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民间传说
短篇中国民间传说故事大全10篇

短篇中国民间传说故事大全10篇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创作并在民间流传的以通称的人物,广泛的背景,在完整而又富有趣味的情节中表现人民生活和思想的口头散文作品。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短篇中国民间传说故事大全10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短篇中国民间传说故事1在曹州牡丹乡,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老梅花,少牡丹。
”意思是说,梅花越老,开得越丰腴鲜艳;而牡丹呢,恰在青春时(指栽种五六年的)花儿开得才最雍容华贵。
可是,人们传说,民国初年,曹州赵楼村南面,有一棵生长了一百五十多年的牡丹树,叫脂红。
这棵牡丹,树高丈二,枝长丈八,主干有碗口般粗细,开花红似胭脂,人称“牡丹王”。
牡丹王花开数百央,红霞一片,香气袭人。
夏天,老人们坐在树下乘凉,孩子们爬上树上玩耍。
这件事在十里花乡传为奇谈,时间久了,当地的百姓官员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谷雨时节,牡丹王盛开,甚至峤里之外的人都来观赏。
当时,曹州镇守史陆郎斋对“牡丹王”早有所疗,亲自一看,果真名不虚传此人不学无术,又专横粗暴,惯会巴结上司,当地百姓对他恨之入骨,他多次提出要买“牡丹王”,花农们执意不允,只好作罢。
窃国大盗袁世凯准备在北京做皇帝,陆郎斋一看时机已到,为了讨好袁世凯,青去直上,就想拿这“牡丹王”作进贡礼。
这年春天,牡丹花又开了。
陆郎斋带领一干人马,耀武扬威地来到赵楼牡丹园。
只见王彩缤纷的花海之中,“牡丹王”鹤立鸡群般地高高挺立着,红光耀眼,浓郁的花香沁人肺腑。
陆郎斋心中暗想:好一株牡丹王王,我若能得手,呈南上去,不悉得不到荣华富贵?想到这里,使命人强抢“牡丹王”。
闻讯而来的花农们苦苦哀求:“不行啊!这‘牡丹王’是俺花乡的传世之宝啊!挖不得呀!”陆郎哪里肯呀?在花农们的抗议,要骂声中,陆郎斋强行挖走了“牡丹王”。
陆郎斋得到了“牡丹王”,得意洋洋接着,他又派了专车,亲自护送着送到北京,见到了袁世凯。
袁世凯见后,喜出望外,陆郎斋的官职也连升三级。
后来,袁世凯又令陆郎斋护卫着把“牡丹王”差额主河南冁德府(今安阳市),栽到袁世凯的公馆里。
中国民间故事整本书阅读指导教案

中国民间故事整本书阅读指导教案第一章:民间故事的基本概念1.1 讲解民间故事的定义:民间故事是民间口头传承的故事,具有民间性、口头性、传承性等特点。
1.2 分析民间故事的特点:口头传承、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富含寓意等。
1.3 介绍民间故事的分类:神话传说、民间传说、传统节日故事、民间笑话等。
第二章:民间故事的起源与发展2.1 讲解民间故事的起源:民间故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人们为了解释自然现象、生产活动、社会制度等,创造了各种故事。
2.2 介绍民间故事的发展:民间故事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传承,形成了丰富的故事体系。
2.3 分析民间故事与历史、文化、民俗的关系:民间故事反映了历史事件、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章:民间故事的重要价值3.1 讲解民间故事的教育价值:民间故事具有教育意义,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
3.2 分析民间故事的文化价值:民间故事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3.3 介绍民间故事的娱乐价值:民间故事具有趣味性、生动性,可以带给人们愉悦的心情。
第四章:民间故事的阅读方法4.1 讲解整体阅读法: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民间故事的内容、结构、风格等。
4.2 介绍细节阅读法:引导学生关注民间故事中的细节,体会故事的魅力。
4.3 分析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民间故事之间的异同,提高阅读效果。
