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女性社会地位变化及原因分析毕业论文

合集下载

浅析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

浅析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

浅析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的封建帝制的终结和共和制度的建立。

在这一时期,妇女解放运动也逐渐兴起,妇女的地位和权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本文将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浅析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

辛亥革命为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政治平台。

辛亥革命的背景是清朝政权的腐败和民族危机,孙中山等革命先驱通过武装起义和政治运动推翻了清朝政权,建立了中华民国。

在这一过程中,妇女也积极参与了革命活动,她们通过参加护国运动和义勇军、支持武装起义等方式,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颁布了一系列民主宪政和妇女权益保障的法令和政策,为妇女的解放奠定了政治基础。

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在社会领域开展广泛。

在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受到男权制度的束缚,丧失了很多基本权益。

而辛亥革命后,民主宪政的倡导使妇女开始享有了一定的社会权益和政治参与权。

一些学校开始招收女学生,女性教育逐渐展开,妇女通过学习也逐渐获取了独立思想和知识,提高了社会地位。

一些妇女也开始参与社会活动和职业工作,争取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发展空间,这些都是妇女解放运动的一部分。

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在文化上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被束缚于传统礼教和封建道德中,缺乏自由和独立的思想。

而辛亥革命后,社会氛围开始有所改变,一些文化人和进步思想家开始倡导妇女解放和平等的理念。

一些女性作家和文化名人也开始以自己的作品和言论支持妇女解放运动,鼓励女性争取平等权益,这为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文化动力和支持。

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是一个积极的历史进程,虽然在当时受到了一些保守势力的阻碍,但是在革命浪潮和现代思想的推动下,妇女的地位和权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这为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妇女运动和妇女地位的持续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妇女解放运动也成为了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今女性的地位和权益保障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浅谈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女性

浅谈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女性

浅谈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女性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妇女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荣登历史的舞台,她们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妇女从思想到到行动上的崛起。

辛亥革命不仅仅是一个政治领域的革命,它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革命。

而女权这一部分是辛亥革命在社会领域的具体表现之一,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冲击了社会的传统习俗。

应该说,辛亥革命影响了中国女性的成长。

现我们围绕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女性展开一系列的探讨。

一、社会背景一个时期人民的思想解放离不开那个时期的时代背景,而知识女性妇女解放思想就是辛亥革命时期国破家亡,救亡图存的时代产物。

1.长期封建压迫以“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构成专制集权统治的精神支柱,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在“三纲五常”之中,“夫为妻纲”的夫妇之伦,扼杀了占人口半数的女性的个性与才智。

一直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妇女一直都想要摆脱这种命运。

2. 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清朝末年,西方列强侵华,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迅速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

而原本深受疾苦的封建社会妇女又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

这使得原本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彻底瓦解,妇女为了维持家庭生活,只能进入工厂,进而也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

但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维新派在民族危机与西方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刺激下,大力宣扬男女平等,女权主义等各种思想,并且付诸于实践。

他们大力宣传禁止缠足,废除封建社会的陋习,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

这唤醒了女性追求平等的意识。

此外,维新派以及其他一系列的社会组织在中国开办了女校,使得资产阶级家庭的女性接受到了更为先进的西方思想,摆脱了旧思想的束缚。

3.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时期颁布了很多解放妇女、推翻封建礼教的条例,大力宣传男女平等,促进妇女解放。

辛亥革命时期兴办女子学校,使得知识女性群体迅速成长。

越来越多的中国妇女出国留学,增长知识。

而在国家处于最危难的时期,与男人共同作战,宣扬爱国主义思想,唤醒沉睡中的中华民族。

二、辛亥革命前后的女性变化1.禁缠足——风俗习惯缠足是汉民族压迫女性,畸形审美的产物,沿袭近千年。

近代中国女性地位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近代中国女性地位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近代中国女性地位的变化及原因分析邢威2008202349【摘要】中国女性社会地位一直偏低,这种情形从漫长的古代历史社会变迁中一览无余。

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结束,从人身到思想,中国女性一直被禁锢,被边缘化。

新中国成立后,女性状况有所好转,但仍不佳。

究其原因,主要有传统社会性别文化影响、经济上长期依附以及长期父权制的统治等三方面。

直到今天,女性的社会地位还依然受其影响。

实现“性别和谐”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男女两性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女性地位;社会变迁;性别和谐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可以发现女性的社会地位一直偏低,各方面发展状况不尽人意。

