事项之决定、1939年1月国民党召开第五届五次中央全会,决定设置国防最高委员会,取代国防最高会议。

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常务委员:于右任孔祥熙孙科戴季陶王宠惠何应钦白崇禧居正陈果夫邹鲁叶楚伧秘书长:张群执行委员:中央党部秘书长各部部长训练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国民政府文官长;行政院秘书长,各部会长;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副参谋总长军事委员会各部部长军事参议院院长军法执行总监航空委员会主任海军总司令;总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战地党政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直属机构:秘书厅机要室,第一第二第三处和国防设计委员会(资源委员会)附属机构:中央设计局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总动员委员会物价审查委员会国防设计委员会详见/showWeb/0/0/175618708.aspx中央设计局是抗战期间国防最高委员会为有效行使职权,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根据“行政三联制”的原则,于1940年冬设立的决策技术系统。

它由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兼任总裁,并由总裁组选党政高级官员及著名专家组成各委员会。

中国国防历史与国防建设

中国国防历史与国防建设

中国国防历史与国防建设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

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无非两件大事,一个是发展问题,一个是安全问题。

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需要的产物,它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荣辱兴衰的根本大计。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关注国防、了解国防、建设国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课学习目的:了解国防的含义,弄清国防与国家的关系,了解我国国防历史,从中获得启迪;熟悉新中国国防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关心、支持国防建设,为国防建设作贡献。

一、国防的含义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是国防的根本职能;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防止外来侵略、颠覆,是国防的主要任务。

国防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形成而产生,只要世界上有国家存在,国防就会存在。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在不同阶级专政的国家中,国防具有不同的特征。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国防的职能是将各阶级维持在一定的“秩序”范围之内;资本主义社会,国防的职能是用军队保护和扩大商品产生与贸易,对外进行疯狂掠夺;人类历史上诞生社会主义国家之后,国防有了新的阶级内涵,其职能是确保各民族的平等生存、发展,抵抗外来侵略,维护世界和平。

衡量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强弱,军事力量不是唯一标准,还涉及到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方方面面。

尤其是人类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大经济的基础上的,社会诸方面已经成为一个紧密相关的有机整体,国防只有成为这个有机整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才可能具有无穷的威力。

因此,我们要树立一个大国防观,将国防建设放入整个国家乃至人类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思考、规划。

现代国防是对传统国防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国防观念和国防实践活动。

国防发展(古代+近代)

国防发展(古代+近代)

国防+爱国资料(古代+近代)一、国防的概念:(围绕国防的概念提供符合主体的资料)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二、国防历史:公元前21世纪,伴随着奴隶制国家夏的出现,作为抵御外来入侵和讨伐他国的工具──国防便产生了。

(一)古代国防:我国古代的国防是指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共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漫长历史。

1.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①代表作:《孙子兵法》: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诸候国之间连年征战,使国防观念迅速得到强化,虽然当时的诸子百家在政治和哲学主张方面各放异彩,但在国防方面却甚至一致。

形成了诸如“义战却不非战”、“非攻兼爱却不非诛”“足食足兵”、“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富国强兵”“文武相济”、“尚战、善战、慎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思想,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对武备和国防的重视,而且国防思想已经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全面奠定古代军事思想的基础,标志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在这个时期已经基本成熟。

在此基础上也形成较为完整的战争观,并提出了普遍的战争指导原则。

②进入隋唐五代时期,国防建设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开始全面整理兵书,初步形成古代军事学术体系。

通过三次大规模的整理,形成了研究军事战略的“兵权谋”,研究战役、战术的“兵形势”,研究军事天文、气象的“兵阴阳”,研究兵器、装备的制造和运用技巧的“兵技巧”,共四大类,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军事学术体系。

另外,战略思想趋于成熟,战略防御思想得到进一步完善。

③宋朝至清朝前期军事上进入冷、热兵器并用时代,因此,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上也有相当的发展。

宋仁宗时期开办“武学”后又推武举,为军队培养、选拔了大批军事人才,同时也繁荣了军事学术。

2.古代的兵制:我国古代的兵制建设主要包括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和兵役制度等内容。

①军事领导体制上:◆夏、商、西周时期,一般由国王亲自掌握和指挥,没有形成专门的军事领导机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防一、抗战前的国防建设1935年11月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国防建设”一词。

国民政府之所以会进行对日战备,一方面是由于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另一方面是为了回应英美的要求。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制定了国防作战计划,确立国防区域,划分了战场。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1935年度防卫大纲》中首次划分了国防区域、阵地线和兵力部署, 并规定:“各区陆军应努力侦察本区内之地形,利用演习构筑必要阵地建筑交通道路,集积物资,完成作战之种种准备。

”1936年的防卫大纲进一步将全国分为抗战区、警备区、绥靖区、预备区四种大区。

随后又完善了战场划分,分为五个战区。

1937年3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又制定了《民国二十六年度作战计划(甲)》、《民国二十六年度作战计划(乙)》对敌情判断、作战方针和作战指导要领、战斗序列及战场划分等作战细节都加以详细阐述与规定。

