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合集下载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民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总结:一种是从主客观方面去认识,一种是从具体原因方面去认识。

从主观方面来看,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并且资产阶级具有自身的局限。

从客观上来看,可以从纲领、农民、政党、军队四个方面分析。

纲领:没有反帝,在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

农民:没有农民的支持,因为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导致缺少了农民这个主力军。

政党:没有坚强的革命政党,在辛亥革命中政党很松散,缺乏组织和纪律。

军队:没有掌握革命武装,辛亥革命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因此遇到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就不能不失败。

辛亥革命的发生时间及背景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

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目的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目的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目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2、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3、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

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4、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辛亥革命的目的由于清政府日益腐败,帝国主义的侵略越发猖狂,在内忧外患千钧一发之际,中国初步成长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为救国图存,爆发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十六字方针“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辛亥革命的目的的根本在于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共和国。

正是辛亥革命的目的和目标促成了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与清政府和帝国主义斗争,并且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胜利。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的一系列斗争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目的主要是由孙中山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提出来的,在辛亥革命的目的的基础上孙中山领导了一系列的革命斗争,最终取得了成功,辛亥革命具有的历史意义有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并且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对思想的影响辛亥革命对思想的影响是深远的,这可以说是辛亥革命最成功的地方,因为在孙中山提出的民主、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的指引下,辛亥革命将民主共和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从此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发生了张勋复辟这样的闹剧,但是很快就像跳梁小丑一样被人民轰下台,可见当时人民的观念已经不再是君权神授,只知有朝廷不知有国家了,谁要是要开历史倒车,都会遭到人民的唾弃。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首先,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其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再次,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

总之,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客观原因是国内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另一方面,主观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性:首先,缺乏彻底反帝反封的勇气和力量;其次,没能提出明确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再次,没能发动农民革命;最后,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辛亥革命历史教训: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第一,说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彻底胜利;第二,宣告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第三,表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一直有着不同的议论。

作者认为,过去的估计常常过低。

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

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

对反动的清朝政府,是象革命派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去推翻它,还是象立宪派那样维护它?这是根本的道路问题。

在这点上立宪派的方向是错了;但对它所起的某些积极作用,也不能予以否定。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强烈地激动过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离现在已经整整七十年了。

随着岁月的消逝,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可是,对这场革命的功过得失,在国内以至国外一直还有着不同的议论。

这篇文章,不准备全面地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只想就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辛亥革命意义

辛亥革命意义

辛亥革命意义引言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运动,也标志着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终结和新民主主义的开始。

辛亥革命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还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辛亥革命的重要意义。

一、政治意义1. 结束封建王朝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王朝的统治,实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政权更迭,对中国政治生态起到了重要的改革作用。

这一政治变革奠定了中国政治体制的基础,也为后来的政治改革和革命开辟了道路。

2. 推动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辛亥革命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口号,标志着中国人民第一次追求民主政治的尝试。

革命中的启蒙思想家和活动家积极推动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并为中国的政治体制和法律体系奠定了基础。

3. 奠定国家建设基础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政治的封建时代,为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

革命中的创立的各种政府机构和思想流派为中国后续的国家建设过程提供了重要指导和经验。

二、经济意义1. 推动现代产业的发展辛亥革命结束了官僚封建体制,为中国的现代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革命后,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技术和理念,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2. 战胜外国侵略和占领辛亥革命结束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占领,恢复了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革命后,中国政府开始推动反侵略战争,恢复了国家的尊严和地位,保护了国家的经济资源和利益。

3. 促进社会发展和公平辛亥革命消除了封建统治和剥削体制,为社会发展和公平提供了契机。

革命后,社会开始变得更加平等和公正,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社会意义1. 觉醒民众意识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民从被动的受传统思想束缚的状态中觉醒过来,开始追求民主、科学和自由,为中国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

2. 传播现代思想文化辛亥革命中的启蒙思想家和知识分子积极传播现代思想文化,推动了近代文化和思想的发展和进步。

这种思想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的觉醒和进步,推动了社会的现代化。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财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行低估的解放作用。

革命使民主共和的看法人心所向。

中国人民长久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为深入、更为大规模地展开起来。

辛亥革命拥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第一,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致使命的一击。

它颠覆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立起财产阶级共和国,推进了历史的行进。

辛亥革命令人民获取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益,此后,民主共和的看法人心所向。

在此后的历史进度中,不论谁想做皇帝,不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快速倒台。

其次,辛亥革命颠覆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深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权力。

辛亥革命此后,帝国主义不得不再三改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成立比较稳固的统治次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建了有益的条件。

民国成立此后,国内实业公司纷繁成立,动工厂、设银行成为民风。

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明显的增加,无产阶级队伍也快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宽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进作用。

这一期间,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热潮。

财产阶级革命或财产阶级民主革命,很难说有完整完全的。

所谓完全,只好说是基本完全。

自沉阶级革命成功的结果足以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即以新的盘剥制度取代旧的盘剥制度,而盘剥制度的更替,其实不需要新旧完整完全分裂,他们能够在好多方面妥协、交融、并存。