第五章:民间故事的教学设计5.1 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5.2 设计教学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故事,进行讲解、分析、讨论等。
5.3 制定教学策略:采用讲述、讨论、表演、创作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第六章:民间故事的选择与处理6.1 讲解选择民间故事的标准:选择具有代表性、文化价值、适合学生阅读水平的民间故事。
6.2 分析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适合阅读的民间故事类型。
6.3 介绍如何处理民间故事文本:对文本进行梳理、简化、改编等,使其更符合学生的阅读需求。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民间传说(说课稿)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民间传说(说课稿)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 民间传说(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题为民间传说。
通过研究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并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传说故事,培养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并记忆民间传说故事的内容,理解其中所蕴含的道德和文化内涵。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运用阅读策略,提取并理解文中的关键信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民间传说故事的研究,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民间传说故事的情节和主题,引导他们发现故事中的道德教育价值。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他们能够通过阅读文本自主思考、探究。
四、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导入活动、阅读教学和课堂讨论。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民间传说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于故事的好奇心。
阅读教学1. 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发音、掌握语调。
2. 教师进行整体阅读,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 将课文分段,让学生小组合作阅读,并提取关键信息。
4. 进行课文内容的解读,引导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道德教育意义。
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分享他们对于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和探究。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真实性和象征意义。
3. 教师总结本课的教学内容,强调民间传说故事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五、教学资源本节课需要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 课本《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 与民间传说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 学生练册4. 纸笔等研究用具以上为本次说课稿的内容,谢谢阅读!。
民间传说故事

民间传说故事民间传说故事(通用34篇)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题材之一。