经过几次意义深远的社会革命或变革,女性的地位与发展状况得到一定好转,但仍然在诸多方面有所阻碍,存在较为严重的妇女地位偏低的问题。

然而,女性社会地位提升与全面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历史状况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男女不平等的历史,妇女地位一直偏低:女性缺乏自我意识,缺乏反抗精神,顺从于父权制的统治;女性的潜能长期被压制与忽视,发展速度缓慢;女性长期附属于家庭,附属于社会,对各种事务缺乏主动权。

历史地看:1.原始社会——女性地位在世界历史意义上的失败。

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原始社会初期,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其他国家的女性一样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坎坷的历史过程。

在母系氏族时期,一方面,由于自然形成的性别分工,女性主要从事种植、采集等生产活动,成为当时较稳定的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由于女性本身的生理特性,在繁衍后代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此,无论是在社会还是家庭生活中,女性都占有很高的地位,备受尊崇。

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男性在生产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逐渐过渡到父系氏族时期。

恩格斯说,“母权制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2.奴隶社会——女性社会地位全方位的沦落。

私有制的产生,社会分工的变化,以及生育与抚养子女的阻滞,成全了奴隶社会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全方位的沦落。

妇女地位变化

妇女地位变化

妇女地位变化妇女地位的改变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见证了妇女从受限于家庭和社会桎梏的地位逐渐崭露头角,最终迈向平等自主的历程。

本文将探讨妇女地位的演变、变化原因以及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首先,妇女地位的变化可以追溯到历史的起点。

在古代社会,女性被视为男性的财产,被归入婚姻制度中,丧失了自身的人格和权益。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妇女的地位逐渐开始发生变化。

法律的改革和宗教观念的演变使妇女获得了一些基本权利和机会。

尤其是在近代,工业革命为妇女参与工作创造了条件,她们走出家庭,获得了经济独立和自我实现的机会。

其次,妇女地位的变化得益于教育的普及。

过去,女性教育受限,很少有机会接受正式教育。

然而,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条件的改善,女性的受教育机会大大增加。

教育领域的进步使得妇女能够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和才干,有能力参与社会各个层面的活动。

妇女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也得到了提升,成为在职场、政治和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力量。

再次,妇女地位的变化还得益于妇女权益运动的兴起。

妇女一直在为平等、权益和尊重而奋斗。

通过发起抗议、示威和开展宣传活动,妇女们成功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妇女权益的争取使得法律对妇女进行了保护,严禁性别歧视和家庭暴力。

同时,政府和社会也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妇女的发展和平等参与。

这些努力不仅改变了妇女的地位,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妇女地位的变化对社会和个人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妇女参与社会生活和工作的增加使得社会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

妇女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丰富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提高了生产力和创造力。

其次,平等的妇女地位有助于建立更和谐、平等和稳定的家庭关系,促进了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健康。

同时,妇女的成功和自主也为其他女性树立了榜样,激励她们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更大的成就。

然而,妇女地位变化的过程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性别歧视和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依然存在,阻碍了妇女权益的实现和平等的发展。

近代中国社会的女性地位变迁

近代中国社会的女性地位变迁

近代中国社会的女性地位变迁近代中国社会的女性地位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女性在家庭、教育和职场等各个领域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一变迁可以归结为自主意识觉醒、法律保障和社会发展三个主要因素。

自主意识觉醒是近代中国女性地位变迁的重要推动力。

在封建社会,女性被视为家庭的附属品,缺乏独立的人格和意识。

然而,随着近代洋务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反思自己的地位和角色。

著名的清末女性启蒙运动家康慕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她通过撰写文章和发起女性解放运动,鼓励女性追求独立和自主权利。

她的努力唤醒了许多女性的意识,逐渐引发了一股女权意识的浪潮。

法律保障也对近代中国女性地位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旧中国,女性的权益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妇女地位低下,饱受歧视和虐待。

然而,近代的法律改革为女性争取了平等的地位。

例如,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男女平等,并取消了妇女被卖买婚姻的合法性。

此后,女性逐渐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婚姻权利、财产权利和教育权利。

这些法律保障为女性争取了合法权益,为她们赢得了更多的自由和平等。

另外,社会发展也对女性地位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近代社会的现代化是女性地位变迁的背后推动力之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封建观念开始失去地位。

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加,促进了女性地位的提升。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和受教育水平都取得了显著进步。