很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到现在尚保留君主制和贵族头衔,此即革命不完全的显然例子。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财产阶级民主革命,固然没有达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西欧、北美的财产阶级革命,但在完全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远胜于包含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一场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他对中国离婚时有着重大的意义,以下是为你整理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欢迎大家阅读。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不仅仅因为它是中国近代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一,辛亥革命给了封建专制统治沉重的一击。

统治了中国古代260多年的清王朝就是被辛亥革命推翻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从此结束。

同时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也加快了历史前进的脚步。

辛亥革命让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利,从此不再是封建统治下的奴隶。

第一次鸦片战争起,中国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洋人在中国的掌控地位,也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

虽然帝国主义一再更换在华代理人,但是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却很难再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另外一点体现在它为民族资本主义的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国内的工厂,银行越来越多,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上涨的同时,无产阶级的队伍也日益强大起来。

最后一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亚洲各国有很多被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辛亥革命的产生对起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尤其是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反对殖民统治的运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也此起彼伏的出现。

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全的反帝反封建,但在铲除封建势力的意义上是远远胜于欧洲各国的。

它不仅赶走了清朝统治者,也没有像法兰西那样出现了多次帝国于共和国的争端,辛亥革命在一定意义上是成功的。

辛亥革命的特点辛亥革命的特点之一就是革命进展的很顺利,辛亥革命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爆发起义到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布成立,仅仅历时两个多月,没有出现像法国大革命那样的反复和挫折。

原因在于腐朽的清政府不断与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们对清王朝的统治早已经绝望透顶,因此辛亥革命遇到的阻力很小,进展的很顺利.辛亥革命的特点之二就是革命胜利的代价很小,除了武昌起义遇到一些抵抗之外,在其他地方革命的火种迅速燎原,几乎没有遇到实质性的阻力。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首先,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其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再次,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

总之,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客观原因是国内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另一方面,主观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性:首先,缺乏彻底反帝反封的勇气和力量;其次,没能提出明确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再次,没能发动农民革命;最后,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辛亥革命历史教训: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第一,说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彻底胜利;第二,宣告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第三,表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一直有着不同的议论。

作者认为,过去的估计常常过低。

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

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

对反动的清朝政府,是象革命派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去推翻它,还是象立宪派那样维护它?这是根本的道路问题。

在这点上立宪派的方向是错了;但对它所起的某些积极作用,也不能予以否定。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强烈地激动过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离现在已经整整七十年了。

随着岁月的消逝,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可是,对这场革命的功过得失,在国内以至国外一直还有着不同的议论。

这篇文章,不准备全面地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只想就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辛亥革命有哪些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有哪些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有哪些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具体的历史意义有哪些呢?下面就和店铺一起来看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吧!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的“人民革命”,肇始于19世纪末期,正是西方侵略势力大举渗入中国的时候,也是传统中国的制度与秩序被摧残破坏最严重的时期。

清政府由盛转衰,国人不断在各方面要求改革或适应无效后,许多内部冲突不能解决,进而延宕积习成弊,造成封建统治的政权发生动摇,终于激起孙中山革命。

其背景因素大致归纳有三,兹胪陈于后:一、清政府严厉统治与社会反清思潮清朝建立政权之后,表面上以“定胤民安,共享太平”为号召,其实用以(一)笼络(二)高压(三)屠杀(四)奴化[注1]等政策与手段,交兼并用,达成专制统治的目的:(一)笼络人心,利诱手段清朝统治者为笼络人心,乃采行下列措施:例如,为明思宗帝后发丧,以帝王之礼,宗室大臣罹难均以题谥。

朱氏贵族依旧恩养,文武衣冠悉维旧制,改订官制,汉满参用,收拾人心。

另外,钳制才士,奖励文学,优礼儒臣,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借以名诱、利诱、官诱,麻醉人心,防止加剧民族矛盾。

(二)高压政策,恩威并用清政府安定明朝人心后,采用高压,工于心计,严令薙发,禁除明制,改衣旗服,以测汉族人心之顺逆。

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警人之语。

尤有甚者,侵占田地,圈以标志,谓之“圈地”。

扫除反抗势力,用以严刑峻法,诛戮王族和忠实于明朝皇室的人士。

各省要隘驻扎重兵监视人民,人民之愤懑久蛰于心。

(三)屠杀处决,惨不忍睹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北方局势,进兵长江流域,希冀摧毁明朝最后挣扎。

“扬州十日”惨遭屠杀者有80余万,被掳与投井、投河、焚缢者亦不在少数。

“嘉定三屠”连屠三日,城内死者约9700余人,城外则在7500人以上。

“文字狱”杀戮无辜,尤为惨酷。

计有康熙时代,庄廷■《明史稿》,戴名世《南山集》,方孝标《滇黔纪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首先,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其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再次,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

总之,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客观原因是国内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另一方面,主观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性:首先,缺乏彻底反帝反封的勇气和力量;其次,没能提出明确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再次,没能发动农民革命;最后,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辛亥革命历史教训: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第一,说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彻底胜利;第二,宣告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第三,表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一直有着不同的议论。