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间传说故事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民间传说故事篇1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平凡的女子,她的头发黑亮亮的,长长的,头发总是披在腰间,眉毛弯得像月亮,眼睛像圆圆的葡萄,鼻子小小的,一张樱桃似的嘴巴,爱穿漂亮的裙子,长得美丽极了!长得漂亮的女子,她叫——嫦娥。
嫦娥是个非常漂亮的女子。
因为嫦娥长得漂亮,所以人们都非常喜欢她,小孩子都跟在嫦娥的后面叫她嫦娥姐姐。
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位人,她看起来病泱泱的,走路也非常不好,他走到了嫦娥的家门口,晕倒了。
其实那个人没有病,只是听别人说嫦娥很善良、很有爱心,那个神仙想来试探试探嫦娥,看嫦娥到底善良不善良,有爱心没有,要是很善良也很有爱心,就让嫦娥也当神仙。
这时,嫦娥听到门在响,打开门一看,是一位病人,嫦娥还不知道那个人是神仙,迫不及待地把病人扶回家,请教几位医生给病人看病,慢慢地,病人的病好了,又过了几天,病人对嫦娥说:“其实我就是天上的神仙,我没有病,只是别人说你很善良、很有爱心,我想试探试探你,我给你两颗仙丹,你吃了它,准会飞上天变成神仙。
”嫦娥把那两颗仙丹吃了下去,慢慢地飞上了天。
嫦娥飞上天后,村子里的人们非常想念他,每当晚上月亮升起时,村里的人们就指着月亮说:“看,快看,那就是嫦娥的酒店,我们的嫦娥姐姐就住在那里。
”民间传说故事篇2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是他最钟爱的女儿。
有一天,女娃驾着小船,到东海去游玩,不幸海上起了风浪,象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女娃就淹死在海里,永远不回来了。
炎帝固然挂念他的女儿。
但都不能用他的光和热来使她死而复生,只好独自悲伤罢了。
女娃不甘心她的死,她的魂灵变化做了一只小鸟,名叫“精卫”。
精卫长着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大小有点象乌鸦,住在北方的发鸠山。
语文金黄的大斗笠教案

金黄的大斗笠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自然景观。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内容:1. 介绍金黄的大斗笠的概念和背景。
2. 引导学生观察金黄的大斗笠的图片或实物,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学活动:1. 向学生展示金黄的大斗笠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观察金黄的大斗笠的特点,如颜色、形状、材质等。
3. 提问学生对金黄的大斗笠的联想和感受,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第二章:金黄的大斗笠的来源和作用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文化传统的了解和尊重。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金黄的大斗笠的来源和制作过程。
2. 探讨金黄的大斗笠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金黄的大斗笠的制作过程,如选用材料、编制技巧等。
2. 引导学生了解金黄的大斗笠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如遮阳、挡雨等。
3. 讨论金黄的大斗笠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三章:金黄的大斗笠的审美价值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念。
2. 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教学内容:1. 分析金黄的大斗笠的审美特点,如色彩、造型、图案等。
2. 探讨金黄的大斗笠在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金黄的大斗笠的审美特点,如色彩鲜艳、造型独特等。
2. 讨论金黄的大斗笠在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如象征意义、传统工艺等。