女性不再局限于家务劳动,她们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来实现自我价值。

然而,尽管近代中国女性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不平等现象。

在职场上,女性的晋升机会相对较少,工资待遇也普遍较低。

尤其在某些老龄行业和传统观念坚守的地方,女性在职业发展上遇到了更多的困难。

此外,婚姻家庭问题也是女性面临的一大挑战。

在传统观念下,女性仍然被期望扮演传统的妻子和母亲角色,对职业发展和个人自由产生了限制。

中国历史中的女性地位与影响

中国历史中的女性地位与影响

中国历史中的女性地位与影响在中国历史中,女性地位和影响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尽管受制于封建社会和男尊女卑的观念,女性在历史上往往被边缘化,但是她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影响力却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探讨中国历史中女性地位的变迁以及她们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是常态。

女性地位受限,经历着诸多的束缚和剥夺。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一些杰出的女性崭露头角,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比如,古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王贞女和花木兰,她们代表了女性的勇敢和聪明才智。

王贞女为保家卫国,割发代父从军;花木兰则代父从军,成为一名出色的将军。

她们的故事鼓舞了无数女性,成为了一种激励和鼓励,对当时的女性地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的演变和政治的变革,女性地位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魏晋时期的名媛贵族贾南风,她不仅以才华横溢而闻名,而且积极参与政治,曾多次为君主出谋划策。

她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治参与者之一,为后来的女性政治参与打下了基础。

随着文化的繁荣和儒家思想的兴盛,封建社会的压迫趋势也变得更加强烈。

儒家思想对女性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认为女性应该安分守己,居于家庭之内,侍奉丈夫和子女,不应该干涉社会事务。

然而,历史的发展却显示出,妇女地位的提升是不可阻挡的。

唐朝的武则天就是妇女参与政治的典型例证。

她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建立了伟大的盛唐时代,她的统治期间带来了社会政治的稳定和繁荣。

她的出色表现证明了女性在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能力,改变了人们对女性的偏见。

宋明时期,女性地位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仍然有一些卓越的女性逆流而上,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梁启超的母亲傅小得曾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倡导妇女解放,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与此同时,清朝的陆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妙玉等角色也展现了女性的智慧和聪明才智。

她们的形象为后世女性树立了榜样,对中国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现代,女性地位经历了更加剧烈的变革。

辛亥革命影响了中国女性的成长

辛亥革命影响了中国女性的成长

辛亥革命影响了中国女性的成长近日热播的电视剧《辛亥革命》,让我们这些当代人又一次重返到100年前,感受孙中山先生等革命人士为推翻旧制度所作出的努力。

从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时期,明确地提出了解放妇女的口号。

辛亥革命不仅仅是一个政治领域的革命,它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革命。

而女权这一部分是辛亥革命在社会领域的具体表现之一,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冲击了社会的传统习俗。

应该说,辛亥革命影响了中国女性的成长。

其中,令人记忆深刻的还有一位巾帼女性,被称为“鉴湖女侠”的秋瑾,她是当时最有名的女权主义运动的领袖。

她主张妇女解放,提倡男女平等,带着学生骑马,穿着男装,这些在那个年代的女性是从未做过的事情。

她同时也影响了当时的一批女性革命家,兴办女学,参加革命,暗杀清政府的官员。

无论是国民革命,还是北伐时,都有女人参加,但是比例相对比较少。

可以说,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国的妇女撑起了半边天。

民国开始有了男女同校,进而改变中国“男女不同台”,“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习俗,旧时女性的地位比较低,被认为不适合在公共领域里发言、工作、掌权。

男女同校使得女孩在幼儿园时代就能在公共领域有一席之地,不像旧时的妇女,受很多规矩的束缚,是对人们观念的一种改变。

百年后的今天,女性的地位已经不同往日,女性影响并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处在当今“多元化角色”时代,女性既要扮演传统的贤妻良母角色,又要奋勇地跻身于发挥自我的新时代女性行列,这不但需要有好的适应能力,也需要身心上不断成长和学习。

斐贝国际致力为女性建立了一整套的女性价值提升体系,从女性就业、资讯渠道、学习教育做了一系列规划;通过网上商城全新的模式,让女性能够智慧消费,同时能够通过分享获取利润;通过斐贝资讯网为女性提供有用的资讯信息,让女性能够轻松获取有用资讯,更充分合理地利用时间;通过斐贝商学院,提供管理、经营等方面的培训,让女性提升自我素质。

从而,让女性从容地应对家庭与事业,把握女性半边天的地位,助力推动新时代女性的全面成长。

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与女性地位提升

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与女性地位提升

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与女性地位提升中国近代社会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这场变革不仅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也对女性的地位和角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对于女性地位提升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动力。