作者认为,过去的估计常常过低。

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

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

对反动的清朝政府,是象革命派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去推翻它,还是象立宪派那样维护它?这是根本的道路问题。

在这点上立宪派的方向是错了;但对它所起的某些积极作用,也不能予以否定。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强烈地激动过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离现在已经整整七十年了。

随着岁月的消逝,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可是,对这场革命的功过得失,在国内以至国外一直还有着不同的议论。

这篇文章,不准备全面地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只想就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林伯渠同志在四十年前曾经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荏苒三十年》)林老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

他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说得何等中肯!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可以举出很多条。

其中突出的一条,就是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我们不能把从君主专制到建立共和国,只看作无足轻重的政体形式上的变化,甚至只看作是换汤不换药的招牌的更换。

中国在君主专制政体统治下经历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

这是一个沉重得可怕的因袭重担!多少年来,至高无上的君权一直是封建主义的集中象征。

人们从幼年起,头脑中就不断被灌输“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观念,把它看成万古不变的天经地义。

“国不可一日无君”。

君主成了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级制度顶颠的最高代表。

每个人在这种制度面前,必须诚惶诚恐地遵守“名分”,不容许有丝毫逾越。

这就是所谓“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河南程氏遗书》卷五)谁要是敢有一点怀疑,轻则叫做“离经叛道”、“非圣无法”,重则成了“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有一句名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可见在那个时候,谁要是想“把皇帝拉下马”,那就得有“舍得一身剐”的大无畏气概,一般人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到了近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急遽激化,使中国社会处于剧烈的动荡和变化中。

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前仆后继。

但是,直到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前,还没有一个人提出过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主张来。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旧式农民革命的最高峰。

洪秀全做了天王,其实还是皇帝。

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更只是“扶清灭洋”。

资产阶级改良派鼓吹爱国救亡,介绍了不少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政治制度到中国来,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可是,他们把忠君和爱国看作是一回事。

康有为那些声泪俱下、处处不忘“列祖列宗及我皇上深仁厚泽涵濡煦育数百年之恩”的话,是最能打动当时一般士大夫的心的。

而那时世界上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法美两国外,英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沙俄等等无一不保留着君主制度。

所以,康有为提出以俄国彼得大帝和日本明治天皇的改革作为中国学习的榜样,在许多人看来是很有理由的。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破天荒地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

孙中山在几次演讲中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

”(见《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

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见《中国民主革命之重要》)1905年8月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明确地把“创立民国”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之一。

它在第二年冬颁布的《革命方略》更是响亮地宣告:“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在当时确实是石破天惊之论!比一比,从“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是何等巨大的根本性的变化!
他们坚韧不拔地通过报刊鼓吹、秘密宣传,使这种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到辛亥革命爆发时,推倒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已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任何反动势力都已无法把它再扭转过来了。

辛亥革命果真把“皇帝拉下马”了,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倒了。

这一下,真是“把天捅了个大窟窿”。

它带来的直接后果,至少有两条。

第一,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中国封建社会本来有个头,那就是皇帝。

它是大权独揽的绝对权威,是反动统治秩序赖以保持稳定的重心所在。

辛亥革命突然把这个头砍掉了,整个反动统治就乱了套了。

这以后,从袁世凯到蒋介石,象走马灯似的一个接着一个登场,却始终建立不起一个统一的稳定的统治秩序来。

不用说人民革命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就是反动阵营内部也无法再保持统一。

这自然有很多原因,而辛亥革命在这里所起的巨大作用是无法抹煞的,它为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开辟了道路。

第二,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

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前夜写过一篇《偶像破坏论》说道:“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

这等亡国的君主,好象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但是这等偶像,未经破坏以前,却很有些作怪;请看中外史书,这等偶像害人的事还算少么?”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

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中国封建势力的统治,实在是太根深蒂固了!推翻它,消灭它,决不是一两次革命运动的冲击所能完成的。

辛亥革命诚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这一点,始终应该有一个清醒的估计),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了,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

这种不朽的业绩,难道不值得我们今天给予热情的歌颂吗?
而过去长时期中,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确如林伯渠同志当年所说的那样,常常被过低估计了。

这里,除了认识上的原因外,还有时代的原因。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皇帝,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革命尚未成功”。

这是事实,因此,在我们党领导的民主革命阶段,许多同志着重强调的常常是辛亥革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一点,来鼓舞人们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继续奋发向前,去夺取胜利。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强烈地感受到的也是这一点。

这在当时是对的。

可是这一来,对辛亥革命在历史上的巨大功绩,就常常来不及作出足够的估计,甚至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或贬低了。

到了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极左思潮泛滥,肯定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仿佛就成了替资产阶级涂脂抹粉的莫大罪过。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更谈不上对辛亥革命作出公正的评价。

现在该是时候了!辛亥革命离我们已经有七十年了。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也已被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推倒了。

我们完全应该也可以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作出更加实事求是的评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