3. 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鼓励学生欣赏和尊重不同文化的艺术作品。
第四章:金黄的大斗笠的制作和运用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金黄的大斗笠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2. 引导学生动手制作自己的金黄的大斗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金黄的大斗笠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如编制、装饰等。
2. 组织学生动手制作自己的金黄的大斗笠,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经典的民间传说故事六篇_经典中国民间故事在线阅读

经典的民间传说故事六篇_经典中国民间故事在线阅读从古⾄今发⽣过很多民间传奇故事,那些或勇敢或悲壮或凄惨的事迹虽已离我们远去,但⼈们会将它们的伟⼤的英雄事迹流传下来。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经典的民间传说故事六篇,供⼤家参考。
更多民间故事相关⽂章推荐(↓↓↓)民间传说故事1七⽉七⽇鹊桥会我国民间流传的美丽传说中,⽜郎织⼥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
传说⽜郎⾃⼩⽗母双亡,跟随兄嫂⽣活。
⽽兄嫂对他不好,⽜郎只有和他放牧的⽼⽜为伴。
有⼀天,⽼⽜忽然开⼝说话,告诉他其兄嫂为了独吞家产要谋害他,劝他赶快提出分家,分家时⼀切房产都不要,只要与他朝⼣相伴的⽼⽜。
⽜郎照⽼⽜说的做了。
⼏年后,⽜郎长成了健壮的⼩伙⼦。
⽼⽜对他说:“你该成家了,明天黄昏有⼀群仙⼥在湖⾥洗澡,你把湖边那件粉红⾊的纱⾐拿⾛,来要⾐服的仙⼥就会做你的妻⼦。
”⽜郎也照此做了。
那位仙⼥叫织⼥,她⼼灵⼿巧,能织出天上灿烂的云霞。
⽜郎与织⼥结为夫妻,⽣了⼀⼉⼀⼥,过着幸福美满的⽣活。
不久,此事被王母娘娘知道了,她认为⾃⼰的侍⼥私配凡⼈是犯了天规,命令织⼥⽴刻返回天庭。
织⼥⽆奈,只好向天上飞去。
⽜郎和两个孩⼦见此情景急得没法。
⽼⽜说,你快将我的⽪披在⾝上,敲着⽜⾓追上去。
说完⽼⽜倒地⽽死。
⽜郎披上⽜⽪,敲着⽜⾓,挑起前后装有孩⼦的箩筐,也飞了起来去追赶织⼥。
王母娘娘⼀看不好,急忙拔下头上的⽟簪向下⼀划,⼀条⼜深⼜阔的天河将织⼥和⽜郎隔开了。
他们只能隔河相望⽽不能相会。
后来鸟王神同情他们,在每年农历的七⽉七⽇,派⼤群的喜鹊在天河上搭⼀座桥,让⽜郎与织⼥过桥相会。
传说七⽉七⽇过后喜鹊头上的⽑都秃了,那是搭桥时被踩掉的。
唐代诗⼈杜牧的著名七绝《秋⼣》中的诗句就蕴含着⽜郎与织⼥的故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扇扑流萤。
天阶夜⾊凉如⽔,坐看牵⽜织⼥星。
诗中描绘了⼀位活泼可爱的少⼥在初秋之夜乘凉嬉戏的情景,情趣盎然。
想⼀想:唐代诗⼈杜牧的著名七绝《秋⼣》中的诗句蕴含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你能把这个故事再讲⼀遍吗?民间传说故事2七弦琴的传说唐代诗⼈刘长卿有⼀⾸诗叫做《听弹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民间文学民间传说

第六章 第三节
• 一、传说与历史的联系 • 有些传说是从历史中汲取的,带有历史性的因素, 因此传说也被称为“民众口传的历史”。比如有 些传说人物在历史中是能找到原型的。比如说孟 姜女,最早的原型是《左传》的杞梁妻,杞梁是 一位齐国将军,也就是说孟姜女实际上是齐国贵 族夫人。《左传》最早记录她哭这件事的本意是 赞扬杞梁妻在悲痛之际,还能遵守礼法神志不乱, 但到了元代,喜欢编故事的人就变成了与秦始皇 有了联系。
• (四)动植物传说 ⒈动物传说。如《牛耕田的来历》 ⒉植物传说。如《五谷的来历》
传说与神话的联系
•
•
•
第一,民间传说与神话产生的历史时期比较接近,它们的历史关系十分密切。一部 分上古时期的传说与神话是交融在一起的,可以说,在这一时期,传说与神话的界限 十分模糊。 第二,就体裁特征和传播方式而言,传说与神话都是散文体的口述故事。 第三,传说和神话都具有超现实性的幻想。传说的人物和情节有一定程度的超现实 因素。传说的故事追求传奇性,而许多传说效果是靠超现实性的魔幻情节来制造的。