首先,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第一个特点是思想解放。

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中,女性被认为是附属于男性的存在,她们的角色主要是妻子、母亲和女儿。

然而,随着新思潮的传播和启蒙思想的普及,女性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自由和平等权利。

晚清时期的女性运动家们开始倡导妇女权益,他们组织了各种妇女会馆和读书会,号召女性追求独立、自主的生活。

这种思想解放激发了许多女性的意识觉醒,她们开始反抗旧的家庭和社会结构,要求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其次,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第二个特点是政治改革。

辛亥革命后,中国成立了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新的政治制度为女性争取了更多的权益。

1912年,中国颁布了《新婚姻法》,首次确立了婚姻平等的原则,禁止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限制。

此后,国家陆续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和法规,为女性的解放和独立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此外,女性也参与了政治运动,许多勇敢的女性加入了解放军并积极参与抗日战争,她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三,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第三个特点是经济发展。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浪潮,这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和经济独立的可能性。

以广州、上海为代表的大城市发展起来的纺织、轻工业和服务业都需要大量的女性劳动力。

这使得许多传统家庭的女性成员能够走出家庭,进入社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赚取收入,独立维持生计。

与此同时,女性也开始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一些学校设立了女子部,培养了一批才华出众的女性人才。

这些经济和教育的变化不仅提升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也推动了中国整体社会的发展。

最后,中国近代社会变革对女性地位提升的原因和动力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思想解放和启蒙思潮的影响,让女性认识到自身的权利和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辛亥革命后女性社会地位变化及原因分析摘要:作为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无疑是深刻的,借着辛亥革命的民主之风,人们的民族平等意识的觉醒,女性的平等呼吁开始。

本文以女性在家庭、社会为主讨论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

随着不断的社会改良运动,使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承认。

在近代历史上,也闪耀着女性坚韧而美丽的光芒。

关键词:辛亥革命;女性;女性地位;原因分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20世纪初女性开始摆脱封建礼教对妇女的种种束缚和禁锢,高扬着解放妇女的主旨,积极倡导女性争取自由、恢复女权。

从此,中国近代化大踏步前进,封建社会中处于底层广大女性的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使女性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辛亥革命前女性社会地位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当时生产力发展阶段及社会架构组成有密切的关系。

①从远古时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生存能力增强,女性作为生产者的生理劣势逐渐明显,男性的力量获得支配的权利,女性逐渐沦为男性的附庸,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尤其是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女性更是受到十分严苛而残酷的待遇。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三从四德”等封建女性道德给广大女性套上了沉重的枷锁。

但近代以来,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了古老的关口,同时西方的伦理、道德观念传入中国,“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

中国女性也开始争取自己的权利,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近代多次社会改良、革命中,女性的社会地位也逐渐得到承认。

(一)被压迫对象女性在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底层和被压迫的地位,被剥夺了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基本应有的权利,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禁锢于家庭之中,成为家庭的奴隶与男子的附庸。

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经过漫长的社会发展,直到鸦片战争之前,其性别制度的基本特征还是基于性别歧视男女不平等,例如重男轻女、男尊女卑。

已经在他们的思想里根深蒂固。

1.劳动中被忽略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女性的劳动不属于社会生产劳动,便是男主外、女主内。

是当时上至皇帝,下及百官、文人一致观念,女性在生产劳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往往被低估乃至忽略,以乾隆初陕西巡抚崔纪在奏疏中对农家劳动力状况的描述为例:“百亩之家,除老幼女性而外,共力田者不过两三人。

”②这里的两三人,就是父子或者兄弟,并不包括女性和老幼在内。

方志中也记:“农民八口之家,耕不足二三人。

”③与崔纪看法一致。

从明清两代的实际情况来看,把女性排除在生产性劳动之外,这是错误的。

例如南方不少地方也有女性参加田间劳动。

女性自身的生理弱点,自然不能与男性在大田劳动中扮演的主要角色。

但她们在某些生产环节上如插秧、车水收获等劳动中的辅助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沈氏农书》中在计算人工成本时,除了长工工钱外,又谈到“田壅,短工之费,以春花、稻草抵之。

”④这些“短工”正是女性通常起到的作用。

可是,因为女性地位的地下,往往是被忽视的。

因为女性不仅要承担全部日常家务,还要生儿育女伺候公婆和丈夫。

而农夫的工作只有在农妇承担家里所有劳动的前提下才能完成。

有学者以长工的劳动为例说明这一问题,单身受雇的长工须享有雇主提供的各种服务方得专事于农耕,而在普通农家,这些正是妇女家务劳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2.族规家法不公平待遇在家族中,妇女要从家法中接受封建礼教的束缚。