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对日作战计划,这些计划和方案的实施普遍都进展缓慢,成效有限,对日本的一味妥协极大影响了国防准备,面临日军侵华渐近不免为时已晚。

完成的一部分国防设施也未曾试用,且并未达到作战目的。

然而,毕竟国民政府已经在抵抗侵略中开始着手进行准备,并且之后的战争中,构筑的工事也发挥了一定作用,所以这些准备还是为国防建设作出了一定贡献。

1936年3月1日南京政府以立法的形式,正式确定了义务兵役制度。

为了更好地推行兵役动员制度,使兵役动员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亦为贯彻蒋介石“训练民众,全体抗战”思想,南京国民政府在“兵役法”颁布之后加强了国民军事教育。

1932年12月召开的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充实陆军、增设空军、整理海军、完成海岸及陆地要塞之防备为大方针。

重点是对陆军的整编,对海军则是充实舰队实力,空军则与二者皆不同,因在中国发展时间不长且极具有攻击力而被政府采取扩建方针。

同时也加强了军事装备和后勤方面的准备。

在构筑国防工事方面。

构筑计划以南京为中心逐次向国境线推展。

到抗战爆发前京沪分区,完成471座;沪杭甬分区,完成1062座;首都南京分区,完成469座;江北分区117座;徐海分区,完成、262座;鲁南阵地,完成掩体33座;中央又拨款进行地方构筑;冀察区、晋绥区阵地完成1125座。

中国的江防海防要塞大都为清末建造。

1933年,在德国军事顾问的帮助下,整建工作全面展开。

为了增强要塞火力,南京政府向德国订购了大批要塞重炮,其中一批平、射两用炮于“七·七”事变前夕运到,星夜装置在江阴、镇江、南京、武汉各要塞。

到1937年上半年,全国共有南京、镇江、江阴、宁波、虎门、马尾、厦门、南通、连云港等九个要塞区整理完毕,拥有炮台41座,各种要塞炮273门。

总的来说,国民政府三十年代对日国防准备,增强了中国军队抵抗日军进攻的能力,破灭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

为抗战初期中国军队的抗战提供准备,增强了抗战的经济实力,奠定了中国长期抗战的基础,为将来抗日转入持久战并争取最后胜利创造了条件。

对于克服头脑中的失败主义情绪增强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由于“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影响使国民政府对日抗战准备较晚,未来得及大幅提升国力。

加之国家贫困,工业基础弱,不可能为进行大规模抗战准备提供必要的支持。

而国民政府内部的腐败,办事效率的低下,对外梦想英美等国制止日本侵略,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抗战的准备。

在战争全面开始后,中国的抗战准备阶段结束,中国在准备并不充分的条件下被迫掀起对日战争,军事上必然失败,淞沪会战就是一例。

即便如此,但必须承认,南京国民政府毕竟进行了大量的战争准备,才使中国军队在战争爆发后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应战。

中国军队面对日军的进攻,凭借已有的国防工事和战略物资,给来犯的日军以沉重打击,显示了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的坚定决心。

二、勿忘国耻,在纪念中凝聚负重向上的力量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后,效法西方,“脱亚入欧”,在实行资本主义改革,促进近代化发展的同时,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和朝鲜为主要目标的“大陆政策”。

随着20世纪20年代帝国主义全面危机的加深和日本法西斯的崛起,日本昭和天皇政府继承并发展了明治天皇政府的大陆政策,提出了首先吞并满蒙、尔后侵占整个中国、进而称霸世界的总构想,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大陆政策,使之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行动纲领。

正是出于彻底征服中国、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罪恶目的,日本侵略者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肆意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犯下了罄竹难书的各种法西斯罪行。

在政治上,炮制伪满洲国肢解中国,培植傀儡政权“以华制华”,对中国东北及其他占领区实行殖民统治;在军事上,施以法西斯暴行,发动令人发指的细菌战、化学战,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制造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等骇人听闻的惨案,残杀大量无辜的中国人民;在经济上,推行“以战养战”,疯狂掠夺中国的各种战略物资;在文化上,蓄意摧残中国民族文化,大肆毁损、劫夺中国典籍文物,并实施奴化教育,培养效忠天皇的“顺民”。

日本发动的这场侵华战争,使中国军民伤亡达35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

而这战场战争给中国人民精神上造成的巨大创伤,则是根本无法用数字计算出来的。

1、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手无寸铁的南京民众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

日军占领上海后,直逼南京。

国民党军队在南京外围与日军多次进行激战,但未能阻挡日军的多路攻击。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一片混乱中被日军占领。