• 二、传说与历史的区别 • 历史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可考性,而传说的可 考性也只能考察他历史真实的那一部分。传说具 有艺术性,他有虚构想象。比如说《杨家将》里 的杨延昭大家都知道,英雄杀经常玩。《宋史》 里记载杨延昭的儿子是杨文广,而在传说中却说 杨延昭的儿子是杨宗保,杨宗保的儿子是杨文广, 这样一来,杨文广又成了杨延昭的孙子,所以说 传说中多多少少都有编的成分。
四大民间传说
• • • • 《牛郎织女》 《白蛇传》 《孟姜女哭长城》 《梁山伯与祝英台》
第六章 第二节
一、传说产生的动因
• • • 表露 和 发抒。这是传说得以不断产生的原发动因。 民众无权写历史 民众喜欢清官 民众喜欢革命领袖 民乃天下之本,历史发展的主人。 民间传说大多表现了人民的美好愿望
第六章 居住民俗

第六章居住民俗一、建筑居住民俗概述▪1、居住民俗定义:在文明进程中,某种共同体(民族、阶层、同一地域的人们)在选址、建房、迁入、居住这四方面形成一定的规则和惯例,世代因袭,构成了这一共同体的居住民俗。
▪从居住行为的一般流程来看,选址的规则、建房和迁入的礼仪或禁忌、定居生活的惯例,都属于居住民俗。
2、中国居住文化的发展历程穴居《易·系辞》说:“上古入居顺野处”风篱、巢居风篱人类最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
传说中的“有巢氏”时代定型期房子▪主要有五种风格各异的类型:半穴居、井干式、石室、干栏式和竹木结构的草屋。
二、建筑居住民俗表现(一)民居类型:(二)建筑结构(三)居住惯例(一)民居类型1、庭院式2、窑洞3、干栏式4、碉房5、帐篷6、阿以旺1、庭院住宅(1)四合院、三合院、东北大院(2)南方的天井院(3)一颗印和三房一照壁(4)塞北堡子和客家土楼四合院▪所谓四合院,是指出东、西、南、北四面房子称为正房(北屋)、倒坐房(南屋)、东厢房、西厢房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
长期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特点,房子都有堂室、庭院、院墙、院门、拦厩、厕所等。
乔家大院(华丽舒适)山西天井房山西平遥苏州园林玲珑精致苏州民居▪江南民居的平面布局方式,与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都是封闭式院落,但相对紧凑一些。
住宅的大门一般开在中轴线上,中轴线上的第一座房子是用来接待客人和举行典礼的大厅,后面院内多有二层小楼,为了通风采光,院墙上都开有漏窗,房屋也前后开窗。
▪南方炎热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对江南的建筑产生了极大影响,为了防潮避湿气,江南民居的墙一般较高达,开间也大,设前后门,便于通风。
同时,为了隔绝地上地上的湿气,一般为两层建筑,二层做卧室。
底层多为砖墙,上层为木结构。
安徽民居青瓦、白墙,朴素淡雅、马头墙造型。
安徽宏村徽州民居▪徽州民居最突出的特点是马头墙和青瓦。
马头墙高人,能把屋顶都遮挡起来,起到防火的作用。
门楼用石雕和砖雕进行装饰,装饰纹样富有生活气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民间传说与神话区别与联系
1.区别:
(1)神话的主人公是神,是原始先民运用原
始思维对自然和社会生活形象化表达的产物; 民间传说的主人公通常是人,叙述的是历史 时期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风俗的来源, 是民众有意识艺术思维的结果。
(2)在表演情境上,神话通常由部落首
领或巫师在特定场合唱诵,伴有固定的 仪式,具有神圣性,能唤起先民的敬畏 感;传说则不具备这些,虽在讲述者和 听众看起来是真实的,随着时间演进, 相信的人越来越少。
水下古城
“梁山伯祝英台,死了埋在路两沿。”——汝南县民间小戏唱
二、情节的传奇性和模式性
民众常把历史上发生的一个事件,在口
耳相传过程中,民众运用自己的艺术想
象加工、渲染,把可信的传说和传奇性
的情节巧妙结合起来。侗族吴勉起义传
说(三枝神箭)
石狮子
颐和园铜牛
创作结构的模式化,大体相同的故事情节会
2.区别:
(1)民间传说总是与一定的纪念物相关
联,围绕客观实在物进行叙事,而民间故 事却无须围绕客观实在物构建故事。
(2)民间传说的主人公一般是历史上的,可
以说人物有名有姓,有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 和地点,有虚构成分,同历史关联较为紧密, 民间故事却完全不受历史局限。
(3)二者叙事风格不同,民间传说的
4、艺术特点:
把人和神、人间和天上揉合在一起,叙事的
线索有两条:一是牛郎的遭遇;一是织女的 遭遇。两条线索分合交错,使故事起伏跌宕, 引人入胜。