例如至明清两代,随着家族组织的定型、巩固和完善,通过成文家法实行对女性的约束已渗透到士庶工商等各个阶层,为了使家族中男女两性关系发展始终符合儒家伦理道德的规范,明清家法中增加了违背家法时惩罚的方式,惩罚的强度也非常大,除了警戒、羞辱、罚钱、罚物等方式之外,体罚与滥用极刑也在一些家族中出现。

⑤而其中很多都是针对有“淫乱”行为的男女,特别是女子,有研究统计,在量化研究的家法族规中,占从重惩罚首位的,就是使家族蒙受巨大耻辱或严重危害伦常制度的“奸淫乱伦”罪被发现为“淫妇”的妇女,无论情节是否事实,大多数难以逃脱被家族擅自处死的惩罚。

⑥其方式是逼令自尽,如明初曹端《家规辑略》中特别规定:“女子有作非为犯淫狎者,与之刀绳,闭于牛驴房,听其自死。

”⑦或在被处死的妇女身上捆绑上大石头后投入水中淹死,在南方一些地方也称为“沉潭”,如住在长江岸边镇江大港的赵氏家族,就对千名教、犯伦理者,“缚而沉之江中”。

⑧或将被认定为“淫妇”的妇女活埋,主要是针对在没有江河湖潭的地方。

或将“淫乱”妇女绑定木板上丢弃于水中,使其不是活活饿死,也要被河水吞没。

如清人樾记记载光绪六年五月,湖北汉口有人看见长江漂来的木板上有一女子,四肢被铁环锁定,她的胯下有一腐臭不堪的和尚秃头,见者皆不救。

⑨“淫乱”涉及男女双方,女子难逃死罪,但对于家族中的男子,处罚方式通常只是重责或驱逐家族,体现出家族中法规对女子在贞节方面也是极为苛刻与残酷。

(二)缠足缠足,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是一个生疏的词语。

是一种摧残肢体正常发育的行为。

缠足的女子要从幼年开始裹住自己的双脚,慢慢地将足部骨骼弯曲,然后变得畸形。

缠足后的一双小脚,不仅在实际生活中有种种不便,而且在整个裹脚过程中,妇女要承受极大的伤残痛苦。

缠足的起源,如一般意义上的中国思想的起源一样,属于一个含糊其词的所谓远古时期。

⑩在公元10世纪以缠足制度标志着中国女性在身体上、心理上一个痛苦的开始。

缠足制度认为带给女性的这种“美丽”却持续了10个世纪。

⑪中间也有一些女性为了双脚得到自由,为了人身得到自由做出了努力,但是注定是没有成功可言。

缠足是一种政治机制,它反映和存续了女性在社会地位处于劣势的状态。

并将女性牢牢地困住,固定在一个特定的位置。

而女性特定的功能就是作为男性取悦的对象和生育的机器。

缠足又是大众现象,它是10个世纪以来数以百万计女性作为真正的女人的生活方式的关键而存在。

在这个封建的社会里,女人被裹着双足,就是婚姻和家庭的支柱。

对女性的压迫基于对专制主义的美丽标准和猖狂的性法西斯主义、在男方婚姻中,并不是先了解对偶的性格或者长相,而是以双足为准。

首先要看的就是未来新娘的双脚。

其次才是长相。

那是她作为人和被人认可的资格。

可在那“三寸金莲”的背后,男人们能忍受那些女子所受双足的死茧及烂肉之苦吗?缠足给女性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是心理上的痛苦。

那木乃伊似的双脚,在最开始缠足的女性打开裹布是血和脓时,她们心理的痛就连父母都让她们忍住。

有位学者曾说:“不要解开裹脚布而窥视裸脚,其外便令人满足,欣赏外在的形象,倘若脱鞋去布,那么美丽荡然无存。

”女子们被缠足无异于就是一种残废。

⑫(三)婚姻嫁娶——童养媳在中国传统落后的农业经济社会中,子女担负着传宗接代、养老送终的重任;子女只是家庭、家族的成员之一,而非独立的个人,所以不允许有自己的爱情。