日军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指挥下,在南京地区烧杀淫掠无所不为。

1937年12月13日,《东京日日新闻》(即现在《每日新》)报道两名日本军官的“杀人竞赛”。

日军十六师团中岛部队两个少尉军官向井敏明和野田毅在其长官鼓励下,彼此相约“杀人竞赛”,商定在占领南京时,谁先杀满100人为胜者。

他们从句容杀到汤山,向井敏明杀了89人,野田毅杀了78人,因皆未满100,“竞赛”继续进行。

12月10日中午,两人在紫金山下相遇,彼此军刀已砍缺了口。

野田谓杀了105人,向井谓杀了106人。

又因确定不了是谁先达到杀100人之数,决定这次比赛不分胜负,重新比赛谁杀满150名中国人。

这些暴行都一直在报纸上图文并茂连载,被称为“皇军的英雄”。

日本投降后,这两个战犯终以在作战期间,共同连续屠杀俘虏及非战中人员“实为人类蟊贼,文明公敌”的罪名在南京执行枪决。

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

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2、灭绝人性的细菌战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对中国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细菌战。

地区遍及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中国死于细菌武器的军民人数达几十万。

侵华日军在中国建立了若干细菌战部队,共设有63个支队,七三一部队是共研究和指挥中心。

这支部队拥有3000多名细菌专家和研究人员,分工负责实验和生产细菌武器,残忍地对各国抗日志士和中国平民的健康人体用鼠疫、伤寒、霍乱、炭疽等细菌和毒气进行活人实验和惨无人道的活体解剖,先后有一万多名中、苏、朝、蒙战俘和健康平民惨死在这里。

1938年,日军在华北各铁路、公路沿线重要村镇的水井内大量投放霍乱、伤寒等病菌,造成疫情泛滥。

据不完全统计,仅8月,就有数万人死亡。

1939年5月,日军将上海福民区医院培养的鼠疫、霍乱、伤寒、白喉、赤痢等5种病菌,分送华中、华南各前方,投入河流、水井及厕所之中,并派遣特务、汉奸将病菌投放到各抗日根据地,造成传染病传播。

1940至1943年间,日军空投鼠疫菌,造成浙江、江西、湖南鼠疫蔓延,疫情严重,居民相继感染,一户户死去。

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为了加快灭亡中国,竟冒天下之大不韪,大规模研制和使用被日内瓦公约所禁止的细菌武器,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2000年,有关专家在黑龙江省档案馆首次发现并公布了731部队用活人作细菌实验的原始文字材料——“特别输送档案”,是该部队败退时来不及销毁而意外留下的,是侵华日军进行人体实验的直接罪证。

据受害人提供的证据证明:1940年10月下旬,日军飞机在浙江宁波地区上空低飞,撒下麦子、面粉、栗子、棉花、宣传单等物,里面夹有大量跳蚤。

几天后,这一地区先后有上百人患鼠疫,除个别人幸免外,其余全部死亡,有多户全家死绝。

当时,经有关卫生检疫部门检验证明,日军飞机抛撒物夹有鼠疫病菌。

据原广州8604部队队员丸山茂提供,在日军侵占香港期间,大量香港难民涌入广州,广州8604部队利用难民营中缺少食品为由,向难民提供掺入细菌的食品,致使数百人死亡。

二战结束前,日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七三一细菌战实验基地的大部分设施,并将实验资料移交美军,后被用于朝鲜和越南战场,对战后西方细菌战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七三一部队的大部分战犯至今未能受到应有的审判。

为永久保存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遗址这个二战中极为特殊的标志性遗址,从2000年开始,经国家文物局的批准,有关部门耗资近亿元对七三一部队遗址进行了首次全面清理,发现了300多件人体解剖用具。

同时,采取措施对这个遗址进行保护,决定将其建成一座呼唤人类和平的遗址公园,并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何福馨老人(左图),86岁,1942年刚好23岁。

日军撤退后的一个月内,一家7口人有6人先后烂腿——刚开始腿上起疱,不痛有点痒,并开始发烧,肿胀、发黑,没几天就烂开了,伤口及四周结起黑痂。

老人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姑姑先后都烂死了,7口人只有2人活了下来,村子里当时大约有80来个烂腿的,现在活着的只有他一个人了。

60多年来,家里医药费花了数万元,但这双烂腿从来没有好过。

老人的伤口居然是用旧报纸和粽叶包着,“他已经不知道痛了,”儿子何海松说,“包一包,是免得脓水弄到裤子上。

”三、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率先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这场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全民族抗战的无穷威力得到充分展现。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

一个工业落后、装备窳败的国家,依靠全民族的力量,前后历时14年,终于战胜了一个世界军事强国。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四川人民在抗战中也奉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战的呼声甚高,中共中央明确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主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立即向中央和全国通电请缨抗战:“和平果已绝望,除全民抗战外,别无自存之道,要求当局早决大计,甫澄愿率川军供驱遣抗敌!”不久,在南京召开的国防会议及党政联席会议上,刘湘慷慨激昂,再次声明:“四川为国家后防要地,今后长期抗战,四川即应负长期支撑之巨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