5、乞巧节习俗
汉代,正式成为属于妇女的节日。《西京杂
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 开襟楼,俱以习之。” 宋以后才有七夕乞巧。宋元时期,七夕乞巧 节变得很隆重,有专门卖乞巧饰品的市场, 称作乞巧市。
为四个大的类型,即: 人物传说、 事件传说、 风物传说、 习俗传说。
㈠人物传说
人物传说是以历史上真实、虚构人物
为中心而生发出来的叙事作品,记叙 他们的实际或经历,表明对他们的评 价。 人物传说可以分为5个种类:
1.神仙传说:如西王母传说、太上老君传说、八仙传
说、丘处机传说、张三丰传说。
动来龙去脉的传说,如放风筝的传说,敖包会的 传说。
第三节 四大民间传说与节日风俗
一、《牛郎织女》与乞巧节
1、主要故事情节:
①兄弟分家、牛郎与老黄牛相依为伴; ②仙女到下界洗澡、牛郎偷仙衣; ③牛郎织女成亲、生下一双儿女; ④王母娘娘派兵捉拿; ⑤牛郎挑起儿女追到天上、夫妻被分隔在天河两边;
鸳鸯池
泪井 梁祝使用过的石臼 梁祝井
2、主题:
通过一对男女书生未能结合含恨而终、 先后殉情的婚姻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包办 的罪恶,歌颂了纯真自由的爱情,表达了封 建社会男女青年追求婚姻自主的理想愿望。
3、艺术特色: ①理想化结尾——“化蝶”,具有现实意义。
这样的结尾突破了悲剧的结尾,是暗示了封 建男女冲破现实阻力,最终走在一起,表达 封建社会中广大人民挣脱束缚“愿天下有情 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2.帝王将相传说:如汉武帝传说、诸葛亮传说、杨家
将传说、包公传说、岳飞传说、朱元璋传说。
3.巧匠名医传说:如鲁班传说,扁鹊传说,华佗传说,
孙思邈传说。
4.文人传说:如孔子传说,李白传说,唐伯虎传说,
曹雪芹传说。
5.政治人物传说:如孙中山传说,毛泽东传说,朱德
传说,蒋介石传说。
㈡史事传说
史事传说是以历史事件为叙述中心的传说。
三、
白 蛇 传 与 端 午 节
1、主要故事情节:
①白蛇、青蛇变成女子,来到人间游玩;②游西湖
邂逅许仙,成亲;③法海挑唆、端午节饮雄黄酒、
白娘子现形、吓死许仙;④白娘子盗仙草,救活许 仙;⑤许仙被藏在金山寺、白娘子水漫金山;⑥白
娘子生子、被镇在雷峰塔下;⑦儿子祭塔、小青打
败法海、救出白娘子。
幻想和虚构是有限的。民间故事不受具 体时间、特定空间的限制。
四、民间传说与历史区别
1.历史的书写以客观。实录为原则。
2.传说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核心,
通过虚构、夸张、附会等艺术手法来构 思,不一定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而是 历史的艺术反映,是一种口头的历史文 学。
五、民间传说在地化
民间传说的在地化,就是跟当地历史人物和
中织女,他是王母的孙女,貌美,擅织,居 住在天河之东,天帝可怜其孤独,命令她嫁 给牛郎,后来天帝大怒,责令二人分开,只 准一年相见一次。 第四阶段:成型,至今流传
3、牛郎织女主题思想
这一传说是我国封建时代男耕女织、小农经 济的生活的产物,以封建家庭生活为背景, 通过牛郎织女结合与离散的情节,反映了封 建宗法制度下的家庭关系所造成的婚姻悲剧, 而鹊桥相会则表现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和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
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
汉,流于后世。
喜蛛应巧
投针验巧 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
体,源于穿针,又不同 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 盛行的七夕节俗情节:
①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②与梁山伯三年同窗
读书、同床就寝;③梁山伯送别祝英台、英台暗示
1.节日习俗传说:解释节日来由的传说,如过
年及其各种习俗的传说,泼水节的传说,端午节 的传说。
2.人生礼俗传说:关于婚丧习俗的传说,如新
婚闹房的传说,墓地种柏树的传说。
社会习俗传说
3.宗教习俗传说:关于神仙出身、学道、成神,
关于神仙显灵,关于神仙制定某种禁忌、规矩等 传说。
4.游艺习俗传说:关于各地各民族娱乐、游艺活
史事传说可以分为3种:
1.重大历史事件的传说:秦朝焚书坑儒的传说,鸿 2.反抗外来侵略的传说:如鸦片战争的传说,义和