而今自由恋爱已成社会的主流婚姻形态,却间或仍有父母为了爱情以外的因素包办子女的婚姻,并造成了一个个的婚姻悲剧。

童养媳制度是男女结婚的另一种方式,童养媳出现,可能在买卖婚姻盛行之后,穷人结婚缺少钱财,便以比较少的代价娶一个未成年女子,以待成年时结为夫妇。

⑬有时,父母在儿子尚未出生之时便把儿媳接来,叫做“插朵花儿待儿生”,这更是为了节省费用或失去劳动力,富人也可能娶童养媳。

⑭童养媳婚书上的女孩手印一般认为儿子可以传宗接代并增加劳动力。

而女儿迟早要嫁人还要赔一份嫁妆,生养女儿宛如帮别人家养媳妇,嫁女儿时还要忍受一次亲人别离的痛苦,所以穷苦家庭把女儿送人家当童养媳的大有人在。

因此许多人家一生出女儿,即便有能扶养,也会寻找适合人家送出去,或交换,买卖,为小孩预做婚嫁规划等。

同时嫁娶或买进来的女孩多半做为儿子的妻子看待,就是所谓童养媳,而自己生下的女儿,也多半会嫁娶买卖或送给别人家做童养媳。

是没有爱情基础,没有自由恋爱。

同时由于古代亦有一夫多妾习俗,因此男孩长大成人后亦可再娶,童养媳成人后多半并不会成为阻碍男孩长大成人后的自由结婚意志。

为此童养媳普遍成为古代社会的一种生活常态。

一些贫困家庭无力抚养儿女,就把女儿卖与富家子弟或家境较好的家庭作童养媳,而家境一般的家庭为了节省儿子娶妻的费用,于儿子年幼时买一个女孩回家来当儿子的妻子,这样男家多了一个帮助劳动的成员,而女家则减轻经济负担,一举两得。

也有些家庭为了让女儿得到较好的生活环境,就把女儿给较富裕的人家收养作童养媳。

亦有少数是男家较为贫穷,为了攀附而为年幼儿子娶富贵人家的年幼女儿为妻。

我国古代礼制和法律都是只承认一夫一妻制的,唐、宋、明、清的律令都禁止有妻更娶妻,违者要判一年以上徒刑。

但男子在妻之外,还可娶媵和妾,如天子、诸侯一聘可以有十二女或九女,而妻妾则不能有二夫,违者以奸论。

⑮这种事实上的多妻婚,为家族宗嗣的延续提供了保证,但却是以牺牲妇女的社会地位为代价的。

因此,夫妻之间是完全不相等的。

所以,在经济上长期依附父权的统治方面下,女性在行动自由中被控制,在劳动中的地位被忽视,在家庭关系中地位不平等,失去人生的自由。

裹足便是鲜明的例子,使女性身心受到摧残。

由此可见,女性在历史地位偏低,从人身到思想,中国女性一直被禁锢着。

二、辛亥革命后女性社会地位辛亥革命后,人们思想从封闭逐渐走向开放。

女性开始接受教育,为自己的自由而斗争,不再束胸、缠足等。

使得女性地位得到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报刊舆论宣传20世纪初年女性报刊,大体围绕着资产阶级民族革命和妇女解放运动这两大中心,充分展现了女性的思想得到解放和社会地位的变化。

1.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心受日益高涨革命形式的熏陶,出于炽热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忧患意识,20世纪初女性刊物的许多文章紧紧围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一主题,大力宣传爱国主义和反清排满思想,号召广大女性在求解放的过程中,将自身解放与民族独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斗争结合起来,鲜明体现出20世纪初先进女性为自己的社会地位提高不断努力。

其一,倡导救亡图存,号召全国人民承担救国义务,同尽爱国天职。

20世纪初年,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华民族面临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严重危险。

面对着亡国灭种危险,觉醒的先进女性莫不焦心竭虑,忧国之将危将亡,思以挽回补救之策。

她们非常重视报刊的宣传作用,报刊看成是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激发爱国热情、宣传男女平等思想、启迪妇女思想觉悟的最佳舆论工具。

她们注意利用报刊这个先进有效的媒介,表达自己的意愿要求。

呼吁广大女性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中去。

《女子世界》大力宣传救亡图存的爱国思想,指出当时中国已到了存亡断绝的危急关头,“什么俄罗斯、英吉利、德意志等国,个个都似出林之虎,张牙伸爪,扑将过来,将千年昏醉的睡狮乱咬,弄得个鲜血直淋……气息止存一线”。

⑯号召妇女们担负起国民应尽的责任,诸如“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不尽义务,焉得权利”等等,更屡见于女子刊物中。

⑰毫无疑问,这些宣传,对推动妇女投身于爱国救亡运动和辛亥革命运动曾起过一定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