团的传说,东北抗日联军的传说。
门宴的传说,唐初玄武门事变的传说,黄巢起义的传说, 李自成起义的传说,太平天国的传说等。
3.革命历史事件的传说:如黄花冈起义的传说,辛
亥革命的传说,秋收起义的传说。
②传说中有许多象征意向“鸳鸯、蝴蝶、鸿
雁”来比喻男女爱情。 ③表达爱情的模式十分奇特,现实与理想相 结合。 ④民间叙事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4、梁山伯与祝英台传
江苏宜兴人民为纪念梁山伯
说与双蝶节
与祝英台,把农历三月初一 定为祝英台的生日,称为 “双蝶节”。这一天,当地 民众都要到“祝陵”,“英 台读书处”凭吊一番,看看 满山如火的杜鹃花和飞舞花 丛之间的双双彩蝶,缅怀这 一对古代男女青年对爱情坚 贞不屈的可贵精神。
2.联系
民间传说产生的时间很早,神话和早期传说
并存,一些传说的神话色彩浓厚。随着社会 发展,神话开始向传说转化,有以下途径:a. 历史化;b.地方化,同某一历史事件、地方风 物,习俗结合,变为地方传说;c.传奇化, 不断加工改造,在创作,变成传说。
三、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联系与区别
1.联系
第五章
民间传说
第一节 民间传说的定义及本质
一、定义 民间传说是广大人民群众口头创作、传播的
与一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民俗风情、山 川物产相关联的叙事作品。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白蛇传传说 梁祝传说
孟姜女传说 董永传说
江苏省镇江市、浙江省杭州市 浙江省宁波市、杭州市、上虞市 江苏省宜兴市、山东省济宁市 河南省汝南县 山东省淄博市 山西省万荣县、江苏省东台市 河南省武陟县、湖北省孝感市
天,壮族是莫一大王, 土家族是覃厚王。
四、解释的虚拟性和多样性
对生活中的民俗现象加以解释是风物传说
的显著特征,以客观存在物为核心,进行 自由的想象和虚构。杭州灵隐寺飞来峰传 说。
灵隐寺飞来峰
同一景观、同一习俗解
释有多种说法。如腊八 粥传说。
第二节
民间传说类别及其代表作品
民间传说的分类按照传说核为标准可分
2、演变过程 (1)最早的成型故事记载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
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2)清代初年黄图珌的《雷峰塔》,是最早整理 的文字创作流传的戏曲,没有产子祭塔。 (3)陈嘉言父女所作梨园旧抄本,有白蛇生子的 情节。 (4)清朝乾隆年间,方成培《雷峰塔传奇》共分 四卷,第一卷从《初山》《收青》到《舟遇》《订 盟》,第二卷是《端阳》《求草》,第三卷有《谒 禅》《水门》,第四卷从《断桥》到《祭塔》收尾。 《白蛇传》故事的主线纲架自此大体完成。
b. 端午节郊游雷峰塔 民间传说法还将白娘娘
镇压在下,更闻名遐迩。 这天,人们都到雷峰塔 来一游,观赏雷锋塔, 倾听寺僧讲述白娘娘故 事。
山水风物结合起来,成为当地的一种知识, 当地民众都知道这样的“知识”,都传扬这
样的说法,因而给人一种错觉,好像这种传
说自古以来就在这里流传,它是当地土生土 长的文化知识。
二 民间传说的基本特征
一、叙述方式的可信性
民间传说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习俗 或客观的实在物为核心来叙述,易产生 真实性效果。讲述同时,提供可靠的见 证人或旁证人。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牛郎织女传说 西湖传说 刘伯温传说 观音传说 徐福东渡传说 鲁班传说 八仙传说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 屈原传说 王昭君传说 炎帝神农传说 木兰传说 山西省和顺县 山东省沂源县 浙江省杭州市 浙江省文成县、青田县 浙江省舟山市 浙江省象山县、慈溪市 山东省曲阜市、滕州市 山东省蓬莱市 山东省即墨市、莒县、 文登市、诸城市 湖北省秭归县 湖北省兴 湖北省随州市、神农架林区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 河南省虞城县
自己身份;④山伯访友、发现英台为女子;⑤英台 已与别人定亲、山伯思念中病死;⑥英台墓祭山伯、
合葬;⑦精魂化蝶。
根据民间传说,考证出10处起源地:浙江宁
波、江苏宜兴、山东诸城、江苏江都、山西 蒲州、江苏苏州、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 乡镇